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大国关系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大国关系

一、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和大国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张桂敏[1](2021)在《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发生深刻变革,新兴经济体国家群体性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逐渐被打破,国际格局正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和调整,国际潮流不可逆转。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研究课题,有利于准确把握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更好把握世界变局和中华民族变局,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的演变,无论是对世界还是中国来说都迎来了百余年来前所未有的变化。人类文明发展千年都是一个“变”字在做主导,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中,经济、政治、科技、全球治理等领域都发生重大变革,因而把握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和可能性样态也显得至关重要。当前,我国迎来史上发展最好的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蕴含着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中国在大变局中面临着传统世界秩序的坍塌,美国及其盟友合力围堵中国发展,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全球治理遭遇严重“瓶颈期”等严峻的外部挑战。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世界多极化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等给我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远远大于挑战。基于此,中国在大变局中要把握好重大历史机遇,始终坚持自己的战略定位,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一带一路”战略和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同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战略,坚持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呼吁中俄、中美、同第三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确处理好中日、中印、东南亚陆上以及海上邻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打造新型国际关系,保持中国实力不断增强,使中国迈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步伐不断向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日可待。

王胜男[2](2020)在《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文中认为“全球治理”一词在近现代国际政治语境中未曾见到。最早发明这一概念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距今也不到30年。目前有关“全球治理”的内涵解释是多方面多角度的,但是共同的解释都聚焦于“全球化”与“全球困境”两个语境。换言之,“全球治理”是伴随新时期的“全球化”到来,引发了以往未曾见到或者是未曾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全球困境”产生而产生的。很显然,“全球治理”属于国际政治现象,涉及“体系、行为体、价值与目标”,应当说,国际政治的基本要素应有尽有,那么,与传统的国际政治相比,是不是能够完全独立于传统的国际政治理论,构成新的国际政治理论诠释?回顾国际关系领域的几大流派可以发现:国家间关系取决于国际体系、国家行为体与人性之间的互动,权力与利益成为国际政治的追逐目标,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成为密不可分话语叙述。从发展历史来看,现实主义相对历史悠久,两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主义理论在研究国家之间的预防战争与追求和平方面,延伸并扩大了有关国际体系与其他行为体的“角色”作用,个人、公民团体、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等“行为体角色”纳入讨论范围。自冷战结束以来,建构主义的出现,扩大了国际关系本体论研究视角,对权力、身份、观念与秩序进行了更广度的讨论,进一步将身份角色、观念角色等国际社会领域的概念纳入到国际关系中来,其中“安全共同体”的理念打破了传统国际关系话语权的垄断,但国家行为体作为传统国际政治的主导角色,国家安全作为“高级政治(high politics)”的叙事基本没有颠覆性的变化。进入21世纪,随着新全球化的到来,“全球主义”路径日渐浮现出来,但这一新视角并不意味着国家主导角色的丧失,其方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的图景,在新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治理理论从全球视角出发,作为研究国家关系新的理论现象与内容,既继承了上述传统理论的精髓,又提供了一种重新理解国家关系的方法与视觉,拓宽了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困境”的出现,以往被视为“低级政治”的非传统领域的东西变成了被优先考虑的“高级政治”的内容,如此次突发公共安全卫生事件,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导致全球各国紧密联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重要性也不断提升。简而言之,现有的全球化的全面深化,打破了国家封闭的“海洋孤岛”,全球体系形成了彼此联系,相互依赖的网络,这种相互依赖性全球性结构导致合作越成功共同收益就越多,反之,对抗越激烈损失就越大。任何国家只关注自己国家内部事务,而回避与其他国家相互关联与互动,完全不参与现有的国际事务纷争之中,试图维持本身的“角色孤立”已经不尽可能。近30年来,面对全球治理困境严峻现实,大国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引起学人的关注,并常常被放在全球治理的国际政治中心的位置。中美两国分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角色认知、角色期望、角色需求,面对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定位”。从全球治理动态发展来看,国家的“角色定位”具有多维度。每个参与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确定不同角色。而全球性大国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定位”的作用尤其突出。大国“角色定位”一旦形成,对全球治理的实践、体系结构的稳定影响巨大。可以说,中美两个大国在全球治理方面,如果减少“角色冲突”,全球治理体系就存在了一个持久性的基础,体现出来的一种稳定模式。反之,如果“角色冲突”加剧,全球治理体系也将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彼此联系、依赖与博弈关系的全球治理的系统中,经过反复多次的“角色冲突”,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合作性竞争”逐渐向“对抗性竞争”偏移。“对抗性竞争”危害在于将会全面延伸到其他领域,因此,中美之间如何相互认知适应、追求共同利益、规避对抗竞争、追求相对收益与共同收益就成为“合作优势”的基本动机。当然,相互依赖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竞争领导权的现实主义本质属性,但合作共赢的目标极大修正了对抗性竞争“零和博弈”的走向,因此,构建中美之间良性的“竞合关系”,就成为全球治理的当务之急。本论文研究,主要涉及了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认知、角色预期、角色定位、角色冲突、受众效应、角色嬗变与新时代“角色再构建”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国家主义、国际主义与全球主义三个路径方向,融汇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建构主义三大理论,借用全球治理宏观理论,将角色中层理论与竞合关系的微观理论有机结合,集中在全球治理、区域治理与大国双边角色互动三个层面,同时,在全球经济治理、全球发展治理、全球环境治理、全球安全治理、全球公域治理和全球区域治理等六个主要领域展开多维度的研究。在新全球化时代到来的今天,国际政治不仅步入“百年未曾有的大变局”时代,人类也面临迄今未曾见到的全球治理困境。因此,如何构建中美两国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合作性角色”,如何推动中美两国的良性的“竞合关系”,对两国关系健康发展,对国际社会的稳定,对全球治理困境的解决、全球治理机制的构建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都具有重要意义。

