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精、俭之辨——《茶经》试解(论文文献综述)
韩少春[1](2020)在《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现当代学者对苏舜钦的研究状况,指出其得失,阐发本论文的撰写理念和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为前两章,主要探讨苏舜钦的家族世系,揭示其对苏舜钦的双重影响。阐析苏舜钦的生平行状,对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进奏院事件”的实质以及苏舜钦的心态变化进行再度反思,剖释皇权专制与它们的密切联系。第三部分为三四五章,主要探析苏舜钦的文学主张,对苏舜钦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界定。紧扣苏舜钦的诗文创作,阐析其诗风变化与文风变化的一致性,并探索其发生变化的原因,指出它们与苏舜钦心态变化的联系。第四部分为六章,主要揭示苏舜钦与北宋中期作家心态变化与文风变化的相似性,彰显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意义与引领作用。本论文主要有以下突破:第一,填补了苏舜钦研究的一些空白。如对苏易简、苏耆、苏舜元仕履的编年,对苏氏家族姻亲关系的考论,对苏舜钦的家族背景对于他的双重影响的揭示,对苏舜钦应试历程、三到长安、八旅淮楚的论证,对苏舜钦交游对象的分类,对苏舜钦诗风演化进程的剖析等。第二,纠正或深化了前人的一些思想认识。如探讨了“铜山”对苏舜钦家族的特殊意义,指出了“盐泉说”存在的不足。揭示了专制皇权才是“进奏院事件”的真凶,贪污、党争都是表象。论证了苏舜钦不仅是“庆历新政”的急先锋,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辨明了《石曼卿诗集序》的真正作者乃是苏舜钦而非石介等。第三,彰显了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地位。无论是苏舜钦的尴尬处境、心态变化,还是诗风变化、文风变化在北宋都很有代表性。由讲求“气格”到讲求“韵度”,这不仅是苏舜钦个人的创作轨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着整个北宋文学的发展走向。第四,明确了“唐宋之变”的核心及其对宋代文学研究的意义。认为要对宋代文学有一准确认识,必须紧紧抓住“唐宋之变”的核心,也即皇权统治的高度专制。君臣共治只是假象,“异论相搅”“分权相制”才是本质。正因皇权专制的特色极为突出,君臣力量的对比极为悬殊,因此才使广大文人虽满怀理想,奋力拼争,可是却一无所为,动辄得咎。北宋文人所以会由北宋中期的慷慨兼济、崇尚“气格”一变而为中期之后的独善自适、崇尚“韵度”,北宋中期文人所以均有这样一个前后变化,可以说与北宋君臣关系的巨变都有深切的联系。
姚雯雯[2](2020)在《金朝进士群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朝士人通过词赋、经义、策论最高级别考试或特恩赐第获得进士身份,形成进士群体,参与国家政治运作,对金朝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在金朝民族融合背景下,辩正和完善进士相关信息,进一步探讨进士群体在金朝政治、教育、社会中的具体作用,对全方位、多层次了解金朝社会全貌有重要意义。论文由绪论、正文六章、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对本文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概述,界定本文研究对象为正式参加科举考试的经义、词赋、策试三科进士和特赐进士,诸科及第、经童、武举不在研究范围之内。第一章,讨论金朝进士群体形成的制度基础。首先,从社会学群体概念入手,阐述金朝进士群体的构成要素,包括特定的历史时间和空间、一致的身份特征与认同感、共同利益和价值伦理取向。其次,考查金朝进士诸科相关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与科考内容,理解金朝进士群体形成的制度基础。第二章,对金朝进士取士科次、人数、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考释。在前贤研究基础上,从金朝进士内涵出发,对各类进士称谓进行辨析,厘清各种“进士”称谓,着重探讨各种不同进士代表的特定身份。厘清辞科进士、前进士、里人进士、乡进士等称谓内涵,对辨析金朝史料中进士身份有所助益。金朝共开科37次,进士实际录取人数预估在5500-6443人之间。第三章,对现存几种进士名录中有争议的进士信息进行考证。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金朝进士信息。依据文献和墓志对金朝进士进行增补25位新进士。第四章,探讨金朝进士群体的政治参与情况。金朝统治者不同时期对进士群体的定位与需求有较大差异,经历了临时救急、事务执行、政治共议、权力挤压四个过程。探索进士群体影响金朝政治运作形式逐步朝“文治”方向发展,将汉制政治文化传统逐渐渗透至金朝政治运作中。治理基层社会是绝大多数进士入仕迁转必经之路。对金朝进士出身地方官员考绩标准、教化作用、基本职能进行解读,考查进士任职基层社会的政治影响。第五章,探讨金朝进士群体的文化参与情况。进士在社会各阶层中发挥教育职能,承载和传承金朝文化。首先关注进士在皇族教育中的文化载体作用,在与女真最高统治阶层的教育互动中,传递儒家理念文化,获取文化认同。其次观察进士群体在官学、私学教育中的积极表现,从教育管理者和知识传授者两个身份,探寻进士群体为士人阶层创造继续参与政权的教养环境所做努力。第六章,从社会活动的历史情境出发,讨论金朝进士群体内部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丰富多样的交友活动。进士群体通过构建社会网络,实现彼此身份认同,进而形成对金朝进士群体价值观念和独特风格的整体认识。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基础上,对金朝进士群体的政治参与、文化参与、社会交往形成结论,最终对其历史贡献进行评价。
王营营[3](2019)在《俞德邻《佩韦斋文集》研究》文中认为俞德邻,字宗大,号太玉山人。宋末元初着名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乡间,有《佩韦斋文集》二十卷。本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分三章,对俞德邻其人以及其着作进行全面的考察。第一章,对俞德邻家世、生平以及交游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旨在考证俞德邻早年随父亲迁居镇江的具体时间;第二节是俞德邻生平研究,主要论述其家庭情况、成长经历以及宋亡后俞德邻的游历轨迹;第三节以文集中的赠答诗以及题跋书序为线索,叙述俞德邻的交游情况。第二章是对《佩韦斋文集》几个常见版本的评述。第三章对《佩韦斋文集》中的诗文进行全面的研究。分两节,第一节从俞德邻的人生经历入手,探索他的诗歌题材和风格的变化原因;第二节从宋末元初的文学风气入手,研究俞德邻文章创作所受的影响,同时通过文本细读,叙述俞德邻文章创作的艺术风格。另外,因为已有硕士论文研究过俞德邻的诗歌,所以本论文第一部分研究的重点将放在俞德邻的文章研究之上,又因为杭州师范大学李佳臻对俞德邻《佩韦斋辑闻》较为深入全面,所以本论文不再单独研究《佩韦斋辑闻》,仅将其作为研究俞德邻之生平、诗文的材料。论文的下编为校注部分,校注将选取元刊本为底本,以傅增湘校跋本和四库本作为参校本,对《佩韦斋文集》中的一些字词、地名、人名、典故、名物、官职名、引语等进行注释。希望通过对俞德邻个案的研究,稍稍还原宋末元初之际底层文人的生活状态与思想转变。
李明奎[4](2019)在《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中国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绩相比,相关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研究则略显滞后。简言之,目前中国环境史料的研究多集中于先秦、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段的正史、方志、档案等文献史料的讨论,而于丰富的口述、实物和图像中的环境史料的关注稍显不足;此外,学界对域外文献、田野调查资料、自然科学观测数据等特殊环境史料的利用亦不多见;至于环境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与环境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相比,则更显滞后。上述环境史料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环境史研究的深入和本土化、国际化发展水平。鉴于此,本文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利用等问题进行初步的思考,以促进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构建和相关史料的整理研究。本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则对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史料类型、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思考,初步认为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以反映中华民族与自然环境互动的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的价值和利用为研究对象,以阐明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和类别、鉴别相关史料的真伪并分析评论史料的思想性、倡导并践行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工作、阐述编纂环境史工具书和筹建环境史料数据库的基本设想等为学科任务,以跨学科研究、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法等为基本研究方法。该史料学与文献学、口述史学、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包括考古学、地质学等在内的自然科学等学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就中国环境史的史料而言,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四大基本史料。其中,包括正史、方志、实录、档案等在内的文献以文字记录着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而传说、神话、谚语、访谈记录等口述史料则以口头语言的形式讲述着记忆中的人与自然,遗物遗址之类的实物史料则以具体实物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过往,至于包括壁画、岩画、绢纸画、漫画、照片等在类的图像史料则以图像透露着人与环境互动的点滴。四类史料虽有不同的形式,然各有其特点和价值,彼此互补,互相印证。从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研究需掌握基本的方法和途径,但平淡忠厚、谨小慎微的心态尤其重要。此外,做好跨学科研究、夯实语言文字基础等方面的准备亦有利于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工作的进行。第二部分则属于专题研究,从众多的文献史料中选取正史、方志、档案、实录等常见的史料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同时尽其所知,对口述史料、实物史料和图像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及其搜集利用进行了初步的讨论。