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血管内栓塞剂:X 射线不透明水凝胶微球理化特性的开发和初步检测

一种新型血管内栓塞剂:X 射线不透明水凝胶微球理化特性的开发和初步检测

一、新型血管内栓塞剂:不透X线的水凝胶微球的研制与理化特征初步检测(论文文献综述)

赵玮[1](2020)在《可显影药物缓释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肝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栓塞剂的性能与TACE治疗效果密切相关。近年携载磁性纳米材料的栓塞剂[1-2]、水凝胶栓塞剂[3—11]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关注,为肝癌TACE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为实现栓塞剂显影、载药,本研究制备了固态和液态两种新型栓塞剂;研究了这两种新型栓塞材料的显影、载药性能,具体内容如下:1.栓塞用多模态显影明胶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目的:探索栓塞用多模态显影明胶微球的制备方法,评估其显影、载药及磁热性能。方法: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携载纳米Fe3O4颗粒的明胶栓塞微球,光学显微镜对微球形态进行表征;X射线、CT、MRI测评估多模态显影能力;TGA检测载药量;交变磁场考察该微球的磁热能力;溶血实验及CCK8法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观察微球溶胀特点及消毒方法。结果:最优化微球合成条件为Fe304与明胶质量比为2:1,该微球外观圆整、分散性好、成球率高(最高77.0%)、载药率高(最高73.27%)、粒径适中(199.78±142.90 μm),具备X射线/CT/MRI多模态显影能力。在交变磁场具备优良的磁热能力(280s,Δ℃>20℃)。溶血实验及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微球生物无明显生物毒性。微球在酸性溶液中表现出溶胀特性,在无水乙醇中无溶胀现象。结论:以固态Fe304纳米颗粒为显影材料,明胶为聚合物材料,采用乳化交联法可成功制备多模态显影能力强、载药量高、磁热能力优异、形态规则、表面光滑、不易聚集、生物安全性高、消毒方便的栓塞微球。2.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目的:针对传统TACE过程中碘油化疗乳剂无法稳定分散、化疗药物突释的问题,构建一种同时具备稳定分散碘化油(不透射线)、缓释表柔比星的多功能水凝胶栓塞剂。方法:本研究以甲基纤维素(MC)和黄原胶(XG)为原料,以物理共混制备表柔比星(Epi)及罂粟乙碘油(Etpoil)共载水凝胶Epi/Etpoil@MC/XG。用SEM、XRD、CD对MC/XG水凝胶的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用FTIR对Epi/Etpoil@MC/XG水凝胶成分进行了表征;通过X线、CT扫描表征显影性。通过流变仪表征水凝胶特性。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表柔比星药物缓释特性。MTT法测定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兔耳廓VX2肿瘤模型行DSA下动脉栓塞实验,并行病理检查。结果:成功制备了以甲基纤维素(MC)和黄原胶(XG)为基础的可稳定悬浮罂粟乙碘油(Etpoil)和缓释化疗药物表柔比星(Epi)的不透射线复合水凝胶Epi/Etpoil@MC/XG。SEM显示MC/XG水凝胶内部具有小尺寸(3.18±0.75 um)的多孔结构;MC/XG水凝胶XRD、CD分析显示:该水凝胶的组成分成MC、XG分子结构没有发生变化。FTIR检测到Epi/Etpoil@MC/XG水凝胶栓塞剂中Epi、Etpoil、MC、XG四种物质的特征峰无变化。X线及CT显示:Epi/Etpoil@MC/XG水凝胶显影性良好,碘油化疗乳剂在MC/XG水凝胶中可稳定分散至少20天。流变测试显示Epi/Etpoil@MC/XG具备剪切稀化、温度相变特性,水凝胶在微导管通过性良好。药物释放实验显示:Epi/Etpoil@MC/XG水凝胶中的Epi第一天释放率40%,18天释放率50%。生物相容性和细胞毒性显示:该水凝胶栓塞剂生物相容性高,肿瘤抑制作用明显。成功建立兔耳廓VX2肿瘤模型,兔耳廓VX2肿瘤模型动脉栓塞实验观察到Epi/Etpoil@MC/XG具备血管栓塞能力。组织学检查证实血管腔内栓塞剂存留。结论:Epi/Etpoil@MC/XG水凝胶栓塞剂具有X线下可显影、碘化油悬浮稳定、表柔比星缓释、温度相变、剪切稀化、微导管可注射、生物安全性好的特性。

