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

一、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刘思源[1](2021)在《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北农牧交错带位于毛乌素沙地东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该地区农牧业交错演替,具有明显的交错过渡性、生态环境脆弱性和水资源紧缺性。当前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治理和利用已具规模且不断扩大、农业用水量持续增长。若仍保持现有无序扩张的趋势,当开发规模超过水资源支持能力,将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因此,协调研究区内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地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意义。本文针对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明确了水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作用,开展了水资源模拟预测;以水资源对沙地农业开发的支持能力为约束,建立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采用改进的NSGA-Ⅱ多目标优化算法,探索水资源调控下的沙地农业利用的适宜规模,为交错带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良性提升、经济社会稳固发展提供支持。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VAR模型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的动态影响,明确了水资源在沙地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选取了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中紧密相关的水资源、农业经济、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依据典型指标建立了多变量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法定量地分析了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过程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水资源综合占比在总用水量、农业用水量、农林牧渔总产值、沙地面积及生态服务价值等指标中贡献度分别为94.44%、90.93%、58.86%、86.39%、70.93%,说明水资源在交错带农业发展中扮演着关键性资源的角色,是主要影响因素和资源动力。(2)基于TOPMODEL模型和WAS模型联合模拟了交错带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对未来交错带水资源可利用量进行预测。利用TOPMODEL模型开展基于DEM的径流过程模拟,采用启发式分割算法进行历史径流资料的突变点分析,确定1979年为突变点所在年份,划分1980-2000年为率定期,2001-2018为验证期,率定期和验证期模型的效率用WAS模型对交错带供水情况进行预测,得到交错带在北京气候模式BCC-CSM1.1下RCP2.6、RCP4.5、RCP8.5三种降雨情景的2025年可供水量分别为15.14亿m3、14.46亿m3 和 14.70 亿 m3,2030 年分别为 18.84 亿 m3、18.45 亿 m3 和 18.72 亿 m3。(3)构建了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并设置了多元调控情景。根据沙地农业可用水量的区间量化原理,明确了用水上限,获得了 2018年和2025年交错带沙地农业可用水量分别为 19113 万 m3、17880.5 万 m3,2030 年 RCP2.6、RCP4.5、RCP8.5 降雨情景下分别为25571.6万m3、23928.8万m3、26390.8万m3。基于Markov模型对交错带土地利用类型进行预测,2025、2030年沙地农业利用的可开发沙地规模分别为2992.41km2和2763.72km2。从水资源条件、节水措施及农作物种植结构三个角度设置调控情景,包括降雨情景(3种)、节水情景(3种)、种植情景(7种),共形成63种方案集。(4)采用基于正交试验设计思想和ε占优机制的oε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求解了水资源调控模型。以沙地农业利用规模最大为原则,选取了 15种推荐方案,各方案下榆阳区和神木县可开发规模占未利用沙地比例最低,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最大占比分别为(18.57%,4.08%)、(7.06%,28.6%)、(5.01%,0%);占比最高的区域为府谷县和定边县,分别为(100%,31.24%)、(100%,47.82%)、(100%,100%),交错带2018年、2025年和2030年中可开发规模最大占比分别为24.54%、14.71%、29.99%。总体来看,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间低的状态。结果表明,在大量依靠引调水工程的前提下,交错带在各情境下水资源仍无法支撑未利用沙地的完全开发,水资源分布不均且形势紧张。(5)利用水土资源匹配指数法研究了交错带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交错带沙地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指数主要分布范围是[53.07,122.14],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利用规模呈现出不匹配状态。在空间分布上,榆阳区和神木县匹配系数始终<0,呈现出地多水少、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不足现象;府谷县2018、2025、2030年指数范围分别在[1.77,1.98]、[3.36,5.84]、[-0.39,1.71],沙地农业可用水量与开发规模保持在均衡范围内,水土资源匹配状况最优;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从东北部地多水少向西南部水多地少过渡,基本与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空间分布情况相印证。沙地农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各县区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呈现出空间差异性,节水效率的提升有助于提升水土资源匹配程度,高效的农业灌溉管理措施仍是改善交错带水土资源匹配格局的有效途径。

刘树西[2](2021)在《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喀斯特石漠化是中国南方生态建设中需要面临的最突出地域问题,治理成效是判断该地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依据之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科学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是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向纵深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改善石漠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之一。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挖掘林业资源信息、监测评价综合效益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地理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有关人地协调发展、生物多样性、目标决策、3S技术等理论,针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评价指标因子深度挖掘、天空地多尺度协同对林产业效益评价专题信息提取等科学问题和科技需求,在代表南方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环境类型总体结构的贵州高原山区选择关岭-贞丰花江、毕节撒拉溪和施秉喀斯特为研究区。2018-2021年协同天空地通过对野外考察、定位采集、天空地数据挖掘、资料调查收集等多手段、多数据、多方法为一体,挖掘生态和社会经济指标因子,运用空间分析、熵权法、综合指数模型等方法,构建基于天空地一体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两山”效益、扶贫效益、惠民效益与综合效益实现综合效益动态监测和评价,揭示特色林产业发展的驱动力因素,提出后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为国家和地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发展和评价提供科技参考。1基于2015-2020年的两期遥感影像和相关地理专题数据,结合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不同等级石漠化特色林产业专题资源信息,提取石漠化区生态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整体改善了石漠化区生态环境状况。近5年来关岭-贞丰花江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20.62%增长至23.28%,潜在、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0.29%、6.64%、5.58%、14.89%;毕节撒拉溪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11.07%增长至13.55%,潜在石漠化动态度增长了39.94%,但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47.88%、34.51%、0.31%;施秉无石漠化面积比例由2015年的49.70%增长至50.81%,潜在石漠化、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动态度分别下降了7.07%、53.85%、1.61%。不同地域石漠化等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且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演进以重度向轻度过程演进为主。2基于喀斯特石漠化环境背景按照指标选取原则,协同天空地一体化多源数据挖掘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因子,以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中国南方喀斯特生态环境改善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稳定提升。依据指标体系结构层次的属性特征,即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石漠化程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涵养水源、人均收入、林产值、产业结构变化、人口密度、基础设施覆盖度、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生活保障、贫困率。采用熵权法计算生态效益权重为0.426,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权重为0.298和0.276。该指标体系及科学指标权重赋值法综合反映了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情况,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提供了参考依据。3基于指标权重通过线性加权求和以确定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的生态和社会经济效益,并构建天空地一体的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随时间提高的变化程度,即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总体发展效益水平明显提升,但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特色林产业的效益发展程度有所不同。近5年间关岭-贞丰花江(中-强度石漠化区)特色林产业综合得分由2015年的0.156增长至2020年的0.247。毕节撒拉溪(潜在-轻度区)综合得分由0.096增长至0.201。施秉(无-潜在石漠化区)综合得分由0.094提升至0.206。不同地域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对资源要素进行合理分配以及不同生计策略制约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值得商榷。4通过线性组合加权函数建立了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表明综合效益增长变化明显。近5年间中-强度石漠化(关岭-贞丰花江)特色林产业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492提升至0.756,相较于其他两地区增长幅度最小(0.264),综合效益等级由中等(0.4~0.6)转变为较好。潜在-轻度石漠化(毕节撒拉溪)综合效益由2015年的0.296增长到2020年的0.622,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转变为较好(0.6~0.8)。无-潜在石漠化(施秉)综合效益分别为0.283、0.604,综合效益增长了(0.321),综合效益等级由较差(0.2~0.4)转变为较好(0.6~0.8)。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足以实现生态恢复与维持农户生计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模式,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实施对生态环境具有直接性影响,而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未来需建立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及综合效益评价,使其更加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循环发展。

