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观察

一、中西药合用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许玫[1](2020)在《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张仲景所着《伤寒论》中的经典方剂,通过本次回顾性和现代文献的研究,总结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应用指征,适应病症,适用人群,方药的安全剂量使用,为今后国内外医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精准和更安全有效地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理分析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出处,历代医家的方论,海内外的实验室研究和近现代的临床应用报道,以及药物的研究和其方证鉴别。并收集纳入古代医案22例,近现代医案672例,火神派医案76例,黄煌教授医案118例,日本医案13例,进行统计分析性别,年龄,发病季节,疾病系统,症状与体征,应用剂量和加味合方等,进行全面系统的有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证研究。统计分析“适用人群”体质特征和“适用病症”,归纳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安全应用指征。结果:(1)麻黄附子细辛汤安全应用的人群特征。根据统计分析结果,适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人群以女性偏多。多见体形健壮偏胖,面色黄暗或发黑,无光泽,皮肤干燥,无汗,疲倦貌,面油,面浮肿,眼圈黑,口唇红,毛发浓密等特征。病人常见精神极度疲倦,表情淡漠,精神萎靡,无精打采,声音低弱,抑郁或焦虑烦躁神态,昏昏欲睡,反应迟钝。并有明显恶寒怕冷,流清涕,口不渴不欲饮水,痰液清稀,小便清长。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和脉沉细或微,脉沉紧。腹诊见腹部压痛和腹厚软。(2)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病症。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疾病涉及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精神神经系统,五官科,皮肤科,风湿免疫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妇科及外感发热性疾病等。较为常见的疾病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律失常,过敏性鼻炎,咽喉炎,耳聋,牙痛,支气管哮喘,肺炎,三叉神经痛,嗜睡症,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慢性疲劳综合症,抑郁症,荨麻疹,带状疱疹,无汗症,痤疮,类风湿性关节炎,雷诺综合征,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慢性前列腺炎,滑精,遗尿,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症,闭经,生长发育迟缓,糖尿病肾病,血栓性脉管炎,乳腺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及外感发热等。典型症状指征包括怕冷,发热,无汗,浮肿,乏力,嗜睡,情绪低沉,哈欠多,咳喘,胸闷,心动过缓,心悸,身痛,头痛,流清涕,耳聋耳鸣,牙痛,流涎,口不渴,音哑,咽喉不利,食欲不振,皮肤瘙痒干燥,肢体痛痹,肢体颤抖,下肢浮肿无力,肢冷,便溏,小便清长,月经错后,痛经,不举等症状。结论:通过对几大类医案的统计,特别是黄煌教授医案的具体分析和研究,明确了麻黄附子细辛汤适用人群的体质特点,主治病症和如何安全有效应用的客观指征。

李媛[2](2017)在《电针坐骨神经干加灸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电针坐骨神经干加灸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致坐骨神经痛(Sciatic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型LDH所致坐骨神经痛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电针坐骨神经干加灸的方法,对照组采用电针坐骨神经干的方法。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椎JOA评分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所纳入的60例患者均完成本研究,两组患者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P>0.05)。2.两组治疗方案对寒湿型LDH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愈显率为86.7%,对照组愈显率为53.3%,两组愈显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治疗前后,两组治疗方案对寒湿型LDH致坐骨神经痛患者腰椎JOA评分、SF-MPQ(PRI、VAS、PPI)评分、HAM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SF-MPQ(PRI、VAS、PPI)评分、HAM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试验组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治愈患者于治疗后1月随访,两组均未出现复发病例。3.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有1例出现滞针,其余患者均无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在治疗寒湿型LDH所致坐骨神经痛方面,两种方法均安全有效,在改善患者疼痛、日常活动以及焦虑情绪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种治疗方案在改善患者腰椎症状、体征方面虽无临床疗效差异,但是试验组较对照组改善更快。

孙利昆[3](2017)在《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和中华文明的结晶。中药是中华民族传统药物的总称,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民族药。中药疗效受品种、药效部位、产地、采收、炮制等多种因素影响,药味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在使用125种药物的患者中,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一般为10%~20%,最高达28%。据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中心报道,我国每年约有250万人因出现不良反应而住院,其中19.22万人死亡,病死率为7.69%。据医院统计报道,因用药不当造成医疗事故约40%。为此要保障中药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必须在中医药基本理论指导下、通过临床中药师参与医疗团队,提供个体化治疗技术对疾病的诊治、使药物发挥最大效能、最小毒性防治疾病的作用,此即是临床中药学内涵实质。根据临床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应系统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且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与医院中药学服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是相一致的,保障用药安全,促进合理用药的目标。为能够胜任现代医院中药学服务工作,必须坚持中药学基本理论与医院药学实践结合。探讨医院临床中药学服务模式,尝试性建立以医院药学服务为导向的临床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基于此,本研究从实际出发,临床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结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分为药学实践和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研究两部分。第一部分,药学实践研究。主要有绪论、中日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三个章节,绪论部分总结了医院药学发展背景、医院药学服务主要内容、医院药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由传统的"药品供应"药学服务向以"患者合理用药"为核心的药学服务转变,是医院药学服务现在及未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本文以中日医院药学实践基地为依托,对中日医院药学服务结构,服务内容,药事法律法规制度,岗位工作职责,工作设施仪器配置,工作考核标准等方面通过实践轮转进行了解和学习。