研究认为包括正史、方志、档案、实录在内的文献史料是研究中国环境史的基本史料,其搜集整理和利用既要结合中国古代史、思想史、方志学、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和方法,亦要依靠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全面看待每种文献史料的价值和不足,综合利用,取长补短。而口述、实物和图像三类史料蕴含的环境信息亦极为丰富和珍贵,需要结合考古学、口述史学、图像史学、古文字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相关环境信息的分析和解读,以最大化地发挥相关史料的价值。第三部分则是对第二部分的补充,在丰富的文献史料中,除正史、方志、档案等基本环境史料外,日记、书信、报刊、文史资料、自然科学数据、域外文献等特殊环境史料蕴含的信息亦极为珍贵。其中,日记、书信和文史资料除记录了作者对天地自然和相关人事的观察、经历外,还记录了作者本人对许多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情感认知和心理态度,对于研究具体环境事件和微观环境史、环境认知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域外文献则以他者的视角记录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观察、认知和评价,尤其是其中对中国山川自然、都城建筑、农田水利、风物特产、疾病医疗、人情风俗、气候变化、灾害事件等方面的记载均透露出不少珍贵的环境信息,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田野调查资料则以调查者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不仅对环境史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许多珍贵的文献、口述、实物和图像史料,还提供了认识史料、解读史料的现场感受(实地观感)和分析视角。而自然科学数据则以严谨的方法、精准的仪器为环境史研究提供许多气候、地质、土壤、水文、动植物等方面精确的数据信息,能更好地展现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总之,为促进环境史史料的研究和中国环境史的深入发展,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实有其必要。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不仅是一门基础学科,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尤其是图像、口述、实物三类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自然科学数据的利用,以及环境史料的数字化等问题均涉及多种学科的交叉和合作,非一人或单一学科所能完成。然从长远来看,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整理和利用刻不容缓,其相关的环境史史料学亦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相信,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建立和发展,必将促进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化和本土化方面的深入。
朱明友[5](2018)在《唐代农书“稀见”问题及农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唐代农业南移等大背景,唐代农业、农书等迎来了其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期。唐代农书无论是就其思想内容、风格数量抑或是就其着录方式等而言皆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正是基于以上情况,对于有唐一代的农书及其关涉领域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价值。近些年来,唐代农书等研究领域也确实取得了许多喜人的成绩。然而,笔者通过梳理有关学术成果发现有关唐代农书及其所牵涉出来的唐代农书作者群体、唐代农业心态等领域研究仍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其不足之处大体可归纳为:一、对唐代农书中所蕴涵的文化学和民俗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史料和思想未能够给予充分的关注和研究;二、对唐代鄙农与重农、专业化与诗话等矛盾的农业文化心态及唐代农书“稀见”等关涉问题未能形成统一的见解或足够有说服力的说法;三、对唐代农书及农书作者缺乏整合和立体全方面的考察。本文正是基于唐代农书所蕴涵的重要思想价值和唐代农书等研究领域所显现的不足等情况而进行的研究。本文中,笔者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和考证对唐代农书及其所牵涉的如唐代农书着录的历史倾向问题、唐代农书“稀见说”问题以及唐代农书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等进行细致地分析和探讨。本文共分为三章对唐代农书及其所牵涉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第一章中,笔者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地梳理,对形成唐代农书“稀见说”的三种背景和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和剖析并得出自己的看法。另外,此部分中笔者还整合了《新旧唐志》、《中国农学书录》、《中国农业古籍联合目录》、《新唐书·艺文志补》等古今书目对唐代农书的存佚情况进行细致梳理和考证。本文第二章是对唐代农书“稀见说”的具体阐述。笔者依据唐代至清代的数十种官私目录对唐代农书着录的扩大化倾向、宋代农书着录的混乱化和细化倾向、明清农书着录的专业化和版本化倾向等情况进行了细致地分析。本部分中,笔者还对唐代农书的小型化、另类化以及古今分类标准不同等情况进行了大致地阐述。通过以上分析,笔者得出唐代农书“稀见说”的具体背景原因。本文最后一章是对唐代农书中所包含的可持续和治病养生思想的具体分析与论述。此部分中,本文首先对唐代农书中所展现的防患灾患、节俭有余等可持续思想的具体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另外,在以上基础上,此部分中,文章还对唐代农书中的中医治疗体系、食育与食忌行为的特征以及深受道家道教影响的养生思想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具体地阐述。
牛小伟[6](2017)在《黄公度《莆阳知稼翁文集》校注》文中指出黄公度(110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为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状元,富有才名,但一生仕途坎坷,仕途失意。着有《莆阳知稼翁文集》,共有诗歌328首,赋3篇,词15阕,文47篇。目前对黄公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生平和诗歌风格上,在诗文校注方面有可供开拓的空间。本论文致力于其诗文的校注,并对诗文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黄公度及其诗文研究,共分三章。第一章黄公度的仕宦和交游,其中第一节以黄公度的状元身份为论点,通过论述其家族和地域对他获得状元所发挥的作用,认为其获得状元是个人、家族、地域综合产生的结果;第二节论述黄公度的仕宦,通过探讨其个人选择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分析他一生沉于下僚的原因;第三节对考察黄公度的交游情况,并以此分析黄公度的思想品质和功名之心。第二章黄公度《莆阳知稼翁文集》的成书过程与版本研究,其中第一节通过考察序跋和目录着作,明确其成书的时间和过程;第二节通过叙述其历代版本的源流,界定其各个版本的优劣和不同;第三节通过考察宋以来目录着作及现代出版情况,叙述其自结集以来的流传情况。第三章黄公度诗文研究,其中第一节为文章研究,对黄公度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其文章有着较丰富的表现手法;第二节为诗歌研究,首先对黄公度诗歌进行题材分类,其次概括其诗歌的思想内容,最后对其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探讨,认为其诗歌有平易晓畅的特色;第三节为词作研究,通过前人对其词的评价,深入分析其词所具有的艺术特色。第二部分为校注。本文以李之鼎宜秋馆刊《宋人集》本为底本,以明黄崇翰天启五年刻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清徐时栋跋旧抄本、《宋集珍本丛刊》影印旧抄本为校本。
王君[7](2017)在《郑献甫记游诗校注》文中研究指明广西文学发展至清代,成就可谓引人注目,走出了一批在学术、诗文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读书人,郑献甫就是其中之一。郑献甫(1801—1872),原名存,字献甫,号小谷,后以字行,自号识字耕田夫。出身于壮族地主家庭,广西象州人。郑献甫为官短暂,其大半生在两广从事教学,为岭南一带的文化传播做出重要贡献。郑献甫一生游历过许多地方,游历过的景点均有吟咏,记游诗内容丰赡,包蕴深沉,写景兼述古,由景而及史,富有人文内涵,颇具艺术特色。因而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对壮族文人文学个案研究的深化。本文分两部分:前言与校注。前言部分,主要对郑献甫其人、记游诗的内容、特色作初步研究。通过对郑献甫生平的研究,大致了解其生活概括;通过对记游诗的内容、特色的研究,展示其面貌,肯定其价值。校注部分是全文的重点部分。鉴于郑氏在广西文学、清代文学中的地位,对其诗歌进行校注,显得尤为必要。只要通过准确详细校注,还原其文本原貌,才可能在这个基础上最大可能地准确分析郑献甫记游诗的创作和影响。