赵轩[3](2021)在《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然资源,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另外,随着国有林区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始由开发利用转为生态保护,在此阶段,如何推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国有林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管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尚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不再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发展远景等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把研究对象界定在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层面上。本文所研究的“森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是以“两山论”为基础,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转换和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价值核算、实证分析、中介效应、系统仿真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充分诠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实践途径,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首先,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经济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相关评估方法对伊春国有林区各林业局2018年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总值为442.516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212.86亿元;生态效益为84.55亿元;社会效益为145.1亿元;并利用此核算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二是分析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影响机制和效益提升驱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森林资源自然属性、林业投资结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中介效应等方面内容;其次,分别以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因变量,以林龄结构、产业结构、林业各类投资、森林管护、森林旅游人数为自变量,运用变截距面板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产生的边际效应和影响效果,以及分别以森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间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能够带动森林经济效益提升,国有林区应优先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运用利益相关理论构建驱动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机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信息披露、奖补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实现政府主导、国有林区生态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的最优发展模式。三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策略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和林业发展战略,针对政府政策、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合理建议,更好地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增值,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核算方法、影响机理、仿真驱动构建和效益提升保障体系,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符旺[4](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宋沂邈[5](2021)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规划相关要点,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前提。该目标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带来了更艰巨的挑战。“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推动绿色低碳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助推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生态环境保护一方面应从防控污染物排放入手,切实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强度,一方面应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引导污染物以自然消纳的方式进行合理传导。面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政府和企业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实现经济发展效率和绿色生产力水平的内在统一。基于上述背景,会计界开始思考如何构建行之有效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方法以辅助环境监管,并助力企业实现绿色转型。研究环境会计,对构建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以及实现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围绕环境会计信息计量问题展开深入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部分内容:第一,研究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制度背景。研究立足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对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进行研究。发现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都是以投入产出关系为逻辑,对各自目标达成与否进行评价。二者关于产出目标的不同,是造成环境会计要素分类、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不适应性的本质原因。因此,本研究以投入产出为依据,立足环境管制,对环境会计的信息计量及应用体系进行设计,以提高环境会计与环境管制的适应性。第二,基于投入产出关系,从实物、价值和综合三个维度构建环境会计要素内容。在实物维度,企业内部存在当期消耗等于当期产出的投入产出关系。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将实物维度要素划分为消耗要素、产品要素、正产出要素和负产出要素;将价值维度要素划分为投入要素、产出要素、消耗要素和权益要素;对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进行再分类,构造环境增益(减益)要素和环境综合要素。环境会计要素体系的构建,完善了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框架体系,极大丰富了环境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效解决了面向环境管制的环境信息供给不足的问题。第三,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构思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及计量方法。针对实物计量属性,基于真实性原则,采用实物盘存法计量消耗要素,继而基于重要性原则,依据投入产出关系,用消耗要素、产出要素推算负产出要素。针对价值计量属性,依据投入产出关系,分别设计消耗要素、产出要素和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模型。针对能值计量属性,采用能值分析法对实物维度要素进行能值转化,继而根据定义设计环境增益(减益)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及环境综合要素能值计量模型。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三个维度的要素计量方法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突破了环境会计要素的非货币计量瓶颈,提高了环境信息的质量。第四,针对投入产出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内容,设计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基于实证研究结果,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对象划分为政府环境管制部门和社会公众。基于环境管制全生命周期评价需求,构建环境信息披露准入模式、管控模式和管制退出模式。在三种模式下分别设计向政府环境管制部门的管制包专递内容,以及面向社会公众的对外公开信息披露内容。以一家燃煤电厂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模式下的信息披露内容设计展开应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与内容,对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五,针对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应用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提供政策建议。针对环境准入环节,建议对预计负产出总量和预计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超过上限者不可准入。针对运行管控环节,首先建议对运行期内负产出总量以及重点管控元素逃逸率设置上限;继而建议在上述要求达标的基础上利用可持续发展指数对企业整体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针对环境退出环节,建议以重点管控元素是否实现彻底消纳作为环境退出的判定依据,直至消纳完毕方可退出。以十三家发电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运行管控环节下的环境评价方法展开应用。综上所述,本研究构建了以实物要素为基础、价值要素为补充、综合要素为协调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体系,并配套设计要素计量方法与信息披露方法,最终为环境管制主体如何利用上述信息进行评价提供政策建议。

