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一、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适应改革与发展需求(论文文献综述)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苏政办发[2021]62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9月2日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为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科技强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根据"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李阳[2](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提出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谢峻林,冯小平,彭敏红[3](2021)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回顾及展望》文中认为该文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为例,详细介绍了高等学校本科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高校实验室的发展经历了调整重建、规范管理、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现在正处于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阶段,实验教学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杨美慧[4](2021)在《大连市旅顺口区某实验室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审批是整合公共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政府重要行政手段,体现了政府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政审批效率得到了更多地关注。对于工程建设项目来说,从项目最初规划到最终验收,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审批时间过长会严重增加报批单位的成本,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虽近些年,行政审批制度历经多次改革,审批数量较之前已明显削减,且已实现网上审批,部分事项已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次性”审批,甚至不见面审批,人们已明显感觉审批较之前更省时、省钱、省心,但在审批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大连市旅顺口区某重点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为案例,具体研究该项目在行政报批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案,并与现在的审批实际进行对比,归纳经验,总结失败教训,提出问题解决方案,优化审批工作思路。本文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方式,先学习掌握了行政审批的研究现状;了解了工程项目行政审批的运行现状;通过访谈掌握了案例情况及审批过程遇到的问题;结合新公共服务理论、流程再造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对应原因分析;最终综合各方的访谈意见以及自身对行政审批改革不够成熟的见解,从“放管服”角度对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建议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政府统筹推进体制改革以提升政府效能,加强政务服务标准化以转变人员意识,着力提升监管效能,提高电子政务水平,塑造服务型政府。

唐玲珊[5](2021)在《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文中提出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陷入危机。二战后基础研究和科学教育在工程教育中的过度入侵,使得工程的本质属性——实践被遗忘。面对这一困境,美国工程教育界审时度势,主动开展了大型的工程教育调查活动,并发表众多研究报告,提出改革建议。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成功地实现了工程教育范式的转变,并开始探索新的教育范式。20世纪80年代,工程教育中的实践和科学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开始显现,致使美国人开始反思,不断调整课程计划,从注重科学研究能力向实践能力转变。20世纪90年代,在大工程观、整体工程观等现代工程观的指引下,美国工程教育的引领机构麻省理工学院率先对学校的工程教育进行了反思,并积极探索新工程教育模式,最终开发了CDIO教育模式,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进入21世纪,美国颁布了“2020工程师计划”,并大范围地开展改革,在强调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才能、创新才能和领导才能。剖析20世纪80年代至今美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变革历史,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以产业和社会需要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产业发展和创新的各类工程人才;第二,强调平衡工程教育中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加强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教育研究,构建一体化的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第三,以学习者为中心,鼓励教师采用基于问题或项目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真实且完整的工程体验;第四,以持续改进的认证哲学影响工程教育改革,采用多种人才培养的计划标准,更加注重教育的输出而非投入。

邓晶艳[6](2021)在《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定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位。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路径与新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以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面集成与广泛应用,人类逐步迈入大规模数据挖掘、运用与创新的“大数据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之富有时代性、增强针对性、彰显实效性,是新时期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课题。作为当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大数据广域的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全新的思维范式,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即时性、精准性、前瞻性与个性化等创新发展的新动力与新空间。将大数据思维、技术与方法全方位嵌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与全过程,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思维、优化供给、改进方法、重构范式,建构科学化、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向“精准思政”“智慧思政”转型升级,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其进一步提质增效、焕发新机的重要生长点与强劲推动力。阐释大数据内涵、价值、特征与功能,阐释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并且辨析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探讨两者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概念得以提出。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思维三个维度全面阐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内涵与外延,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论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生成逻辑、发展动因、方法论基础与价值取向,可以明确大数据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的契合点,理清大数据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与新要求,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仍然面临一些困境、存在一些短板和弱环。运用文献资料法、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与访谈调研法审视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总结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并作原因剖析,同时探讨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指出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教育内容体系以及教育工作的主体转型,有利于为新时期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创新提供现实依据。通过分析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技术优势以及可能性,进一步探讨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精准画像”“规律探寻”与“超前感知”三个应用呈现。