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三级甲等医院,中日医院药学服务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与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对比分析看,药学服务结构较完善,药学部门科室齐全,具备基本药学服务和专科药学服务能力。治疗药物监测作为专科药学服务重要技术,是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手段,治疗药物监测虽已具有一定基础,但发展的还不够成熟,需要加强个体化治疗的研究,药学部作为医院重要组成机构自然也要转变观念和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在保障广大患者基本药物可获得性和安全、合理使用药物发挥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小金丸专题研究。在中日医院药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使用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患者人群较多,小金丸方原名为小金丹,出自清代·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卷四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版《药典》(1953版)改名小金丹为小金丸,截止现在最新的2015版《药典》记载有小金丸、小金片及小金胶囊等不同剂型。具有散结消肿,化瘀止痛之效;用于痰气凝滞所致的瘰疬、瘿瘤、乳岩、乳癖,症见肌肤或肌肤下肿块一处或数处,推之能动,皮色不变,肿硬作痛。从文献综述研究看,小金丸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抗肿瘤作用;临床应用较广泛:包括妇科疾病(乳腺增生症),外科疾病(胸腺炎性包块),内科疾病(甲状腺病),皮肤疾病(筋膜炎)。其中以治疗乳腺增生病发文量为190篇,占该文献总量的89%,是小金丸临床治疗研究的重点。基于上述,为了进一步全面探究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方法对收集、整理的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横断面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RCTs)进行Meta分析评价,探讨分析单用小金丸和联用其他中成药、西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及不良反应,并与《中国药典》记载的其它中成药、西药治疗比较其疗效差异。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芳[4](2013)在《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系统研究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并选取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运用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对其治疗性文献进行循证评价并提炼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证据信息,为今后的灸法循证评级及临床证据研究提供示范。方法:按照针灸病谱和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全面系统的检索国内外大型文献数据库,预先制定有效合理的检索策略。然后筛选合格的临床研究文献,根据国际疾病分类与编码系统(ICD-10)统计纳入文献的病症运用频次。用文献管理器实现文献检索、筛选、纳入、分类的批处理流程,最终基于现代文献逐步构建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选取3个代表性的高频病症带状疱疹、褥疮、胎位不正,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运用《针灸循证临床指南》推荐的质量评价方法,结合国际通行的CONSORT22条标准及STRICTA的6条标准,进行严格而系统的质量评价。对纳入的灸法临床研究文献,依次分为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病例系列观察、个案研究等类型,对同质性较高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分析软件采用RevMan5.0.20。按照四类灸法临床常见问题进行临床证据分析,即(1)灸法与空白组、安慰剂组的疗效比较;(2)灸法与常规治疗、标准阳性对照的疗效比较;(3)不同针法灸法之间疗效比较;(4)灸法与其他措施综合运用。由此,提炼出每一个病症的灸法循证治疗证据。结果:1.本次文献研究共纳入502篇合格文献,得到了15类病症系统,100种病症,其中包括西医疾病85种、西医症状5种、中医病症10种。各系统疾病按频次排序如下: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共8种病症、62篇文献;呼吸系统病症:共3种病症、26篇文献;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共14种病症、57篇文献;精神和行为障碍:共4种病症、22篇文献;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58篇文献;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共1种病症、6篇文献;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共4种病症、16篇文献;妊娠和产褥期病症:共4种病症、24篇文献;神经系统病症:共11种病症、38篇文献;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后果:共4种病症、30篇文献;消化系统病症:共17种病症、86篇文献;血液及造血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14篇文献;循环系统病症:共5种病症、20篇文献;眼及附属器疾病:共4种病症、8篇文献;肿瘤:共5种病症、36篇文献。2.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西药比较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纳入15篇合格RCT研究。共1167例受试者。灸法与西药比较,Meta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RR=1.31,95%CI (1.12,1.53),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4项研究的疼痛VAS评分MD=-1.63,95%CI (-2.60,-0.65), 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止痛效果更佳。②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证据分析2007和2011年国内发表的2项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结果显示有限证据支持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有效性,表现在临床症状改善或治愈率方面,但由于纳入文献质量较低,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证据来进一步验证。灸法与常规西药的疗效比较有3项RCT研究比较灯火灸与阿昔洛韦+曲马多+维生素B1的疗效差异,西药包括抗病毒药、维生素类、免疫调节剂等,结果显示灯火灸在止痛、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很可能有疗效优势。1项RCT研究比较壮医药线点灸与重组人干扰素、维生素合用的疗效差异,结果显示壮医药线点灸在临床总有效率和治愈率方面均有疗效优势。另外各有1项RCT研究分别比较实按灸与阿昔洛韦;麦粒灸与阿昔洛韦+维生素B1+甲钴胺;悬灸与阿昔洛韦+甲钴胺;热敏灸与消炎痛。结果表明这些灸法与常规西药比较,可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优势。5项RCT分别比较不同类型的刺法灸法。结果显示铺棉灸在治愈率、结痂时间、镇痛效果均优于刺络拔罐;热敏灸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优于针刺拔罐,也优于电针;壮医药线点灸与火针比较尚没有疗效优势。