毕然[6](2021)在《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形态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和技术创新性革命供给了空前动力,也为生态危机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它意味着,人与自然关系内蕴的张力不断强化了生态环境治理意识提升、治理内容丰富、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技术能力进步,而且其中的伦理反思或批判实际地担负着这种强化的内在理想尺度的功能。于是,生态伦理的思维逻辑和行动规程就在新的时代变革发展中具备了社会价值寻索的本体论意蕴,而现代管理所应呈现的生态伦理价值自是其题中之义。众所周知,工业文明以来的西方生态伦理始终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纷争,如何化解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维定势下的全球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的尊重并保护、开发和利用显然是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度与进度的本质性议题。现代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理应坚守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立场对其进行批判性校正,以马克思生态思想为指引,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伦理思想,将生态伦理的公正、平等、有序、绿色、和谐等价值理念合理地嵌入现代管理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整体主义治理框架中。这喻示着,现代社会发展不仅要促成人们生态认知的格式塔转换,以共生同在、互惠并联、深层融合的生态思维范式重新检视人与自然之间所应建构的和谐共生模式;同时,应契合生态理性内核来赋予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生态伦理关切,使其在公共决策、协调、合作、监督等管理职能中统筹运用生态自然观、生态道德观、可持续发展观和技术引领观,以生态正义的价值追求维护人类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基于管理价值视域下对生态伦理理论进行审视来解读人与自然关系实质,通过现代管理思想史的简要回顾以透视生态伦理理念的演进变化、逻辑关联及其现实需求所呈示的价值偏好,力图揭示生态伦理的理论困境并形成具有实践影响的价值规约和导向,为现代管理的价值选择提供生态整体主义的公正、平等、自由、和谐的伦理发展路向设计依据,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木洁[7](2021)在《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有着丰富的地质种类和多样的水域特征,形成了流域、湿地、草原、海洋等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及生物构成。1989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将生态补偿做了初步规定。2008年,我国开始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在全国划定25个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达386万平方米千米。截止2019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市区名单已从首批的436个增至817个。国际上对生态环境服务付费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一是国际上对市场配置生态环境资源观点的认可;二是生态环境服务付费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同时改善了地区贫困状况。1我国政府在生态环境服务付费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了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并开展相关工作: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投入,跨区域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试点工作。二是建立森林、流域、基本农田等生态类型补偿机制,积极开展政府与市场合作机制。本文通过实地走访、比较分析及文献收集的方法整理了国内外近年来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相关概念及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价值、生态资本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支撑。本文通过探究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政策实施情况,介绍了玉龙县生态资源类型及状况、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工作开展情况,发现玉龙县在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中存在补偿模式单一;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生态补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景区、森林、水源地、基本农田、草甸湿地各生态类型提出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建议。最后,通过对比玉龙县与贡山县的生态补偿模式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对策建议:一是要建立科学的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二是建立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三是结合县域实际情况,创新生态补偿模式,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敬博[8](2020)在《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是地球表层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开放复杂巨系统,是以地球表层一定地域为基础的人地相关系统,即人与地在特定地域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动态结构。一直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在人地系统理论框架之下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人地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人地系统间相互作用、能量转换、后效评价及风险评估;人地系统的空间格局和地域分异规律;人地系统的时间演化规律及趋势;不同层次、不同尺度的人地系统优化协调管控等方面。山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提供了陆地70%以上的淡水资源和绝大部分能源、矿产、生态资源,是目前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保存最好的区域,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核心区和主要资源赋存区域,全球约有一半人口依赖山地提供的资源。山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生活栖息地和文明发祥地,为人类的生息、繁衍和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支撑,但由于自身系统不稳定、生态系统十分敏感,因此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干扰,近年来成为在全球环境变化和生态退化过程中响应最为激烈和迅速的地区,山区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受到各国学界和政府的持续关注。在此背景下,作为特殊、复杂且地域分布广泛的一种人地系统类型,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其空间管控就成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科学理论和实践命题。本研究遵循“研究综述-理论建构-实证分析-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选取跨省典型山区——秦巴山区作为对象开展研究工作。运用人文-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生态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重点从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空间管控三个方面对山区人地系统的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状态评价及管控策略等进行分析,并建构理论框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Getis-Ord General G空间探测法、GWR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空间供需匹配模型、空间效益均衡模型等研究方法,对山区人地系统的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空间均衡和优化调控等问题开展实证研究;提出适宜于秦巴山区的空间管控模式及管控实践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山区人地系统理论方法探讨。对山区人地系统基本特征、要素、结构、作用机制、演化机理和优化调控等进行理论分析,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的协调与均衡体现在两个维度,理论维度上应包括“地域空间内的开发需求-环境供给关系匹配”、“区际间的效益均衡和区域综合效益最大化”两个方面,实践维度上提出应在不同区域采用针对性、差异化的空间管控手段,确定不同的发展模式和优化策略,促使人类活动要素在地域空间上有序分布,实现山区人地系统的综合均衡。(2)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的历史演化大致经历了以“共生协调”、“发展退化”、“矛盾突出”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阶段;21世纪以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总体呈下降中略有浮动的发展状态,空间差异表现为中高山区快速下降,低山平原区相对平稳;影响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下降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状态和资源利用程度,生态环境质量对秦巴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度提升具有一定作用,但同时需要建立在高质量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3)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定量研究。秦巴山区自然环境要素区域差异较大,且随地形变化的特征比较明显;人口、经济发展表现为外围热、内部冷的不均衡空间格局;多个要素、多个尺度的交互研究发现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呈现集聚度低于平原、垂直向分异更为剧烈的显着特征,其与地形具有显着关联性。(4)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状态评价。秦巴山区存在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显着空间错位,供给能力中部高而外围低,开发需求则基本与之相反;空间匹配均衡程度总体较低,且分布极不平衡,均衡度总体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格局,均衡与失衡的区县数量比为2:8;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不匹配,全域空间效益分布不够均衡。(5)提出了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模式与管控实践方案。总体思路是以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分析和空间均衡状态评价为依据,以优化人地系统空间格局为愿景,瞄准区域内空间供需匹配均衡和区际间综合效益均衡两大核心目标,划分管控单元,管控模式分为生态保障型、经济保障型、效益双增型、效益转移型等四个类型。

