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强度劳动中心功能的测定

不同强度劳动中心功能的测定

一、不同强度劳动时的心脏功能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葛淼,赵燕,杨文婕,李浩,何进伟[1](2021)在《中青年女性心输出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制定中国人心输出量参考值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集了全国各地测定的8060例正常人心输出量参考值,从中筛选出年龄在20-49岁之间的女性数据,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筛选和处理,运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心输出量参考值与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日照百分率、气温年较差4项地理因素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心输出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之间有显着的相关关系(F=4.916,P=0.014)。运用回归分析法对心输出量参考值和地理因素之间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处理,得到一个回归方程:Y=26.212-0.005X1-0.009X2+0.133 X3-0.082X4±0.159在以上的回归方程中,Y是中青年女性心输出量参考值(L):X1是年降水量、X2是年日照时数、X3是年日照百分率、X4是气温年较差。结论:如果知道了某地的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日照百分率、气温年较差等地理因素,通过回归方程就可以计算出该地的中青年女性心输出量参考值。以此出发,依据预测中青年女性心输出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关系,大致将全国划分为八个区。

王经伟[2](2021)在《矿井湿热环境下风速对人体生理应激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井湿热环境是指矿井表现出温度高、湿度高等特点的特殊矿井热环境,高温高湿作为矿井生产环境中的主要职业性有害因素之一,广泛的存在于深部矿井中,对井下作业矿工的安全和健康产生极大的影响。为探索矿井湿热环境下风速对人体生理应激的影响,本文采用生物气候学研究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分别建立24种不同矿井模拟环境,温度设为32℃、36℃、40℃,相对湿度设为70%、90%,风速设置为静风(<0.2m/s)、1m/s、2.5m/s、4m/s,以五名具有井下作业经验的矿工作为受试人员,在记录实验时间的同时,测量了人体体温调节、心血管和呼吸三大人体系统中的六种生理指标(核心温度、耳膜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血压、呼吸频率)以及主观热感觉评价。首先对六种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核心温度、耳膜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和呼吸频率总体上随着劳动时长的增加而增加,舒张压随着劳动时长的增加而减小,而收缩压随着劳动时长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较低的环境强度中,风速对核心温度、耳膜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心率和血压的变化趋势影响程度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无论环境强度高低,风速对呼吸频率的变化趋势影响程度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耳膜温度对现有PSI指标进行改进,得到更易于现场运用的RPSI。然后通过对主观热感觉的分析,发现热感觉总体上随着平均皮肤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在较热状态(2<TSV<3)时,皮肤温度变化对热感觉影响显着,在极端状态(TSV>3)时,热感觉对皮肤温度的敏感性较弱。明确PMV模型不能准确预测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下的人体热感觉,但是不同风速条件下的人体热感觉与PMV存在一定线性关系,并基于此开发了湿热矿井作业人员热感觉计算预测程序。最后,利用Cox风险比例分析探究了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对安全工作极限时间的影响程度,建立了湿热矿井下工作的环境风险模型,发现各因素对安全工作极限时间的影响程度顺序为:温度>风速>相对湿度,在四个风速类型之中,生存率下降速率顺序为:静风(<0.2m/s)>低速风(1 m/s)>中速风(2.5m/s)>高速风(4m/s),提高风速能有效提高安全工作极限时间值,但是当风速达到2.5 m/s时,再提高风速对增加安全工作极限时间值的效果不佳。本文还给出了关于温致效应、湿致效应和风致效应三者耦合作用下的安全工作极限时间推荐值,并利用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起了矿井湿热环境下关于风速的安全工作极限时间预测模型,以期为保障高温高湿矿井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