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研究有35篇,与西药比较的有15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铺棉灸+围刺+电针、铺棉灸+梅花针叩刺、药笔灸+电针、悬灸+针刺、热敏灸十穴位注射;对照西药包括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维生素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B1、维生素B12)、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具有光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功能)。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刺法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疗效优于西药。5篇RCT为灸法结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用西药相比,灸法结合西药效果更佳。3.灸法治疗褥疮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西医常规比较治疗褥疮的Meta分析纳入18篇合格RCT研究。共928例受试者。Meta分析显示临床总有效率RR=1.28,95%CI(1.15,1.4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项研究的平均痊愈时间MD=-7.03,95%CI(-8.52,-5.54),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灸对照红外线照射、艾灸配合常规治疗对照单纯常规、艾灸配合药物外敷对照常规治疗在提高褥疮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痊愈时间有一定优势。②灸法治疗褥疮的临床证据分析目前国内尚无灸法治疗褥疮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也无相关多中心临床研究文献报道,多从灸法与常规治疗疗效优势比较、灸法配合其他措施增强疗效两方面进行研究。其中灸法与常规治疗比较治疗褥疮的文献6篇,均为RCT、无高质量研究。涉及的灸法包括悬灸和热敏灸;对照的常规治疗包括局部疮面使用抗生素类(百多邦软膏、庆大霉素)、维生素类(维生素C、维生素B1)及654-2混合液涂擦和红外线照射,这些治疗措施或单用或联合应用。研究结果均为灸法治疗褥疮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治疗褥疮的文献研究有21篇,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比较的有14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悬灸+中药(生肌散、美皮康、湿润烧伤膏、九华膏、生肌玉红膏、烫伤药水、土黄连敷料、紫花烧伤膏)、悬灸+西药(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康惠尔溃疡贴、碘伏纱块、利福平、红霉素软膏、苯唑西林钠+呋喃西林液+高渗盐水+T D T照射)、悬灸+中西药(湿润烧伤膏+金霉素眼膏)(可参见后附表1);对照西医常规清创换药包括抗生素类(庆大霉素、呋喃西林、复方磺胺甲恶唑)、维生素类(复合维生素B2)。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治疗褥疮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2篇RCT为灸法结合清创换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独清创换药相比,灸法结合清创换药效果更佳。2.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①灸法与常规处理比较治疗胎位不正的Meta分析纳入5篇合格RCT,共915例受试者。灸法对照膝胸卧位法临床总有效率比较,RR=1.38,95%CI (1.27,1.50), 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艾灸至阴穴对照膝胸卧位法纠正胎位不正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③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证据分析灸法与西医常规比较治疗胎位不正的文献15篇,均为RCT研究、高质量研究偏少。涉及的灸法包括温和灸、生姜外敷等;对照的西医常规为采用胸膝卧位法。研究结果均为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疗效优于西医常规。1项系统评价/Meta分析显示,有限证据支持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有效性,表现在临床胎头倒转成功率方面。1项RCT比较不同时间的隔姜灸至阴矫正胎位臀先露。结果显示晚上21点到21点30分隔姜灸至阴矫正胎位臀先露优于白天灸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1项RCT显示艾灸三阴交与艾灸至阴治疗胎位不正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灸法与其他措施配合的研究有11篇,与西药比较的有4篇,涉及综合措施包括艾灸+当归芍药散、艾灸+仰卧抬臀位、艾灸+侧卧位、艾灸+胸膝卧位、艾灸+正胎汤、艾灸+转胎方、艾灸+氦氖激光照射、艾灸+电针、艾灸+按压耳穴;对照组为单纯艾灸至阴穴、西医常规为胸膝卧位。研究结果均显示灸法配合其他刺法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疗效优于西医常规和单纯艾灸。4篇RCT为灸法结合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与单纯西医常规相比,灸法结合其他措施效果更佳。结论:1.灸法独立干预的病症谱是体现灸法自身特点和优势的重要方面。此次研究发现,灸法独立干预的病症谱范围还是比较广的,约占整个针灸病症谱的1/4。位居前列的病症系统有肌肉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消化系统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病症、神经系统病症等。这与针灸病症谱的高频系统的范围是一致的。不同的是精神和行为障碍的病症较少。文献频次较为集中的病症有痛经、带状疱疹、胎位不正、哮喘、褥疮、失眠、腹泻等。这些病症可能是灸法独立干预的优势病症,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2.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证明:1)灸法治疗带状疱疹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常规西药,止痛效果更佳。不同类型的刺法灸法比较,铺棉灸在治愈率、结痂时间、镇痛效果均优于刺络拔罐;热敏灸在改善患者疼痛、提高临床治愈率、总有效率方面优于针刺拔罐,也优于电针;壮医药线点灸与火针比较尚没有疗效优势。与单用西药相比,灸法结合西药效果更佳。2)艾灸配合常规治疗或药物外敷在提高褥疮临床总有效率和缩短痊愈时间有一定优势。灸法配合其他治疗措施治疗褥疮疗效优于西医常规清创换药。3)艾灸至阴穴对照膝胸卧位法纠正胎位不正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优势。

何善为[5](2010)在《刺血配合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坐骨神经痛(sciatica)为临床常见病症,以中青年男性发病率为高,为多种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经通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本病多为一侧腰腿部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其主要症状是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部发生放射性、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行动时加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跟腱反射减弱。坐骨神经由L4-S3神经根组成,其疼痛自臀部沿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向远端放射。行走、活动及牵引坐骨神经时疼痛加重,病人不能行走、下蹲,患者不能负重,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临床上有明显的优势,临床报道其疗效令人满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及研究价值。目前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有关通过刺血配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本课题试图在临床上通过刺血配合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来进行疗效观察。