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

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

一、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雅[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肖颖[2](2021)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胜任力有关研究的被关注程度来看,我国对于教师胜任力的研究出现日渐增长的趋势,但结合实际情况来看,对于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探索还有待加强。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对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研究具有很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及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在工作中的经历进行行为事件访谈,从而了解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基本构成。整个过程以N-vivo质性软件作为辅助工具,所得结果较为全面广泛。其次,通过以上研究形成教师胜任力问卷,将其发放给中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收集问卷,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借助SPSS25.0和AMOS23.0软件。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共包括5个维度25个项目,5个维度分别为学生导向、自我管理、合作与交流、职业素养以及个人魅力;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5个维度进行验证,结果得出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信效度良好。通过对522位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进行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总体得分为5.65。从各维度情况来看,其中胜任力水平最高的为个人魅力维度,得分为5.84,职业素养维度得分为5.72、学生导向维度得分为5.69、自我管理维度得分为5.52、合作与交流维度得分为5.45。以上数据表明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在整体及各维度上都处于偏上水平。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水平受不同因素的影响,其中不同年龄教龄、子女情况、职称、学校类型、班主任任职情况、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拥有情况、获取荣誉情况之间的教师胜任力整体具有显着差异。主要表现为高年龄教龄、有子女、高职称、公办学校、曾任职过班主任、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曾获得过荣誉的教师胜任力要高于其他教师。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行业间合作与交流、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等方面提出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刘相淳[3](2021)在《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优化研究 ——以中山大学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历了高等教育大发展,逐步形成院校数量多、学生人数日益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等特点。一方面,中国已形成的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因高校师生体量庞大、校园软硬件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不良风气与境外势力的不断渗透等因素,高校管理的压力和复杂程度日益加剧。近年来,高等学校校园内的自然灾害、食品卫生、国家安全、心理危机等因素造成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然而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方面,各个高校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滞后性。因此,如何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策进行优化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文献、概念和理论,选取广州市大专院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州市中山大学相关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梳理中山大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实践,进而对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和问题进行呈现,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罗伯特?希斯的4R危机管理理论指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有4个环节:缩减(Reduction)、预备(Readiness)、反应(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本文以此为理论基础,结合调研数据和结果,梳理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在这4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按照这4个环节对问题进行剖析发现高校应急管理主要在这4个环节存在如下问题:在缩减环节,存在应急管理机制不完善和应急教育不充分的问题;在预备环节,存在应急预案编制不合理和事前预防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在反应环节,存在应急处置机制不完整和应急沟通不充分的问题;在恢复环节,存在事后恢复工作与反思工作落实不充分,心理恢复工作效果不达预期问题。最后,在对4个环节相关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经验,为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提出以下优化建议:在缩减环节,应该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高校应急教育;在预备环节,应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事前预防机制;在反应环节,高校应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应急沟通能力;在恢复环节,高校应及时进行恢复工作与事后反思,落实心理干预恢复工作。

陈思琪[4](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心理育人既是一种育人理念,也是一种育人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念和实践是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心理育人模式。2017年12月教育部党组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正式将心理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肯定了心理育人对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心理育人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功能和目标指向,对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开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一定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借鉴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研究,从多个角度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对策。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为研究对象,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出发点,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和特征为研究基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为研究重点,深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短板,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效为研究落脚点,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开展提供有效的对策。本文主要包括四部分内容,如下所示:第一部分主要探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及相关理论。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发展历程及科学内涵,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依据,进一步探究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把握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及特征。从育心、育德和育人三个层面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内容,即知识性教育、适应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和发展性教育。阐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特征,即强化学生的体验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发展性。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在发展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念和实践逐渐深化,实施载体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使心理育人工作受阻;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矫治性,未能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学生的心理呈现新的变化,增加了心理育人工作的难度;心理育人未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贯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受多方因素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工作优势。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对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对策:首先,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促进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规范化发展;其次,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重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改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评价。