教你在Power Point中插入Flash

教你在Power Point中插入Flash

一、教你在Power Point中插入Flash(论文文献综述)

越大娥[1](2021)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秦李惠[2](2021)在《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新能源汽车使用说明书的英汉翻译报告 ——以特斯拉Model S使用说明书(节选)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科技类文本在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说明类文本。从电动牙刷,洗脸仪的使用说明,到汽车的用户手册,经济全球化为人们提供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这些商品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用户来说,在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以后可以更加了解这些商品的功能,更加便捷、安全地使用。汽车的使用说明书是每一个车主必备的安全指南。随着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日趋高涨。准确完整的翻译新能源汽车的使用说明书能够解决用户在使用新能源汽车的问题。正确的使用新能源汽车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本文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选取特斯拉Model S的用户使用说明作为源文本,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对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探讨。本报告有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翻译任务的描述,翻译过程的描述,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介绍,案例分析和总结。其中本报告的核心内容是案例分析,在这一章译者结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解决方法。从词汇层面上来看,专业术语和代词的翻译非常重要,专业术语应该保留惯用表达,代词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保留或省略,以此达到词汇层面上的对等;从句法层面上来看,需要在翻译被动语态,祈使句和长难句时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注意译文表达的简洁和完整,以此达到句法层面的对等;从篇章上来看,注重句子和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连贯,以此达到语篇层面的对等。研究表明,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于使用手册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从词汇、句法以及语篇三个层面分析源文本,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能够有效提升翻译质量。

尤达[3](2021)在《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文中指出美国创剧人,英文为the creator of American TV soaps,sitcoms and series,原指提供故事创意或者完成试播集剧本向各大电视网推销的人,在实际生产中演变为美剧的创作主体,即具有创作剧本能力的执行制片人。从历史观之,电视时代的创剧人在美剧生产过程中流露出普遍性特点,由此形成的群体特征深刻影响着创剧人自身的演变:从身份的确立到群体的形成,再到阶层的固化。网络时代的创剧人致力于群体特征的变革,以此打破阶层的桎梏。立足创剧人文本的内容与形式观之,所谓“变革”与以往并非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十分明晰。创剧人既对美剧成规化生产模式进行大胆革新,又依据“自我”的觉感与体认进行个性化创造。更为重要的是,创剧人调和了成规与个性间的对立关系,在文本的内容选择上追求“他者互文”与“自我表现”的紧密结合,表现形式上注重制作范式与创作风格的高度统一,由此在作品中反映出多元且精彩的主题,满足受众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娱乐需求。这便使得创剧人不再只是播出机构定义下一味媚俗的符号客体,而是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探讨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从文本的内容选择与表现形式上深入考察网络时代创剧人的变革举措,指出其群体特征的两个维度;进而分析这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最后基于媒介场域的变化探讨群体特征发生变革的外在成因,从创剧人心理探讨变革的内在动因。如此,形成了对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从表象到本质的考察。揆诸现实,这一研究的目的在于面对美剧在全球范围内卓越的传播力,从创作主体维度探寻美剧的成功之道,以求能在去芜存菁中有效“吸收外来”,为国产电视剧的发展带来启示意义。

毕旭东[4](2021)在《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文中认为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对人们信息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技术课程也备受关注。在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属于综合实践类课程,但我国长期以来采用的分科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科之间的分化,不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STEAM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方式,将其应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丰富信息技术学科内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设计型学习的核心特征是设计性、迭代性、整合性以及反思性,在其学习活动中将设计思维贯穿整个过程,强调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学习内容的跨学科性与STEAM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将STEAM教育与设计型学习结合起来可以为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式提供一种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STEAM教育和设计型学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目标、内容,分析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的可行性,然后根据设计型学习和STEAM教育的特点,分析两者的契合点以及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以师生活动的视角初步构建出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框架。