雍娴婷[3](2021)在《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获取新疆煤矿工人健康现状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并且研究身心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探讨心理因素与肌肉骨骼损伤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效果,最终为煤矿工人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与工作对策。方法:1)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新疆9家煤矿的煤矿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此次发放问卷4800份,回收4460份,回收率93%,剔除不合格及填写内容少于80%的问卷,有效问卷4409份,问卷有效率98.8%;2)采用工作要求-工作自主量表(JDC)、职业倦怠量表(MBI)、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目标人群进行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情况调查;3)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健康体检资料,血压、生理生化指标、特殊检查(肺功能、胸片、和心电图检查),分析一般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心理特征对生理健康的影响;4)采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利用倾向性评分、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心理因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及其相关性;5)随机抽取440名煤矿工人进行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干预分为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干预(220人)和常规干预(220人),实施7个月后使用JDC、MBI、SCL-90、简明健康调查问卷、一般自我效能量表、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认知评估量表、国内肌肉骨骼疾患调查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1)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为42.73%。维吾尔族、年龄50岁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饮酒、工龄≥30年、掘进工、三班两倒的煤矿工人职业紧张检出率高。对职业紧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民族、工种、工龄、学历、倒班情况是职业紧张的危险因素(P<0.05);2)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情况,零倦怠688(15.60%),轻度倦怠1450(32.89%),中度倦怠1891(42.89%),重度倦怠380(8.62%)。年龄≥50岁、本科及以上学历、丧偶、工龄20~29年、固定夜班、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的煤矿工人职业倦怠检出率高。对职业倦怠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年龄、工龄、倒班情况、工作要求、社会支持是职业倦怠的危险因素(P<0.05);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为22.43%,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男性、工龄≥30年、电钳工、工作要求高、社会支持低、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理障碍检出率高,对心理障碍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龄、工作要求、社会支持、职业倦怠是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随机抽取1199名煤矿工人的健康体检资料,血脂异常检出率29.20%,血压异常检出率28.8%,心电图异常检出率22.50%,职业体检结果显示,听力异常检出率14.30%;5)人口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发现:男性肝功能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50岁以上煤矿工人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行为学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吸烟、饮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不同职业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比较发现,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检出率高,工龄30年以上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检出率高。移架工、四班三倒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不同心理特征在健康体检异常检出率的比较,职业紧张的煤矿工人听力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心电图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重度倦怠的煤矿工人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糖异常检出率高,中度倦怠的煤矿工人心电图异常检出率高。心理障碍阳性的煤矿工人肺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血压异常、血脂异常检出率高。6)对听力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是听力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压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血压异常的危险因素。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工种、倒班情况、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心电图异常的危险因素。