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召开直播会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召开直播会

一、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召开现场会(论文文献综述)

宋菲霞[1](2018)在《崇阳县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教育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针对农村教学点提出的专递课堂,能够初步缓解教学点开不齐课、开不好课的现象,也使教学点学生能够共享城镇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现在,专递课堂的教学效果是国家关注的重点。本文以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为研究内容,通过弗兰德斯互动分析法和访谈法对其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优化师生互动来提高专递课堂教学效果,论文具体内容如下。首先,笔者对专递课堂和师生互动行为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并在文献基础上对“专递课堂”、“课堂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介绍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号互动理论、合作学习理论等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为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介绍研究对象和师生互动分析的方法: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并在FIAS和ITIAS的基础上设计了用于专递课堂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同时,笔者利用新编码的系统对录制的专递课堂视频进行编码,并借助原FIAS的分析方法:比率分析法、矩阵分析法、曲线分析法对编码数据进行分析,再将主讲教师的访谈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再次,通过课堂视频分析和访谈结果,笔者总结了专递课堂师生互动的积极方面和有待改进方面。研究发现良好的师生互动对课堂产生积极影响:教学点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行为增加,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课堂气氛融洽,师生间存在深入交流;教学内容充实,课堂秩序较好。但是,现阶段的专递课堂师生互动仍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教师课堂偏向于用直接方式影响学生;教师的提问率较低;课堂互动模式单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较低;课堂缺乏有效辅导。最后,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优化课堂师生互动的策略。主要包括:(1)把握课堂提问时机,精心设置问题,并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加强课堂有效提问;(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丰富课堂互动方式;(3)适时应用手势或表情等非言语行为,为课堂师生互动增添生机;(4)组织教师多参加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师生互动质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5)落实对教学点教师的激励政策和监督工作,调动教师积极性,保障课堂互动效率。

徐定斌,孟晖[2](2017)在《构建云教育生态 加快推进武汉教育现代化》文中提出2012年11月,教育部批准武汉市为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城市。5年来,武汉市确立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战略,以"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原则,推进教育云试点工作,构建云教育生态,助推教育创新转型,加快推进武汉教育现代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促进武汉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实现更高

蒋平[3](2016)在《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自20世纪末发展至今,已经呈现出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当时是受到了网络市场利润的驱使,还是信息技术力量的推动,又或是面临传统课程发展的制度瓶颈,但一路走来可谓是历经艰辛。直到最近几年,MOOC的兴起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期。学术界和舆论媒体同时以铺天盖地广告营销的方式,对网络课程引发的高等教育数字化革命进行广泛宣传,重点介绍网络课程如何激发了在线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赢得了怎样的良好社会声誉,甚至提出网络课程构筑的虚拟大学将会主宰未来大学的发展方向,传统实体大学正在走向衰亡。中美两国政府积极响应MOOC带来的影响力,不仅大规模地发展网络课程,为网络课程开发搭建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合作平台,而且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将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地位。如果继续按照惯常的技术逻辑去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那么注定在研究思路上很难有所突破和创新。因为技术已经成熟到网络课程的在线教学与在线学习可以无限时空,“随心所欲”。从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知识共享”的理念,提出“公开线上课程”计划,到M0OC平台仍然继续坚守“免费”、“开放”与“共享”原则,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好像不曾改变,但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却越发复杂而多元。其中,“知识转型”理论无可厚非地成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深刻动力。以知识转型为研究视角来分析比较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既源自于教育改革本身与知识转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在逻辑关系,又是由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植根于知识转型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基本特征反映了知识转型的内在要求。但是,要为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比较研究寻求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有力证据并不是轻而易举之事。不仅要从已有研究的文献资料中系统性、分类化的概括归纳,找寻出知识转型与网络课程相互作用的初步证据,而且还要辩证地分析技术力量与知识转型哪个要素对考察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更大。按照“研究基础→事实呈现→理论探索”的研究思路,利用历史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既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及技术影响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又对知识转型相关理论进行了整合和提升,建构出新的知识转型理论分析框架。从中分析得出技术逻辑用于解释和指导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具有不适合性,经过一番“理论探索”,最终寻求到知识转型理论支撑的充分证据。以“事实呈现”的方式描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历程及概况不仅是要说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如何走向融合,成为“竞相争艳”的对手和伙伴,而且更是为后续知识转型理论的实践推进提供事实依据。那么,如何对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进行具体化比较研究呢?依据“实践考察→问题反思→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从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中考察了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和差异性。趋同性特征中出现了由计算机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知识生产数字化明显:推行“项目驱动”式发展路径,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发生着“现代知识”向“后现代知识”性质的转变,“无形学院”的团队合作十分普遍。这种趋同性特征符合知识转型内在制度的要求。差异性特征中受到知识转型外在制度的影响,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政策导向、基本路径、运行机制和价值立场上存在显着区别。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趋同存异”现象及其制度逻辑也同样发生在中美两国较为典型和颇具代表性的在线学习平台发展过程中。以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Coursera、edX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爱课程”和“学堂在线”为个案,进行对比考察分析发现: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在知识权力控制、知识形态转变、知识协议制定以及组织合作形态等方面存在“趋同性”,而在发展路径、运行机制、权力地位和角色功能上具有显着“差异性”。知识转型理论在实践推进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新旧“知识生产模式”的交替,还是“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的转变,都一致地表明两种不同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共存现象”和“相互作用”关系。