叶文亮[3](2020)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世界各国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已经呈现不可逆转的趋势。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化进程为世界各国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基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全球视野,从人类长远利益和世界各国共同利益出发,为当前国际社会提出的一种新思路、新方案和新路径。近年来,习近平在国际和国内多个场合强调、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积极行动来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首先对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概念进行界定,论证该论述的普适性和先进性,进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研究主线,重点研究该论述的生成基础、主要内涵、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从生成基础上看,马克思共同体理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理念是该论述的重要理论渊源;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极端国家权力依然盛行、全球经济治理挑战重重、不同文化间隔阂与冲突不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逐渐走回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未来发展与世界发展紧紧相连形成了该论述的现实依据。就主要内容而言,本文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五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内涵,并具体阐述了构建这一理念应该坚持主权平等、合作共赢和开放包容的主要原则。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需要从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四方面入手,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同应对未来的困难和挑战。在价值意蕴方面,习近平论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扬弃并超越了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为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推动了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耦合发展,也推动了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对当今世界的长效发展和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秦学超[4](2020)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制定外交政策、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遵循。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百年”伟大目标的历史新征程上,更加需要和平稳定、积极向上的国内国际环境作为保障。与此同时,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合作与对立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要求我国必须在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指导下更好地开展外交活动,化对立为合作、化挑战为机遇。因此,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研究,是理论之需要,实践之呼唤。本文较为全面地梳理和研究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以及这一理念从生成到实践的全过程。首先,全面梳理和阐述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文化渊源、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其次,系统概括和总结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其主要内容包括基本目标、发展道路和实践路径等三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其所体现出的科学性、民族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等四个基本特征;最后,详细分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理论创新、实践价值和世界意义等三个方面。根据选题的特点和需要,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综合分析法等主要研究方法,保证了研究过程的顺利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对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进行较为全面系统地梳理和研究,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理念在新时代的内涵进行概括和分析,是本文的创新性所在,在一定意义上是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补充。通过深入挖掘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传统文化底蕴,总结蕴含在其中的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可以更好地把握习近平外交思想所体现的历史的延续性、思想的科学性、理念的创新性,从而以中国传统“和而不同”理念智慧更好地指导新时代我国的外交实践,这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唐诗[5](2019)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已经走过70个年头,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经历了国内国际形势的重重考验,已经成为地区性和世界性大国,并稳步向世界强国迈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继承、总结、发展、探索和创新后,形成了成熟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体系,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作为其精髓也不断发展完善,与中国外交的总体目标和任务相配合,与中国外交同步迈向新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就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确定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953年周恩来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中国共产党始终继承和发展这一外交智慧,为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环境做出不懈努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和国际格局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中国外交政策第一次被明确地概括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党的十三大报告第一次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写入党代会报告。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和平外交政策的支撑和依据,这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的前提下,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对外理念,这标志着中国外交的目标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外交对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对外为实现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争取良好的外部条件服务。随着中国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外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化解压力、抓住机遇也成为新时代中国和平外交必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作出重要政治论断:“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重要论断开启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也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升华。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其基本出发点。从建国之初为维护新中国的政权安全和国家独立,到为扞卫中国的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再到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统一大业和助推经济建设发展,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定维护国家利益的根本立场。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最初的“一边倒”到“两个拳头打人”再到“一条线、一大片”上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在外交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外交规范。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始终顺应时代主题的变化和国际局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注重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际秩序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外交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构建安全环境的同时,也为世界和平贡献了重要力量。基于上述背景,研究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演变和基本经验十分必要。本文的主要叙述脉络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引言、正文及结语。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重点与难点进行了论述,是对论文整体架构的把握,为论文的渐次展开提供了依据。正文部分由七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主要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阐释,对其基本内涵、基本属性、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相关因素和基本逻辑进行了分析,从整体上对和平外交政策进行了论述。