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化综合预算管理模型——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报告

构建信息化综合预算管理模型——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报告

一、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来自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的报道(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1](2020)在《S公司碳四系列产品链的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延吉[2](2019)在《加氢装置CPS平台中的过程管控关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发展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重要的发展趋势。石化智能工厂以卓越运营为核心目标,按照“炼化生产一体化优化、炼化生产集成管控、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三条主线(以下简称“三条主线”)建设信息物理系统(CPS),提升工厂运营管理水平。目前围绕三条主线的石化企业CPS基于国内外工业软件进行集成开发,但相关专业的工业软件存在国产化困难或计算不准确的问题。而且,在三条主线的初期工业应用过程中,一些无法解决的典型问题已显现出来,如在生产一体化优化方面,要实现精准预测计划排产业务并指导生产,核心是建立准确即时的装置投入产出模型,而非目前基于近似的机理模型或经验数据模型;在炼化生产集成管控方面,目前基于定期化验来控制二值型产品的指标,检测出产品质量偏差后不合格产品已经产生一段时间了,存在检测滞后影响产品质量问题,需要建立能够预测二值型产品质量指标的数学模型;在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方面,目前主要通过设备运行参数报警或定期检维修来保证设备的稳定运行,存在设备过度维修或因设备问题导致非计划停车等问题,合理建立模型及时对设备在线全面评估是保证设备稳定运行避免非计划停车的必经之路。加氢装置是炼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智能化操作对石油化工产品结构升级、提质增效越来越重要。因此,对加氢装置进行智能化建设并搭建其优质CPS平台,并由此推广到炼化过程其他单元,将推动石化企业CPS的整体建设水平。本文针对加氢装置CPS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三条主线建设问题,如缺少准确的反应过程模型、二值型产品质量控制和设备状态监控问题,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提出相应的算法,并应用于石化某企业的加氢装置应用中;最终将以上三部分模型和算法,统一融合到单元级CPS平台中,提升加氢装置智能化水平,为石化企业CPS平台的提升和工业软件的研发提供参考和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在加氢装置炼化生产一体化优化主线上,建立面向装置投入产出的加氢反应动力学模型;针对建立的反应动力学模型,提出加入混沌扰动的粒子群遗传组合算法,并利用测试函数和重油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及实验室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发现该算法可以解决寻优搜索时出现的停滞问题,扩大了全局优化的搜索空间,能有效快速地找到模型参数全局最优解;将以上模型和算法应用于某企业渣油加氢装置,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更贴合反应器实际工况,计算出的硫、氮和残炭的脱除率和实际脱除率的相对偏差平方和分别为0.0017、0.1088、0.0587,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和提出的算法能有效应用于实际的生产过程,解决了企业计划排产过程中装置投入产出模型精度不够、产品产量及组分计算结果不准确的问题。(2)在加氢装置炼化生产集成管控主线上,建立面向二值型产品质量的预测与控制模型,开展加氢产品质量实时预测研究,强化生产过程的集成控制和闭环优化,解决企业二值型产品指标无法预测并及时调整生产操作的问题。针对质量预测与控制模型需具备实时预测及保持长期准确性的要求,采用递推主元分析法提取过程自变量中的主元并递推更新;采用逻辑回归方法预测二值型质量指标的合格概率;采用二次规划法预测不合格产品质量指标,求取最小变动的操作调整,提高产品质量合格率。将以上建立的模型应用于某企业加氢裂化航煤产品质量预测与参数优化,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预测产品质量,航煤博士实验质量预测准确率达98.5%,与生产执行及控制策略联动,将航煤一次合格率由70%提升至92.6%,提升生产管控一体化水平。(3)在加氢装置全生命周期资产管理主线上,建立面向复杂设备运行状态的综合评估模型,开展循环氢压缩机的状态预测和可靠性研究,解决工业现场对主要设备运行状况无法准确全面评估并提前预警的问题,保障生产平稳运行。针对加氢过程中的循环氢压缩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要求,提出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估算法,建立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最大信息系数分析各评估单元指标参数的相关性;采用二阶马尔科夫链转移矩阵预测指标参数变化趋势,计算独立指标参数的动态劣化度;应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进行各单元状态的综合评估。将以上建立的评估模型应用于某企业加氢裂化循环氢压缩机运行管理,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利于提前发现早期故障隐患(监测期间较于传统指标阈值报警提前了 10分钟),能够全面评估和预测机组运行状态,提升机组运行的可靠性和操作的平稳性,提高设备管理的预测预警能力。(4)在解决了加氢装置三个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石化智能工厂CPS平台的整体架构和技术路线,将三项研究成果应用于加氢装置CPS平台,对其进行技术上的优化和提升,使整个CPS平台在排产准确性、质量预测并进行闭环控制和设备平稳运行方面有了较大提升,对深入研究工厂的整体智能制造水平有借鉴意义。选取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组运行状态评估的应用系统,采用石化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以及工业物联网、微服务、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关键技术,对业务流程、应用功能、数据处理及模型等八个方面进行设计,以“平台+应用”的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整体封装并融合到CPS平台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强化了加氢装置CPS的智能优化协同与响应能力。

林梦[3](2019)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非洲是我国重要战略合作伙伴和对外投资目的区域,在中非石油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并且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国际能源格局不断调整,发达国家对非洲石油合作战略布局逐步加强,非洲国家对石油合作监管更趋严格,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出了诸多挑战,深入开展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对准确把握非洲国家石油投资合作发展环境,推广“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模式,持续发挥“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推动中非石油合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影响因素,从资源禀赋、合作基础、外向型经济依存度、双边合作机制、监管环境和合作风险等6个方面21个指标构建了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相关模型分析得出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坦桑尼亚等国排名靠前,为优先开展“一体化”经营合作的目的国。同时,对排名靠后的国家可以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评价结果负面影响较大的评价指标进行深入分析,找准合作经营的重点阻力点,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两国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此外,在国家层面,应从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政策协同、推动多双边协定商签、促进经贸合作园区发展、加强舆论宣传和企业海外行为规范等角度提供政策保障,在企业层面,应从完善“一体化”发展模式、提升“一体化”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提高海外经营透明度、强化合规管理等方面促进“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的逐步完善,为中非石油合作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一是将“一体化”相关理论引入中非石油能源合作研究领域;二是构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提供投资环境分析工具;三是提出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路径及保障体系。

