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混气动喷雾系统工作参数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预混气动喷雾系统工作参数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一、预混式气力喷雾系统工作参数对雾化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昆[1](2021)在《造雪机核子器雾化性能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核子器是造雪机最关键的工作部件之一,水的雾化与成核效率是由核子器的雾化性能决定的,其雾化性能直接影响着成核率,也进一步影响着造雪机的造雪性能和成雪质量。研究造雪机核子器的雾化性能对提高成核率、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核子器结构复杂,尺寸小,喷射压力大,喷射速度高,湍流强度大,因此本文分别采用数值模拟方法与实验方法对核子器的雾化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分析造雪机的工作原理,针对人工造雪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给出了研究点和研究思路。并对研究所需的雾化和数值模拟计算进行了介绍。本文以一种造雪机核子器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核子器内流体域结构、外部喷雾场结构进行三维建模,然后利用ICEM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最后将划分好网格的几何模型导入到FLUENT软件中,在选择模型、设置边界条件、设置求解参数后进行计算。研究内容如下:研究了核子器内部阀芯结构的移动距离d对雾化性能的影响。选择混合多相流模型与DPM(Discrete Phase Model)模型作为其数学模型,以核子器内阀芯的移动距离d作为变量,共分了五组工况。计算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的喷射出口速度、出口流量、液相速度分布云图、液相组分分布云图等,并将不同工况的喷雾场中液滴的粒径和数量结果绘制成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核子器内阀芯的移动距离d在趋近于最小值时,核子器出口处液相喷射速度增大,液滴数量增加,雾化性能得到提升。研究了核子器内部阀芯上的旋流槽结构对雾化性能的影响。分别将VOF(Volume Of Fluid)两相流模型和DPM模型作为数学模型,建立了有旋流槽结构和无旋流槽结构两种工况的三维模型。计算得到了两种工况条件下的核子器内的压力场、核子器内外的涡流现象、核子器内外流线等的分布情况,分析对比了两种工况条件下液相在核子器出口水平线上、喷雾场内不同位置的水平线上以及喷雾场内轴向距离上的速度,并绘制了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最后统计对比了不同粒径的液滴的数量。结果表明:增加旋流槽结构使核子器内压强变小,喷射轴向速度减小,径向速度增大,喷射液束更为发散,雾化锥角变大,喷雾场中液滴粒径的平均值变大。研究了工作介质水和空气的混合比例对雾化性能的影响。分别选择VOF模型和DPM模型作为数学模型,以水气混合比例作为变量共分为5组工况。研究方法采用实验为主、数值模拟计算为辅的方法。首先得到了能够实现人工造雪的气液混合比例,同时对造雪的质量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其次观察对比了不同工况条件下的宏观喷雾特征,并对不同工况进行了相应条件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增加空气的比例可以有效优化雾化性能,随着空气比例的增加,液滴更为细密,雾化效果越佳。当水气混合比例达到0.2时,可以在-18℃实现人工造雪,雪的质量与自然降雪无异,且更为细密,粘度、湿度更大。

郑加强,徐幼林[2](2021)在《环境友好型农药喷施机械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在农林病虫害防治中,化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化学农药施用不当会引起农药浪费、环境污染和农药残留等问题。为此,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对农药雾化、在线混药、可变量控制、仿形喷雾、雾滴飘移控制、静电喷雾、智能对靶喷雾集成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概况;综述了防飘移喷雾机、仿形喷雾机、喷杆喷雾机、杂草防除机械、果园喷雾机、智能喷雾机等6类典型地面植保机械的发展概况,以及包括植保无人机及其关键部件在内的典型航空植保机械的研究发展水平;提出了环境友好型农药喷施机械"绿色环保、精确高效"的研究理念,以及开展植保机器人与专用植保机械(植保机器人及其阵列、专用植保机械)研发、航空施药机具与植保无人机研究、智能物联农药喷雾系统(病虫草害靶标智能监测识别与防治预警系统、无线物联智能植保信息传输系统、立体智能协同农药喷雾系统)研究和植保机械关键技术(新型喷头及在线混药、智能化载运平台)研究等总体发展建议。

牛萌萌,方会敏,康建明,陈英凯,彭强吉,张春艳[3](2021)在《果园施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水果产业一直是中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实现水果生产机械化对促进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果园施药作为水果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机械化程度直接影响水果生产机械化水平。分别从喷头技术、气力辅助喷雾技术、静电喷雾技术、在线混药技术、自动对靶技术、变量施药技术、病虫害监测技术等角度出发,分析国内外果园施药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指出国内果园种植模式不统一,农机农艺融合不足,施药通用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创新不足,果园农机制造企业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是制约我国果园施药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因素。为促进果园施药机械与技术的创新发展,建议加强通用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创新研究,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支撑,加快多技术融合发展并进一步推动农机农艺融合,在实现果园施药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精准化、智能化及信息化水平。