最后,为了验证该教学活动框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L市某中学八年级一个班的同学为研究对象,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了三轮教学活动实践并不断地修改和完善教学活动框架,在教学实践后通过试题测验、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学生与教师访谈等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检验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有效性。本研究的研究结论:(1)从信息技术学科特征、STEAM教育特征与设计型学习特征等多角度的分析,得出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框架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可行的,并通过三轮教学实践设计完善了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框架。(2)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绩。(3)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评价维度上来看,学生的问题解决方法和问题解决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的问题解决态度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黄钰[5](2021)在《微视频支持下的PBL教学应用实践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文中指出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下,社会对人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信息技术课程对促进学生全方面能力发展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中强调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然而,目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体现的仍是以“教”为主,学生的主体性较少发挥,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难以得到提高,但PBL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思路。PBL模式为学生创建了实际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解决了问题,获得知识与能力,这恰巧契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微”时代背景下,移动化和碎片化学习正逐渐成为非正式学习的主流方式,以短小、精、微为特点的微视频则是人们广泛使用的学习资源。微视频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供反复观看又能满足学生对教师再次讲解知识的需求,因此,将微视频教学资源运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跟不上进度、教学方式单一学习积极性低、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差距大教师无法满足各层次学生需求等问题,还能检验微视频的实效性作用。基于此,笔者将PBL模式、微视频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三者相结合,在情境教学、直观教学和微型学习等理论指导下,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微视频教学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结果,构建了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微视频支持下的PBL教学模式基本流程。随后以《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章节为例开展教学实验,通过测试卷、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和小组作品展示评价量表等工具搜集数据,分析其教学效果,研究表明,微视频支持下的PBL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确实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成绩、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张晓涛[6](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教学评价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重要措施,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改革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都强调将过程性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活动体验,加强对学生操作实践和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学习与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在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升学压力,大多数学校没有期末考试,教学评价极易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少,教师对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理论缺乏了解,对如何有效地开展过程性评价,评估学生学习过程还存在困惑。本研究针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评价环节存在的问题展开,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进行设计与实践研究。本研究中,笔者对过程性评价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针对过程性评价在课程教学中的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确定论文研究方向。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对过程性评价方案进行设计,并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来验证该方案在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本次研究的主要问题是:(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如何有效开展过程性评价?(2)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过程性评价的效果如何?过程性评价是否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文章主要从确定评价目标、选择评价内容、设计评价任务、确定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评价的实施和反馈等方面进行研究。