对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性别、心理障碍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7)对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可知,肌肉骨骼损伤年患病率高达58.70%,近一年出现3个部位以上肌肉骨骼损伤患病率为59.60%,好发的部位为:腰部、颈部、肩部、背部。近一年因肌肉骨骼损伤缺勤率高达27.42%,其中,因腰部患病导致的缺勤率最高(37.2%),年龄30岁以下、月收入(元)<6000、工龄20~29年、安全检查员、固定夜班的煤矿工人因MSDs缺勤率高;8)对煤矿工人MSDs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知,小学及以下学历、大专学历、月收入(元)<6000元、工龄≥30年、维修工、固定夜班、静态负荷因素、动态负荷因素、体力负荷因素、环境工效学因素、振动因素、重复性操作因素、劳动组织因素的煤矿工人MSDs患病率高。9)利用倾向性评分分析心理因素(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对肌肉骨骼损伤影响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的煤矿工人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多因素分析可知,职业紧张、职业倦怠是MSDs的危险因素;10)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对肌肉骨骼损伤的影响。职业紧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44),职业紧张正向影响职业倦怠(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1.164),职业倦怠正向影响MSDs(P<0.001,非标准化路径系数=0.125),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中介)分别为0.289、0.144、0.145,中介占比约为50.1%。11)不同干预组间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前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防护行为、自我效能感、缺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职业倦怠、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生活质量、防护态度、自我效能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低,职业紧张、职业倦怠、心理障碍发病率高。血压异常、血脂异常、心电图异常、听力异常、肌肉骨骼损伤检出率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状况值得关注。2)心理健康水平可影响生理健康状况及肌肉骨骼损伤情况,因此,在煤矿工人疾病预防时,应考虑心理因素对生理健康的影响。3)对心理因素与MSDs相关性研究发现,职业倦怠在职业紧张与MSDs间发挥中介作用,为肌肉骨骼损伤预防提供理论依据。4)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健康干预措施可有效改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水平及肌肉骨骼损伤认知情况,为今后提高煤矿工人身心健康水平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种道坤[4](2020)在《建筑室内高温环境下人体热习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体对于热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动适应能力,非一味地被动接受,这种主动适应称为热习服。热习服作为一种提高人体热耐受的主动性生理手段,可在短时间内通过周期性的高温体能训练人工诱导形成。本文开展了大量高温环境舱人体热习服实验,其中包括:3组15天的热习服训练,每组15人;2组8天的训练,每组16人;2组7天的训练,每组10人;10组3天的训练,每组11人,共计207个样本。不同批次设置了不同的控制变量以研究它们对热习服的影响,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服装热阻、运动强度和每天训练时长,而体能训练形式均采用跑步机运动。训练中对样本的生理参数、主观感受、劳动效率和安全绩效进行了测量。其中核心温度、皮肤温度和心率实现了实时测量,侧重于全过程生理安全的监测,克服了原有基于平均值的间断测量方法的弊端。此外,为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开展了大量现场调研,选取了5类高温生产场所中的103名现场工人为对象,完成了连续多天热习服现场评估。首先,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热习服能够有效降低高温劳动中的静态核心温度、最大核心温度、出汗阈、最大皮肤温度、静态心率、最大心率,并增大出汗率,同时确定了每项参数的习服最大程度和形成时间。另外,热习服能够显着降低高温劳动过程中的热感觉和疲劳程度评分,从而改善主观感受;有效提高高温疲劳状态下的体力劳动效率并降低人为失误发生率,从而提高安全绩效。其次,建立了基于静态核心温度、静态心率和出汗率的人体热习服综合评价指标,依次划分出了轻度习服、劳效习服、安全习服和感受习服4个等级,将原有对于热习服程度的定性判断转化为了定量描述,弥补了评价指标的空缺。为解决热习服训练参数设置的盲目性,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了人体热习服训练效果预测模型,并对敏感因素进行了重要性排序:运动强度>训练天数>空气温度>每天训练时长>服装热阻>相对湿度。最后,通过多行业现场调研,克服了原有实验研究样本来源单一的问题,并发现了现有高温环境热应力评价标准的热暴露限值过低的问题。因此,将人体热习服的作用与高温工作环境热应力评价方法相结合,使热习服综合评价指标纳入到评价标准中,对现有标准进行了改进,提升了其准确性和实用性。