刘琳霞[4](2020)在《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喷嘴参数优化及应用》文中提出掘进工作面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粉尘,不但严重威胁着井下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也影响企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于掘进工作面具有机械设备多、工序繁杂、通风风量大以及空间狭窄等特点,导致巷道内粉尘生成量大且集中。目前,绝大多数煤矿未能根据掘进工作面的作业需求采取实时有效的防尘、降尘技术。本文在系统研究了国内外掘进工作面除尘技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煤矿掘进工作面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测试及井下工业性试验应用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种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系统,为掘进工作面的粉尘防治提供了新思路,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采用CFD-DPM模型建立综掘工作面粉尘扩散的三维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对掘进巷道粉尘的运移轨迹及不同粒径粉尘沉降速度进行模拟计算。依据掘进工作面场粉尘的分布特征及运移路线,开发设计了一种由抽尘风筒、自激振荡喷嘴、风机、水滴分离器、储水箱组成的新式机械除尘净化降尘系统。(2)通过采用AutoCAD建立斜壁微振荡腔雾化喷嘴二维模型,通过对单喷嘴和组合喷嘴的仿真分析,确定了单喷嘴与组合喷嘴的最佳运行参数。通过对喷嘴的直径、扩张角和喉嘴距三个因素进行优化实验,以喷雾性能最优为目标,确定了其关键雾化元件-自激振荡喷嘴的主要技术参数。(3)在某矿综掘工作面对本文机械除尘净化降尘系统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研究成果后,综掘工作面有人工作区域测试部位的粉尘浓度已经降至100 mg/m3以下,满足了煤矿安全生产的标准;机械除尘净化降尘系统的除尘效率达到98%,较传统喷雾除尘技术提高20%。

梁旭[5](2020)在《冷却润滑条件对切削性能影响和刀具内冷孔结构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金属切削加工领域,切削液的过度使用造成了大量资源与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少对机床操作人员健康的威胁,一种将高压气体和少量雾化切削液混合的绿色切削介质代替了传统切削液的冷却润滑技术应运而生,这就是微量润滑技术(Minimum Quantity Lubrication,简称MQL)。与传统浇注式切削技术相比,切削液用量少、冷却润滑效果好和环境污染小是MQL技术的优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冷却润滑效果,将不同冷却方法与微量润滑技术相结合,创造低温环境降低切削区的温度,提高热传导效率并利用润滑剂的特性减小摩擦,在切削区可以实现有效的冷却和润滑。在内冷MQL中,其冷却润滑效果还与内冷孔结构息息相关。目前在实际的刀具生产中,刀具内冷孔结构的设计缺少相关流体动力学理论指导,因此有必要对刀具内冷孔结构进行仿真分析研究,为实际的刀具内冷孔结构设计提供支撑和指导。本文在阐述国内外MQL切削技术及其增效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不同冷却润滑条件在钛合金材料铣削中对切削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进行切削力、切削温度、表面粗糙度、加工表面形貌和切削振动分析,实现对几种增效方式的冷却润滑性能评价;基于MQL雾化原理和特征搭建内冷式MQL系统试验平台,依据计算流体力学软件系统分析雾化参数和内冷孔结构对流场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比流场速度、颗粒直径和雾化角,结合试验进行雾化参数和内冷孔结构的分析和优化;在干切、湿切和内冷MQL条件下对钛合金和高温合金材料进行钻削实验,通过进行切削力、切削温度、切屑形态、切屑变形系数和刀具磨损分析,验证MQL冷却润滑效果,分析验证内冷孔结构对切削性能的影响作用规律。

代祥[6](2020)在《面向液态和固态农药的在线混合混药器及其性能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药在线混合应用可在实现精准变量喷雾的同时减少农药浪费及环境污染,以及避免人药直接接触,开展面向液态和固态农药的在线混合混药器及其性能评价研究可为农药的精准变量施用提供可行技术方案。本文基于理论分析研究了液态农药与水在线混合过程,以设计能促进液态农药均匀混合、同时在脉动注入时能减轻混合浓度不一致性的混药器结构。研究表明:较强的湍流强度及农药分散注入可提高液态农药混合效果,农药注入量增加可提升农药在检测管各处分布概率;依靠湍流混合效果及农药注入脉动抑制结构,可减轻时间序列上浓度不一致性;进而可设计出基于湍流混合的文丘里型射流混药器(A)、基于农药多点注入的夹层孔管混药器(B)、以及由上述两种结构结合的夹层孔管射流混药器(C)和通过简化混药器C获得的简化夹层混药器(D),混药器D也可视作基于夹层孔管结构优化的混药器A。基于主成分分析PCA算法对上述液态农药混药器进行均匀性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随载流流量(Q)增高混药器均匀性均逐渐改善,但从Q=800增加至2000mL/min所带来的H值(PCA算法所得)变化不及将混合比(P)从1:100增至10:100明显;随着P增加,各混药器表现不同,混药器A均匀性逐渐下降;混药器B在P较高条件下性能优于混药器A;混药器D(Have=12.46)优于混药器A(Have=15.35)和混药器B(Have=14.65),但次于混药器C(Have=4.08);混药器D经进一步结构优化通常可满足均匀性要求。基于时间序列上浓度变异系数法(CVT)进行了上述混药器浓度一致性评价,基于自相关(R)和近似熵(ApEn)描述了浓度脉动,即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较高的Q,P以及农药注入频率(F)有助于降低混合液浓度的不一致性(CV值);混药器A的CV值高达0.0412,同时表现出明显的周期特征和浓度脉动;具有夹层孔管结构衰减脉动噪声的混药器B降低CV至0.0125,自相关分析不能完全确定其注入周期,浓度序列自相关性最高;结合两者结构的混药器D虽仍表现出脉动特性,但CV低至0.026;混药器B虽可在农药脉动注入下降低浓度不一致性但结构复杂,而混药器D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混合均匀性与浓度一致性有正相关性,脉动注入较强时需均匀性更好的混药器。完善了基于图像的液态农药混合均匀性评价体系。具有描述混合均匀性潜能的CVT算法、为评价混药器均匀性所提出的灰度共生矩阵法(GLCM),不能完全反映实际均匀性变化;信息熵(HIE)法高估均匀度;而单帧图像像素波动法(CVS),在混合液分层时有所低估;直方图二阶矩(HSM)法仅考虑ROI中的整体亮度变化,而无农药位置分布相关信息,使其稍夸大了不同工况下的均匀性差异;基于ROI子区域间相似性得到的面积加权法(OAU)和PCA法弥补了HSM的缺陷,获得了较高准确性。设计了基于气流卷携粉剂农药的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使用气流卷携进行粉剂农药在线混合时,进气压力Pr改变了气液流型及喷雾效果;随Pr增大,流型逐渐从纯液流、少量气泡流转变成大量气泡流甚至环状流;喷雾液膜区逐渐减小至消失,喷雾角逐渐变大;初步确定了满足粉剂与载流充分混合基本条件,其在线混合工况为Q=1800mL/min,Pr=0.11MPa;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中注入点个数n、面积比m、喷嘴直径dn对均匀性影响显着,而嘴管距Lnt则不明显,最优结构参数为:n=2,m=1:4,dn=2.5mm,Lnt=4mm;利用OAU可对粉剂沉积均匀性进行评估,最优结构的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使得粉剂沉积分布均匀性达到0.8123,略低于预混合喷雾(0.8492),明显优于无混药器直接注入喷雾(0.6657)。将最优结构的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简化调整注入点至n=1,得到针对固态水分散粒剂农药(WDG)的单点注入射流混药器。因基于3D图像重构的WDG混合均匀性评价方法可行,故与基于单视角图像的方法一起可参与混药器性能评价。试验及分析评价表明:随着Q以及WDG加入量(ξ)升高,WDG分布均匀性明显上升,各区域粒子含量逐渐接近;颗粒沉降速度及检测距离增高可显着降低粒子流化作用,导致管底聚集;与载流密度相似,直径更小的WDG粒子将有助于其在线混合应用。本文通过分析液态和固态农药在线混合机理,设计了适用的在线混合混药器,并进行了基于图像的的混合效果性能评价研究,为该变量喷雾方式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行方案;同时,构建的基于图像方法进行农药在线混合效果评估的体系,丰富了非侵入式农药在线混合效果测试手段。