杨昊[4](2017)在《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转移,指的是一些产业发展所依赖的资源、市场等因素发生了变化,引发其由一个国家或者区域向另一个国家或者区域进行转移。这种经济行为对中国己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升级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产业转移的转出地和承接地能借此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从而推进区域间协同发展,影响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作为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上海,肩负着深化改革开放,服务全国和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使命。本文从产业转出方的角度,选取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一是上海作为制造业重地的历史背景决定了其产业转移的典型性;二是上海承接全球制造业转移,处于工业化后期向后工业化社会过渡的产业发展阶段决定了其产业转移的引领性;三是上海空间资源的稀缺事实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决定了其产业转移的紧迫性。在政府调控和市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上海许多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型产业开始向其他区域进行转移。在此背景下,本文着重研究上海向国内其他区域的产业转移现象,旨在摸清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规律和企业在转移过程中的动因和需求,期望推动上海产业有序转移,形成自身提升与辐射周边区域城市的有机结合,实现上海市域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与跨区域产业融合、区域产业联动有机结合,统筹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对区域产业转移的激励机制,提供行之有效的实践依据。从城市角度,通过对上海城市定位、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演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背景研究上海产业转移的宏观趋势和特点,为后续上海通过产业转移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功能提升提供现实依据,并给出实际的建议。从企业视角,结合中国国情,探讨上海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产业拓展转移进程中的时空演化规律,为上海结合产业转移制定企业发展和服务战略提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切入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进一步分析。本文主要分为九章,主要由绪论(第一章)、理论和借鉴(第二至第三章)、实证(第四至第七章)和结论(第八至第九章)四大部分组成。第一章是绪论,论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简要概述文章的研究思路、框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构建了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对区位论、梯度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等为代表的相关基础学科理论以及产业转移研究综述进行一定梳理和解剖等;第三章是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与分析模型,对城市有序产业作用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一步聚焦区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和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业转移行为,构建本文的研究框架。此外,对其他国际大都市产业转移的基本特点和经验进行了阐述和借鉴;第四章是上海产业转移的演化背景及特点研究,从宏观层面梳理了上海产业发展的历史演变,并通过实证分析总结出上海产业转移的特征趋势;第五到第七章从微观层面,分别以外资企业、国资国企、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梳理企业发展历程,并依托上海市在外地投资企业工商注册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数据对企业转移的时空演化态势和动因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并采用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由点及面”地研究微观主体——企业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和政策需求,以期为上海政府服务企业、推动企业有序产业转移提供方向;第八章是上海产业转移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将不同类型企业的产业转移行为进行了比较,并针对上海与重点区域的制造业转移进行了区位熵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第九章是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总体而言,本文在对上海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进行分析基础上,从不同所有制企业类型入手,探讨了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模式、机制、态势和规律,为揭示在全球化“时空压缩”背景下具有“中国情境”的产业转移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通过各章节分析发现以下主要结论:(1)从理论角度,产业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其时空演化的研究必须在多学科响应的基础上多元化地展开。(2)从机制角度,产业转移的产生最终还是落到微观主体企业的转移行为上,受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影响和引导,企业的转移行为深化了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合理化、缩小了区域间的经济差距。上海市的产业转移应证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制度成本和市场成本削弱的实效,不仅能优化城市自身产业结构,还能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和带动作用(3)从形势角度,随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的升级,上海产业转移成为上海城市功能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呈现出新的变化特征,转移的产业不再限于低端、区域范围也更广,各地政府、企业间的联动效应不断加强。上海有序的产业转移,将更好地实现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大局,同时在全国起到辐射作用和示范效应。(4)从实证角度,上海产业转移步伐稳步加快,且梯度化的特征明显,呈现明显的以上海为中心“由近及远”圈层式扩散特点,主要的产业转移集中在长三角城市圈,尤其是江浙地区,且江苏偏好制造业,浙江偏好租赁商务服务业。企业由于所有制的不同,在转移动因上存在个性化差异,需要匹配不同的政策:上海的外资企业产业转移主要受规模扩张和成本节约等因素的影响;上海国有企业受市场扩张、成本节约、功能整合和政策驱动等因素影响;上海民营企业的产业转移以节约成本为主,扩大市场为辅。同时,在转移模式的选择上,产业园区成为企业的优先选择。(5)从政策角度,从区域、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围绕区域政策和顶层机制的构建,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领与指导,对产业转移企业进行利益保障和指导引领三个方面,按照产业有序转移的机理要求,着力强化上海与重点区域特别是江浙的产业有序转移,提出行之有效且具有操作性的发展策略,从而为上海产业有序转移夯实基础。

陈了[5](2012)在《基于仿真的数据校正系统测评与改进》文中研究表明在石化行业为代表的流程企业综合自动化系统中,MES (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生产执行系统)对从生产过程控制、管理和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转换、传递,最终起到闭环控制的作用,是PCS(Process Control System,过程控制系统)生产过程控制信息与ERP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计划规划)企业管理信息集成的重要纽带。在实际应用中,生产数据的采集处理是实现其他功能的基础,MES主要功能的有效完成,都依赖于准确、完整的过程测量数据。数据校正技术能很好的解决生产测量数据的不平衡性和不完整性。通过利用冗余测量信息,剔除原始数据中的显着误差,降低随机误差对测量值的影响,估计出未测变量值提高生产数据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基于数据校正原理和技术开发的数据校正模块成为MES软件核心模块之一。但生产过程数据实际真值的无法获得(即使高精度的仪表的测量值也会带有误差),使得对于数据校正模块应用效果的测评一直只能停留在依据经验判断上,缺乏相应理论依据。由完整工厂模型生成的生产过程仿真值就能对相应数据校正、数据平衡模块的测评进行科学合理的支撑——利用符合现场MES层的仿真真值产生误差可控的生产模拟值,让待测评数据校正模块对生产模拟值进行数据协调,协调结果与仿真真值比较。本文基于以上原理和需求,设计开发了智能工厂数据校正仿真测评平台,并就测评结果进行延伸讨论,包括生产平衡中组分的跟踪及利用组分-流量关系提高模型精度、提升平衡数据结果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分析了数据校正技术在当前工程方面的应用情况和主要挑战,着重对待测评SMES(中国石化MES系统)平衡模块的应用结果进行分析,阐述测评需求。2)针对数据校正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引入仿真测评机制,依据仿真真值对工厂级数据平衡功能评测。测评原理简述如下:现场数据-回归模型-仿真真值-带误差的仿真测量值-SMES误差校正-校正结果和仿真真值对比-测评结果。3)依据以上测评原理,对智能工厂数据校正仿真测评平台进行总体设计和功能模块的开发实现。设计中特别注重了平台与其他实际MES软件的接口技术。4)利用数据校正仿真测评平台,根据某实际烯烃厂模型产生生产数据模拟测量值,与SMES3.0集成。对SMES3.0生产平衡模块进行全方面测评并提出相应改进策略。就工厂数据平衡中的组分问题进行拓展研究,建立组分-流量产率组合模型,提升数据平衡校正结果。

