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闫媛媛[1](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胡洁蔓[2](2021)在《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在结直肠外科广泛开展,患者住院时间显着缩短。直肠癌临时造口多为回肠造口,造口排泄物稀薄量大且腐蚀性强,造口护理难度大。如何让临时造口患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造口护理技术成为当前临床造口护理工作的难点。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临时造口还纳后,大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功能障碍,降低其术后生活质量。目前,关于造口护理的实践和研究均集中在造口建立期,尚缺乏还纳后患者的护理方案。研究目的:描述并分析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在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的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及支持性护理需求状况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系统检索、评价和汇总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护理循证证据;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并验证其临床应用效果。研究方法:本研究以JBI循证卫生保健模式为理论框架,按照患者需求、证据综合、证据传播、证据应用4个环节开展研究。1.患者需求:采用混合方法研究中的会聚平行混合方法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进行需求分析。分别对造口建立期和造口还纳期两个阶段临时造口患者开展同期的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在定量研究部分,分别对长春市两所三甲医院行ERAS理念下直肠癌根治术和临时造口术的造口建立期患者,以及行造口还纳术的造口还纳期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简版癌症支持性护理需求调查问卷和结直肠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还纳期患者调查问卷还包括低位前切除综合征评分量表。在质性研究部分,采用最大差异抽样法选取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个阶段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根据事先设计的访谈提纲进行半结构化深入访谈。采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内容进行分析整合。2.证据综合:采用系统检索的方法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对符合纳入排除条件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内容分析,提取和总结相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推荐强度划分,最终形成最佳实践信息册或总结。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总结归纳。3.证据传播:基于前期对造口建立期和还纳期两阶段患者需求分析的结果,以及关于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造口建立期护理循证证据的最佳实践信息册和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结果,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通过邀请临床一线护理专家开展专家会议法对该方案初稿进行修订形成终稿。4.证据应用:通过在吉林省两所三甲医院开展前瞻性同期类实验研究,一所医院采用上述护理方案,另一所采用ERAS理念下常规护理方案,并在患者造口术后1个月、3个月和9个月继续对患者进行持续随访评估以评价该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1.患者需求: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68,四分位间距为19.75,且都有着广泛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其中信息需求、支持需求和心理需求得分最高,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57.95(47.73)、50.00(50.00)和47.50(40.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造口护理相关信息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支持需求主要为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自卑、无力感、内疚和担忧是该阶段患者主要的心理问题。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生活质量总分中位数为95,四分位间距为35,略好于造口建立期患者。信息需求和支持需求是该阶段患者得分最高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中位数(四分位间距)分别是72.73(36.36)和40.00(45.00)。该阶段患者信息需求主要包括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支持需求包括医疗团队的支持和同伴支持。2.证据综合阶段:通过对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指南和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最终分别纳入指南文献5篇和系统评价7篇,以及指南文献9篇和系统评价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汇总以及专家小组的论证,最终形成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和造口建立期护理最佳实践信息册。因缺乏造口还纳期护理指南,对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原始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并总结归纳出9个方面的系统评价结果。3.证据传播阶段:基于上述研究结果,经研究小组反复讨论,构建了《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两阶段护理子方案以及并发症预防和护理子方案三个部分。通过专家论证法将该方案进行简化和修订,形成终稿,包括护理原则、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三个部分,造口建立期护理方案和造口还纳期护理方案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和延续性护理三个方面。4.证据应用阶段:除社会家庭状况维度外,干预组患者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除在性需求维度外,干预组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造口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时间以及LARS的严重程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论:1.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造口护理和癌症治疗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2.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生活质量较差,支持性护理需求程度较高,其中信息需求特别是管理症状的方法和疾病的预后相关信息以及获得医疗团队和同伴的支持是该阶段患者最主要的支持性护理需求内容。3.构建的《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应用于我国结直肠ERAS临床情境中具有一定有效性和可行性,值得推广并为临床相关实践提供参考。
于玲玲[3](2021)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与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影响的主客体效应,为今后护理领域积极开展“以夫妻为中心”的二元干预研究以提高患者、配偶及整个家庭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在吉林省五所三甲医院行结直肠癌手术的150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及其配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健康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感知压力量表、二元应对量表进行调查。运用SPSS26.0和AMO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状况: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平均得分分别为432.39±118.04和416.57±107.30。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在年龄大于70岁以上、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月收入小于1000元、夫妻关系一般、有慢性病、造口术后时间在1~3个月、完全不能造口自理、有造口并发症的人群生活质量得分均较低。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患者在排便不规律、每月购买造口用品的费用在300元以上方面生活质量得分更低,而配偶在患者术后性生活减少方面生活质量得分更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感知压力平均得分分别为31.67±5.71和32.71±5.30。