黄德佳[2](2017)在《海藻酸钠(KMG)微球在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KMG微球在肝癌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背景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目前世界恶性程度最高,最为常见的实体瘤之一,高居肿瘤相关死亡普第三位。发展中国家的肝癌发病数约占总发病数的82%,这其中,中国肝癌患者约占55%,这主要归因于乙型肝炎(HBV)在中国的高发病率。而国内就诊的患者中诊断肝癌的患者大多属于中晚期,仅仅不到20%的患者可接受诸如肝癌切除、射频消融以及肝移植等根治性治疗的机会。多中心临床研究表明,经导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因其能显着改善不可切除肝癌患者的生存期而深受认可并广泛应用于肝癌治疗。传统的TACE术主要治疗方法一般为先经肿瘤滋养动脉注入抗癌药物碘油混合乳剂,并使用明胶海绵颗粒或者PVA颗粒等进行后续追加栓塞治疗。术后已栓塞的肿瘤滋养动脉再通和新生血管的生成是肿瘤坏死率低及复发的主要原因。因此,降低血管的再通是改善患者疗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医学研究者试图通过研发新的栓塞剂提高栓塞效果降低术后血管再通、提高坏死率,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海藻酸钠微球(KMG)为一种新型栓塞剂已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独特优势,但有关的报道尚不多。本文通过对KMG微球应用于肝癌的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并与传统颗粒明胶海绵栓塞对比,探讨该国产微球的肿瘤栓塞的应用价值。目的比较KMG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在肝动脉化疗栓塞中的栓塞效能、疗效并探讨栓塞效能和疗效间的关系。材料和方法采取了病例对照试验研究的方法,搜集了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接受TACE术的中晚期肝癌或拒绝手术的肝癌患者患者100例。其中男性8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1岁,龄范围在22-78岁之间。入选病例中使用KMG微球作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材料的患者归为实验组(以下简称KMG-TACE组),共50例,男性42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08±11.74岁(22-76岁);对照组以明胶海绵颗粒作为肝动脉化疗栓塞材料的患者归为对照组(以下简称Gelfoam-TACE组),共50例,男性4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3.40±11.389岁(31-78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完善的三大常规、肿瘤标志物及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检查资料及CT/MR等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诊断符合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的肝癌诊断标准。排除标准:体能评分<70分、肝功能Child-Pugh C级、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未控制的感染、门静脉主干被癌栓完全阻塞且侧支血管形成少等。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疗效评估首要指标为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生存期计算方法为患者首次接受肝动脉栓塞治疗至末次随访或死亡,研究终止时间为2014年12月。次要观察指标包括:(1)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2)第一次栓塞术后一个月的病灶中碘油沉积率-栓塞效能;(3)栓塞程度和疗效的关系;(4)术后并发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的碘油沉积率,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疗效、疗效和碘油沉积率的关系并计算生存率、肝内肿瘤进展、肝外肿瘤进展及生存时间。采用SPSS 22.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分方差分析,等级资料使用秩和检验,Kaplan-Meier描述生存曲线、无进展生存曲线,计算累积生存率,Lon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KMG微球栓塞组肝癌患者的术后第一个月的碘油沉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 81.32%±13.322%vs 50.78%±19.723%;P<.0001)。2 年的肝内肿瘤进展率,KMG栓塞组明显低于对照组(48%vs 68%;P=0.043);相应的无进展生存率方面KMG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6%VS 26%;P=0.037)。1年和2年总生存率,KMG组明显优于对照组(KMG组和对照组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82%,72%,vs 60%,38%;P<0.05)。1年和2年同前年肝外肿瘤进展率方面(两组1.2年肝外肿瘤进展率分别2%,4%,vs 20%,30%;P<0.005),KMG组1年和2年肝外肿瘤进展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一年肝内肿瘤进展方面(KMG组30%,对照组48%,P=0.065)及一年无进展生存率方面(两组分别为66%VS48%,P=0.069),两组患者无差别。将术后1年全部100例分为碘油沉积率优良组(碘油沉积率>60%)和碘油沉积欠佳组(碘油沉积率≤60%),并进行比较其疗效。前者1年生存率(82.2%vs 33.3%;P<0.001)和无进展生存率(74.0%vs 30.4%;P=0.009)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肝内肿瘤进展率(4.1%vs 29.6%;<0.001)及肝外肿瘤进展方面(0.31%vs 35.5%;P<0.001)均低于对照组。结论1、综上所述,KMG微球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较明胶海绵更为有效。特别表现在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碘油沉积率和降低肝内外肿瘤进展中较传统的明胶海绵颗粒均能取得更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2、肿瘤灶中碘油的沉积率作为栓塞效果的指标,其可以作为TACE疗效的一个预测参数,碘油沉积率较高的肝癌患者其预后往往更优于乏碘油沉积的肝癌患者。第二章KMG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研究研究背景自从Maddison首次于1973年报道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脾功能亢进以来,PSE因其相对于传统的外科脾脏切除术创伤小,并发症较少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原因的脾功能亢进所导致的白细胞减少症以及血小板减少症。在传统的PSE治疗脾亢脾功能亢进主要栓塞材料为明胶海绵颗粒、不锈钢圈以及PVA颗粒。其中明胶海绵因其价格低廉、易于获取成为相对应用更为广泛的脾动脉栓塞材料。前期较多宗临床研究报告结果显示,脾动脉栓塞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外周血象从而很好的改善患者近期的脾亢情况较之明胶海绵颗粒,KMG具有更为微细的直径(300-500μm)以致其可以栓塞脾血窦前微细血管。这提示我们KMG微球使用在脾动脉栓塞术中与明胶海绵颗粒相比,其可能更有效的提高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者的血细胞计数,更好的改善脾功能亢进。迄今为止,关于KMG用于PSE中治疗肝硬化脾亢的文献不多,其结果提示用KMG的PSE术后患者短期的脾功能亢进可明显改善,但且尚缺乏远期疗效的随访数据报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脾亢患者使用KMG微球和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动脉栓塞,分析和比较二者在PSE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近远期的疗效。目的评价可降解永久栓塞剂KMG微球应用于PSE治疗肝硬化导致的脾功能亢进安全性及疗效;并和明胶海绵颗粒应用于PSE治疗肝硬化导致的脾功能亢进做对比。方法和材料采取了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了 2008年7月至2012年5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成功行PSE治疗的65例肝硬化并脾亢患者,其中男47例,女18例,平均年龄51.43岁(19~80岁),其中KMG微球栓塞组(KMG-PSE)33例,男性25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1.06±12.882岁(19-80岁);明胶海绵颗粒栓塞组(Gelfoam-PSE)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中位年龄 51.88±9.843 岁(29-74 岁)。肝功能 ChildA 级 24 例,ChildB 级 32 例,Child C级9例。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检查及实验室检查临床确诊为肝硬化并脾亢。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在年龄、性别、肝功能分级和术前外周血细胞计数、栓塞程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为:(1)严重感染、脓毒血症,或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等有发生脾脓肿的高危患者;(2)凝血酶原时间低于正常的70%者,纠正凝血功能后可入主;(3)巨脾症、严重黄疸、大量腹腔积液者;(4)合并其他疾病己达终末期者。满足上述要求患者按照接受栓塞材料的不同,分为使用KMG微球栓塞的研究组(KMG-PSE组)和对照组(Gelfoam-PSE),即接受明胶海绵颗粒栓塞患者。本研究疗效评估首要指标为为术后两组患者的术后第7、第15天,1个月以后以后的每三个月随访一次直至3年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研究终止时间为PSE术后3年。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的栓塞后综合征以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转归。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差别使用t检验或者是χ2检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象改变使用配对t检验。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肝功能以及外周血细胞计数以及术中两组患者的栓塞程度上无明显区别。术后2周到3年的随访期中,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以及血小板计数均明显优于术前(P<0.01)。术后的白细胞及血小板升高程度上,KMG组明显优于明胶海绵组(P<0.05)。而在术后严重并发症方面,KMG组有5例(21.2%)发生严重并发症,而明胶海绵组7例(16.7%),(P>0.05)。而以栓塞程度70%为分界时分析栓塞程度和并发症关系,栓塞程度超过70%的16例患者中,有10例(62.5%)发生了严重并发,而49例脾栓塞程度等于或小于70%的患者术后有2例(4.3%)发生了严重并发症,差别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综上所述,使用KMG微球行PSE在治疗肝硬化导致的的脾功能亢进较明胶海绵颗粒取得更优的近期以及远期疗效。2、同时KMG微球栓塞的术后严重并发症较高。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栓塞程度大于70%者,值得引起注意。第三章大咯血KMG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研究背景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因其微创及立竿见影的止血效果,已经替代传统外科开胸手术成为了大咯血或者反复咯血的首选治疗手段。然而,大部分支气管动脉栓塞术主要目的是止血而并未对其导致出血的基础病进行治疗,因此在基础病没有针对的治疗下,咯血常有复发,因此需要反复的介入止血处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应用于大咯血止血治疗至今,尽管栓塞技术的进步及栓塞材料的改良,但支气管对面栓塞后再发咯血率仍无明显改观。因此,至今关于最适合于支气管动脉栓塞的材料尚未达成共识。目前,用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材料中,可吸收明胶海绵颗粒及PVA最临床医生常用。近年来,有文献报道KMG微球应用于BAE并有患者受益。本研究旨在使用进一步观察和证实其在BAE术中应用的安全性以及疗效。目的探讨海藻酸钠微球(KMG)在支气管动脉内栓塞治疗大咯血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30例内科治疗无效的大咯血或者反复咯血患者进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30例患者中支气管扩张23例,支气管肺癌5例,肺结核出血2例,其中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2例。栓塞材料全部为海藻酸钠微球。合并支气管动脉-肺动脉分流患者先行弹簧圈栓塞后追加KMG微球栓塞。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如有咯血复发者则再次行CT复查并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支气管动脉栓塞止血治疗。所有病人栓塞后咯血停止,止血有效率为100%,2例介入后2个月再发少量咯血,复发率为6.7%(2/30)。所有患者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的平均住院日为9天。结论1、BAE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咯血治疗方法,是针对内科治疗无效的咯血首选治疗方式。2、KMG应用在BAE中止血效果良好及咯血复发率低,无明显并发症,可以临床推广应用。

