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物种密度初步调查

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物种密度初步调查

一、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种类密度初步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唐婷[1](2021)在《以蚊媒防控为目标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李谦颖[2](2021)在《广东信宜金砂玉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以原生金砂玉为对象进行研究,通过显微观察并运用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光谱分析及电子探针等实验方法详细分析了信宜金砂玉的宝石矿物学特点,初步探讨了信宜金砂玉的形成原因。信宜金砂玉以白色、红色、黄色为主,但颜色分布不均匀,常见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玉石的透明度不佳,大多数具有玻璃光泽,油脂光泽只在少数玉石的部分区域出现;砂金效应明显。折射率1.52至1.54,相对密度变化范围较大,其最小值为2.62,最大值为2.65。信宜金砂玉中无特殊离子吸收光谱、无发光现象。信宜金砂玉主要为块状构造,具多种变晶结构。信宜金砂玉主要由微晶质石英、隐晶质石英组成,大部分石英颗粒呈他形粒状,且粒度变化比较大,较小的石英颗粒的粒度只有30μm,较大的石英颗粒的粒度可达200μm。次要矿物包括绢云母、赤铁矿和金红石等。其中,绢云母呈鳞片状比较均匀的分布在玉石中,有时排列成条带状。赤铁矿在玉石中呈不规则团块状、点状或浸染状分布。金红石极少,零星分散在玉石中。信宜金砂玉的主要矿物石英的化学成分中SiO2的含量为96.63%~98.70%,次要矿物绢云母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44.76%~46.25%)、Al2O3(33.35%~37.06%)和K2O(10.00%~10.53%),铁的氧化物中FeO的含量为88.95%~93.21%。玉石的颜色与次要矿物的组成及其分布特征有关。玉石中赤铁矿以不规则团块状、点状、浸染状三种不同的形式存在;绢云母以鳞片状的形式存在。无论是何种颜色的信宜金砂玉,玉石中都不同程度的含有绢云母,而且绢云母的含量越大、分布越均匀,玉石的砂金效应越明显。玉石的矿物组成和信宜地区的地质构造运动是金砂玉形成的重要原因。信宜金砂玉的矿物组成和在该区域的脆性断裂控矿构造运动和韧性断裂控构造运动的作用是形成信宜金砂玉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其成矿原岩形成于半深海含石英砂为主的碎屑岩为热液沉积形成的硅质岩,由于地质作用的不断进行和地壳的运移,含矿热液将不断运移和沉积。与此同时,不同阶段的成矿作用可能会随着次级构造活动的变化、含矿热液的运移而发生。从而使底部的成矿物质进入到硅质岩中,且在此时硅质岩在岩浆热液的作用下重结晶形成石英岩。石英岩在后期构造活动中经过细晶化(玉化)形成金砂玉。

叶雅芳[3](2020)在《中山市蠓类分布特征及蚊、蠓携带病毒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采用形态与分子鉴定方法对在中山市不同生境采集的库蠓进行鉴定。2.调查中山市不同生境蠓类的构成、分布及季节消长等情况,为防控蠓及蠓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3.研究中山市蠓密度与主要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提高蠓密度的监测精度。4.了解中山市蚊类和蠓类所携带的虫媒病毒现状,为中山市虫媒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2018年4月上旬至2019年8月上旬用紫外灯诱虫法在7种不同的生态环境中进行蠓类监测,每月的上下旬各监测1次,每个采样点挂诱虫灯3盏,于日落前1 h接通电源,连续灯诱3 h后取出集蠓袋,带回实验室进行种类鉴定。2.用不破坏蠓虫形态的方法提取蠓类基因组DNA,PCR扩增COI基因和Cytb基因的部分序列并测序分析,使用DNAMAN V6和MEGA 6.0软件构建N-J树。将蠓虫体压片,在生物显微镜下形态鉴定。3.使用SPSS20.0和Excel 2007对不同生境的蠓类构成、分布、季节消长进行分析。以2018年8月上旬至2019年8月上旬的25组7个气象因素作为自变量,以同期蠓密度为因变量,分析蠓密度与上述气象因素的相关关系及密切程度。分别采用逐步回归和岭回归方法,建立蠓密度与其相关气象因素的回归模型,并进行模型精度验证。4.2019年6~10月在中山市8个生境采集蚊类和蠓类标本。对采集的标本在冰浴条件下进行形态鉴定,按照采集环境和种类等信息(蚊虫每50只为一个样本,蠓虫400~600只为一个样本)编号记录。样本在实验室研磨、离心,离心后取样本研磨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后将120批蚊、蠓样本研磨液接种BHK-21细胞后,收集出现病变的细胞并进一步通过RT-PCR方法检测病毒基因;此外,使用3个属级病毒特异性基因和6个种级病毒特异性基因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120批样本研磨液进行检测,若电泳结果出现可疑性条带,则将扩增产物送至测序公司进行测序,使用DNAMAN V6和MAGA 6.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序列分析。结果1.库蠓种类形态和分子鉴定的研究结果:共采集到104只库蠓,鉴定结果为原野库蠓Culicoides homotomus、苏岛库蠓C.sumatrae、异域库蠓C.peregrinus、琉球库蠓C.actoni、残肢库蠓C.imicola、连斑库蠓C.jacobsoni、抚须库蠓C.palpifer、荒川库蠓C.arakawai、环斑库蠓C.circumscriptus、尖喙库蠓C.oxystoma、霍飞库蠓C.huffi、似同库蠓C.similis 12种。在构建的COI和Cytb NJ树中,12个种均能各自聚为一支,且支持率均达99%,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在构建的2个基因NJ树中,虽然不同蠓属聚在同一大支,但不同蠓的种间无交叉,且相同蠓种的不同个体均聚在同一分支下,支持率达到99%以上,说明COI和Cytb基因适于蠓种级的鉴定。2.蠓类监测结果分析:共捕获蠓类昆虫9428只,经过鉴定共隶属于6属25种,在7个生境中,城郊农庄(一鱼六味饭店有鸡舍)优势种为荒川库蠓,占41.82%,市内公园(紫马岭公园)优势种为落羽铗蠓Forcipomyia pennielongata,占35.40%,其余生境优势种均为丛林铗蠓Forcipomyia bessa,城郊农庄(一鱼六味饭店有家禽舍)吸血蠓数量最多。荒川库蠓、台湾蠛蠓Lasiohelea taiwana是中山市优势吸血蠓,其数量分别占捕获总数的8.62%、1.23%。全年各月份均有蠓活动,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全年共有3个密度高峰,分别出现在2018年8月上旬至10月上旬、2019年8月上旬。蠓密度和半月平均温度、半月平均气压、半月平均云量之间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0.661、-0.593、-0.387。用逐步回归模型和岭回归模型得出预测值,将其用每月下旬实测值进行验证,该两种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606、0.635,各项精度指标总结可知,相对逐步回归模型而言,岭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蠓密度。3.中山市蚊、蠓类携带病毒的调查结果:2019年6~10月在中山市共采集到2962只5属6种吸血蚊,22586只2属7种吸血蠓。吸血蚊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骚扰阿蚊Armigeres subalbatus、常型曼蚊Mansonia uniformis、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其中数量最多为白纹伊蚊,占总数量的75.22%。吸血蠓为荒川库蠓、琉球库蠓、尖喙库蠓、霍飞库蠓、抚须库蠓、环斑库蠓、台湾蠛蠓。其中数量最多为荒川库蠓,占总数量的98.93%。蚊、蠓虫标本总共研磨120批,将120批蚊、蠓样本研磨液接种BHK-21细胞后,收集出现病变的细胞并进一步通过RT-PCR方法检测病毒基因,检测结果均阴性;此外,使用3个属级病毒特异性基因和6个种级病毒特异性基因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120批样本研磨液进行检测,出现了2条可疑性条带但测序结果为白纹伊蚊基因组并非病毒序列。通过RT-PCR方法对120批蚊、蠓样本可能携带3个属级病毒特异性基因引物(黄病毒属、甲病毒属、布尼亚病毒属)和6个种级病毒特异性基因引物(版纳病毒、西藏环状病毒、盖塔病毒、寨卡病毒、登革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检测结果均阴性。结论1.雄性库蠓可根据其尾器进行有效鉴定,雌性库蠓难以根据形态进行有效鉴定,分子鉴定为形态鉴定的有效补充。联合形态和分子的鉴定方法可进行蠓种级的准确鉴定。2.通过本次调查,建议中山市蠓类主要防治对象为荒川库蠓和台湾蠛蠓。在7个生境中,城郊农庄(有家禽舍)吸血蠓数最多,是重点防控的区域。半月平均温度、半月平均气压和半月平均云量是影响蠓密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据建立的2种预测回归模型中,岭回归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小,岭回归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主要气象因子对蠓密度的活动情况。3.本研究将120批蚊、蠓样本研磨液接种BHK-21细胞后,收集出现病变的细胞并进一步通过RT-PCR方法检测病毒基因,检测结果均阴性;此外,使用特异性病毒基因引物通过RT-PCR方法对120批样本研磨液进行检测,出现了可疑性条带并测序分析为白纹伊蚊基因组,进一步确认检测结果均阴性。有必要进行更加大量且广泛的采集工作以了解中山市蚊、蠓虫媒病毒的携带情况。