刘清泉[9](2020)在《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文中指出黑龙江省作为我国面积最大、森林蓄积量最多、国有森工企业最集中的省份,为我国森林资源供给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经济陷入危困的境地。随着2014年4月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停止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的商业性采伐政策的推行,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主营业务相继萎缩,导致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压力,迫切需要通过转型激发黑龙江国有森工的企业活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018年6月30日成立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江森工集团)标志着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式打破原有政企不分的管理体制,转型成为完全按照市场规律发展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龙江森工集团及下属的林业局子公司如何进行转型发展是一件特别考验政府、企业和职工等经济主体智慧和勇气的事情。因此,选择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的分析研究对国有林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首先,本研究以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综述作为指导,以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状作为研究起点;结合相关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全面停伐政策出台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后的现状、企业转型的发展基础及转型的现实原因三个方面入手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感知—影响—行为”的计划行为理论研究范式分析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要素,构建和提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其次,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对实地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结构方程模型(SEM)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理论模型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影响路径分析,提出从直接影响路径、间接影响路径和调节路径三个方面分析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行为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再次,在对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直接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转型动因→转型行为”影响显着,是所有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中最高的,达到0.666。“构建自有品牌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最大,达到了 0.349。“互联网时代组织平台化转型方向→转型行为”与“大数据转型方向→转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是0.147和0.149,与现实状况也比较符合。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更加重视自有品牌的构建,与现实情况比较相符。“机会识别能力→转型行为”、“组织学习能力→转型行为”、“企业执行能力→转型行为”和“转型创新能力→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路径中,路径系数分别为0.315、0.296、0.06和0.411。说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转型创新能力的路径系数最大,对企业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最大。得出中介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中介变量转型能力后,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影响作用减弱(路径系数由0.67变为0.21),因此转型能力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机会识别能力的中介效应最大为0.219,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正处于市场化转型的起始阶段,非常重视对机会识别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企业和员工迅速融入市场环境中。得出调节效应影响路径的研究成果中,当加入调节变量转型程度后,转型程度在机会识别能力和组织学习能力与转型行为中存在调节作用,转型程度在企业执行能力和转型创新能力与转型行为中不存在调节作用。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及对策建议。基于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的研究结果,从转型动因、转型能力、转型方向和转型程度四个方面提出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根据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包括: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加速机制体制改革、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为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未来的转型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现实依据。

俞宁[10](2019)在《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汽车产销量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一,对汽车产品进行生态设计是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向生命周期开展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不仅有利于选择或改进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方案,而且从源头上实现汽车产品的绿色发展意义重大。但是,目前我国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主要针对汽车产品使用阶段进行,而忽略了使用前和使用后的评价;既缺少兼顾产品性能与生态影响要求的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更缺乏符合我国国情和汽车产品特征的定量分析技术及评价工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构建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并提出了产品生态价值的概念。从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过程,理清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的研究思路,抽象与概括了整个评价过程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步骤,给出了综合评价框架模型。该模型包括了汽车产品生态成本评价模型、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模型以及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综合评价模型。同时,提出了“产品生态价值”概念以及评估方法。在进行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时,通过评价汽车产品生态价值,以兼顾产品性能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从而实现以更少的生态代价获得更优的产品性能的目的。(2)建立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基于“三阶段”模块化的汽车产品生命周期清单分析技术,基于生态成本指数法的汽车产品影响评价技术,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模糊质量功能屋(FAHP-FQFD)的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技术,基于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技术等关键技术方法。(3)建立了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首先,建立了汽车产品生命周期资源消耗指数计算数学模型以及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环境排放影响指数计算数学模型、汽车产品生命周期生态综合成本评价指数计算模型;然后,提出汽车产品性能评价量化方法;最后,建立了汽车产品的面向资源节约生态价值指数计算数学模型、面向环境友好生态价值指数计算数学模型以及生态价值综合指数计算数学模型。(4)开发了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系统“V-EVA1.0”。建立了评价软件系统的基本架构,设计了基础数据库、后台评价计算引擎以及人机界面等功能模块。该软件系统为实证研究以及评价方法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5)以汽车前罩为实证研究对象,应用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乘用车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方案与传统钢制前罩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对比分析。首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采集了汽车前罩生命周期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排放数据清单。其次,应用开发的综合评价软件系统“V-EVA1.0”对几种汽车前罩产品的生态价值指数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从分析结果发现,对于汽油车而言,轻量化设计的铝合金前罩产品生态价值指数高于传统设计的钢制前罩,说明汽油车用前罩通过轻量化设计实现了用较低的生态代价获得更优的产品性能的目的。但是对于电动车而言,铝合金制前罩的生态价值指数反而比钢制前罩的要小,说明电动车用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需要改进。最后,以提高电动汽车前罩生态价值为目标,从减少前罩生态成本和提高产品性能指数等方面着手,提出了电动汽车用铝合金前罩轻量化设计的改进建议。本文提出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方法,对促进汽车产品生态设计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缓解汽车产品性能和生态环境之间的设计冲突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水文模型研究进展
        1.3.2 自然系统多变量互馈关系研究进展
        1.3.3 水资源调控的思想演变与方法进展
    1.4 问题提出及思考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案
        1.6.2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1 陕北农牧交错带范围界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土壤植被
        2.2.3 自然资源
    2.3 社会经济现状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4.1 水资源分布情况
        2.4.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2.5 荒漠化特征及治理历程
        2.5.1 荒漠化现状及特征
        2.5.2 荒漠化动态演进
        2.5.3 水土流失现状
    2.6 区位特殊性及重要意义
        2.6.1 交错性与过渡性
        2.6.2 水土资源紧缺性
        2.6.3 生态环境脆弱性
        2.6.4 区位特殊性
    2.7 本章小结
3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1 VAR模型介绍
    3.2 指标选取及相关性分析
    3.3 VAR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3.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3.3.2 Johansen协整检验
        3.3.3 模型参数估计
        3.3.4 模型检验
    3.4 脉冲响应
    3.5 方差分解
    3.6 水资源对交错带农业发展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交错带水资源预测
    4.1 模型基本原理
        4.1.1 TOPMODEL模型
        4.1.2 WAS模型
    4.2 子流域单元划分
    4.3 TOPMODEL模型构建及校验
        4.3.1 下垫面参数提取
