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多媒体资料的采集与处理

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多媒体资料的采集与处理

一、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梁永江[1](2020)在《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为达成“素养为本”的教学,倡导在教学中创设贴合学生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从高中一线化学教师的视角,论述了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依托创设真实情境,达成“素养为本”的教学,为创设真实情境服务于高中课堂教学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通过对目前一线教学关于真实情境创设的情况,阐释研究意义和背景,确定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查找以“真实情境”和“高中化学教学”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总结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真实情境创设”的原则以及概念界定,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第三部分,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师生实验前后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统计并分析数据,结果显示真实情境创设的课堂教学能较大程度提高学习成绩、学习主动性。第四部分,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和师生前测数据,开展了真实情境创设的教学实证研究,对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分析。第五部分,对案例研究过程的建议与反思,总结本次实证研究过程中真实情境创设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促进作用,反思研究过程中的不足。第六部分,总结高中化学真实情境创设的主要策略以及教师在实施真实情境教学中的策略,并对未来研究提出期望。

付家鹏[2](2020)在《网络素材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罗翼[3](2020)在《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新时代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研”的能力,从而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但基于多数初中学生不喜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经过调研发现:教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确实缺乏趣味。于是提出此论题。目的在于研究一套在课堂上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比较系统的有效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策略,来解决这个难题。本研究主要以贵州边远山区31个乡镇内92个初中语文教师的课堂趣味教学为载体,以培养该调研范围内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为示范,主要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课堂实验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分析、论证、实践。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绪论主要写“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对象”、“研究假设”、“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正文主要包括:第一部分,“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理念、特征、及规律”主要阐释“趣味”“趣味教育”“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核心概念及其“趣味性”“创造性”“差异性”“持续性”“层次性”等相关特征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及规律。第二部分分别从“文化传承价值、文学修养价值、教育培养价值、时代发展价值”方面来提炼“研究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意义”。第三部分分别从“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不足,无法驾驭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教师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没有理清语文趣味教学思路;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单一,导致学生放弃追寻语文趣味;教师教学氛围非常沉闷,难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激情。”方面来论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原因”。第四部分分别从“强化教师语文趣味教学技能,提升教师语文育人能力;明确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目标,理清教师趣味教学思路;改进教师刻板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营造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氛围,创设学生趣味学习气氛。”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应对策略”。第五部分分别从“巧用导课技法导入新课;抓住课堂契机灵活导学;善用结课技巧总结教学;结合学生学情布置作业”方面来列举“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教学实践”。本研究的结论:这套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策略是在大量的理论支持下,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特点,运用多元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方法,集合大量的初中语文教学案例和教学实践来完成的;经过研究范围内的师生验证,确实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以下是本研究最大的亮点:首先,研究论证有理有据。借鉴了相关的“趣味”“趣味教育”“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孔子趣味教育观”“新课改要求”等相关理论;还借鉴了何炳骅、崔干行、张静怡、陈宝庆、闪世昌、龚如君、李吉林等前辈关于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习兴趣的相关研究;这些材料为整个研究奠定了根基。其次,研究方向得以突破。本研究不是把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原因归结于中考制度,社会势利、家长功利、学生偷懒等,然后去说中考制度的不足,教师急功近利等等一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片面应付,或者截取片段进行碎片研究,或者一笔带过,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在前辈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虚心拜读前人研究,集结前辈的相关研究,重新审视问题所在,因为教师是执行课堂教学的执行者,本研究就把主要精力放在课堂教学执行者这里,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课例突显实效。研究课例都是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载体,以研究范围内的初中学生为主体,有针对性地引导教师强化教学技能,提升初中语文教师的育人能力,从而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模式,尝试创新,让整个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趣味,进一步去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最后,研究价值得以体现。整个研究都服务于“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文学修养价值、教育培养价值、时代发展价值”。可以说,整套比较系统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真正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快乐,进而培养了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总之,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在于运用多元课堂趣味教学技巧创造愉悦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让教师轻松地教学,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要强调的是,在农村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实践中,要遵循趣味教学的“趣味性”“创造性”“差异性”“持续性”“层次性”等特征,也要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之让教师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有趣味,能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综合能力。当然,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的方法有很多,初中语文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不同的趣味,目前我们教师的方法技巧还不是很娴熟,我们要在具体的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去探索、学习、总结,不断增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才能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更加生动、精彩、有趣。