一方面,新旧“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在转型过渡时期,同时共存于同一社会,到底选择以哪种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为标准可能难以抉择,必然引起知识世界的混乱状态。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建构的社会不可能对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逐渐确立的科学规范或知识规范表示接受和改变,更有可能遭到原有“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的抵制和反抗,从而试图夺回知识控制的主导权,由此导致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过程中诸多矛盾和冲突的出现。只有当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完全取代原有的“知识生产模式”或“知识型”,并为人们所接受时,这种知识王国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才会自然消失。为此,知识转型的“共存现象”与“相互作用”造成的混乱状态和矛盾冲突必然渗入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开发、建设和运营过程,以连锁反应的形式导致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共同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不佳,知识市场化引发学术危机,教师难以做出选择以及学分互认和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那么,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如何应对知识转型的变革引发的挑战呢?注重课程平台的多元化和包容性,实现大学与政府、市场三方利益共赢,培养知识、能力与技术相融合的数字化教师和试点推行SPOC课程平台及教学模式将是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韦妙[4](2016)在《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湖北省八市的实证调查》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造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数量锐减和教学质量大滑坡。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衰落导致偏远农村地区适龄儿童的基本受教育权难以保障,引发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缺师少教”问题的广泛关注。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指出:“要办好村小和教学点,对保留和恢复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要采取多种措施改善办学条件,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从发展趋势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质量提升是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重大议题。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教育革新的重大力量,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辐射,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和教育差距已逐渐成为了社会的共识。从新世纪伊始的“校校通工程”、2003年的“农远工程”、2007年的“班班通工程”、2011年的“薄改计划”、2012年的“三通工程”,到2013年的“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工程”,近些年来,国家对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政府不间断的重视和投入却并没有带来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技术本位”的教育信息化方案带来了“网络支教”、“云课堂”等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却未必适切农村学校和农村教育的真实需求;“城市本位”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给农村学生建构了与城市学生同样的“课堂”,却反而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真实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发展困境?后续发展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念、制度、模式和机制?这些问题是本研究需要探究的核心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需要我们回归问题本质,从城乡教育公平的宏观视角出发,立足于乡土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多元化、差异化的农村教育发展实际,以“需求本位”、“教育本位”思考信息技术在小规模学校“落地生根”的路径与模式。本研究采取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范式,通过对湖北省8市18区县35乡镇95所学校的大规模问卷调查数据和访谈案例的整理和分析,展现了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现状的真实图景,探讨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和信息化教学开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剖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八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包含论文的一、二两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其次,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厘清了相关核心概念,形成了论文的整体理论框架。第二章“研究设计”部分,首先讨论了本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其次介绍了本研究量化数据和质化数据的来源,最后从学校、校长、教师三个层面对调研样本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描述。第二部分包含论文的第三到第六共四个章节。这一部分通过对大量实证调研数据的内容分析和统计处理从四个维度探究了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困境。其中,第三章从经费投入、硬件建设、软件供应三个层次描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的现状及问题;第四章分析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现状和突出特征,并着重对影响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进行了数据分析和理论阐释;第五章从应用频率,应用方式,应用效果三个方面呈现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真实境况,并对限制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效率的原因做了深入的数据分析和理论探讨;第六章通过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外部生态的探析重点解读了各种外部力量对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并通过生态位原理揭示了制约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原因。第三部分包含论文的七、八两章。这一部分集中阐述了本研究的问题反思和政策建议。第七章运用教育公平理论对论文的第二部分内容进行了统领和分析,指出了当前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种种公平悖论,进一步挖掘了造成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困境的制度因素。第八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健全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遵循需求导向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思路,提高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适配度,实行多元化的信息化师资补充机制,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联盟,明确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独特地位。

闫东[5](2016)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文中指出未来社会国家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核心是拔尖创新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能力突出而且天赋出众的孩童可以获得自己潜力被充分挖掘的机会。中国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建构和渴求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关注地步。一代又一代的领导人强调对于民族的进步来讲,创新是灵魂,也为兴旺发达源动力,更是民族不断前进的基本保障。在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彻底变更了人类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方法,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还是信息的掌握,人们的渠道都愈加的多样化,教育原本在空间上所受到的限制已经被彻底打破。学习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可以确信的说教育界原本所采取的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必将迈入革命性的巨变时代,教育模式将和网络、信息技术等诸多的新科技结合在一起,不断突破传统的限制,快速前行。