        4.3.2 模拟效果及模型参数校验
    4.4 WAS模型构建与模拟验证
        4.4.1 拓扑关系
        4.4.2 数据基础
        4.4.3 模拟验证
    4.5 基于TOPMODEL和 WAS模型的水资源预测
        4.5.1 规划年气候情景模式
        4.5.2 规划年水资源量预测
    4.6 本章小节
5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1 水资源调控模型的理论基础
        5.1.1 模型框架
        5.1.2 模型原理
    5.2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分析
        5.2.1 可用水量区间量化
        5.2.2 可用水量上限分析
        5.2.3 传统行业需水预测
        5.2.4 沙地农业可用水量潜力分析
    5.3 可开发沙地规模预测
        5.3.1 土地利用现状及其结构分析
        5.3.2 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动态演变
        5.3.3 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变化分析
        5.3.4 基于Markov模型的土地利用类型预测
    5.4 调控情景设置
        5.4.1 多元情景分析
        5.4.2 调控情景设置
    5.5 水资源调控模型构建
        5.5.1 目标函数
        5.5.2 约束条件
    5.6 本章小结
6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及空间格局变化
    6.1 基于正交?占优策略改进的NSGA-Ⅱ算法
        6.1.1 正交设计初始化种群
        6.1.2 ε占优策略
        6.1.3 NSGA-Ⅱ算法
        6.1.4 模型求解流程
    6.2 沙地农业利用适宜规模分析
        6.2.1 各县区适宜规模分析
        6.2.2 交错带适宜规模分析
    6.3 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空间分布
    6.4 沙地农业利用的水资源配置方案
    6.5 水土资源空间匹配格局变化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研究现状
    (一)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
    (二)喀斯特环境天空地一体化与林产业效益监测
    (三)天空地一体化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进展及其对石漠化治理的启示
        1 文献论证与获取
        2 研究阶段划分
        3 国内外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 研究目标
        2 研究内容
        3 研究特色与难点及创新点
    (二)技术路线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方法
    (三)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2 研究区基本特征与代表性论证
    (四)数据资料获取及可信度分析
        1 天空地数据
        2 野外调查数据
        3 收集资料数据
三 数据挖掘与处理
    (一)数据挖掘
        1 航天数据
        2 航空数据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
    (二)数据处理
        1 航天数据处理
        2 航空数据处理
        3 地面监测调查数据处理
四 产业效益指标信息提取
    (一)特色林产业提取
        1 特色林产业分类标准
        2 不同石漠化等级特色林产业时空分布特征
    (二)生态环境指标因子
        1 土地覆盖
        2 石漠化类型
        3 植被覆盖度
        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5 生物多样性
        6 涵养水源
    (三)社会经济指标因子
        1 人口密度
        2 人均收入
        3 林产值
        4 产业结构变化
        5 基础设施覆盖度
        6 恩格尔系数
        7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
        8 贫困率
五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构建
        1 指标选取原则
        2 指标因子选取
        3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 指标体系建立
    (二)指标数据标准化
        1 标准化方法
        2 极差标准化
    (三)指标权重确定
        1 权重计算方法
        2 指标权重计算
    (四)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建立
        2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计算
六 综合效益评价
    (一)“两山”效益
        1“两山”理论
        2“两山”效益评价
    (二)扶贫效益
        1 扶贫发展
        2 扶贫效益评价
    (三)惠民效益
        1 惠民内涵
        2 惠民效益评价
    (四)综合效益
        1 综合效益
        2 综合效益评价
七 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综述
        1.2.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生态系统
        2.1.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
        2.1.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与价值评估
        2.1.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估与效益提升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价值论
        2.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伊春国有林区现状分析
    3.1 伊春国有林区概况
    3.2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2.1 森林面积及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造林管护概况
    3.3 伊春国有林区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及产业结构概况
        3.3.2 林业投资概况
        3.3.3 从业人员概况
        3.3.4 森林旅游概况
    3.4 伊春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
    4.1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核算
        4.1.1 经济效益核算对象
        4.1.2 经济效益核算方法
        4.1.3 经济效益核算指标体系
        4.1.4 经济效益核算
        4.1.5 经济效益核算结果
    4.2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
        4.2.1 生态效益核算方法
        4.2.2 生态效益实物量核算
        4.2.3 生态效益价值量核算
        4.2.4 生态效益核算结果
    4.3 森林生态系统社会效益核算
        4.3.1 森林游憩价值
        4.3.2 森林提供就业机会的价值核算
        4.3.3 社会效益核算结果
    4.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4.4.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
        4.4.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因素
        5.1.2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内部性因素
        5.1.3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5.2.2 变量与数据
        5.2.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5.2.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5.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中介效应分析
        5.3.1 中介效应
        5.3.2 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3.3 森林经济效益的中介效应
        5.3.4 森林社会效益的中介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分析
    6.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6.1.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思想
        6.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1.4 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6.2 演化博弈仿真及策略分析
        6.2.1 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动态演化
        6.2.2 不同因素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影响
    6.3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构建
        6.3.1 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分析
        6.3.2 基于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提升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增加扶持政策供给
        7.1.2 保证林业投资的合理有效
        7.1.3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7.1.4 优化交易市场结构
        7.1.5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监管制度
        7.1.6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2 集团层面
        7.2.1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认识
        7.2.2 注重企业科学技术研发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1.3 科学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2.2 实地调研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3.1.1 呼伦贝尔草原
        3.1.2 锡林郭勒草原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3.2.1 呼伦贝尔草原
        3.2.2 锡林郭勒草原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3.3.1 呼伦贝尔草原
        3.3.2 企业案例分析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3.4 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4.2.1 经济效益
        4.2.2 社会效益
        4.2.3 生态效益
    4.3 易牧连锁超市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5.1.1 政治环境
        5.1.2 经济环境
        5.1.3 社会环境
        5.1.4 技术环境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6.1 讨论
    6.2 结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论文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技术路线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环境会计理论基础
        2.1.1 管制经济学理论