张馨亓[4](2020)在《西江沿岸城池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西江,古称都江,是岭南地区珠江水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上游的南盘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马雄山,流至梧州会桂江后始称西江,至三水市思贤滘与北江相沟通后进入珠江三角洲河网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西江水道在历史上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土为城,掘土为池”,简称城池。其中“城”指城墙,“池”指护城河。城池具有军事防御功能,具有标志政治层级和政治信任程度的作用,同时也是古代各级聚落体系中层级较高的部分。简言之,城池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一个重要标志和特征。本此西江沿岸城池系统的研究是针对目前认为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是由城包围市”、“城墙界定一座城市的范围”等关于城池和城市起源相关概念含糊不清的争议展开的。通过明确西江沿岸地区的城池设置在不同时期呈现的选址特征、城池与周边构成情况,得出不同时期形成的城池系统特征。进而明确和加深对城市起源的理解和文化认同。本文以西江沿岸地区的城池为例,探讨各个时期的城池系统特征。首先厘清西江沿岸区域的研究范围和相关概念,并对该地区的背景概况如地形地貌、水文水系、土壤、气候、以及文化背景做初步探讨。然后,划分秦汉、宋元、明清三个时期展开论述。通过厘清各个时期下西江沿岸城池分布和行政区划情况,再结合耕地和三角洲变化、物产情况、墟市设施和仓储设施数量及分布情况、津埠码头数量、影响城池设置的重要历史事件等因素和各个时期西江沿岸城池设置、选址特征、周边构成等条件,探讨每个城池设置的关键性目标倾向。最终形成一条串联各个时期西江沿岸城池系统的脉络,明确该地区不同时期中城池系统呈现的特征、形式及目的。希望本研究能够有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城市起源问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前提。

张捷[5](2020)在《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病媒生物防制是指通过将病媒生物的数量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达到有效预防病媒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目的,着力营造健康、协调、绿色、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病媒生物防制是公共卫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社会公共卫生的一大基石,是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14年,肇庆市登革热报告病例达到历史新高,严重危害群众身心健康和影响社会稳定,被界定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次疫情的暴发和失控,为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敲响了警钟,人们开始更关注病媒生物及其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如何进一步健全完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已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任务。近年来,肇庆市积极推进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逐步实现从病媒传染疾病暴发应急控制到暴发风险控制的转变。但是在具体实践中,笔者作为一名卫生健康工作的参与者,深刻感受到病媒生物防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仍然较多,主要包括防制协调机制力量分散、防制整合机制协调差、防制监督管理机制乏力、防制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等,无法实现协调性、整体性控制和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主体观念滞后、防制手段分裂、政策法规建设滞后、监测预警碎片化。因此,本文以整体性治理为视角,以公共物品理论为基础,引入介绍国内外相关基本理念和策略,通过对近几年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现状进行梳理,探寻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剖析个中缘由,同时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从协调推进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家庭)等4个层面着手,对病媒生物防制主体间协调机制、防制手段整合机制、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机制、监测预警机制进行融合,从完善防制主体间利益导向的协调联动机制、优化防制手段过程导向的高效整合机制、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导向的监督管理机制、健全服务导向的监测预警机制等四个方面着手,搭建整体性病媒生物防制机制。通过强化部门协作,调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政府牵头负责、部门各司其职、社会积极参与、个人体现健康责任,推进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着力把健康中国“共建共享”的基本路径落到实处。

苏兴华[6](2019)在《白纹伊蚊的杀虫剂抗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白纹伊蚊是最具侵袭性的蚊种,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扩散,其能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和黄热病等疾病,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了重大影响。目前清除幼虫孳生地和使用杀虫剂进行消杀是控制白纹伊蚊的主要手段。随着杀虫剂的大量使用,白纹伊蚊是否对杀虫剂尤其是最常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性?白纹伊蚊杀虫剂抗性产生的规律和机制是什么?如何进行白纹伊蚊的抗性监测和管理?这些科学问题的回答对于白纹伊蚊这一重要媒介蚊虫及其传播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通过建立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实验室抗性品系,阐明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产生规律和机制;通过对现场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种群的抗性调查和机制研究,了解野外白纹伊蚊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变化规律和发生机制;通过对现场蚊媒控制药械的问卷调查,以及对抗性蚊虫的增效剂处理,分析白纹伊蚊抗性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为白纹伊蚊杀虫剂抗性管理提供科学指引。方法:实验室研究方面,对白纹伊蚊敏感种群施加溴氰菊酯作为筛选压力,通过幼虫浸渍法和WHO成蚊生测筒接触法测定每代种群的溴氰菊酯抗性水平,直至建立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种群。在筛选过程中分别利用PCR技术和增效剂协同研究,对种群kdr突变和代谢酶活性在抗性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测定。