肇文华[4](2020)在《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在2017年12月《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版)》发布,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时俱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环节受到重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被重构,调整了众多内容、划分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项目覆盖各个版本新教材。但是,很多教师不清楚学科核心素养、基于项目学习的含义,不清楚基于项目学习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问题基于项目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体现落实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对于教师规范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具有理论及实践意义。首先,本研究用文献研究法了解研究现状、界定核心概念、寻求理论基础,进一步综合分析多本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文献,总结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及内容组成,并详细研究各部分的内涵、设计方法等。其次,用教育测量调查法并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编写目标达成评价测试题。最后,将理论付诸实践,编写并实施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收集并评价项目作品,反思教学设计的优点与缺陷。研究结论:明确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与要求;明确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方法;明确了教学设计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形式、落实前提。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包括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内容)要求等11项内容;要求包括运用创造性思维等;方法包括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设计评价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包括创新教学组织形式等。

王赛丽[5](2019)在《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文中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开展有效整合技术的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技能,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其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未来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TPACK(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理论框架的提出为深刻理解技术和教师知识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同时,也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旨在以TPACK理论框架为指导,探索有利于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培养方式,以更好的提升新疆中小学未来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质量。为更好的提升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本研究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和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首先,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以新疆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来自教育实践场中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实需求,以及教师在实际应用中有所欠缺的方面,从而为师范生的培养提供现实参考。其次,以新疆A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表现和培养情况进行了调查。为了解新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情况,本研究根据教育部科研项目最新研制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和有关TPACK的相关成果,从师范生的角色特点(未来教师和学生)出发设计了问卷和访谈提纲,用以调查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情况及特点,结果显示该校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并不理想;同时,对该校师范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内容分析,结合相关授课教师的访谈内容,了解该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上的具体情况。综合上述三方面的调研结果,本研究以TPACK为视角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进一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水平偏低;课程间相互分离;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升;课程缺乏一定情境性的创设。为提升师范生整合技术的能力,解决其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不足,TPACK理论框架为其提供了一定启示与指导,本研究以TPACK理论及其研究成果分析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和培养路径,以及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所呈现的新特点,基于此,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策略、评价方式几个各方面初步构建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以期为新疆高校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上提供一定参考。

许双成[6](2018)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历史教学承担着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根本任务。传统历史教学的僵化,实际上无力承担这一根本任务。深化历史教学改革,创新历史教学模式,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由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将中学生的历史学习由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是推动高中历史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步,全面实现高中历史教育独特育人价值的关键。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建构,适应了当前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创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为根本宗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植根于翻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当前,翻转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突出的问题是:怎样实现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而高中历史教学的突出问题是:怎样展开有效的翻转教学?从表面上看,这是两个问题,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专题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方式应采用多种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比如翻转教学。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建构,致力于解决这一问题,其研究遵循“经验抽象——概念研究——理论建模——案例研究”的进路。就经验抽象而言,研究者有二十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深感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应试教育困境,致力于推动高中历史教学向素质教育进步;就概念研究而言,研究者认为,翻转教学是由传统教学向信息化教学的过渡形式,它对于促进教学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向着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转化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实现高中历史教学与翻转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以检验教学效果。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理论模型建构与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第一部分:理论模型建构第1章系统论述了研究的目的、问题、意义、方法,界定了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翻转教学与高中历史教学两个方向明确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第2章概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理论内涵——以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第3章分析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目标特征、设计原则、叙写方法。第4章界定了这一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教学的实现,需要引入技术元素,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需要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重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需要建构新型教学文化,营造尊重、民主的教学氛围;需要关联泛在学习环境,凸显历史教学的时代特征。第5章明确了这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将课堂教学结构一分为三: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协作探究、课后的“矫正学习”与“深度学习”,由此形成了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历史学习活动序列。在充分发挥教学系统要素功能,依次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实现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第6章阐述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理念及实现方式。第二部分:教学实践中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法强调针对真实个案在自然情境中进行研究。案例研究法应用于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既有助于发现它应用于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完善理论模型建构,也有助于客观评估其实践效果。为此,研究者X与S高中一线教师L、C、H组建了研究小组,开展了研究活动。具体的做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历史课——新授课、活动课、探究课、体验课、复习课,应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进行创新的的教学设计,并在相应的班级中实施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教学。研究小组亲历、参与教学过程,观察、研讨教学活动,分析、评估教学效果,并遴选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性的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初步经验,探寻新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一般规律,发现其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成功之处,予以推广。在此基础上,研究小组通过纸笔测试、课堂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系统评价这一教学模式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实际效果。在得出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理论模型建构。总起来说,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在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富有成效,而且也适应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实际需要,这是研究的最终结论。