第三,要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施途径,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侧重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第四,从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化平台建设三个方面论述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平台建设的具体路径;第五,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育人主体、育人过程和育人方位三个层面探究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对策;第六,促进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通过探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科学把握二者的契合点,推进心理育人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万英[5](2020)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而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殊地位要求高校党委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而“意识形态漂浮在话语之中”,掌握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要有话语体系作为支撑。构建话语体系的基本单位是话语,意识形态话语体系要有效果,关键在于意识形态话语要有效,沿着“话语——话语体系——话语权”的路线是争夺话语权的一般规律。因而,话语有效是高校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和构建话语体系有效的要素之一,也是其逻辑起点。基于话语对构建话语体系和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重要价值,本文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有效性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为高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文章由七部分构成,即绪论、五个章节和结语。绪论部分阐述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概述国内外学术界对意识形态话语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并对之进行简要评析。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阐释核心概念、厘清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的关系,论述有效性的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一章从文本出发,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基础上,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话语理论。概述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理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在中国的渊源脉流。本章还对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进行批判性借鉴。从而为建构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阐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主要从它的本质属性、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的影响、凝聚高校师生的功能,以及它对话语体系的建构作用,对话语权的维护作用等方面论述它的评价标准。第三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基本要素。本章论述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第四章论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包括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大学生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影响,三重话语存在内在的张力。对于这些话语,重点是把其消极性概括出来,目的是为了规避、消解其危害性,而不是全盘否定这些话语,而是要排除其中的消极成分,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否则,就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第五章论述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面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诸多挑战,依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理论,提出从五个方面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主体能动性方面,切实发挥高校党委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责。发展动力方面,创新意识形态话语,确保话语的生命力,而创新是有原则的创新。硬实力方面,主张把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以硬实力破解西方的话语迷障。软实力方面,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意识形态话语,以文化软实力夯实话语的凝聚力。话语机制方面,发挥意识形态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消解其消极作用。而转换的目的是更好的发挥各种话语的优势,而不是以一种话语否定另一种话语。

罗雄[6](2020)在《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育人新目标,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人才培养的总方向。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也延承了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培养“新人”的历史传统。时代新人的培育,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回答了新时代教育“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是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迫切要求,是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青少年是时代新人培育的主体。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之一,在时代新人培育上大有可为且应大有作为。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的传统,着眼于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就理论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是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理论根基。就时代背景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处于落实“四个伟大”战略、完成“强起来”历史任务、贯彻“四个服务”方针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背景、新征程、新境界和新使命之中。就现实反思而言,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必须正视教育现代化、文化多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等潮流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挑战,必须直面技术理性的“僭越”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带来的困扰。在培育原则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坚持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导向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在培育内容上,高等学校应着重培育青年大学生过硬的政治能力、高尚的道德品质、卓越的学习和创新本领、无畏的担当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培育路径上,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应着重从课堂引导、实践养成、组织保障、精准服务和队伍支撑上入手,构建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体系。具体而言,在组织保障层面,应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的组织力,强化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在课堂引导层面,应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贯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的互补;在实践养成层面,要做实以理论学习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做优以知行合一为原则的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在精准服务层面,应扎实做好对青年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生活引导和就业指导;在队伍支撑方面,应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精心培养“大思政”育人队伍,尤其是要配齐建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工作队伍。总之,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和优化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从而形成育人合力,使时代新人培育取得更加显着的成效。

张琳[7](2020)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的深刻体现。因此,开展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挖掘其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资助育人,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所谓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是指国家建立的包含奖贷助勤补免等多种制度,以帮助学生解决上学难问题,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成长成才的政策体系。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而且蕴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可概括为物质关怀与精神激励功能、思想引导与行为规范功能、制度认同与情感激发功能以及心理疏导与人格塑造功能。毋庸置疑,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实践中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通过实证调查,也看到了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在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上存在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物质资助为主,与心理关怀融合不足;程序正义为重,对过程育人渗透不佳;资助形式泛化,与学生需求匹配不精;外界帮扶为重,对内生动力激发欠缺。存在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四个层面,即资助观念层面的片面物质化、资助运行层面的简单程式化、信息管理层面的建设滞后化、资助对象层面的过分被动化。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实现,应树立“资助与育人结合”的理念,拓展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实现精准资助到精准育人的转向,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洪璐[8](2020)在《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高校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综合教学质量得到显着提升。高校大学生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对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在于教育引导高校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完善的人格表现和合格的心理素质是反应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军队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和实施途径等方面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军队领导干部开展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军队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试着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军队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异同比较等方面浅析高校如何借鉴军队新兵心理健康教育,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相应借鉴经验。