桑琳[3](2014)在《X光显影生物可降解聚氨酯合成及性能评价》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X光机等医疗影像设备不断发展进步,X光显影材料能够辅助介入微创手术中准确定位并实现非侵入式术后跟踪植入体,因此受到医学界和广大患者的广泛认可。然而,聚氨酯等医用高分子材料自身不具备X光可视化功能,研究如何赋予聚氨酯X光显影功能将有助于拓宽聚氨酯作为人工介入材料的发展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碘扩链剂”化学合成法,分别选取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己内酯(PCL)和聚乳酸(PLA)三种生物可降解低聚物二醇做软段,四碘代双酚A(IBPA)作为扩链剂和X光显影剂,脂肪族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原料合成一系列含碘聚氨酯,重点探究碘原子引入对聚合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考察含碘聚氨酯在栓塞剂领域的潜在应用。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以PBS为软段合成了三种不同组成的碘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基聚氨酯(I-PBSU),并与不含碘聚氨酯对比研究了碘原子引入对聚合产物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空间位阻较大的碘原子使得聚氨酯软段PBS的结晶能力和结晶度下降,结晶形态由环带球晶逐渐消失进而变成不规则织构,熔融行为也变得更为复杂。提出了I-PBSU熔融过程中存在一个热力学亚稳态和两次熔融再结晶过程,解释了碘原子引入所导致的复杂多重熔融行为,为关联聚集态结构与性能提供基础。2)以PCL为软段合成了三种不同组成的碘代聚己内酯基聚氨酯(I-PCLU),并与不含碘聚氨酯做对比研究,详细探讨了碘原子引入对聚合产物的降解行为及其X光衰减规律的影响,并研究I-PCLU/DOX载药微球的药物释放动力学和抑瘤效果。结果表明,空间位阻较大的碘原子是导致I-PCLU降解延迟的原因,酶解过程中碘原子较牢固地键接在聚合产物分子链上,因而X射线辐射不透过性衰减缓慢,表现出良好的显影示踪性。制备了两种碘代聚氨酯载药微球(I-PCLU/DOX),具有均匀的药物负载和药物缓释效应,对Hela肿瘤细胞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为X光显影聚氨酯微球在介入栓塞剂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3)以不同分子量PLLA为软段合成了六种不同组成的碘代聚乳酸基聚氨酯(Ⅰ-PLAU)。结果表明,随软段PLLA分子量增大, I-PLAU结晶能力增强,热稳定性提高;随IBPA含量增大,I-PLAU结晶受到抑制,热稳定性略有下降,X光显影性明显提升。X光显影测试、血液相容性和生物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I-PLAU材料均能在X光下清晰显影,具有一定的促凝血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I-PLAU/DOX微球具有较好的药物负载能力和药物缓释效应,释药行为符合双相动力学模型,初步证实X光显影生物可降解碘代聚氨酯在介入栓塞剂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李兆清[4](2014)在《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高分子材料海藻酸钠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凝胶性和成膜性等,以海藻酸钠为原料制备的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在医药和生物技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了获得适合用于不同领域的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本文采用三种方法分别制备海藻酸钙基微球、海藻酸钙基微胶囊及海藻酸钙基膜,并研究所制备的三种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的性能。首先,采用滴制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通过筛选海藻酸钠浓度、出样速度、滴液距离和干燥方法等工艺条件,得到球形度好的海藻酸钙微球。研究表明:获得球形度好的海藻酸钙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在1.5wt%~2.5wt%之间、出样速度为1ml/min、滴液距离为8cm及海藻酸钙微球在氯化钙溶液中最佳的钙化时间为30min;无水乙醇逐级脱水法制备的海藻酸钙微球球形度最好,溶胀率最大,释放牛血清白蛋白的速率最大。其次,本文设计并采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可显影纳米银/海藻酸钙栓塞微球和可显影泛影葡胺/海藻酸钙栓塞微球。采用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通过考察稳定剂、还原剂以及反应时间对生成纳米银粒子的影响,确定制备纳米银粒子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与硝酸银摩尔比为2.5:1、硼氢化钠与硝酸银摩尔比为1:1、反应时间为30min。在最佳的工艺条件下制备了可显影的泛影葡胺/海藻酸钙栓塞微球和可显影纳米银/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结果表明:两种微球在X线下都具有显影性,泛影葡胺与水体积比大于4:6时,泛影葡胺/海藻酸钠微球有较好的显影效果,但当泛影葡胺与水体积比大于5:5时,显影效果不会随着泛影葡胺含量的增加而显着:在实验范围内,纳米银/海藻酸钙微球显影效果随纳米银增加而显着;纳米银/海藻酸钙微球具有很好的显影效果,室温下放置一年后,依然具有显影效果。再次,应用聚电解质络合技术,分别采用一步法和两步法制备海藻酸钙/壳聚糖聚电解质微胶囊,并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型药物制备牛血清白蛋白/海藻酸钙/壳聚糖聚电解质微胶囊。通过研究制备方法和壳聚糖分子量对海藻酸钙/壳聚糖微胶囊的形貌、溶胀行为及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作用发现:两步法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球形度好,表面光滑;一步法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在PBS中的溶胀率和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速率均大于两步法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分子量小的壳聚糖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在PBS中的溶胀率和对牛血清白蛋白的释放速率高于分子量大的壳聚糖制备的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最后,采用分步互穿法,分别以戊二醛和氯化钙为交联剂,以盐酸环丙沙星为模型药剂,制备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薄膜和盐酸环丙沙星/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并探讨海藻酸钠与聚乙烯醇含量对互穿网络膜的形貌、吸水率、保水率、溶胀率、透气率、力学性能以及药物释放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互穿网络膜表面光滑,海藻酸钙和聚乙烯醇间存在着较强的氢键作用;药物盐酸环丙沙星与海藻酸钙和聚乙烯醇具有较好的共混相容性;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的表面接触角和透气率介于海藻酸钙膜和交联聚乙烯醇膜之间;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具有一定的盐敏感性;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的溶胀性能优于海藻酸钙膜;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的吸水率和保水率随聚乙烯醇含量的增加而增大;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随着聚乙烯醇含量的增加,拉伸强度变小,断裂伸长率变大;药物从纯海藻酸钙膜中的释药属于Fick扩散与骨架溶蚀协同作用机理,盐酸环丙沙星/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属于Fick扩散机理释药,加入聚乙烯醇后,减缓了海藻酸钙骨架的溶蚀,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作为一些药物的载体具有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作用。