吕建中[6](2011)在《基于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状态下的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选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性物资。石油问题经常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特别是石油产业和石油市场长期为那些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石油巨头”所寡占,引来不少要求打破垄断的呼声。那么,石油产业为什么会出现一体化发展模式?石油市场上的竞争为什么会演变成石油公司一体化产业链的竞争呢?目前,围绕这类问题的研究和答案多集中于石油政治经济学范畴,简单使用概念、动因分析和实证介绍的多,而系统的、有深度的产业经济研究较少,特别是缺乏对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及其对石油公司一体化选择影响的研究,说服力不强。本文通过对石油产业价值链的分析,揭示出石油产业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不均的规律。基于此,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系统地研究石油公司追求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功效及其战略、策略选择,为我国石油公司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提供决策支持。因此,本文的选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石油产业链具有典型的上、中、下游业务分段特征,处于各环节的企业或经营单位的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链或价值创造,还取决于其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本文率先从石油产业链的基本构成出发,针对上下游各环节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它们在价值创造、价值分配方面的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严重不均的规律,分析了政府干预、现代期货市场在石油产业链价值分配中的角色和局限性,指出石油公司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动因就是为了适应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并由此形成独特的投资、盈利结构等。近几十年来,国际主要大石油公司的盈利结构大体保持在上游勘探开发占70%、下游炼油销售占20%、化工和其它占10%的水平;与之相对应的投资结构也保持着大致相同的比例。在对国外大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本文全面回顾总结了国际大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历程以及不断调整、完善一体化业务结构的策略,也对主要国家石油公司发展一体化业务的背景、方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突出分析了并购重组在石油公司发展一体化业务中的特殊作用,并列举实例剖析,系统地总结了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功效。本文探索性地研究了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博弈问题,为选择一体化或非一体化提供了决策支持模型。在对国内主要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中,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全面分析研究了中石油、中石化及中海油的一体化业务格局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物质基础,以及三大公司坚持实施一体化发展战略的路径、效果,尤其是一体化业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内部运行机制等。同时,从宏观层面,就国内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和潜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性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对政府和企业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内外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和亮点,主要是将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特别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一体化发展与国际主要大石油公司进行对标分析,发现各方的竞争优势,指出国内石油公司的差距和不足。本文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和导向、业务结构和规模、国际化程度、发展方式与路径、运作能力和效益等方面,设计提出了一套对比分析指标,借助大量公司数据资料,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比如,国际大石油公司的油品贸易和销售总量普遍大于其原油加工量,而原油加工量又要大于其原油产量,形成放射状的产炼销结构。由于国内石油公司的发展背景和路径不同,其上下游业务结构与国际大石油公司存在较大差异。尽管不同的业务结构各有利弊,但总起来看,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结构利大于弊。再比如,与国际大石油公司相比,国内石油公司的一体化运作能力和效益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本文在全面总结一体化发展规律、国际大石油公司经验,并系统分析国内石油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专题研究了我国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问题。本文认为,应从政府层面进一步明确三大公司的国家石油公司性质,坚持一体化发展的大方向不动摇。三大公司要把完善一体化经营和管理的战略着眼点集中到:突出核心业务,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炼销结构;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一体化组织保障体系;改进公司运作模式,加强产业链相邻环节的一体化管理。同时,在实施一体化国际合作过程中,要正视上下游项目合作的差异性,科学选择合作模式,有效规避风险等。

王鹏雁[7](2009)在《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石化施工企业在多个项目同时实施的情况下,往往涉及到不同项目之间资源的共享与冲突。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石化施工企业承揽项目的含金量越来越低,维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同时做好越来越多的不同行业的项目,这样多项目管理中资源配置优化问题所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现有的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技术和方法存在一些与企业自身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严重地影响了石化施工企业的发展,因此,在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如何对石化施工企业的多项目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度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本论文立足于实际应用,以企业资源配置和多项目管理理论为指导,分析了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现状,并从项目团队内资源短缺与资源浪费并存;计划配置或领导主观配置;部门间不同资源的协调问题;资源在多项目间的共享问题;项目经理和职能经理之间的冲突以及资源受限条件下多项目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六个方面对石化施工企业在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中资源配置优化的对策:调整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的组织结构,建立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信息平台。