李金玉[5](2020)在《不同训练时长运动预适应方案对力竭大鼠心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以中等强度不同训练时长的运动预适应力竭大鼠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运动能力、心肌形态结构、心肌损伤标志物、心电图、心功能、线粒体呼吸功能等方面,探究不同训练时长运动预适应方案对力竭大鼠心脏保护的影响,对指导战士、运动员等实施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运动预适应对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实验参考。方法:1.实验动物的分组与模型将72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n=12),即:对照组(Con组)、力竭组(EE组)、运动预适应20分钟组(EP+EE 20 min)、运动预适应40分钟组(EP+EE 40 min)、运动预适应60分钟组(EP+EE 60 min)、运动预适应80分钟组(EP+EE 80 min)。运动预适应组跑台坡度为5°,速度为26 m/min,分别运动20 min、40 min、60 min、80min(每运动15 min,休息5 min),每周运动5天,休息2天。3周后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进行坡度为10°,速度为3040 m/min的一次性力竭运动。2.应用动物跑步机记录各组大鼠力竭时运动能力的变化。3.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投射电镜分别检测大鼠心肌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4.采用Elisa检测血清中cTnI、NT-pro BNP含量。5.应用生理记录仪描记心电图,记录各组大鼠的心电图参数。6.采用Millar压力容积导丝观察大鼠心功能变化,记录血流动力学参数。7.应用Oxygraph-2K检测各组大鼠线粒体呼吸系统复合物I、II、IV的呼吸速率及RCR呼吸速率之比。结果:(1)与EE组比较,EP+EE各组大鼠的力竭距离、时间均明显延长(P(27)0.05)。(2)与EE组比较,EP+EE各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运动预适应60分钟后的改善程度最为明显。(3)与Con组比较,EE组及EP+EE各组大鼠的心肌显微结构、超微结构损伤性改变明显;与EE组比较,EP+EE各组大鼠心肌的损伤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EP+EE各组60分钟与80分钟组心肌损伤程度较轻。(4)与Con组比较,EE组与EP+EE各组大鼠的血清cTnI及NT-pro BNP含量均升高(P(27)0.05);与EE组比较,除EP+EE 20 min组外,其余EP+EE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27)0.05);EP+EE 60min组较其他EP+EE组大鼠的血清cTnI及NT-pro BNP含量降低(P(27)0.05)。(5)与Con组比较,EE组与EP+EE各组大鼠的心率升高、QRS间期延长、ST段抬高(P(27)0.05);与EE组比较,EP+EE 60 min组、EP+EE 80 min组大鼠的心率减慢、QRS间期缩短、ST段抬高程度降低(P(27)0.05),EP+EE 40 min组大鼠的QRS间期缩短、ST段抬高程度降低(P(27)0.05);EP+EE 40 min组、EP+EE 60 min组、EP+EE 80 min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29)0.05)。(6)与Con组比较,EE组及EP+EE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27)0.05);与EE组比较,EP+EE各组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以运动预适应60分钟后改善程度最为明显(P(27)0.05)。(7)与Con组比较,EE组及EP+EE组大鼠的心肌线粒体呼吸系统复合物I、II、IV的呼吸速率及复合物I的RCR均降低(P(27)0.05);与EE组比较,除EP+EE 20 min组外,其他预适应组心肌线粒体呼吸系统复合物I、II、IV的呼吸速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27)0.05);EP+EE 60 min组及EP+EE 80 min组较其他预适应组线粒体呼吸系统复合物I、II、IV的呼吸速率上升(P(27)0.05)。结论:1.运动预适应可以改善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形态结构和线粒体的呼吸功能造成的破坏,提高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2.不同训练时长的EP方案对大鼠力竭运动后的心脏保护程度存在差异。当运动达到一定的训练时长和强度时,才会引发较为明显的适应性保护。3.中等强度下,当运动预适应训练超过40分钟,即可改善和提高力竭大鼠的运动能力、心肌形态结构、心功能及线粒体的呼吸功能等方面,并产生相应的保护效应,但当EP方案超过80分钟后,心肌损伤风险趋势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增高。

张志宇[6](2019)在《基于人体热应激的高温高湿环境等级划分》文中研究说明高温高湿环境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生活或工作在高温高湿环境甚至极端高温高湿环境中会严重影响人员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因此,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环境参数对在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其生理及主观参数的影响具有必要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基于人体热应激实验建立环境分级预测模型,为在不同环境工况下工作的劳动人员提供分级安全保障,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本文基于高温高湿环境人体热应激实验,实验温度设定为34℃、36℃、38℃和40℃,相对湿度(RH)设定为60%、70%、80%和90%,组合成16个典型工况。所有受试者在不同的环境工况下均以6km/h的速度运动来模拟重度劳动强度。在实验过程中,测试人员会间隔相同的时间测试受试者的生理参数,同时在实验中也要求受试者填写主观调查问卷。为了研究由高温高湿环境产生的不同强度的热应力对人体的影响,进行了对高温高湿环境的等级划分。提出综合生理指标F,根据各受试者的F得分对此16个环境工况进行分类并验证。16个高温高湿环境在进行归类及与受试者生理参数相结合作进一步分析后最终被划分为三个等级。基于生理安全上限计算得到每个受试者的安全劳动时间,得到了环境参数与F的拟合式。结合对人体热应激实验的16个不同环境工况的分级结果,对环境温度在34℃—40℃和相对湿度在60%—90%之间的其余环境工况进行分级预测并验证,最终建立了环境参数在此环境温度范围、相对湿度范围内,以及受试者在重度劳动强度下的高温高湿环境工况分级预测模型。