王奇[5](2013)在《载羟基喜树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及抑制肝癌栓塞后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载羟基喜树碱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目的:通过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可以用于动脉栓塞研究的PLGA空白微球及载有HCPT的PLGA载药微球,并且对微球的特性进行表征。材料与方法:采用O/W乳液乳剂挥发法制备PLGA微球,通过比较有机溶剂二氯甲烷与二甲基甲酰胺比例、投药比、聚合物浓度、乳化时间、乳化转速等对微球的形态、载药量及粒径分布情况的影响,筛选出制备微球的最佳方案。根据筛选出的处方制备空白PLGA微球及载药PLGA微球,评价制备方案的稳定性。通过荧光显微镜、电镜等进行微球的形态表征,激光粒度仪测定粒径分布。使用恒温摇床研究载药37℃下在PBS中缓释药物的情况,HPLC法检测不同时间点的取样浓度,计算累计释药量,绘制微球的药物缓释曲线。结果:使用乳液溶剂挥发法制备了粒径为85±37μm的载HCPT的PLGA微球,载药量0.4%,包封率64%,制备了粒径为90±41μm的空白PLGA微球。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HCPT在微球内分布均匀,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微球表面光整。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面微球的缓释作用良好,在第25天时微球累计释放了载药量的29.2%。结论:乳液溶剂挥发法可以制备适合进行栓塞治疗使用的PLGA载药微球。2PLGA微球栓塞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PLGA空白微球进行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栓塞的可行性,通过与临床中常用栓塞剂PVA颗粒栓塞效果的对比,研究PLGA微球栓塞对肿瘤生长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制备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30只,MR检查确定肝癌模型成功建立后将30只实验动物分为三组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A组进行生理盐水假栓塞,B组使用150-250μm的PVA颗粒栓塞剂进行栓塞,C组使用实验第一部分制备的空白的PLGA微球进行栓塞。栓塞后的第7天处死实验动物。计算栓塞前后肿瘤的坏死率及肿瘤生长率,比较不同栓塞方法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PLGA微球可以经过2.7F微导管顺利进行栓塞治疗。三组肿瘤的生长率分别为:A组372.5±80.1%,B组175.3±80.9%,C组164.1±57.2%,A组与B组及C组间肿瘤生长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肿瘤生长率虽然大于C组,但是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坏死率在A组肿瘤坏死率与B组和C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B组与C组间肿瘤坏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LGA微球可以作为肝癌动物模型中栓塞剂进行实验研究。3载HCPT的PLGA微球抑制栓塞后残存肿瘤新生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目的:研究载HCPT的微球抑制肝癌栓塞治疗后残存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材料与方法:制备兔VX2肝癌模型40只,将40只荷瘤兔随机分为四组:A组接受生理盐水假栓塞,B组使用PLGA微球进行栓塞,C组使用载HCPT的PLGA微球进行栓塞,D组使用HCPT与碘油乳剂灌注肝动脉后再以150-250μm PVA颗粒栓塞供血动脉。在栓塞后第1天及第5天分别处死各组实验动物5只,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IF-1α、VEGF及MVD的表达情况。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成功进行了栓塞治疗并存活到实验观察终点。栓塞治疗后肿瘤组织内均可见肿瘤细胞的大片坏死,坏死区间点片状残存的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IF-1α在残存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及胞浆内均有表达,正常肝脏组织及靠近肝脏的肿瘤组织内未见明显的HIF-1α表达。VEGF表达以坏死区旁边残存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为主,正常肝脏组织及与之相邻的肿瘤组织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新生血管再肿瘤组织散在分布,在肿瘤组织边缘微血管密度较其他部位高。统计学分析发现进行PLGA栓塞的实验动物残存肿瘤组织HIF-1α和VEGF的表达以及MVD明显高于其他的实验组(P<0.05),而接受生理盐水假栓塞、载药微球及HCPT乳剂栓塞的实验组肿瘤组织内HIF-1α和VEGF的表达无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载HCPT的PLGA微球可能通过缓慢释放HCPT抑制残存肿瘤组织新生血管的形成,增强栓塞治疗的效果。

罗仕华[6](2012)在《白及微球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离纯化白及多糖。材料与方法:60℃热水回流提取,Savage法脱蛋白,石油醚脱脂,活性碳脱色,阴离子交换纤维素柱(DE-52)和凝胶柱(SephadexG-100)层析得白及多糖。结果:热水提取的白及多糖为乳白色无嗅无味粉末,经DE-52柱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得均一组分,白及多糖的平均得率为(1.9+0.2)%。结论:该方法简单方便、稳定可行,提取的白及多糖可供制备白及微球。目的:探讨白及多糖的抗肿瘤作用。材料与方法:体外细胞培养的人胃癌细胞(sgc)、人卵巢癌细胞(A2780)和肝癌细胞(HepG2)经不同剂量白及多糖处理后,应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测定白及多糖对三种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白及多糖对人胃癌细胞、人卵巢癌细胞和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流式细胞检测显示经200ug/ml白及多糖作用72h后,人胃癌细胞G0/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减少;人卵巢癌细胞S期细胞增多,G2/M期细胞减少,G0/G1期细胞无明显变化;肝癌细胞GO/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减少。结论:白及多糖可通过抑制人胃癌细胞(sgc)、人卵巢癌细胞(A2780)和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增殖、细胞周期阻滞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目的:制备白及微球并观察其表征。材料与方法:乳化-冷凝-化学交联法制备空白白及微球,单因素及正交实验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激光粒度仪测定微球大小,观察微球分散性、悬浮性和沉降时间、吸水溶胀率、导管推注表现及溶解时间。结果:水、油相比和白及多糖浓度对微球粒径及产率影响较大。微球在生理盐水与造影剂欧乃派克中形成不稳定悬液,分散性良好,沉降时间与粒径成正比。微球在生理盐水中溶胀速度快于造影剂中,不同pH值时溶胀率无明显变化。微球较容易通过5F导管,但大于400um的微球吸水后难以通过3F微导管,约6周后微球完全融解。结论:改良法制备的白及微球符合栓塞剂的基本特征。目的:研究白及微球的生物相容性。材料与方法:行白及微球热原试验,MTT法观察白及微球对小鼠成纤维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观察白及微球的血液相容性。评价白及微球种植于日本大白兔背部肌肉内的组织炎症反应和栓塞日本大白兔右肾动脉后动脉管壁变化。结果:白及微球对鼠成纤维细胞、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血液相容性良好,无溶血现象。大白兔肌肉植入部位大体观察无异常,病理学检测组织炎症反应程度低,栓塞日本大白兔肾动脉后见肾血管管壁炎性反应轻微,肝、肾功能较快恢复正常水平。结论:白及微球生物相容性良好,可作为中期栓塞剂应用于临床。白及微球栓塞日本大白兔肾动脉的实验研究见我科宋松林硕士毕业论文。目的:评价白及微球对兔VX2移植性肝癌的栓塞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建立15只日本大白兔VX2移植性肝癌模型,平均分为3组,A组经肝动脉灌注生理盐水,B组经肝动脉注入超液态碘油+阿霉素,C组经肝动脉注入白及微球栓塞治疗(200um)。术前及术后2w分别用MRI检测肿瘤大小并计算肿瘤生长率;复查DSA检测栓塞维持时间、肿瘤血管有无再通和侧枝循环情况。病理学观察组织形态,栓塞剂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及肿瘤血管细胞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兔VX2移植性肝癌荷瘤兔术后2w肿瘤增长率、凋亡率、凋亡相关因子bax、bcl-2及VEGF组间两两比较B、C组无明显差异(P>0.05),B、C组与A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2w后复查造影白及微球栓塞组肿瘤血管无再通,无侧枝循环血管形成,肿瘤组织坏死并被无结构组织代替,肿瘤血管内可发现白及微球。结论:白及微球使用方便、安全,栓塞血管效果良好,是一种理想的外周血管栓塞剂。白及微球对兔VX2移植性肝癌栓塞治疗效果良好。目的:探讨建立日本大白兔子宫肌瘤动物模型和白及微球经动脉栓塞治疗日本大白兔子宫肌瘤模型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20只雌性日本大白兔,实验组15只采用雌孕激素联合法诱导建立子宫肌瘤模型,5只后大腿肌肉注射生理盐水设为对照组。20周后实验组剩下10只实验兔,然后平均分成两组,A组在双侧髂内动脉注入白及微球行栓塞治疗(200um),B组在双侧髂内动脉注入PVAs(300um)设为对照组。介入栓塞术后第二天处死实验兔,病理学观察组织形态,栓塞剂分布,免疫组化染色检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结果:成功建立10只子宫肌瘤模型,造模成功率为66.7%。实验组大体观子宫明显肿胀、结节形成;镜下观察子宫平滑肌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平滑肌增厚,部分呈瘤样增生,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局部ER、PR检测存在显着差异。用白及微球和PVAs栓塞后,子宫大体标本均未见明显坏死,镜下见小动脉内有栓塞剂及血栓形成。结论:雌孕激素联合法诱导能建立子宫肌瘤模型,保持了人子宫肌瘤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白及微球行日本大白兔子宫肌瘤模型动脉栓塞术具有可行性。