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以L市某中学高一年级12班学生为研究对象,将过程性评价方案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在每轮行动研究中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作业、评价量表等评价资料和访谈意见,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轮行动研究中进行修正,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学生进行关于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的问卷,结合教师和学生访谈,并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来验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检验过程性评价方案的有效性。研究表明,过程性评价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本研究设计的过程性评价量表以及相关的教学实践过程和方法,希望对后续研究者以及广大的一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邓紫珊[7](2020)在《基于RISC-V的SoC设计及其RTOS移植》文中认为由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通过相应的某种编译器,根据相应的指令集架构,可以被翻译成能被相应的处理器实现(Implementation)所识别的指令。如今我们所能见到的处理器基本上都采用了x86与ARM这两种指令集架构,漫长的发展过程使这两种架构足够成熟,也使得它们难以避免地出现许多问题。不少设计者对x86与ARM架构那过于复杂的指令集、昂贵的商业授权和难以获取的源码颇有微词,在这样的情况下,全新的指令集架构RISC-V逐渐吸引了设计者们的注意。RISC-V提供了免费开源、开发周期较短的处理器实现方案。面对国外芯片的生态和专利壁垒,RISC-V有望成为我国自主研制处理器芯片的一个极好的选择。本次设计主要通过对RISC-V官方提供的参考处理器实现项目Rocket Chip的研究,构建了基于RISC-V的SoC,首先对基于Rocket Chip的SoC的前端设计进行了研究,基于0.13μm工艺,通过逻辑综合和后端物理设计完成了SoC的物理实现,然后由Rocket Chip生成的软件模拟器初步对SoC的功能进行仿真,基于Xilinx ARTY A7开发板,将构建得到的SoC用FPGA实现,并对其进行原型验证,最后在基于FPGA的RISC-V平台上运行了FreeRTOS,实现了RISC-V SoC的操作系统移植。本次设计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对Rocket Chip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了Rocket Chip项目的架构,搭建了RISC-V交叉编译工具链,借由Rocket Chip项目生成基于RISC-V的SoC,利用软件模拟器和一个简单的测试程序对其进行软件模拟,初步验证了其功能。2)对构建得到的SoC的后端物理设计进行了研究。利用Design Compiler进行逻辑综合,将设计从RTL代码转换为门级网表,并通过了时序检查和形式验证,然后利用IC Compiler工具完成设计的后端物理设计,并通过了时序检查、物理验证和形式验证,得到最终的设计版图。3)对构建得到的SoC的FPGA实现进行了研究。利用Vivado工具建立工程并对其进行综合,利用Xilinx ARTY A7开发板将其用FPGA实现,并进行原型验证。4)考虑到嵌入式开发常需要实时操作系统来提高开发效率,对RISC-V平台上的操作系统移植进行了研究。基于FreeRTOS项目的源码,编写了一个实例,利用Xilinx ARTY A7开发板实现了基于FPGA的RISC-V平台上的FreeRTOS移植。

王银[8](2020)在《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提升学生21世纪技能,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又相继启动一系列创新教育计划,旨在加快实现“创造者的国度”,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动手设计能力等。在这一大背景下,以实践性和操作性为典型特征的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主要责任。但如何真正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仍是我国学者一直在关注的问题。通过对已有文献的阅读和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观察中发现,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堂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知识讲授和操作演示,学生学习兴趣低,创造力难以得到发展。同时,也发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在课堂中采用基于设计的学习以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基于设计的学习开始出现在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基于此,笔者对基于设计的学习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涵和现状进行分析,依据逆向思维学习过程模型和基于设计的科学探究式循环模型,构建了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流程1.0”。随后在重庆市某中学开展了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流程1.0”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构建更符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流程2.0”,并通过测试卷、课堂观察、学生满意度调查问卷和教师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基于设计的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创造力发展上具有显着优势。

王亚军[9](2020)在《多模态PPT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发展与广泛应用,在高中课堂上,PPT课件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教学工具,而高中语文教学也越来越多地与PPT课件深入结合。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设计使用的传统PPT课件往往只在课件中以添加纯文本的形式来展示课程内容,常造成学生兴趣乏味,而如高中语文课程的古诗词、散文、文言文所传递的意象和抽象意义,也往往难于通过语言和文字被学生理解。因此,本研究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指导下的多模态PPT引入高中语文课堂实践中,设计高中语文多模态PPT,结合其有机融合文本、图片、图表、动画、音视频等多模态于一体的教学优势,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高中语文学习内容,提升学习效果。本文以高中语文多模态PPT的设计和应用为核心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分析涉及多模态PPT的相关文献与基础理论,掌握多模态PPT的相关设计与应用的方法。