现有教学模式过于陈旧,长期注入式教学使得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课堂效率低下,教学忽视创新,尤其是在中国文化传统底蕴、背景下缺乏国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创新,即缺乏培养学生方面的方法创新。因此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质减负,解放学生,让学生高效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凸显重要。本文围绕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构而展开,主要包括:(1)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创构的相关研究(2)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3)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研究会有如下几点结论:(1)对于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探索在逻辑上的起点主要是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个性飞扬;解放课堂,让学生主宰课堂;解放教师,让学生学的有效。(2)层级互动式教学的思想构建于社会学和哲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基础上。“问题导引、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层级互动、课堂展示、学习报告、问题解决”与马克思主义所建立的认识论高度符合,也和我国的知行学说相符合。无论是自主,还是合作,都与知识建构这一基本理论相符合。“展示突破”与多元智力理论彼此符合;“学习报告、问题解决”符合发现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的相关学习理论。分析“层级互动”这一模式,其对社会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予以了充分的体现。(3)对问题导引、学案导学所对应的生产方式予以综合化的运用,借助于此,帮助师生减负,帮助学生实现素质的提升。该模式的主题可以描述为对课堂教学的整体产出效益予以提高,借助于此,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教育目的,在理论上,其建构的基础包括了哲学、社会学,还有教育学与心理学,其依托于层级互动模式的教学实践展开。(4)层级互动式教学实验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都是提质减负,而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不但关注学生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不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师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没有互动共做。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强化的是训练学生的逻辑和实验思维两种模式,对教学环节注重展示和探究与发现。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说不但与数学教学的学科特征相符合,同时也和新课改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从理论层面上,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选择层级互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数学授课,极具可行性。(5)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教学实践对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予以检验。实践前后实验班与对比班成绩差异显着,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初步验证了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可运用于普通高中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现高效课堂教学所应该遵守的基本策略之一。分析本研究,其主要的创新点可以描述为(1)模式创新: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全新尝试,具有可操作性;(2)管理创新:为学校、班级管理模式提供了一种全新模式,即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杨波[6](2015)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与应用策略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和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基础教育领域逐步迈向数字时代,由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变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边远地区教育质量、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的一大举措。目前,该项目进入扫尾阶段,软硬件资源配置已基本完成。笔者通过对黄冈市部分教学点的充分调研,发现各教学点普遍存在对数字教育资源在应用方式和应对策略上的诸多困惑。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如何有效利用数字教育资源,改进原来的教学模式,创新数字教育资源环境下的应用模式和实施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有效策略便提上了日程。本文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中三种资源配置环境下典型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对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应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策略分析,目的是为了提升农村教学点的教学质量,缩短农村边远地区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本文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对黄冈市的黄州区、蕲春县、团风县、麻城市等12个教学点的48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和随堂听课,了解到数字教育资源在各教学点的应用情况。首先总结分析了各教学点教师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在课堂中的教学模式,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型、同步课堂型、资源整合型、自主探究学习型和以翻转课堂为代表的创新型等8种教学模式。其次利用SPSS20.0和Microsoft office excel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得出结果:教学点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学历层次偏低,教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较低。在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存在三个突出问题:第一,教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基础薄弱;第二,获取数字教育资源途径少、对课程资源整合不够;第三,简单的、低层次的教学模式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不充分。最后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对数字教育资源在不同教学模式中产生的问题提出了三点应对策略上的建议,以期对教学点教师利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不同模式的教学发挥一定的指导意义。

贾亚文[7](2013)在《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八大报告“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的六项任务之首。“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一定是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合理配置、所有地区所有孩子都能享受到良好教育的最好体现,教育信息化利用先进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远程教育,克服了地域偏远、教育资源匮乏的瓶颈,为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当下,教育信息化在全国大力推进,在G省遍地开花,但如何促进应用、如何与教学无缝融入、如何对教育资源科学合理地管理,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实惠,是教育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是促进G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条件和极其重要的保证。本论文研究以目标管理理论、区域分析方法为基础,综合使用了数据摸底、专题研讨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首先,论文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对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重要意义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论文结合组织发展理论对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措施及规划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比较可行的管理方案;最后,论文从评估体系、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提供了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论文研究认为,与我国基础教育目标相比,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仍存在诸多差距。