王珍[9](2020)在《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时代,泥沙俱下的信息洪流使原本鉴别力、心理承受能力就弱的大学生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更大概率出现自杀行为。因此,有必要针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作用机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予以深入的研究。文章首先整理归纳了因互联网技术导致大学生自杀的类型:包括网络成瘾型、网络欺骗型、网络暴力型、网络媒体失当型以及网络监管不力型,同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通过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发现除了大学生恋爱受挫、学业与就业压力过大之外,家庭经济困难和突发变故、高校功利化的应试教育以及滞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当前社会的错误思想和观念仍旧是大学生产生自杀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并且这些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因素在互联网时代又呈现新的表现形式,互联网技术已然与其他传统因素一起成为引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共犯。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是通过影响大学生的内部精神核心来起作用的,即通过影响大学生身心状态、大学生的生存状态、亲子关系、高校教学和管理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此造成大学生的人生动力系统失活,自我防御机制崩溃,产生不理智的死亡态度和不正确的幸福观,从而加速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鉴于此,本文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的理论,企图构建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管理工作的新模式。具体来讲,就是以信息技术中心和心理咨询中心为技术指导和咨询顾问,由校党委领导下的学生自杀预防和干预领导小组制定总目标,其他部门相互协商,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大致分为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环境条件建设目标、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各部门及个人据此建立起各自的管理分目标。这种新模式充分提高了高校管理的科学性和高效性,通过扬互联网技术之长,避其之短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轻甚至遏制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推动作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有效预防、干预大学生自杀行为,创造和谐校园的目的。

颜林[10](2020)在《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点问题,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化时代,受多媒体影响,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等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同时,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新形势的发展,如何才能更加有效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大学生生活在校园里,除了接受老师的专业教育,更多时间是与同龄人相处。故此,同龄人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十分重要,朋辈教育是通过朋辈群体产生的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种教育方法。朋辈教育的融入,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快更好发展。自朋辈教育概念被引入我国以来,高校对于朋辈教育的使用至今已有二十多年。本文通过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发现在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中,有成效也有不足。为探索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完善融入过程的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论文就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一课题,一是阐述了研究这个课题的背景与意义、文献研究综述,研究这一问题的方法与思路;二是详细阐述了朋辈教育的含义和特点,整理了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朋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概况;三是分析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通过对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的进一步分析,深入探究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与问题;四是通过研究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有效解决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实需求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中职心理健康教师选聘与专业化评价的客观要求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校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
        三、教师胜任力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胜任力研究综述
        二、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三、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研究综述
        四、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六节 研究创新性与重点、难点
        一、创新性
        二、重点、难点
第二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模型确立
    第一节 基于文献分析法的理论梳理
        一、基于文献的教师胜任力梳理
        二、基于文献的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梳理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最终确立
    第二节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政策分析
        一、政策文本的选取范围
        二、政策文本分析的方法与过程
        三、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统计与分类
        四、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体系确立
    第三节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法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工作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工具
        三、研究步骤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及初始模型确立
第三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问卷编制
    第一节 研究过程
    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项目分析
        二、信效度检验
        三、探索性因子分析
        四、验证性因子分析
    第四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要素阐释
        一、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内涵探析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最终确立
第四章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研究对象
    第四节 问卷信效度检验
        一、信度检验
        二、效度检验
    第五节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总体发展水平
        二、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差异情况
    第六节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现存问题分析
        一、教师内在方面
        二、社会外在方面
第五章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素质提升策略
    第一节 建立中职学校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
        一、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核心内容
        二、人才引进考核评价体系实际应用
    第二节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继续教育人才培养
        一、关注教师自我发展,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二、增进师、生、家三方沟通互动,共创和谐互助氛围
        三、建立经验共享平台,组织新老教师之间“传、帮、带”
    第三节 促进行业间合作与交流
        一、关注自我资源获取
        二、提供校外互联互通的机会
    第四节 心理学专业师范生培养
        一、加强职校合作,创建实训条件
        二、增加学生实践实习时间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附录 B 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材料来源及参考点统计表
附录 C 教育政策文本选取范围表
附录 D 基于内容分析的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关键词汇总
附录 E
附录 F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初始问卷
附录 G 中职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优化研究 ——以中山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研究