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在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月收入低、夫妻关系一般、部分或完全不能造口自理的人群感知压力得分均较高。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患者在造口术后时间为1~3个月、有慢性病、有造口并发症方面的感知压力得分更高,而配偶在患者造口术后时间为1个月~方面感知压力得分更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二元应对平均得分分别为102.51±8.52和101.14±7.65。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在文化程度低、家庭平均月收入小于1000元、夫妻关系一般、有慢性病、造口术后时间在1个月~、有造口并发症的人群二元应对得分均较低。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患者在完全不能进行造口自理方面二元应对得分更低。(2)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差异:在生活质量方面,患者生活质量总分、精力、精神健康得分均高于配偶(t=2.035~5.947,P<0.05),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得分均低于配偶(t=-2.089~-2.069,P<0.05);在感知压力方面患者得分低于配偶(t=-2.340,P<0.05);在二元应对方面,患者压力沟通、消极二元应对得分均高于配偶(t=4.805~9.592,P<0.05),委托二元应对得分低于配偶(t=-14.852,P<0.05)。(3)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关系:患者生活质量得分与配偶生活质量得分呈正相关(r=0.646,P<0.01)。患者感知压力得分与配偶感知压力得分呈正相关(r=0.513,P<0.01)。患者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消极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得分与配偶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消极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得分呈正相关(r=0.378~0.519,P<0.01)。(4)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影响因素的主客体效应分析:主体效应方面,患者和配偶的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均能正向预测自身的生活质量(P<0.05),而感知压力和消极二元应对均能负向预测自身的生活质量(P<0.05)。客体效应方面,患者和配偶的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均能正向预测对方的生活质量(P<0.05),而感知压力和消极二元应对均能负向预测对方的生活质量(P<0.05)。结论:(1)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及其配偶的生活质量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仍有待提高。无论是患者还是配偶其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低、家庭月收入越低、夫妻关系一般、有慢性病、造口术后时间越短、完全不能造口自理是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共性的部分外,排便不规律、每月购买造口用品费用越高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而患者术后性生活减少是配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因此,提供护理服务时在考虑其共性部分的同时也应注意个体差异。(2)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在生活质量总分、精力、精神健康、压力沟通和消极二元应对方面的得分高于配偶,在生理功能、社会功能、感知压力和委托二元应对方面的得分低于配偶。(3)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彼此相关。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分别受自身及对方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的影响。患者和配偶的压力沟通、支持二元应对、委托二元应对和共同二元应对越高,则自身及对方的生活质量越高;患者和配偶的感知压力和消极二元应对越高,则自身及对方的生活质量越低。建议医护人员在对具有特殊健康管理需求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等进行研究和实际疾病控制时,应将患者和配偶视为一个整体,制定有效的“以夫妻为中心”的慢性病健康干预措施,以提高患者、配偶及整个家庭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陈琪[4](2020)在《回授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回授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上制定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健康教育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住院的符合入选标准的永久性肠造口患者66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根据制定好的健康教育方案采用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指导,试验组根据制定好的健康教育方案采用回授法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指导。干预时间为入院开始到出院后3个月。于术后1天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出院时对患者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自我护理水平、自我效能、生活质量进行评分;出院后3个月对患者的自我护理水平、自我效能、生活质量再次进行评分,并通过随访结果统计患者的因造口护理问题导致的再入院率。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根据资料性质采用频数、频率、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秩和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统计推断。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65例患者,其中观察组32人,对照组33人。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出院准备度比较: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出院准备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93,P<0.05);(3)两组患者出院指导质量比较: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出院指导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09,P<0.05);(4)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34,P>0.0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24,P<0.05;t=-7.889,P<0.05);(5)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2,P>0.0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7,P<0.05;t=-9.564,P<0.05);(6)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7,P>0.05),出院时和出院后三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3,P<0.05;t=-6.008,P<0.05);(7)两组患者因造口护理问题导致的再入院率比较: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利用回授法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可显着提高患者出院时、出院后三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2)利用回授法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患者出院时的出院准备度、出院指导质量均高于常规的健康教育方式。(3)利用回授法对永久性肠造口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显着降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因造口护理问题导致的再入院率。