杨丽娜[7](2011)在《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的体外释放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考察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在不同环境下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对该制剂的含药量、稳定性、在释放介质中的降解行为进行研究,从而对该产品做初步评价,为临床试验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外观及其内部结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制剂的含药量、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血管栓塞剂在不同BSA(牛血清白蛋白)浓度的释放介质中、不同体积的释放介质中和不同摇床转速中的释放行为进而考察其制剂的释放行为,另外也对药物的降解行为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扫描电镜下观察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表面粗糙,有不规则突起,其内部结构疏松,多孔隙。利福平液相条件的优化结果是流动相各相配比为甲醇:乙腈:0.07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1.0 mol/L枸橼酸溶液(30:32:36:4)柱温35℃,含药量试验结果:低剂量(100±10 mg/g)、中剂量(200±10 mg/g)、高剂量(400±10 mg/g)的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含药量分别为178.7024±9.0310mg/g、282.8304±5.3136 mg/g、387.6569±15.5793 mg/g。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的体外释放试验结果:随着释放介质浓度的增加,微球最大累积释放率有所增加;在不同体积的释放介质中释放时,最大累积释放率也随着体积的增加而增加,但在10 mL释放介质中的最大累积释放率与在30 mL和50 mL中的释放相比差异显着;摇床转速不同时,转速增大,最大累积释放率增加。利福平对照品在释放介质中的降解不受介质中BSA浓度和摇床转速的影响,受释放介质体积的影响,随介质体积的增加释放加快。结论: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可见其表面粗糙,内部有孔隙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释放介质的渗入从而将药物溶解释放出来;含药量上,高剂量组微球的含药量符合标示量,但低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微球的含药量与标示量相差较大;不同浓度、体积的释放介质和摇床转速对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的释放有所影响,但总体还是表现出微球的药物缓释性能;利福平在释放介质中不稳定,易降解,在进行释放试验结果分析时应考虑。