        1.2.2 高校突发事件的成因研究
        1.2.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研究
        1.2.4 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突发事件
        2.1.2 高校突发事件
        2.1.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4R危机管理理论的内容
        2.2.2 4R危机管理理论的应用
        2.2.3 理论适用性分析
第三章 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3.1 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调查
        3.1.1 调查的总体情况
        3.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3 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
第四章 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4.1 缩减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4.1.1 高校应急管理机制方面
        4.1.2 高校应急教育方面
    4.2 预备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4.2.1 应急预案编制方面
        4.2.2 事前预防机制方面
    4.3 反应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4.3.1 应急处置方面
        4.3.2 应急沟通方面
    4.4 恢复环节存在问题分析
        4.4.1 事后恢复与反思方面
        4.4.2 心理恢复方面
第五章 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优化研究
    5.1 缩减环节的对策优化建议
        5.1.1 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
        5.1.2 加强高校应急教育
    5.2 预备环节的对策优化建议
        5.2.1 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
        5.2.2 完善事前预防机制
    5.3 反应环节的对策优化建议
        5.3.1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5.3.2 提升应急沟通能力
    5.4 恢复环节的对策优化建议
        5.4.1 及时恢复与反思
        5.4.2 加强心理恢复建设工作
第六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6.1 研究局限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重点难点
        2.创新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1.心理育人的科学内涵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发展过程
        1.萌芽阶段
        2.快速发展阶段
        3.规范发展阶段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和全面发展思想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的重要论述
        3.积极心理学理论
    (四)心理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心理育人有助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体系
        2.心理育人有助于创新高校“三全育人”工作载体
        3.心理育人有助于建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
        4.心理育人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内容及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目标
        1. “育心”——基础目标
        2. “育德”——重要目标
        3. “育人”——终极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内容
        1.知识性教育
        2.适应性教育
        3.预防性教育
        4.发展性教育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特征
        1.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2.强化学生的体验性
        3.关注学生的成长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现实境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取得的成效
        1.心理育人理念与实践逐步深化
        2.心理育人的实施载体不断完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存在的问题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融合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矫治性,忽视发展性
        3.复杂环境增加高校心理育人的难度
        4.未能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对策
    (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2.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3.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4.发展性与预防性相结合
    (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课程思政建设
        1.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内容
        2.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方法
        3.改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评价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实施途径
        1.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活动体系
        2.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3.侧重发展性心理咨询模式
    (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的平台建设
        1.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基地建设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3.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数据化平台建设
    (五)有效贯彻“三全育人”教育理念
        1.加强高校心理育人的队伍建设
        2.完善高校心理育人的过程衔接
        3.推进高校心理育人的有机联动
    (六)促进心理育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把握好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
        3.推进心理育人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走向成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教职工)
附录二 访谈提纲(学生)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5)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
    四、核心概念阐释
        (一)意识形态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其他概念关系的厘清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六、有效性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
        (一)有效性的内涵
        (二)有效性的表现形式
第一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与资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理论
        (一)语言是物质、意识和实践的统一体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与话语逻辑关系的阐述
        (三)实践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基本属性
        (四)阶级性是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的根本属性
    二、列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随着工作任务转换而转换
        (三)采用多样化话语方式“灌输”社会主义思想
    三、毛泽东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时代化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中国化
        (四)坚持马克思主义话语大众化
    四、邓小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平实的话语
        (二)以简洁的句式展现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
        (三)对待意识形态斗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五、江泽民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多方面展开
    六、胡锦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民和引领社会思潮
        (三)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动权
        (四)构建和谐社会
    七、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思想
        (一)讲好中国故事
        (二)善于运用经典话语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
        (四)运用大众话语
        (五)构建有效话语和话语体系
    八、西方意识形态话语理论的批判性借鉴
        (一)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理论
        (二)福柯的话语即权力观点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四)布尔迪厄的话语象征性权力观
第二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主体与客体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本质是价值观的有效性
    二、培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符合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一)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三、促进高校师生的政治认同
        (一)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是话语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二)促进高校师生政治认同的话语的具体标准
    四、凝聚高校广大师生
        (一)凝聚高校广大师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功能
        (二)凝聚高校广大师生的话语需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五、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一)话语体系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