牛欢欢[5](2020)在《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三者的相关性,进一步探究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于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整版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调查问卷、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量表-早期版(SSCS-early stage version)和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toma-QOL-C)对甘肃省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402位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15份,回收有效问卷40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6.9%。(2)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需求程度”得分为(159.51±51.01)分;“需要帮助程度”得分为(114.89±40.50)分;造口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平均得分(31.53±8.08)分;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平均得分为(41.15±11.55)分。(3)造口患者“需求程度”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需要帮助程度”与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呈负相关。(4)造口患者“需求程度”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化疗次数、每月造口护理费用、专科护士的帮助程度、生活质量、术后时间;“需要帮助程度”的影响因素为:患者的造口接受度、自己照顾造口的程度、化疗次数、术后时间。研究结论(1)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强烈,自我护理能力与生活质量水平不高,需要临床医护工作者给予帮助。(2)通过对造口患者的支持性照顾需求进行调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3)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的支持性照顾需求的影响因素众多,不同特征人群的支持性照顾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在为患者制定护理计划前应考虑到这些因素。首先,临床医护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社会属性,明确不同性别造口患者的需求差异,帮助患者正确的认识和接受造口,为化疗患者提供处理化疗副作用的正确方法。其次,为术后出院的造口患者提供至少为期1年的延续护理。最后,政府应该建立和完善社区造口支持机构,完善造口患者院外管理体系和相关医保政策,关注并缓解造口患者的经济压力。
郭慧云[6](2020)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了解患者正念水平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分析正念水平、应对方式和睡眠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在正念水平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为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改善患者的睡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间河南省某三级甲等肿瘤医院中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360例结直肠癌肠造口化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最终收到有效问卷352份。调查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CMQ)。应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一般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量表总分及各个维度得分用均数和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在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依次检验的方法分析应对方式在正念水平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1.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现状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总分为(9.47±4.13)分,处于较差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日间功能障碍(1.86±1.17)分、睡眠障碍(1.67±0.54)分、入睡时间(1.64±0.91)分、睡眠效率(1.56±1.02)分、主观睡眠质量(1.48±0.72)分、睡眠时间(1.15±1.03)分、催眠药物(0.10±0.30)分。2.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和应对方式现状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总分为(50.14±9.61)分,处于中等水平。应对方式总分为(44.38±5.38)分,其中各维度得分分别为面对(16.98±5.20)分、回避(16.22±3.86)分、屈服(11.18±2.97)分。3.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以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为自变量,以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得分为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睡眠质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造口术后时间、造口自理情况、是否发生造口并发症、造口类型和化疗次数(p<0.05)。4.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与睡眠质量总分呈显着负相关(r=-0.682,p<0.01);面对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总分呈显着负相关(r=-0.394,p<0.01),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总分呈显着正相关(r=0.666,p<0.01;r=0.568,p<0.01);正念水平与面对应对方式呈显着正相关(r=0.533,p<0.01),与回避和屈服应对方式呈显着负相关(r=-0.466,p<0.01;r=-0.580,p<0.01)。5.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发生造口并发症、造口类型、化疗次数、正念水平和不同的应对方式是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6.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在正念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在正念水平和睡眠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其中面对维度可解释总效应的14.3%、回避维度可解释总效应的30.3%、屈服维度可解释总效应的22.2%。结论1.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的睡眠质量普遍较差。2.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的正念水平处于中等水平。患者较倾向于采取回避和屈服的应对方式。3.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的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之间密切相关。正念水平越高,越容易选择积极的应对方式,正念水平和面对可以正向预测患者的睡眠质量,回避和屈服可以负向预测患者的睡眠质量。4.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发生造口并发症、造口类型、化疗次数、正念水平和应对方式是影响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5.中介变量应对方式在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与睡眠质量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黄甜[7](2020)在《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心理适应水平、造口周围皮肤、造口并发症的影响;为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和社会心理适应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湖南省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2019年4月9月腹外一科和腹外二科的结直肠预防性肠造口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每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2周的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两组分别在术前一天(T0)、出院后1月(T1)、出院后3月(T2)收集资料。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肠造口自我管理能力问卷、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造口周围皮肤评分、造口并发症发生情况来分析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的效果。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干预前(T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造口相关资料、造口自我管理能力、造口社会心理适应水平等资料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1)自我管理能力比较:T1时间点心理管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和T2时间点两组总分和其余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和各维度得分时间主效应和干预主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2)造口社会心理适应比较:T1、T2时间点社会生活适应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两组总分和其余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造口社会心理适应总分和各维度得分的时间主效应和干预主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3)造口相关护理知识比较:T1时间点饮食相关知识维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两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口并发症发生例数、造口周围皮肤评分比较:T1、T2两组并发症发生例数、造口周围皮肤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造口周围皮肤评分的时间主效应和干预主效应存在交互作用(P<0.05)。(5)两组不同时间点造口更换方式组间比较:T1时间点两组患者造口更换方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两组患者造口更换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心理适应水平、造口相关护理知识水平,且能降低造口并发症发生率和改善造口周围皮肤状况。