其次,利用研究者在北京市G中学实习的机会,采用问卷调查、访谈、PPT课件样本分析等方法对北京市G中学的高中年级,展开了关于语文PPT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进一步发现了PPT课件已成为G中学高中语文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但教师在PPT设计与应用上还存在如PPT模态选择单一、页面设计单调、设计与应用过程缺少科学方法等问题;同时在调查中,教师与学生也为本研究的多模态PPT设计与应用提供了诸多建议与意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多模态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视觉传达等相关理论指导,在G中学高中年级,展开了高中语文多模态PPT的设计与应用实践。在设计研究中,探讨了高中语文多模态PPT在语篇类型、课程内容、模态协同、视觉传达等方面的设计方法;在课堂实践中,通过G中学语文教师Z老师的协助,将自主设计的5份多模态PPT在高一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10课时的应用实践,并采用课堂观察法与访谈法,对多模态PPT的课堂应用效果进行了记录与总结。最后,在综合了多次设计与应用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多模态PPT设计方法、设计与应用的原则进行了总结,形成了较为系统完整的高中语文多模态PPT设计的方法与原则,并结合课堂应用实践,进一步提出高中语文多模态PPT的应用策略。

周强[10](2020)在《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在即将到来的智能互联时代,“万物互联”的理念给微控制器的应用带来了宽广的想象空间,但同时也给微控制器的设计和研发带来了新的难题:一方面,物联网时代对芯片的数据计算、处理和传输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复杂而多样的应用场景又给芯片带来了低功耗、低成本的要求。目前市场上基于主流指令集进行研发的微控制器由于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开发时间长等原因,在面对新形势下的市场环境已经显得力不从心。而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以其开源免费、开发难度低和综合性能强的特点,为物联网时代微控制器的研发注入了全新的思路和力量。本文所实现的微控制器采用了基于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架构的内核,在对各模块进行实现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和修改已有IP核,并强调软件平台和硬件平台的配合设计。AXI总线和APB总线则分别作为微控制器的高速总线和低速总线,分别挂载系统的高速模块和低速模块,使系统内各个速度不同的模块能够互联互通,起到串联整个系统的作用,并最终实现MCU系统的一体化。在完成了系统的架构设计之后,本设计又搭建了测试平台,对微控制器进行了测试与验证。首先验证了中央处理器的功能正确性,包括RISC-V基本指令的测试和运行高级语言程序的测试;其次是对各个外设模块的测试,根据每个模块的功能和时序特点编写了不同的测试程序,对微控制器中的SPI控制器、GPIO控制器等模块进行了仿真与测试,以确保各模块本身功能的正确性以及模块之间交互的正确性。最后,在完成所有设计和验证工作后,本文基于SMIC 130纳米制造工艺对微控制器进行了逻辑综合,并根据综合得到的网表文件对微控制器进行了物理设计,包括布局规划、标准单元的摆放、时钟树综合以及布线等步骤,最终得到了微控制器的版图并成功流片,为基于RISC-V指令集的微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教你在Power Point中插入Flash(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你在Power Point中插入Flash(论文提纲范文)

(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新能源汽车使用说明书的英汉翻译报告 ——以特斯拉Model S使用说明书(节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Task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1.3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2 Description of Translation Procedure
    2.1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2.1.1 Lexical Features
        2.1.2 Syntactic Features
        2.1.3 Textual Features
    2.2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Task
        2.2.1 Translation Tools and Techniques Selected
        2.2.2 Translation Plans Made
    2.3 Quality Control of Target Text
Chapter3 Overview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1 Brief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2 Key Points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3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4 Case Study under the Guidanc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4.1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Lexical Level as well as Solutions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1.2 Translation of Pronoun
    4.2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Syntactic Level as well as Solutions
        4.2.1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and Imperative Sentence
        4.2.2 Translation of Complex and Long Sentences
    4.3 Translation Problems at Textual Level as well as Solutions
        4.3.1 Cohesion and Coherence Between Sentences
        4.3.2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Paragraph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Findings and Benefit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5.2 Limitations of Translation Task