        (二)有效建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体系是话语有效性的内在要求
    六、有效维护和巩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一)话语权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二)维护、巩固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是话语有效性的最终目标
第三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要素
    一、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的有效性
        (一)高校党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和责任主体的有效性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四支主体队伍的有效性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一)大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要对象
        (二)高校教职工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重要对象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对象的有效性
    三、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的有效性
        (一)话语内容有效性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立足点
        (二)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内容有效性的要点
    四、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表达方法的有效性
        (一)话语表达方法是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关键
        (二)话语表达方法的三个适应
    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环境的有效性
        (一)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辩证关系
        (二)环境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相互适应性
第四章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教育者的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问题
        (一)话语内容问题
        (二)话语方式问题
        (三)问题产生的消极影响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
        (一)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表现
        (二)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因素
        (三)盲目崇拜西方学术思想及话语体系的影响
    三、互联网西方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一)西方为何及如何占据互联网意识形态话语霸权
        (二)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如何挑战中国意识形态
        (三)西方网络意识形态话语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挑战
    四、新媒体话语消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一)去中心化与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边沿化
        (二)碎片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系统化
        (三)浅层化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刻化
        (四)开放性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集中化
    五、大学生话语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
        (一)多样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威性
        (二)“三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严肃性
    六、高校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割裂
        (一)意识形态三重工作话语的内在张力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内容割裂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态度割裂
第五章 增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的理路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的主体职能
        (一)高校党委切实履行建设话语的主体职能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主体切实担负起责任
    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一)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由
        (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着力点
        (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资源
        (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创新的原则
    三、发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转换的积极作用
        (一)文本话语向教学话语转换
        (二)政治性话语向生活性话语转换
        (三)学术话语、权力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
        (四)话语转换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一)我国具备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话语优势的坚实基础
        (二)高校的话语地位与我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还不相称
        (三)如何把发展优势转化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优势
    五、建设具有文化自信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
        (一)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深层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二)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持久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三)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广泛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四)文化自信赋予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稳定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 核心概念界定
        (一) 高等学校
        (二) 时代新人
        (三) 大思政
    三、 研究现状评述
        (一)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二) 相关研究成果评价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时代新人培育的提出
    一、 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 中国共产党“立德树人”的育人思想
    二、 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 落实“四个伟大”战略的新背景
        (二) 完成“强起来”目标任务的新征程
        (三) 贯彻教育“四个服务”方针的需求
        (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使命
    三、 延承中国共产党“育新人”传统
        (一) 培养勇于开展革命斗争的革命者
        (二) 培养“红专”结合的劳动者与革命接班人
        (三) 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四)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 着眼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育人反思
        (一) 人的现代化和“软件”的现代化亟需提升
        (二) 践行“理想的意图”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 技术理性的僭越使人成为“单向度的人”
第二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原则
    一、 总体性原则
        (一) 培育目标的总体性
        (二) 培育视域的总体性
        (三) 培育体系的总体性
    二、 主体性原则
        (一) 克服教育活动中“无人”的倾向
        (二)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三、 导向性原则
        (一) 坚持政治导向
        (二) 坚持价值导向
        (三) 坚持问题导向
        (四) 坚持过程导向
    四、 实践性原则
        (一) 思政教育的实践属性
        (二) 人才培养的实践育人
第三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容
    一、 培育过硬的政治能力
        (一) 坚定理想信念
        (二) 保持政治定力
        (三) 坚守人民立场
    二、 培育高尚的道德品质
        (一) 实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
    三、 培育卓越的“学创”本领
        (一) 习得学习能力
        (二) 养成创新能力
    四、 培育无畏的担当精神
        (一) 对民族命运的担当
        (二) 对美好世界的担当
        (三) 对个人幸福的担当
    五、 培育健康的身心素质
        (一) 保持身体健康
        (二) 增进心理健康
    六、 培育开阔的国际视野
        (一) 提升时代新人全球胜任力
        (二) 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
第四章 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
    一、 组织保障
        (一) 以党的坚强领导推进时代新人培育
        (二) 构建高校共青团“四维”工作格局
        (三) 增强高校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组织力
        (四) 强化大学班集体成员的主体能动性
    二、 课堂引导
        (一)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贯通
        (二)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合
        (三) “实体课堂”与“虚拟课堂”互补
    三、 实践养成
        (一) 专业实践以“理论学习”为基础
        (二) 社会实践以“知行合一”为原则
        (三) 在实践中精心打磨育人工作品牌
    四、 精准服务
        (一) 学业辅导