目的本课题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对刺血配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方法选取2009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台湾何善为中医诊所就诊的,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方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刺血配合针刺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组(对照组),各50例。治疗穴位按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1版)取穴,依经络学说从病位角度取足太阳膀胱经及足少阳胆经的相关穴位为主,另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型及肝肾亏虚型等辨证分型角度取配穴为针刺穴位。主穴:足太阳经型:环跳、秩边、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足少阳经型:环跳、风市、膝阳关、阳辅、悬钟、足临泣;辨证选穴:寒湿加腰阳关、阳陵泉;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肝肾不足加肾俞、太溪;湿热加阴陵泉、三阴交。针刺方法:根据患者肥瘦不同,采用25mm或40mm、80mm一次性针灸针,常规75%酒精局部消毒,采用单手快速进针法进针,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在得气的基础上,采用捻转法平补平泻,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0分钟。刺血方法操作:在针刺结束后进行。选择胭窝部委中穴区域明显的紫、青色静脉,用16号三棱针点刺出血,血止拔罐,留罐约5min后去罐,以消毒干棉球擦试出血部位后局部用安尔碘消毒针孔,嘱患者24h内刺血局部避免接触水及其他感染因素。治疗疗程:每天1次,每5天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2天,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观察VAS疼痛评分、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安全性指标。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数据处理方法:临床研究结束后,临床资料及时汇总。采用Epi Data3.01软件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各组间计量资料的分析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分析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分析比较用Ridit分析;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P值取双侧值。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完成,统计图形采用Graph Pad Prism4.03绘制。结果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进行临床试验,共有合格受试者100例。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治疗前年龄、性别等各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前组间条件平衡,具有可比性。临床研究结果如下:1.临床疗效:治疗组痊愈率为42.0%,显效率为28.0%,有效率为16.0%,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痊愈率为26.0%,显效率为22.0%,有效率为30.0%,总有效率为78.0%。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变化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减轻疼痛程度方面的疗效比对照组好。3.两组治疗后BRS-6行为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行为能力方面比对照组好。结论1.刺血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比单纯针刺疗法好。2.刺血配合针刺疗法在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改善患者行为能力方面的疗效比单纯针刺好。

吴心怡[6](2008)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坐骨神经痛通常是指由于某种原因的刺激和压迫导致沿坐骨神经走行及分布区的放射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窜痛,夜间尤为明显,疼痛部位多自臀部向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及足背外侧放射。每遇咳嗽、打喷嚏等易使腹压升高的动作时,疼痛加剧。屈膝屈臀或向健侧侧卧休息后疼痛可减轻,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坐骨神经痛西医药治疗方面的进展较为缓慢。一般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针对病因治疗,如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常用止痛药,同时辅助应用镇静剂及维生素类药物。也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但常因副作用较大而难以坚持。坐骨神经痛,根据其临床表现,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中医认为针灸能促进经络气血的畅通,故我国以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历史悠久,针灸治疗的机理包括:改善神经的微循环、消除神经的炎症反应、影响镇痛的神经通路及递质、影响脊椎的生物力学等。近代许多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生理反应研究如:痛阈和耐受痛阈的变化。治疗前后的5-羟色胺(5-HT)、乙酰胆碱(ACH)和p-内啡肤(p-EP)的变化。电针对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等均有报导。目的:通过针刺配合中药组与中药组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方法,实现常规方法的突破。方法:本研究根据循经和辨证的原则取穴采用针刺治疗,配以中药内服,设立治疗组(针刺配合中药组)与对照组(中药组),将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观察,并设立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BRS-6行为评分、Fairbank JC腰痛病情评分表,分别对VAS积分、BRS-6积分、腰痛病情计分进行治疗对比。结果:①经卡方检验,两组疗效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治愈率56.67%明显优于对照组26.67%,总有效率治疗组80%明显优于对照组60%,因此,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②针灸配合中药疗法能显着降低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VAS积分、BRS-6积分、腰痛病情计分,优于常规中药治疗的对照组;提示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坐骨神经痛症患者的主观疼痛症状。③通过对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诱因、辨证分型、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性别、发病诱因、中医辨证分型、对疗效没有明显影响;年龄、病程则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年龄大者、病程较长者治疗效果较差。结论:本试验研究表明,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疼痛症状从而改善了其他症状并提高生活活动能力,优于中药对照组。通过对病人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病诱因、辨证分型、与疗效的相关性研究发现,性别、发病诱因、中医辨证分型、对疗效没有明显影响;年龄、病程则对疗效有明显影响,年龄大者、病程较长者治疗效果较差。

