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引导式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一、数学教学引导发现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冯敏倩[1](2021)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单元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传统教育思维影响下,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为了完整地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据数学课本展开模块化教学,利用教师详细的讲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提高数学认识。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长期处于片段化状态,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模块化教学的基础之上,忽略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并未关注知识之间存在的潜在联系,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佳,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相对不足。本文笔者将对核心素养背景下,单元主题教学展开探索提出合理的小学数学改革意见,希望可谓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乔拥华[2](2021)在《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是中职教育中的一门必修科目,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及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中职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中职数学"乐趣教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探讨,为提升中职数学教学质量做出一些努力和尝试.

李兆敏[3](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课程思政”要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即各类课程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要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可靠建设者,实现对新一代青年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其中数学课程责无旁贷。参加雄安新区支教时,发现高中美术生的教育存在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力度不够的现象,针对问题,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了解到当前美术生迷茫困惑状态明显、是非辨别能力薄弱、价值观念不成熟的特点突出,在美术生价值塑造黄金时段,探索将价值观教育寓于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全方位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美术生思想情况的调查,总结出美术生在人生规划、爱国表现、价值取向、思想特点、思政教育获得方式五个方面的表现,在此基础上确立“课程思政”切入点理论模型。切入点理论模型从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爱国情怀教育、科学人文素养教育、创新思维教育和生态文明观教育五个维度的内容展开,并指导完成以“不等式”相关内容为例的教学设计、实践与评价。研究表明:在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指导下,基于已有教学设计模型和优秀案例总结构建了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的流程,包括课程思政切入点规划、教学要素分析、教学实施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四个环节。区别于传统教学设计模型,课程思政契入点模型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设计,目标设计增设了课程思政目标,效果评价规避了成绩衡量能力的片面性,从成绩、意识、观念、行动进行综合考量,通过实践与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设计。实现课程思政在数学教学资源上的拓展,在教学评价上的突破,在实践中取得阶段性的研究成果。研究得到的教学策略,从语言、资源、价值、意识、能力五个层面进一步指导课程思政在其他数学内容的实践。语言层面强调契合新时代美术生的用语方式,资源包含课程内外思政元素和时代发展典型案例,价值层面注重于对学生三观的影响,实现塑智塑魂塑价值观的育人追求,意识着眼于国家人才发展需要的创新意识,并树立环保意识,能力层面把课程思政落实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李艳娜[4](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列单元教学为例》文中提出“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需要各个学科之间协同发展、同向同行。中等职业教育担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课程思政与中等职业教育结合势在必行。采用文献研究法,以“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五育并举”和“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为理论依据;结合中职数学课程标准,将课程思政数学学科切入点划分为“辩证唯物观教育、家国情怀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个人良好品质教育与专业素养教育”五个维度,调查研究了解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完成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提炼职业数学学科践行课程思政的原则和方法。研究表明数学课堂融入“课程思政”对学生成绩不形成显着性差异;教师与学生对此态度积极,但在课堂实践层面存在较大差异,效果有待提高。在职业学校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得出的原则有以下几点:(1)适用性原则,思政元素的选取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2)积极实践原则,思政元素要与学科内容、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3)具体化原则,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选取具体化的策略。中职数学教学可以通过选择知识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多媒体技术辅助、过程性评价等方法将“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将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结合,通过课堂教学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学生的思想,根据职业特色渗透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与技术技能人才。

焦继超[5](2021)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预备知识主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代对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措施。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思考,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把立德树人落实于教学中,不仅达到知识传授、能力提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价值引领下使其有机融合。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确立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隐性教育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查了解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目标的现状与问题,运用理论研究、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以预备知识主题为例,通过教学设计及实践,探索高中数学学科践行课程思政的原则与方法。研究表明高中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认同度高,但实践操作层面存在差异,做好相关培训和管理评价是未来值得关注的问题;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态度积极,数学成绩平均分高于对照班,但未形成显着性差异。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设计要遵循导向性、自然性、过程性以及情感性等原则。导向性是指教师需明确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按照国家要求的育人方向培养新时代的高中生;自然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过程性是指教师需随着学生的发展,将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教学设计及实践;情感性是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师生互动过程中的情感要素。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包括: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做好教学设计各环节,渗透学科课程思政,营造特色课堂文化。