第二章主要论述了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来源,其一主要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着作,其中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和平观、时代观和国际关系思想;其二来自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平观念;其三来源于近代中国以来晚清、民国、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三个阶段的和平观念,其中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为重点论述,此外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三章主要阐释了建国初期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立,在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外背景后,详细分析了中国外交原则的确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及其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奠基作用,同时对这一阶段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进行评价。第四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在国内政策发生重大转向、国际安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本文以对官方文本的分析得出和平外交政策在这一阶段徘徊发展的结论,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发生了重大转折,以“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和中美关系的突破为关键节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得以继续发展。第五章记述了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不断深化并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引领中国外交走向全方位发展阶段。此后中国外交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走向,中国选择了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在这一阶段,大国关系、周边关系、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以及多边外交全面开展。第六章以习近平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主要叙述内容,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迈向新阶段。第七章主要是总结了和平外交政策取得巨大成就的基本经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对和平外交政策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也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的主体部分按时间脉络进行阐述,但不单纯叙述历史事件,在分析不同阶段影响和平外交政策的多种因素,如时代背景、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对和平外交政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进行阐释,对其实践成果加以分析,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发展历程、不同历史时期的侧重点和阶段性特点进行总结和评价。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总体概述,再次强调了本论题的研究意义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在实践过程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外交未来走向进行简要说明,同时对中国外交工作满怀希望,其必将走向日益精进与成熟。

曹晓云[6](2019)在《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欧美关系是大国关系中最密切同时又正经历着剧烈变动的一对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局势均发生变化。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下降,大西洋联盟的核心基础动摇,欧美外交政策和跨大西洋关系均受到巨大冲击。欧美关系在冷战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上升,欧盟希望摆脱冷战时期一直受美国控制的状态,与美国发展平等的伙伴关系。而美国的反应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得不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新角色和新地位,并谋求在继续保持跨大西洋联盟和推进北约转型的同时,重视与欧盟发展关系,欧美先后通过《跨大西洋声明》、《跨大西洋新纲要》等文件和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影响力的增大,欧盟在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进程中的发言权也在增大,这使得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产生疑虑和担心。美国认为,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与美国对欧政策和战略利益相冲突。事实上,欧盟的发展给美国霸权和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欧美特殊关系在冷战后调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分歧日渐凸显。通过梳理和总结冷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本论文认为,冷战后欧美在保持合作的前提下,双方在地缘安全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竞争和分歧构成了冷战后欧美关系的重要内容,也将作为影响未来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延续存在下去。欧美地缘安全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欧美关系的晴雨表,也是欧美同盟一直得以保持的最主要原因。冷战后欧美地缘安全状态和战略目标出现分化,为了应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秩序发生的变化,欧盟加强一体化和独立防务能力的建设,试图取得在欧洲安全领域更大的话语权,然而,美国仍将将北约继续作为维护美国欧洲霸权的工具,主导北约进行东扩和战略调整,欧美在欧洲安全主导权、俄罗斯的崛起和地区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摩擦和分歧不断。欧美在地缘安全领域的分歧也影响和牵动着欧美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冷战后,欧盟通过东扩和统一货币,成员国增至28个,欧盟的经济实力也随之大增,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欧美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围绕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欧盟推出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的正式诞生和运行对美元和美国金融霸权形成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诱使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美也因应对危机的路径和举措方面发生分歧,合作受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后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全球经济治理、全球气候治理,以及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际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新内容。欧盟试图通过全球治理来推广欧盟“善治”的理念和强化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但美国将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欧美对全球治理存在认识上的“温差”,在应对全球事务的手段和措施也不同,导致欧美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摩擦和分歧也不断。冷战后,欧美在地缘安全、经济领域和全球治理等领域分歧的增大,给欧美关系和国际格局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跨大西洋联盟日益走向松散化。欧美政治联盟裂痕扩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决定了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欧美分歧的扩大也将推动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继续发展。欧盟和美国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对象。作为当今国际社会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与欧美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欧美分歧有利于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也有利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互动,因此我们既要客观理性认识欧美存在的分歧,利用欧美之间的分歧,充分认识到中美欧三边关系的重要性,运作和管理好中美欧三边关系,又要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中国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郭云泽[7](2019)在《世界历史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及构建研究 ——兼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文中研究指明文章导论梳理了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问题研究的理论成果,先厘清此命题理论构建的历史背景、主体内蕴及价值意义等内容,进而第一章对世界历史理论、共同体思想、“文明冲突论”等相关理论进行了阐释与解读。第二章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场的宏观幕景,透过马克思世界历史的视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何以生成进行庖丁解牛式的全景探究。