邰东旭[7](2009)在《活血利水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优化的文献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基于传统中医配伍理论、文献研究及临床实践,提出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水停,血水互阻的病机假说。筛选、优化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药小复方。通过药效学研究证实活血利水方的功效。探讨优化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方法。目的:结合临床经验及文献理论研究,通过活血利水方的筛选优化,得出最佳配伍。证实活血利水方的功效。验证腰椎间盘突出症血瘀水停,血水互阻的病机这一假说。探讨优化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及手工检索文献,收集、整理、分析、归纳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治则方药。根据收集到的方剂,结合临床治疗经验、药物使用频次、药物间配伍关系及针对血瘀水停、血水互阻病机筛选出由5味中药组成的中药小复方。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中药组、阿斯匹林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中药汤剂、阿斯匹林溶液,以其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的影响及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的影响为观测指标,进行药效学研究。进而结合均匀设计的方法进行处方的优化。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阿斯匹林组,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动物模型,以阿斯匹林为阳性对照药,通过测量大鼠机械刺激阈值、组织学观察及对大鼠白体髓核移植后移植髓核MMP-3、TIMP-1表达的影响等指标,探讨优化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作用及机理。结果:经初筛得出中药小复方,并以均匀设计法得出处方最佳配伍及最佳剂量配比是:药物1:40g,药物2:30g,药物3:20g,药物4:0g,药物5:35g;活血利水方显着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次数,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及大鼠蛋清性足肿胀的程度;优化方显着提高模型大鼠左后肢机械刺激痛阈值,减轻髓核和神经根病理损害程度,下调移植髓核MMP-3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TIMP-1蛋白及mRNA表达,改善MMP-3/TIMP-1比值失衡。结论:应用方剂数据库、均匀设计、结合专业知识和具体实验结果进行处方筛选优化方法可行;优化方对于自体髓核移植致大鼠非压迫腰椎间盘突出神经根性疼痛模型具有显着的抗炎镇痛作用;其抗腰椎间盘退变和抗神经根性痛作用,与改善MMP-3/TIMP-1失衡有关。

杨瑾[8](2007)在《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蛇串疮,西医又名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炎症性皮肤病。本病西医治疗常用抗病毒药、免疫调节剂,神经营养剂,糖皮质激素和镇静止痛药等;激光,窄谱紫外线局部照射,神经阻滞,微波,脉冲短波加脉冲电磁场与高电位疗法联合等物理治疗对后遗神经痛有一定疗效。但价格相对昂贵,而且糖皮质激素有较严重的副作用,对于一些合并有其他病症的特殊患者(如合并糖尿病)不宜使用。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蛇串疮总有效率均在80%以上,尤其在缩短病程、缓解疼痛及减少后遗神经痛等方面明显优于纯西医治疗,且费用较为便宜,易于被患者接受。对头面部重症带状疱疹和坏疽性带状疱疹的治疗具有显着优势。中医治疗本病有很大优势,疗法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突出了祖国医学的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蛇串疮中医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但蛇串疮中医内治法的规范化及标准化,中药高效复方的筛选以及益气法和补气药在该病治疗中的运用均需要进一步研究。通过近10年相关治疗文献的回顾和复习,以及对中医基础理论和本病临床治疗的学习,作者对于中医内治法治疗本病提出以下两点设想:一是在辨证治疗中引入三焦辨证的方法;二是有明显归经走向的古方如川芎茶调散,瓜蒌散,柴胡疏肝散和二妙散等用于不同神经节段的蛇串疮,这些思路均有待进一步探讨及完善。

刘玲珠[9](2000)在《中药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采用中药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45 例并与同期西药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中药组治愈率为93 .3 % ,对照组治愈率为84 .4 % 。经统计学检验,χ2 = 7 .64 , P < 0 .01 ,两组差异有高度显着性。

张劲东[10](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二、中西药合用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药合用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概论
    1. 文献研究背景
        1.1 关于麻黄附子细辛汤
        1.2 少阴病论述
    2. 国内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现代药理研究
        2.2 国内临床研究与应用
    3. 日本对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研究和应用
        3.1 日本医家方论
        3.2 日本现代药理研究
        3.3 日本临床研究与应用
    4. 麻黄附子细辛汤药物研究
        4.1 麻黄
        4.2 附子
        4.3 细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文献收集与纳入标准
        1.1 文献收集来源
        1.2 纳入标准
    2. 资料收集项目
    3. 资料整理
    4. 统计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古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1.1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1.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1.3 症状统计分析
        1.4 舌象统计分析
        1.5 脉象统计分析
    2. 国内近现代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2.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2.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2.4 症状统计分析
        2.5 体征统计分析
        2.6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2.7 近现代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2.8 近现代医案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3. 火神派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分析
        3.2 发病季节统计分析
        3.3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3.4 症状统计分析
        3.5 体征统计分析
        3.6 火神派医案麻黄、附子、细辛药物应用剂量统计
        3.7 火神派医案原方、加味、合方统计
        3.8 麻黄附子细辛汤常用加味药物统计
    4. 黄煌教授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性别与年龄比例统计
        4.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4.3 症状统计分析
        4.4 体征(舌象、脉象、腹诊)统计分析
        4.5 黄煌教授医案麻黄、附子、细辛应用剂量统计
        4.6 原方、加味、合方统计分析
        4.7 服用方法与煎煮