教育信息化事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因此,在G省教育实情下,探究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梁翔[8](2013)在《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对甘肃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世纪初开始,我国大范围实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布局结构调整,这一决策适应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满足了广大农民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推动了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但客观上出现或存在的学生上学距离远、家长经济负担增加、农村专任教师缺乏、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关爱缺乏等问题,也给进一步实施布局调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本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际调研、试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布局结构调整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概念、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分析,对与甘肃邻近的青海省布局调整工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庆阳市西峰区和陇南市文县布局结构调整进行实证研究,最后分析探讨了甘肃省布局结构调整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并提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下一步必须正确认识、科学进行布局结构调整,通过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力度、探索办学新模式来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通过不断增加公用经费、完善公用经费管理办法、探索农村学校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和加大贫困生补助力度等途径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从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尽可能就近入学、划定学校服务半径,恢复重建教学点或村小,合理利用闲置校产,使得布局调整更为科学有效,最后就探索完善布局结构调整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水平,统筹城乡教育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张国林[9](2013)在《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一种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公平性的特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关系到和谐社会建设,涉及人民群众直接和现实的利益的系统工程。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重大价值。例如,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要想显着提高教育的生产力,需要对教育系统实施由技术支持的重大结构性变革”。与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相比,我国目前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系统的深层理论研究一直较为落后。例如,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探讨,就一直处于学术研究的盲点。基于此,本研究以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为研究焦点。本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内容:构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基本理论依据、洞悉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动力机制、明确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设计。本研究期待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探讨,以初步明确信息技术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轨迹。首先,本研究回顾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脉络及相关的研究结果。通过分析,本研究掌握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及其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社会根源,回顾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般策略与方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策略与方法进行了审视。其次,本研究深入分析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在本部分中研究者揭示了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根源。通过对信息技术特征和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深入分析,本研究探讨了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的核心机制。研究发现,流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校际间资源的低成本共享,促进校际间资源的平衡;延伸的时间——空间关系,可以将虚拟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快速、优质共享;创新的教学工具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跨越式发展。总之,信息技术具有从形式到质量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潜力。在上述理论探讨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已经发生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实现区域间、校际间的资源流动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信息技术还可以在某区域内推动义务教育实现“跨越式”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案例分析,本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策略与方法。例如,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建设。再次,应该承认的是,信息技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其合理边界。突破边界,不恰当地夸大信息技术的作用,反而可能阻滞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边界,首先应对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形成清晰的认识。通过对信息技术的本质分析,结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精髓,本研究认为,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显性制约因素和隐性制约因素两大类。其中显性制约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教育装备,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信息化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体系等方面的内容;隐性制约因素主要包括教育思维、教育文化、教育改革的路径依赖等方面的内容。最后,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作用,本研究提出了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改进意见,以期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政策思路。

付道明[10](2013)在《数字化学习最新进展:国际比较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学习(E-Learning)是随着科技进步而产生的,它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具有丰富资源和全新沟通机制的学习环境,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为学习者实现自主建构知识的新型学习方式。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欧盟、美国、新加坡、联合国以及我国数字化学习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召开现场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召开现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崇阳县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专递课堂的研究现状
        1.2.2 师生互动行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专递课堂
        2.1.2 课堂师生互动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符号互动理论
        2.2.3 合作学习理论
3 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的数据收集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用于专递课堂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
        3.2.1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改进
        3.2.2 用于专递课堂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编码系统
    3.3 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数据收集