依循世界历史发展的脉络,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上涉及和集中回答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场何以可能、在场何以可为与何以建设的多重问题,以此揭橥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势而谋、顺势而为、趁势而行的重大外交举措和正确战略选择,进而指明人类命运的前途方向。第三章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宏大叙事切入,梳爬出人类发展道路的两种价值选择:一维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践载体的和平发展之路,一维是以“文明冲突论”为价值取向的冲突对抗之路。本文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明冲突论”作为比较研究对象,一方面,探究和聚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如何对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进行超越的。另一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解构和超越“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论点、理论预设、实存条件的过程中如何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外交命题的核心原则、价值目标与阶段性建构路径等基本内容和内涵的。第四章主要阐发了在马克思世界历史视野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理论张力和实践效应日益释放的过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人类物质利益、国际政治、多元文明、国际社会与生态治理产生了正面效应与积极影响。其主要体现在物质层面,它能够有助于引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推动世界经济的新发展,提升应对全球经济问题和增强各国协同发展的能力。在政治层面,它在批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行径、摒弃冷战思维与零和博弈的旧逻辑,在践行正确义利观的基础上有助于形成新的国际政治格局与秩序,进而推进国际政治关系的协调发展。在文明层面,它在批判和超越西方文明中心论过程中推崇不同文明发展的多样态,从而有助于多元文明之间交流互鉴与发展共存。在社会层面,它营造了效率和公平的国际社会新常态,进一步引领和树立了安全稳定的国际社会理念。在生态层面,它有效地凝聚了全球绿色发展的公众意识与合力,并且推动公平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的实现。第五章通过对文明发展与人类命途进行现实境遇的盘点、未来境况的考量,从整体和局部的视角探究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重路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由中国首倡、多国共建和全球共享的。其一,中国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施用良策:创建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筹划“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与搭建“中国主场外交”等举措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物质支撑、关键抓手与运行平台。其二,各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实践中各显其能和共探“秘境”:谋求国家间发展共同体、塑造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聚合全人类行动联合体,这三重路径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容与发展路向。其三,中外组织机制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执行媒介和重要渠道:一是完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政治经济规则;二是施展非政府国际组织的人道主义行动;三是凸显非政府国内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进而利用国际与国内组织机制的先在优势以推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整体实效与臻于至善。

陈静[8](2019)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变幻莫测,大国关系关乎全人类福祉,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命题和战略。中国与俄罗斯作为两大重要国家,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不仅关乎双边,而且影响全球。学术界对于新型大国关系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富的成果,但对于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梳理和深入。因此,以十八大为时间节点,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历程,分析未来双方关系的提升路径。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具有丰富的内涵,是一种超越意识形态、追求合作共赢的国家关系发展新模式。其提出沿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发展脉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基于两国国情、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全面而正确的判断,更是对中国历来外交政策的深刻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创新,表现为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新论述、新定位和新判断。首先,对十八大前后中国共产党对中俄关系的战略认知和阐述进行了梳理。目前,中国共产党认为中俄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两国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其次,对经济、政治和人文方面做出了新定位,认为中俄两国应该加强务实合作、提升战略互信和推进人文交流;最后,展望未来做出新判断,指出未来中俄两国在经贸合作、外交政策和合作平台上大有前景可为。虽然在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挑战,如彼此的战略互信不足、经贸合作存在阻力、双方固有观念的阻碍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外部势力的干扰等。但是双方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如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合作的领域持续扩宽、人文合作普遍开花等。为了更好的推动中俄关系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对提升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路径进行了两方面的思考。一方面,要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实现战略引领,增加策略的灵活性、政策的稳定性和战略对接的联合性;另一方面要保持对话协商,推动务实合作,不断增信释疑。总之,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进行梳理和研究,有利于更好的了解中俄两国关系,助推双边关系迈上新台阶,彰显中国外交智慧,助力国际新秩序的形成。

钮维敢,孙超[9](2019)在《当代世界格局衍化与中国全球治理角色转型》文中指出国际社会的大事件及参与其中的大国角色,尤其是它们的参与目标实现程度的对比结果,是判断世界格局性状的重要指标。两极格局瓦解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单极化趋势与多极化趋势并存的三支力量(要求建立单极世界格局的力量、中间游移力量、要求建立多极世界格局的力量)角逐的总体状态。在冷战结束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这个阶段,单极化趋势总体上较为明显;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尤其是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多极化趋势逐渐凸显。在当代世界格局的衍化中,中国的全球治理角色也悄然地发生着变化:由边缘逐渐走向中心,由被动逐渐转型为主动,日益强劲地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和民主化,致力于构建公正、合理、公平的全球治理秩序。

周方银[10](2018)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与争鸣》文中认为国际格局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性议题。对国际格局的性质和走向的判断,对于中国这样规模和发展阶段的国家,不仅是一个国际政治理论问题,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国际关系学者围绕国际格局问题进行了颇为深入、系统的分析、讨论。中国学者包括政策界人士认识国际格局的方式,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也产生了颇为深刻的影响。了解中国学者如何看待国际格局,以及如何就对国际格局的认识展开辩论,有助于理解中国学者如何认识自身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有助于了解中国学者思考国际问题的方式。

二、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和大国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和大国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本文创新之处
    注释
第二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关基本问题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论断的提出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背景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过程
    二、“格局”和“世界格局”的涵义
        (一)格局的涵义
        (二)世界格局的涵义
    三、世界格局变迁的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理论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相关理论
        (三)国际关系相关理论
    注释