何佳泽[7](2019)在《基于生理参数监测的建筑工人高温热应激劳动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各类工作中的职业安全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地夏季气温屡创新高,在高温环境下,从事一定强度的体力劳动时,如果没有得到充分的保护,容易因为体内蓄积热量,引起核心温度升高,当蓄热影响超过人体体温的生理调节范围时,就可能引发各类热疾病。目前,国内和国际上有关高温劳动保护方法的标准中大多采用WBGT(黑球湿球温度,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阈值配合工人的劳动强度进行,或者经过复杂的计算,预测工人的生理参数变化。若只简单的分析环境参数,就忽略了个体差异对人体热应激的影响,导致部分人群暴露在热风险中;若想精确预测每一位工人的热应激状态,则预测过程过于复杂且容易受到场地的限制,或干扰其正常工作。本文通过在重庆地区建筑施工现场进行的调研和实验,分析建筑施工现场的热应力情况和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生理反应及行为特征,探索简单有效的结合环境参数和生理参数的热应激安全评价方法,为高温劳动保护方案提出建议。本研究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的夏季选取重庆地区的建筑施工现场进行调研和实验,时间选在7、8月份晴朗的下午工作时间段,进行环境参数的测量,并选取受试者进行血压、耳道温度、心率和皮肤温度等生理参数的测量,同时对受试工人进行问卷调研。为了不打扰工人正常工作,血压及耳道温度仅在开工前和下工后进行测量,工人工作期间仅持续监测心率和皮肤温度。共进行22天的调研实验,受试工人69人(收集到有效调研问卷69份,有效心率样本71人次)。重庆地区夏季晴朗的下午工作时间段的平均WBGT为33.79±3.38℃,工人暴露在较强的热应力环境中。在工人的基本信息中发现,工人平均年龄为50.7岁,反映出了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受教育情况不高,基本上只有小学或初中学历,并且分别有近三分之二和超过一半的工人分别有吸烟和饮酒的习惯。生理参数方面,工人的上臂皮肤温度在工作开始后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WBGT有较强的线性关系(R2=0.89),工作结束后工人的上臂皮肤温度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四分钟后开始下降。在工作期间工人的心率区间为53161bpm,平均心率为100±14bpm,同一个体有着一定的波动,不同个体间有一定的差异;工作结束后工人的心率随时间呈反比例下降,通过回归分析(Adj.R2=0.96)可以计算出工人休息3分50秒左右其心率的下降值达到最大下降值的80%,休息8分36秒左右心率的下降值达到最大下降值的90%。通过对2018年夏季工人工作期间的休息行为分析可以看出,饮水和移至阴凉处等行为可以有效地缓解工人热应激。工人工作期间或多或少均会进行休息,按照休息过程有无心率的明显变化可以分为短暂休息和长时间休息。短暂休息时工人心率并没有明显变化,长时间休息时心率有下降的趋势,并在较低的水平保持稳定。短暂休息次数占总休息次数的四分之三左右,主要休息行为为喝水;长时间休息次数占总休息次数的四分之一左右,主要行为有喝水、抽烟、聊天和移至阴凉处,多为几种行为的组合,其中移至阴凉处有助于休息期间心率的稳定。使用工人工作期间的平均心率和静息心率可以计算出工人工作期间的平均劳动代谢率,通过与ISO 7243中的WBGTeff(等效黑球湿球温度,effective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阈值进行对比发现,在进行某一定劳动负荷的作业时,中国劳动人群可接受的WBGTeff高于标准中规定的WBGTeff阈值。同时,通过工人实际代谢率与标准中该劳动的平均代谢率相比,发现高温环境触发工人的自适应机制,工人减缓了工作节奏。使用K-均值聚类分析的方法找到通过自定工作节奏使自身代谢率降至安全水平的这一类工人,以代谢率为因变量,工人的个体信息及环境WBGTeff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R2=0.75,P<0.05)。定义这个代谢率为安全代谢率SMR,发现安全代谢率与WBGTeff、工人年龄吸烟习惯和饮酒习惯有相关关系。最后,本文使用安全代谢率计算安全心率SHR,结合休息行为分析的结果,为基于心率测量的高温劳动保护方案提出建议。该方案可以在不干扰工人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仅通过心率和环境参数的测量来评估工人的热应激状态,简单有效地进行高温劳动保护。

周霏[8](2018)在《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文中指出综采工作面是一个由人、机、环境组成的、空间分布复杂的系统。在这一复杂的人机环境系统中,作业人员受井下温度、湿度、噪声、照度等复杂环境的影响,生理、心理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和难控性,易引发事故。因此,研究综采工作面环境因素与人因事故关系,对有效预防事故发生,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先针对煤矿综采工作面作业环境的主要影响因素(温度、湿度、噪声、照明)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针对上述主要环境影响因素,对综采工作面的环境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环境场的分布规律。采用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建立了各环境因素与人体生理心理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体温、率压积和疲劳度)的回归模型。其次,基于功能函数以及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对作业人员的可靠度进行研究;确立了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人的可靠度。