    5. 日本医案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性别与年龄比例与统计分析
        5.2 疾病系统统计分析
        5.3 症状统计分析
        5.4 舌象统计分析
        5.5 脉象统计分析
        5.6 腹诊统计
第四章: 讨论
    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1.1 方论
        1.2 方证的概念
        1.3 “方-病-人”思维模式
    2.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病机分析
        2.1 中医病机分析
        2.2 方证病机分析
        2.3 现代医学病机分析
    3.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总结
        3.1 主治疾病
        3.2 症状指证
        3.3 体征指征
        3.4 适用人群
        3.5 黄煌教授推荐处方和注意事项
        3.6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临床医案分析
        3.7 黄煌教授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关键点
        3.8 黄煌教授经验介绍
    4. 类方方证鉴别
        4.1 麻黄附子甘草汤
        4.2 麻黄附子汤
        4.3 麻黄汤
        4.4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4.5 附子汤
        4.6 桂枝加附子汤
        4.7 大黄附子汤
        4.8 桂枝芍药知母汤
        4.9 四逆汤
        4.10 真武汤
    5. 安全应用与注意事项
        5.1 如何安全和有效的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5.2 掌握麻黄、附子、细辛三味中药的药性,安全剂量应用
        5.3 注意事项
    6. 麻黄附子细辛汤在海外的实际应用和规管
    7. 结论
        7.1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
        7.2 创新点
        7.3 展望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医案名称规范
    附录2 古代医案摘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电针坐骨神经干加灸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研究对象选择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2.6 中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
    2.2 随机分组方法
    2.3 盲法
    2.4 技术路线
    2.5 治疗方法
        2.5.1 治疗针具及设备
        2.5.2 受试者的治疗
    2.6 观察指标
        2.6.1 一般指标
        2.6.2 疗效指标
    2.7 疗效评定
    2.8 不良事件处理
        2.8.1 不良事件分级
        2.8.2 不良事件的记录
        2.8.3 异常情况处理
    2.9 依从性评价
    2.10 统计学处理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一般资料比较
        3.1.2 经络辨证比较
        3.1.3 简式McGill疼痛量表积分比较
        3.1.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3.1.5 腰椎JOA评分比较
        3.1.6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
        3.1.7 依从性比较
    3.2 治疗结果
        3.2.1 临床疗效比较
        3.2.2 腰椎JOA评分比较
        3.2.3 简式McGill疼痛量表评分比较
        3.2.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
        3.2.5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比较
        3.2.6 随访
    3.3 安全性评价
        3.3.1 组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3.3.2 两组安全性评价结果
        3.3.3 不良事件列表
        3.3.4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1.1 本病源流
        1.2 病因病机
    2 西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及发病机制
        2.1 西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2.2 发病机制
    3 坐骨神经痛的中西医治疗
    4 针灸是治疗坐骨神经痛有效手段之一
    5 本研究选择电针坐骨神经干加灸法的依据
        5.1 关于神经干刺激法
        5.2 关于艾灸
        5.3 关于电针
    6 选穴依据
    7 疗效评价指标选择依据
        7.1 简化McGill疼痛量表
        7.2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7.3 腰椎JOA评分量表
        7.4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8 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McGill)
    附件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附件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件5:腰椎JOA评分
    附件6:穴位定位表
    附件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3)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药学实践——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1 医院药学服务评价标准
        1.1 药学服务评价标准
        1.2 药学服务相关依据
        2 医院药学组织机构
        3 基本药学服务分析
        3.1 药品调剂
        3.2 医院制剂
        3.3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3.4 医院代煎药服务
        3.5 药品供应
        4 专科药学服务分析
        4.1 临床药学服务
        4.2 药品质量检验
        4.3 治疗药物监测服务
        5 医院药事管理分析
        5.1 医院药事管理概念
        5.2 医院药事管理内容
    第三章 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模式研究
        1 香港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2 澳门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3 台湾地区医院药学服务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2 香港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3 澳门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4 台湾地区医院药学现况分析
        5 中日医院与港、澳、台地区医院药学服务比较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专题研究——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
    第六章 文献综述
        1 小金丸的现代研究概况
        1.1 小金丸临床应用研究
        1.2 小金丸实验研究
        1.3 小金丸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1.4 小金丸不良反应
        1.5 小结
        参考文献