以之为基础,基于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理念滞后、模式粗放、知行脱节、供需错位等难题,提出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四大发展转向并详细阐述四大发展转向的实现路径。基于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遵循学科规律、注重理论深化,还要坚持实践导向,致力推动大数据应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转化。由之,宏观上,探索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的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与存储、数据挖掘与分析、数据应用与可视化、数据解释与反馈五大工作模块与应用流程;微观上,对大数据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典型场域中的“数据画像”“精准资助”“失联告警”三个应用进行数据模型构建,从而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提供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大数据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当前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利用大数据还存在观念性、路径性与机制性瓶颈,同时,大数据是一柄双刃剑,对数据的不当应用会带来诸如“数据垄断”“数据滥用”“数据侵害”“数据冰冷”等一些可能的风险与挑战。高校尚须在思维理念、技术开发、政策支持、制度完善、机制建设、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对大数据应用作出回应与调试。不仅如此,在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高校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始终坚持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相结合。

高靖舒[7](2021)在《x研究院组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为便于研究工作的开展,培养出更多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地方政府根据研究的需要,联合高校在共同创建下,成立了相互合作的新平台,即高校异地研究院。不同于其他政府与高校合作方式,建立此研究院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将创新性资源的融合,借助人才的驱动力量,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的产业改革。经不断实践下,此研究院的应用模式愈发成熟化,越来越多的高校与政府,认识到了此种联合方式的重要性,纷纷开始尝试构建异地研究院。但是,很多研究院在发展的过程中,因为战略需求和发展的变化,相应的组织架构,也越来越不适应研究院的发展了,为适应相关业务快速发展,不得不寻求于组织结构优化或变革。本文的研究院对象,X研究院,就是这样一个的一个案例,因此对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X研究院为例,分析了X研究院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研究院内部进行问卷调研以及资料分析,研究了X研究院组织结构优化,对研究院组织结构的优化提出优化思路,然后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总体概括为:一、确定了组织结构优化的目标与基本方案;二、对原有的业务模块进行重组,使组织结构更好地服务于X研究院的发展;三、在基本思路与基础结构上,细化了组织职能,明确了各部门的分工并加强了沟通协调;四、阐述了本次组织结构优化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于对X研究院现有问题的解决上。进而达到X研究院治理结构得以优化的效果,以此促进并推动X研究院未来可持续发展。本文对X研究院在后续组织结构优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为推进X研究院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黄文武[8](2021)在《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文中提出这是一个持续变革的时代,任何组织及个人的发展都处在时代变革的潮流之中,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在大变革时代需要对大学革新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对大学过去发展历程中的辉煌与没落、此时此刻面对的挑战与机遇以及未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统筹思考。基于对创新创业时代大学的转型发展、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中“为改革而改革”、“为政府政策背书而改革”以及“以排名为导向建设‘双一流’”等问题的反思,促使我们思考大学究竟应该在一种什么力量和精神的引领与推动下才能实现我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发展。论文选择以“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大学革新的概念工具和理论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跳出经济学、管理学的视野,重新认识“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深刻内涵,彰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解释力,进而探究“企业家精神”在推动大学革新中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研究的最终落脚点则在于揭示企业家精神在实践层面对大学革新所起到的具体作用,强调为了创造大学的未来需要特别重视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革新,唯有激发企业家精神的力量以推动大学革新才能塑造大学的未来。研究首先基于“大历史观”的视野从纵向的维度考察从中世纪大学到现代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历史进程中大学发展所展现出的企业家精神。基于历史的分析其目的在于强调对于以革新求生存图发展的大学而言,企业家精神不是外在于大学这一组织的,而是其本身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核心特征和品质。从历史的角度呈现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和作用后,研究依据现实情景论证了企业家精神对于我们时代的大学革新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立足时代变革的大环境,强调当下的大学革新所涉及的技术变革和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范式革命的重要性。在明确了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的重要性,并对大学革新的过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加以阐述后,需要追问的是大学革新需要怎样的企业家精神。研究则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在横向上从大学革新的丰富事例中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来说明这三种企业家精神之于大学革新的意义,即为了更好地把握大学发展的未来,需要个人的、组织的、国家的企业家精神的共同作用。在理论层面充分阐述了“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革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后,研究的重点在于凸显企业家精神对大学革新在组织结构、制度、管理模式以及行动方式等实践层面的影响。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大学革新展现出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既超越组织发展历史/传统的范畴,又突破校园的围墙。企业家精神引领和推动大学革新实践就体现在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以及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等几个方面。同时,研究还结合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双一流”建设实践,分析企业家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以更好地实现大学发展目标。当前,“双一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政策驱动,强调走向卓越的大学更应该重视企业家精神的引领,并从个人的企业家精神、组织的企业家精神和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三个维度阐明了“企业家精神”之于“双一流”建设的作用。