    5.3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 and Practice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ces
    Appendix I Glossary
    Appendix II Source Text
    Appendix III Target Text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身份与阶层:美国创剧人群体的演变
    第一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身份界定(1928-1963)
        一、创剧人身份的探索:从发明家到电视人
        二、创剧人身份的确立:首席编剧与执行制片人
    第二节 电视时代创剧人的阶层分析(1964-1998)
        一、创剧人群体的形成:三大剧种创剧人群体
        二、创剧人阶层的出现:三大阶层创剧人分布
    第三节 网络时代创剧人的阶层突破(1999-2019)
        一、模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下的第一阶层创剧人画像
        二、画像分析:从第一阶层创剧人到创剧人“职业群体”
第二章 他者与自我: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内容选择
    第一节 他者互文:临摹现实文本下的客观写实
        一、效仿现实生活:从真人真事中取材
        二、互文经典作品:从文学与影视中取材
    第二节 自我表现:“三重自我建构”下的主观抒情
        一、对“个体自我”的探寻
        二、对“关系自我”的定位
        三、对“集体自我”的认知
    第三节 紧密结合:创剧人文本内容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他者故事中自我的汇入
        二、自我镜像中他者的虚构
第三章 制作与创作:网络时代创剧人文本的表现形式
    第一节 制作范式:视听电影化与叙事文学性
        一、电影化影像策略:质感营造与“景观”制造
        二、文学性叙事策略:叙事结构与叙事线索
    第二节 创作风格:视听个性化与叙事风格化
        一、个性化的长镜头与蒙太奇
        二、风格化的“话语”建构
    第三节 高度统一:创剧人文本形式层面的群体特征
        一、制作范式中个性的凸显
        二、创作风格中成规的体现
第四章 互构与升华:群体特征两个维度的相互关系与共同作用
    第一节 相互关系:成规与个性的互构
        一、同源性:相近起源与发展
        二、同构性:相互建塑和形构
        三、共生性:互相依存与协作
    第二节 共同作用:多元且精彩的主题
        一、世界观的引导:个人信仰与哲学思辨
        二、人生观的认同:女性主义、反同性歧视和反种族歧视
        三、价值观的迎合:反英雄、非英雄与集体无意识
第五章 环境与心理:网络时代创剧人群体特征的成因
    第一节 外在环境之变:媒介场域架构下的特征成因
        一、网络时代媒介场域的架构变化
        二、媒介与受众博弈下的底层逻辑
    第二节 内在心理动因:“人类动机理论”下的特征成因
        一、自我求生:生活困难者的生理需要
        二、自我救赎:面临威胁者的安全需要
        三、自我倾诉:身份认同困惑者的归属需要与情感缺失者的情感需要
        四、自我证明:事业受挫者的尊重需要
        五、自我实现:美国创剧人的终极追求
结语
    第一节 从传播到效仿:美剧强大的影响力
    第二节 在分辨中学习:现状、启示与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4)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STEAM教育的发展
        1.1.2 设计型学习与STEAM教育的融合
        1.1.3 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方向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STEAM教育
        2.1.2 设计型学习(DBL)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多元智能理论
        2.2.3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STEAM教育
        2.3.2 设计型学习(DBL)研究现状
3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设计
    3.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
        3.1.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设计
        3.1.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3.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分析
        3.2.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3.2.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析
        3.2.3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3.2.4 可行性分析
    3.3 STEAM教育与设计型学习的契合度分析
        3.3.1 设计型学习的特征
        3.3.2 STEAM教育的特征
        3.3.3 设计型学习(DBL)与STEAM教育契合性分析
    3.4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框架构建
        3.4.1 经典设计型学习模型分析
        3.4.2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框架
    3.5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设计要素
        3.5.1 教学活动设计原则
        3.5.2 教学目标设计
        3.5.3 教学内容选择
        3.5.4 教学过程设计
        3.5.5 教学评价设计
4 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实践
    4.1 实践总体规划
    4.2 第一轮教学活动实践—制作PPT之旅行策划师
        4.2.1 前期分析及教学实践过程
        4.2.2 课堂观察与效果分析
        4.2.3 反思与改进
    4.3 第二轮教学活动实践—-制作FLASH动画之火箭的升空发射
        4.3.1 前期分析及教学实践过程
        4.3.2 课堂观察与效果分析
        4.3.3 反思与改进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制作网页之太阳的秘密
        4.4.1 前期分析及教学实践过程
        4.4.2 课堂观察与效果分析
        4.4.3 反思与改进
5 活动效果分析
    5.1 教学效果分析
        5.1.1 学习成绩分析
        5.1.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2 问题解决能力分析
    5.3 教师访谈分析
6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前测试卷
    附录三: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附录四:后测试卷