第三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涵解析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百年未有”的涵义
        (一)世界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二)中国意义上的“百年未有”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变”之体现
        (一)世界经济重心之变
        (二)世界政治局势之变
        (三)新的科技力量之变
        (四)全球治理体系之变
    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局”之表现
        (一)新格局形成的过渡性特征
        (二)新格局形成后的可能性样态
    注释
第四章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挑战
        (一)传统世界秩序面临坍塌
        (二)美国及其盟友联合制华倾向
        (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趋势
        (四)全球治理遭遇“瓶颈期”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面临的机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所蕴含的机遇
        (二)美国等传统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陷入低迷所带来的机遇
        (三)世界多极化发展所带来的机遇
        (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机遇
        (五)新冠疫情肺炎全球大流行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催化剂
    注释
第五章 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二)走深走实“一带一路”战略,努力形成合作开放高地
        (三)强化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作用,坚持科技引领未来
    二、坚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发展外交新战略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
        (二)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为和平稳定打造中俄支柱
        (三)积极开展中美大国关系,共同主导全球治理
        (四)巩固和加强与第三世界的互利合作关系
    三、践行亲诚惠容理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周边外交
        (一)增进中日、中印的战略互信,开拓共处共赢之道
        (二)正确处理东南亚陆上及海上邻国关系,谋求全面合作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文献分类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四、论文创新与论文不足
第1章 全球治理体系与全球治理理论
    1.1 全球治理体系的历史演变
        1.1.1 全球化发展与新全球化的出现
        1.1.2 全球治理体系的三个历史阶段
        1.1.3 全球治理体系演变的基本原因
    1.2 全球治理的基本内容
        1.2.1 全球治理的概念界定
        1.2.2 全球治理的构成要素
        1.2.3 全球治理的实践范畴
    1.3 全球治理的理论基础
        1.3.1 全球治理理论的现实价值
        1.3.2 全球治理理论的主要范式
        1.3.3 全球治理角色理论的框架
第2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2.1 中美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认知”
        2.1.1 中国的“角色认知”
        2.1.2 美国的“角色认知”
    2.2 中美两国彼此之间的“角色预期”
        2.2.1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角色预期”
        2.2.2 中国对美国霸权的“角色预期”
    2.3 冷战后中美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1 中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2.3.2 美国全球治理的“角色定位”
第3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中的“角色冲突”
    3.1 中美在全球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1.1 “多元合作”与“单极霸权”的治理冲突
        3.1.2 “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模式之争
    3.2 中美在区域治理实践层面的“角色冲突”
        3.2.1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虹吸效应
        3.2.2 美国“印太战略”的对华遏制围堵
    3.3 中美在大国关系互动层面的“角色冲突”
        3.3.1 中美贸易战的冲突持续升高
        3.3.2 中美科技战的零和性博弈凸显
        3.3.3 中美核心利益的碰撞全面升级
    3.4 中美两国“角色冲突”的受众效应
        3.4.1 “角色冲突”带来不同的“受众效应”
        3.4.2 “角色冲突”引发的中美“角色困境”
第4章 中美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 中国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1.1 “中国发展”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4.1.2 “中国方案”影响着国际规范的导向
        4.1.3 “中国角色”促进了国际制度的发展
    4.2 特朗普政府在全球治理结构中的“角色嬗变”
        4.2.1 全球治理“举旗者”蜕变为“搅局者”
        4.2.2 霸权体系“保护者”蜕变为“讹诈者”
        4.2.3 自由秩序“灯塔国”蜕变为“破坏者”
    4.3 中美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1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4.3.2 美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角色转换
第5章 新时代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
    5.1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重要基础
        5.1.1 中美构建良性的“竞合角色”重要性
        5.1.2 中美构建良性“竞合角色”的新机遇
    5.2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合作性角色”的实践积累
        5.2.1 全球经济治理合作
        5.2.2 全球安全治理合作
        5.2.3 全球公域治理合作
    5.3 中美在全球治理中“角色再构建”的路径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致谢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的创新点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
    2.1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概念界定
        2.1.1 命运共同体
        2.1.2 人类命运共同体
    2.2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提出的理论渊源
        2.2.1 马克思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理论
        2.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思想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协和万邦思想
    2.3 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提出的现实依据
        2.3.1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2.3.2 全球发展困境需要中国参与全球治理
        2.3.3 中国未来的发展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2.4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原则
        3.1.1 主权平等原则
        3.1.2 合作共赢原则
        3.1.3 开放包容原则
    3.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3.2.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3.2.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3.2.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3.2.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3.2.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3.3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途径
        3.3.1 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3.3.2 打造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
        3.3.3 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3.3.4 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格局
    3.4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4.1 理论价值
        4.1.1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4.1.2 扬弃并超越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
        4.1.3 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4.2 现实意义