        2.1.2 环境会计目标相关理论
        2.1.3 物质不灭理论
        2.1.4 劳动价值理论
        2.1.5 效用价值理论
        2.1.6 能值理论
    2.2 环境会计相关文献综述
        2.2.1 环境会计目标
        2.2.2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2.2.3 环境会计要素内容
        2.2.4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2.2.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2.2.6 环境绩效评价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现状
        3.1.1 环境管制制度背景
        3.1.2 环境管制信息需求分析
    3.2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与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
        3.2.1 环境会计制度背景
        3.2.2 环境会计信息供给现状—实例分析
    3.3 环境管制目标下环境信息供需不适应性分析
        3.3.1 环境会计要素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2 环境信息披露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3.3 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管制信息需求不适应
    3.4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1 环境管制与环境会计的投入产出逻辑分析
    4.2 立足环境管制的环境会计目标构思
        4.2.1 环境会计总体目标
        4.2.2 环境会计具体目标
    4.3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3.1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的信息质量特征
        4.3.2 实物维度要素设计基本假设
        4.3.3 实物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4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5.1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基本假设
        4.5.2 综合维度环境会计要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方法
    5.1 基于投入产出的多维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属性
    5.2 基于投入产出的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2.1 实物维度要素内容
        5.2.2 基于实物盘存制的消耗要素计量方法
        5.2.3 基于投入产出守恒的负产出要素计量方法
    5.3 基于投入产出的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3.1 投入要素赋值方法
        5.3.2 消耗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3.3 产出要素的值计量方法
        5.3.4 权益要素价值计量方法
    5.4 基于投入产出的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4.1 能值理论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5.4.2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
    5.5 环境会计要素计量应用案例
        5.5.1 案例背景
        5.5.2 实物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3 价值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5.4 综合维度要素计量方法应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1 环境管制强度与物质流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研究
        6.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1.3 变量设计
        6.1.4 实证模型设置
        6.1.5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6.1.6 稳健性检验
        6.1.7 结论与启示
    6.2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模式设计
    6.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1 准入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2 运行管控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3.3 管制退出模式与投入产出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设计
    6.4 基于运行管控模式的燃煤电厂环境信息披露案例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评价政策建议
    7.1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准入评价政策建议
        7.1.1 环境准入评价思路
        7.1.2 环境准入评价指标体系
    7.2 基于投入产出的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建议
        7.2.1 运行管控评价设计思路
        7.2.2 运行管控评价指标体系
        7.2.3 运行管控评价政策应用案例
    7.3 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退出评价政策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6)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与主要创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本质
    第一节 生态伦理的阐释
        一、西方生态伦理的思想流变
        二、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内涵及特征
    第二节 多学科视角的生态伦理属性
        一、政治学视角:基于政治权力的生态伦理属性
        二、经济学视角:共生和绿色的可持续性经济管理
        三、社会学视角:社会结构的生态化转型
    第三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基本规定
        一、生态伦理的价值理念
        二、生态伦理的基本原则
        三、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
        四、生态伦理的维护机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管理视域下的生态伦理历史演进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的价值定位——效率至上
        一、古典管理理论的“经济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科学管理的管理模式:控制自然的祛魅化设计
        三、理性逻辑的科学化功利价值取向
        四、“经济人”假设的反生态伦理省思
    第二节 行为科学管理的价值转换——情感依托
        一、行为科学管理的“社会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行为科学理论模式:人际关系的社会化凸显
        三、情感激励的生态化行政伦理扩展
        四、行为科学理论的生态伦理缺失
    第三节 系统权变管理的价值探索——因境制宜
        一、系统权变管理的“复杂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系统权变管理的管理模式:人境关系的动态化调适
        三、动态持衡的多元化政府伦理关系
        四、系统权变时期的方法论评价
    第四节 知识与文化管理的价值创造——互生共存
        一、知识与文化管理的“文化人”人性假设基础
        二、知识与文化管理模式:人智关系的持续化建设
        三、生态和谐的人本化行政文化结构
        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人”的内在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向度
    第一节 现代社会管理的生态意识理念
        一、生态健康意识——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二、生态优先意识——保证社会持续发展
        三、生态环境意识——引领社会绿色发展
    第二节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的价值体系
        一、生态公正:政府生态伦理管理的核心价值
        二、生态自由:公共管理秩序建构的目标价值
        三、生态平等:道德主体利益协调的价值根基
        四、生态和谐:和谐社会伦理调和的价值趋向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实现困境与出路
    第一节 生态伦理在现代管理中的实现困境
        一、现代管理的主体性困境:主体价值的公平失允
        二、现代管理的目标困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受阻
        三、现代管理的秩序困境:生态安全的秩序失衡
        四、现代管理的文化困境:中西生态伦理的融突
    第二节 公共社会治理实现生态伦理的出路
        一、构建生态伦理观念以践行协调共生的价值理念
        二、实施生态伦理战略以推动生态化的社会经济发展
        三、加强生态法治建设以维护生态安全的稳定秩序
        四、创新生态文化理念以促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现代管理的生态伦理价值建构之维
    第一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伦理价值阐释
        一、基于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伦理价值构建
        二、生态善治对美丽中国愿景的实现
    第二节 中国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模式
        一、生态管理及其决策理念建构
        二、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决策运行模式
    第三节 生态伦理视域下生命安全健康的价值阐释
        一、生命安全健康的理性制衡内蕴
        二、中国人民生命安全健康的生态行政价值观建构
        三、中国政府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实现路径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进展
        二、国内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生态补偿
        二、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第二节 基础理论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外部性理论
        三、生态环境价值理论
        四、生态资本理论
第二章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推进情况
    第一节 玉龙县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一、玉龙县景区概况
        二、玉龙县水源地概况
        三、玉龙县森林概况
        四、玉龙县基本农田概况
        五、玉龙县草甸湿地概况
    第二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原则
        一、坚持公正公平,公开透明原则
        二、坚持科学规划,技术创新原则
        三、坚持高效合理的资源配置原则
        四、坚持绿色发展,生态惠民原则
    第三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实施情况
        一、纵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支持
        二、建立县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