李欣[6](2021)在《“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指出“研学后教”模式就是以诸多理论为依据,以“研学案”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教师辅导教学为形式的一种贯穿于课堂前、中、后的教学实践方法。“研学后教”贯穿于课堂前、中、后三个环节,不仅能满足化学新课标“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锻炼与提升合作探究能力,而且能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基于此,本论文尝试对“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与实践,以期为高一化学课堂教学打开新思路。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法查阅整理了国内外关于“研学后教”模式的研究内容,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银川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合作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对“研学后教”模式与科学探究式教学、知识逻辑顺序式教学进行对比,提出“研学后教”模式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构建“研学后教”教学模型。选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氧化还原反应”及“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两节内容进行教学案例设计,撰写课堂教学载体“研学案”,并在宁夏银川市某中学高一年级选择两个平行班进行教学实践,实验班采用“研学后教”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采用传统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后通过试卷测试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实践效果进行检验,分析“研学后教”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及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提升情况,为“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研学后教”模式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及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课前利用“研学案”预习,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课中利用“研学案”导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后利用“研学案”复习,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体系;且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用“研学后教”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专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因此,本研究提出的关于高一化学教学的“研学后教”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赵洋[7](2021)在《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由数学基础知识向数学思维方法过渡时期,要想有效地实现学生在数学上的全面发展,需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自新课标发布以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关于它的研究也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本文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背景,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指引下深入初中数学教学课堂,结合多种研究方法,对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展开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学生预习情况欠佳、教学引入方式单一、课堂提问和交流互动不够、信息技术的应用没跟上、作业评价和反馈机制不完善。根据其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策略:课前预习策略、课堂教学策略、课后作业策略、融入思政元素教学,并将提出的教学策略应用到实践教学中进行检验,最终得出结论:这四点教学策略使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显着提升。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证明了本研究中提出的相关策略有利于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

唐晓庆[8](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相关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推广展开提供了有效支持。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STEM教育理念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STEM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STEM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第三、开发调研学情的问卷、梳理中考试题及教材内容,为确立主题提供客观依据。第四、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选取两个物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总结等方面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五、结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时间有限,在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孔凯[9](2020)在《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文中提出在“中国制造2025”行动纲领之下,坚持将人才建设作为制造业强国的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理实一体化教学符合中职教育本质需求,且一直处于我国顶层设计之列。然而,目前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实施效果,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中职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中对理论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一现状,本研究提出将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旨在提高中职学生在理实一体化学习过程中的理论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进而有效促进中职学生“理实双向”建构。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德尔菲法展开分析和研究。其一,在国内外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多方位分析国内外理实一体化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其二,对多所中职学校进行调研,发现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其三,严格按照教学模式构建思路和步骤,以“理实双向”建构为最终教学目标,多方位分析教学模式中“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四大要素,进而对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设置了“三个阶段”:(1)基于竞争激励的“理实感知”阶段;(2)基于信心激励的“理实交融”阶段;(3)基于成就激励的“理实扩展”阶段、“六个环节”:(1)“自主感知”预习环节;(2)“理实互动”引导环节;(3)“理实互释”初探环节;(4)“理实互证”再探环节;(5)“理实互融”评价环节;(6)“理实扩展”适应环节。教学全程融入了竞争激励、信心激励、成就激励等多维激励方法,包括自媒体运营、教学视频自制、“子步骤”教学、“云班课”教学、“Bingo卡”教学等。其四,通过德尔菲法向职业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领域等多位专家进行意见征询,进而明确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可操作性。其五,依据最终确定的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基本思路,展示将多维激励方法融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本研究的探索进行总结,提出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李平[10](2020)在《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阅读是传承文化和认识世界的途径,对学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丰富知识、感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效的阅读能帮助高中学生形成必备的关键能力和优秀品质,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为高校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深度阅读作为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在课程改革和时代背景的召唤下应运而生。深度阅读以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探究性、批判性和创新性,教师通过构建开放的阅读活动,发散和聚合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建构、生成多向的阅读体验,提高审美品位和文化涵养,形成深度阅读能力。本研究旨在探索深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提出合理、科学的阅读教学策略和范例,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增砖添瓦。论文采用文献法、课例分析法、观察法,从理论和实践双重角度开展研究,在对其它学者理论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吸收、创新发展,理论联系实际,为高中语文实施深度阅读教学提供充分的依据和参考。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从时代背景、教育改革和高中语文阅读现状三方面论述了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研究缘起,提出了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研究,发现目前高中语文深度阅读研究的方向和不足,为本研究提供切入点;在深度学习理论和新课标学业质量水平的结合下,创新性地阐述深度阅读的含义。第一章从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和教学理念三部分进行深度阅读理论阐述,探讨了深度阅读的理论渊源,明确了深度阅读的理论特点和实践指向,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地阐述了深度阅读理论,给予深度阅读教学实践一定的方向引领和方法指导。第二章挖掘深度阅读的价值,为高中语文实施深度阅读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题,发现高考语文考查内容和方向发生变化,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高中语文深度阅读势在必行;结合高中阅读教学现状,挖掘高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再次从实践的角度强调了高中实施深度阅读的必要性。第三章强调深度阅读在高中阶段顺利实施,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各个层面的支持和努力,并结合深度阅读理论研究,从阅读内容、阅读环境、阅读活动、阅读过程和阅读评价五个方面提出具体可行的教学策略,为高中语文阅读提供切实的教学指导。第四章从单篇阅读、群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三个角度选择深度阅读教学课例,结合深度阅读教学理念和策略,分析深度阅读在实际课堂中应用的方法,直观地展示真实课堂中推进深度阅读的过程和效果,为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提供范例和参考。第五章结合研究的结果和深度阅读课例示范进行思考,构建笔者理想中的深度阅读教学设计构想,将高中实施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付诸实践运用,期望以更准确、贴切的教学课例给予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帮助和指导,并提出深度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规避的问题,从而更加出色、高效地完成深度阅读教学。结语部分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说明了研究成果,提出了研究的问题和不足,明确未来进一步努力的意愿和探索的方向。