    3.4 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统计分析
        3.4.1 比率分析
        3.4.2 矩阵分析
        3.4.3 曲线分析
    3.5 访谈研究
        3.5.1 访谈纪录与分析
        3.5.2 访谈结果
4 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结论及策略
    4.1 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结论
        4.1.1 良好的师生互动对课堂产生积极影响
        4.1.2 专递课堂师生互动仍有缺陷
    4.2 优化专递课堂师生互动的建议
        4.2.1 把握时机,精心设问,加强课堂有效提问
        4.2.2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实现课堂互动形式多样化
        4.2.3 恰当利用非言语行为,为课堂互动增添活力
        4.2.4 增强教师素质,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4.2.5 落实激励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弗兰德斯互动行为编码系统
    附录二 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
    附录三 课堂互动分析迁移矩阵
    附录四 主讲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2)构建云教育生态 加快推进武汉教育现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顶层设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一) 将教育信息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二) 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二、整体构建覆盖全域的云生态环境
    (一) 搭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 加快建设易用、实用优质教育资源体系
三、全面提升干部教师信息能力与素养
    (一) 抓教育观念转变
    (二) 抓应用能力提升
四、加快推进全域规模化常态应用
    (一) 推进全域规模化应用
    (二) 构建常态长效管理机制
五、教育云生态助力武汉教育变革与创新
    (一) “教育云+课程”
    (二) “教育云+课堂”
    (三) “教育云+教师”
    (四) “教育云+学生”
    (五) “教育云+评价”
    (六) “教育云+管理”

(3)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的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一、研究的理论意义
        二、研究的实践价值
    第三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在知识转型中的演变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一、MOOC时代背景下美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二、MOOC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三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不可忽视的技术力量
    第一节 开放课件运动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开放课件运动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MOOC时代背景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技术牵引
        一、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美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二、MOOC时代背景下技术对中国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知识转型理论支撑
    第一节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两种不同模式之间的变迁
        一、“小科学”与“大科学”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二、“学院科学”向“后学院科学”知识生产模式转型
        三、“知识生产模式1”向“知识生产模式2”的转型
    第二节 知识转型理论界说: 时代背景抑或是思想基础
        一、“知识型”与“知识转型”内在逻辑理路分析
        二、“现代知识型”向“后现代知识型”演变历程
        三、第三次知识转型引发现代教育领域严重危机
        四、后现代知识性质转变对教育改革的促进功能
    第三节 知识转型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相互关系
        一、“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知识转型”理论关系之辩
        二、“知识转型”时期的到来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影响
        三、“知识转型”理论与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内在关系
第五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存异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趋同性: 知识转型内在制度指引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虚拟的知识形态存在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知识协议为重要原则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基础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以无形学院为合作平台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差异性: 知识转型外在制度设计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政策导向: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二、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基本路径: 局部探索与全面实施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运行机制: 市场调节与政府主导
        四、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价值立场: 知识霸权与本土开发
    第三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案例比较: 知识转型的制度化存在
        一、美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分析
        二、中国高校网络课程两大在线学习平台考察
        三、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比较研究
第六章 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第一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面临的挑战: 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
        一、令人堪忧的通过率: 学习效果不佳背后的“证据”
        二、当课程成为一种商品: 知识市场化引发的学术危机
        三、积极的参与者或懈怠的旁观者: 教师如何选择
        四、学分互认与质量评价: 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
    第二节 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未来方向: 迎接知识转型的变革
        一、知识共享的新型组织化图景: 课程平台的多元化与包容性
        二、知识市场化的矛盾化解: 三重螺旋模式中的利益共谋
        三、数字化大学教师: 知识、能力与技术的合成者
        四、MOOC发展中对SPOC的探索: 为提升质量的一种尝试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的演变在知识转型中走向融合
        二、知识转型衍生的制度逻辑构成趋同性与差异性的存在
        三、知识转型引发的冲突制约着中美高校网络课程的发展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湖北省八市的实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时代需要:办好农村小规模学校,促进城乡教育公平
        二、社会共识:共享优质信息化教育资源,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政策支持: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向小规模学校倾斜
        四、现实困境:事倍功半——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之殇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小规模学校
        二、教育信息化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研究
        二、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
        三、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第五节 理论基础
        一、教育公平理论
        二、教学生态理论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节 数据来源
        一、量化数据来源
        二、质化数据来源
    第三节 样本特征
        一、学校样本特征
        二、教师样本特征
        三、校长样本特征
第三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资源配置
    第一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现状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经费总体投入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经费来源与结构