        4.2.1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4.2.2 为构建国际新秩序提供中国方案
        4.2.3 推动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的耦合发展
        4.2.4 推动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二)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概述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文化渊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提出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基本内涵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二)新中国历届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现实依据
        (一)我国综合国力增强过程中的外部挑战和机遇
        (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的国际问题和困境
        (三)多样文明相互交流过程中的文明对话和矛盾
第三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目标:建设“和而不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发展道路:坚持“协和万邦”的和平发展道路
        (三)实践路径:打造“求同存异”的外交实践路径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理论生成的科学性
        (二)价值意涵的民族性
        (三)胸怀视野的世界性
        (四)历史使命的时代性
第四章 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重大意义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理论创新
        (一)对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守正与创新
        (三)对“零和博弈”等错误外交思维的驳斥与批判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实践价值
        (一)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外交话语体系
        (二)深化对新型大国关系和大国外交规律性的认识
        (三)创造实现中国梦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的世界意义
        (一)为人类社会描绘了美好发展前景
        (二)为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三)为处理国际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重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阐释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内涵与内容
        (一)外交与外交政策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外交理论的内容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和平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与本质属性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属性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本质属性
    三、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逻辑
        (一)外交政策演进的一般逻辑
        (二)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理论逻辑
        (三)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历史逻辑
        (四)基于二元维度变化的演进逻辑
第二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有关和平外交思想的考察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和平观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时代观
        (三)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的国际关系思想
    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和平观念的承继
        (一)“和合”思想
        (二)“和而不同”思想
        (三)“义利双行”思想
    三、近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一)晚清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二)民国时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三)中国共产党早期对外交往中的和平观念
    四、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思想资源
        (一)国家主权原则的法理依据
        (二)外交原则和惯例的基本规定
第三章 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探索
    一、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确立初期的背景
        (一)为巩固政权、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的必然选择
        (二)“一边倒”的战略选择
        (三)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及当前国际任务的判断
        (四)国际环境的重要影响
        (五)革命惯性的限制
    二、新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初步确立
        (一)新中国外交原则与框架的建构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基石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评价
        (一)中国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取得重要进展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启中国外交崭新局面
第四章 和平外交政策在特殊阶段的曲折发展
    一、影响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国内政策出现转向
        (二)动荡的国际形势
        (三)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
    二、和平外交政策在曲折中发展
        (一)和平外交政策的曲折发展
        (二)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到“三个世界”理论的发展
    三、和平外交政策曲折发展阶段的实践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为扭转“左”倾思想对外交事务冲击的实际行动
        (二)中美关系的缓和推动中国外交发生转向
        (三)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开展友好关系为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推动中国重新融入国际体系
第五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一、推动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发展的多重因素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走向新阶段
        (二)改革开放的新任务促使中国和平外交政策进行调整
        (三)对国际局势的精准判断——“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四)国家定位与国家利益观的调整
        (五)国际局势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改革开放背景下和平外交政策的深化发展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新内涵
        (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战略的提出
        (三)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和而不同”的新理念
        (五)“和谐世界”的新构想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实施
        (一)应用和平外交政策处理大国关系
        (二)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以切实行动维护世界和平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四)实现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改善
        (五)重视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六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全面升华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背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新时代下中国对时代的定位与判断
        (三)新时代面临的国际形势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与创新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内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创新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和平外交政策的升华
    三、全方位、立体化外交的推进