刘奇昌[8](2009)在《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文中认为在全球化和网络新经济的大潮下,企业面临全新的竞争局面。企业间的竞争格局和模式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由此带来的产业优势和效益也相应发生着巨大变化。而企业信息化战略作为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建立核心竞争力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方法、实施的步骤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通过信息化技术促进企业生产力的提升、推动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支撑企业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帮助企业成功实现产业的提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本文通过应用战略管理、信息化战略规划、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等理论,运用BSP、CSF、SST、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等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以信息化战略规划如何契合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与业务需求为切入点,对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结合石油石化行业信息化战略规划实践和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针对巴陵石化公司面临的竞争形势、总体战略目标、管控模式以及主营业务流程等内容进行分析,识别并确定影响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制订公司信息化战略目标与定位,即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以信息资源集成共享、深化优化应用为着力点,加快信息化建设力度,提升和完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强化信息标准化工作,抓好信息化队伍建设,在公司范围内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为公司改革发展和生产经营管理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支撑。本文通过对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的研究,为丰富和完善公司总体战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文章重点指出了信息化战略规划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的重要意义,并建议按投入产出、风险控制等因素对信息化战略规划进行动态评估,对于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有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高明[9](2005)在《巴陵公司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巴陵分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厂家。我国加入WTO以来,公司正面临着两方面严峻的威胁:一是公司外部己内酰胺市场竞争的威胁,国内、国外的许多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在成本、技术、价格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竞争日益激烈;二是公司内部管理上的隐忧。组织结构不匹配,无法适应市场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因此,如何尽快构建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形成公司持久竞争优势,非常必要。 本文运用产品竞争战略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针对巴陵分公司目前生产经营困难的实际情况,在查阅资料和进行实际调查的基础之上,从己内酰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分析着手,一是运用竞争战略的分析方法,对影响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二是对己内酰胺的产品竞争优势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发现己内酰胺产品竞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挑战,依据分析结果,指导公司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的制定,构建公司己内酰胺产品竞争的战略方案。并针对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实施的具体情况,从构建一体化质量体系、加强网络建设、改善营销环境和人力资源四个方面提出了战略实施的保障条件。 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的实施,能解决巴陵分公司目前生产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合理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力争早日走出效益困境,在短时间内实现扭亏的效益目标,最终确立己内酰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使其发展成为巴陵分公司的持续竞争优势。这样作为国内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厂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坚强地承受市场竞争带来的各种压力,并且化压力为动力,实现巴陵分公司的可持续生存发展。

彭展,朱伟强,吴岳飞[10](2004)在《构筑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来自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的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来自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的报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来自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的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2)加氢装置CPS平台中的过程管控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石化行业智能工厂建设背景
        1.1.1 石化行业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1.1.2 国家智能制造发展战略
    1.2 石化智能工厂建设概述
        1.2.1 石化智能工厂的总体框架
        1.2.2 石化智能工厂CPS的内涵
        1.2.3 石化智能工厂CPS的层次结构
        1.2.4 石化智能工厂的单元级CPS平台
    1.3 炼油加氢工业发展趋势及技术概述
        1.3.1 炼油加氢工业发展趋势
        1.3.2 炼油加氢技术及工业装置概述
    1.4 加氢装置CPS应用及研究现状
        1.4.1 加氢装置反应动力学建模研究现状
        1.4.2 加氢装置产品质量控制与预测研究现状
        1.4.3 加氢装置关键机组运行状态评估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加氢装置反应动力学的建模与应用
    2.1 前言
    2.2 渣油加氢精制装置关键操作参数
    2.3 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模型
        2.3.1 渣油加氢精制反应方程
        2.3.2 渣油加氢精制反应动力学建模
    2.4 加混沌扰动的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
        2.4.1 加混沌扰动的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
        2.4.2 加混沌扰动的混沌粒子群遗传算法性能测试
    2.5 重油热解反应动力学模型验证
    2.6 加氢精制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2.7 本章小结
3 加氢装置二值型产品质量预测和评估建模与应用
    3.1 前言
    3.2 加氢裂化装置航煤产品博士实验
    3.3 递推主元分析-逻辑回归实时预测和控制模型
        3.3.1 经典逻辑回归模型
        3.3.2 二值型产品质量的预测模型
        3.3.3 模型参数及其递推更新方法
        3.3.4 产品质量指标的优化控制方案
        3.3.5 模型应用路线图
    3.4 加氢裂化二值型产品质量指标实时预测模型的应用
        3.4.1 航煤博士实验结果波动的原因分析
        3.4.2 可调整参数的选择与优化方案设计
        3.4.3 应用效果
    3.5 本章小结
4 加氢装置关键机组运行状态评估建模与应用
    4.1 前言
    4.2 加氢装置循环氢压缩机概述
    4.3 压缩机运行状态评估模型研究
        4.3.1 机组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和状态评估等级的建立
        4.3.2 指标相关性分析
        4.3.3 独立指标参数动态劣化度计算
        4.3.4 评估单元隶属度矩阵计算
        4.3.5 评估单元的权重向量计算和状态评估
        4.3.6 机组整体运行状态评估
    4.4 压缩机组运行状态评估模型应用
        4.4.1 机组状态评估指标体系和状态评估等级的建立
        4.4.2 指标参数相关性分析结果
        4.4.3 独立指标参数动态劣化度计算结果
        4.4.4 各评估单元模糊隶属度矩阵计算结果
        4.4.5 评估单元的权重向量计算结果
        4.4.6 各评估单元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及雷达图展示
    4.5 本章小结
5 加氢装置CPS平台的应用提升
    5.1 前言
    5.2 石化智能工厂CPS平台建设情况
        5.2.1 企业CPS平台建设情况
        5.2.2 企业CPS平台现状
    5.3 加氢装置CPS平台提升设计
        5.3.1 总体应用架构设计
        5.3.2 业务流程设计
        5.3.3 应用功能模块设计
        5.3.4 系统分层设计
        5.3.5 数据库设计
        5.3.6 模型调用设计
        5.3.7 接口设计
        5.3.8 数据及标准化设计
    5.4 加氢装置单元级CPS平台建设及应用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石油经营合作模式研究综述
        1.3.1 关于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研究
        1.3.2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价值增值研究
        1.3.3 关于石油产业“一体化”合作研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科学问题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预期创新成果