    第二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现状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建设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分布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园网覆盖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微机室建设
        五、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办公条件
    第三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软件资源建设现状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软件资源的来源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软件资源的供应
    第四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资源配置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化经费投入不充足
        二、信息化硬件建设不均衡
        三、信息化软件资源缺口大
        四、信息化资源要素配置失调
第四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的整体特征
        一、教师性别分布较为均衡
        二、教师平均年龄较大、老龄化严重
        三、教师文化程度不高
        四、教师专业技术职称偏低
        五、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开课科目单一
    第二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配置现状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现状
    第三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建构
        三、回归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专业技术力量缺失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薄弱
第五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
    第一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现状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频率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方式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效果
    第二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假设
        二、模型建构
        三、回归分析
        四、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第六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生态
    第一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一、教育生态系统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教育生态系统
    第二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生态资源供给
        一、教育生态系统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经费的供给
        二、教育生态系统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设备的供给
        三、教育生态系统对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师资的供给
    第三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生态位分析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生态位不断下移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生态位宽度不足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生态位严重重叠
第七章 农村小规模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教育公平反思
    第一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政策与教育公平
        一、教育政策的公平属性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政策的教育公平属性
    第二节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中的公平悖论
        一、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硬件建设失调
        二、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课程资源失效
        三、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师资结构失衡
        四、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主体失位
第八章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健全信息化经费保障机制
    二、遵循需求导向的信息化硬件建设思路
    三、提高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适配度
    四、实行多元化的信息化师资补充机制
    五、建立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联盟
    六、明确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独特地位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理论尚待发展
        (二)新一轮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和改革有关问题思考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二)国外发达国家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国外普通高中数学创新人才培养给我们的启示及思考
        (四)简析当前国内外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已有研究对本研究的启示
    三、研究问题
        (一)探析层级互动这一教学模式的具体创构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三)层级互动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六、研究目的、价值及创新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价值
        (三)研究创新
第二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逻辑起点
    一、“提质减负与解放学生”的内涵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整体性特征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动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自主性特征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造性特征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实施数学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实现学生合作学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能高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有关理论基础及现实依据
        (一)理论基础
        (二)现实依据
第三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创构假设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原则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环节要素
    三、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四、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流程图
    五、学生主体地位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六、教师主导作用在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中的体现
    七、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运行保障
        (一)内部保障:小组成为动车,自主走向管理
        (二)外部保障:彰显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小组考核评价方案及评价细则
        (三)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基本架构
    八、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堂评价指标体系
    九、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课程建构假设
        (一)国内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现状
        (二)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下的普通高中数学教学课程建构假设
第四章 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实践目的
        (一)实践总体目标
        (二)实践具体目标
    二、实践设计
    三、实践实施