郭俏[7](2017)在《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多媒体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色与微生物学课程的特点,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将此多媒体素材库应用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微生物学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学,通过教学资源共享,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扩展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沿的了解,提高微生物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陈勇[8](2016)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与培养研究》文中指出在信息化社会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201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成效所进行的国际比较报告《创造技术与学习之间的连接》(Students,Computers and Learning:Making the connection),此报告指出:“总体上,教育对技术所寄予的期望,实际上还远未实现”。理念在实践之前,重在引领,但仅是引领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当前更加需要的是理念的实践,与实践之后的反思。师范生是国家与民族教育事业的希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教师终身专业发展的职前阶段最为有效。因此,探索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就成为一项尤为迫切而重要的研究工作。为促进我国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与培养,本研究基于变革的价值理念,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相结合的混合研究,及逻辑思辨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探索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本土化培养。论文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及构成,并应用定性方法验证组成结构的合理性。之后,根据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组成结构设计与开发评价量表,并通过定量方法检验其信度与效度。接着,利用该评价量表对某信息技术发达地区的一所师范大学的师范生进行了测评,从而了解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并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厘清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系统化培养策略。本研究得出基本结论与发现如下:其一,本研究根据师范生从事教学专业活动(设计、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反思等)本身的需要,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五维结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整体认知、软硬件的应用与网络应用3个子维度)、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组织与实施2个子维度)、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其中,信息技术素养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础维度;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三者为信息化教学能力组成的主体部分;学习与发展是教师作为终身发展职业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寻求面向信息化的专业发展机会,它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拓展延伸部分。其二,基于本研究所提出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及构成,编制与修订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量表(5个分量表,共计41个项目),并在S师范大学验证成功,从而获得了一个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量表。其三,本研究通过抽样调查发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很不均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从各维度发展上看,信息技术素养水平最高,发展尚可;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四个维度皆低于中间水平;学习与发展的水平最低。总体而言四个维度的发展水平不够理想,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四,本研究通过混合研究分析发现,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因素是多元的,内部因素(师范生身份因素、学习投入的程度与学习时间)和外部因素(课程与教学、学校信息环境与资源、学校文化观念、教师示范与父母受教育程度)都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存在着重要影响。本研究认为,师范生自身学习投入程度、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是直接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关键因素;而教师榜样示范、学校信息环境与资源、学校的文化观念与家庭因素则是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间接因素。其中教师榜样示范、学校信息环境与资源、学校的文化观念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互相制约与适应、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关系。其五,本研究认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应采取系统化策略,才能消除各种因素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不利影响,使其得到更好的发展。宏观层面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国家法律政策的保障与行政策略的指引。中观层面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中间环节,具有纽带衔接作用,主要表现为大学校方组织目标的明确与可操作化,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团队化,组织人员的专业化,环境建设的信息化等方面;其中,本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个“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支持师范生学习(重点强化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便于主管部门管理、支持政府和研究部门决策的”师范教育信息化平台设计思路。微观层面策略是促进其发展的内部系统和直接条件,具有基础作用,集中体现在多实践与长周期的培养,相关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慕课”化,课程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并尽量实景化三个方面。