结合平煤一矿实际,对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的生理指标进行测量,基于人体生理指标阈值以及所测得的主要敏感性指标,研究了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最后,基于人的可靠度功能函数和安全劳动时间,建立了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可靠度预警系统。本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基于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分别对综采工作面内的风速场、风压场、湿度场、温度场和噪声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出风速场、风压场、湿度场、温度场和噪声场分布规律。基于DIALux对工作面照明进行了模拟计算,提出了井下综采工作面照明灯具合理布局模式。(2)建立了温度、湿度、噪声和照明单一环境因素与人体各项生理心理指标(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体温、率压积和疲劳度)的回归模型,研究了环境因素与各生理指标的影响关系;进而建立了多环境因素与人体各项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方程,确立了各环境因素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关系。(3)构建了基于功能函数的人的可靠度模型,给出了作业人员可靠度计算公式,计算了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人的可靠度。结合综采工作面环境场数值模拟结果,得出机巷区域、采煤机区域和风巷区域的可靠度分别为:0.9931、0.9705和0.9892。(4)在平煤一矿进行现场实测,对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下作业人员多种生理指标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得出对环境敏感性最大的四个生理指标,分别为:率压积、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通过建立作业人员生理指标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计算得到各生理指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基于医学界定的生理指标阈值计算出作业人员的安全劳动时间为5.8小时,为井下作业人员科学的工作时长提供了理论依据。(5)基于可靠度模型和预警系统理论,结合大数据分析方法,建立了系统的作业人员安全预警体系,实现了对人的可靠度的准确预警。

高俊勇[9](2017)在《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人员热应激反应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形成了高温高湿的恶劣作业环境。井下高温高湿作业环境导致生产效率降低,并且会危害职工的身体健康。为了找出高温高湿环境下,环境因素和劳动强度对作业人员的生理、心理的影响规律,建立了高温高湿环境模拟体系,进行高温高湿模拟实验。受试者选取年龄相近、身体状况相仿的在校男大学生,在环境模拟舱设定了环境相对湿度为80%,环境温度分别为30℃、35℃、40℃的实验工况,受试者以轻度体力劳动(静坐)、中度体力劳动(动感单车)、重度体力劳动(跑步机)负荷训练,实时监测受试者心率,测定受试者体温,并通过调查问卷测定其心理感受状况,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绘制不同环境温度、不同劳动强度对人体生理指标和心理指标影响的趋势图。结果表明受试者心率和体温与环境温度和劳动强度成正相关,结合环境温度和劳动强度对人体的影响,为了保障作业人员和矿井开采的安全生产提出了降温的相应措施。

冯恩志,戴胜归,贺巍,石路,江西,张延猛,徐海峰,李洋洋,王占鹏[10](2016)在《高原移居战士运动后心肌酶和心功能的变化及红益胶囊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原移居战士运动后心肌酶和心功能的变化及红益胶囊的干预作用。方法:平原入伍到高原6个月24个月的健康男性战士8名,分别在服用红益胶囊前及服药5 d、8 d,检测运动前静息状态、运动后即刻的心肌作功指数(Tei指数)、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30 min时的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MB(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结果:在静息状态下,服药前、服药5 d、8 d运动后Tei指数、血清CK-MB、cTnI水平均明显增高,LVEF均明显降低(P<0.01);与服药前运动后比较,服药8 d,运动后Tei指数、血清CK-MB、cTnI水平均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P<0.01)。结论:平原移居高原久居战士在高原中等强度负荷运动时,有明显的心肌损伤及心功能降低。红益胶囊对减轻人体在高原体力负荷劳动时心肌缺氧性损伤,增强心功能有明显作用。

二、不同强度劳动时的心脏功能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强度劳动时的心脏功能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2)矿井湿热环境下风速对人体生理应激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矿井开采现状
        1.1.2 矿井湿热环境下的工作危害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风速对人体生理参数的影响研究现状
        1.2.2 风速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矿井湿热环境与人体生理应激评价基础
    2.1 矿井湿热环境
    2.2 矿井湿热环境形成机理
    2.3 矿井热源
        2.3.1 相对热源
        2.3.2 绝对热源
    2.4 矿井湿源