张钰[8](2020)在《造口患者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描述造口患者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现状;分析造口患者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探讨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提高造口患者生活质量、指导临床造口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属于非实验性的相关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2月至2019年6月从威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80名造口患者进行调查。使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和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分别测定造口患者社会支持、心理资本和生活质量现状。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中文版进行统计分析与处理。结果:(1)本研究中造口患者患者社会支持总分为(36.14±6.75),处于一般水平,在不同职业、居住情况、有无造口并发症、是否接受化疗等患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中造口患者心理资本总分为(134.07±12.58),心理资本在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有无造口并发症、是否接受化疗等患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本研究中造口患者生活质量总分为(160.24±25.26),生活质量在不同职业,是否接受化疗等患者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造口患者的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之间均成正相关(P<0.01),提高社会支持与心理资本,有利于提高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1)造口患者社会支持水平为一般水平,个体组、与配偶居住组、无造口并发症组、接受化疗的患者组社会支持高于其他组。(2)造口患者文化水平高组、在职组、无造口并发症组、不需接受化疗的患者组心理资本水平高于其他组。(3)职业为个体组、不接受化疗组生活质量高于其他组。(4)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即社会支持越高,心理资本越高,生活质量也越好。在临床工作中,这提示着医护人员不仅需要最大程度护理患者身体健康,还要注重患者心理健康,通过改善病患的社会支持,提高造口接受的程度,最终提高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王璟[9](2020)在《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在患者术后、化疗中期、化疗结束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各时段照顾负担的水平;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从患者术后到化疗结束后3个月照顾负担的轨迹及其潜类别;分析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不同时间点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及照顾负担各潜类别影响因素,并对患者生命质量和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进行主客体依赖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以照顾者适应模型和癌症家庭照顾模型为指导,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中科院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鄂尔多斯中心医院、河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医院等医院,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85对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在患者手术后、化疗中期、化疗结束、化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工具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调查表、疾病相关资料调查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OL-C30)、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FCTI)、简易应对量表、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CRA)。利用SPSS22.0、MPlus8.3、SAS9.4及Statal5.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主要包括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广义方程估计、潜变量分类增长模型、主客体依赖模型。结果:(1)对大肠癌患者不同时期生命质量的15个维度进行描述,躯体、角色、情绪、认知以及社会功能维度与总健康的得分在化疗中期处于低值,说明患者在化疗中期时,总健康与躯体、角色、情绪、认知以及社会功能较差,除去失眠,患者的疲乏、恶心呕吐、疼痛、气促、失眠、食欲减退、便秘及腹泻等在化疗中期较为明显,而患者在手术后失眠症状较其他时期更为严峻,并且患者在化疗结束后经济困难较其他时期更为严重。(2)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普遍存在照顾负担,对照顾者影响较大的是“时间受打扰”和“经济困难”两个维度;照顾负担在随访期间先上升后下降,在化疗中期较为严重。照顾者自我效能、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化疗中期得分最低;而照顾者照顾能力和消极应对趋势为先升后降,在化疗中期得分较高。(3)不同时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一,临床工作人员应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手术后,影响照顾负担的患者因素包括:直肠癌患者、患者收入较高、患者认知功能较差,照顾者因素包括:照顾者需照顾他人、、照顾能力欠缺且采取消极应对,会加重照顾负担。化疗中期,影响照顾负担作用由大到小依次是患者恶心呕吐、患者性别、患者情绪功能、照顾者消极应对以及照顾者民族。其中患者为男性、情绪功能较差,恶心呕吐症状严重会加重照顾负担;照顾者为少数民族且采取消极应对措施会加重负担。化疗结束后,患者行开腹手术、恶心呕吐及气促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其照顾者照顾负担较重;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高,较少采用消极应对,会减轻照顾负担。在最后一次随访,增加照顾负担的因素主要是患者收入较低、躯体功能较差,出现便秘症状及照顾者社会支持水平较低。(4)采用增长混合模型将照顾者照顾负担分为了三个潜类别,分别为低负担(12.97%)、中负担(55.14%)、高负担(31.89%),三组照顾负担随时间为先升后降趋势,在化疗中期照顾负担最重。不同潜类别组的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同,其中低负担组的影响因素是患者的年龄(β=-1.501,P=0.002)、患者的性别(β=5.714,P=0.020)、自理程度(β=5.464,P=0.003)、疲乏(β=0.079,P=0.011)、食欲丧失(β=3.101,P=0.009)以及照顾者年龄(β=3.364,P=0.000)、教育程度(β=-2.206,P=0.000)、与患者同住状态(β=4.881,P=0.000)、照顾时长(β=3.932,P=0.000)、一般自我效能(β=-0.273,P=0.000)、照顾能力(β=1.710,P=0.000)。中负担组与患者躯体功能(β=-0.054,P=0.023)、角色功能(β=-0.070,P=0.001)、社会功能(β=-0.016,P=0.046)、疲乏(β=0.085,P=0.000)、恶心呕吐(β=0.080,P=0.000)、失眠(β=0.029,P=0.005)、经济困难(β=0.030,P=0.001)以及照顾者分担照顾患者人数(β=-1.133,P=0.002)、社会支持(β=-0.309,P=0.000)、照顾能力(β=0.202,P=0.002)、消极应对(β=0.348,P=0.001)有关。高负担组的影响因素为患者自理程度(β=1.348,P=0.047)、总体健康状况(β=-0.097,P=0.012)、疲乏(β=1.072,P=0.013)、恶心呕吐(β=0.064,P=0.010)、疼痛(β=0.084,P=0.016)以及照顾者年龄(β=-0.322,P=0.029)、居住在农村(β=-1.772,P=0.012)、照顾时长(β=0.273,P=0.001)、分担照顾患者人数(β=-2.501,P=0.002)、一般自我效能(β=-0.207,P=0.045)、社会支持(β=-0.312,P=0.025)、照顾能力(β=0.354,P=0.000)。