董熙胤[9](2013)在《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个人素材库管理系统》文中认为多媒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发展和普及开来,并已逐渐融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今如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各个领域的信息进行优化重组。但是多媒体素材有着完全有别于传统素材的特点,因此传统的数据库组成和处理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多媒体素材的需要,必须深入分析并究新的技术方法来有效管理媒体素材。系统基于:面向对象为教学领域的教师、针对不同素材提供不同的入库工具、在素材存储、索引、检索方面与素材库保持适当的一致、能够高数处理和存储海量数据、根据服务于教育的特点提供较为科学的知识分类模板并便于用户存储五方面的基础要求而设计。系统开发过程中完全遵循:系统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靠性原则、标准化原则、整体性和科学性原则、操作简便原则和规范性原则这七大原则。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教育教学素材的获取、上传、标引与知识导航、存储管理以及检索。为了提高效率和便利性,本系统主要基于浏览器(Browser)/服务器(Server)来进行开发,支持用户通过浏览器来实现全部功能,设计的素材库总体结构,共分为四个层次;依次为媒体支持层、存储数据模型层、概念数据模型层和多媒体用户接口层。数据库系统使用SQL Server,整个系统采用Windows2000Server+VC++6.0(采集器部分)+ASP模式开发。素材获取方面采用可以自行采集素材的采集,该采集器采用VC++6.0开发,用ASP.NET来实现文件上传功能。使用外在特征的标签法,多媒体内容的标引两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实现资源标引。为了便于用户使用,系统设计与实现时专门提供了一个素材的导航器,作为用户管理素材的辅助工具。导航器采用树型结构,以素材分类为基本原则展开。在设计多媒体素材库的检索机制时,采用关键词检索;可以提供五种检索:语义描述、资源名称、知识点、说明以及简介,同时也支持交叉使用这五种检索中的两种或多种,然后取交集得到检索结果。本文所研究的领域是“教学资源整合应用平台”系统的一部分,用户可以模拟人类学习的过程,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获取有用的资源,并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及标引,不仅可以方便自己今后使用各种资源,同时也可以将这些资源在教师之间实得到好的共享。

赵则海,战春梅,姜玉霞,陈雄伟,徐呈祥[10](2013)在《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与实践》文中指出介绍了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优点及其教学效果,并对该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

二、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真实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2 核心概念
3 高中化学真实情境创设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3.1 调查问卷设计
    3.2 问卷信效度分析
    3.3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3.4 调查结果分析
4 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4.1 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4.2 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4.3 真实情境创设教学效果对比
    4.4 真实情境创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5 研究过程的建议与反思
    5.1 研究过程的建议
    5.2 真实情境创设研究过程的反思
    5.3 真实情境创设课堂的评价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学生问卷
    附录2 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3 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研究的回访问卷
    附录4 基于真实情境创设下优质课课堂部分学生活动图片
    附录5 基于真实情境创设下萃取和分液的教学流程设计
    附录6 基于真实情境创设下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流程设计
    附录7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致谢