臧惠迪[8](2011)在《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的制备及作为栓塞材料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壳聚糖为材料成功制备了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水凝胶,研究了壳聚糖粘度、脱乙酰度、壳聚糖溶液与α,β-甘油磷酸溶液比例等因素对水凝胶成胶温度及机械强度的影响。以液体石蜡和大豆油为油相,以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溶液为水相,用乳化法制备出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考察了油相、油水比、乳化剂、转速、搅拌杆形状、壳聚糖粘度等因素对凝胶微球制备的影响,扫描电镜观察了壳聚糖粘度、脱乙酰度以及壳聚糖溶液与甘油磷酸溶液的比例对凝胶微球结构的影响。用单一的壳聚糖微球作对照,研究了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在PBS溶液中的溶胀性、蛋白质的吸附能力以及红外光谱。用5-氟尿嘧啶作为模型药物,制备了壳聚糖凝胶载药微球,考察了其载药量、包封率及体外释药性质。研究了壳聚糖粘度、脱乙酰度对凝胶微球的蛋白吸附性、血液相容性和体外降解率的影响。导管推注模拟实验验证了凝胶微球经导管注射过程中的形态的可塑性。研究结果表明:α,β-甘油磷酸凝胶的成胶温度受到壳聚糖脱乙酰度和α,β-甘油磷酸的影响,壳聚糖脱乙酰度越高,凝胶的成胶温度越低;α,β-甘油磷酸的比例越高,凝胶的成胶温度越低;壳聚糖的粘度对凝胶的成胶温度影响不明显。扫描电镜显示壳聚糖粘度越高,脱乙酰度越高,凝胶的内部网状结构越致密。相同体系下,α,β-甘油磷酸含量的增大会改变凝胶骨架形态,使凝胶骨架壁变厚,孔径变大。凝胶的抗压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粘度分别为100cps、130cps、200cps、400cps、560cps的壳聚糖对应的凝胶的抗压强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相同,但抗压强度与壳聚糖粘度大小未呈现出相关性;脱乙酰度分别为69.5%、84%和93.7%的壳聚糖对应的凝胶的抗压强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数值均接近于1.56N;实验表明随α,β-甘油磷酸溶液的比例的增加,凝胶的抗压强度降低。空气湿度对凝胶的机械强度也有影响,空气湿度越高,从凝胶内部蒸发掉的水分越少,凝胶的机械强度越高。液体石蜡和大豆油比例分别为4:1和1:0时,凝胶微球的形态圆整,大小均一,粘连现象少。导管推注模拟实验证明,微球具有良好的形变能力和可塑性,适用于导管推注。红外光谱发现O-H和N-H的伸缩振动,氧桥键、-C=O键和CH2的变形振动,说明凝胶微球形成过程中壳聚糖与α-β-甘油磷酸之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凝胶微球在PBS溶液中的溶胀率为218.08%,远大于普通壳聚糖微球的溶胀率70.98%;凝胶微球对5氟尿嘧啶的载药量为7.705%,包封率为28.3%,在pH7.4的PBS缓冲溶液中36小时的累计释放率达到85.94%。1小时和24小时测得凝胶微球在pH7.4的PBS缓冲溶液中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量分别为13.21μg/g(白蛋白/微球)和15.68μg/g,远低于壳聚糖微球蛋白吸附量3.71×103μg/g和4.83×103μg/g。脱乙酰度分别为69.5%、84%、93.7%的壳聚糖对应的凝胶微球对牛血清蛋白的吸附情况是吸附量与壳聚糖的脱乙酰度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粘度分别为130cps、200cps和400cps的壳聚糖对应的凝胶微球对牛血清蛋白的吸附趋势相同,吸附量均低于30μg/g,粘度大的凝胶微球吸附蛋白的能力略高。增大蛋白浓度会增加凝胶微球对蛋白的吸附量。体外降解实验说明脱乙酰度为70%的壳聚糖凝胶微球具有最高的降解率,脱乙酰度高于或者低于70%都会降低凝胶微球的降解速率。粘度为130cps(DD:95.8%),200cps(DD:69.5%、84%和93.7%),400cps(DD:92.5%)的壳聚糖制备的凝胶微球的红细胞溶血率均小于5%,符合医用材料对于溶血率的标准。该凝胶微球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宋玉玲[9](2010)在《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利用具有优良成型性的壳聚糖(chitosan, CS)为载体,选用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 NCTD)为模型药物,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并用该微球作为栓塞剂对兔VX-2肝癌进行肝动脉栓塞治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研究该微球作为肝癌介入治疗栓塞剂在减少肝功能影响、加快肝癌细胞坏死或凋亡等方面的作用,为临床上研究开发出理想的肝癌介入治疗新型栓塞剂。方法:(1)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壳聚糖微球(chitosan-microspheres, CS-MS)和去甲斑蝥素壳聚糖微球(norcantharidin-chitosan-microspheres, NCTD-CS-MS),并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微球的制备工艺。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以药载比、油水比、和壳聚糖浓度作为因素,以微球的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跨距为指标,选用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处方工艺。(2)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微球的表面形态,使用光学显微镜测量粒径大小及分布,采用红外光谱法(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ay power diffraction, X-RD)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验证壳聚糖微球的形成。实验对微球的粉体学性质、悬浮性及导管推注实验进行考察。(3)采用体外动态透析法测定微球在不同制备条件下的释药性能,并对微球的稳定性进行考察。(4)选用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动物模型,利用剖腹直视下包埋法和超声引导下穿刺法将VX-2肿瘤组织块种植于肝左叶上,建立兔VX2肝肿瘤模型,于不同时间用超声和CT观察肿瘤生长情况。(5)将荷瘤兔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去甲斑蝥素壳聚糖微球组(10.09 mg·kg-1)、去甲斑蝥素组(1.0 mg·kg-1)、生理盐水组及未做任何处理组。各组荷瘤兔分别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左动脉或肝固有动脉并注入NCTD-CS-MS、NCTD和生理盐水。治疗后,观察各组兔生存时间、肝肿瘤体积和肝肿瘤坏死程度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1)以收率、载药量、包封率、平均粒径和跨距为评价指标,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微球的较优制备工艺为:药物载体比例(X1) 68.5 %,油水比例(X2) 8,壳聚糖浓度(X3) 3.2 %。在此实验下条件下得到的平均包封率为30.82±0.83 %,载药量为10.09±0.56 %;(2)扫描电镜照片显示微球外观圆整,表面光滑,分散良好。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壳聚糖微球的平均粒径在143.54±4.24μm,大小在60~200μm内的微球占总数的87 %;FT-IR、X-RD和DSC图谱表明壳聚糖与戊二醛反应,去甲斑蝥素分散在微球骨架中。粉体学性质考察结果符合要求,流动性好,悬浮性好。导管推注实验表明微球不堵塞管道,推注顺利。(3)戊二醛饱和甲苯溶液(1:1)交联的微球可以释放15天,微球释放符合威布尔模型,药物释放结束后,微球仍能保持较好的骨架达到2个月之久。(4)通过两种肿瘤种植方法比较发现,两组肿瘤于接种后均在2~4周生长最旺盛,瘤体迅速增大,4周后肿瘤中心出现变性坏死,并有周围淋巴结及肺转移。模型自然存活33.4±2.3天。包埋法对兔子的损伤大,恢复慢。超声引导下穿刺种植法对兔子的损伤小,恢复快。综合比较本文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种植法。(5)治疗后,对比各组荷瘤兔的肿瘤体积、生长曲线表明,在14 d的观察期内微球组肿瘤生长持续受到抑制,NCTD组仅在给药后的3 d为明显的抑制作用,微球组治疗效果强于NCTD组和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4 d内NCTD组、盐水组及未处理组之间相比抑制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的病理观察可见,微球组肿瘤内均可见大片凝固性坏死区。结论:本文制备的NCTD-CS-MS性能良好,具有较高的药物载药量和包封率,表面光滑圆整,并且药物的释放时间延长,骨架可以保持2个月,同时减小药物的毒副作用,降低给药频率。在进行插管时,微球的悬浮性及分散性均符合要求。NCTD-CS-MS经肝动脉栓塞对兔的VX2肝癌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王爱红[10](2009)在《壳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微球用于动脉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壳聚糖(Chitosan, CS)是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是一种天然可生物降解的阳离子多糖,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相容性,作为生物医学材料已经被逐渐应用于人工皮肤、人工血管、肿瘤治疗、手术缝合线、药物缓释和基因转导等领域。本文制备得到壳聚糖微球并对其乙酰化处理制得高乙酰化的衍生物微球,对两种微球进行了制备条件及各种基本性能的初步研究,利用乙酰化后的微球进行生物学相容性及动物体内栓塞效果实验,从而为微球进一步用于肿瘤治疗及临床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本文通过乳化交联法制备得到壳聚糖微球(CM),并对其表面乙酰化修饰得到乙酰化壳聚糖微球(ACM)。通过控制壳聚糖用量,油相粘度,水相/油相体积比,搅拌速度及固化方式和时间等多种因素,得到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适合栓塞用的微球材料,CM,ACM的平均粒径分别为80.79μm和81.25μm。电位滴定法和红外光谱法测定证实微球的结构组成发生明显变化。实验中制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11.7%,62.41%的阿霉素乙酰化微球,CM、ACM药物释放曲线显示可以达到很好的缓释效果。乙酰化后的微球在载药量及药物释放方面都表现出了优势。MTT方法研究比较了两种微球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两种微球对小鼠成纤维细胞都不存在细胞毒性,均有促进增殖的趋势。微球特别是ACM随着阿霉素含量的增加及时间的延长其抑制细胞增殖率是逐渐增加的,比较起阿霉素溶液能起到更稳定持续的抑制效果。壳聚糖脱乙酰度对细胞贴附影响很大,细胞能在乙酰化后的壳聚糖微球表面很好的贴附且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CM,ACM的蛋白吸附性能受蛋白溶液浓度及吸附时间的影响,随着蛋白溶液浓度的增大微球的吸附量增加。微球的溶血性能测定结果表明ACM在低浓度和高浓度(100mg/ml)微球情况下溶血率均小于5%,说明ACM具有较好的血细胞相容性。本文利用ACM作为栓塞材料进行体内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微球浸提液不存在明显的静脉刺激和肌肉刺激,应用到体内是相对安全的。兔耳中动脉栓塞实验结果表明ACM能有效阻断动脉血流,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和血管壁增厚现象。因此ACM具有明显可靠的栓塞效果,可以作为一种理想的栓塞材料应用到动脉末端栓塞。