刘冰莉[8](2016)在《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为研究基点,为了全面反映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历程,在时间维度上适度放宽,向上追溯至汉,向下延伸至明清。家族与家族文学是近年来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呈方兴未艾之势。这是因为家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家族已经成为社会文化与文学的重要传承者,文学家族也蔚然兴起。义兴蒋氏是江南地区的重要士族之一,自东汉建武年间登上历史舞台之后,蒋氏家族恪守忠君孝亲之道,秉承耕读传家之风,繁盛近两千年,长盛而不衰。在保持家族尊崇的社会地位的同时,蒋氏族人笃志好学,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经学传统、史学成就和书画造诣,充分显示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特点和优势。本文以义兴蒋氏家族为个案进行研究,在纵向上,力图对蒋氏家族在历代的发展进行梳理,以展现该家族在文学创作、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点;在横向上,则把蒋氏家族置于整个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着重分析科举、婚姻等与家族、家族文学创作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促进,以期对蒋氏家族长盛不衰的深刻原因以及在文化传承中所起到的作用探本溯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课题的学术史和研究现状,对本文所涉及的“家族与宗族”、“姓与氏”、“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的基本概念做了详细界定,陈述了本文的研究途径与方法。正文分十章。第一章厘清了蒋氏的渊源世系,概述了义兴蒋氏分别在汉末魏晋、唐宋、明清所形成的三次发展高潮,并对出现高潮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探究,认为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家族的教育、家族的迁徙保障了蒋氏发展的长盛不衰。第二章是对蒋氏宗谱的研究,以《茗岭蒋氏宗谱》、《湖岭蒋氏宗谱》、《西馀蒋氏宗谱》等若干家谱为例,对编撰者、凡例、谱序、像赞、古迹、茔墓录、家族文献、家训、家规进行了分析研究,揭示了蒋氏谱牒文献的丰富、蒋氏发展的真实状态,以及家族文化鼎盛的内部原因。第三章考证了蒋氏的姻亲与交游,以及家族中的杰出女性。阐明了蒋氏与其他家族的联姻,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而且也是文化资源上的共享与互补。考述了蒋氏与名人的交游与诗词唱和,探讨了交游与唱和是蒋氏家族文化积淀更加深厚、家族声望得到提高的有效途径。叙述了蒋氏女性所承担的教育子女的重任,以及她们的懿容闺范对家族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考述了女性作家的出现是蒋氏真正跻身于文学家族行列的重要标志之一。第四章概述了蒋氏的科举与为官状况,以及战乱和党争对蒋氏发展的影响。阐述了蒋氏由科举走向仕宦,而仕宦又保障了其子弟在科举中处于优势地位,如此良性循环,促进了家族发展。考述了唐宋时的战乱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蒋氏的发展势头,由于家族成员卷入了党争,也使得家族发展受到冲击。第五章阐述了蒋氏的家风。以蒋氏的家族图腾“三径竹”为契入点,论述了蒋氏清白自守的气节,以及盛行隐逸的家族传统。详述了蒋氏在家族发展中形成了“忠君孝亲”、“兄友弟恭”的家风,揭示了家风是家族建设的保障,是家族发展的信仰支撑和精神力量。第六章对蒋氏的家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述了儒学是蒋氏家学的根基,蒋氏有多部儒学着作传世,蒋乂、蒋保、蒋偕父子三世修国史,蒋之奇有《逸史》史学着述。考证了佛教是蒋氏家族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家族成员大都笃信佛教,而且出现了如慧弼、善伏、圆悟、行策、智通等佛学大师,蒋之奇撰写的《香山大悲菩萨传》则直接推动了观音信仰在中国大地的传播。论述了蒋氏医学上的成就,其家族出现过蒋少卿、蒋孝璋两位御医,蒋孝璋曾为患病的玄奘大师治疗,并有医药处方传世。阐述了蒋氏家族深厚的书画艺术造诣,介绍了蒋堂、蒋之奇、蒋璨等的书法作品,以及蒋长源、蒋子成的画作和藏品。第七章整理了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谱牒研究文献,以及其他家族研究文献。阐述了蒋氏家族史研究和谱牒研究的历史,以及丰富的研究成果。考述了研究其家族使用到的各类文献,如史籍、家谱、地方志、家族成员别集、墓志等,以及蒋氏家族成员的所有着述。阐述了家族文献整理的重要性,文献的丰富与可靠使整个研究建立在扎实而科学的基础之上。第八章全面论述了唐宋时期蒋氏在诗、文、赋等方面的文学成就,叙述了蒋氏家族在唐初开始向文学家族转变,家族成员如蒋俨、蒋防、蒋洌、蒋涣、蒋佶、蒋凝、蒋堂等,都在诗文赋的创作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具有不同的特色。探讨了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以及述祖德诗的创作,文学活动的繁盛以及对述祖德诗创作的重视,也是蒋氏作为文学家族的标志之一。通过地方志、家谱、笔记小说等文献,对蒋氏诗文进行了辑佚。揭示了地域环境对蒋氏文学创作的影响,义兴位于环太湖流域的吴文化圈内,吴地的隐逸之风、“信鬼神、好淫祀”的风俗、以及吴文化的“雅”与“强悍”等特征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作用与影响。第九章以个案形式对北宋能臣蒋之奇进行研究,考证了他的生卒年,在弹劾恩师欧阳修“帷薄不修”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复杂人格,以及作为一位封建能臣的政绩;整理了他的题刻与题刻诗;探讨了其诗歌中体现出来的民俗风尚;研究了他的佛学着述,与名僧的交游,以及对佛教发展做出的贡献。第十章以个案形式对南宋遗民词人蒋捷进行研究,从其与理学的渊源入手,探讨了宋代理学对《竹山词》的影响,以及其词作中体现出来的崇陶源于“孔颜之乐”、严于华夷之辨、以礼节情等理学倾向。同时尝试以近年来提倡的“基层写作”的家族文学研究方法,对蒋捷的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进行考辨,以词人在太湖流域的三条主要漂泊路线以及在此路线上创作的词作为线索,对具体地域空间中的文学场景和版图加以复原,以探析蒋捷词作生成的地域文化背景,从而理解文学创作的时空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与特殊意义。结语部分总结了义兴蒋氏家族不同于其他文学家族的显着特色,揭示了其家族长期繁衍昌盛背后的深刻原因,阐明了家族在文化传承上的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优势。
刘真伦[9](2015)在《唐人选唐文辑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钩辑宋元以前诸家书目所着录的唐人选唐文94种,其中诗文选本17种、诏敕选本35种、奏议章疏选本24种、策论判词选本9种、辞赋选本9种、唐代类书46种,以展示有唐三百年文章创作潮流的动态轨迹。同时,这批选本保存了不少唐文原
朱海燕,陈升毕,王厅[10](2013)在《陆羽《茶经》研究释疑》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茶经》的出版原因,以及书中"圣唐灭胡明年铸"铭文、"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句逗、风炉的设计、茶经的行文提出了与现通行截然不同的观点,认为《茶经》是因修礼制礼的机缘得以出版,成书时间为761年,"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应断句为"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风炉是礼器,《茶经》不仅是茶学经典论着,也是一部礼典。
二、精、俭之辨——《茶经》试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精、俭之辨——《茶经》试解(论文提纲范文)
(1)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章 苏舜钦家族世系考辨 |
| 第一节 苏舜钦祖籍家世考辨 |
| 一、“铜山说”的提出及依据 |
| 二、“盐泉说”的提出及依据 |
| 三、从家族世系看铜山对苏氏家族的意义 |
| 四、苏氏祖籍应为“铜山”而非“盐泉” |
| 第二节 苏舜钦之祖苏易简考辨 |
| 一、苏易简仕履编年 |
| 二、苏易简着作考 |
| 第三节 苏舜钦之父苏耆考辨 |
| 一、苏耆仕履编年 |
| 二、苏耆着作考 |
| 第四节 苏舜钦之兄苏舜元考辨 |
| 一、苏舜元仕履编年 |
| 二、苏舜元着作考 |
| 三、苏舜元名胜遗迹考 |
| 第五节 苏舜钦祖孙三代之姻亲支属考 |
| 一、苏舜钦家族成员考 |
| 二、苏耆岳父王旦家族考 |
| 三、苏舜钦岳父郑希甫、杜衍家族考 |
| 四、苏舜宾岳父韩亿家族考 |
| 五、苏舜钦祖孙三代主要姻亲关系示意图 |
| 第六节 苏氏家族的壮大及对苏舜钦的影响 |
| 一、宋代门阀的生态变化 |
| 二、苏氏家族壮大的原因 |
| 三、苏舜钦的家族背景对其人生轨迹的影响 |
| 第二章 苏舜钦生平行迹考辨 |
| 第一节 苏舜钦生平三考 |
| 一、苏舜钦应试之路考 |
| 二、苏舜钦三到长安考 |
| 三、苏舜钦八旅淮楚考 |
| 第二节 苏舜钦交游考 |
| 一、苏舜钦与王益柔等“进奏院案”官员 |
| 二、苏舜钦与范仲淹等“政治革新”官员 |
| 三、苏舜钦与穆修等“诗文革新”官员 |
| 四、苏舜钦与韩综等“亲族友朋”官员 |
| 第三节 苏舜钦在庆历新政中所扮演的角色 |
| 一、觉醒较早,率先呼吁 |
| 二、出谋划策,督导引领 |
| 三、改革激切,态度鲜明 |
| 四、措施得力,更合实际 |
| 五、“庆历新政”时期苏氏家族与苏舜钦的呼应 |
| 第四节 进奏院事件新考 |
| 一、进奏院事件的发生背景 |
| 二、进奏院事件的内在本质 |
| 三、宋仁宗所以拿苏舜钦开刀的真实原因 |
| 四、前人有关“进奏院事件”的认识及局限 |
| 第五节 苏舜钦的晚年心态 |
| 一、怡然自得,独善其身 |
| 二、埋首治学,崇尚内圣 |
| 三、沧浪精神,千秋旗帜 |
| 第三章 苏舜钦与北宋诗文革新理论的发展 |
| 第一节 苏舜钦之前的诗文革新思想 |
| 一、力倡孔孟荀扬韩柳之文,以古为师 |
| 二、以仁义为道,高度强调“道”的重要性 |
| 三、道以文传,对“文”“道”关系的再发明 |
| 四、重视言教,崇尚文学的教化功能 |
| 五、抒写真情实理,反对人为造作 |
| 第二节 《石曼卿诗集序》作者考辨 |
| 一、从苏石文集的成书看序文的作者 |
| 二、宋代人有关序文归属的记载不可信 |
| 三、从具体交游看序文的作者 |
| 四、从序文内容看序文的作者 |
| 第三节 苏舜钦对杜集的整理及先驱意义 |
| 一、北宋初期杜诗的沉沦 |
| 二、苏舜钦对杜集的发现与整理 |
| 三、两宋杜集编纂第一人 |
| 四、苏舜钦辑杜对宋代学杜浪潮的先驱意义 |
| 第四节 苏舜钦的诗文革新思想对前人的突破 |
| 一、对石尹欧地位的再审视 |
| 二、苏舜钦在文、道、物关系的认识上对前人的突破 |
| 三、对发愤着书、诗穷而工现象的再发明 |
| 四、强调对社会人生的真切感知与情感的诚挚 |
| 五、对豪迈壮大诗风的积极提倡、热切呼吁 |
| 第四章 苏舜钦的诗歌创作及诗风变化 |
| 第一节 苏舜钦前期诗歌创作的思想内容 |
| 一、反映百姓的贫穷与苦难生活 |
| 二、对西北战事的挂怀与焦虑 |
| 三、忧念国家安危,批评朝廷过失 |
| 四、渴望建功立业,慨叹有才难展 |
| 五、对立身原则的思索与感悟 |
| 六、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咏赞 |
| 第二节 苏舜钦前期诗歌的艺术追求 |
| 一、重情任气,崇尚气格的抒情特征 |
| 二、讥时论政,崇尚辩议的议论化特征 |
| 三、锐意开拓,志越前人的才学化特征 |
| 四、以文为诗,形式自由的散文化特征 |
| 五、豪健沉挚,变中有定的风格特征 |
| 第三节 苏舜钦后期诗歌内容的转换 |
| 一、对现实世界的不平与愤懑 |
| 二、对知心朋友的感念与眷恋 |
| 三、对自然山水的欣赏与陶醉 |
| 四、对隐逸生活的渴慕与咏歌 |
| 五、对家乡功业的想望与牵挂 |
| 第四节 苏舜钦后期诗歌艺术的变化 |
| 一、从重气格到讲韵度 |
| 二、由长于议政到善说物理 |
| 三、议论化、才学化与散文化对律诗的浸染 |
| 四、从豪健豪犷到豪逸超逸 |
| 第五章 苏舜钦的散文创作及艺术成就 |
| 第一节 针贬时弊,有感而作的政论 |
| 一、规劝皇帝要心存危机,勤于政务,广纳贤言 |
| 二、主张皇帝要疏远凡近,放权臣下,信用贤才 |
| 三、呼吁皇家要率先垂范,国家敛财应先官后民 |
| 四、希望朝廷严格赏罚,使赏不滥出,罚不妄加 |
| 五、力陈防边要内外兼顾,反对贪冒,以守为主 |