        三、探索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
        四、依托生态补偿助力乡村振兴
第三章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问题成因
    第一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补偿模式单一
        二、补偿标准设置不合理
        三、生态补偿对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成效不明显
        四、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第二节 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问题成因分析
        一、县级相关责任主体分工不明确,补偿工作很难落到实处
        二、配套政策缺失,制度搭建不完善
        三、补偿资金获取途径单一,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尚未健全
    第三节 玉龙县与贡山县比较分析
        一、贡山县自然地理概况
        二、玉龙县与贡山县资源对比分析
        三、贡山县生态补偿模式
        四、对比结论分析
第四章 国内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实践情况
        一、易北河横向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协议
        二、FONAFIFO生态服务付费
    第二节 国内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实践情况
        一、浙江省水源地生态补偿模式探索
        二、白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
    第三节 国内外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启示
        一、因地制宜的开展生态补偿工作
        二、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
        三、创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模式
        四、完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
第五章 推进玉龙县各生态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景区
        一、开展景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
        二、完善景区环境保护技术支撑
        三、加强制度建设,创新补偿模式
    第二节 水源地
        一、加强水源地水质监测,合理分配补偿资金
        二、划定水源地保护区,完善饮用水生态补偿机制
        三、探索建立水源地基金项目,引导各方积极参与水资源保护
        四、增大水源地周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第三节 森林
        一、科学合理规划林区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二、发展特色林区产业经济,拓宽补偿资金来源渠道
        三、明确公益林补偿标准,加大资金使用监管
        四、成立森林管理队伍,开展执法宣传活动
    第四节 基本农田
        一、明确基本农田生态补偿范围,科学完善补偿标准
        二、培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创建绿色农产品品牌
        三、结合地区农业优势探索造血型补偿方式
    第五节 草甸湿地
        一、明确补偿标准,形成合理的补偿机制
        二、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多元的补偿方式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宣传力度
第六章 推进玉龙县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建立科学的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
        一、明确补偿主体和客体,完善补偿标准
        二、科学选择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测算方法
        三、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第二节 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管理体系
        一、构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体系
        二、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建立绩效评价监督体系
        三、促进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调整专项转移支付项目
    第三节 创新生态补偿模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一、结合“绿水青山”,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二、发展生态旅游,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
        三、依托“绿水青山”,打好绿色食品牌
        四、发挥能源优势,打好绿色能源牌
        五、健全“绿水青山”市场交易机制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制度建设是县域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政策实施的重要保证
        二、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特点划分,有利于补偿政策的落实
        三、创新补偿模式,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
    第二节 尚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有待深入
        二、生态补偿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有待建立
        三、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运用与县域经济发展结合方式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8)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及思路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山地研究进展与现状
        2.2.2 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2.2.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格局研究
        2.2.4 山区人地系统演化研究
        2.2.5 山区人地作用机制研究
        2.2.6 山区人地系统研究方法
    2.3 研究评述
        2.3.1 现状评述
        2.3.2 启示与总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山区人地系统理论
        3.1.1 基本特征
        3.1.2 要素和结构
        3.1.3 状态与作用机制
        3.1.4 演化及影响机理
    3.2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理论
        3.2.1 空间均衡基本理论
        3.2.2 空间均衡科学维度
        3.2.3 山区空间均衡模型架构
    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理论
        3.3.1 山区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原理
        3.3.2 山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目标
        3.3.3 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路径
第四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与格局分析
    4.1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概况
    4.2 人地系统演化阶段
        4.2.1 远古时代至先秦时期
        4.2.2 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
        4.2.3 民国时期至今
    4.3 21世纪以来人地系统演化分析
        4.3.1 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4.3.2 演化特征与空间差异
        4.3.3 协调度演化驱动力分析
    4.4 人地系统的水平格局
        4.4.1 自然地理环境格局
        4.4.2 人口与经济格局
    4.5 人地系统的垂直格局
        4.5.1 人地系统垂直分异特征
        4.5.2 人口-经济空间分布与地形相关性
        4.5.3 地形对人口-经济空间的影响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均衡分析
    5.1 人地关系匹配均衡评价
        5.1.1 研究机理与指标体系
        5.1.2 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
        5.1.3 空间匹配均衡度特征
    5.2 人地系统效益均衡评价
        5.2.1 总体效益评价
        5.2.2 空间效益均衡度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秦巴山区人地系统空间管控研究
    6.1 空间管控思路
    6.2 空间管控依据
        6.2.1 人地系统演化规律
        6.2.2 人地系统基本格局
        6.2.3 人地系统空间均衡
    6.3 空间管控模式
        6.3.1 生态保障单元
        6.3.2 经济保障单元
        6.3.3 效益双增单元
        6.3.4 效益转移单元
    6.4 空间管控实践方案
        6.4.1 管控单元
        6.4.2 规划策略
        6.4.3 政策保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2 国内企业转型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3 国内国有森工企业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1 研究范围界定
        2.1.2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1.3 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
    2.2 企业转型行为理论体系
        2.2.1 企业转型理论
        2.2.2 企业行为理论
        2.2.3 计划行为理论
    2.3 制度变迁理论体系
        2.3.1 产权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及现实原因
        3.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整体概况
        3.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基础
        3.1.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的现实原因
    3.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现状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3.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水平测度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体制机制改革不彻底
        3.3.2 政府与企业定位模糊
        3.3.3 市场化组织机构转型举步维艰
        3.3.4 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和基础薄弱
    3.4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及模型构建
    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驱动力分析