        (一)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三大战略
        (二)层级互动式课堂教学实践实施推进策略
    四、实验班教学案例评析
    五、实践效果
        (一)实践数据分析
        (二)问卷测量分析
        (三)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四)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六、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对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检验
    七、结论与反思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类
        (一)专着
        (二)期刊论文
    二、英文文献类
附录
致谢
读博期间的科研情况

(6)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与应用策略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家战略决策和时代背景
        1.1.2 笔者的教育实习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现状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研究现状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1.6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模式探析
    2.1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三种配置模式
        2.1.1 模式一:中心校拷贝资源模式
        2.1.2 模式二:卫星数据接收模式
        2.1.3 模式三:互联网模式
    2.2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的内涵
    2.3 调研结果显示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多样化
        2.3.1 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方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2.3.2 资源设计的多风格化催生了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4 “模式一”环境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模式
        2.4.1 同步课堂型教学模式
        2.4.2 多媒体辅助型教学模式
        2.4.3 翻转课堂型教学模式
    2.5 “模式二”环境下的三种主要教学模式
        2.5.1 卫星资源直播型教学模式
        2.5.2 卫星资源整合型教学模式
        2.5.3 专题型卫星资源教学模式
    2.6 “模式三”环境下的二种主要教学模式
        2.6.1 群体教学模式
        2.6.2 自主探究学习模式
    2.7 本章小结
3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思路
    3.2 调查方案设计
    3.3 调查实施
    3.4 调查统计与结果分析
        3.4.1 教师学历层次偏低
        3.4.2 教学点教师年龄结构偏大
        3.4.3 教师的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能力较低
        3.4.4 教师获取资源途径有限和对资源加工不足
        3.4.5 数字资源教学应用不足
    3.5 本章小结
4 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策略分析
    4.1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的良好内部环境
        4.1.1 建立配套的、丰富的的数字教育资源
        4.1.2 提供相关的软件工具及介绍
        4.1.3 加强对数字教育资源平台的管理与维护
    4.2 创造良好的数字教育资源外部交流环境
        4.2.1 建设区域化的网络交流平台
        4.2.2 加强中心学校与教学点的合作与交流
        4.2.3 开展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应用展示
    4.3 抓好源头和终端,加快数字教育资源的校本化进度
        4.3.1 创造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的有利条件
        4.3.2 提高数字教育资源校本化的实效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问卷调查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介

(7)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概述
    (一) 教育信息化的产生及发展历程
    (二) 我国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三) 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G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
    (一) G省教育信息化的引入和发展
    (二) G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
    (三) 2008年后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
    (四) G省教育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四、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状况
    (一) 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二) G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
    (三) 各大教育网站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作用
    (四) 各类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及应用
    (五) 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
五、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措施及规划
    (一) 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紧迫性
    (二) 促进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发展的主要措施
    (三) 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近期发展规划
六、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未来展望
    (一) 2020年教育发展目标
    (二) 发展思路及评估保障
七、研究不足和未来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8)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对甘肃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研究内容及框架结构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对象与地域范围
二、布局结构调整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一) 基本概念的界定及内涵的诠释
    (二) 农村布局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
    (三) 研究方法
    (四)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与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
    (一) 农村义务教育与布局结构调整背景与概况
    (二) 布局结构调整后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三) 甘肃省布局结构调整三种模式比较
    (四) 布局结构调整过程中的成绩
    (五) 调整过程存在的问题
    (六) 甘肃省布局结构调整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影响的因素分析
四、甘肃省与青海省布局结构调整对比分析
    (一) 选样依据
    (二) 情况概述
    (三) 借鉴与启示
五、规范和完善布局结构调整
    (一) 正确认识布局结构调整
    (二) 科学进行布局结构调整
    (三) 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四) 切实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五) 尽可能实现就近上学
    (六) 恢复与重建村小及教学点
    (七) 合理调整和利用现有教育资产
六、结论与展望
    (一) 不断探索完善布局结构调整工作
    (二) 综合社会各方力量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 统筹谋划城乡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与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前提与假设
    五、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六、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七、研究意义
第一章 义务教育均衡基本问题回顾与分析
    第一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状态及其表现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分析框架及具体表现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和价值
        五、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引发的教育热点
    第二节 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社会根源分析
        一、供给矛盾
        二、政策错位
        三、经济投资失调
        四、从教人员素质差异