2 理论基础
    2.1 经济学理论
        2.1.1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
        2.1.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2.2 管理学相关理论
        2.2.1 企业能力理论:企业核心能力在于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2.2 内部市场理论:市场机制与企业机制的融合
    2.3 本章小结
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历程
        3.1.1 第一阶段:巩固基础阶段(1993-1996年)
        3.1.2 第二阶段:探索发展阶段(1997-2002年)
        3.1.3 第三阶段:快速发展阶段(2003-2008年)
        3.1.4 第四阶段:成熟完善阶段(2009年至今)
    3.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发展现状
        3.2.1 中非石油贸易总量不断提升
        3.2.2 合作范围不断扩展
        3.2.3 合作主体日趋多元
        3.2.4 合作方式逐步优化
    3.3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取得成效
        3.3.1 保障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3.3.2 提升我国石油产业国际竞争力
        3.3.3 有效推动国家战略建设
        3.3.4 促进非洲经济社会发展
    3.4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存在问题
        3.4.1 缺乏从整体层面的统筹考虑
        3.4.2 对非洲“一体化”投资环境研判不足
        3.4.3 主导企业的“一体化”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3.4.4 “一体化”协同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4.5 “一体化”发展推进有待平衡
        3.4.6 企业“一体化”经营管理还需提高
        3.4.7 相关配套服务支撑尚显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石油产业“一体化”经营合作国际经验借鉴
    4.1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发展路径
    4.2 发达国家石油产业“一体化”主要经验
        4.2.1 兼并重组是“一体化”主要途径
        4.2.2 持续加大后向“一体化”的投入
        4.2.3 不断拓展前向“一体化”的深度
        4.2.4 强调地域差异区别实施“一体化”策略
        4.2.5 建立与“一体化”经营配套的管理体系
        4.2.6 石油资源国积极开展“一体化”经营
    4.3 对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启示
        4.3.1 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企业“一体化”经营能力
        4.3.2 持续发挥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优势
        4.3.3 注重提高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水平
        4.3.4 加强非洲重点国家“一体化”合作推广策略分析
        4.3.5 重视“一体化”经营合作中规模与效益的平衡
    4.4 本章小结
5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环境分析
    5.1 存在机遇
        5.1.1 非洲石油资源储量丰富
        5.1.2 油企竞争转为供应链“一体化”竞争
        5.1.3 中非经贸合作区不断发展
        5.1.4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中非合作
    5.2 面临挑战
        5.2.1 东道国监管要求日益提高
        5.2.2 发达国家强化非洲石油战略
        5.2.3 非洲资源国非市场风险增加
    5.3 本章小结
6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综合评价
    6.1 指标体系构建概述及依据
        6.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1.2 指标筛选依据
        6.1.3 定量化处理
        6.1.4 两层指标体系
    6.2 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六要素指标体系
        6.2.1 “六要素”指标体系
        6.2.2 具体指标解释
    6.3 非洲重点国家“六要素”指标分析
        6.3.1 东道国石油资源禀赋条件
        6.3.2 中非产业合作基础
        6.3.3 东道国外向型经济依存度
        6.3.4 中非双边合作机制
        6.3.5 东道国监管政策环境
        6.3.6 东道国经营合作风险
    6.4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
        6.4.1 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6.4.2 样本及指标选取
        6.4.3 “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的因子分析
    6.5 重点国家推广策略分析
        6.5.1 莫桑比克
        6.5.2 坦桑尼亚
        6.5.3 乌干达
    6.6 本章小结
7 进一步完善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模式及保障措施
    7.1 构建新时期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体系
        7.1.1 总体目标
        7.1.2 构建原则
        7.1.3 基本架构
    7.2 推动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的保障措施
        7.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7.2.2 企业层面的发展建议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和亮点
    8.2 存在不足与今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界定
        1.2.1 产业转移界定与分类
        1.2.2 产业转移的宏观作用:产业结构优化
        1.2.3 产业转移的微观表现:企业跨区域投资行为
    1.3 研究思路及总体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总体框架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和主要数据说明
        1.4.2 本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理论分析框架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区位论
        2.2.2 梯度推移理论
        2.2.3 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2.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3 相关研究综述
        2.3.1 国外产业转移综述
        2.3.2 国内产业转移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产业转移的作用机理与分析模型
    3.1 产业转移的形成及作用机理
        3.1.1 效应分析
        3.1.2 形成要件
        3.1.3 驱动机制
        3.1.4 核心要素
        3.1.5 演进路线
    3.2 产业转移区域视角:中心城市
        3.2.1 中心城市区域定位
        3.2.2 中心城市区域效应:城市群的形成
        3.2.3 中心城市区域效应:产业结构演进
        3.2.4 中心城市经验借鉴:国际大都市的产业转移
    3.3 产业转移企业视角:基于不同所有制
        3.3.1 企业转移的一般行为分析
        3.3.2 基于所有制视角的企业动因研究
        3.3.3 基于所有制视角的动因分析框架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背景及特点研究
    4.1 上海产业发展演化历程研究
        4.1.1 城市功能演化历程
        4.1.2 产业结构演化历程
        4.1.3 产业布局演化特征
    4.2 上海产业转移的外部影响:政策导向
        4.2.1 国家层面的政策背景
        4.2.2 上海市级的政策导向
    4.3 上海产业转移的宏观态势
        4.3.1 总体规模
        4.3.2 空间特征
        4.3.3 目标形式
        4.3.4 发展趋势
    4.4 上海产业转移区域载体演化研究:园区层面
        4.4.1 国内园区合作共建的发展历程
        4.4.2 合作共建园区行为模式的演化
        4.4.3 上海与异地合作园区的主要形式
        4.4.4 上海园区异地合作案例:漕河泾开发区
    4.5 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产业层面
        4.5.1 时间维度
        4.5.2 空间维度
    4.6 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企业层面
        4.6.1 时间维度
        4.6.2 空间维度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外资企业视角
    5.1 上海利用外资的进程及基本特征
        5.1.1 起步探索阶段:以直接投资为主
        5.1.2 快速发展阶段:外资来源渠道多元化