        2.4.1 自然湿源
        2.4.2 人为湿源
    2.5 矿井风速
        2.5.1 矿井通风动力
        2.5.2 井巷通风阻力
    2.6 人体与环境的热交换
    2.7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
    2.8 热感觉与热舒适
    2.9 评价指标
        2.9.1 生理指标
        2.9.2 心理指标
        2.9.3 环境指标
    2.10 小结
3 人体生理应激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室
    3.3 实验工况及条件
    3.4 检测参数与仪器设备
        3.4.1 环境参数
        3.4.2 生理参数
        3.4.3 主观热感觉
    3.5 实验流程
    3.6 小结
4 测试指标结果与分析
    4.1 生理指标分析
        4.1.1 核心温度
        4.1.2 耳膜温度
        4.1.3 平均皮肤温度
        4.1.4 心率
        4.1.5 血压
        4.1.6 呼吸频率
    4.2 热应力评价指标PSI的修正——RPSI
        4.2.1 RPSI
        4.2.2 RPSI的确定
    4.3 热感觉分析
        4.3.1 稳态热感觉模型
        4.3.2 PMV与实测热感觉
        4.3.3 矿工热感觉计算预测程序
    4.4 小结
5 矿井湿热环境下风速对安全工作极限时间的影响
    5.1 安全工作极限时间
        5.1.1 生理安全极限
        5.1.2 安全工作极限时间计算
        5.1.3 拟合安全工作极限时间推荐值
    5.2 安全工作极限时间生存分析
        5.2.1 生存分析
        5.2.2 生存分析的基本方法
        5.2.3 Cox风险比例分析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附录Ⅱ
附录Ⅲ

(3)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新疆煤矿工人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煤矿工人生理健康及肌肉骨骼损伤状况调查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生理健康检查
        1.3 肌肉骨骼损伤情况调查
        1.4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5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煤矿工人心理健康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和方法
        1.3 调查实施与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保护动机理论的煤矿工人心理健康、肌肉骨骼损伤健康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样本量计算
        1.3 研究工具与方法
        1.4 干预方法
        1.5 健康干预的质量控制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肌肉骨骼损伤与心理健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建筑室内高温环境下人体热习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热习服的分子层面研究
        1.3.2 热习服的生理作用
        1.3.3 热习服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1.3.4 热习服对主观感受的改善
        1.3.5 热习服训练效果影响因素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第2章 人体热习服理论基础
    2.1 高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
        2.1.1 中暑
        2.1.2 脱水
        2.1.3 热疲劳
    2.2 热适应与热习服
        2.2.1 生理适应
        2.2.2 行为适应
        2.2.3 心理适应
        2.2.4 热习服与热应激
    2.3 典型热生理参数
        2.3.1 核心温度
        2.3.2 皮肤温度
        2.3.3 心率
        2.3.4 出汗率
    2.4 热习服训练
        2.4.1 热习服训练分类
        2.4.2 热习服训练场所
        2.4.3 热习服训练参数设置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工环境舱人体热习服实验
    3.1 人工环境舱
    3.2 实验方案
        3.2.1 受试者情况
        3.2.2 实验工况
    3.3 实验测量参数和仪器
        3.3.1 生理参数
        3.3.2 主观感受
        3.3.3 劳动效率
        3.3.4 安全绩效
    3.4 实验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体热习服训练效果与分析
    4.1 生理参数的习服效果
        4.1.1 核心温度
        4.1.2 皮肤温度
        4.1.3 心率
        4.1.4 出汗率
        4.1.5 小结
    4.2 主观感受的习服效果
        4.2.1 高温劳动的主观感受
        4.2.2 室内较热环境下的热感受
    4.3 热习服对劳动效率的影响
    4.4 热习服对安全绩效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体热习服综合评价指标
    5.1 单项生理指标的选取
    5.2 最大习服程度的确定
        5.2.1 静态核心温度
        5.2.2 静态心率
        5.2.3 出汗率
    5.3 单项生理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变量标准化