陈慧欣[9](2021)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应当持续更新并推进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可用性更强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为科学地构建评价体系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政策、师生深入访谈三种材料编码来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三级构成要素,再逐步凝练出二级构成要素,最后基于CIPP评价模式形成4个一级构成要素。通过邀请17名专家开展三轮专家咨询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构成要素及权重。评价体系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15个二级构成要素和42个三级构成要素;学生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7个二级构成要素和23个三级构成要素。再根据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分别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卷)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卷)。将研究编制的教师评价卷与学生评价卷付于运用,对广东省内的高职学生及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对回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得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所属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结合评价体系中权重指标较高的构成要素,从而从评价体系的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为高职院校或其他研究者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分别有以下四点建议措施:(1)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2)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3)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4)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赵琦[10](2021)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种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开展的专门性认证,旨在提升高等院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实现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对接,是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各高校积极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目前已有上千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地方高校是推动我国由工程制造业大国向工程制造业强国转变的重要力量,是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地方高校应积极调整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抓住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契机,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在梳理了专业认证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框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为具体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对照专业认证标准要求,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支撑条件四个方面对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运用SPSS 21.0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同时以Nvivo 12 Plus为辅助工具对访谈内容进行了归纳编码,发现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培养目标与学校定位不符、工程实践技能缺失、知识传授单一化和支撑条件弱化四方面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课程体系的崭新构思、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和支撑条件的多级建设四方面提出优化策略,要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以实践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运用线上教学等现代手段创新教学方法和打造三级实践育人体系,提升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适应改革与发展需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适应改革与发展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回顾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概况
2 三校合并组建初期的材料实验室建设
    2.1 材料类本科专业的演变
    2.2 契合宽口径专业人才培养,实验室调整重组
    2.3 与理论课程体系相配套,全面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实践
3“五先进”“一突出”内涵引导,实验室建设水平全面提升
    3.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
    3.2 实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
    3.3 实验支撑条件不断完善
4 改革体制,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
    4.1 中心的管理运行模式
    4.2 大型仪器的管理改革与创新
    4.3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5 展望
六结束语

(4)大连市旅顺口区某实验室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相关概念
        1.2.1 行政审批概念
        1.2.2 “放管服”概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理论基础
        1.5.1 新公共服务理论
        1.5.2 流程再造理论
        1.5.3 服务型政府理论
2 旅顺口区某重点实验室工程建设项目案例概述及存在的问题
    2.1 旅顺口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现状
        2.1.1 行政审批行为逐步规范
        2.1.2 坚持放管结合
        2.1.3 巩固深化改革成果
    2.2 旅顺口区某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概述
        2.2.1 项目背景与概况
        2.2.2 试验建设内容
        2.2.3 取得效果
    2.3 重点实验室工程项目行政审批情况访谈
        2.3.1 访谈目的
        2.3.2 访谈对象
        2.3.3 访谈设计及开展情况
    2.4 旅顺口区某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审批过程遇到的问题
        2.4.1 审批事项繁多
        2.4.2 申报材料清单不完善
        2.4.3 办理人员经验不足
        2.4.4 审批时限履行不到位
        2.4.5 信息共享程度较低
3 基于旅顺口区某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所反映出的审批问题原因分析
    3.1 政府放权力度不够
    3.2 政府统筹力度不足
    3.3 审批人员协同配合意识不够
    3.4 监管机制不完善
    3.5 技术手段影响治理模式
4 旅顺口区工程建设项目行政审批优化建议
    4.1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
    4.2 政府统筹推进体制改革
    4.3 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
    4.4 着力提升监管效能
    4.5 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访谈提纲
致谢

(5)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2 20 世纪80 年代以前的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历史
    2.1 面向实践的美国工程教育技术范式时期(1950 年以前)
        2.1.1 美国工程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2.1.2 面向实践的课程理念
        2.1.3 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
    2.2 偏离实践的工程教育科学范式时期(1950—1980 年)
        2.2.1 美国工程教育的领先和科学化
        2.2.2 偏离实践的课程理念
        2.2.3 科学导向的课程设置
    2.3 本章小结
3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培养目标的转型:从基础科学人才到实践综合性人才
    3.1 工程教育改革的开端
    3.2 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
    3.3 培养目标的变迁
    3.4 本章小结
4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课程体系的改革:从科学主导走向科学和实践平衡
    4.1 课程思想的更新
    4.2 课程内容的重构
    4.3 课程结构的优化
    4.4 课程体系的改革:以MIT的 CDIO课程模式为例
        4.4.1 一体化课程设置
        4.4.2 以设计-实现经验为导向的课程计划
    4.5 本章小结
5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从围绕知识到聚焦体验
    5.1 教学观的转变
    5.2 多样的教学方法
    5.3 本章小结
6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认证体系的改变:投入导向转为产出导向
    6.1 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历史沿革
    6.2 专业认证标准的变迁
    6.3 本章小结
7 经验与趋势
    7.1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的基本经验
        7.1.1 社会需求导向人才目标定位
        7.1.2 构建一体化的本科课程体系
        7.1.3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7.1.4 熔铸国家特色文化的认证体系
    7.2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