| 六、极言群臣要奋发有为,忠鲠敢言,匡君之失 |
| 七、敦促执政要大胆用人,引贤自助,奖拔后进 |
| 第二节 功德并重,褒贬鲜明的碑传 |
| 一、对不畏于俗的独立节操的高度赞誉 |
| 二、对不惧威权的抗争精神的大力揄扬 |
| 三、对惩恶扬善的正义情怀的热情歌颂 |
| 四、对勤政多才的朝廷能吏的由衷肯认 |
| 五、对勇于担当的家国情怀的真诚仰慕 |
| 六、对鄙财轻利的好义之行的挚切激赏 |
| 七、对孝友仁爱的人伦道德的反复咏叹 |
| 第三节 前重兼济,后倡独善的杂文 |
| 一、借土木兴建阐治国理念 |
| 二、借临别赠言述立身原则 |
| 三、借致书报谢明待上之道 |
| 四、对奏邸之狱的悲情陈诉 |
| 五、对内圣之理的剖辩阐说 |
| 六、对独善之乐的讴歌陶醉 |
| 第四节 苏舜钦的散文艺术及风格变化 |
| 一、夹叙夹议,重情尚气的政论 |
| 二、注重剪裁,偏爱述奇的碑传 |
| 三、巧于立意,理胜识远的杂文 |
| 四、长于铺陈,引经据典的才学化特征 |
| 五、引骈入散,骈散结合的节奏美追求 |
| 六、苏舜钦的文风与诗风变化的相似性 |
| 第六章 苏舜钦在北宋文坛的典型意义 |
| 第一节 苏舜钦与宋代文人的政治困境 |
| 一、前人有关“唐宋变革”的论述及不足 |
| 二、宋代科举改革与官僚队伍的构成及身份变化 |
| 三、宋代言官权力的强化及其对宰执百官的监察 |
| 四、宋代党争的实质及专制皇权对它的操纵利用 |
| 五、叠床架屋彼此制约的宋代官制及其利弊得失 |
| 六、苏舜钦政治悲剧的历史意义 |
| 第二节 苏舜钦与宋代文人的心路历程 |
| 一、宋代文人的出身变化对其政治心态的影响 |
| 二、宋代文人的心路历程与皇权专制的关系 |
| 三、宋代文人的心态变化与宋代理学追求内圣的思想情怀 |
| 四、苏舜钦的心态变化对于认识宋代文人心路历程的意义 |
| 第三节 从苏舜钦看北宋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 |
| 一、梅尧臣的诗风变化 |
| 二、欧阳修的诗风变化 |
| 三、王安石的诗风变化 |
| 四、苏东坡的诗风变化 |
| 五、苏舜钦的诗风变化在北宋中期的代表性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金朝进士群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范畴 |
| 三、研究现状 |
|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 第一章 金朝进士群体形成的制度基础 |
| 第一节 历史研究视域中的金朝进士群体 |
| 一、历史学视域中的“群体” |
| 二、金朝进士群体构成要素 |
| 第二节 金朝进士科制度沿革与发展 |
| 一、金朝词赋进士科设置、沿革及考试内容 |
| 二、金朝经义进士科设置、沿革及考试内容 |
| 三、金朝女真进士科设置、沿革及考试内容 |
| 第二章 金朝进士称谓、科次、人数考释 |
| 第一节 金朝各类“进士”称谓考释 |
| 一、词赋、经义、策论、策试、辞科进士考释 |
| 二、特恩赐第进士考释 |
| 三、前进士考释 |
| 四、金朝“乡贡进士”“里人进士”“乡进士” |
| 第二节 金朝进士科次及人数考释 |
| 一、金朝进士科开科数目 |
| 二、金朝进士录取人数 |
| 第三章 金朝进士辨正与增补 |
| 第一节 金朝存疑进士辨正 |
| 一、进士姓名辨正 |
| 二、进士登第科次辨正 |
| 三、进士籍贯辨正 |
| 四、进士经历辨正 |
| 五、进士重出辨正 |
| 六、非金进士而误收录者辨正 |
| 第二节 金朝进士增补 |
| 第四章 金朝进士群体的政治参与 |
| 第一节 金朝统治者对进士群体的定位与需求 |
| 一、金前期统治者对进士的定位与需求 |
| 二、金中期统治者对进士的定位与需求 |
| 三、金后期统治者对进士的定位与需求 |
| 第二节 进士群体参与中央官僚机构政治运作 |
| 一、进士群体任职中央官僚机构 |
| 二、汉进士任职中央官僚机构 |
| 三、女真进士任职中央官僚机构 |
| 第三节 进士群体参与金朝地方治理 |
| 一、“教民”为本,化民成俗 |
| 二、“养民”劝农,以民为本 |
| 三、“治民”以律,维护稳定 |
| 第五章 金朝进士群体的文化参与 |
| 第一节 进士群体参与皇族教育承载儒家文化 |
| 一、通过教育推动皇帝接受儒家治国思想 |
| 二、通过教育向储君和诸王传递儒家文化 |
| 第二节 进士群体参与官学教育宣扬儒家文化 |
| 一、担任学官助益官学教育 |
| 二、主政地方促进教育发展 |
| 第三节 进士群体参与私学教育传承儒家文化 |
| 一、家庭教育传递精英文化 |
| 二、私人授学保存儒家文化 |
| 三、书院教育彰显文化传承 |
| 第四节 进士群体的文学成就 |
| 一、进士群体的散文成就 |
| 二、进士群体的诗歌成就 |
| 第六章 金朝进士群体间的关系网络构造 |
| 第一节 金朝进士群体间的关系网络 |
| 一、进士群体间的学缘 |
| 二、进士群体间的联姻 |
| 三、进士出身官员的互荐 |
| 四、进士群体关系网络的个案观察:以刘从益交游圈为中心 |
| 第二节 金朝进士群体间关系网络构造方式 |
| 一、宴饮 |
| 二、互赠诗文 |
| 三、辩论、题画、求书字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3)俞德邻《佩韦斋文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研究现状 |
|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价值 |
| 上编 |
| 第一章 俞德邻的生平及交游 |
| 第一节 俞德邻迁居时间辨析 |
| 第二节 俞德邻的生平 |
| 一、“从师谩学屠龙技,报国元无汗马功”——宋亡前的入世经历 |
| 二、“聊种邵平瓜,且植渊明菊”——入元后的隐者生涯 |
| 第三节 俞德邻的交游 |
| 一、名臣 |
| 二、文人名士 |
| 三、方外之士 |
| 第二章 《佩韦斋文集》版本评述 |
| 一、元刊本 |
| 二、清初抄本 |
| 三、《宋百家诗存》本 |
| 四、四库全书本 |
| 五、傅增湘校跋本 |
| 六、黄丕烈藏本 |
| 七、十万卷楼藏本 |
| 第三章 俞德邻诗文研究 |
| 第一节 俞德邻诗歌研究 |
| 一、俞德邻诗歌的主题 |
| 二、俞德邻诗歌的艺术特色 |
| 第二节 俞德邻文章研究 |
| 一、俞德邻的韵文创作 |
| 二、俞德邻的散文创作 |
| 总结 |
| 下编 |
| 凡例 |
| 佩韦斋文集序 |
| 卷一 |
| 古意五首 |
| 吴郡斋遣怀 |
| 龚圣予号翠岩晚岁更号岩翁为赋 |
| 闲居遣怀三首 |
| 闻角 |
| 遣兴十首呈孟兵部使君 |
| 石门洞 |
| 灵乌 |
| 赠成雷师 |
| 寿沿江黄制置七首 |
| 题刘同知所藏春山访隐图 |
| 赠雷岩赵相士 |
| 题补跖翁图 |
| 为马受益题韩滉画子母牛图 |
| 甲戌游盱江,六月二十二日发武林 |
| 甲戌秋过丫头岩有感 |
| 甲戌六月十四日月食过半,七月十四日抵广信月岩有感而作 |
| 仙人岩即事 |
| 为孟希圣题孛落鹤鹑画扇 |
| 吴江夜泊 |
| 过钓台 |
| 兰溪臾 |
| 龙门岭 |
| 丽阳祠 |
| 前哀哉行 |
| 后哀哉行 |
| 卷二 |
| 秋夜杂兴三首 |
| 常州天庆观画龙二,世传仙笔一点睛,乘雷电飞去,一经兵火亦不复存 |
| 独孤桧 |
| 春怨 |
| 鹁鸪词 |
| 送丹山林秀才 |
| 次韵陈静佳治中九日见寄 |
| 题寒江听雨图 |
| 聂道录和王寅甫外郎雪诗因次韵仍依白战体 |
| 望夫石 |
| 三五七言诗 |
| 次韵陈彦实游罗汉寺 |
| 陈登夫再和用韵奉答共说江南社禅 |
| 次韵陈登父风雨枕上书怀 |
| 舟行 |
| 题郭元德所藏龚圣予瘦马图 |
| 京口遣怀呈张彦明刘伯宣郎中并诸友一百韵 |
| 宿高邮露筋祠 |
| 次韵答王国华 |
| 赠朐山孙画师 |
| 双清堂诗为石民瞻赋 |
| 山阳客中杂言四首 |
| 以竹院逢僧为韵,集杜工部句赠鹤林老别流禅师四首 |
| 题王谢燕游图为杨少监作 |
| 卷三 |
| 暇日饮酒辄用靖节先生韵积二十首 |
| 课仆诣田所偶用渊明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韵 |
| 连雨独坐旅楼有作 |
| 为郭元德题和靖探梅图 |
| 次韵萧静安元夕书感 |
| 小楼诗为汤计议作 |
| 郭元德席上赋红牡丹,分韵得粉字五言十韵 |
| 赠月蓬戴相士 |
| 跋韩仲文所藏史共山草书 |
| 古意八首 |
| 赠丹阳邢尉 |
| 猫燕行 |
| 沽酒行 |
| 陪赵明叔侍御游茅山次韵二首 |
| 次韵麟洲龙仁夫游三茅山 |
| 次韵龙仁夫种菊二首 |
| 题白廷玉所藏白马图 |
| 次韵陈彦寔醉中杂言 |
| 水墨兰 |
| 病中谢亲友四首 |
| 卷四 |
| 金山寺 |
| 曲肱 |
| 舟过桐庐作 |
| 陈索郎滩 |
| 行寿昌道中 |
| 庚午(1270)读邸报 |
| 闻筑鹿门 |
| 金陵板桥别弟 |
| 古寺 |
| 秋月客中 |
| 书斋 |
| 赠静斋赵使君淮 |
| 常山道中 |
| 鹭鸶林 |
| 白兔山庵 |
| 次韵朱子厚九月十一日见寄三首 |
| 登六和塔 |
| 客中别友 |
| 次韵简黄监簿淳宗三首 |
| 次韵碧窗聂道录 |
| 雪 |
| 哭涂移愚教授 |
| 春日苦雨二首 |
| 金坛邑中作 |
| 次韵陈登父桃花 |
| 赠蒋文学三首 |
| 记梦 |
| 午睡 |
| 泛湖 |
| 金坛郊外 |
| 八月十五夜 |
| 观潮 |
| 古琴一张,徽弦不具,持赠刘汉卿经历因赋 |
| 闲居即事 |
| 次韵陈登父小楼述怀 |
| 通津田舍 |
| 游鹤林寺 |
| 客怀 |
| 夜坐 |
| 次韵陈登父送春有感 |
| 臂疾示儿 |
| 闲居遣兴 |
| 次陈登父中秋游古竹院韵 |
| 秋残 |
| 养拙 |
| 无题二首 |
| 正月十日理发三首 |
| 送王舍人之燕山 |
| 游宣慰载酒泛溪即席有感作 |
| 陪游宣慰游霅归赋 |
| 次韵简林绍先诸友三首 |
| 客窗夜雨 |
| 息寮王教授挽词二首 |
| 梅雨 |
| 老病 |
| 遣怀 |
| 卷五 |
| 送刘伯宣尹松江府五首 |
| 次韵崔郎中游西湖 |
| 范仲山以碉谷居自号为赋二首 |
| 山房遣兴 |
| 游灵岩 |
| 次韵赵提举二首 |
| 山林乐四首 |
| 淮楚绝无行乐地万柳池边有开元小寺稍洁因载酒约淮上翁荀桂叔林绍先诸友同游 |
| 次韵夏楚材登山阳故城有感 |
| 初度留山阳 |
| 答淮上翁二首 |
| 怀林绍先三首 |
| 寓山阳天庆馆作 |
| 次韵陈教授见寄二首 |
| 送程道大归新安兼简宪使卢处道学士四首 |
| 次韵程道益见赠二首 |
| 病中三首 |
| 故舶使知泉州赵公挽词五首 |
| 秋壑堂 |
| 怀聂道録二首 |
| 病愈出游 |
| 舟行欲访三茅践许宗师鹤会之约 |
| 夜卧旅邸梦入三茅山,一道士病一道士鼾睡因作诗纪其概云 |
| 人日 |
| 郭朝奉挽词二首 |
| 悼俞仁则 |
| 吴门逢友人 |
| 送张师道 |
| 送道士孙雪房 |
| 送董左丞二首 |
| 卷六 |
| 闲居遣怀 |
| 为汤提刑赋南园玉绣球花二首 |
| 次韵陈静佳咏梅 |
| 古寺 |
| 故枢密使陆公挽词三首 |
| 次韵答郦学正见赠三首 |
| 次韵陈教授见寄二首 |
| 夏五园亭对雨漫成六首 |
| 秋泊吴门寄友 |
| 次韵薛晚翁教授 |
| 闲境 |
| 小园漫兴四首 |
| 怀萧道夫 |
| 泊阎桥有怀 |
| 戏简友人二首 |
| 次郭元德二首 |
| 次韵郭元德旅怀 |
| 偶题 |
| 村居即事二首 |
| 赠良常山人 |
| 富安田舍二首 |
| 田家喜雪 |
| 除夕二首 |
| 次韵郭元德闲居二首 |
| 后平叔母夫人挽辞二首 |
| 饯杨少监 |
| 杨刚中分教京口,有司以冗员罢去,诗为别就次韵以饯其行二首 |
| 赠程秀才 |
| 姑苏有赠 |
| 天竺山 |
| 游金山寺次壁间韵 |
| 醉中偶书 |
| 甘露寺火后登多景楼故基有作 |
| 卷七 |
| 金陵道 |
| 晓行沙上 |
| 客中雨 |
| 寻春 |
| 春日山行 |
| 晚醉 |
| 何山白水田 |
| 题米友仁远景 |
| 为石民瞻题风雨溪桥手卷 |
| 访徐叔咏教授山庵迷道而作 |
| 到徐叔咏居 |
| 次韵周遗直京城苦雨五首 |
| 六言 |
| 题瘦马图 |
| 为徐彦昌题画扇 |
| 为陈登父题画扇 |
| 题兰亭图 |
| 戏题王吉甫居壁二首 |
| 游鹤林即席分韵,代率上人赋日字 |
| 广信道中留别故人二首 |
| 题明皇卧吹箫图二首 |