(5)通过主客体依赖分析照顾者照顾负担与患者生命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模型拟合结果较好,大肠癌患者手术后生命质量受到手术后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β=-0.387,P=0.000);化疗中期患者生命质量受到手术后照顾者照顾负担(β=-0.779,P=0.004)和同时期(β=-10.808,P=0.000)照顾负担影响,化疗中期(P=0.846)和化疗结束后(P=0.992)照顾负担不能有效的预测化疗结束后患者的生命质量;化疗结束后三个月患者的生命质量受到同时期(β=-9.474,P=0.000)和化疗结束(β=-4.987,P=0.013)照顾负担的影响。结论:①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随时间发生改变,整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各维度照顾负担同样随时间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化疗中期照顾负担较重。②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各时期的影响因素不同,提示临床工作人员要注意照顾者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情况,但需要结合各时期照顾负担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③分析各潜类别组影响因素,总体来说,患者的生命质量及照顾者的一般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以及照顾能力对各潜类别组照顾负担影响较大,但是每个潜类别组有其独特的影响因素,提示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和照顾者的不同特征来识别其照顾负担程度,或根据不同程度照顾负担进行针对性的干预。④通过主客体依赖模型可知,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照顾者负担越重,患者生命质量越低。且照顾者的照顾负担也受到患者生命质量影响,提示医护人员应将患者及其照顾者视为一个护理单元,并在患者的疾病轨迹中一起为其服务。
袁理[10](2020)在《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横断面调查法了解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现状,分析肠造口患者适应水平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讨肠造口患者家庭关怀度、正念水平、疾病获益感的现状及三者与造口适应的相关性;为提高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使用方便抽样法于2018年8月-2019年2月在大连市某所三级甲等医院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180例肠造口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肠造口患者社会心理适应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正念注意觉知量表、疾病获益感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通过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4.0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AMOS24.0软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运用描述性或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中介效应分析及路径分析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得分为(45.82±8.81)分,处于中低度适应水平,其中处于低度适应水平的48例(26.7%),中度适应水平118例(65.6%),高度适应水平14例(7.8%)。2.肠造口患者家庭关怀度得分为(6.96±1.47)分;正念水平得分为(61.83±7.63)分。疾病获益感得分为(64.17±7.37)分,得分最高的两个维度分别为个人成长维度:(17.66±3.22)分,健康行为维度:(12.81±1.53)分,得分最低的维度为世界观维度:(7.44±1.69)分。3.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与其家庭关怀度、正念水平、疾病获益感相关性分析Pe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造口适应与家庭关怀度成正相关(r=0.526,P<0.001);与正念水平成正相关(r=0.726,P<0.001);与疾病获益感成正相关(r=0.564,P<0.001)。4.单因素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所在地、居住状态、职业、家庭人均月收入(元)、手术后时长(年)、交流程度、应对方式、并发症、参加造口联谊会频率在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水平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手术后时间(年)、正念水平、疾病获益感四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共同解释57.5%的变异。6.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正念在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与疾病获益感间的中介效应为间接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59.89%。7.AMOS构建的结构方程最终模型适配度指标分别为:CMIF/DF=2.46,GFI=0.901,CFI=0.924,AGFI=0.917,IFI=0.924,RMSEA=0.075,各项拟合指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表明模型拟合度良好,模型可接受。Bootstrap对中介作用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疾病获益感对造口适应的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均不包括0,且Z值均大于1.96,表明正念在疾病获益感与造口适应间起中介作用,且为部分中介作用。结论1.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处于中低度适应水平,有待提高,家庭关怀度、正念与疾病获益感的现状也有待改善。2.肠造口患者的正念及疾病获益感,也可影响肠造口患者的造口适应水平,正念及疾病获益感得分越高的患者其造口适应水平也越高,家庭关怀度也对其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3.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水平受不同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所在地、居住状态、职业等因素的影响。应重点关注收入水平低、手术后时间少于1年或超过3年的患者,针对其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4.正念在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与疾病获益感间起中介作用,能间接地影响肠造口患者的造口适应水平。
二、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核心概念界定 |
1.2.2 相关理论 |
1.2.3 ERAS的发展历史和主要内容 |
1.2.4 ERAS在结直肠外科治疗护理中的应用的文献回顾 |
1.2.5 癌症患者需求测评工具 |
1.2.6 结直肠癌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及其相关因素的文献回顾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患者需求 |
2.1 ERAS理念下造口建立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方法 |
2.1.3 研究结果 |
2.2 ERAS理念下造口还纳期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混合方法研究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方法 |
2.2.3 研究结果 |
2.3 讨论 |
2.3.1 造口建立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3.2 造口还纳期患者护理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证据综合:系统评价 |
3.1 成立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护理循证实践小组 |
3.2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3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3.1 研究目的 |
3.3.2 研究方法 |
3.3.3 研究结果 |
3.4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文献的检索和评价 |
3.4.1 研究目的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3.5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的总结和等级评价 |
3.5.1 研究目的 |
3.5.2 研究方法 |
3.5.3 研究结果 |
3.6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文献系统评价 |
3.6.1 研究目的 |
3.6.2 研究方法 |
3.6.3 研究结果 |
3.7 讨论 |
3.7.1 ERAS理念下直肠癌围手术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2 造口建立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7.3 造口还纳期护理相关证据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证据传播: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