        7.2.1 工程教育国际化程度提高
        7.2.2 工程教育跨界融合程度提升
        7.2.3 扩大化工程教育体系
        7.2.4 工程领域的性别差异性降低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大数据让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大数据与教育交叉研究综述
        三、研究评析
    第三节 逻辑结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内容框架
    第四节 重点、难点及预期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解读
        一、大数据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审视
        一、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数据生成逻辑
        二、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之数据发展动因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数据应用的方法论基础
        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数据应用的价值取向
    第三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自组织系统阐释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复杂自组织系统特征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化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之数据转换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数据工作机制
第二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现实困境
        一、基于大数据文本挖掘方法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分析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者访谈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第二节 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一、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与原则
        三、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内容体系
        四、新时代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转型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优势
        一、大数据关键技术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二、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数据交互
        三、教育管理平台载体的数据智能
        四、教育管理实践数据的跨域应用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一、基于数据技术的效率提升
        二、基于证据的日常教育管理
        三、基于数据评价的工作改进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促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转向
    第一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呈现
        一、精准画像:大数据精确反映学生行为状态
        二、规律探寻:大数据有效呈现学生活动规律
        三、超前感知:大数据准确研判学生活动趋向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
        一、线性思维
        二、系统思维
        三、线性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的全面性与准确性
    第三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
        一、普适教育
        二、个性化培育
        三、普适教育向个性化培育转变的适应性与有效性
    第四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
        一、认知培育
        二、实践养成
        三、认知培育向实践养成转变的实效性与长效性
    第五节 基于大数据之由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
        一、需求侧适应
        二、供给侧发力
        三、需求侧适应向供给侧发力转变的精准性与有效性
第四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二、守正创新原则
        三、趋利避害原则
        四、循序渐进原则
        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第二节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资源库建设与运行
        一、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采集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预处理与存储
        三、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建模分析
        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可视化与应用
        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解释与反馈
    第三节 利用大数据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一、数据画像
        二、精准资助
        三、异常告警
第五章 基于大数据创新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第一节 个体主观条件
        一、培育大数据意识与大数据思维
        二、掌握大数据知识与大数据技能
        三、提升大数据伦理与管理理性
        四、把握大数据应用的价值导向
    第二节 技术条件保障
        一、开发和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技术平台
        二、培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核心技术团队
    第三节 组织与制度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推进教育政策实施与制度建设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第四节 文化环境保障
        一、优化校园网络环境
        二、培育校园数据文化
        三、优化校园人文环境
结语:数据智能与教育智慧结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x研究院组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第一节 组织结构概念
        一、组织结构定义
        二、组织结构类型及特点
    第二节 组织结构优化
        一、组织结构优化原则
        二、组织结构优化影响因素
第三章 X研究院组织结构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一节 X研究院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一、X研究院情况基本情况
        二、X研究院目前发展战略
        三、X研究院组织结构现状分析
    第二节 X研究院组织结构现状问卷调研
        一、问卷内容
        二、访谈实施及访谈对象情况
        三、问卷调研结果统计及分析
    第三节 X研究院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X研究院组织结构不满足战略发展需求
        二、内部管控体系不匹配研究院发展
        三、组织结构不匹配当前研究院规模
        四、X研究院缺乏部门职能和岗位职责的系统构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X研究院组织结构优化设计
    第一节 X研究院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思路
        一、面向发现-发明创新循环的流程整合与功能聚合原则
        二、大部门、全链条、穿越式、互协同的架构设计原则
        三、新型研发机构人才与组织共同成长的引育培养原则
        四、基于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加强内控的健康发展原则
        五、围绕发展战略建立组织自我进化机制的管理创新原则
    第二节 优化后的组织结构框架
    第三节 优化后的组织职能
        一、优化后的管控体系
        二、优化后的部门职能体系
    第四节 组织结构优化实施保障措施
        一、高层领导的支持与执行
        二、制定组织结构优化实施方案
        三、配套管理流程建立
        四、晋升发展体系建设
        五、组织文化配套建设
        六、效果评估和及时纠偏
    第五节 X研究院组织结构优化方案预期效果
        一、减少X研究院管理层级
        二、明确职能部门及岗位权责
        三、提升部门内部协同水平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本文研究结论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由
        1. 关于创新创业时代大学转型发展的审视
        2. 对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再思考
        3. 对“双一流”建设的反思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一)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的研究