郑忠利[7](2020)在《静电喷雾金刚石线锯切割液吸附特性及切割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金刚石线锯切割技术以其效率高、切割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在硅片切割领域已经逐步取代了游离磨粒线锯切割技术。然而在金刚石线锯切割多晶硅过程中,由于多晶硅晶体结构复杂,造成切割后多晶硅片表面质量差,提高了后续加工成本。为了提高切割液润滑冷却效果,改善切割质量,论文采用静电喷雾式供液代替传统的浇注式供液,应用于金刚石线锯切割。主要对待进入切割区域的荷电液滴的动力学特性、不同雾化参数下荷电液滴在金刚石锯丝表面的吸附特性和两种供液方式下金刚石线锯切割实验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对进入切割区域前的荷电液滴进行了受力分析,建立其动力学模型。力学分析表明:影响荷电液滴的动力学行为的物理量有荷电液滴直径、速度和带电量,电场强度、气体速度,这些物理量是由雾化参数(荷电电压、雾化气压、供液流量)综合决定。(2)根据待进入切割区域的荷电液滴的动力学分析,建立仿真模型,设计荷电液滴吸附仿真方案,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仿真软件探究了不同雾化参数对荷电液滴在锯丝表面吸附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荷电电压、雾化气压、供液流量有助于提高切割液在锯丝表面的吸附量,且过大的雾化气压不利于荷电液滴在锯丝表面的吸附。(3)搭建静电喷雾切割液吸附实验装置,进行了荷电液滴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荷电电压和供液流量的增加,锯丝表面吸附的切割液逐渐增加;随着雾化气压的增加,锯丝表面吸附的切割液先增加再减少。吸附仿真与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影响因素下,虽然实验测得的荷电液滴吸附质量与仿真结果有一定差异,但其变化规律一致。(4)结合静电喷雾系统与WXD170往复型金刚石线切割机,搭建了静电喷雾金刚石线锯切割实验平台,进行浇注式供液和静电喷雾式供液下的金刚石线锯切割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荷电电压是影响切割质量的主要因素,且切割质量随着荷电电压的增加而提高;当气压从0.14 MPa增加到0.2 MPa时,切割质量先提高再下降;流量的增加能够提高切割质量,但是存在饱和值。当雾化参数分别为-6 k V,0.16 MPa,2.5 ml/min时,静电喷雾金刚石线锯切割质量最好,与浇注式相比,崩边宽度降低了45%,表面粗糙度降低了24%。

苗懂艳[8](2020)在《矿用螺旋喷嘴的雾化特性研究》文中指出螺旋式喷嘴作为有效的液体雾化降尘方式之一,相对于直射式的喷嘴,其因雾化程度高、能量消耗少及结构简单等优势而慢慢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逐步使用于煤矿井下煤尘的治理之中。但因为螺旋式喷嘴复杂的流动状态,使得研究人员对其雾化特性不能形成完全清晰的认知,并且在煤矿井下煤尘治理中的有关雾化特性影响参数也没有得到合理匹配,液体雾化的效果还有很大一步的提高。对于以上的问题,文中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分析以及实验研究三者结合对比、比较的方法,系统性的对螺旋式喷嘴雾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根据喷嘴的雾化特性对螺旋喷嘴的结构参数及喷雾压力进行合适匹配。首先,详细地分析了雾滴的形成过程,使用示例图分析直射喷嘴跟螺旋式喷嘴的雾化过程,分析液滴粒径、液滴的尺寸分布函数、喷嘴流量等雾化质量评价指标,为本文中分析研究30°、40°、50°螺旋式喷嘴的射程、流量、雾化锥角、雾滴喷射速度及雾滴微粒SMD等雾化特性与影响这些雾化特性的系统喷射压力、喷嘴螺旋倾角及喷嘴口直径等因素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螺旋式喷嘴进行了三维建模及网格划分,应用RNGk-?模型和VOF方法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同一螺旋角下,对于液体切向速度,在螺旋式喷嘴内部,从螺旋喷嘴中心沿径向方向1/4处,液体的切向速度由0呈线性增大,大约在径向中间位置处增加到最大,当距离喷嘴内壁1/4处又呈线性减小到0;对于液体压力,在螺旋喷嘴中心处压力最小,且越接近喷嘴中心其减小程度愈发明显,在喷嘴内壁处压力最大;在螺旋喷嘴轴线上,从螺旋室到渐缩段的结构变化其压力损失不是很明显,但在渐缩段向喷口段喷射的过程中因为其结构的快速变化,雾化液体的切向速度和压力都明显减小,且在5MPa-6 MPa的变化过程中,液体的切向速度没有显着变化;在同一压力下,雾化流场中液体的切向速度随着螺旋倾角的减小而变大,且小螺旋角的喷嘴比大螺旋角的喷嘴速度高出约20%。随着喷嘴螺旋倾角的减小喷嘴出口雾化角变大,通过仿真结果对照及韦伯的雾化液体破碎理论,我们可以确定螺旋倾角30°喷雾压力5 MPa、孔径1.2 mm的螺旋喷嘴雾化效果最佳。最后,根据螺旋喷嘴的结构设计搭建了喷雾实验平台,并进行了螺旋喷嘴雾化特性的试验。应用HX-6高速摄像机进行采集图像,分析其雾化角,利用DP-02激光粒度进行粒度采集。通过雾化试验数据分析研究发现:在相同压力下,距离喷嘴轴向相同的位置上,螺旋喷嘴的索特尔直径(SMD)及流量随螺旋角的增加而增大,螺旋喷嘴的雾化角、速度及射程随螺旋角的增加而减小;在同一螺旋角下,系统喷射压力对螺旋喷嘴雾化特性影响的规律是:射程、流量及雾滴速度随系统喷射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相反,随着系统喷射压力的增加,喷嘴出口雾化角及索特尔直径(SMD)相应减小;螺旋喷嘴体结构尺寸对雾化特性影响的规律是:在相同压力下,距离喷嘴轴向相同的位置上,对于30°螺旋角的喷嘴,雾化液滴索特尔直径(SMD)及雾化锥角随喷嘴口径的增大而增大。对于喷嘴腔直径而言,相对于喷嘴腔为6 mm的喷嘴,喷嘴腔为10 mm的喷嘴其雾化液滴索特尔直径(SMD)较小,雾化锥角较大。通过实验数据对比,螺旋倾角30°系统喷雾压力5 MPa、喷嘴口径1.2 mm的喷嘴雾化效果最佳,与数值仿真结果一致。螺旋式喷嘴其液体雾化过程比较复杂,本文中的分析研究进一步清晰了其雾化特性,且对其影响的雾化参数进行了合适的匹配,文中分析结果对煤矿煤尘颗粒的治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杨东辉[9](2020)在《基于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水田慈姑病虫害防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水田农业经济文化发达,但配套水田植保设施装备无法满足当前农业智能化、精细化、绿色化、高效化的发展趋势。传统水田病虫害防治仍以手动喷雾机和担架式喷雾机为主,技术含量低,农药利用率低,而大型自走式或悬挂式喷雾机机体庞大,很难适应当下水田作业需求。航空植保技术的发展为改善当前水田施药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植保无人机技术可以实现跨地形、高效率的植保作业,降低农药对环境和操作者的危害,也减少了不必要的农药浪费。本课题开展基于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水田慈姑病虫害防治研究,以水生作物慈姑为例,利用无人机施药技术对慈姑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建立病虫害时空分布模型,模拟植保无人机低空施药过程,仿真计算雾滴在旋翼风场中的运动轨迹,优化植保无人机施药参数,最终实现可靠高效的慈姑病虫害防治。