4.1 成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制定小组 |
4.2 构建《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4.3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的专家论证 |
4.3.1 研究目的 |
4.3.2 研究方法 |
4.3.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证据应用:临床试点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5.2.1 研究对象 |
5.2.2 研究方法 |
5.2.3 评价指标 |
5.2.4 资料收集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许可 |
5.2.7 统计分析 |
5.3 研究结果 |
5.3.1 失访情况 |
5.3.2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5.3.3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的均衡性比较 |
5.3.4 干预方案对患者支持性护理需求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5 干预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
5.3.6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不同时点的造口相关并发症比较 |
5.3.7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造口还纳时间比较 |
5.3.8 对照组和干预组患者LARS严重程度比较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造口建立期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造口建立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四 造口建立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五 造口还纳后患者问卷调查表 |
附录六 造口还纳期患者一般资料记录表 |
附录七 造口还纳期患者访谈提纲 |
附录八 中文版临床指南研究与评估系统Ⅱ |
附录九 AMSTAR评价清单及说明 |
附录十 JBI证据预分级及证据推荐级别系统(2014 版) |
附录十一 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造口患者护理方案(初稿)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与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理论依据及研究框架 |
1.7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设计类型 |
2.2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学考虑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和正态性检验 |
3.2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一般人口学和患者疾病特征 |
3.3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现状及其单因素分析 |
3.4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现状及其单因素分析 |
3.5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现状及其单因素分析 |
3.6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差异性分析 |
3.7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相关性分析 |
3.8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二元应对与生活质量的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生活质量现状 |
4.2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感知压力现状 |
4.3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的二元应对现状 |
4.4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差异性 |
4.5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生活质量、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间的相关性 |
4.6 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和配偶感知压力、二元应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性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量表授权 |
附录 C:调查问卷 |
附录 D:医学伦理审查报告 |
附录 E:综述 慢性病患者和配偶二元应对理论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回授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1.结直肠癌流行病学特点及永久性肠造口现状 |
2.永久性肠造口的实施对患者的影响及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 |
3.永久性肠造口的主要健康教育方式 |
3.1 思维导图 |
3.2 同伴教育 |
3.3 自我管理教育 |
3.4 移动平台教育 |
3.5 回授法 |
4.回授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5.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 |
1.研究对象 |
1.1 样本来源 |
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2.3 脱落与终止标准 |
1.3 样本选择 |
1.3.1 预实验 |
1.3.2 样本量计算 |
1.3.3 临床分组 |
2.干预方案 |
2.1 准备阶段 |
2.1.1 成立健康教育小组 |
2.1.2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
2.1.3 对健康教育小组成员培训、考核 |
2.1.4 制做宣教手册和宣教视频 |
2.2 对照组 |
2.3 观察组 |
2.3.1 干预方法 |
2.3.2 运用回授法时的注意事项 |
2.4 评价方法 |
3.研究工具 |
3.0 一般情况调查表 |
3.1 中文版医院出院准备度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RHDS) |
3.2 出院指导质量量表(Quality Of Discharge Teaching Scale, QDTS) |
3.3 造口自我护理量表-早期版(Stoma Self-Care Scale-Early Stage Version,SSCS-ESV) |
3.4 中文版造口患者生活质量量表(City of Hope-Quality of Life-OstomyQuestionnaire-Chinese Version, C-COH) |
3.5 造口患者自我效能量表(Stoma Self-Efficacy Scale, SSES) |
4.统计学方法 |
5.质量控制 |
5.1 研究设计方面 |
5.2 人员培训阶段 |
5.3 研究实施阶段 |
5.4 数据的收集与录入 |
6 伦理原则 |
6.1 自主原则 |
6.2 保密原则 |
6.3 不伤害、有益原则 |
7 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2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
2.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
2.2 两组患者疾病相关资料比较 |
3 干预效果评价 |
3.1 两组患者出院时的出院准备度比较 |
3.2 两组患者出院时的出院指导质量比较 |
3.3 两组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比较 |
3.4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 |
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
3.6 两组患者出院后三个月的再入院率比较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回授法健康教育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出院准备度 |
2 回授法健康教育可提高护理人员的出院指导质量 |
3 回授法健康教育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
4 回授法健康教育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自我效能 |
5 回授法健康教育可提高永久性肠造口患者的生活质量 |
6 回授法健康教育可降低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三个月内因造口护理导致的再入院率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研究结论 |
2 创新与不足 |
2.1 创新 |
2.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结直肠癌患者出院准备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的护理难题 |
1.1.2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使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
1.1.3 医疗保险制度带来了需求差异性 |
1.1.4 支持性照顾需求研究现状 |
1.2 相关概念 |
1.2.1 造口 |
1.2.2 支持性照顾需求 |