        1.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研究的整体性概述
        2. 关于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内涵和类型研究的述评
        (二) 关于大学革新的相关研究
    三、 基本概念
        (一) 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革新
    四、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 研究方法
        (一) 方法论基础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大学历史上的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中世纪大学的制度构建
        二、 中世纪大学中的教师与学生
        三、 作为社会性组织的中世纪大学
    第二节 现代大学的创立与企业家精神
        一、 现代大学的早期发展
        二、 洪堡与柏林大学的创建
        三、 后洪堡时代现代大学的持续变革
    第三节 研究型大学的崛起与企业家精神
        一、 科研的兴盛与研究型大学典型模式的确立
        二、 美国研究型大学中的本科教育改革
        三、 走向服务社会的研究型大学
    第四节 创业型大学的繁荣与企业家精神
        一、 创业型大学中的商业性企业家精神
        二、 制度性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革新为什么需要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技术变革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教育和技术的赛跑
        二、 教育技术革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三、 外部技术环境变革与大学的企业家精神
    第二节 制度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大学制度构建中的企业家精神
        二、 大学多重制度逻辑整合中的企业家精神
    第三节 大学范式革命需要企业家精神
        一、 范式与大学范式革命
        二、 创新创业:大学转型发展的新范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范式革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革新需要何种企业家精神
    第一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哈珀的企业家精神与芝加哥大学的创建
        二、 艾略特的企业家精神与哈佛大学的转型
        三、 蔡元培的企业家精神与北京大学的再造
        四、 特曼的企业家精神与斯坦福大学的崛起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麻省理工学院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型大学的兴起
        二、 香港科技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三、 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组织企业家精神与“全球性知识企业”的塑造
    第三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大学革新
        一、 美国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世界一流大学的积聚
        二、 以色列的国家企业家精神与创业国度中的大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企业家精神如何促进大学革新
    第一节 以企业家精神激励学科知识生产和学术创业
        一、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建设中“学术创业”的兴起
        二、 学科建设中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的统筹
        三、 企业家精神引领下的学科知识生产与学术创业整合
    第二节 以企业家精神加快学科-专业-产业链建设
        一、 企业家精神助推学科-专业-产业链创建
        二、 企业家精神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协同治理
        三、 大学学科-专业-产业链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以企业家精神促进大学创新创业治理
        一、 大学治理:从正当到绩效
        二、 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大学有效治理的关键
        三、 为创新创业而治理: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治理模式变革
    第四节 以企业家精神推动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一、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内涵及其演进
        二、 大学创新创业社区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模式
        三、 以企业家精神协同推进大学创新创业社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企业家精神引领“双一流”建设
    第一节 国家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提升政府政策运行效能:政策工具的动态整合
        二、 掌舵而不是划桨:包容性治理理念下的“府-学”关系重塑
        三、 建设创新创业型国家:创建以大学为中心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四、 重塑高等教育系统:以新发展格局引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五、 塑造企业家式政府角色:从官僚主义行为转向企业家行为
    第二节 组织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
        二、 以商业性企业家精神塑造新型“产-学”关系,增强大学资源创生能力
        三、 社会性企业家精神助推社会创业实践,突出大学社会责任感意识
        四、 企业家精神引领大学自我建构与革新,实现组织创新创业范式转型
    第三节 个人的企业家精神与“双一流”建设
        一、 以企业家思维代替排名思维,促进大学从优秀走向卓越
        二、 整合组织领导中的多重企业家角色,扩展大学社会关系网络
        三、 创建组织特色发展模式,形成大学独特竞争优势
        四、 科学制定组织战略规划,形塑大学未来发展愿景
    本章小结
结束语
    一、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二、 创新之处、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 创新之处
        (二)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9)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第二节 CIPP评价模式
        一、CIPP评价模式的含义
        二、CIPP评价模式的要素与特征
        三、CIPP评价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要素与体系构建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依据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实践选取
        一、文献研究选取指标
        二、政策研究选取指标
        三、实践研究选取指标
        四、评价指标合并与筛选
    第三节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专家法实施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确定
        二、专家咨询实施过程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五、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及其来源
    第四节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权重确立
        一、构建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二、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三、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验证与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编制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信度分析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效度分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构成要素分析
        一、实践教学背景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二、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三、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四、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构成要素的反映情况
        一、实践教学背景情况
        二、实践教学投入情况
        三、实践教学过程情况
        四、实践教学成果情况
第五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一、学校层面问题及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二、教师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三、学生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重反映