    附录五:学生问题解决能力调查
    附录六:学生作品评价表
    附录七: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八: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微视频支持下的PBL教学应用实践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2.教学媒体技术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1.PBL模式的研究状况
        2.微视频的教育应用研究状况
        3.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方法
一、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PBL模式
        2.微视频
        3.微视频教学资源
    (二)理论基础
        1.直观教学理论
        2.情境教学理论
        3.微型学习理论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微视频教学应用现状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1.调查对象
        2.调查指标
        3.调查程序
    (二)数据结果与分析
        1.学生对微视频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分析
        2.学生在微视频用于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自控力分析
        3.学生对微视频中教学内容的满意度分析
        4.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中微视频的视频质量满意度分析
        5.学生对微视频用于信息技术课的微视频使用方式满意度分析
        6.微视频用于信息技术课学生学习效果分析
        7.学生对其它方面的满意度分析
    (三)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视频支持下PBL教学应用设计
    (一)PBL模式的构成要素
        1.问题
        2.情境
        3.教师
        4.学生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微视频支持下的PBL模式设计
        1.微视频的教学支持设计
        2.微视频支持下的PBL模式设计
四、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微视频支持下PBL教学应用实践
    (一)教学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2.实验材料
        3.实验过程
    (二)高中信息技术课中微视频支持下PBL教学实验效果分析
        1.学生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2.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分析
        3.学生作品成绩对比分析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微视频运用于信息技术课程之学习满意度调查
    附录2 实验班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3 对照班《在WPS演示中添加多媒体素材》教学案例设计
    附录4 知识水平测试卷
    附录5 PBL模式综合实践过程考核量表
    附录6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7 小组作品展示评价量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育改革发展对教学评价的现实需要
        1.1.2 信息技术课程对评价改善的需求
        1.1.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对评价研究的需求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过程性评价
        2.1.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多元智能理论
        2.2.2 元认知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2.3.2 信息技术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的相关研究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
    3.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现状
        3.1.1 教师访谈及分析
        3.1.2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3.1.3 调查结果总结
    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可行性分析
        3.2.1 学习者分析
        3.2.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分析
        3.2.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析
        3.2.4 教学环境分析
    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的设计
        3.3.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目标的确定
        3.3.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内容的选择
        3.3.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任务的设计
        3.3.4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方法的确定
        3.3.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工具的选择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
    4.1 过程性评价实施前期准备
        4.1.1 前期培训
        4.1.2 行动研究规划
        4.1.3 研究工具设计
    4.2 第一轮教学实践
        4.2.1 实施准备
        4.2.2 实施过程
        4.2.3 实施效果分析
        4.2.4 第一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4.3 第二轮教学实践
        4.3.1 实施准备
        4.3.2 实施过程
        4.3.3 实施效果分析
        4.3.4 第二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4.4 第三轮教学实践
        4.4.1 实施准备
        4.4.2 实施过程
        4.4.3 实施效果分析
        4.4.4 第三轮研究总结与反思
第5章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分析