二、数学教学引导发现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教学引导发现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核心素养背景下单元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教学概述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知数学知识的研究过程
    (二)围绕主题展开教学,遵循学生知识认知的发展顺序
    (三)把握教学重点,突出单元主题教学功能
    (四)灵活利用思维导图对单元主题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复习
四、结语

(2)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乐趣教学”的重要性
    1.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2.改善中职数学教学氛围
    3.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二、实践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1.将生活化教育理念融入其中
    2.对学生进行功能化讲解
    3.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结构
    4.重视运用激励性教学评价
三、结束语

(3)“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创新点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4 研究工具
    3.5 研究思路
    3.6 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高中美术生思想状况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4.1 问卷调查实施
    4.2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调查结果与“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的关系
    4.4 “课程思政”切入点模型
第五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1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原则
    5.2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设计流程
    5.3 等式性质与不等式性质示例1
    5.4 基本不等式示例2
第六章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实践与评价
    6.1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一课时案例1
    6.2 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第二课时案例2
    6.3 “课程思政”数学教学效果评价
第七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建议
    7.3 研究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列单元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框架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研究、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研究
    2.2 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过程
    3.5 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调查实施过程分析
    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4.2 调查实施过程
    4.3 教师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第五章 数列单元的教学设计
    5.1 构建课程思政视域下数列教学设计
    5.2 中职教育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5.3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章 教学实践环节
    6.1 备课环节
    6.2 上课环节
    6.3 反思环节
第七章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7.1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7.2 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预备知识主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2 核心概念界定
    2.3 理论基础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工具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过程
第四章 调查研究
    4.1 教师问卷调查
    4.2 教师访谈调查
第五章 教学设计
    5.1 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学设计理念
    5.2 预备知识主题教学内容设计
    5.3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章 实践研究
    6.1 实践对象选取
    6.2 实践过程分析
    6.3 实践效果分析
    6.4 实践总结
第七章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7.1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7.2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的方法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8.1 结论
    8.2 建议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6)“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1.1.3 基于“研学后教”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效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调查法
        1.5.3 访谈调查法
    1.6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研学后教”模式的提出
    2.2 “研学后教”模式的概念界定
    2.3 “研学后教”模式的理论基础
        2.3.1 合作学习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4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高一年级学生化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关于学生化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
        3.1.1 调查目的
        3.1.2 调查对象
        3.1.3 问卷设计
        3.1.4 问卷信效度分析