在筛选得到抗性种群后,通过生命表分析和种群繁殖力分析对抗性种群所伴随的适合度代价进行分析。现场研究方面,于2015到2017年间采集广州市四个区野外白纹伊蚊种群样本,并通过幼虫浸渍法和WHO成蚊生测筒接触法对常用的针对幼虫和成蚊的杀虫剂分别进行抗药性测试,以获得当地种群抗药性现状和变化情况。同时利用PCR技术和增效剂协同研究对获得的现场抗性种群进行kdr突变和代谢酶活性检测。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州市四区公共卫生领域所使用的杀虫剂进行调查,并结合当地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进行杀虫剂抗药性的对策研究,为杀虫剂管理提供帮助。结果:经过24代筛选后获得了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种群,种群半数致死浓度由0.002mg/L提高到0.033mg/L,成蚊生测死亡率由100%降低到81.2%,筛选过程中种群抗性水平呈现了由慢到快的发展趋势。检测到F1534S突变(TTC-TCC),其在种群抗性出现的早期(筛选第6代)即出现,且其在种群中的频率随抗性水平的升高同步增加(由0%增加到47.06%),二者显着相关。代谢酶活性在种群处于较低抗性水平时与溴氰菊酯抗性无显着关联,但在种群抗性升高到16.5倍抗性倍数时,P450单加氧酶系(P450s)活性与种群溴氰菊酯抗性显着相关。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伴随着适合度代价的出现,导致抗性种群的繁殖力显着低于敏感种群。筛选过程中,种群对氯菊酯和吡丙醚等杀虫剂产生了交互抗性。在2017年时,广州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除对马拉硫磷、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和氟铃脲仍敏感外(成蚊生测死亡率>98%,幼虫生测抗性倍数<5),对其余常用的幼虫和成蚊杀虫剂均产生了抗性(成蚊生测死亡率<90%或幼虫生测抗性倍数>5)。从2015年到2017年广州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迅速产生和增加,溴氰菊酯成蚊生测平均死亡率由95.3%降低到31.2%,氯菊酯成蚊生测平均死亡率由98.6%降低到55.8%。同时检测到F1534S突变(TTC-TCC)和F1534L突变(TTC-CTC)与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二氯二苯基三氯乙烷(DDT)抗性显着相关,P450s活性与溴氰菊酯抗性显着相关。在广州地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使用最多的为Ⅰ型的氯菊酯和Ⅱ型的高效氯氰菊酯)是最常用的成蚊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主要为双硫磷和倍硫磷)是使用最多的杀幼虫剂。城市地区的消杀频率远高于农村地区,从化区很少进行规律的消杀,各区中进行成蚊消杀的频率一般远高于幼虫消杀。在并未发现吡丙醚使用的情况下,广州市野外白纹伊蚊种群对吡丙醚产生了抗性。结论:首次阐明了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抗性产生的规律和机制:F1534S突变与白纹伊蚊的抗性产生显着相关,且主要在抗性产生的早期起作用,其突变频率与抗性水平同步升高;F1534L突变和P450s活性与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也显着相关,但主要在种群处于较高的抗性水平时起作用。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的产生伴随着以种群繁殖力降低为特点的适合度代价。揭示了广州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已对常用的大部分杀虫剂产生了抗性,且抗性水平从2015到2017年间发生了快速增长。在白纹伊蚊中首次发现溴氰菊酯和吡丙醚之间存在交互抗性。提出了采用马拉硫磷和Bti或氟铃脲的杀虫剂组合分别进行成蚊和幼虫消杀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杀虫剂使用方案。

薛志静,刘小波,郭玉红,栗冬梅,王雪霜,刘起勇[7](2019)在《山东省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蚊虫是一种重要的媒介生物,不仅可以叮刺吸血对人类生活造成严重骚扰,而且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健康产生很大威胁。蚊虫分布范围很广,不同省份的蚊虫和传播病毒的种类不同。该文就山东省主要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的携带情况进行概述,为蚊媒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

钟积成[8](2019)在《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密度、抗性监测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掌握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分布、孳生地类型以及季节消长规律,建立新区白纹伊蚊种群本底数据库,为新区白纹伊蚊的可持续性防制及登革热发生、传播和流行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参考;2、了解并掌握目前为止大鹏新区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对三类(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常用杀虫剂抗药性现状,为指导现场合理用药,提高化学防治效果提供理论参考;3、掌握新区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登革热病毒携带状况,为新区登革热疫情的防控提供预测预警信息。方法:1、2017年-2018年期间,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开展白纹伊蚊专项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进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及其孳生地进行调查监测,并在监测过程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虫活体样本用于后续白纹伊蚊抗药性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实验研究;2、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三类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3、通过罗氏High Pure Viral RNA Kit试剂盒提取登革热病毒核酸,采用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新区内自然界白蚊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结果:1、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两年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诱蚊指数(MI)和诱卵指数(OI)分别为8.45、4.24和5.96,其中2017年平均MOI、MI和OI分别为7.30、3.53和5.18;2018年平均MOI、MI和OI分别为9.07、4.62和6.37。2017年不同生境MOI、MI和OI均以公园最高,MOI和OI以医院最低,MI则以旅游景区最低,不同生境间MOI和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8年不同生境间MOI、MI和OI指数均以公园最高,MOI和MI以旅游景区最低,OI则以医院最低,不同生境间MOI、MI和O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和2018年新区全年均可监测到白纹伊蚊,季节消长趋势均为单峰分布,高峰均出现在8月份。2017年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消长MOI波动范围为0.68-14.44、MI波动范围为0.52-7.71、OI波动范围为0.17-11.88;2018年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消长MOI波动范围为0.76-23.76、MI波动范围为0.34-11.60、OI波动范围为0.10-17.59。2、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两年共调查41390户,阳性1951户;积水17181个,阳性2514个,两年平均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和房屋指数(HI)分别为6.07、14.63和4.71,其中2017年平均BI、CI和HI分别为7.53、21.77和5.61,2018年平均BI、CI和HI分别为5.27、11.63和4.22。