首先,本课题通过对水田慈姑病虫害调研,选定慈姑蚜虫作为防治对象,并开展慈姑蚜虫在慈姑植株上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对5、6、7、8四个月的调查数据进行昆虫学分析,利用回归方程确定蚜虫种群聚集原因,根据时间变化分析得知,慈姑蚜虫爆发主要集中在7月上旬和9月初,其爆发和聚集数量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气候条件相关,包括温度条件和湿度条件;根据空间变化分析得知,蚜虫在慈姑叶背上分布占总量三分之一左右,叶柄占总量三分之二,叶表几乎没有,蚜虫个体间是相互吸引的,且具有密度依赖性,密度越高,虫害聚集程度越大;同时,利用Iwao序贯抽样模型得到慈姑蚜虫抽样防治模型,并制定了相关防治策略,为慈姑蚜虫的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手段。根据水田慈姑蚜虫虫害的防治的低量定向施药要求以及水田环境条件限制,采用植保无人机低空低量施药技术,搭建室内多功能植保喷雾施药平台,并选型设计一种超低容量雾化喷头,利用Fluent数值计算的方式,模拟无人机旋翼下流场在不同离地高度、不同来流速度以及不同转速下的流场分布情况,并耦合仿真风场影响下喷雾雾滴场运动轨迹与沉积效果,结果表明:无人机旋翼下流场呈聚合、收缩以及下压的姿态,对雾滴的沉降是十分有利的;改变悬停高度,无人机风场产生了侧向气流,形成涡流,风场分布随着高度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改变来流流速,在无人机上风口处产生涡流,涡流位置随着流速的提高不断贴近旋翼下流场,同时旋翼下流场对来流有很强的抵御作用;此外,后续无人机田间试验验证了雾滴粒径分布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表明仿真可作为试验前的一种合理预测手段;通过对比慈姑病虫害防治试验的手动施药的7天减退率85.67%,采用植保无人机施药减退率90.14%和91.25%明显更高,且施药效率高出20-30倍,因此无人机施药防治手段具有更显着优势。

柴舒帆[10](2020)在《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的设计与研发》文中研究说明航空施药具有作业效率高、地形适应广、突击能力强等特点,弥补了传统施药机械和人工作业的不足,近年在我国农业植保应用中发展迅速。但由于航空施药器械距离靶标较远,施药雾滴受环境气流、温湿度影响较大,而雾滴尺寸是影响药液飘移和沉积的重要因素,雾滴不合理,易造成药液飘移,威胁非靶标区域人畜的安全,并影响靶标区域的沉积效果,最终影响施药作业效果。为解决航空施药作业时雾滴粒径变量精准控制的难题,本论文针对有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开展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研究。具体工作如下:(1)雾滴破碎理论和航空施药雾化方式研究;根据有人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飞行速度快、高度高、施药流速大的特点,结合可控雾滴的技术要求,确定了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的雾化方案,并根据雾化方案和系统的功能性要求确定了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和系统组成。(2)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研发;包括器件选型、硬件电路设计、控制程序设计和控制参数的整定,完成了主控制器、检测单元和电子调速器的选型,转笼离心雾化器的优化,完成了主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利用试凑法得到了最佳控制参数:雾化器转速为700~4000 r/min、kp=0.2、ki=0.02,雾化器转速为4000~5000 r/min、kp=0.3、ki=0.03,雾化器转速为5000~6000 r/min、kp=0.4、ki=0.03,并基于电动转笼二次残差补偿雾化模型完成了控制程序的设计,以完成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的设计。(3)电动转笼二次残差补偿雾化模型建立;在以转笼离心雾化器为控制对象的雾化试验平台上进行了二次回归正交试验,分析了雾滴体积中值粒径与风速、施药流速、雾化器转速之间的耦合关系,建立了雾滴粒径模型;为了提高模型预测精度,添加补偿因子建立了第1次优化雾滴粒径补偿模型;利用机器学习对第1次优化雾滴粒径补偿模型的残差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第2次残差预测模型,将第2次残差预测模型与第1次优化雾滴粒径补偿模型线性叠加得到了二次残差补偿雾滴粒径模型。为验证二次残差补偿雾滴粒径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模型对比与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二次残差补偿雾滴粒径模型预测偏差最大为10.78%,其预测值与测量值的决定系数R2为0.95,比无补偿雾滴粒径模型提高了0.06,比第1次优化雾滴粒径补偿模型提高了0.05。将二次残差补偿雾滴粒径模型进行了等效变形,得到了适用于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的电动转笼二次残差补偿雾化模型。(4)在风洞实验室搭建了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针对系统的有效性、响应特性、普适性和雾化特性四个方面进行了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能够实现既定功能且运转正常;系统的调节时间不超过3 s,雾化器转速的稳态误差不超过1%,不同的作业环境下,不同转笼离心雾化器雾化后的雾滴体积中值粒径偏差不超过8μm,且系统雾化后的雾滴体积中值粒径测量值与设定值间偏差绝对值不超过12%,雾滴相对分布跨度不超过1.4,当雾滴体积中值粒径设定值大于130μm时,<100μm雾滴所占百分比最大不超过20%。

二、预混式气力喷雾系统工作参数对雾化效果影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混式气力喷雾系统工作参数对雾化效果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造雪机核子器雾化性能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雪花成长机理研究
        1.2.2 对人工造雪的研究
        1.2.3 人工造雪面临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雾化及数值模拟理论计算基础
    2.1 雾化
        2.1.1 雾化机理
        2.1.2 雾化影响因素
    2.2 数值模拟计算控制方程与计算方法
        2.2.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2.2.2 基本控制方程
        2.2.3 计算模型
        2.2.4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2.3 本章小结
3 阀芯移动距离对雾化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3.1 核子器结构三维模型的建立
    3.2 计算流体域三维建模与网格划分
    3.3 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的设定
    3.5 结果对比与分析
        3.5.1 移动距离对喷射速度的影响
        3.5.2 移动距离对粒子轨迹的影响
        3.5.3 移动距离对液相分布的影响
        3.5.4 移动距离对液滴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旋流槽结构对雾化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