二、新型血管内栓塞剂:不透X线的水凝胶微球的研制与理化特征初步检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血管内栓塞剂:不透X线的水凝胶微球的研制与理化特征初步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1)可显影药物缓释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
        1.1.1 常规TACE(cTACE)
        1.1.2 可载药微球TACE (DEB-TACE)
        1.1.3 临床常用非载药栓塞剂
    1.2 栓塞微球的研究进展
        1.2.1 X线下显影微球
        1.2.2 MRI可显影微球
        1.2.3 多模态显影微球
        1.2.4 磁热颗粒
        1.2.5 显影载药微球
        1.2.6 明胶栓塞微球制备方法
    1.3 新型药物递送系统
        1.3.1 Pickering乳剂
        1.3.2 水凝胶
    1.4 动物模型的选择和制备
        1.4.1 兔动脉栓塞实验动脉穿刺入路的选择
        1.4.2 兔VX2动物模型的建立
        1.4.3 兔耳廓VX2肿瘤模型的建立方法
    1.5 本研究的基本实验构想及研究内容
        1.5.1 栓塞用多模态显影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
        1.5.2 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2 栓塞用多模态显影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明胶栓塞微球合成
        2.2.3 可显影明胶栓塞微球合成
    2.3 结果
        2.3.1 明胶微球的合成
        2.3.2 可显影明胶栓塞微球合成
        2.3.3 最终实验方案的确定
        2.3.4 成球率
        2.3.5 载药量
        2.3.6 粒径分布
        2.3.7 Fe_3O_4纳米颗粒明胶微球X线/CT显影能力结果
        2.3.8 最优化微球
        2.3.9 MRI显影能力
        2.3.10 磁热能力检测
        2.3.11 微球生物安全性检测结果
        2.3.12 微球在微导管内的通过性结果
        2.3.13 微球在强酸及无水酒精中的稳定性
    2.4 讨论
    2.5 结论
    2.6 本章小结
3 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及仪器设备
        3.2.2 Epi/Etpoil@MC/XG制备
        3.2.3 表征
        3.2.4 流变测量
        3.2.5 体外药物释放
        3.2.6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3.2.7 动物实验
    3.3 结果和讨论
        3.3.1 水凝胶的表征
        3.3.2 Epi/Etpoil@MC/XG悬浮稳定性、显影性能表征
        3.3.3 Epi/Etpoil@MC/XG流变特性
        3.3.4 Epi/Etpoil@MC/XG药物缓释性能
        3.3.5 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3.3.6 体内栓塞评价实验
    3.4 结论
    3.5 本章小结
4 全文总结
    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4.2 特色与创新
        4.2.1 栓塞用多模态显影微球的制备及磁热效应的体外研究
        4.2.2 可显影药物缓释水凝胶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
    4.3 存在问题及不足
    4.4 展望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一、发表论文
    二、科研立项
    三、参加学术会议
致谢

(2)海藻酸钠(KMG)微球在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KMG在肝癌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说明
第二章 KMG微球在部分脾动脉栓塞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说明
第三章 大咯血KMG微球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图片
全文结论
综述
    综述1
        参考文献
    综述2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3)X光显影生物可降解聚氨酯合成及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表目录
主要缩写词及符号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可显影高分子材料
        1.2.1 可显影聚合物制备方法
        1.2.2 碘代聚己内酯
        1.2.3 碘代聚碳酸酯
        1.2.4 碘代聚氨酯
        1.2.5 碘代聚甲基丙烯酸酯
        1.2.6 碘代天然多糖
    1.3 介入治疗栓塞剂
        1.3.1 栓塞材料
        1.3.2 理想栓塞剂材料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2 碘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基聚氨酯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制备
        2.2.2 表征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I-PBSU结构表征
        2.3.2 I-PBSU的X射线显影效果评定
        2.3.3 IBPA扩链剂对I-PBSU结晶行为的影响
        2.3.4 IBPA扩链剂对I-PBSU多重熔融行为的影响
        2.3.5 I-PBSU体外细胞毒性
        2.3.6 I-PBSU显影微球
    2.4 本章小结
3 碘代聚己内酯基聚氨酯的合成及其微球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制备
        3.2.2 测试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I-PCLU结构与性能表征
        3.3.2 IBPA对I-PCLU结晶性能和热性能影响分析
        3.3.3 I-PCLU的X射线显影效果评定
        3.3.4 IBPA扩链剂对I-PCLU降解行为的影响和x射线衰减规律
        3.3.5 I-PCLU体外细胞毒性
        3.3.6 I-PCLU体内组织相容性
        3.3.7 I-PCLU/DOX载药微球释药行为及抑瘤效果
    3.4 本章小结
4 碘代聚乳酸基聚氨酯的合成及其微球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制备
        4.2.2 测试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I-PLAU结构与性能表征
        4.3.2 I-PLAU的X射线显影效果评定
        4.3.3 IBPA扩链剂对I-PLAU表面亲水性和血小板黏附的影响
        4.3.4 I-PLAU体外细胞毒性
        4.3.5 I-PLAU体内组织相容性
        4.3.6 I-PLAU/DOX载药微球药物释放行为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摘要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海藻酸钠
        1.2.1 海藻酸钠的结构
        1.2.2 海藻酸钠的性质
    1.3 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方法
        1.3.1 微球态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
        1.3.2 微胶囊态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
        1.3.3 膜态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
    1.4 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的研究现状
        1.4.1 微球态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
        1.4.2 微胶囊态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
        1.4.3 膜态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
    1.5 本文主要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表征方法
        2.2.1 形貌分析
        2.2.2 结构分析
        2.2.3 成分分析
    2.3 性能测试方法
        2.3.1 力学性能
        2.3.2 药物释放
        2.3.3 凝胶速率
        2.3.4 亲水性
        2.3.5 透气性
        2.3.6 光学特性
        2.3.7 显影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3.1 前言
    3.2 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制备工艺研究
        3.2.1 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制备
        3.2.2 海藻酸钙栓塞微球成形的影响因素
    3.3 海藻酸钙干球形貌及性能表征
        3.3.1 表面形貌
        3.3.2 溶胀性能
        3.3.3 药物释放性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可显影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制备与显影性能
    4.1 引言
    4.2 可显影栓塞微球的整体设计
    4.3 可显影泛影葡胺/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制备
    4.4 可显影泛影葡胺/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显影性能
        4.4.1 表面形貌
        4.4.2 成分分析
        4.4.3 泛影葡胺释放行为
        4.4.4 显影性能
    4.5 可显影纳米银/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制备
        4.5.1 纳米银制备
        4.5.2 纳米银表征
        4.5.3 可显影纳米银/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制备
    4.6 可显影纳米银/海藻酸钙栓塞微球的显影性能
        4.6.1 形貌分析
        4.6.2 成分分析
        4.6.3 结构分析
        4.6.4 溶胀性能
        4.6.5 显影性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壳聚糖/海藻酸钙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与载药性能
    5.1 引言
    5.2 壳聚糖/海藻酸钙聚电解质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5.2.1 制备工艺
        5.2.2 结构表征
    5.3 壳聚糖/海藻酸钠聚电解质微胶囊的载药性能
        5.3.1 溶胀性能
        5.3.2 药物释放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的制备与载药性能
    6.1 引言
    6.2 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的制备及表征
        6.2.1 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的制备
        6.2.2 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的表征
    6.3 盐酸环丙沙星/海藻酸钙/聚乙烯醇互穿网络膜载药性能
        6.3.1 表面形貌分析
        6.3.2 结构分析
        6.3.3 药物释放性能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载羟基喜树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及抑制肝癌栓塞后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PLGA-HCPT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2 PLGA微球栓塞兔VX2肝癌模型的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3 HCPT-PLGA微球抑制残存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致谢