        3.1.5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3.1.6 调查结果分析
    3.2 关于教师对“研学后教”模式看法的访谈记录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
        3.2.3 访谈记录
        3.2.4 访谈结果分析
    3.3 调查总结
第四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中的教学模型构建
    4.1 “研学后教”模式与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比较
    4.2 “研学后教”模式与知识逻辑顺序式教学的比较
    4.3 模型构建的指导思想
        4.3.1 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学习重难点
        4.3.2 创设学习情景,引出学习内容
        4.3.3 依据学习内容,设计探究表格
        4.3.4 引导小结与练习,巩固本节知识点
        4.3.5 趣味自评与互评,增强学习积极性
    4.4 教学设计原则
        4.4.1 探究性原则
        4.4.2 实用性原则
        4.4.3 层次性原则
        4.4.4 主体性原则
        4.4.5 科学性原则
        4.4.6 趣味性原则
    4.5 教学模型的构建
        4.5.1 课前-单枪匹马我最行
        4.5.2 课中-团结奋战我最强
        4.5.3 课后-横扫千军我最牛
第五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5.1 实践对象的确定
    5.2 合作小组的分配
    5.3 教学案例的选择
    5.4 “研学案”的撰写
    5.5 教学实施
        5.5.1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5.5.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学设计
    5.6 评价方式的确立
        5.6.1 自我评价
        5.6.2 小组互评
        5.6.3 教师综合评价
第六章 “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6.1 “研学案”综合评价
        6.1.1 学生自我评价结果分析
        6.1.2 小组互评结果分析
        6.1.3 教师综合评价
    6.2 学生学习成绩纸质化测试
        6.2.1 测试目的
        6.2.2 测试对象
        6.2.3 试卷发放、回收情况
        6.2.4 测试结果分析
    6.3 学生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6.3.1 调查目的
        6.3.2 调查对象
        6.3.3 问卷发放、回收情况
        6.3.4 调查结果分析
    6.4 实践总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7)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有效教学概念以及基本理论
    2.1 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2.2 建构主义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4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思路与方法
    3.2 问卷的设计
    3.3 信效度分析
    3.4 结论及分析
        3.4.1 课堂提问
        3.4.2 课后作业
        3.4.3 课前预习
        3.4.4 信息技术的应用
        3.4.5 课堂引入
        3.4.6 交流和合作学习方面
4 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4.1 课前预习
        4.1.1 设计预习提纲,保证预习任务全体都有
        4.1.2 多种途径并用,提高学生预习积极性
        4.1.3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保证预习质量
    4.2 课中教学
        4.2.1 丰富课堂引入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4.2.2 完善课堂提问艺术,促进师生交流
        4.2.3 融入信息技术运用,促进学生理解
    4.3 课后作业
        4.3.1 作业布置
        4.3.2 作业批改
        4.3.3 作业讲评
    4.4 课程思政融入数学教学
        4.4.1 传播数学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4.2 浸润数学文化,形成科学素养
        4.4.3 通过数学小故事,激励学生勤奋求学
        4.4.4 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之美
    4.5 教学设计举例
5 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实验及分析
    5.1 实验准备
        5.1.1 实验目的与假设
        5.1.2 实验方法
    5.2 实验实施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时间及过程
        5.2.3 实验根据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3.1 前测
        5.3.2 中测
        5.3.3 后测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
附录3 学生访谈
致谢

(8)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理论探讨
    (一)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
四、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二)问卷维度设计
    (三)调查实施
五、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一)在教学中STEM课堂类型的操作步骤
    (二)课程主题选择依据
    (三)确定课程主题
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
    (一)新授课《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内容设计
    (二)初高中衔接课《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内容设计
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一)《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的实施
    (二)《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的实施
八、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建议
    (三)研究不足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附录二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前测问卷
    附录三 《弹珠的运行轨迹》前测问卷
    附录四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访谈问卷
    附录五 《弹珠的运行轨迹》后测问卷
致谢