        (二) 心理疏导
        (三) 生活引导
        (四) 就业指导
    五、 队伍支撑
        (一) 贯彻落实“四有”好老师标准
        (二) 建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评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2.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及其历史考察
    2.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2.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审视
    3.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界定
    3.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分析
    3.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质
4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困境及原因
    4.1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现状调查
    4.2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困境
    4.3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存在困境的原因
5 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效实现的路径
    5.1 树立“资助与育人结合”的理念
    5.2 拓展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3 创新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方式
    5.4 实现精准资助到精准育人的模式转向
    5.5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绪论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现状综述
    1.4 课题的创新点
2 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1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2.2 新兵心理健康教育
        2.1.1 新兵连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1.2 新兵下连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3 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
        2.3.1 入学教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3.2 新生发展规划时期心理健康教育
    2.4 新兵与高校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
        2.4.1 二者相同之处
        2.4.2 二者不同之处
3 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制度
    3.1 思想与心理调查分析制度
    3.2 思想与心理档案制度
    3.3 思想与心理动员制度
    3.4 思想与心理汇报制度
    3.5 思想与思想教育汇报制度
4 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4.1 加强教育激励
    4.2 加强宣传鼓动
    4.3 及时疏导干预
    4.4 鼓励互助调节
    4.5 活跃校园生活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意义
        1. 研究的理论意义
        2.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三) 国内外高校自杀预防及干预的现状
        1. 国外现状
        2. 国内现状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抽样调查法
一、概念界定
    (一) 自杀概念的界定
    (二) 自杀相关概念界定
    (三)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
    (四) 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1. 高校目标管理的定义
        2. 高校目标管理的基本特点
        3. 组织中心型目标管理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自杀现象及原因分析
    (一)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类型
        1. 网络成瘾型
        2. 网络欺骗型
        3. 网络暴力型
        4. 网络媒体失当型
        5. 网络监管不力型
    (二)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特点
        1. 预防的难度升级
        2. 影响更具破坏性
        3. 与同龄人相比更易发生自杀行为
    (三)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影响因素
        1. 主观影响因素
        2. 客观影响因素
    (四) 互联网技术作用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机制探析
    (五) 互联网视角下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归因分析
        1.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的生存状态
        2. 互联网成为滋生大学生生理和心理问题的温床
        3. 互联网影响外部环境
三、互联网技术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互联网与大学生关系密切
    (二) 高校管理呼唤互联网信息技术
    (三) 网络心理咨询大有裨益
四、高校运用互联网技术在学生自杀预防及干预的探索中出现的问题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网站建设不完善
    (二) 网络心理预警的真实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 网络咨询中存在的问题
    (四) 网络舆情处置不当导致高校对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难度升级
    (五) 互联网技术的作用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尚未充分发挥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及干预——基于高校目标管理理论
    (一) 目标制定的主体和原则
        1. 目标制定的主体
        2. 目标制定的原则
    (二) 目标制定的依据
        1. 国家相关政策文件
        2. 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3. 高校的实际情况
        4. 高校的育人目标
    (三) 目标分解与实施
        1. 宣传与实践活动的建设目标
        2. 环境条件建设目标
        3. 课程与教学建设目标
        4. 校园网络建设和管理目标
        5.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6. 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7. 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干预工作目标
    (四) 目标考核、评价和反馈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10)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朋辈教育概念的研究
        1.2.2 朋辈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运用研究
        1.2.3 朋辈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
        1.3.3 案例分析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朋辈教育的含义与特点
        2.1.1 朋辈教育含义
        2.1.2 朋辈教育的特点
    2.2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2.2.1 自我教育理论
        2.2.2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
        2.2.3 社会学习理论
    2.3 朋辈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运用概况
        2.3.1 在西方高校中的运用
        2.3.2 在我国高校中的运用
3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3.1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3.2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效
    3.3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4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4.1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4.1.1 落实“以人为本”理念和正确价值导向
        4.1.2 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
    4.2 建立健全朋辈教育体系
    4.3 做到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统一
        4.3.1 融入形式要多种多样
        4.3.2 教育内容要丰富多彩
    4.4 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路径
        4.4.1 课堂教学活动
        4.4.2 校园文化活动
        4.4.3 社会实践活动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张慧雅.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2]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D]. 肖颖.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广州市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策优化研究 ——以中山大学为例[D]. 刘相淳. 兰州大学, 2021(02)
  •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育人研究[D]. 陈思琪.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有效性研究[D]. 万英.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6]高等学校时代新人培育研究[D]. 罗雄. 湘潭大学, 2020
  • [7]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张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12)
  • [8]高校借鉴新兵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 洪璐.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9]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自杀的新类型及其预防与干预研究[D]. 王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朋辈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颜林.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再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应注意的两个理论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