        5.1.3 稳步提高阶段:总部经济初显成效
        5.1.4 新常态化阶段:调整结构保持增长
    5.2 外资对上海国民经济的作用与贡献
        5.2.1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5.2.2 有效弥补资金缺口
        5.2.3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5.2.4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5.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外资企业
        5.3.1 时间维度的总体态势:稳步向外转移
        5.3.2 空间维度的总体态势:趋向东部的圈层式扩散模式
        5.3.3 产业维度的总体态势:向外转移产业以制造业为主
        5.3.4 转移企业的主要区域:浦东新区和中心城区
    5.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外资企业
        5.4.1 以长三角地区为集聚地的区位选择态势
        5.4.2 以东部省份为集聚地的重点行业区位选择态势
        5.4.3 以东部地区重点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区位选择态势
        5.4.4 以梯度递减为特征的制造类企业区位选择态势
    5.5 重点案例研究:巴斯夫集团
        5.5.1 案例选择原因
        5.5.2 案例简介
        5.5.3 区位选择
        5.5.4 动因研究
    5.6 产业转移主要动因研究:外资企业
        5.6.1 规模扩张型产业转移
        5.6.2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国资国企视角
    6.1 上海国资国企的改革发展历程
        6.1.1 探索启动阶段
        6.1.2 先行先试阶段
        6.1.3 不断突破阶段
        6.1.4 提高再探索阶段
    6.2 国有企业在上海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6.2.1 生产总值占据主导地位
        6.2.2 经济效益显着提升
        6.2.3 经济社会效益联动发展
        6.2.4 引领服务产业结构调整
    6.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国资国企
        6.3.1 产业转移总体趋势和特征:境内
        6.3.2 产业转移总体趋势和特征:境外
    6.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国资国企
        6.4.1 总体区位选择态势
        6.4.2 重点行业的区位选择态势
    6.5 重点案例研究:上汽集团
        6.5.1 案例选择原因
        6.5.2 案例简介
        6.5.3 区位选择和布局
        6.5.4 动因模式
    6.6 产业转移主要动因研究:国资国企
        6.6.1 规模扩张型产业转移
        6.6.2 成本节约型产业转移
        6.6.3 功能整合型产业转移
        6.6.4 政治驱动型产业转移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时空演化研究:民营企业视角
    7.1 上海民营经济发展历程及基本特征
        7.1.1 萌芽阶段
        7.1.2 快速发展阶段
        7.1.3 提速腾飞阶段
        7.1.4 新常态化发展阶段
    7.2 上海民营经济的作用和地位
        7.2.1 经济健康发展的坚实保障
        7.2.2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7.2.3 科创建设的有力支撑
        7.2.4 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力量
        7.2.5 保障就业的关键渠道
    7.3 产业转移的总体态势研究:民营企业
        7.3.1 民营企业产业转移主要特征
        7.3.2 民营企业产业转移主要问题
    7.4 产业转移的区位选择态势研究:民营企业
        7.4.1 以三大经济圈为集聚地的总体区位选择态势
        7.4.2 以主要经济区为集聚地的重点行业区位选择态势
        7.4.3 以长三角重点城市为核心区域的区位选择态势
        7.4.4 以梯度递减为特征的制造类企业区位选择态势
    7.5 重点案例研究:复星集团
        7.5.1 案例简介
        7.5.2 区位选择
        7.5.3 动因模式
    7.6 基于近400份问卷的产业转移实证研究:民营企业
        7.6.1 问卷设计及发放
        7.6.2 问卷描述性统计
        7.6.3 民营企业三阶段产业转移动因分析:Logit模型的建立
        7.6.4 民营企业转移模式的交叉分析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上海产业转移的比较研究及政策建议
    8.1 基于企业视角和重点区域的比较研究
        8.1.1 企业视角下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的比较研究
        8.1.2 基于区位熵的上海与江苏制造业比较研究
    8.2 强化区域政策构建与机制安排:区域层面的政策建议
        8.2.1 落实国家政策发挥上海龙头引领作用
        8.2.2 加强促进产业转移的全国性法律法规建设
        8.2.3 加强上海向重点区域产业转移规划的引导作用
        8.2.4 把握国家战略推动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开放市场体系建设
        8.2.5 以政府间协议为基础构建多层次行政协调机制
        8.2.6 加强上海与重点区域间的错位发展和分工协作
    8.3 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领与指导:产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8.3.1 加强体制改革为上海产业转移夯实基础
        8.3.2 以价值链整合为方向明确上海产业转移定位
        8.3.3 不断探索园区共建的产业利益共享机制
        8.3.4 学习国外经验进一步为上海产业转移服务
    8.4 企业行为与发展的保障引导:企业层面的政策建议
        8.4.1 以明确重点为抓手提供服务保障和支持
        8.4.2 以企业联盟为纽带鼓励企业创新合作模式
        8.4.3 以对接平台为基础建立企业跨区域合作体系
        8.4.4 以园区合作共建为方向推动企业集聚发展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基本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基本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基于仿真的数据校正系统测评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
插图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数据校正理论研究概述
        1.2.1 数据协调
        1.2.2 显着误差检测
        1.2.3 测量网络设计
    1.3 数据校正工程应用概述
        1.3.1 数据校正工程应用现状
        1.3.2 数据校正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
    1.4 基于仿真的数据校正测评
        1.4.1 基于仿真的数据校正工程应用测评
        1.4.2 数据校正仿真测评的拓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SMES3.0生产平衡系统原理和应用
    2.1 SMES3.0简介
    2.2 工厂模型
        2.2.1 PCS/MES/ERP三层工厂模型
        2.2.2 SMES系统模型设计
    2.3 生产调度与物料平衡
    2.4 SMES系统测评需求
        2.4.1 SMES平衡系统应用分析
        2.4.2 测评需求与对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校正仿真测评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设计背景与意义
        3.1.1 智能工厂仿真及优化集成平台介绍
        3.1.2 数据校正仿真测评平台意义
    3.2 数据校正仿真测评平台整体设计
        3.2.1 设计思路与定位
        3.2.2 平台目标与功能定义
        3.2.3 仿真平台与MES软件接口技术
    3.3 基于仿真的数据校正测评原理与结构
        3.3.1 仿真模型与真值输出结果
        3.3.2 测量值的生成与导入
        3.3.3 内嵌/新增数据协调算法
        3.3.4 测评原理与结构
    3.4 某烯烃厂仿真案例
        3.4.1 模型配置
        3.4.2 输入序列的生成
        3.4.3 仿真输出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数据校正仿真测评平台的分析与评价
    4.1 仿真平台与SMES3.0集成
    4.2 测评准备与模型验证
    4.3 SMES3.0自动校正算法的测评
        4.3.1 侧线带误差
        4.3.2 罐存检尺误差
        4.3.3 移动缺失
        4.3.4 数据校正模型失配
    4.4 SMES3.0人机交互生产平衡功能测评
        4.4.1 超差报警人机交互处理的效果
        4.4.2 外挂专家规则Agent的生产平衡
        4.4.3 仿真平台内嵌数据校正算法的对比实验
        4.4.4 SMES对平衡效果的判别标准
        4.4.5 基于仿真的数据平衡系统测评结论
    4.5 组分与数据平衡
        4.5.1 组分在数据协调中的应用
        4.5.2 仿真结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束语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个人简介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状态下的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石油、石油产业、石油公司