(9)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新热行业发展要求理实一体化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中职学校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三)激励教学国内研究现状
        (四)激励教学国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五、本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二)多维激励方法
        (三)中职《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斯金纳强化理论
        (四)马斯洛需求理论
第三章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分析
        (二)问卷设计分析
        (三)访谈设计分析
        (四)问卷回收情况
    二、调研的结果分析
        (一)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师生基本情况
        (二)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成就感低
        (三)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兴趣不高
        (四)教学中学生对理论部分的学习自信缺乏
    四、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学目标过高且情感目标实施淡化
        (二)理论内容处理不当影响学生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设计不当制约激励的效果
        (四)教学艺术不够重视削弱学习感染力
        (五)教师专业能力与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五、融入多维激励方法的问题解决途径
第四章 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一)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二)理实双向建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设定
    三、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一)基于竞争激励的“理实感知”阶段
        (二)基于信心激励的“理实交融”阶段
        (三)基于成就激励的“理实扩展”阶段
    四、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条件
        (一)基于德技并修的双师型师资条件
        (二)理实一体与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三)内容递进与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
        (四)多维激励与多元协同的教学方法
    五、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三)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分析
第五章 多维激励方法在《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
        (一)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
    二、多维激励方法融入《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案实施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本研究基本结论
    二、本研究不足之处
    三、本研究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学习现状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2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况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3 :中职新能源汽车相关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多维激励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行性意见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5 :多维激励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行性意见征询表(第二轮)
    附录6 :德尔菲法意见征询专家建议与意见反馈整合表
    附录7 :《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子步骤教学引导页
    附录8 :《电机性能指标检查与测量》子步骤教学评价表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时代背景
        (二)教育改革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
        (一)深度学习研究综述
        (二)深度阅读研究综述
    四、深度阅读概念界定
        (一)深度学习概念界定
        (二)深度阅读概念界定
        (三)深度阅读概念辨析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例分析法
        (三)观察法
第一章 深度阅读的理论阐述
    一、深度阅读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接受美学
        (三)发展性教学理论
        (四)读解学理论
    二、深度阅读的基本特征
        (一)个性化阅读:着重个人的感悟和评价
        (二)探究性阅读:强调文本的质疑和批判
        (三)创造性阅读:关注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四)享受性阅读:符合学生的审美和需求
    三、深度阅读的教学理念
        (一)深度阅读教学取向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深度阅读教学方式追求自主、探究和综合
        (三)深度阅读教学过程表现为深度对话和交流
        (四)深度阅读教学评价突出主体和方式多元化
第二章 高中语文实施深度阅读的必要性
    一、深度阅读的教学价值和意义
        (一)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丰富学生情感和文化体验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深度阅读成为高考语文考查的趋势
        (一)由细节走向整体
        (二)由单一走向综合
        (三)由低阶走向高阶
        (四)由文本走向拓展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一)学情把握主观化
        (二)教学内容单一化
        (三)教学活动形式化
        (四)教学过程刻板化
        (五)教学评价空泛化
第三章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实施研究
    一、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实施条件
        (一)外部条件
        (二)内部因素
    二、高中语文实施深度阅读的教学策略
        (一)组织多元丰富的阅读内容
        (二)创设平等自由的阅读环境
        (三)设计自主探究的阅读活动
        (四)构建深入对话的阅读过程
        (五)发展多样具体的阅读评价
第四章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课例分析
    一、单篇阅读——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
    二、群文阅读——以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为例
    三、整本书阅读——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为例
第五章 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设计构想
    一、单篇阅读——以《故都的秋》为例
        (一)教学设计设想
        (二)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二、群文阅读——以“在绝望的缝隙中寻找希望”群文阅读为例
        (一)教学设计设想
        (二)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三、整本书阅读——以《乡土中国》为例
        (一)教学设计设想
        (二)教学设计思路说明
    四、高中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反思
        (一)深度阅读教学应有“度”
        (二)深度阅读教学应有“序”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四、数学教学引导发现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心素养背景下单元主题教学探索与实践[J]. 冯敏倩. 读写算, 2021(34)
  • [2]中职数学“乐趣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乔拥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1(18)
  • [3]“课程思政”视域下面向高中美术生的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不等式”为例[D]. 李兆敏.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课程思政”视域下中职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数列单元教学为例[D]. 李艳娜.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5]“课程思政”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以预备知识主题为例[D]. 焦继超.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6]“研学后教”模式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 李欣. 宁夏大学, 2021
  • [7]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D]. 赵洋.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8]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D]. 唐晓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多维激励方法融入中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以《新能源汽车结构与检修》课程为例[D]. 孔凯.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 李平.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引导式发现在数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