(3)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对象
    (四)研究假设
    (五)研究目的
    (六)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文献研究法
        3.经验总结法
        4.行动研究法
        5.课堂实验法
        6.案例分析法
一、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理念、特征及其规律
    (一)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理念
        1.“趣味”的衍变
        2.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内涵
    (二)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相关特征
        1.“趣味”的特征
        2.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特征
    (三)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及规律
        1.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点
        2.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点应遵循的规律
二、研究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的意义
    (一)文化传承价值
    (二)文学修养价值
    (三)教育培养价值
        1.提升了教师育人能力
        2.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3.调动了学生学习气氛
        4.培养了学生思想品质
    (四)时代发展价值
        1.语文发展新时代需求
        2.初中语文新课标要求
        3.初中语文新课改趋势
        4.语文教学新挑战规律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主要原因
    (一)教师个人教学能力不足,无法驾驭初中语文趣味课堂
        1.教师教学理念不够扎实
        2.教师学习效率特别低下
        3.教师知识储备有待扩容
        4.教师教学技巧还不娴熟
    (二)教师教学目标较为模糊,没有理清语文趣味教学思路
        1.语文教学目标主体定位错误
        2.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过于繁杂
        3.语文教学目标脱离课程实际
    (三)教师教学方法刻板单一,导致学生放弃追寻语文趣味
        1.教师教学方法单调刻板
        2.教师不去反思教学课堂
        3.教师不能解决学生困难
        4.教师逼着学生主动学习
    (四)教师教学氛围非常沉闷,难以调动学生语文学习激情
        1.教师难以集中学生精力
        2.教师教学语言平淡无味
        3.教师教学情境枯燥无味
四、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缺乏趣味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教师语文趣味教学技能,提升教师语文育人能力
        1.不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2.不断提升教师学习效率
        3.不断储备教师语文知识
        4.培养教师多种教学技巧
    (二)明确初中语文趣味教学目标,理清教师趣味教学思路
        1.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
        2.教学目标需要细化成任务
        3.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因素
    (三)改进教师刻板单一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1.开启学生学习思维,变“死板学习”为“灵活学习”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努力学习”为“快乐学习”
        3.疏通学生学习思路,变“困难学习”为“容易学习”
        4.点燃学生学习激情,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四)营造初中语文趣味课堂氛围,创设学生趣味学习气氛
        1.教师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
        2.教师教学语言要灵动有效
        3.教师教学情境要生动有趣
五、初中语文课堂上的趣味教学实践
    (一)巧用导课技法导入新课
        1.故事引入趣味
        2.引用导入趣味
        3.图片导入趣味
        4.歌曲导入趣味
        5.视频导入趣味
    (二)抓住课堂契机灵活导学
        1.设疑刺激趣味
        2.对比教学引趣
        3.创设悬念激趣
        4.情境熏陶趣味
        5.角色转换激趣
    (三)善用结课技巧总结教学
        1.在总结时留有趣味
        2.在过渡中引入趣味
        3.在煽情时熏陶趣味
        4.在召唤时激发趣味
        5.在续写中开启趣味
    (四)结合学情布置趣味作业
        1.注重多变性,提高学生作业趣味
        2.注重实践性,满足学生学习欲望
        3.注重差异性,激发学生作业兴趣
结论
    (一)研究论证有理有据
    (二)研究方向得以突破
    (三)研究课例突显实效
    (四)研究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学位类
    (三)期刊类
    (四)会议类
    (五)报纸类
附件
    附件一:初中语文趣味教学教师问卷调查
    附件二:初中语文趣味教学学生问卷调查
    附件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经典咏流传》歌目
    附件四:《陋室铭》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五:赏陋室之雅,品古人德馨——《陋室铭》趣味教学说课稿
    附件六:《口语交际---复述与转速》趣味教学案例
    附件七:《口语交际---复述与转速》趣味教学说课稿
    附件八:《与朱元思书》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九:《蚊子和狮子》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藤野先生》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一:《皇帝的新装》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二:《回忆我的母亲》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三:《我的叔叔于勒》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五:《再塑生命的人》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六:《发挥联想和想象》趣味教学设计
    附件十七:《西游记》趣味教学设计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一)主持课题
    (二)出版着作
    (三)发表论文
致谢

(4)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一、问题的引出
        (一)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
        (二)高中信息技术考试评价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基于项目学习的研究情况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情况
        (三)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情况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基于项目学习
        (二)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三)教学设计
        (四)教学策略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三)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四)系统论
第三章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结构及内容研究
    一、基本结构研究
        (一)第一版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二)第二版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三)第三版教学设计基本结构
    二、基本内容研究
        (一)前期分析研究
        (二)教学过程设计研究
        (三)教学评价与反思研究
第四章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应用研究
    一、教学设计编写思路
        (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编写思路
        (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编写思路
    二、前期分析、教学过程及评价设计
        (一)第一课时前期分析、教学过程及评价设计
        (二)第二课时前期分析、教学过程及评价设计
        (三)教学流程图
    三、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评价
        (二)反思
第五章 研究结论
    一、给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与内容组成
        (二)教学设计的要求
    二、给出了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方法
        (二)教学过程的设计方法
    三、给出了教学设计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形式、落实前提
        (一)教学设计中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形式
        (二)教学设计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前提
参考文献
附录
    1.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结构及内容(第一版)
    2.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结构及内容(第二版)
    3.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基本结构及内容(第三版)
    4.项目作品评价量表
    5.“1.1感知数据”测试题
    6.总结性评价测试卷
致谢