        1.1.2 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历程和格局
        1.1.3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而临严峻挑战
        1.1.4 中国石油工业管理体制改革亟待深化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经典经济管理理论在石油产业领域的困惑
        1.2.2 石油公司一体化经营的动因、结构和规模问题
        1.2.3 石油市场上的寡头垄断问题
        1.2.4 石油石油公司的一体化现状和选择难题
        1.2.5 中国石油产业发展的相关财税政策问题
    1.3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创新性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2.1 基本概念
        2.1.1 石油产业价值链
        2.1.2 石油公司一体化经营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体化理论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体化理论
        2.2.3 现代企业管理学中的一体化理论
    2.3 文献述评
        2.3.1 国外有关石油公司发展战略及产业价值链问题研究
        2.3.2 中国石油工业改革发展中涉及的一体化问题研究
        2.3.3 石油企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
第3章 石油产业链的技术经济特征与价值分布规律研究
    3.1 石油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及其功效
        3.1.1 勘探业务
        3.1.2 开发与生产业务
        3.1.3 钻井业务
        3.1.4 集输与储运业务
        3.1.5 炼油与化工业务
        3.1.6 市场营销业务
    3.2 石油产业链各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3.2.1 上游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3.2.2 下游环节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3.3 石油产业链的价值分布规律
        3.3.1 石油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严重不均
        3.3.2 造成上下游环节价值分布不均的主要因素分析
    3.4 政府对石油产业链的利益再分配
        3.4.1 资源国政府的深度参与对石油产业链价值分配的影响
        3.4.2 政府利用税收和财政转移重新分配石油产业链
    3.5 现代石油市场对石油产业链的价值再分配
        3.5.1 石油市场上的非常规供需关系
        3.5.2 石油期货市场上的过分投机导致价格扭曲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国外大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4.1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一体化发展历程
        4.1.1 国际大石油公司一体化经营的起步和形成
        4.1.2 国际大石油公司不断完善一体化业务
    4.2 国家石油公司加快发展一体化业务
        4.2.1 国家石油公司大力发展一体化业务的背景
        4.2.2 主要资源国国家石汕公司发展下游业务的主要模式
    4.3 并购重组是石油公司一体化扩张的主要途径
        4.3.1 石油产业并购重组的历程
        4.3.2 两个典型的重组并购案例
        4.3.3 重组并购的一体化整合:以BP为例
    4.4 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功效分析
        4.4.1 对汕价波动的“滤波”功效
        4.4.2 对减小市场交易成本的功效
        4.4.3 对提高石油开发利用程度的功效
    4.5 石油公司的一体化博弈与市场寡占
        4.5.1 石油公司一体化选择的静态博弈
        4.5.2 石油公司一体化选择的进化博弈模型
        4.5.3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市场寡占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国内主要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问题的研究
    5.1 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与基础
        5.1.1 历史沿革
        5.1.2 上游业务发展基础
        5.1.3 下游业务发展基础
        5.1.4 原油自产自炼自销基础
        5.1.5 国际业务发展基础
    5.2 一体化业务的发展、完善和壮大
        5.2.1 中石油
        5.2.2 中石化
        5.2.3 中海油
    5.3 一体化业务运作模式
        5.3.1 基本管理体制构架
        5.3.2 公司内部运行机制
    5.4 一体化发展与价值链管理
        5.4.1 建立一体化价值创造模式
        5.4.2 增强价值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5.5 一体化发展的障碍和潜在的问题
        5.5.1 主要障碍
        5.5.2 需要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内外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比较研究
    6.1 一体化发展动因和导向比较
        6.1.1 国际大石油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和完善一体化
        6.1.2 国内石油公司的一体化受政府安排和行政干预
    6.2 一体化业务结构和规模比较
        6.2.1 国际大石油公司一体化业务结构
        6.2.2 国内石油公司一体化业务结构
        6.2.3 规模和优势—基于国际排名
    6.3 国际化程度比较
        6.3.1 国际大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程度普遍很高
        6.3.2 国内石油公司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
    6.4 一体化发展方式和路径比较
        6.4.1 国际大石油公司主要依靠并购重组发展一体化业务
        6.4.2 国内石油公司主要依靠投资新建发展一体化业务
    6.5 一体化运作能力和效益比较
        6.5.1 规模增长和发展后劲比较
        6.5.2 投资和盈利能力比较
        6.5.3 经营管理水平比较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石油公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与对策研究
    7.1 明确国家石油公司性质定位,坚持一体化发展不动摇
        7.1.1 关于国家石油公司的定位
        7.1.2 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不动摇
    7.2 完善一体化经营与管理的战略着眼点
        7.2.1 突出核心业务,构建科学合理的产炼销关系
        7.2.2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一体化组织保障体系
        7.2.3 改进公司运作模式,加强产业链相邻环节的一体化管理
    7.3 实施一体化国际合作的战略与策略
        7.3.1 一体化国际合作是提升石油公司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7.3.2 正视上下游项目的差异,科学选择合作模式
        7.3.3 充分利用一体化国际合作优势,实现互利双赢
        7.3.4 有效规避一体化国际合作风险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论文的主要工作
    8.2 主要研究结论
    8.3 研究的创新点
    8.4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价值分配的基本方式
附录2 BP的一体化整合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着作、科研、学术交流、任职及获奖、荣誉情况

(7)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石化施工企业的特点
        1.1.2 石化施工企业的现状分析
        1.1.3 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项目管理
        2.1.1 项目管理及其发展
        2.1.2 项目生命周期
        2.1.3 项目目标约束体和项目管理的衡量标准
    2.2 多项目管理
        2.2.1 多项目管理概述
        2.2.2 多项目管理的分类
        2.2.3 企业多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 企业资源配置
        2.3.1 企业资源概念
        2.3.2 企业资源分类
        2.3.3 企业资源配置理论
    2.4 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方法分析
        2.4.1 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的定性方法
        2.4.2 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的定量方法
第3章 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化过程
    3.1 资源配置优化过程框架