2017年和2018年不同生境BI和HI均以居民区最高,以旅游景区最低(P<0.05);不同生境积水容器均以暂时性容器为主,两类容器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容器不同生境间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白纹伊蚊主要孳生地以闲置容器为主,但阳性率以居民区和旅游景区内的废旧轮胎最高,外环境阳性率则以闲置容器最高,不同生境间孳生容器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8年白纹伊蚊孳生地中,居民区和外环境均以闲置容器为主,但阳性率之间:居民区以废旧轮胎最高,外环境以闲置容器最高;而旅游景区孳生地主要以盆景/水生植物为主,阳性率以竹头/树洞/石穴等场所最高,不同生境间孳生容器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年间均可监测到白纹伊蚊幼虫,其季节消长指标BI和HI均呈单峰分布,2017年高峰出现在8月份,2018年高峰则出现在7月份,而CI则呈现出多峰分布。2017年不同月份白纹伊幼虫蚊密度消长BI波动范围为1.17-15.08,2018年年不同月份白纹伊幼虫蚊密度消长BI波动范围为0.95-11.97。3、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成蚊野外种群抗药性水平:葵涌街道24h死亡率范围为74.11%-98.25%,其中对0.1%溴氰菊酯、1.4%顺式氯菊酯和0.4%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抗性,对其余杀虫剂的为可疑抗性或敏感;大鹏街道24h死亡率范围为51.40%-98.25%,其中对0.1%溴氰菊酯、3%氯菊酯、1.4%顺式氯菊酯、0.4%高效氯氰菊和0.05%残杀威均产生了抗性,对其余杀虫剂为可疑抗性或敏感;南澳街道24h死亡率范围为69.17%-100%,其中对0.1%溴氰菊酯、1.4%顺式氯菊酯和0.4%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抗性,对其余杀虫剂的为可疑抗性或敏感。4、大鹏新区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登革热病毒检测情况:于2018年登革热高发期间(4-10月),共采集并检测野外白纹伊蚊成蚊标本305批次共8950只,平均每批次29只,检出一个批次疑似阳性结果,批次阳性率0.99%,最低感染率(MIR)0.33。结论:1、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分布范围广泛,虽然2018年其种群密度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特别在5-10月份,故在此期间应加强对辖区内居民区、公园等重点区域白纹伊蚊的监测和防制工作;2、大鹏新区三个街道白纹伊蚊对0.1%溴氰菊酯、1.4%顺式氯氰菊酯、0.4%高效氯氰菊酯均产生了抗药性,化学防治上建议慎用这三种杀虫剂,改用抗性较低的0.5%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余杀虫剂为可疑抗性或敏感。3、白纹伊蚊成蚊登革热病毒检测出一个批次结果疑似阳性,提示新区存在出现登革热疫情的风险,应加大辖区内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的筛检,同时根据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和登革热发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好登革热发病风险预测和评估,防范于未然。

梁琳琳[9](2019)在《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防控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在登革热大暴发后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以及防控措施的现状,发现蚊媒密度监测与消杀处置的问题,提出优化广州市蚊媒密度监测及消杀灭蚊的建议,为进一步控制蚊媒密度及防控登革热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收集2016-2018年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资料,包括布雷图指数(Breteau index,BI)、房屋指数(House index,HI)、容器指数(Container index,CI)、标准间指数(Standard Space index,SSI)、诱蚊诱卵器指数(Mosquito Ovitrap Index,MOI)和成蚊密度指数(Adult-mosquito Density Index,ADI)。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2016-2018年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阳性率及传播风险等级构成比采用?2检验;同时间、同地点市应急队和市各区监测风险密度等级比较采用配对?2检验,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白纹伊蚊密度各指标之间的关联性。对应急队和疾控中心负责蚊媒相关工作的人员开展定性访谈调查,基于主题框架法对文档进行分析。使用的软件包括WPS Excel、SPSS 20.0、NVivo11。结果1、2016-2018年广州市整体居民住户室内BI、HI和CI分别为3.70、3.16和8.16;外环境SSI和CI分别为0.58和18.13;MOI为7.30;ADI为2.33。2、2016-2018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指数呈现夏秋高(6-11月)、冬春低(1-5月和12月)的季节规律,从2月开始逐渐上升,5-10月为密度高峰期,10月以后逐渐下降。3、登革热流行期内(7-11月)荔湾区、黄埔区、番禺区和增城区的MOI提示存在中度传播风险;企事业机关单位的MOI提示存在中度传播风险。4、BI、SSI、MOI和ADI存在强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SSI和ADI)、0.89(MOI和ADI)、0.87(BI和ADI)、0.87(BI和MOI)、0.86(BI和SSI)、0.84(SSI和MOI)。5、2016-2018年广州市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点中无风险的比例为57.52%,低度、中度和高度风险的构成比分别为20.17%、13.52%和8.80%。6、同时间、同地点市应急队监测有传播风险的比例比市各区高(?2=56.565,P<0.01)。7、共开展访谈15次,访谈对象共33人,其中男性29人,女性3人,平均年龄(33.48±8.34)岁。8、日常蚊媒监测存在入户难、工作量大、人手不足等问题;建议提供统一折算面积的方法,针对不同环境进行蚊媒孳生地清理。9、蚊媒防控意识度不够,各街道配合消杀工作的态度不一致;应急队人员流动性过大,缺乏专业性;建议在疫情处置过程中,各部门应该多沟通,提高消杀队伍的业务能力。结论1、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期的蚊媒密度指标均高于非流行期。2、居民区密度指数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广州的郊区和城乡结合部;外环境密度指数较高的区域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和广州的老城区。3、在白纹伊蚊监测中,市应急队和各区级的白纹伊蚊监测工作可相互补充。4、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应该综合参考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和成蚊密度指数这四个指标,持续开展蚊媒监测,通过蚊媒密度指数来了解广州市登革热蚊媒密度消长情况,有针对性的为蚊媒防控提供指导性建议。5、综合开展蚊媒防控工作,合理使用杀虫剂,加强蚊媒应急消杀队伍人员的专业性,保证技术的规范性。6、蚊媒防控工作需要各部门配合,加强登革热宣传教育工作,提倡居民积极参与到清积水、翻盆倒罐的活动中来,减少蚊媒孳生环境。