(5)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1.1.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现实诉求
        1.1.3 TPACK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新思路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解析
        1.2.1 核心概念
        1.2.2 理论基础解析
        1.2.3 TPACK理论框架解析
        1.2.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解读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思路
        1.4.4 研究方法
        1.4.5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TPACK理论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1.3 小结
    2.2 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小结
3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需求与现状调查
    3.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实需求分析-源于中小学
        3.1.1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状调查
        3.1.2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现实情况分析
        3.1.3 研究结论
    3.2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调查
        3.2.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3.2.2 调研工具设计
        3.2.3 问卷质量评估
        3.2.4 问卷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3.2.5 访谈调查的实施与数据分析
        3.2.6 研究结论
    3.3 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课程分析
        3.3.1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课程
        3.3.2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
        3.3.3 学科教学法课程
        3.3.4 教学实践
        3.3.5 其他课程开设情况
4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1 TPACK视域下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现实依据
    4.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理论依据
        4.2.1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结构分析
        4.2.2 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路径
        4.2.3 TPACK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指导
    4.3 基于TPACK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4.3.1 确定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目标
        4.3.2 重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方案
        4.3.3 建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
        4.3.4 丰富师范生的评价方式
    4.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
        4.4.1 加强中小学与高校间的联系
        4.4.2 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完善教学资源库
        4.4.3 加强新疆高校教师整合技术能力的发展
        4.4.4 提升师范生技术支持的自主学习能力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2.1 对TPACK理念的剖析不够深刻
        5.2.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上
        5.2.3 研究成果有待进一步实证检验
    5.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3.1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公民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1.3.2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1.3.3 促进高中历史教学人文教育目的与价值的实现
    1.4 文献综述
        1.4.1 技术变革中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
        1.4.2 高中历史教学目的和方式变革的研究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核心素养
        1.5.2 学科核心素养
        1.5.3 高中历史翻转教学模式
    1.6 研究的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案例研究法
第2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
    2.1 掌握学习
        2.1.1 掌握学习理论的主旨
        2.1.2 学习变量
        2.1.3 掌握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2.2 建构主义
        2.2.1 建构主义教学认识论
        2.2.2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2.3 合作学习理论
第3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目标定位
    3.1 维度:培养和发展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2 特征:整体性、统一性、阶段性、层次性
    3.3 设计:教学目标链
    3.4 叙写:要素分析法
第4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实现条件分析
    4.1 引入技术元素,全面发挥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
        4.1.1 微视频运用
        4.1.2 微课程开发
        4.1.3 导学案设计
        4.1.4 历史教学网络互动平台搭建
    4.2 强化教师课程意识,重构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4.2.1 创新的教学模式要求重构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
        4.2.2 翻转的历史教学中教师的课程意识及教师角色的转变
    4.3 创建新型教学文化,营造尊重、民主的教学氛围
    4.4 关联泛在学习环境,凸显历史教学的时代特征
第5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操作程序
    5.1 总体结构
    5.2 设计原则
    5.3 教学流程
        5.3.1 课前自主学习阶段
        5.3.2 课堂协作探究阶段
        5.3.3 课后的“矫正学习”与“深度学习”阶段
第6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评价方式
    6.1 评价的理念
    6.2 评价的实施
        6.2.1 对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的评价
        6.2.2 对历史教师的教学进行的评价
第7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的教学案例及实施效果
    7.1 教学案例
        7.1.1 体验课案例
        7.1.2 新授课案例
        7.1.3 探究课案例
        7.1.4 活动课案例
        7.1.5 复习课案例
    7.2 实施效果
        7.2.1 纸笔测试
        7.2.2 课堂观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7.2.3 问卷调查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之处
    8.3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多媒体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生物学多媒体素材库构建的重要性
二微生物学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微生物学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
    1. 多媒体素材库包含的主要内容
    2. 多媒体素材的资料来源
    3. 多媒体素材库的构建
四资源环境专业特色的微生物教学多媒体素材库的实践应用
    1. 理论课教学
    2. 实验课教学
五结语