    4.1 前处理与数值模拟计算
    4.2 结果对比与分析
        4.2.1 旋流槽结构对核子器内部流动特征的影响
        4.2.2 旋流槽结构对核子器外流场中喷雾特征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气液混合比例对雾化性能影响的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
    5.1 实验台搭建与实验设计
        5.1.1 实验系统介绍
        5.1.2 搭建实验台准备工作
        5.1.3 实验设计
    5.2 室外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2.1 实验操作
        5.2.2 结果分析
    5.3 室内喷雾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5.3.1 实验操作
        5.3.2 结果分析
    5.4 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5.4.1 模型可靠性验证
        5.4.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环境友好型农药喷施机械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农药喷雾关键技术发展
    1.1 农药雾化技术及喷头
    1.2 农药直接注入技术与在线混药器
        (1)不同农药注入方式
        (2)不同剂型农药的混合
        (3)混合性能测试
    1.3 可变量控制技术
    1.4 仿形喷雾技术与仿形机构
    1.5 雾滴飘移控制技术与雾滴沉降沉积行为分析
    1.6 静电喷雾技术与雾滴充电方法
    1.7 智能对靶喷雾集成技术与多功能底盘系统
2 典型地面植保机械研究进展
    2.1 防飘移喷雾机
    2.2 仿形喷雾机
    2.3 喷杆喷雾机
    2.4 杂草防除机械
    2.5 果园喷雾机
    2.6 智能喷雾机及喷雾机器人
3 典型航空植保机械研究进展
    3.1 植保无人机分类及特点
    3.2 植保无人机关键技术
    3.3 植保无人机性能和防治效果测试
4 创新研究思路与展望
    4.1 环境友好型植保机械研究理念与总体思路
    4.2 环境友好型农药喷雾机械发展建议
        4.2.1 植保机器人与专用植保机械研发
        (1)植保机器人及其阵列研究
        (2)专用植保机械研究
        4.2.2 航空施药机具与植保无人机研究
        (1)无人机作业环境与靶标研究
        (2)植保无人机关键部件研究
        (3)专用植保无人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
        (4)自主植保无人机群系统设计
        4.2.3 智能物联农药喷雾系统研究
        (1)病虫草害靶标智能监测识别与防治预警系统
        (2)无线物联智能植保信息传输系统
        (3)立体智能协同农药喷雾系统
        4.2.4 植保机械关键技术研究
        (1)新型喷头及在线混药研究
        (2)智能化载运平台研究

(3)果园施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果园施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1.1 喷头技术
    1.2 气力辅助喷雾技术
    1.3 静电喷雾技术
    1.4 在线混药技术
    1.5 自动对靶技术
    1.6 变量施药技术
    1.7 病虫害监测技术
2 果园施药技术研究推广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农机农艺融合不足
    2.2 种植模式不统一
    2.3 通用技术和关键部件的创新不足
    2.4 果园农机制造企业资金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3 果园施药技术研究与发展对策
4 趋势展望
    1) 多技术融合提高施药效率。
    2) 各关键部件的变量精准控制。
5 结论

(4)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喷嘴参数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煤矿粉尘分类与危害
        1.2.1 粉尘的分类
        1.2.2 粉尘的危害
    1.3 国内外喷雾降尘的研究现状
        1.3.1 降尘技术研究现状
        1.3.2 掘进工作面降尘技术的发展现状
        1.3.3 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掘进工作面气固两相流时空分布数值模拟
    2.1 粉尘机理特性
    2.2 掘进工作面风流特性
    2.3 掘进工作面粉尘控制多相流模拟
        2.3.1 数值计算基础
        2.3.2 粉尘扩散过程分析应用基本定律
        2.3.3 粉尘运动方程及其数值模拟方法
    2.4 掘进巷道粉尘运移模拟
        2.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2.4.2 实验模拟与结果分析
    2.5 掘进工作面粉尘时空分布特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掘进工作面新式机械除尘净化装备
    3.1 掘进机喷雾降尘系统
    3.2 抽尘净化系统
    3.3 喷嘴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关键元件-喷嘴仿真分析与优化
    4.1 喷嘴布置的优化仿真
        4.1.1 模型的建立
        4.1.2 数值结果与分析
    4.2 喷嘴优化实验
        4.2.1 实验方案以及压气水喷雾降尘系统的设计
        4.2.2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性试验
    5.1 工程概况
    5.2 除尘净化装备工业试验
        5.2.1 安装位置概况
        5.2.2 设备布置
        5.2.3 试验效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5)冷却润滑条件对切削性能影响和刀具内冷孔结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量润滑切削技术研究
        1.2.2 超临界CO_2和油膜附水滴研究
        1.2.3 基于CFD的微量润滑流场仿真研究
        1.2.4 雾化方式与带内冷孔刀具设计研究
        1.2.5 微量润滑雾化流场测量方式及雾化评价
        1.2.6 内冷刀具切削性能评价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冷却润滑条件下钛合金铣削性能评价实验
    2.1 引言
    2.2 超临界CO_2和油膜附水滴冷却润滑机理
    2.3 不同冷却润滑条件下钛合金铣削性能实验设计
        2.3.1 实验设备系统
        2.3.2 工件材料与刀具
        2.3.3 实验方案
    2.4 不同冷却润滑条件下切削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切削力
        2.4.2 切削温度
        2.4.3 表面粗糙度
        2.4.4 表面形貌
        2.4.5 切削振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FD的刀具内冷孔出口流场仿真与实验