1.2.3 自我护理能力 |
1.2.4 生活质量 |
1.3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抽样方法 |
2.4 样本量计算 |
2.5 研究工具及预调查 |
2.6 资料收集 |
2.7 统计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伦理原则 |
2.10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结果 |
3.1 数据收集情况 |
3.2 一般资料 |
3.3 现状分析 |
3.4 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单因素分析 |
3.5 结直肠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3.6 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的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问卷收集情况 |
4.2 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3 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自我护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的现状 |
4.4 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与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4.5 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附录六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 |
1.2.1 睡眠质量 |
1.2.2 正念水平 |
1.2.3 应对方式 |
1.3 理论依据及框架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剔除标准 |
2.1.4 样本量计算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工具 |
2.2.2 资料收集 |
2.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2.4 质量控制 |
2.2.5 伦理原则 |
2.3 技术路线 |
3 研究结果 |
3.1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的一般资料 |
3.1.1 社会人口学资料 |
3.1.2 疾病相关资料 |
3.2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现状 |
3.3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现状 |
3.3.1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得分情况 |
3.3.2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得分情况 |
3.4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单因素分析 |
3.4.1 不同社会人口学资料的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差异性比较 |
3.4.2 不同疾病相关资料的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差异性比较 |
3.5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
3.5.1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
3.5.2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 |
3.5.3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 |
3.6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3.7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在正念水平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 |
4 讨论 |
4.1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的基本情况 |
4.1.1 社会人口学资料 |
4.1.2 疾病相关资料 |
4.2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现状分析 |
4.3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
4.3.1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现状分析 |
4.3.2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现状分析 |
4.4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1 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 |
4.4.2 家庭人均月收入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 |
4.4.3 造口术后时间、造口自理情况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 |
4.4.4 造口并发症、造口类型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 |
4.4.5 化疗次数对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的影响 |
4.5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分析 |
4.5.1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分析 |
4.5.2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关系分析 |
4.5.3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 |
4.6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4.7 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应对方式在正念水平和睡眠质量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
4.8 研究局限与展望 |
4.8.1 局限 |
4.8.2 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癌症患者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5 理论依据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干预方案 |
2.4 资料的收集 |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6 伦理原则 |
2.7 质量控制 |
2.8 技术路线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3 两组间的均衡性比较 |
3.4 干预前两组患者造口自我管理能力、造口社会心理适应、造口相关护理知识得分情况 |
3.5 干预后两组患者造口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情况比较 |
3.6 干预后两组造口社会心理适应得分情况比较 |
3.7 干预后两组间造口相关护理知识得分情况比较 |
3.8 干预后两组间造口并发症发生例数、造口周围皮肤评分组间比较 |
3.9 两组不同时间点造口更换方式组间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预防性肠造口患者干预前造口自我管理能力、社会心理适应、造口相关护理知识的现状 |
4.2 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预防性肠造口患者的影响 |
4.3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4.4 研究的局限与建议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读研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造口患者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概念 |
1.5 文献回顾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4 资料收集 |
2.5 统计分析 |
2.6 质量控制 |
2.7 伦理原则 |
2.8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
3.2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3 研究对象心理资本情况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在一般人口学上的差异 |
3.5 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特征分析 |
4.2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 |
4.3 研究对象心理资本 |
4.4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 |
4.5 研究对象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B 调查问卷 |
附录C 综述 心理资本对造口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进展分析 |
参考文献 |
(9)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大肠癌流行病学特征 |
二、照顾负担 |
(一) 照顾负担的相关概念 |
(二) 照顾负担测评工具 |
三、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相关概念 |
(一) 照顾者 |
(二) 家庭照顾者 |
(三) 照顾负担 |
(四) 纵向研究 |