| 闲居遣怀六言四首 |
| 过高邮新开河 |
| 淮阴侯庙三首 |
| 漂母墓二首 |
| 淮安天庆观夜坐 |
| 感事二首 |
| 梅花三首 |
| 扬州天庆观作 |
| 癸未(1283)游杭作口号十首,因事怀旧,杂以俚语,不复诠释 |
| 谨题丞相赵忠靖公墨梅为张宣参作 |
| 次韵张受益六言,兼戏方使君二首 |
| 题古木寒泉手卷 |
| 题叶劝农对山楼次韵二首 |
| 赠武当山孙道士二首 |
| 桐庐县作 |
| 泊东馆 |
| 郊居 |
| 访三茅,舟至金沙,雨阻,因游龙山书院 |
| 村舍 |
| 次韵山人见寄 |
| 闲居 |
| 泊湖头 |
| 卷八 |
| 荽茗赋 |
| 斥穷赋并序 |
| 佩韦斋箴并序 |
| 鲁瑑铭并序 |
| 蟠室铭并序 |
| 蒙泉铭 |
| 止斋铭 |
| 熟斋铭并序 |
| 靖节先生画像赞 |
| 清凉居士赞并序 |
| 无文颂并序 |
| 瞶阜 |
| 书杨东里诗集后 |
| 域民、固国、威天下如何论 |
| 卷九 |
| 郊行记 |
| 济南张氏万卷堂记 |
| 梦牛亭记 |
| 困学斋记 |
| 镇江路儒学成德堂记 |
| 代重修大成殿记 |
| 颐贞斋记 |
| 卷十 |
| 竹间俚语序 |
| 送寻贤相士序 |
| 北村诗集序 |
| 送陈茂叔序 |
| 纪德纬诗序 |
| 送刘伯宣尚书序 |
| 山鸡自爱集序 |
| 奥屯提刑乐府序 |
| 刘媪搏虎图诗序 |
| 送牛子明序 |
| 曹之才诗序 |
| 卷十一 |
| 双莲图诗序 |
| 送韩仲文赴安丰序 |
| 送王国华归东平序 |
| 葛元白诗序 |
| 赠京口外医戚君序 |
| 梅南诗稿序 |
| 送王应夫序 |
| 龙兴样符戒坛院分韵诗序 |
| 送盛元仁序 |
| 宋宣慰文集序 |
| 卷十二 |
| 送蒋守文序 |
| 盛童子遗稿序 |
| 李侍郎母夫人庆寿诗序 |
| 刘悦心诗序 |
| 薙草说 |
| 左近仁字说 |
| 李御史二子名字说 |
| 张圣瑞字说 |
| 义猫说 |
| 祭两浙运使闲邪李公文 |
| 代祭祖龚常卿文 |
| 代祭叔龚朝奉文 |
| 卷十三 |
| 贺郊祀庆成表 |
| 谢郊礼庆成肆赦表 |
| 谢赐新历表 |
| 谢赐历日表 |
| 贺生皇子表 |
| 谢生皇子肆赦表 |
| 诞皇孙贺皇帝表 |
| 贺皇太子笺同前 |
| 圣节进贺礼物表 |
| 蝗不为灾谢御笔奖谕表 |
| 彗星肆赦谢表 |
| 明堂礼成加食邑谢表 |
| 谢赐腊药表 |
| 册皇太子妃贺皇帝表 |
| 贺皇后笺同前 |
| 贺皇太子笺同前 |
| 周国公主下嫁礼成贺皇帝表 |
| 贺皇后笺同前 |
| 贺东宫笺同前 |
| 谢知镇江府兼淮东总领到任表 |
| 谢皇太后表同前 |
| 知镇江府到任谢表 |
| 辞免知镇江府申省状 |
| 再辞免知镇江府申省状 |
| 卷十四 |
| 贺王左相启 |
| 贺礼部冯尚书兼给事中同修国史启 |
| 贺刑部陈侍郎仍兼宗正卿兼修史启 |
| 贺鲍殿院启 |
| 贺陈司谏启 |
| 贺工部危侍郎兼修国史启 |
| 贺太府徐少卿兼侍讲启 |
| 贺淮阃加宝文学士升大使启 |
| 贺淮阃边事撤警启 |
| 贺讼江吴制置兼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启 |
| 通贺镇江赵徽猷启 |
| 贺宁国文知府启 |
| 贺池州李守改知江州启 |
| 贺赵吏侍兼侍读启 |
| 贺陈秘监兼侍立修注官启 |
| 贺冯侍郎除右侍郎兼国史启 |
| 贺浙西洪提刑启 |
| 回镇江蒋教授启 |
| 卷十五 |
| 贺镇江赵徽猷启 |
| 贺卢戎监兼侍立修注启 |
| 贺吕都承正除兵侍启 |
| 贺步帅徐节度使总统军马启 |
| 贺常运使除检正兼户部侍郎启 |
| 上赵宪求易削启 |
| 再上赵宪启 |
| 贽见讼海陈制置启 |
| 上京尹潜尚书启 |
| 谢潜京尹易削合颖启 |
| 谢孟提刑举改官亲民任使启 |
| 谢洪尚书举升陟启 |
| 代上平章启 |
| 卷十六 |
| 回淮阃李大使贺生辰劄子 |
| 答台郡贺生辰札子 |
| 送物贺汪守易镇潭州劄子 |
| 元正贺宫使赵制置劄子 |
| 元正贺平章劄子 |
| 元正贺淮阃劄子 |
| 元正回汪守送物劄子 |
| 元正答送本府官劄子 |
| 元正府官免往复劄子 |
| 答董总干袖启求荐劄子 |
| 答寿词不受札子 |
| 回郭漕使元正送物札子 |
| 回王安抚贺正札子 |
| 回元正寄居贺札子 |
| 回汪守贺正札子 |
| 元正送物总卿札子 |
| 冬至送物郡守札子 |
| 冬至总所免往复札子 |
| 冬至回寄居札子 |
| 冬至回都统免往复札子 |
| 贺雪与郡守札子 |
| 镇江路罗汉寺募缘建水陆堂疏 |
| 镇江天庆观化修造疏 |
| 南高峰烟霞山清修院化缘疏 |
| 镇江妙善尼寺化缘疏 |
| 赵庵化缘疏 |
| 为封秀才求赙疏 |
| 镇江天庆观修正殿藏殿疏 |
| 镇江还京门外修街疏 |
| 鹤林禅寺塑金刚榜 |
| 无锡富安乡化城庵行者募缘披剃疏 |
| 卷十七 |
| 原序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二十八 |
| 二十九 |
| 三十 |
| 三十一 |
| 三十二 |
| 三十三 |
| 三十四 |
| 三十五 |
| 三十六 |
| 三十七 |
| 三十八 |
| 卷十八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二十八 |
| 二十九 |
| 三十 |
| 三十一 |
| 三十二 |
| 三十三 |
| 三十四 |
| 三十五 |
| 三十六 |
| 卷十九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卷二十 |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五 |
| 六 |
| 七 |
| 八 |
| 九 |
| 十 |
| 十一 |
| 十二 |
| 十三 |
| 十四 |
| 十五 |
| 十六 |
| 十七 |
| 十八 |
| 十九 |
| 二十 |
| 二十一 |
| 二十二 |
| 二十三 |
| 二十四 |
| 二十五 |
| 二十六 |
| 二十七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 二、研究回顾 |
| (一) 史料与史料学的研究 |
| (二)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研究 |
| 三、基本写作思路和框架 |
| 四、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 五、文中相关概念的解释 |
| (一) 史料与史料学 |
| (二) 环境史史料与中国环境史史料学 |
| (三) 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 |
| (四) 实物史料 |
| (五) 图像史料与图像史学 |
| (六) 域外文献 |
| 上篇 |
| 第一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研究对象、主题、方法和学科任务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主题 |
| 三、研究方法 |
|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学科任务 |
| 第二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 第一节 与文献学的关系 |
| 第二节 与自然科学、人类学、民族史、图像史学等学科的关系 |
| 第三章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
| 第一节 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可能性和基础 |
| 第二节建立中国环境史史料学的必要性 |
| 第四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来源、类型和特点 |
|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来源 |
| 第二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的类型和特点 |
| 第五章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概论 |
| 第一节 中国环境史史料搜集整理面临的困难 |
| 第二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的心态 |
| 第三节 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的基本方法与途径 |
| 第四节 从事搜集整理中国环境史史料应有之准备 |
| 第六章 经史子集文献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 第一节 经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 第二节 史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 第三节 子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 第四节 集部文献中的环境信息 |
| 第五节 经史子集文献中环境信息的搜集整理与利用 |
| 中篇 |
| 第七章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 第一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价值 |
| 第二节 正史中的环境史史料特点及其搜集利用 |
| 第八章 地方志中的环境史史料及其搜集利用 |
| 第一节 地方志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
| 第二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特点和局限 |
| 第三节 地方志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解读利用 |
| 第九章 实录与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 第一节 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及其搜集利用 |
| 一、实录中的环境史史料价值 |
| 二、实录中环境信息的搜集利用 |
| 第二节 档案中的环境史史料 |
| 一、档案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
| 二、档案中环境史史料的搜集与利用 |
| 第十章 中国口述环境史料概论 |
| 第一节 中国的口述传统和口述史料遗存 |
| 第二节 口述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
| 第三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特点 |
| 第四节 中国口述环境史史料的搜集整理途径 |
| 第五节 口述史料中环境信息的提取和征实 |
| 第十一章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利用途径概论 |
| 第一节 实物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价值 |
| 第二节 实物史料在环境史研究中的利用途径 |
| 第十二章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与搜集解读概论 |
| 第一节 图像史料中的环境信息及其价值 |
| 第二节 图像史料的搜集与解读 |
| 下篇 |
| 第十三章 几种特殊的环境史史料概论 |
| 第一节 书信、报刊与文史资料 |
| 第二节 田野调查资料与自然科学观测试验数据 |
| 第三节 日记 |
| 第四节 域外文献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5)唐代农书“稀见”问题及农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 (一) 选题缘起 |