        一、学校发展定位在背景评价中的权重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在投入评价中的权重高
        三、实践教学方法在过程评价中的权重高
        四、企业认可度在成果评价中的权重高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一、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
        二、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
        三、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四、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权重咨询(第三轮专家咨询)
附录4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问卷)
附录5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成要素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国内工程专业认证的兴起
        2.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要求
        3.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改革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工程专业认证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2.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研究
        3.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的设计
        2.研究方法的选择
    (五)创新之处
二、专业认证背景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我国工程教育发展历程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历史回顾
        1.工程教育技能型人才培养时期
        2.工程教育专才型人才培养时期
        3.工程教育通才型人才培养时期
    (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施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施的背景与政策引导
        2.国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及其实践探索
        3.EIP-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特色与适用性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定位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要求与内容
        2.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与地方高校行动选择
        3.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四)地方高校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分析
        1.培养目标:定位应用型人才
        2.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技能
        3.教学方法:强调新兴教学技术
        4.支撑要求:满足多方需求
三、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为例
    (一)本论文案例选择的依据
    (二)山东省D学院的创立及其机械类专业建设
        1.山东省D学院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
        2.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发展概况
    (三)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过程
        1.问卷维度的设计
        2.调查样本的选取
        3.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调查结果的统计方法
    (四)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查结果呈现
        1.问卷的信度检验和效度分析
        2.问卷调查结果的频数分析
        3.问卷调查结果的交叉分析
    (五)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访谈调查过程
        1.访谈对象的选取
        2.访谈提纲的设计
        3.访谈过程的实施
        4.访谈内容的整理
四、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现状
        1.调整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目标
        2.拓展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课程体系
        3.更新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教学方法
        4.改善了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支撑条件
    (二)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盲目追求高精尖人才
        2.课程设置:缺乏连贯性,工程实践技能缺失
        3.教学方法:传统式教学,形式创新受到制约
        4.支撑条件:师资结构不合理,实践环境不足
    (三)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
        1.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办学过于功利化
        2.课程设置思路混乱,校企合作程度低
        3.学校管理机制滞后,教师考核不完善
        4.政府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政策的扶持
五、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设计
    (一)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
        1.革新思想与精准定位,满足当地企业发展
        2.目标制定需多方参与,过程性要适度调整
        3.改变单一的培养形式,进行综合化的培养
    (二)课程体系的崭新构思
        1.加强统筹与规划,转变课程设置观念
        2.课程体系模块化,培养综合工程能力
        3.加大校企间合作,突出实践技能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全面变革
        1.转变教学思维,确立学生中心教学理念
        2.改革传统方法,探索应用现代教学技术
        3.注重因材施教,推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四)支撑条件的多级建设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2.校内外实践联动发力,打造三级循环育人体系
        3.构建学校网络资源库,建立全天候多功能实验室
        4.学校管理要持续改进,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1 关于某地方高校工程人才模式的调查问卷
附录 A2 山东省六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部分节选)
致谢

四、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适应改革与发展需求(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J].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江苏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17)
  • [2]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3]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回顾及展望[J]. 谢峻林,冯小平,彭敏红.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21(04)
  • [4]大连市旅顺口区某实验室工程建设行政审批案例研究[D]. 杨美慧.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回归工程实践: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变革研究[D]. 唐玲珊.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6]基于大数据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邓晶艳.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7]x研究院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 高靖舒.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企业家精神视野中的大学革新[D]. 黄文武.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9]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陈慧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10]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基于山东省D学院机械类专业的分析[D]. 赵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适应改革发展需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