(五) 癌症轨迹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理论框架 |
(一) 癌症家庭照顾模型 |
(二) 照顾者适应模型 |
(三) 本研究理论模型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工具 |
(三) 资料收集 |
(四) 质量控制 |
(五) 统计分析 |
(六) 技术路线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一、随访完成情况 |
二、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人口学及疾病资料的描述分析 |
(一) 大肠癌患者社会人口学资料 |
(二) 大肠癌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基本特征 |
三、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描述性分析 |
(一)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描述分析 |
(二)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变化趋势 |
四、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照顾能力、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描述分析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社会支持的描述性分析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
(四)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应对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五、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 手术后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二) 化疗中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三) 化疗结束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四) 化疗结束后3个月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 |
六、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及异质性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水平及变化特点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的异质性分析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不同潜类别组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
(四)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不同潜类别影响因素分析 |
七、大肠癌患者与家庭照顾者主客体依赖性研究 |
(一) 手术后及化疗中期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
(二) 化疗中期及化疗结束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
(三) 化疗结束及化疗结束后3个月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负担主客体依赖模型 |
第五章 讨论 |
一、大肠癌患者及其家庭照顾者基本特征分析 |
二、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现状分析 |
(一)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维度子负担与总负担的变化趋势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潜类别的变化趋势 |
三、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因素分析 |
(一)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不同时期影响因素的分析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总负担及三个潜类别组影响因素的分析 |
四、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与照顾者照顾负担的主客体依赖分析 |
(一) 手术后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和照顾者照顾负担主体和客体效应明显 |
(二) 化疗中期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和照顾者照顾负担主体效应明显 |
(三) 化疗结束3个月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化疗结束及同时期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随时间发生变化 |
(二)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时期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同 |
(三) 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各潜类别组照顾负担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
(四) 大肠癌患者生命质量受到照顾者照顾负担影响 |
二、研究的创新性 |
三、局限性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一) 样本代表性不足 |
(二) 随访时间不充足 |
(三) 照顾负担潜类别差异性挖掘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3 患者疾病相关信息 |
附录4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问卷(EORTC-QOL-C30) |
附录5 家庭照顾者一般情况调查表 |
附录6 一般自我效能表 |
附录7 社会支持量表 |
附录8 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 |
附录9 简易应对方式量表 |
附录10 照顾者反应评估量表 |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 |
(10)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目的及创新性 |
4 研究意义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质量控制 |
4 伦理原则 |
5 调查方法 |
6 统计学方法 |
7 技术路线 |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2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现状 |
3 肠造口患者家庭关怀度现状 |
4 肠造口患者正念的现状 |
5 肠造口患者疾病获益感的现状 |
6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与家庭关怀度、正念及疾病获益感的相关分析 |
7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单因素分析 |
8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9 肠造口患者正念和疾病获益感对造口适应影响的路径分析 |
讨论 |
1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现状分析 |
2 肠造口患者正念及家庭关怀度现状的分析 |
3 肠造口患者疾病获益感的现状分析 |
4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与家庭关怀度、正念及疾病获益感的关系研究 |
5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影响因素 |
6 正念在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与疾病获益感间的中介作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结肠造口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ERAS理念下直肠癌临时性肠造口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其实证研究[D]. 胡洁蔓. 吉林大学, 2021(01)
- [3]永久性肠造口患者与配偶感知压力和二元应对对夫妻生活质量的影响[D]. 于玲玲. 延边大学, 2021(02)
- [4]回授法在永久性肠造口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陈琪.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结直肠肿瘤造口患者支持性照顾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牛欢欢. 兰州大学, 2020(01)
- [6]结直肠癌肠造口患者化疗期间正念水平、应对方式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郭慧云. 河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赋能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预防性肠造口患者自我管理中的应用[D]. 黄甜. 南华大学, 2020(01)
- [8]造口患者社会支持、心理资本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张钰. 延边大学, 2020(05)
- [9]大肠癌患者家庭照顾者照顾负担及其影响因素的纵向研究[D]. 王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肠造口患者造口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袁理.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