        (一)构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二)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三)秉持正确义利观构建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四)以结伴不结盟政策带动多边外交发展
        (五)“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
        (六)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七)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第七章 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根本保障
    二、坚持原则的坚定性和政策的灵活性相结合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必要方法
    三、内政外交的互动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内生动力
    四、坚决扞卫国家利益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出发点
    五、中国共产党对时代主题的判断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基本依据
    六、国家角色定位的变化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发展诉求
    七、意识形态因素是影响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的重要变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6)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二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
    第一节 冷战期间欧美关系的发展
        一、美苏两极国际格局和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二、欧洲推进联合运动与大西洋联盟出现裂痕
        三、冷战后期欧美关系的复杂调整
    第二节 冷战后欧美关系的变化
        一、冷战后欧美关系的调整与再定位
        二、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关系的变化
        三、特朗普执政以来对欧美关系的冲击
第二章 冷战后欧美在地缘战略安全方面的分歧
    第一节 欧洲安全防务主导权之争
        一、欧盟东扩与推进独立防务建设
        二、北约东扩与战略转型
        三、特朗普时期的防务责任分担及军费分摊
    第二节 欧美对俄罗斯战略考虑不同
        一、俄罗斯在亚欧大陆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二、美国阻止欧俄靠近
        三、欧盟担心美俄“越顶外交”
    第三节 欧美在重大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一、伊拉克战争
        二、利比亚战争
        三、乌克兰危机
        四、伊朗核问题
    第四节 欧美分歧的原因
        一、欧美地缘安全态势存在差异
        二、欧美地缘战略目标不同
        三、欧美战略力量异同
第三章 欧美在经济领域的分歧
    第一节 冷战后欧美在经贸领域的分歧
        一、在农产品领域的竞争
        二、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竞争
        三、围绕国际市场的博弈
        四、特朗普时期欧美贸易纷争新发展
    第二节 欧元对美元霸权地位挑战
        一、欧元的诞生
        二、欧元对美元及美国金融霸权的冲击
    第三节 欧美应对债务危机的分歧
        一、美国金融危机诱发欧债危机
        二、欧美应对债务危机路径不同
        三、欧美在构建 TTIP 谈判问题上的矛盾
    第四节 欧美存在较大分歧的原因
        一、欧美经济结构的同质性
        二、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排他性
        三、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对外竞争性
第四章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分歧
    第一节 欧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分歧
        一、欧美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存在差异
        二、欧美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分歧
        三、欧美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手段不同
        四、欧美在对待新型国际力量问题上的差异
    第二节 欧美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分歧
        一、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理念不同
        二、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的认识和政策存在差异
        三、欧美减排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第三节 欧美打击恐怖主义的分歧
        一、认知分歧
        二、战略和政策不同
        三、措施差异
    第四节 欧美在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领域的分歧
        一、网络空间安全:全球治理的新领域
        二、治理理念存异
        三、治理政策分歧
        四、治理措施不同
    第五节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分歧的原因
        一、欧美对全球治理认知的“温差”
        二、欧美政治体制结构的迥异
        三、欧美影响国际事务手段不同
第五章 对冷战后欧美分歧影响的总体评估
    第一节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第二节 对欧美双边关系的影响
        一、政治联盟裂痕扩大
        二、经济竞争更趋激烈
        三、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
    第三节 欧美分歧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一、促进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
        二、有利于推动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世界历史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及构建研究 ——兼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内涵阐释
    一、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渊源与涵义
        (一)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渊源
        (二) 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的涵义
    二、“共同体”相关概念界定与基本内涵
        (一) 共同体概念界定和基本内涵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内涵
    三、文明的相关概念和内涵阐释
        (一) 文明的概念
        (二) “文明冲突论”的内涵
第二章 世界历史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理论逻辑
        (一) 世界历史转向的动力依据
        (二) 世界市场形成的交往依据
        (三) 全球殖民的悖论发展依据
        (四) 世界历史演进的价值依据
    二、我国外交实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实践逻辑
        (一) 新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与“三个世界”的划分
        (二) 新时期“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与“和谐世界”的主张
        (三) 新时代“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与推进新型大国关系的建构
    三、世界治理问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现实逻辑
        (一) 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因素叠加
        (二) 西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现象并存
        (三) 不同文化隔阂与自恃文化优越的泛起
        (四) 网络、生态领域等非传统型安全凸显
第三章 世界历史视野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文明冲突论”的超越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原则驳斥“文明冲突论”的基本论点
        (一) 主权原则是文明间引燃国际政治斗争的防线
        (二) 合作共赢原则是处理国家间零和博弈的锁钥
        (三) 开放包容原则是正视民族间文明差异的明镜
        (四) 和谐共生原则是矫正文明间力量失衡的砝码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目标解构“文明冲突论”的理论预设
        (一) 价值共同体扬弃所谓的西方“普世价值”
        (二) 安全共同体规避同质或异质文明间战争
        (三) 利益共同体缩小西方与非西方发展鸿沟
        (四) 责任共同体拆解文明间国强必霸的逻辑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阶段性路径消解“文明冲突论”的实存条件
        (一) 周边命运共同体化解同质文明发展失衡的症结
        (二) 发展中国家命运共同体挣脱西方现代化的泥淖
        (三) 世界性的命运共同体应对共时性全球治理顽疾
第四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效应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利益效应
        (一) 引领和推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