    3.1 引言
    3.2 微量润滑CFD模型选择与计算流程
        3.2.1 CFD模型选择
        3.2.2 离散相模型
        3.2.3 计算流程
    3.3 内冷孔流场几何建模与网格划分
    3.4 内冷孔流场边界条件与参数设置
    3.5 内冷孔出口流场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雾化参数对内冷口出口流场的影响
        3.5.2 内冷孔参数对内冷孔出口流场的影响
    3.6 基于PIV的刀具内冷孔出口流场测量实验
        3.6.1 PIV技术原理
        3.6.2 刀具内冷孔出口流场PIV实验设计
        3.6.3 PIV实验结果分析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QL的内冷孔结构对钻削性能影响评价实验
    4.1 引言
    4.2 内冷式MQL冷却润滑机理
    4.3 内冷孔结构对钻削性能影响评价试验设计
        4.3.1 实验设备系统
        4.3.2 工件材料与刀具
        4.3.3 钻削实验方案设计
    4.4 钻削性能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切削力
        4.4.2 切削温度
        4.4.3 切屑形态
        4.4.4 切屑变形系数
        4.4.5 刀具磨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5.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面向液态和固态农药的在线混合混药器及其性能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
        1.2.1 液液混合及其在线混合装置研究概况
        1.2.2 液固混合及其在线混合装置研究概况
        1.2.3 在线混合装置性能评价研究概况
        1.2.4 在线混合装置及其性能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目的
        1.3.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液态及固态农药在线混合机理及其混合装置
    2.1 基于流动扩散的液态农药在线混合机理及混药器
        2.1.1 湍流扩散条件下农药最短混合时间及其混合室最小长度
        2.1.2 湍流扩散条件下混合管内农药浓度分布
        2.1.3 液态农药脉冲点源注入轴向浓度分布
        2.1.4 用于液态农药提高混合均匀性及浓度一致性的混药器
    2.2 粉剂农药在线混合机理及混药器
        2.2.1 粉剂直接注入条件下的在线混合机理
        2.2.2 粉剂在气流卷携协助注入条件下的在线混合机理
        2.2.3 用于粉剂农药提高混合均匀性的混药器
    2.3 水分散粒剂农药在线混合机理及混药器
        2.3.1 水分散粒剂直接注入条件下的在线混合机理
        2.3.2 用于水分散粒剂提高混合均匀性的混药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混药器在线混合试验及性能评价平台构建
    3.1 液态农药混药器在线混合试验及性能评价平台
        3.1.1 载流(水)供给系统(Ⅰ)
        3.1.2 农药供给系统(Ⅱ)
        3.1.3 基于图像的液态农药在线混合检测系统(Ⅲ)
        3.1.4 试验材料
        3.1.5 图像检测系统及可行性验证
    3.2 固态粉剂农药混药器在线混合试验及性能评价平台
        3.2.1 粉剂基础在线混合喷雾系统(Ⅰ)
        3.2.2 基于图像的喷雾效果检测系统(Ⅱ)
        3.2.3 基于图像的可湿性粉剂沉积均匀性检测系统(Ⅲ)
        3.2.4 试验材料
    3.3 固态水分散粒剂农药混药器在线混合试验及性能评价平台
        3.3.1 WDG在线混合系统(Ⅰ)
        3.3.2 基于图像的WDG在线混合检测系统
        3.3.3 试验材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液态农药混药器在线混合均匀性研究
    4.1 液态农药在线混合均匀性评价算法
    4.2 试验设计
        4.2.1 算法验证试验
        4.2.2 混药器在线混合变工况试验
        4.2.3 混药器后不同延长距离在线混合试验
    4.3 试验结果与讨论
        4.3.1 算法验证试验结果
        4.3.2 四种混药器的在线混合均匀性比较
        4.3.3 混药器后外接输送管对混合均匀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液态农药混药器在线混合浓度一致性研究
    5.1 文丘里型射流混药器脉动注入下混合液浓度的不一致性
    5.2 混合浓度变化评价方法
        5.2.1 基于时间序列CV值的动态浓度一致性评价
        5.2.2 基于自相关函数的混合浓度周期性及脉动特性
        5.2.3 基于近似熵的混合浓度时间序列复杂度
    5.3 变工况试验设计及试验参数设置
    5.4 混合液浓度一致性及周期性分析
        5.4.1 文丘里型射流混药器(A)混合浓度一致性分析
        5.4.2 夹层孔管混药器(B)混合浓度一致性分析
        5.4.3 简化夹层混药器(D)混合浓度一致性分析
        5.4.4 不同混药器混合浓度一致性及脉动特性比较
    5.5 均匀性与浓度一致性统计学分析
        5.5.1 文丘里型射流混药器(A)与夹层孔管混药器(B)比较
        5.5.2 文丘里型射流混药器(A)与简化夹层混药器(D)比较
        5.5.3 夹层孔管混药器(B)与简化夹层混药器(D)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图像的液态农药混药器在线混合均匀性评价方法比较
    6.1 基于图像的混合均匀性特征提取方法
        6.1.1 基于显特征灰度直方图统计量的混合均匀性评价
        6.1.2 基于显特征灰度共生矩阵的混合均匀性评价
        6.1.3 基于显特征改进面积加权法的均匀性评价
        6.1.4 基于显特征变异系数(CV值)的均匀性评价
        6.1.5 基于隐特征主成分空间特征分布紧密度的均匀性评价
    6.2 算法评估原理及试验设计
        6.2.1 归一化混合均匀性指数评估原理
        6.2.2 评价方法验证试验
        6.2.3 混合装置在线混合试验
    6.3 结果和讨论
        6.3.1 均匀性分析方法测试及比较
        6.3.2 多视角图像计算结果比较
        6.3.3 基于优选算法对混药器混合图像重复处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粉剂农药混药器在线混合数值仿真与试验
    7.1 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结构参数及数值仿真模型
        7.1.1 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结构参数确定
        7.1.2 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数值仿真模型
    7.2 试验方法及试验参数确立
        7.2.1 基于图像的流型及喷雾效果检测
        7.2.2 基于图像的粉剂农药沉积均匀性分析
    7.3 试验结果及讨论
        7.3.1 气体卷携粉剂农药在线注入喷雾可行性分析
        7.3.2 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在线混合均匀性数值仿真显着性分析