纪炀[10](2019)在《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出境就业、开展跨国合作与交流和国际旅行的人员数量快速上升。我国出入境检验检疫监测数据显示2014-2016三年间有近2.3万例传染病患者在入境时被发现,2016年在口岸监测到的入境人群发病数和发病率均超过2014年的5倍以上,我国近年报告的疟疾、登革热病例也出现以输入病例为主的特征,并在一些区域出现由输入病例导致本土暴发疫情发生的状况,提示进一步加强输入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日趋频繁的跨境人口移动使我国面临新突发传染病输入的风险加大,2016年暴发于安哥拉的黄热病通过外出务工人员回国输入到北京市、上海市和福建省等地;暴发于尼日尔共和国的裂谷热于2016年由安哥拉输入北京市;2015年1例中东呼吸综合征患者由韩国入境到广州,提示传染病的跨区域传播与流行不仅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我国需要面临的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当前,适时掌握与我国利益攸关国家(或地区)的传染病威胁和自然疫源地的分布情况,尤其是新突发传染病的流行动态,明确这些区域各种传染病的感染风险,模拟与评估海外不同区域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情景下输入我国不同地区的概率,并采取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控措施,已成为当前我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旨在收集与整合全球重要传染病的分布与暴发疫情数据库、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库等多源传染病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方便灵活、操作简单的流行病学侦察与传播风险评估系统平台,用户通过设置时间、地理范围快速侦察海外特定区域传染病的分布、暴发疫情动态及其传染病通过入境人群的输入特征,模拟评估重要传染病输入我国各地区的风险,为海外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侦察、感染与输入风险评估及针对性监测与防控提供基础信息和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基于Supermap IObject 8C软件开发平台,以Visual Studio 2012作为开发工具,研制开发了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与信息可视化、海外传染病输入风险模拟评估两个方面,系统逻辑构架主要由数据源层、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和模拟评估分析层三部分组成:数据源层由全球重要传染病数据库和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两个数据库以及国际航班与客流量、人口特征和人口构成、基础地理环境等多源信息构成,并使用SQL语言构建Access数据库纳入应用系统。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涵盖海外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和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两方面内容。其中,海外重点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主要包括两种侦察方式:第一,根据定制的区域和时间段检索该区域发生的主要传染病的病种及其严重程度、暴发情况、自然疫源地分布状况等信息;第二,根据单病种检索其主要流行区域及其严重程度、自然疫源地分布区等。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侦察主要通过设置时间段、国外单个或多个国家,侦察由该区域入境的人群分布、目的地、入境方式、入境季节分布特征及其在口岸被发现的传染病疾病谱等信息。同样,也可定制国内区域,显示该区域入境人群中输入传染病的疾病谱,输入病例来源地、入境方式、人群分布、季节分布特征等信息。模拟评估分析层基于传染病输入概率风险评估模型和航班的跨区域人口移动数据,模拟评估海外不同区域、时间段发生不同规模的某种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情景下由国际航班输入国内不同地域的风险概率,模型输入为该区域的暴发疫情患者数量、发病区域人口数、发病区域同时段来华国际航班的客流量,模拟评估中国大陆各入境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输入风险指数,根据风险指数划分为6个风险等级,绘制中国各地区疾病输入风险预测图。研究结果本研究建立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本系统集传染病的信息管理、流行病学侦察与可视化、疾病输入概率风险评估、流行病学统计分析、流行病学专业知识查询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系统集成220个国家(或地区)2000-2017年5大类60种危害严重或具有重要公共卫生意义的传染病信息、2014-2016年5大类42种中国大陆入境人群的传染病主动监测信息,以及人口特征和人口构成、国际航班及客流量等多源信息,集成时空分析、概率风险评估等模型与地理信息可视化技术,构建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与信息可视化、海外传染病输入风险模拟评估两个主要功能模块和三个子模块,分别是:(1)“全球流行病学侦察”子模块,在国家级尺度上对各国重要传染病暴发疫情信息进行流行病学侦察;(2)“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子模块,在省级尺度上对我国各地区入境人群传染病患者三间分布、来源地及入境后目的地分布进行流行病学侦察;(3)“输入风险模拟评估”子模块,对境外发生传染病暴发疫情情景下的输入风险进行模拟评估。本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文件管理和数据维护五个方面。其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可以侦察在选定的海外某区域和时间段内主要传染病的病种及严重程度、暴发疫情数量及规模等的综合分布信息,通过柱状图和点图直观展示指定区域内单病种的总病例数、总发病率等信息并能导出数据进一步制图与分析;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功能提供单病种自然疫源地分布、主要流行区域及严重程度等信息,全面展示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时空分布信息;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功能通过指定时间、入境来源地等信息,展示由该区域入境人群在口岸被监测到五大类传染病的疾病谱,并显示各病种人群的分布特征,从而评估海外不同地域输入传染病的风险;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功能,基于航空入境人口数及入境地区,针对海外出现暴发疫情时计算中国大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输入风险指数,评估其输入传播的风险;文件管理和数据维护功能主要运用Access数据库对数据和代码的编辑,实现系统的维护与升级。研究结论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多种来源的疾病数据库,对海外重要传染病的分布与暴发疫情信息、自然疫源地的分布信息、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主动监测信息进行系统整合,评估全球各区域主要传染病的种类及其潜在威胁,模拟评估全球不同区域出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后经航空途径输入我国各区域的风险,展示各省份入境人群的传染病输入特征及分布区域。本系统操作简便、使用灵活,既能为出境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旅行的人员提供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传染病感染风险的评估,也为国外入境人群可能输入的传染病病种及其风险的评估奠定基础,为开展针对性的监测与防控提供决策依据,从而提高境外传染病的输入传播风险的识别、预警和应对能力。

二、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种类密度初步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种类密度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2)广东信宜金砂玉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石英质玉的研究现状
        1.2.2 金砂玉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论文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性
    2.2 产地概况
    2.3 小结
第3章 信宜金砂玉的宝石学特征
    3.1 信宜金砂玉的外观特征
    3.2 信宜金砂玉的常规宝石学特征
    3.3 小结
第4章 信宜金砂玉的矿物学特征
    4.1 矿物学特征
        4.1.1 结构特征
        4.1.2 矿物组成
    4.2 样品的X射线衍射分析
    4.3 样品中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
    4.4 样品的谱学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信宜金砂玉的成因探讨
    5.1 信宜金砂玉的成矿要素
        5.1.1 地质基础
        5.1.2 石英岩的形成
        5.1.3 次要矿物的来源
    5.2 信宜金砂玉的形成