(8)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与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教学信息化引人关注
        (二)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的期待
        (三)信息化社会对教师教育的挑战
        (四)学情的改变
        (五)工作的困惑
        (六)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路线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信息化教学能力及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传统教育理念下的教师教学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教师教学能力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师教学能力
        (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的简评
    二、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因素
        (一)内部因素
        (二)外部因素
        (三)影响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因素研究的简评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对策综述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国际借鉴
        (三)我国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综述
        (四)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对策研究的简评
第三章 研究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师范生(Normal Students)
        (二)能力(Ability、Capability、Aptitude)
        (三)信息化教学能力(Informationization teaching ability)
        (四)培养(Train)
    二、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系统理论
        (二)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的理论基础:心理与教育测量学理论
        (三)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基础:“变化评定模型”与努力质量
        (四)教学变革的理论基础:学习理论
        (五)信息化平台设计的理论基础:联通主义与学习共同体理论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量表的研制
    一、评价量表编制的意义
    二、评价量表编制的依据
    三、评价量表的框架与内容
        (一)个人信息
        (二)评价量表的维度与内容
        (三)成就评估与计分
        (四)编制的过程
        (五)量表的验证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取样
    三、调查组织与程序
    四、调查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水平较低
        (二)师范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尚可
        (三)师范生计划与准备水平不甚理想
        (四)师范生组织与管理水平一般
        (五)师范生评估与诊断水平不佳
        (六)师范生学习与发展水平低
    五、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研究:个人身份因素,学习投入与家庭环境
        (一)变量的处理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三)回归结果
        (四)分析结果与讨论
    二、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课程、教学方法与学习时间
        (一)实验方案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测量工具
        (四)实验组织与程序
        (五)实验的结果与讨论
    三、影响因素的访谈研究:教师示范、学校环境与资源、学校文化观念
        (一)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访谈内容及其分析方法
        (三)访谈结果与讨论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提出
    一、宏观层面改进路径与策略
        (一)行政策略
        (二)法律策略
    二、中观层面改进路径与策略
        (一)大学组织目标的改进与可操作化
        (二)学校人员的专业化与管理的科学化
        (三)学校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与团队化
        (四)师范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
    三、微观层面改进路径与策略
        (一)培养模式变革:增强实践环节,延长培养周期
        (二)教学变革:有效运用参与式教学方法
        (三)课程变革: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慕课”化
    四、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
        (一)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概念及五维构成的提出
        (二)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量表的开发与验证初步成功
        (三)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现状不均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五)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系统化提出
    二、研究的一些新意
    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量表
附录2 :实验课程反馈调查表
附录3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观察点与评价依据
附录4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相关访谈提纲
附录5 :师范教育信息化平台需求调研提纲(教师)
附录6 :师范教育信息化平台需求调研提纲(管理层)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后记

(9)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个人素材库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教育教学多媒体个人素材库综述
    2.1 教学素材
        2.1.1 概念
        2.1.2 主要特性
    2.2 多媒体素材
    2.3 教育教学多媒体个人素材库
第3章 教育教学多媒体个人素材库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和总体设计原则
        3.1.1 系统需求
        3.1.2 设计原则
    3.2 系统的总体结构
        3.2.1 基于 B/S 模式的网络结构
        3.2.2 教育教学多媒体个人素材库的总体层次结构
        3.2.3 开发环境
第4章 多媒体个人素材库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4.1 数据库总体设计
        4.1.1 基本设计原则
        4.1.2 关键环节
    4.2 数据的存储
        4.2.1 数据模型
        4.2.2 数据的存储
    4.3 数据库的构建和表格构成
第5章 教育教学多媒体个人素材库的设计与实现
    5.1 素材的获取
        5.1.1 素材采集器
        5.1.2 订阅
    5.2 上传
    5.3 资源的标引与知识导航
        5.3.1 资源的标引
        5.3.2 知识导航
    5.4 检索
        5.4.1 多媒体素材的查询和检索
        5.4.2 使用 ASP 进行数据库检索
第6章 结束语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
    附录 2 实现的部分数据库表
个人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多媒体素材的收集与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真实情境创设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梁永江. 西南大学, 2020(05)
  • [2]网络素材在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D]. 付家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3]初中语文课堂趣味教学研究[D]. 罗翼.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4]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研究[D]. 肇文华.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基于TPACK视域下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与模式构建[D]. 王赛丽.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6]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翻转课堂研究[D]. 许双成.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7]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色的微生物学多媒体素材库的构建与应用[J]. 郭俏. 学园, 2017(33)
  • [8]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与培养研究[D]. 陈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9]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个人素材库管理系统[D]. 董熙胤. 吉林大学, 2013(08)
  • [10]生态学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与实践[J]. 赵则海,战春梅,姜玉霞,陈雄伟,徐呈祥. 肇庆学院学报, 2013(02)

标签:;  ;  ;  ;  ;  

环境科学专业教学多媒体资料的采集与处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