| (二) 选题意义 |
| 二、学术史评述 |
| (一) 学术史回顾 |
| (二) 唐代农书的研究现状 |
| (三) 综述结论 |
| 三、研究思路、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
| (一) 研究思路和目标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创新点 |
| 四、相关概念概念阐述 |
| (一) 农书定义 |
| (二) 农家定义 |
| 第一章 唐代农书“稀见”问题述评 |
| 一、唐代“农书稀见”说 |
| (一) 视角不同导致的“稀见说” |
| (二) 社会背景导致的“稀见”说 |
| (三) 流传缺失导致的“稀见”说 |
| 二、唐代农书的数量与存本 |
| 第二章 唐代农书“稀见”说释疑 |
| 一、基于农书着录观念及实践的考量 |
| (一) 唐代农书着录地扩大化倾向 |
| (二) 宋代官私目录农书着录的混乱和细化倾向 |
| (三) 明清官私书目农书着录的专业化和版本化 |
| (四)笔者的结论 |
| 二、基于唐代农书特殊性现象的考量 |
| 第三章 唐代农书中的思想 |
| 一、农书中的可持续思想 |
| (一) 防范灾患 |
| (二) 节俭有余 |
| 二、农书中的治病养生观念 |
| (一) 全面的治疗体系 |
| (二) 深刻的道家道教养生印迹 |
| (三) 食育与食忌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6)黄公度《莆阳知稼翁文集》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关于黄公度其人其事的研究成果 |
| 二、学界对《莆阳知稼翁文集》的研究 |
| 第一章 黄公度的仕宦和交游 |
| 第一节 状元登第及原因探讨 |
| 第二节 黄公度的仕宦 |
| 第三节 黄公度交游考 |
| 第二章 《莆阳知稼翁文集》的成书过程与版本研究 |
| 第一节 《莆阳知稼翁文集》的成书过程 |
| 第二节 《莆阳知稼翁文集》版本略述 |
| 第三节 《莆阳知稼翁文集》的着录与流传情况 |
| 第三章 黄公度诗文研究 |
| 第一节 文章研究 |
| 第二节 诗歌研究 |
| 第三节 词作研究 |
| 结语 |
| 凡例 |
| 卷一 赋 |
| 省试天子以德为车赋 |
| 解试和戎国之福赋 |
| 解试贤人国家之利器赋 |
| 仙霞道中阻雨 |
| 题金沙驿 |
| 过使华亭悼七友 |
| 奥村晚望 |
| 初秋夜坐 |
| 久雨阻西郊之游 |
| 和宋永四兄集句泳 |
| 会同年共乐台 |
| 贺孙史君(盖) |
| 次韵宋永兄伤时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和徐子由(寿仁)题昼寂轩 |
| 戏集老杜句再和 |
| 次方咨谋(畴)韵贺郑宋英弄璋 |
| 松峰庵即席示同年 |
| 侯诸同年和章久之无耗再用前韵 |
| 庚申元日 |
| 陪孙史君宴归路口占呈应求宋永二兄 |
| 早春红梅盛开有感 |
| 其一 |
| 其二 |
| 正月晦日寄宋永兄 |
| 卷二诗 |
| 和陈应求(俊卿)韵兼呈方次云(翥) |
| 次云见过留宿有诗因赓其韵 |
| 其一 |
| 其二 |
| 家童得王庆长(宓)消息知尚留浙中待秋举 |
| 春日怀王庆长 |
| 久不得浙耗 |
| 赠弟(桂)稚圭别 |
| 寄呈察推二兄廷直(埴) |
| 漫成 |
| 千里共明月 |
| 乌影度寒塘 |
| 和余子美(洵)即事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夏日陈应求见访 |
| 苦热 |
| 秋兴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和宋永兄咏荔支用东坡刑字韵四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寄林谦之(光朝) |
| 方次云伏枕久不入城独宿知稼堂有怀 |
| 赠日者黄明远 |
| 迓泉守晚宿囊山 |
| 慈竹 |
| 返照 |
| 倚薄 |
| 迓杨守宿九峰 |
| 偕方次云饯孙守月下同归戏成 |
| 奉别王宰先之 |
| 醉中别李元泰(宇) |
| 和陈应求春日见寄 |
| 和余子美春日缓步 |
| 山行即事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宿鵞峰庵题壁兼呈林孚卿桴诸友 |
| 和龚实之(茂良)闱虏人败盟 |
| 和宋永兄春日闲居 |
| 喜雨 |
| 偕徐子由余子侯陈应求游虎邱岩偶题壁韵叶因分字联句 |
| 题翠峰寺西轩 |
| 送龚实之赴官南安十韵 |
| 暮春山间 |
| 闲居 |
| 次韵余子侯游石泉 |
| 秋日晚晴怀南山旧游 |
| 寄方次云 |
| 悲秋 |
| 和郑叔友(厚)题真如 |
| 和方次云至日作 |
| 上汪内相生日(藻) |
| 送郑察推叔友罢官之潮阳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和蔡司法赏南安之什 |
| 卷三诗 |
| 春雨中会西山佛迹 |
| 陈晋江以壬戌四月上澣宴同僚于二公亭 |
| 越十日陪史君汪内翰复来 |
| 再别郑叔友兼寄方次云 |
| 三月三十日郊外即事 |
| 夜坐梅树下率尔有作 |
| 和汪端中陪府君游东湖 |
| 晚自柬湖携藕花归儿辈争插盆池香艳不歇亦供两日嗅翫因成小诗 |
| 壬戌中秋沿檄行县与龚实之同宿于琴泉轩 |
| 寅之有诗复次其韵 |
| 早发延福道间偶作因以录呈 |
| 陪寅之登姜峰绝顶镌石留名 |
| 郑山铺用实之韵 |
| 晚泊桃源驿奉怀幕府诸公 |
| 秋早热甚尤苦登陟肩舆中戏成古风 |
| 宿齐云寺 |
| 题凤凰寺 |
| 凤凰寺夜坐联句 |
| 题凉峰 |
| 题云台寺 |
| 闻太母还舆喜极成歌 |
| 题大盈驿壁 |
| 和李元泰艳歌(宇) |
| 拟上张丞相 |
| 惜别行送林梅卿(大鼐)赴阙 |
| 送汪内相移镇宣城 |
| 九日 |
| 还家 |
| 早发东城迓宪车 |
| 暮春宴东园方良翰(喜)有诗入夏追和 |
| 自法石早归 |
| 和南安余宰题翠阴亭致爽轩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癸亥秋行县夜寓下生院倦甚慨然有归欤之兴戏用壁间韵以与石泉盟云 |
| 晚泊同安林明府携酒相过戏集杜陵句为醉歌行 |
| 贺吕守(用中) |
| 题定光寺 |
| 思归 |
| 卷四诗 |
| 张云翔采兰堂(搏) |
| 次韵陈宜中(丰)携诗见访 |
| 别方良翰 |
| 题诗口铺 |
| 过白衣庄 |
| 题化度寺竹间亭 |
| 行安溪道中 |
| 道间即事 |
| 别吕守三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白沙夜闻滩声 |
| 大水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题分水岭两绝 |
| 其一 |
| 其二 |
| 题崇安驿 |
| 题紫溪驿 |
| 至日戏题天福寺 |
| 至日题江山驿 |
| 上陆盐生辰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其五 |
| 和泉上人 |
| 迄元会诗 |
| 除夜 |
| 元日次良翰韵 |
| 题方民瞻(恺)草堂 |
| 和韵陈贤良华表 |
| 试院中蒙相君惠茶和钱教授韵 |
| 将放榜用钱韵 |
| 雨后陪省中诸公游竹合 |
| 将归 |
| 离临安 |
| 题须江驿诗後 |
| 题白沙铺 |
| 和超然翁韵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不见 |
| 御赐阁额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西湖会同年和巫子先(汲)韵 |
| 黄宪生朝诗三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送陈应求赴官 |
| 送弟(童)士季赴永春 |
| 无题 |
| 送外兄方卿(廷寅)公美赴广东宪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其五 |
| 其六 |
| 其七 |
| 其八 |
| 其九 |
| 其十 |
| 卷五诗 |
| 和宋永兄罢官还家途中见寄四绝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送余子美归淮上 |
| 西郊步武地春将老矣不能一往朝吉妷今日为邀头澁雨大作非惟人心难并止或尼之其天乎枕上得小诗资宋永兄一噱因呈昔游兄弟速寻旧盟勿为天攻公所玩 |
| 己巳九日陪陆史君宴共乐台和庄悴韵 |
| 和宋去华(藻)爱日楼之什 |
| 和宋永兄爱日楼见寄八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其五 |
| 其六 |
| 其七 |
| 其八 |
| 和史君邵农之什 |
| 三瑞堂 |
| 庚午秋观进士入试 |
| 次韵宋永兄白发 |
| 回文绝句 |
| 赠炊僮 |
| 和苏伯承题恂恂轩 |
| 春日书怀 |
| 次韵宋永兄春日放言寄秉彝(端)广文兄 |
| 唱和盈轴而燕集未期小诗请广文兄为遨头 |
| 宋永兄见和春怀再赋仍约秉彝寻春西郊 |
| 宋永兄一访青帝而黄婆作恶累日戏作小诗问安 |
| 其一 |
| 其二 |
| 次韵宋永兄感旧 |
| 再用韵 |
| 三用韵 |
| 四用韵 |
| 五用韵 |
| 雨後春游 |
| 雨後行花圃 |
| 偶成 |
| 赠泉守赵表之(令衿) |
| 其一 |
| 其二 |
| 春日宴共乐台 |
| 秋夜独酌 |
| 午睡起得富沙信 |
| 题顺济庙 |
| 冬日道间 |
| 赠延福端老 |
| 其一 |
| 其二 |
| 卷六诗 |
| 将赴高要官守书怀 |
| 题瘦牛岭 |
| 中秋西江上 |
| 贺刘史君(仿) |
| 南来苦热戏作 |
| 其一 |
| 其二 |
| 方帅务德(滋)生朝三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和谢单推宋卿(普)惠诗 |
| 寄题方机宜(洪)恕斋稚川 |
| 官舍间居 |
| 谢傅参议彦济(雱)惠笋用山谷韵 |
| 桂阳宰胡达信(水孚)同年见赠三首次韵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题绿阴堂 |
| 和郑邦连主簿(元之)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其五 |
| 贺陆盐(允济) |
| 其一 |
| 其二 |
| 题潮阳石塔寺 |
| 与方稚川 |
| 与洪景伯(适) |
| 题师吴堂 |
| 题七星岩 |
| 赴南恩道间和杨体南(延禧)三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邵监(本)携诗相访用集中间居韵作小诗为谢 |
| 再用韵抒怀 |
| 西园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和邵观复(本)见赠 |
| 西园招陈彦招同饮 |
| 再用韵 |
| 镊白 |
| 秋城晚望 |
| 秋旱祈雨 |
| 贺郑漕三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体南先生戒途有日赋诗为别三复黯然敢和高韵奉送言不逮情聊以塞白耳 |
| 其一 |
| 其二 |
| 卷七诗 |
| 和章守(元振)三咏 |
| 右包公堂 |
| 右清心堂 |
| 右披云楼 |
| 次韵弟师白(庚)至日及弄璋之什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立夏日有感 |
| 春思 |
| 对瓶花独酌 |
| 恩平灯夕忆上都旧游呈座客 |
| 方斛石菖蒲 |
| 石博山 |
| 张运干(才邵)和绿阴堂用韵为谢 |
| 自恩平还题嵩台宋隆馆二绝 |
| 其一 |
| 其二 |
| 洪景卢(迈)赋素馨有遐陬不遇赏拔之叹戏作小诗反之 |
| 和宋永兄围棋青字韵因成五绝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其五 |
| 送陈景明(诚之)尚书赴召四首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次韵林梅卿尚书新塘之什 |
| 乙亥岁除渔梁村 |
| 仙霞道中 |
| 次师白弟元日韵 |
| 次韵李元泰(宇)见赠 |