        7.3.3 基于数值仿真的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结构参数确定
        7.3.4 基于粉剂沉积均匀性的多点注入射流混药器性能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水分散粒剂混药器在线混合均匀性研究
    8.1 基于3D图像重构的WDG在线混合效果评价方法
        8.1.1 WDG分布图像采集、评价算法及其试验验证
        8.1.2 评价方法和算法
        8.1.3 算法可行性验证
    8.2 基于单视角图像的WDG在线混合效果评价算法
        8.2.1 基于单视角图像颗粒托起量的粒子分布效果度量
        8.2.2 基于单视角图像颗粒分布不均匀性指数的分布效果度量
    8.3 单点注入射流混药器试验过程
    8.4 结果与讨论
        8.4.1 载流流量对粒子分布效果的影响
        8.4.2 粒子加入量(相含率)对粒子分布效果的影响
        8.4.3 粒子种类对粒子分布效果的影响
        8.4.4 输送距离的延长对粒子分布效果的影响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9.1 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性结论
        9.1.1 主要研究工作
        9.1.2 创新性结论
    9.2 进一步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参考文献

(7)静电喷雾金刚石线锯切割液吸附特性及切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刚石线锯切割方法
        1.2.2 金刚石线锯切割工艺及切片表面质量的研究
        1.2.3 静电喷雾微量润滑的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3.1 课题的提出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章节安排
第二章 静电雾化及荷电液滴的受力分析
    2.1 引言
    2.2 静电喷雾雾化基本原理
    2.3 静电雾化装置
        2.3.1 雾化喷嘴的选择
        2.3.2 荷电方式的选择
    2.4 静电场中荷电液滴的受力分析
        2.4.1 静电喷雾金刚石线锯切割
        2.4.2 荷电液滴的受力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荷电液滴在锯丝表面的吸附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仿真模型及条件
        3.2.1 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
        3.2.2 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3.2.3 仿真条件
    3.3 仿真参数测量
        3.3.1 切割液动力粘度的测量
        3.3.2 表面张力的测量
        3.3.3 雾化粒径的测量
        3.3.4 荷电液滴带电量的测量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1 仿真结果
        3.4.2 电压对荷电液滴吸附的影响
        3.4.3 气压对荷电液滴吸附的影响
        3.4.4 流量对荷电液滴吸附的影响
    3.5 荷电液滴吸附实验分析
        3.5.1 搭建吸附实验平台
        3.5.2 实验方案
        3.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4 吸附仿真与实验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静电喷雾金刚石线锯切割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条件
    4.3 实验结果
        4.3.1 切缝形貌与崩边宽度
        4.3.2 切片表面粗糙度
    4.4 实验分析
        4.4.1 电压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4.4.2 气压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4.4.3 流量对切割质量的影响
        4.4.4 综合分析与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8)矿用螺旋喷嘴的雾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煤尘的危害
        1.1.3 课题提出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喷嘴雾化特性理论
    2.1 液体雾化机理
        2.1.1 水的特性
        2.1.2 雾滴的形成过程
    2.2 直射喷嘴雾化机理
    2.3 螺旋喷嘴雾化机理
    2.4 雾化质量评价
        2.4.1 雾化质量评价标准
        2.4.2 螺旋式喷嘴雾化质量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螺旋式喷嘴数值仿真研究
    3.1 CFD简介
        3.1.1 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简介
        3.1.2 CFD的工作流程
    3.2 数学模型与耦合求解过程
        3.2.1 连续相数学模型
        3.2.2 离散相数学模型
        3.2.3 耦合求解过程
    3.3 喷嘴模型假设与三维计算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3.3.1 物理模型
        3.3.2 模型假设
    3.4 模型的选择
        3.4.1 湍流模型的选择
        3.4.2 两相流模型的选择
        3.4.3 边界条件与控制参数设置
        3.4.4 方程离散及求解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1 喷雾压力对流场的影响
        3.5.2 不同喷嘴螺旋倾角对流场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螺旋式喷嘴雾化特性实验研究
    4.1 实验系统简介
    4.2 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4.2.1 试验喷嘴
        4.2.2 测量方法
        4.2.3 压力调节
        4.2.4 实验步骤
    4.3 螺旋倾角对雾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3.1 射程、雾化角度与螺旋倾角之间的关系
        4.3.2 喷嘴流量与螺旋倾角的关系
        4.3.3 粒子SMD在不同螺旋倾角喷嘴下的轴向分布
        4.3.4 雾粒轴向速度与喷嘴螺旋倾角的关系
        4.3.5 雾粒速度在雾场中的轴向变化
        4.3.6 雾粒分布均匀性与喷雾压力及喷嘴螺旋倾角的关系
    4.4 喷嘴体结构尺寸对雾化特性影响的实验结果分析
        4.4.1 雾滴SMD与喷嘴孔径的关系
        4.4.2 雾化角与喷嘴孔径的关系
        4.4.3 雾滴SMD与喷嘴腔直径的关系