        (二) 提增国际社会的协同发展能力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政治效应
        (一) 改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国际政治格局
        (二) 践行以正确义利观为趋向的国际政治关系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元文明效应
        (一) 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辩证批判与超越
        (二) 对多元文明交流和互鉴的牵导与助推
    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社会效应
        (一) 营造了效率和公平的国际社会新常态
        (二) 引领和树立安全稳定的国际社会理念
    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治理效应
        (一) 凝聚全球绿色发展的公众意识与合力
        (二) 推动和建立公平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
第五章 当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路径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方案
        (一) 创建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物力支撑载体
        (二) 施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为促建抓手
        (三) 搭建“中国主场外交”的协商合作平台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国共建路径
        (一) 谋求国家之间发展共同体
        (二) 建设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三) 聚合全人类的行动联合体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外组织机制
        (一) 完善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政治经济规则
        (二) 施展非政府间国际组织人道主义行动
        (三) 凸显非政府国内组织的社会动员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界定
        1.3.1 新型大国关系的由来
        1.3.2 新型大国关系的定义
        1.3.3 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与特点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科学依据
    2.1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历史依据
        2.1.1 中国历来遵循和平发展的外交理念
        2.1.2 对建国以来处理对外关系经验的总结
        2.1.3 对以往周边外交政策的升华
    2.2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理论依据
        2.2.1 民族国家的独立是合作的前提
        2.2.2 阶级性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因素
        2.2.3 追求和平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导向
    2.3 十八大以来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的现实依据
        2.3.1 基于两国国情的正确选择
        2.3.2 基于时代主题和国际形势的全面判断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创新
    3.1 十八大以来对中俄关系的新阐述
        3.1.1 中俄关系是最好的一组大国关系
        3.1.2 中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
        3.1.3 中俄关系处于历史的最好时期
    3.2 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新认知
        3.2.1 经济上务实合作,互利共赢
        3.2.2 政治上相互支持,高度互信
        3.2.3 人文上密切交流,借鉴融合
    3.3 对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前景的新判断
        3.3.1 经贸合作潜力大
        3.3.2 外交政策联动强
        3.3.3 交流合作平台广
第四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具体实践
    4.1 经贸合作量质齐升
        4.1.1 能源合作走向务实
        4.1.2 农业合作持续升温
        4.1.3 地方合作成为新增长点
        4.1.4 金融合作迎来黄金时代
    4.2 人文外交普遍开花
        4.2.1 教育合作纵深发展
        4.2.2 新闻媒体交流成果丰硕
        4.2.3 医疗卫生合作稳步推进
        4.2.4 军事合作力度不断加强
        4.2.5 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探索
    4.3 国际合作持续加强
        4.3.1 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维护国际稳定
        4.3.2 重视安全问题,搭建合作平台
        4.3.3 战略对接稳固走实
第五章 进一步推进中俄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和路径分析
    5.1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面临的挑战
        5.1.1 中俄战略互信仍显不足
        5.1.2 经贸合作仍存在阻力
        5.1.3 双方固有观念的阻碍
        5.1.4 西方外部势力的干扰
    5.2 进一步推进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路径分析
        5.2.1 增信释疑,提升内生性
        5.2.2 务实合作,促进共荣性
        5.2.3 求同存异,增进互通性
        5.2.4 调整对俄策略,增加灵活性
        5.2.5 加强顶层设计,确保稳定性
        5.2.6 推动战略对接,增加联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及成果)

(9)当代世界格局衍化与中国全球治理角色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导言
二、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格局变化的两个阶段及其特征
    (一) 第一阶段:单极化趋势相对更加凸显 (1989—2008)
        1. 军事安全上, 第一个典型大事是海湾战争。
        2. 经济上, 最为明显的是中国入世谈判 (前半程是复关谈判) , 体现出中国及其他成员国的相对弱势和美国的绝对强势———单极化趋势是比较明显的。
        3.在价值观、意识形态及发展模式上, 学术界的一个共识是, 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也使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
    (二) 第二阶段:多极化趋势相对凸显 (2008年以来)
三、当代世界格局的转型
四、当代世界格局中的中国全球治理角色变化
    (一) 以韬光养晦为主的被动角色期
    (二) 从被动角色转向主动的关键期
    (三) 在应对挑战与困难中主动地塑造引领者角色
        1. 中国成为全球治理的积极参与者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者
        2. 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世界格局中的新亮点
五、结语

四、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和大国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要论断研究[D]. 张桂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美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研究[D]. 王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8)
  • [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论述研究[D]. 叶文亮.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2)
  • [4]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理念研究[D]. 秦学超.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5]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D]. 唐诗.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D]. 曹晓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世界历史视野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生成逻辑及构建研究 ——兼论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D]. 郭云泽. 山东大学, 2019(01)
  • [8]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构建中俄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陈静.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9]当代世界格局衍化与中国全球治理角色转型[J]. 钮维敢,孙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2)
  • [10]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对国际格局的认识与争鸣[J]. 周方银.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研究学部集刊, 2018(00)

标签:;  ;  ;  ;  ;  

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大国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