    3.2 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状况分析与评价
        3.2.1 石化施工企业资源分析
        3.2.2 石化施工企业资源评价
    3.3 制定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计划
        3.3.1 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计划
        3.3.2 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分析
        3.3.3 制定资源配置计划
第4章 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对策
    4.1 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优化关键
    4.2 调整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资源配置的组织结构
        4.2.1 多项目资源配置对组织结构的要求
        4.2.2 面向多项目资源配置的组织结构设计
        4.2.3 企业项目管理办公室的建立
    4.3 多项目资源配置信息平台的建设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选择
    5.2 项目组织结构优化
    5.3 项目资源配置信息平台建设
    5.4 建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信息化战略规划文献综述
        1.2.1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历史回顾
        1.2.2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分析
    2.1 巴陵石化公司概况
        2.1.1 公司历史沿革
        2.1.2 公司主业及主要经济指标
    2.2 巴陵石化公司组织与流程分析
        2.2.1 公司总体战略
        2.2.2 公司组织管理控制现状
        2.2.3 公司主营业务模式与流程
        2.2.4 公司对信息化总体需求
    2.3 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发展现状
        2.3.1 公司信息化历程
        2.3.2 公司信息化现状
        2.3.3 公司信息化问题分析
第3章 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
    3.1 公司信息化战略目标与定位
        3.1.1 战略目标
        3.1.2 定位
    3.2 公司信息化需求与发展目标
        3.2.1 信息化需求
        3.2.2 发展目标
    3.3 公司信息化的总体架构模型规划
        3.3.1 总体思路和原则
        3.3.2 总体框架模型
    3.4 公司信息化业务应用架构模型规划
        3.4.1 应用系统规划
        3.4.2 基础设施规划
        3.4.3 信息化标准规划
第4章 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与保障
    4.1 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步骤
        4.1.1 战略宣传与全员培训
        4.1.2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4.1.3 系统需求分析
        4.1.4 系统实施计划
    4.2 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风险控制
        4.2.1 风险评估与识别
        4.2.2 风险控制与预防
    4.3 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4.3.1 加强实施的项目管理
        4.3.2 加强组织保证和队伍建设
        4.3.3 加强标准化建设
        4.3.4 加强信息化管理和考核
    4.4 公司信息化战略实施效果评估
        4.4.1 投资估算
        4.4.2 效益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巴陵公司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
        1.2.1 研究的有关理论
        1.2.2 竞争战略的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工作
第2章 己内酰胺产品的生产经营现状分析
    2.1 公司己内酰胺生产经营概况
        2.1.1 己内酰胺装置生产情况
        2.1.2 己内酰胺产品市场情况
        2.1.3 己内酰胺运营管理情况
        2.1.4 领导班子状况
    2.2 公司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2.2.1 内部管理机构臃肿
        2.2.2 产品生产成本较高
        2.2.3 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2.2.4 树立产品品牌的意识不强
        2.2.5 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第3章 己内酰胺产品竞争的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国内政策环境分析
        3.1.2 加入WTO的影响
    3.2 市场分析
        3.2.1 国外市场供需状况
        3.2.2 国内市场供需状况
        3.2.3 己内酰胺用户市场分析
    3.3 竞争分析
        3.3.1 供应商
        3.3.2 替代产品
        3.3.3 现有企业间的竞争
        3.3.4 潜在的进入者
        3.3.5 买方
第4章 己内酰胺产品竞争的内部条件分析
    4.1 资源条件分析
        4.1.1 物力资源分析
        4.1.2 人力资源及组织结构分析
        4.1.3 财务资源及管理分析
        4.1.4 技术资源及创新能力分析
    4.2 产品质量水平分析
    4.3 管理和决策能力分析
    4.4 市场营销能力分析
    4.5 产品盈利能力分析
    4.6 CPL竞争力综合分析
第5章 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的构建
    5.1 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构建的基础
    5.2 设定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的目标
        5.2.1 产品竞争战略目标的内容
        5.2.2 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目标
    5.3 创新战略
        5.3.1 制度与管理创新战略
        5.3.2 技术创新战略
    5.4 推进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战略
        5.4.1 实施以低成本为基础的价格战略的意义
        5.4.2 低成本价格战略的目标
        5.4.3 实施低成本价格战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5 品牌战略
        5.5.1 品牌、品牌战略的定义及分类
        5.5.2 品牌战略的作用
        5.5.3 构建品牌战略的措施
第6章 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的实施及保障
    6.1 竞争战略的实施
        6.1.1 实施情况
        6.1.2 存在问题
    6.2 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
        6.2.1 构建一体化质量体系,理顺工作流程,提升企业形象
        6.2.2 加强网络信息系统建设,提高信息流效率和通量
        6.2.3 改善营销环境,支持战略实施
        6.2.4 提供更加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构建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来自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的报道(论文参考文献)

  • [1]S公司碳四系列产品链的竞争战略研究[D]. 杨柳. 东南大学, 2020
  • [2]加氢装置CPS平台中的过程管控关键问题研究[D]. 孙延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3]中非石油“一体化”经营合作综合评价研究[D]. 林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基于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上海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研究[D]. 杨昊.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5]基于仿真的数据校正系统测评与改进[D]. 陈了. 浙江大学, 2012(07)
  • [6]基于石油产业链价值分布不均状态下的石油公司一体化战略选择研究[D]. 吕建中.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3)
  • [7]石化施工企业多项目的资源配置优化研究[D]. 王鹏雁. 山东大学, 2009(S1)
  • [8]巴陵石化公司信息化战略规划与实施研究[D]. 刘奇昌. 湖南大学, 2009(01)
  • [9]巴陵公司己内酰胺产品竞争战略研究[D]. 高明. 湖南大学, 2005(02)
  • [10]构筑信息化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来自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的报道[J]. 彭展,朱伟强,吴岳飞. 化工管理, 2004(Z1)

标签:;  ;  ;  ;  ;  

构建信息化综合预算管理模型——巴陵石化烯烃​​事业部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