    5.3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中山市蠓类分布特征及蚊、蠓携带病毒的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广东省中山市库蠓形态与分子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标本的采集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2.1.3 基因组DNA提取
        2.1.4 玻片标本制作与形态鉴定
        2.1.5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2.1.6 COI和Cytb序列测定及分析
    2.2 结果
        2.2.1 库蠓的采集信息
        2.2.2 库蠓的形态鉴定
        2.2.3 库蠓的分子鉴定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山市2018~2019年不同生境蠓类的调查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监测工具
        3.1.2 调查生境
        3.1.3 监测时间和监测方法
        3.1.4 气象资料收集
        3.1.5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6 基因组DNA提取
        3.1.7 玻片标本制作与形态鉴定
        3.1.8 目的片段的PCR扩增
        3.1.9 序列测定及分析
        3.1.10 统计学分析与回归方法
    3.2 结果
        3.2.1 不同生境蠓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
        3.2.2 不同月份蠓类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
        3.2.3 基于气象因素的蠓密度预测模型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山市蚊、蠓类及其携带病毒的调查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集工具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3 标本的采集与分拣
        4.1.4 实验方法及步骤
        4.1.5 病毒核酸的提取与鉴定
    4.2 结果
        4.2.1 吸血蚊标本的种类与数量
        4.2.2 吸血蠓标本的种类与数量
        4.2.3 病毒基因检测结果
        4.2.4 病毒分离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专利

(4)西江沿岸城池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范围
        1.3.3 资料来源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综述
第二章 区域背景
    2.1 地形地貌
    2.2 水系水文
    2.3 土壤
    2.4 气候
    2.5 文化
第三章 秦汉时期西江沿岸的城池系统
    3.1 秦汉时期西江沿岸城池分布和政区设置
        3.1.1 城池分布
        3.1.2 政区设置
    3.2 秦汉时期西江沿岸社会自然背景
        3.2.1 人口概况
        3.2.2 耕地、物产及三角洲变迁
        3.2.3 设城相关历史事件
    3.3 秦汉时期西江沿岸城池选址、设置及设城逻辑
    3.4 秦汉时期西江沿岸城池系统小结
第四章 宋元时期西江沿岸的城池系统
    4.1 宋元时期西江沿岸城池分布和政区设置
        4.1.1 城池分布
        4.1.2 政区设置
    4.2 宋元时期西江沿岸社会自然背景
        4.2.1 人口概况
        4.2.2 耕地、三角洲变迁、物产、墟市及仓储设施
        4.2.3 设城相关历史事件
    4.3 宋元时期西江沿岸城池选址、设置及设城逻辑
    4.4 宋元时期西江沿岸城池系统小结
第五章 明清时期西江沿岸的城池系统
    5.1 明清时期西江沿岸城池分布和政区设置
        5.1.1 城池分布
        5.1.2 政区设置
    5.2 明清时期西江沿岸社会自然背景
        5.2.1 人口概况
        5.2.2 耕地和三角洲变迁、仓储设施、墟市及码头津埠
        5.2.3 设城相关历史事件
        5.2.4 行政边界与城池关系
    5.3 明清时期西江沿岸城池选址、设置及设城逻辑
        5.3.1 县治城池
        5.3.2 都司卫所城池
    5.4 明清时期西江沿岸城池系统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病媒生物的概念
        2.1.2 病媒生物传染病的概念
        2.1.3 病媒生物防制的概念
        2.1.4 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概念及特点
    2.2 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内容
        2.2.1 建立防制主体间协调机制
        2.2.2 优化防制手段整合机制
        2.2.3 强化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机制
        2.2.4 健全监测预警机制
    2.3 相关理论
        2.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2.3.2 公共物品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现状
    3.1 肇庆市病媒生物传染病发病及防制情况
        3.1.1 近年发病情况
        3.1.2 近年防制情况
    3.2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现状分析
        3.2.1 建立了防制主体间的协调机制
        3.2.2 构建了防制手段的整合机制
        3.2.3 搭建了政策法规的监督管理机制
        3.2.4 初步建立了监测预警机制
    3.3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防制协调机制力量分散
        3.3.2 防制整合机制协调差
        3.3.3 防制监督管理机制乏力
        3.3.4 防制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
    3.4 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防制主体观念滞后
        3.4.2 防制手段分裂
        3.4.3 政策法规建设滞后
        3.4.4 监测预警碎片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4.1 国外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4.1.1 美国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1.2 新加坡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1.3 澳大利亚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1.4 国外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经验借鉴
    4.2 国内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4.2.1 香港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2.2 佛山市的病媒生物防制机制建设情况
        4.2.3 国内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经验借鉴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体性治理视角下完善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的对策建议
    5.1 完善防制主体间利益导向的协调联动机制
        5.1.1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部门合作机制
        5.1.2 强化各主体的利益协调以规范市场运行机制
    5.2 优化防制手段过程导向的高效整合机制
        5.2.1 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群防群治措施
        5.2.2 加强健康教育引导公众积极参与
        5.2.3 建立技术支持体系促进专业技术供给
        5.2.4 加强防制手段之间的整合
    5.3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导向的监督管理机制