        4.1.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目标解析
        4.1.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驱动力分析
    4.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分析
        4.2.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动因
        4.2.2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能力
        4.2.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程度
        4.2.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的转型方向
    4.3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要素的作用机理
        4.3.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3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影响机理
        4.3.4 以转型能力为中介在转型动因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3.5 以转型程度为调节效应在转型能力与转型行为的影响机理
    4.4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4.4.1 理论模型构建
        4.4.2 各变量间的假设关系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模型验证
    5.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收集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2 问卷预调研
        5.1.3 正式问卷数据的收集
    5.2 结构方程模型简析
        5.2.1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分析
        5.2.2 结构方程模型中介效应分析
        5.2.3 结构方程模型调节效应分析
    5.3 研究变量的选取与度量
        5.3.1 变量选取与描述
        5.3.2 前因变量的度量
        5.3.3 中介变量的度量
        5.3.4 调节变量的度量
        5.3.5 因变量的度量
    5.4 描述性统计分析
    5.5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1 信度检验
        5.5.2 效度检验
    5.6 变量相关性分析
    5.7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7.1 测量模型分析
        5.7.2 结构模型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路径分析
    6.1 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1 转型动因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2 转型方向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3 转型动因对转型能力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1.4 转型能力对转型行为的直接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2 中介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3 调节效应影响路径分析
    6.4 路径分析讨论及假设检验结果
        6.4.1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路径分析结果讨论
        6.4.2 假设检验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目标及对策建议
    7.1 推进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发展目标
        7.1.1 转型动因方面
        7.1.2 转型方向方面
        7.1.3 转型能力方面
        7.1.4 转型程度方面
    7.2 提升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的对策建议
        7.2.1 顶层设计推进组织机构平台化转型
        7.2.2 加速机制体制改革
        7.2.3 合理定位政府与国有森工企业的关系
        7.2.4 加强新兴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
        7.2.5 推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3个林业局子公司相关指标数据
附录B 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研究调查
附录C 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调研数据整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1.2 汽车数量剧增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1.1.3 开展生态设计是实现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1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述
        1.3.2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3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方法研究
        1.3.4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评价软件及数据库研究
        1.3.5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5 研究目标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6.1 主要内容
        1.6.2 论文结构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及关键技术
    2.1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框架
        2.1.1 框架模型的构建
        2.1.2 框架模型的组成
    2.2 关键技术
        2.2.1 基于“三阶段”模块化的汽车产品清单分析技术
        2.2.2 基于生态成本指数法的汽车产品影响评价技术
        2.2.3 基于FAHP-FQFD的汽车产品性能定量评价技术
        2.2.4 基于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的综合评价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3.1 汽车产品资源耗竭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1.1 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计算
        3.1.2 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计算
        3.1.3 资源耗竭成本评价指数计算
    3.2 汽车产品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2.1 环境排放量计算
        3.2.2 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计算
    3.3 汽车产品生态综合成本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3.1 基于模糊熵权法的权重确定
        3.3.2 生态综合成本指数计算
    3.4 汽车产品性能指数计算数学模型
        3.4.1 基于FAHP的产品性能权重确定
        3.4.2 基于语义分析—概率综合系数法的权重修正
        3.4.3 基于模糊质量功能展开的产品性能指数计算
    3.5 基于生态价值的汽车产品生态综合评价计算数学模型
        3.5.1 面向资源节约的汽车产品生态价值指数计算
        3.5.2 面向环境友好的汽车产品生态价值指数计算
        3.5.3 汽车产品生态价值综合指数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软件系统
    4.1 评价软件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1 用户基本功能
        4.1.2 数据录入功能
        4.1.3 数据计算和保存功能
        4.1.4 显示功能
        4.1.5 其他辅助功能
    4.2 评价软件系统的结构与流程图
        4.2.1 系统的结构
        4.2.2 软件系统流程图
    4.3 评价软件系统主要功能模块
        4.3.1 评价计算引擎模块
        4.3.2 清单数据及基础数据库模块
        4.3.3 人机界面模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前罩轻量化设计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5.1 研究对象分析
        5.1.1 汽车前罩的结构组成
        5.1.2 汽车前罩的轻量化
    5.2 评价目标与范围
        5.2.1 评价目标
        5.2.2 评价范围
    5.3 汽车前罩清单分析
        5.3.1 材料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据
        5.3.2 能源用不可再生资源消耗数据
        5.3.3 直接环境排放量数据
    5.4 汽车前罩生态成本指数计算
        5.4.1 汽车前罩资源消耗量计算
        5.4.2 汽车前罩环境排放量计算
        5.4.3 生态成本指数计算
    5.5 汽车前罩性能指数计算
        5.5.1 建立汽车前罩性能需求层次结构模型
        5.5.2 确定顾客需求权重
        5.5.3 基于模糊质量屋的产品性能指数计算
    5.6 汽车产品前罩生态价值评价
        5.6.1 面向资源节约的产品生态价值指数
        5.6.2 面向环境友好的生态价值指数
        5.6.3 生态价值综合指数
    5.7 敏感性分析
        5.7.1 主要材料质量变化敏感性分析
        5.7.2 回收率变化的敏感性分析
    5.8 对汽车前罩生态设计改进建议
        5.8.1 减少资源耗竭成本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8.2 减少环境排放影响成本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8.3 提高产品性能指数的技术改进方法
    5.9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清单
附录B 综合评价软件系统计算模块MATLAB程序
致谢

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北农牧交错带沙地农业利用规模的水资源调控研究[D]. 刘思源. 西安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天空地一体化的石漠化治理特色林产业效益监测评价研究[D]. 刘树西. 贵州师范大学, 2021
  • [3]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D]. 赵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5]基于投入产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及应用研究[D]. 宋沂邈.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6]生态伦理的现代管理价值研究[D]. 毕然.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7]玉龙县推进生态补偿转移支付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木洁.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秦巴山区人地系统演化格局及空间管控研究[D]. 敬博. 西北大学, 2020
  • [9]全面停伐后黑龙江国有森工企业转型行为影响机理分析研究[D]. 刘清泉.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10]面向生命周期的汽车产品生态设计综合评价研究[D]. 俞宁. 湖南大学, 2019

标签:;  ;  ;  ;  ;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效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