| 别陈景明 |
| 其一 |
| 其二 |
| 挽乐全宋丈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挽朱师禹母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挽方有成教授 |
| 挽林惠州深父 |
| 其一 |
| 其二 |
| 挽张直讲圣行 |
| 其一 |
| 其二 |
| 挽蔡公南别驾 |
| 其一 |
| 其二 |
| 挽欧阳夫人许氏 |
| 其一 |
| 其二 |
| 挽方仲及(时)签判 |
| 其一 |
| 其二 |
| 挽蔡子应(枢)郎中 |
| 其一 |
| 其二 |
| 挽颅德将(汝美)别驾 |
| 挽吴君与(公诫)大夫 |
| 挽方宋贤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挽陈夫人卓氏二首 |
| 其一 |
| 其二 |
| 挽林闻远 |
| 挽赵若愚母 |
| 挽十一伯奉议 |
| 其一 |
| 其二 |
| 其三 |
| 其四 |
| 卷八奏议 |
| 上殿劄子 |
| 第二劄子 |
| 邢孝扬覆谧议 |
| 书 |
| 上陈尚书 |
| 表 |
| 代谢御书表 |
| 代贺册皇后表 |
| 卷九 启 |
| 谢叶帅荐举 |
| 谢馆职 |
| 谢宫祠 |
| 答王守(辟章) |
| 谢授肇庆倅 |
| 谢举陞陟 |
| 肇庆韩黯交代 |
| 肇庆刘守(仿) |
| 又 |
| 上邓盐(文饶) |
| 卷十 |
| 贺林谏议梅卿(大鼐) |
| 回四会宰陈亮功 |
| 谢惠生日诗 |
| 回谭解元(惟寅) |
| 迎黄宪(应南) |
| 贺方帅务德移福州(滋) |
| 权南恩谢诸司 |
| 贺陈帅季任(桷) |
| 迎郑漕才仲(鬲) |
| 回黄高州(德初) |
| 贺陆漳州(涣) |
| 回梁文学(作心) |
| 贺林高州交印 |
| 罢任谢黄宪 |
| 谢参政 |
| 贺章盐(元振) |
| 考功谢沈参(该) |
| 谢汤枢(思退) |
| 谢陈内翰(诚之) |
| 卷十一记 |
| 兴化军重建军学记 |
| 序 |
| 送同年林嘉言(孔彰)序 |
| 送郑少齐赴官严州序 |
| 送汪守怀忠(待举忠甫)序 |
| 跋 |
| 跋林襃世子字说 |
| 行状 |
| 颖川太夫人卓氏行状 |
| 青词 |
| 设醮青词 |
| 赴官设醮青词 |
| 祝祭文 |
| 权南恩谒夫子庙 |
| 焚告文 |
| 代吕守祭赵丞相(挺之)夫人迁葬 |
| 代吕守祭赵倅(棣)文 |
| 词 |
| 点绦唇 |
| 千秋岁 |
| 菩萨蛮 |
| 青玉案 |
| 卜算子 |
| 好事近 |
| 菩萨耸 |
| 卜算子别士季弟之官 |
| 眼儿媚梅词二首,和傅参议韵 |
| 朝中措 |
| 又雪梅二首,贺方帅生朝,并序 |
| 一剪梅 |
| 满庭芳 |
| 浣溪沙时在西园偶成 |
| 满庭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郑献甫记游诗校注(论文提纲范文)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一、郑献甫生平述略 |
| 二、郑献甫若干问题研究现状 |
| 三、从郑献甫记游诗窥探其足迹 |
| 四、郑献甫记游诗的三种类型 |
| (一)山水记游诗 |
| (二)行旅记游诗 |
| 1、在空间的转换中感悟生存的困顿之感 |
| 2、在空间转换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与哀愁 |
| (三)怀古记游诗 |
| 1、发兴亡之叹,抒黍离之悲 |
| 2、悲先人不遇之命运,一鞠同情之泪 |
| 3、叹英雄不再、繁华易逝 |
| 4、追昔先贤,表现对其高风亮节的仰慕 |
| 五、郑献甫记游诗的艺术特色 |
| (一)语言灵秀飘逸,善用白描 |
| (二)情感真实透彻 彰显真性情 |
| (三)多运用花、草、鸟等意象表达情感 |
| 凡例 |
| 郑献甫记游诗校注 |
| 鸿爪集初续 |
| 道光五年乙酉至七年丁亥(1825—1827)25~27 岁 |
| 自湘江至洞庭舟中作(四首) |
| 登岳阳楼作 |
| 夜过赤壁 |
| 大风自汉阳渡江登黄鹤楼纵览武昌诸胜 |
| 卢生庙 |
| 朱仙镇 |
| 岱庙 |
| 扬州杂咏(三首) |
| 隋宫行 |
| 平山堂 |
| 润州 |
| 丹徒宫 |
| 舟中望慧泉山怀古作 |
| 虎疁夜泊 |
| 虎丘 |
| 舟泊姑苏城下作(二首) |
| 钱塘怀古(三首) |
| 泛舟西湖偶成 |
| 苏小坟 |
| 于少保墓 |
| 韩蕲王祠 |
| 鄂王坟下作(四首) |
| 渡鄱阳湖作 |
| 滕王阁 |
| 百花洲 |
| 吉安道中望文山故里 |
| 白鹭洲吊周文忠 |
| 万安县 |
| 赣州 |
| 南安 |
| 过大庾岭 |
| 张文献公祠 |
| 羊城杂咏(四首) |
| 容州道中杂感(三首) |
| 鸿爪集再续 |
| 道光八年戊子至十年庚寅(1828-1830)28~30 岁 |
| 戊子初秋,舍弟宜甫乡试偕至桂林,舟泊理定峡 |
| 零陵 |
| 永州杂感(二首) |
| 游浯溪读摩崖碑 |
| 衡阳 |
| 望南岳 |
| 岳阳 |
| 武昌 |
| 汝南 |
| 大梁 |
| 兰阳渡河 |
| 卫州道中 |
| 杞县即景 |
| 景州道中 |
| 出都至安阳题旅壁 |
| 邯郸道中偶感(二首) |
| 东昌鲁仲连台 |
| 南阳汉光武里 |
| 樊城望万山潭戏作 |
| 访刘景升墓 |
| 汉阳登舟(二首) |
| 舟入洞庭湖笑占 |
| 三闾大夫庙(四首) |
| 回雁峰前作 |
| 临源道中秋兴(二首) |
| 宿小溶江作 |
| 涂次修仁杂咏(四首) |
| 重至龙城感赋(四首) |
| 柳刺史祠 |
| 刘司户墓 |
| 马伏波祠 |
| 鸿爪集三续 |
| 道光十一年辛卯至道光十三年癸巳(1831-1833)31~33 岁 |
| 晏州道中 |
| 荔州道中 |
| 初出榕城口号 |
| 兴安大雪 |
| 衡阳杂忆古人(四首) |
| 西华道中 |
| 上蔡道中 |
| 汴都访宋故宫感事 |
| 卫州拜殷太师墓 |
| 相州望魏都 |
| 汉司隶李膺墓 |
| 南阳晓发 |
| 新野道中 |
| 叶县玩龙台口号 |
| 昆阳故城谒光武遗像 |
| 鼎州 |
| 春申君墓 |
| 祁阳 |
| 补学轩诗集卷一·鸦吟集一 |
| 道光十四年甲午至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34-1841 年)34?41 岁 |
| 甲午秋杪游象州文昌洞题壁 |
| 元日游岳麓书院 |
| 秋日出德胜门游慈度寺并观兵部校射 |
| 平原颜鲁公祠堂 |
| 登黄鹤楼 |
| 武昌杂咏 |
| 游大别山归登晴川阁得五絶 |
| 题黄州城楼 |
| 游赤壁 |
| 谒于清端公祠(二首) |
| 宿黄州 |
| 九江怀古 |
| 湖口 县 |
| 大孤山 |
| 陶靖节故里(二首) |
| 陶桓公祠 |
| 南康 |
| 章江雨中望匡庐 |
| 至南昌吊故人胡桂山大令(三首) |
| 豫章杂感(二首) |
| 过丰城 |
| 仙女峰 |
| 周公瑾墓 |
| 峡江县 |
| 庐陵怀古 |
| 泰和道中 |
| 万安县 |
| 黄公滩 |
| 泊云洲 |
| 泊赣州登郁孤台 |
| 南康县 |
| 南安怀古 |
| 度大庾岭怀古 |
| 清远峡 |
| 韶山 |
| 岭南感事(二首) |
| 清明日舟次羊城追念前游偶作 |
| 苍梧县 |
| 流杯桥 |
| 舟经大藤峡感赋 |
| 补学轩诗集卷二·鸦吟集二 |
|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至二十五年乙巳(1842-1845 年)42?45 岁 |
| 原上村(二首) |
| 象州古迹杂咏并序 |
| 象山 |
| 圣塘山 |
| 濮泉 |
| 瑶光楼 |
| 谒黄山谷祠 |
| 游南山寺二十二韵 |
| 七月二十二日同人陟屏风山憩元真寺 |
| 游袁家洞访洗剑亭,午后登山阁小饮 |
| 登翠屏山偶赋 |
| 游黄冲岩偶成(三首) |
| 春初柳城道中 |
| 忻城署后伴云亭 |
| 宜州怀古(四首) |
| 游丹霞岩小憩九龙洞,访宋太守张丹霞两诗石刻,皆漶漫不可辨 |
| 游古城洞读宋人《铁城记》《铁城颂》,马上漫赋长句 |
| 补学轩诗集卷三·鸦吟集三 |
|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至二十九年己酉(1846-1849 年)46~49 岁 |
| 八月廿四日同人邀登玉屏山观新建文笔塔 |
| 秋末访城南香山寺故迹,与住僧话西迤再过西竺寺 |
| 登会仙山 |
| 理定峡 |
| 补学轩诗集卷四·鸦吟集四 |
| 道光三十年庚戌至咸丰四年甲寅(1850-1854 年)50~54 岁 |
| 辛亥春仲修仁 |
| 辛亥九月二十八口游白龙洞转刘仙岩得诗纪事(四首) |
| 次日出城西门游中隐山 |
| 补学轩诗集卷五·鹤唳集一 |
| 咸丰五年乙卯至咸丰六年丙辰(1855-1856 年)55?56 岁 |
| 舟入理定峡偶作(三首) |
| 秋思在秀峰书院作(八首) |
| 补学轩诗集卷六·鹤唳集二 |
| 咸丰六年丙辰至咸丰七年丁巳(1856-1857 年)56?57 岁 |
| 独秀山下读书岩访颜光禄遗址 |
| 至永宁游百寿岩题壁(四首) |
| 过阳朔吊曹邺故宅 |
| 三月二十四日与李秋航同至封川作寓公(二首) |
| 峡山寺 |
| 秋七月游丹霞山题壁 |
| 补学轩诗集卷七·鹤唳集三 |
| 咸丰七年丁巳至咸丰八年戌午(1857-1858 年)57~58 岁 |
| 过英德吊东坡 |
| 小住韶阳戏书(三首) |
| 登九成台作 |
| 自韶州赴仁化作(二首) |
| 三月就顺德之聘,重泛珠江至羊城有作(二首) |
| 重住羊城数日偶书(四首) |
| 重过英州感赋 |
| 戊午九月三日重游丹霞山(六首) |
| 转棹顺德涂次作 |
| 流寓凤山讲舍(三首) |
| 东莞闲眺(二首) |
| 补学轩诗集卷八·鹤唳集四 |
| 咸丰九年己未至咸丰十年庚申(1859-1860 年)59?60 岁 |
| 同人招游金绳寺在东莞县北 |
| 重至羊城小居(二首) |
| 东官袁督师祠下作 |
| 陈孝廉兰甫、俞观察麟士招游海幢寺,时送张南山诗刻藏于此 |
| 谒虞仲翔祠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一·鸡尾集一 |
|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年)61 岁 |
| 辛酉人日丘仁甫、许晋笙、崔松生招游花埭 |
| 正月十七日倪云癯少尹招游白云庵,为云林作生日 |
| 浮丘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二·鸡尾集二 |
| 同治元年壬戌(1862 年)62 岁 |
| 春初登观音山,三元宫道士黄宗性置酒,与吴愼甫同年小饮 |
| 泊封州偶感 |
| 昭平道中(二首) |
| 昭潭纪行 |
| 过阳朔(二首) |
| 至桂林定居偶书(四首)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三·鸡尾集三 |
| 同治二年癸亥(1863 年)63 岁 |
| 经州城感赋 |
| 舆行理定峡偶占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四·鸡尾集四 |
| 同治三年甲子(1864 年)64 岁 |
| 至理定峡作(四首) |
| 小除前一日至雷山寺游眺(二首) |
| 乡中崇寿寺闲过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五·鸡尾集五 |
| 同治四年乙丑(1865 年)65 岁 |
| 修仁至荔浦道中作(五首) |
| 次日雨行过马岭作(二首) |
| 游风洞山感瞿忠宣公殉难事(二首)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六·鸡尾集六 |
| 同治五年丙寅(1866 年)66 岁 |
| 丙寅正月初五日赴桂林涂中作(四首) |
| 步过定粤寺偶拈(二首) |
| 偶经榕树楼感赋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七·鸥闲集一 |
| 同治六年丁卯(1867 年)67 岁 |
| 桂林古迹补题四絶 |
| 不至柳州几二十年,己巳春为儿纳妇应试小住书见(二首) |
| 访故人李秋航旧居慨然志感 |
| 访柳文惠侯祠,非罗池庙故址矣 |
| 吊刘司户墓 |