        5.3.1 细化地方性法规的实施细则
        5.3.2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5.3.3 健全常态化监督管理机制
    5.4 健全服务导向的监测预警机制
        5.4.1 充实监测网络
        5.4.2 定期开展监测数据分析
        5.4.3 完善有效的预警机制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白纹伊蚊的杀虫剂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品系的建立
        1.1 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品系的建立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实验结果
        1.2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交互抗性研究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实验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药性的产生机制
        2.1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kdr基因多态性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2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代谢酶活性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实验室溴氰菊酯抗性白纹伊蚊品系的适合度代价分析
        3.1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种群生命表分析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2 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进化过程中的种群繁殖力分析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2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二部分 野外白蚊伊蚊抗药性研究
    前言
    第四章 广州市白纹伊蚊种群抗药性现状和机制研究
        4.1 2017年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抗药性现状检测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2015-2017年间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抗药性变化的比较分析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结果
        4.3 白纹伊蚊野外种群抗药性的机制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广州市白纹伊蚊种群抗药性对策研究
        5.1 广州市常用杀虫剂使用情况调查
        5.2 调查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山东省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山东省蚊虫种类
    1.1 库蚊属(Culex)
        1.1.1 淡色库蚊(Cx.pipiens pallens)
        1.1.2 三带喙库蚊(Cx.tritaeniorhynchus)
        1.1.3 二带喙库蚊(Cx.bitaeniorhynchus)
        1.1.4 贪食库蚊(Cx.halifaxii)
        1.1.5 迷走库蚊(Cx.vagans)
        1.1.6 其他库蚊
    1.2 伊蚊属(Aedes)
        1.2.1 白纹伊蚊(Ae.albopictus)
        1.2.2 刺扰伊蚊(Ae.vexans)
        1.2.3 其他伊蚊
    1.3 按蚊属(Anopheles)
        1.3.1 中华按蚊(An.sinensis)
        1.3.2 其他按蚊
    1.4 阿蚊属(Armigeres)
    1.5 曼蚊属(Mansonia)
        1.5.1 常型曼蚊(Ma.uniformis)
        1.5.2 黄色曼蚊(Ma.ochracea)
    1.6 轲蚊属(Coquillettidia)
2 山东省主要虫媒病毒流行概况
    2.1 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2.1.1 乙脑病毒
        2.1.2 登革热病毒
        2.1.3西尼罗病毒 (West Nile virus)
    2.2 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
        2.2.1 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
        2.2.2 盖塔病毒(Getah virus)
    2.3 呼肠孤病毒科东南亚十二节段RNA病毒属
    2.4 其他病毒
3 结语

(8)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密度、抗性监测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登革热及其媒介概述
    1.2 白纹伊蚊监测和登革热病毒筛检的意义
    1.3 深圳市大鹏新区概述
    1.4 本文研究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
    2.1 方法
        2.1.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
        2.1.2 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调查
        2.1.3 统计与分析
        2.1.4 监测指标预测登革热传播风险等级判定
        2.1.5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基本情况
        2.2.2 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监测结果
    2.3 讨论
        2.3.1 白纹伊蚊专项监测结果分析
        2.3.2 白纹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分析
第三章 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水平监测
    3.1 材料
        3.1.1 供试试虫
        3.1.2 供试杀虫剂
        3.1.3 实验仪器
    3.2 方法和步骤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3.4 抗性判别标准
    3.5 结果
    3.6 讨论
第四章 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监测
    4.1 材料
        4.1.1 蚊虫样本采集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所需试剂
    4.2 方法和步骤
        4.2.1 器皿处理
        4.2.2蚊样本处理
        4.2.2.1 样本处理液配制
        4.2.2.2 蚊样本前处理步骤
        4.2.3 提取RNA
        4.2.4 RT-PCR检测
        4.2.5结果判读
        4.2.6相关指标计算
    4.3 结果
    4.4 讨论
第五章 创新点与不足
    5.1 创新点
    5.2 不足之处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防控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对象与方法
    2.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
        2.1.1 材料与仪器设备
        2.1.2 监测点选择、监测时间及频次
        2.1.3 监测方法及指标计算
        2.1.4 蚊媒密度预警登革热传播风险等级
        2.1.5 登革热流行期与非流行期划分依据
    2.2 定性访谈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研究方法
        2.2.3 访谈内容
        2.2.4 质量控制
    2.3 资料统计分析
        2.3.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资料分析