        2 乳腺增生病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2.1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
        2.2 西医治疗乳腺增生病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
        2.4 物理疗法
        2.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七章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文献选择标准
    3 文献检索
    4 文献筛选
    5 资料提取
    6 质量评价
    7 证据分级和推荐强度评估
    8 统计分析
    9 统计软件
第八章 结果
    1 文献检索结果
    2 纳入研究基本情况
    3 诊疗、纳入和排除标准
    4 随访情况
    5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6 横断面研究Meta分析
        6.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总疗效Meta分析
        6.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最佳疗效Meta分析
        6.3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疼痛缓解率Meta分析
        6.4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肿块缩小1/2及以上Meta分析
        6.5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亚组分析
        6.6 敏感性分析
        6.7 发表偏倚评价
        6.8 漏斗图对称性的Egger's法检验
        6.9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累积Meta分析
        6.10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横断面研究结局指标的GRADE系统证据评级
    7 随机对照试验(RCTs) Meta分析
        7.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总有效率Meta分析
        7.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最佳疗效Meta分析
        7.3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疼痛缓解率Meta分析
        7.4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肿块缩小1/2及以上Meta分析
        7.5 不同疗效标准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有效率Meta分析
        7.6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总疗效亚组分析
        7.7 敏感性分析
        7.8 发表偏倚分析
        7.9 漏斗图对称性的Egger's法检验
        7.10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RCTs研究累积Meta分析
        7.11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RCTs研究结局指标的GRADE系统证据评级
    8 网状Meta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
        8.1 纳入NMA分析RCTs情况
        8.2 网状关系图(Network Plot)
        8.3 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8.4 最佳疗效的Meta分析
        8.5 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和网状分析比较
        8.6 疼痛缓解率的Meta分析
        8.7 肿块缩小1/2及以上的Meta分析
        8.8 诊断收敛图
        8.9 轨迹图和后验分布密度图
        8.10 16种治疗措施疗效排序概率图
        8.11 敏感性分析
        8.12 一致性分析
        8.13 网状Meta分析应用GRADE系统证据评级
    9 Meta分析森林图解读
    10 不良反应
第九章 讨论
    1 纳入研究文献质量分析
    2 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效果
    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灸法的古今研究及其发展趋势
        一、灸法的古代研究
        二、灸法的现代研究
        三、灸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文献计量学在针灸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一、针灸文献计量学的应用现况
        二、小结
    第三节 现代针灸疾病谱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一、现代针灸病谱内涵
        二、现代针灸病谱发展历史
        三、现代针灸病谱研究现状
    第四节 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一、循证医学的概念
        二、循证医学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三、小结
第二章 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检索策略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症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统一化培训
        三、文献流程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症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小结
第三章 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评价方法
        一、文献质量评价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
        一、灸法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Meta分析
        二、灸法治疗带状疱疹的循证临床证据研究
        三、典型证据分析
    第三节 灸法治疗褥疮的循证证据研究
        一、灸法治疗褥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节 灸法治疗胎位不正的循证证据分析
        一、灸法治疗胎位不正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结论
结语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参考文献

(5)刺血配合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一、祖国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研究
        (一) 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二) 中医药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概况
    二、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研究
        (一)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概况
    三、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机理
    四、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一、合格受试对象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一) 临床研究设计
        (二) 随机化方法
        (三) 治疗方法
        (四) 观测指标及观察方法
        (五) 意外情况的处理
        二、疗效判定标准