    5.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5.2 过程性评价中产生的数据分析
    5.3 访谈分析
    5.4 研究结论
    5.5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实施建议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评价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过程性评价实施效果问卷
    附录四 小组协作任务表
    附录五 信息的获取模块测试题
    附录六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测试题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基于RISC-V的SoC设计及其RTOS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RISC-V处理器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Rocket Chip项目概述
    2.1 Rocket Chip项目介绍
    2.2 Rocket Chip项目的子模块
    2.3 RISC-V交叉编译工具链的搭建及测试
    2.4 Chisel概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ISC-V的 SoC的前后端实现
    3.1 基于Rocket Chip的 SoC的前端设计研究
    3.2 基于Rocket Chip的 SoC的逻辑综合
        3.2.1 设计约束
        3.2.2 综合结果
    3.3 基于Rocket Chip的 SoC的后端物理设计
        3.3.1 数据准备
        3.3.2 布图规划
        3.3.3 布局
        3.3.4 时钟树综合
        3.3.5 布线
        3.3.6 签核与物理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ISC-V的 SoC平台的验证
    4.1 基于RISC-V的 SoC平台的软件模拟
        4.1.1 riscv-tests测试集
        4.1.2 软件模拟及测试结果
        4.1.3 用GDB调试RISC-V程序
    4.2 基于RISC-V的SoC平台的FPGA原型验证
        4.2.1 建立项目工程
        4.2.2 FPGA原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ISC-V的SoC平台的RTOS移植
    5.1 RTOS简介
    5.2 基于Spike模拟器的FreeRTOS移植
    5.3 基于FPGA的RISC-V平台的FreeRTOS移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新型学习范式发展的要求
    (二)文献综述
        1.基于设计的学习研究现状
        2.我国初中信息技术课的研究现状
        3.基于设计的学习在我国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实验研究法
        3.行动研究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基于设计的学习
        2.初中信息技术课
    (二)理论基础
        1.情境学习
        2.做中学
        3.发现学习
三、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构建依据
        1.典型模式的分析
        2.设计思维
        3.创新思维
        4.迭代思维
    (二)基于设计的学习活动流程建构
        1.活动流程整体框架
        2.活动流程具体分析
        3.活动流程实施要点
四、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实践
    (一)前期准备
        1.教学实施环境分析
        2.教学实验工具分析
        3.教材分析
        4.实验对象分析
    (二)第一轮教学实验与效果分析
        1.第一轮教学实验
        2.第一轮教学效果分析
    (三)第二轮教学实验与效果分析
        1.第一轮教学实验后活动流程的修改
        2.第二轮教学实验
        3.第二轮教学效果分析
五、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多模态PPT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PPT课件被广泛应用于高中课堂教学
        1.1.2 高中语文教学越来越多地与PPT课件深入结合
        1.1.3 多模态PPT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多模态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2.2 关于多模态PPT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1.2.3 关于语文教学PPT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问卷调查法
        1.7.3 访谈调查法
        1.7.4 样本分析法
        1.7.5 课堂实践法
        1.7.6 课堂观察法
第2章 理论研究
    2.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2.1.1 模态
        2.1.2 多模态
        2.1.3 多模态PPT
        2.1.4 PPT语篇
        2.1.5 易混概念辨析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2.2.2 社会符号学
        2.2.3 视觉传达理论
    2.3 高中语文课堂结合多模态PPT的理论分析
        2.3.1 高中语文的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2.3.2 高中生语文课堂学习特征
        2.3.3 多模态PPT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第3章 高中语文PPT课件使用情况现状调查
    3.1 教师访谈调查
        3.1.1 访谈对象
        3.1.2 访谈目的
        3.1.3 访谈提纲
        3.1.4 访谈结果与结论
    3.2 PPT课件样本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3.2.2 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3.3 学生问卷调查
        3.3.1 问卷调查目的
        3.3.2 问卷设计
        3.3.3 问卷调查对象
        3.3.4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3.3.5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3.4 本章总结
第4章 高中语文多模态PPT设计研究
    4.1 设计概述
    4.2 多模态PPT语篇类型设计
        4.3.1 提示型
        4.3.2 劝诱型
        4.3.3 直观型
        4.3.4 分析型
    4.3 多模态PPT课程内容设计