| 胡次封孝廉、吴鉴堂学博招游立鱼山,小饮而归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十·鸥闲集四 |
| 同治九年庚午(1870 年)70 岁 |
| 象台晓望 |
| 兰麻滩 |
| 泊永福 |
| 夜饮洛城归舟戏作 |
| 续刊补学轩诗集卷十一·鸥闲集五 |
| 同治十年辛未(1871 年)71 岁 |
| 郡城流寓苦雨三日 |
| 过洪濑滩(三首) |
| 戏马台 |
| 歌风台 |
| 附录 |
| 郑献甫年谱 |
| 鸿爪续集序 |
| 续刊补学轩诗集 |
| 《补学轩扶鸾诗词序》 |
| 《补学轩批选时文读本序》 |
| 《补学轩制艺序》 |
| 《补学轩制艺序》 |
| 《补学轩制艺序》 |
| 《象州志序》 |
| 《愚一录·易说订序》 |
| 小谷郑先生墓志铭 |
| 五品卿衔刑部主事象州郑君传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
(8)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 中文提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学术史的回顾与问题的确立 |
| 第二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
| 一、家族与宗族 |
| 二、姓与氏 |
| 三、文学世家与文学家族 |
| 第三节 研究途径与方法 |
| 第一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发展轨迹 |
| 第一节 蒋氏家族渊源世系考 |
| 一、汉阳期思蒋氏宗史 |
| 二、杜陵蒋氏世表 |
| 第二节 蒋氏家族历史上的三次发展高潮 |
| 一、蒋氏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汉末魏晋 |
| 二、蒋氏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唐宋 |
| 三、蒋氏发展的第三次高潮:明清 |
|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三次发展高潮原因的探究 |
| 一、随时代更替成功转型 |
| 二、家教 |
| 三、迁徙 |
| 第二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宗谱研究 |
| 第一节 蒋氏家族宗谱概述 |
| 第二节 编撰者与凡例、谱序 |
| 一、编撰者 |
| 二、凡例 |
| 三、谱序 |
| 第三节 像赞与古迹、茔墓录 |
| 一、像赞 |
| 二、古迹 |
| 三、茔墓录 |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家训与家规 |
| 一、对家族成员伦理关系方面的规范 |
| 二、对家族子弟教育方面的规范 |
| 三、对家族子弟婚配方面的规范 |
| 四、对丧礼祭祀方面的规范 |
| 五、对家族成员言行、修养、睦邻等方面的规范 |
| 第三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姻亲与交游 |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姻亲 |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交游 |
| 第三节 蒋氏家族中的女性 |
| 一、蒋氏女性的懿容闺范 |
| 二、寡母课子:庆国夫人与蒋氏中兴 |
| 三、诗酒风流:蒋氏家族女性与文学 |
| 第四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科举与为官 |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科举概况 |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科举盛况的分析以及科举对其家族的影响 |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概况 |
| 一、一门五相 |
| 二、唐代蒋氏刺史考 |
| 三、祖孙三代守苏杭、任转运使、发运使 |
| 四、蒋氏三人分司东都 |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仕宦政绩 |
| 一、军事与戡乱 |
| 二、理财、谏议与水利漕运 |
| 三、教化与举荐人才 |
| 第五节 战乱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
| 第六节 党争对蒋氏家族的影响 |
| 一、牛李党争 |
| 二、变法之争 |
| 三、主战主和之争 |
| 第五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风 |
| 第一节 家族图腾:三径竹 |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忠君孝亲 |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兄友弟恭 |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隐逸传统 |
| 第六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家学 |
| 第一节 蒋氏家族的儒学修养 |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史学传统 |
| 第三节 蒋氏家族的佛学成就 |
| 第四节 蒋氏家族的医学盛事 |
| 第五节 蒋氏家族的书画造诣 |
| 第七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献 |
| 第一节 蒋氏的家族史研究文献与谱牒研究文献 |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其他研究文献 |
| 第八章 义兴蒋氏家族的文学 |
| 第一节 蒋氏家族文学情况概述 |
| 一、蒋氏的赋 |
| 二、蒋氏的诗歌 |
| 三、蒋氏的家族文学活动与述祖德诗 |
| 第二节 蒋氏家族的诗文辑佚 |
| 一、佚诗 |
| 二、佚文 |
| 第三节 地域环境对蒋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影响 |
| 第九章 蒋之奇研究 |
| 第一节 蒋之奇生平考 |
| 第二节 蒋之奇诗文考 |
| 一、题刻与题刻诗 |
| 二、诗与民俗 |
| 第三节 蒋之奇与佛教 |
| 一、蒋之奇与《香山大悲菩萨传》 |
| 二、蒋之奇与《泗州普照国师传》 |
| 三、蒋之奇的其他佛学着述 |
| 四、蒋之奇与名僧的交游 |
| 第十章 蒋捷研究 |
| 第一节 宋代理学影响下的《竹山词》 |
| 一、蒋捷与理学的渊源 |
| 二、崇陶源于“孔颜之乐” |
| 三、以气节自许 |
| 四、严于“华夷之辨” |
| 五、以理节情 |
| 第二节 基层写作:蒋捷漂泊行迹与《竹山词》创作考辨 |
| 结语 |
| 附录一:唐代蒋氏大事记 |
| 附录二:蒋之奇年表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倩况表 |
(9)唐人选唐文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 一文章总集 |
| 1. 芳林要览三百卷 (佚) |
| 2. 文馆词林一千卷 (残) |
| 3. 丽正文苑二十卷 (佚) |
| 4. 词苑丽则二十卷 (佚) |
| 5. 海藏连珠三十卷 (佚) |
| 6. 累壁十卷 (佚) |
| 7. 续文选十三卷 (佚) |
| 8. 续文选三十卷 (佚) |
| 9. 拟文选三十卷 (佚) |
| 1 0. 翰苑三十卷 (佚) |
| 1 1. 王氏神道铭二十卷 (佚) |
| 1 2. 文府二十卷 (佚) |
| 1 3. 太和通选三十卷 (佚) |
| 1 4. 古今文集略二十卷 (佚) |
| 1 5. 汉上题襟集十卷 (佚) |
| 二诏令制诰总集 |
| 1. 古今诏集三十卷 (佚) |
| 2. 古今诏集一百卷 (佚) |
| 3. 圣朝诏集三十卷 (佚) |
| 4. 金门待诏集十卷 (佚) |
| 5. 唐德音录三十卷 (佚) |
| 6. 太平内制五卷 (佚) |
| 7. 明皇制诏录十卷 (佚) |
| 8. 贞元制敕书奏一卷 (佚) |
| 9. 元和制集十卷 (佚) |
| 1 0. 国朝哀策文四卷 (佚) |
| 1 1. 写宣十卷 (佚) |
| 1 2. 白氏制朴三卷 (佚) |
| 1 3. 王言会最五卷 (佚) |
| 1 4. 唐旧制编录六卷 (佚) |
| 1 5. 拟状注制十卷 (佚) |
| 三奏议章疏总集 |
| 1. 贞观政要十卷 (存) |
| 2. 唐名臣奏十卷 (佚) |
| 3. 羽书三卷 (佚) |
| 4. 唐初表草十卷 (佚) |
| 5. 类表五十卷 (佚) |
| 6. 临淮尺题二卷 (佚) |
| 7. 奏议集二十卷 (佚) |
| 8. 咸通初表奏集一卷 (佚) |
| 9. 章奏集类二十卷 (佚) |
| 1 0. 谏书八十卷 (佚) |
| 1 1. 奏议驳论一卷 (佚) |
| 1 2. 文馆词林弹事四卷 (佚) |
| 1 3. 金行启运集十卷 (佚) |
| 1 4. 蜀国文英集八卷 (佚) |
| 1 5. 金台凤藻集五十卷 (佚) |
| 四策论判词总集 |
| 1. 文馆词林策二十卷 (佚) |
| 2. 五子策林十卷 (佚) |
| 3. 元和制策三卷 (佚) |
| 4. 掌记略十五卷 (佚) |
| 5. 新掌记略九卷 (佚) |
| 6. 续掌记略十卷 (佚) |
| 7. 记室备要三卷 (佚) |
| 8. 管记苑十卷 (佚) |
| 9. 代耕心鉴甲乙判一卷 (佚) |
| 五辞赋总集 |
| 1. 赋集十四卷 (佚) |
| 2. 唐吴英隽赋集七十卷 (佚) |
| 3. 赋苑二百卷 (佚) |
| 4. 赋选五卷 (佚) |
| 5. 灵仙赋集二卷 (佚) |
| 6. 诸家甲赋一卷 (佚) |
| 7. 杂赋一卷 (佚) |
| 8. 广类赋二十五卷 (佚) |
| 9. 类史赋集一卷 (佚) |
| 六唐代类书46部 |
| 1. 艺文类聚一百卷 (存) |
| 2. 麟角一百二十卷 (佚) |
| 3. 检事书一百六十卷 (佚) |
| 4. 碧玉芳林四百五十卷 (佚) |
| 5. 玉藻琼林一百卷 (佚) |
| 6. 玄览一百卷 (佚) |
| 7. 累璧四百卷 (佚) |
| 8. 笔海十卷 (佚) |
| 9. 策府五百八十二卷 (佚) |
| 1 0. 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并目一十二卷 (佚) |
| 1 1. 兔园策十卷 (佚) |
| 1 2. 摇山玉彩五百卷 (佚) |
| 1 3. 三教珠英并目一千三百一十三卷 (佚) |
| 1 4. 类林十卷 (佚) |
| 1 5. 翰苑七卷 (佚) |
四、精、俭之辨——《茶经》试解(论文参考文献)
- [1]苏舜钦家世生平与文学研究[D]. 韩少春.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2]金朝进士群体研究[D]. 姚雯雯. 吉林大学, 2020(08)
- [3]俞德邻《佩韦斋文集》研究[D]. 王营营. 广西大学, 2019(12)
- [4]中国环境史史料学论纲[D]. 李明奎. 云南大学, 2019(09)
- [5]唐代农书“稀见”问题及农书思想研究[D]. 朱明友.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6]黄公度《莆阳知稼翁文集》校注[D]. 牛小伟. 广西大学, 2017(02)
- [7]郑献甫记游诗校注[D]. 王君. 广西民族大学, 2017(02)
- [8]唐宋义兴蒋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D]. 刘冰莉. 山东大学, 2016(10)
- [9]唐人选唐文辑考[J]. 刘真伦. 华中国学, 2015(02)
- [10]陆羽《茶经》研究释疑[A]. 朱海燕,陈升毕,王厅. 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