        三、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四、临床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一) 一般资料
        (二) 两组可比性检查
        (三) 疗效比较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一、取穴依据
    二、刺络放血的作用
        (一) 祖国医学的论述
        (二) 现代医学对刺血作用的相关研究
    三、临床疗效观察指标选用依据
        (一)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二) 六点行为评分法(BRS-6)
    四、本研究结果讨论
        (一) 临床疗效比较
        (二) 在疼痛程度VAS评分方面的比较
        (三) 在BRS-6行为评分方面的比较
    五、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VAS疼痛评分尺
    附录2 行为评分法(BRS-6)
    附录3 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评定方法
致谢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一) 定义
        (二) 坐骨神经痛的分类
        (三) 病因及发病机制
        (四) 诊断与鉴别诊断
        (六) 西医治疗
        二、中医学对坐骨神经痛的认识
        (一) 病因病机
        (二) 辨证治疗
    第二节 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现状
        一、中药治疗
        二、针灸疗法
        (一) 针刺治疗
        (二) 电针疗法
        (三) 温针疗法
        (四) 艾灸疗法
        (五) 穴位注射
        (六) 穴位埋线
        (七) 针刀疗法
        (八) 推拿疗法
        (九) 其他疗法
    第三节 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现状
        一、针刺疗法
        (一) 一般针法
        (二) 特别针法
        (三) 针灸配合其他疗法
        二、推拿疗法
        (一) 拔伸类疗法
        (二) 旋转侧扳法类手法
        三、中药治疗
        (一) 中药内治法
        (二) 中药外治法
        四、小结
    第四节 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机理
    第五节 研究背景
    第六节 本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临床研究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纳入标准、排除标准
        (一) 诊断标准
        (二) 纳入标准
        (三) 排除标准
        (四) 中止、剔除标准
        (五) 意外情况的处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周期
        四、疗效判定
        五、统计方法
    第三节 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二、治疗前后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一、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机理
    二、平衡针治疗机理
    三、疼痛影响分析
    四、与疗效相关的因素分析
    五、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医认识
    六、神经与传统针灸经络的关系
    七、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活血利水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优化的文献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概况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腰间盘突出症中医病因病机分析研究
    2.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
第二部分 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小复方初步筛选研究
第三部分 活血利水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优化的实验研究
    实验一 活血利水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效学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二 活血利水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处方优化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实验三 优化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作用机理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分析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图片

(8)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综述一 蛇串疮中医治疗现状
    1、中医文献论述
    2、病因病机
    3、中医诊断依据
    4、中医内治法
    5、中医外治法
    6、针灸治疗
    7、穴位注射
    8、综合治疗
综述二 蛇串疮西医治疗现状
    1化学药物治疗
    2物理治疗
    3局部治疗
    4心理治疗
综述三 蛇串疮中西医结合治疗
    1中药口服联合西药治疗
    2中药口服联合物理治疗
    3中西药联合物理治疗
病案举例
    病例一
    病例二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中药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定
2 结果
3 典型病例
3 讨论

(10)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四、中西药合用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麻黄附子细辛汤方证研究[D]. 许玫.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2]电针坐骨神经干加灸法治疗寒湿型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3]大型公立综合医院药学服务模式探讨及小金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系统评价[D]. 孙利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4]灸法独立干预病症谱及其高频病症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D]. 方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5]刺血配合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何善为.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 [6]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吴心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09)
  • [7]活血利水方干预腰椎间盘突出症处方优化的文献与实验研究[D]. 邰东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9(07)
  • [8]蛇串疮中西医治疗现状[D]. 杨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中药为主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观察[J]. 刘玲珠.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0(01)
  • [10]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52例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