    第三节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般策略与方法
        一、义务教育均衡的世界做法
        二、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做法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
    第四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策略与方法
        一、国际组织关于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
        二、我国政府制定的均衡发展的评估、督导框架
        三、学者研究
    小结
第二章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作为生产力的信息技术
        二、媒介技术变革与教育发展
        三、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机制
        一、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机制一——基于虚拟、可复制资源的补偿与转移
        二、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机制二——基于虚拟、快速延伸的资源共享机制
        三、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机制三——基于虚拟时空的延伸、学习工具的创新
    第三节 信息化资源:流动的资源
        一、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解析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特点
        三、虚拟教育资源供给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四节 时间—空间延伸:拓展的教育时空
        一、教育时间—空间拓展历程
        二、时空关系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三、虚拟世界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第五节 工具的拓展:深度学习的保障
        一、技术支持的学习生态系统
        二、作为学习管理工具
        三、媒体承载与演示工具
        四、信息处理工具
        五、社群互动工具
    小结
第三章 信息技术提升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基于案例的研究
    第一节 信息技术提升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一)——基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中的作用
        四、项目评价
        五、项目改进方向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区域均衡发展的策略与方法(二)——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广东省校际协作项目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中的作用
        四、项目评价
        五、项目改进方向
    第三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项目的案例分析
        一、项目概述
        二、项目基本情况
        三、信息技术在项目中的作用
        四、项目评价
        五、项目改进方向
    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第一节 信息技术支持的未来学校:图景与行动
        一、学校变革
        二、未来学校
        三、行动计划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显性制约因素分析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信息化领导力的制约
        三、信息化教育装备的制约
        四、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制约
        五、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制约
        六、技术支持体系的制约
    第三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隐性制约因素分析
        一、人性——“经济人”思维的影响
        二、教育文化——文化基础的制约
        三、路径选择——路径依赖与路径创新的冲突
    小结
第五章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现状及主体拓展的建议
        一、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状况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定位现状及其问题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体拓展的建议
    第二节 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策略与方法——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建设
        一、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解析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形成基础
        三、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建设模式
        四、云学习——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联盟的教与学
    第三节 义务教育校际信息化资源流动现状及建议
        一、义务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
        二、义务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流动分析
        三、推进义务教育校际信息化资源流动建议
    第四节 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现状及政策建议
        一、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发展状况
        二、我国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意见
研究成果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学术成果情况

(10)数字化学习最新进展:国际比较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欧盟开展的数字化学习
2 美国开展的数字化学习
3 新加坡开展的数字化学习
4 联合国为发展中国家启动的数字化学习计划
5 我国开展的数字化学习
    5.1 电大系统开展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
        5.1.1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概况
        5.1.2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开展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试点
    5.2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实施情况
        5.2.1 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实施概况
        5.2.2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5.3 高等教育领域数字化学习开展情况
        5.3.1 普通高等院校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情况
        5.3.2 网络教育学院提供的数字化学习
    5.4 企业数字化学习培训的开展

四、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召开现场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崇阳县专递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D]. 宋菲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2]构建云教育生态 加快推进武汉教育现代化[J]. 徐定斌,孟晖.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17(03)
  • [3]知识转型视域下中美高校网络课程发展比较研究[D]. 蒋平.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5)
  • [4]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湖北省八市的实证调查[D]. 韦妙.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6)
  • [5]层级互动式教学模式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D]. 闫东. 西南大学, 2016(01)
  • [6]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模式与应用策略研究 ——以黄冈市为例[D]. 杨波. 黄冈师范学院, 2015(03)
  • [7]G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研究[D]. 贾亚文. 兰州大学, 2013(05)
  • [8]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对甘肃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影响研究[D]. 梁翔. 兰州大学, 2013(05)
  • [9]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D]. 张国林. 辽宁师范大学, 2013(08)
  • [10]数字化学习最新进展:国际比较与分析[J]. 付道明.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3(03)

标签:;  ;  ;  ;  ;  

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基础教育同步课堂”召开直播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