(6)白及微球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白及多糖的提取与纯化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白及多糖抗肿瘤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3.数据处理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白及微球的制作及其表征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白及微球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3.数据处理
    4.结果
    5.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白及微球对日本大白兔肾动脉栓塞的实验研究
第六部分 白及微球对兔VX2移植性肝癌栓塞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白及微球对日本大白兔子宫肌瘤栓塞治疗的实验研究
    1.材料与仪器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一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的体外释放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血管内介入治疗
    二、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的形态结构观察
    1. 试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结果讨论
    4.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液相色谱条件的优化
    1. 利福平药典中的HPLC 条件
    2. 试验中液相条件的优化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法学验证试验
    1. 试验仪器及试剂
    2. 液相条件优化
    3. 标准曲线的建立
    4. 回收率试验
    5. 精密度试验
    6. 稳定性试验
    7. 结果讨论
    8. 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含药量试验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H PLC 条件
    3. 含药量试验方法
    4. 实验结果
    5. 结果讨论
    6. 结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体外释放研究
    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 释放介质的配制
    3. 释放介质浓度的影响
    4. 释放介质体积影响
    5. 转速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利福平在释放介质中的降解试验
    1. 试验仪器及试剂
    2. 试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果讨论
    5. 结论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的制备及作为栓塞材料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医用微球研究概况
    0.2 栓塞剂的研究进展
    0.3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0.3.1 壳聚糖简介
        0.3.2 壳聚糖甘油磷酸钠温敏水凝胶
        0.3.3 壳聚糖微球
    0.4 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试剂
        1.1.2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体系成胶性能测试
        1.2.2 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制备
    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1.3.1 不同因素对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体系成胶性能的影响
        1.3.2 不同因素对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制备的影响
    1.4 本章小结
2 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的性质检测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凝胶微球的制备
        2.2.2 凝胶微球粒度分布
        2.2.3 凝胶微球的堆密度测定
        2.2.4 导管推注模拟实验
        2.2.5 凝胶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2.2.6 凝胶微球的溶胀性测定
        2.2.7 凝胶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
        2.2.8 凝胶微球蛋白吸附测定
        2.2.9 凝胶微球血液相容性检测
        2.2.10 凝胶微球的体外降解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凝胶微球粒径分布
        2.3.2 凝胶微球的堆密度测定
        2.3.3 导管推注模拟实验
        2.3.4 凝胶微球红外光谱分析
        2.3.5 凝胶微球的溶胀性测定
        2.3.6 凝胶微球载药量及包封率
        2.3.7 凝胶微球蛋白吸附测定
        2.3.8 凝胶微球血液相容性检测
        2.3.9 凝胶微球的体外降解实验
    2.4 本章小结
3 全文总结
    3.1 结论
    3.2 主要创新点
    3.3 不足和需要改进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研究生期间所获奖励

(9)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肝癌的介绍
    二. 栓塞剂的研究进展
    三. 栓塞微球的质量评价
    四. 栓塞微球存在的不足及引起的并发症
    五. 颗粒栓塞剂的研究前景以及展望
    六. 壳聚糖及壳聚糖微球的介绍
        1. 壳聚糖的介绍
        2.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七. 去甲斑蝥素抗癌作用的介绍
    八. 确定本课题的考虑
第一部分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1 仪器和试剂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NCTD 体外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
        2.2 微球的制备
        2.3 星点设计优化与处理
    3 讨论与小结
第二部分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表征与特性考察
    1 仪器和试剂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表征
        2.2 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性质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三部分 微球的体外释放性能及稳定性考察
    1 仪器和试剂
        1.1 试剂
        1.2 仪器
    2 方法与结果
        2.1 体外释放条件
        2.2 壳聚糖微球的释药机制
        2.3 影响微球释放的因素
        2.4 微球释放的模型拟合及释放后的状态观察
        2.5 微球的稳定性考察
    3 讨论与小结
第四部分 兔VX-2 肝癌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观察
    1 仪器与材料
        1.1 试剂和药物
        1.2 材料
        1.3 动物
    2 方法与结果
        2.1 VX-2 肝癌动物模型的制作
        2.2 评价方法
    3 讨论与小结
第五部分 微球栓塞治疗兔VX-2 肝癌的初步疗效观察
    1 仪器与材料
        1.1 试剂和药物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VX-2 肿瘤肝动脉栓塞实验
        2.2 评价标准
    3 讨论与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其它
致谢

(10)壳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微球用于动脉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0.1 动脉栓塞疗法的基本概述
    0.2 栓塞剂的研究进展
        0.2.1 液体栓塞剂
        0.2.2 固体栓塞剂
        0.2.3 机械栓塞材料
    0.3 栓塞治疗的应用进展
        0.3.1 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0.3.2 止血方面的应用
        0.3.3 血管病变治疗上的应用
    0.4 微球在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0.4.1 微球栓塞剂的研究概况
        0.4.2 微球栓塞后的体内行为
        0.4.3 动脉栓塞微球的质量评价
        0.4.4 动脉栓塞微球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0.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 微球的制备及理化性质的检测
    1.1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方法
        1.1.3 结果与讨论
        1.1.4 小结
    1.2 乙酰化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1.2.1 实验材料
        1.2.2 实验方法
        1.2.3 结果与讨论
        1.2.4 小结
    1.3 微球的基本性质检测
        1.3.1 实验材料
        1.3.2 实验方法
        1.3.3 结果与讨论
        1.3.4 小结
    1.4 阿霉素微球的相关性质检测
        1.4.1 实验材料
        1.4.2 实验方法
        1.4.3 结果与讨论
        1.4.4 小结
2 微球的生物学性质研究
    2.1 微球的细胞学检测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结果与讨论
        2.1.4 小结
    2.2 壳聚糖与乙酰化壳聚糖微球的蛋白吸附性实验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结果与讨论
        2.2.4 小结
    2.3 微球的溶血性能测定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果与讨论
        2.3.4 小结
3 微球的体内生物学评价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静脉血管刺激性实验
        3.2.2 肌肉刺激性检测
        3.2.3 微球的动物栓塞效果研究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静脉刺激实验
        3.3.2 肌肉刺激
        3.3.3 动脉栓塞实验
    3.4 小结
4 总结
    4.1 主要结论
    4.2 主要创新点
    4.3 存在问题及可持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新型血管内栓塞剂:不透X线的水凝胶微球的研制与理化特征初步检测(论文参考文献)

  • [1]可显影药物缓释血管栓塞剂的实验研究[D]. 赵玮.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2]海藻酸钠(KMG)微球在动脉栓塞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黄德佳.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3]X光显影生物可降解聚氨酯合成及性能评价[D]. 桑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4]海藻酸钙基生物医用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兆清.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4(11)
  • [5]载羟基喜树碱聚乳酸羟基乙酸微球的制备及抑制肝癌栓塞后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D]. 王奇.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6]白及微球实验研究[D]. 罗仕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5)
  • [7]利福平海藻酸钠微球栓塞剂的体外释放性质研究[D]. 杨丽娜.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2011(10)
  • [8]壳聚糖/α,β-甘油磷酸凝胶微球的制备及作为栓塞材料的初步研究[D]. 臧惠迪.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9]去甲斑蝥素壳聚糖肝动脉栓塞微球的研制[D]. 宋玉玲. 苏州大学, 2010(01)
  • [10]壳聚糖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微球用于动脉栓塞材料的实验研究[D]. 王爱红.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一种新型血管内栓塞剂:X 射线不透明水凝胶微球理化特性的开发和初步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