        4.3.1 基础记忆类课程的多模态选择
        4.3.2 阅读鉴赏类课程的多模态选择
    4.4 多模态PPT模态协同设计
        4.4.1 互补模态间的协同设计
        4.4.2 非互补模态间的协同设计
    4.5 多模态PPT视觉传达设计
        4.5.1 色彩搭配
        4.5.2 文本优化
        4.5.3 动画设计
        4.5.4 装饰性图片与页面布局设计
    4.6 本章总结
第5章 高中语文多模态PPT课堂应用实践
    5.1 课堂实践概述
        5.1.1 课堂实践目的
        5.1.2 课堂实践安排与准备工作
        5.1.3 课堂实践的研究方法
        5.1.4 课堂实践步骤
    5.2 课堂实践过程与结果分析
        5.2.1 《短歌行》赏析多模态PPT课堂应用实践
        5.2.2 《世说新语》选读多模态PPT课堂应用实践
        5.2.3 《琵琶行》赏析多模态PPT课堂应用实践
        5.2.4 《荷塘月色》赏读多模态PPT课堂应用实践
        5.2.5 高一第二次作文总结多模态PPT课堂应用实践
    5.3 本章总结
第6章 研究总结
    6.1 高中语文多模态PPT的设计方法总结
    6.2 高中语文多模态PPT的设计原则总结
    6.3 高中语文多模态PPT的应用策略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控制器相关研究理论与实现技术
    2.1 指令集发展概述
        2.1.1 复杂指令集架构与精简指令集架构
        2.1.2 第五代精简指令集概述
    2.2 微控制器实现方法与技术
        2.2.1 软件和硬件协同设计与实现技术
        2.2.2 IP核重复使用技术
        2.2.3 片上互联总线实现技术
    2.3 AXI总线的结构及其传输操作
        2.3.1 AXI总线的系统结构
        2.3.2 AXI总线的传输详解
        2.3.3 AXI总线的握手过程
    2.4 APB总线的结构及其传输操作
        2.4.1 APB总线系统组成和工作状态
        2.4.2 APB总线的读写传输及时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控制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3.1 基于RISC-V指令集的内核模块的研究与实现
        3.1.1 内核的结构特点
        3.1.2 四级流水线介绍
        3.1.3 核心模块介绍
    3.2 SPI控制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2.1 SPI控制模块的信号端口与寄存器
        3.2.2 SPI控制器的结构
        3.2.3 SPI控制状态机的实现
    3.3 GPIO控制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3.1 GPIO控制器介绍
        3.3.2 GPIO控制器接口信号与寄存器
    3.4 UART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4.1 UART协议介绍
        3.4.2 UART模块的结构
        3.4.3 UART接收状态机的实现
        3.4.4 UART的配置和控制寄存器
    3.5 I~2C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3.5.1 I~2C协议时序介绍
        3.5.2 I~2C控制器的结构与实现
        3.5.3 命令控制状态机的实现
    3.6 DPWM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3.6.1 DPWM技术原理简介
        3.6.2 DPWM模块的结构
        3.6.3 DPWM模块的实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控制器的仿真和验证
    4.1 微控制器内核的仿真与测试
        4.1.1 对内核进行RISC-V指令的官方测试
        4.1.2 在内核上运行高级语言(C语言)编写的软件程序
    4.2 SPI控制器的仿真与测试
    4.3 GPIO控制器的仿真与测试
    4.4 UART的仿真与测试
    4.5 I~2C控制器的仿真与测试
    4.6 DPWM模块的仿真与测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SMIC130 纳米工艺的微控制器的综合及物理实现
    5.1 逻辑综合流程和步骤
        5.1.1 逻辑综合流程和步骤
        5.1.2 静态时序分析和时序约束
        5.1.3 逻辑综合过程及结果分析
    5.2 基于深亚微米工艺的物理实现方法及流程
        5.2.1 芯片的布局规划
        5.2.2 芯片的电源规划和标准单元的放置
        5.2.3 芯片的时钟树综合
        5.2.4 芯片的布线
    5.3 物理实现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创新点分析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四、教你在Power Point中插入Flash(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微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D]. 越大娥. 西南大学, 2021
  • [2]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新能源汽车使用说明书的英汉翻译报告 ——以特斯拉Model S使用说明书(节选)为例[D]. 秦李惠.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3]网络时代美国创剧人研究[D]. 尤达.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4]基于设计型学习的STEAM教学活动设计与实践 ——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D]. 毕旭东.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5]微视频支持下的PBL教学应用实践研究 ——以高中信息技术课为例[D]. 黄钰. 渤海大学, 2021(02)
  •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研究[D]. 张晓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7]基于RISC-V的SoC设计及其RTOS移植[D]. 邓紫珊.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8]基于设计的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研究[D]. 王银. 渤海大学, 2020(02)
  • [9]多模态PPT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亚军.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基于RISC-V指令集架构的微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D]. 周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教你在Power Point中插入Flash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