        4.4.4 雾化角与喷嘴腔直径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水田慈姑病虫害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业航空植保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水田慈姑病虫害分布特征与防治策略研究
    2.1 水田慈姑病虫害分布特征
        2.1.1 调查地点及方法
        2.1.2 慈姑田间种植特点
        2.1.3 调查结果
        2.1.4 慈姑蚜虫时空分布特性分析
        2.1.5 慈姑蚜虫聚集特性分析
        2.1.6 慈姑蚜虫最适宜抽样数分析
        2.1.7 序贯抽样分析
    2.2 慈姑虫害防治策略制定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功能植保喷雾试验平台设计搭建
    3.1 多功能植保喷雾试验平台设计搭建
        3.1.1 平台框架结构设计
        3.1.2 滑轨结构设计
        3.1.3 试验平台控制系统设计
        3.1.4 气、液泵选型
        3.1.5 植保无人机性能参数
    3.2 气力雾化喷头设计
        3.2.1 拉瓦尔喷管内气体流动特性
        3.2.2 雾化机理
        3.2.3 喷头结构设计
        3.2.4 拉瓦尔阀芯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旋翼植保无人机旋翼流场分布特性及喷雾特性的数值分析
    4.1 基本控制方程
        4.1.1 连续性方程
        4.1.2 动量守恒方程
    4.2 CFD模型选择
        4.2.1 K-omega SST模型
        4.2.2 离散相模型
    4.3 四旋翼植保无人机有限元模型
        4.3.1 三维模型建立
        4.3.2 网格划分
        4.3.3 仿真条件设置
    4.4 四旋翼下洗气流场分布特性及喷雾沉积特性
        4.4.1 悬停状态下流场分布特性
        4.4.2 悬停高度对流场分布特性的影响
        4.4.3 来流速度对流场分布特性的影响
        4.4.4 下洗气流场对雾滴分布特性的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植保无人机喷雾性能及田间施药试验研究
    5.1 气力雾化喷头喷雾特性研究试验结果与分析
        5.1.1 试验方法及设备
        5.1.2 试验条件
        5.1.3 试验内容
        5.1.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无人机不同行驶高度及速度条件下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试验方法及设备
        5.2.2 试验条件
        5.2.3 试验内容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无人机田间附着率与分布均匀性实验
        5.3.1 试验方法及设备
        5.3.2 试验条件
        5.3.3 试验内容
        5.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慈姑蚜虫田间防治实验
        5.4.1 试验方法及设备
        5.4.2 试验条件
        5.4.3 试验内容
        5.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航空精准施药关键技术研究现状
        1.2.1 农业航空施药发展
        1.2.2 航空施药雾化装置研究进展
        1.2.3 航空施药雾化特性研究进展
        1.2.4 变量施药控制系统研究进展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机载雾化系统整体方案
    2.1 雾滴破碎理论研究
    2.2 雾化方式分析
    2.3 系统功能要求分析
    2.4 系统方案设计
        2.4.1 系统组成
        2.4.2 关键原理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载雾化系统软硬件设计
    3.1 硬件选型与设计
        3.1.1 主控制器选型
        3.1.2 电子调速器与检测单元选型
        3.1.3 转笼离心雾化器设计
    3.2 主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3.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3.1 程序语言和开发环境的选择
        3.3.2 主程序设计
        3.3.3 关键子程序设计
    3.4 PI参数整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转笼二次残差补偿雾化模型建立
    4.1 雾化试验平台介绍
        4.1.1 材料选型
        4.1.2 平台搭建
    4.2 雾化模型建立
        4.2.1 二次回归正交试验
        4.2.2 第1次优化
        4.2.3 第2次优化
    4.3 模型验证试验
        4.3.1 对比试验
        4.3.2 精度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雾化系统性能测试与分析
    5.1 机载雾化系统的搭建
    5.2 性能测试试验
        5.2.1 有效性试验
        5.2.2 响应特性分析
        5.2.3 普适性分析
        5.2.4 雾化特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预混式气力喷雾系统工作参数对雾化效果影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造雪机核子器雾化性能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D]. 杨玉昆.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12)
  • [2]环境友好型农药喷施机械研究进展与展望[J]. 郑加强,徐幼林. 农业机械学报, 2021(03)
  • [3]果园施药关键技术研究进展[J]. 牛萌萌,方会敏,康建明,陈英凯,彭强吉,张春艳.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1(03)
  • [4]掘进巷道高效雾化机械除尘喷嘴参数优化及应用[D]. 刘琳霞.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5]冷却润滑条件对切削性能影响和刀具内冷孔结构设计研究[D]. 梁旭.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面向液态和固态农药的在线混合混药器及其性能评价研究[D]. 代祥. 南京林业大学, 2020
  • [7]静电喷雾金刚石线锯切割液吸附特性及切割实验研究[D]. 郑忠利.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矿用螺旋喷嘴的雾化特性研究[D]. 苗懂艳.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9]基于植保无人机施药技术的水田慈姑病虫害防治研究[D]. 杨东辉. 扬州大学, 2020(05)
  • [10]航空精准施药机载雾化系统的设计与研发[D]. 柴舒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标签:;  ;  ;  ;  

预混气动喷雾系统工作参数对雾化效果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