        2.3.2 定性访谈资料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2016 -2018 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3.1.1 居民住户室内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3.1.2 外环境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结果
        3.1.3 诱蚊诱卵器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3.1.4 电动吸蚊器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结果
        3.1.5 白纹伊蚊密度消长曲线及指标间关系
    3.2 2016 -2018 年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传播登革热风险结果
        3.2.1 不同年份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2.2 不同时期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2.3 街镇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2.4 外环境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3 2016 -2018 年广州市应急队与各区监测比较分析结果
        3.3.1 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开展情况
        3.3.2 白纹伊蚊密度动态消长情况
        3.3.3 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等级
        3.3.4 不同月份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
        3.3.5 白纹伊蚊密度风险等级比较
    3.4 定性访谈结果
        3.4.1 访谈基本情况
        3.4.2 日常蚊媒密度监测情况及问题
        3.4.3 蚊媒疫情处置及防控情况及问题
第四章 讨论
    4.1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分布及变化特征
        4.1.1 白纹伊蚊密度指数总体情况
        4.1.2 白纹伊蚊密度季节分布
        4.1.3 不同行政区白纹伊蚊密度
        4.1.4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
    4.2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传播登革热风险等级分析
        4.2.1 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总体情况
        4.2.2 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季节分布
        4.2.3 不同行政区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
        4.2.4 不同生境白纹伊蚊密度传播风险
    4.3 广州市应急队与各区监测比较分析
        4.3.1 白纹伊蚊密度季节变化
        4.3.2 白纹伊蚊监测点情况
        4.3.3 白纹伊蚊密度指标情况
    4.4 广州市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现状分析
    4.5 广州市白纹伊蚊防控消杀现状分析
    4.6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传染病综合数据库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疾病疫情监测数据来源及方法
        2.1.1 全球重要传染病病例数据
        2.1.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
        2.1.3 文献数据来源及方法
        2.1.3.1 英文文献
        2.1.3.2 中文文献
    3 结果
        3.1 全球重要传染病数据库的建立
        3.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传染病监测数据库的建立
        3.3 数据库的更新与维护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研发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源层
        2.1.1 传染病数据
        2.1.2 全球人口数据
        2.1.3 基础地图数据
        2.2 流行病学侦察功能层
        2.3 分析层
    3 研究结果
        3.1 系统软件开发
        3.2 系统运行环境
        3.2.1 硬件环境
        3.2.2 软件环境
        3.2.3 网络环境
        3.3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3.3.1 系统主界面
        3.3.2 系统基本操作
        3.3.3 流行病学侦察功能
        3.3.3.1 设置时间和地点
        3.3.3.2 建立各侦察模块
        3.3.4 风险的模拟评估
        3.3.4.1 设置起点和终点
        3.3.4.2 计算风险评定等级
        3.3.5 数据维护功能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应用.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海外传染病流行病学侦察
        3.1.1 传染病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侦察
        3.1.2 自然疫源地分布的流行病学侦察
        3.2 中国大陆入境人群输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侦察
        3.2.1 指定时间、海外区域输入的传染病总体情况
        3.2.2 指定时间、海外区域输入的单病种三间分布情况
        3.2.3 指定时间、国内区域输入的传染病种类、数量相关信息.
        3.3 传染病输入风险的模拟评估
        3.4 疫情报告导出功能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种类密度初步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以蚊媒防控为目标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研究[D]. 唐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广东信宜金砂玉矿物学特征研究[D]. 李谦颖.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山市蠓类分布特征及蚊、蠓携带病毒的现状研究[D]. 叶雅芳.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4]西江沿岸城池系统研究[D]. 张馨亓. 深圳大学, 2020(10)
  • [5]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肇庆市病媒生物防制机制研究[D]. 张捷.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白纹伊蚊的杀虫剂抗性研究[D]. 苏兴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7]山东省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概况[J]. 薛志静,刘小波,郭玉红,栗冬梅,王雪霜,刘起勇.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04)
  • [8]深圳市大鹏新区白纹伊蚊密度、抗性监测和登革热病毒携带情况研究[D]. 钟积成.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9]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防控措施研究[D]. 梁琳琳. 广东药科大学, 2019(02)
  • [10]中国输入传染病传播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D]. 纪炀.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物种密度初步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