        5.3.2 主成分分析
        5.3.3 权重计算与指标建立
    5.4 热习服指标的效度验证
    5.5 热习服指标的信度验证
    5.6 热习服程度分级标准
        5.6.1 改善主观感受的热习服程度
        5.6.2 提高劳动效率的热习服程度
        5.6.3 提高安全绩效的热习服程度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体热习服训练效果预测
    6.1 预测模型的选取
    6.2 多元线性回归
        6.2.1 Ridge回归与传统多元线性回归的区别
        6.2.2 Ridge回归模型原理
    6.3 Ridge回归模型的建立
        6.3.1 数据准备
        6.3.2 最佳正则化系数的确定
        6.3.3 模型结果
    6.4 随机森林模型
        6.4.1 随机森林模型原理
        6.4.2 模型建立与预测结果
        6.4.3 预测变量权重的确定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温工作环境下热习服现场评估
    7.1 调研地点选取
    7.2 现场测试环境
        7.2.1 建筑工地
        7.2.2 机加工厂
        7.2.3 轧钢厂
        7.2.4 高温喷漆车间
        7.2.5 纺织印染厂
    7.3 测量参数与方法
        7.3.1 环境热应力
        7.3.2 服装热阻
        7.3.3 人体自身产热
    7.4 调研数据分析
    7.5 现有标准的改进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不同训练时长运动预适应方案对力竭大鼠心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力竭性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1.1.1 心肌组织形态结构及心脏生化的影响
        1.1.2 对心肌线粒体的影响
        1.1.3 力竭性运动引起的氧化应激和损伤
    1.2 运动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1.2.1 减小心肌梗死面积
        1.2.2 改善心肌舒张收缩功能
        1.2.3 提高清除活性氧的能力
        1.2.4 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1.2.5 减轻心肌结构的损伤
    1.3 运动预适应对心脏的保护作用机制
        1.3.1 对心肌线粒体功能的调节作用
        1.3.2 对心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3.3 运动预适应与热休克蛋白
    1.4 不同EP方案对运动性心脏损伤的影响
        1.4.1 不同运动强度EP方案对运动性心脏损伤的影响
        1.4.2 不同保护时期EP方案对运动性心脏损伤的影响
        1.4.3 不同运动周期EP方案对运动性心脏损伤的影响
    1.5 讨论
第二章 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及厂家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分组
        2.3.2 模型建立
        2.3.3 血清标本采集
        2.3.4 心肌标本的采集
        2.3.5 光镜观察
        2.3.6 血清学检测
        2.3.7 心电图检测
        2.3.8 心功能参数测定
        2.3.9 线粒体呼吸功能测定
    2.4 统计学分析
    2.5 实验结果
        2.5.1 各组大鼠运动能力的水平变化
        2.5.2 各组大鼠心肌病理学变化
        2.5.3 各组大鼠血清c TnI、NT-pro BNP含量比较
        2.5.4 各组大鼠心电图参数比较
        2.5.5 各组大鼠心功能参数比较
        2.5.6 线粒体呼吸系统复合物I、II、IV呼吸速率及RCR的比较
第三章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3.1.1 运动能力
        3.1.2 心肌病理学
        3.1.3 心肌损伤标志物
        3.1.4 心电图
        3.1.5 心功能
        3.1.6 线粒体呼吸功能
    3.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基于人体热应激的高温高湿环境等级划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高温高湿环境人体热应激研究
        1.3.2 高温高湿环境热应力评价
        1.3.3 人体生理应激评价指标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高温高湿环境人体热应激实验
    2.1 高温高湿人工环境舱
    2.2 受试者
    2.3 测试参数及实验仪器
    2.4 实验过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实验环境工况的等级划分
    3.1 极端高热湿环境人体热应激实验结果
        3.1.1 口腔温度
        3.1.2 心率
        3.1.3 皮肤温度
        3.1.4 收缩压
        3.1.5 舒张压
        3.1.6 出汗率
        3.1.7 热感觉
        3.1.8 疲劳得分
    3.2 综合生理指标的提出
        3.2.1 变量的选取
        3.2.2 提出综合生理指标
        3.2.3 有效性验证
    3.3 划分环境工况
    3.4 验证分类结果
    3.5 测试参数分析
        3.5.1 口腔温度、皮肤温度、心率、热感觉和疲劳症状
        3.5.2 出汗率、血压、两点阈
    3.6 小结
第4章 劳动安全与环境分级预测
    4.1 安全劳动时间的计算
    4.2 综合生理指标F和安全劳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4.2.1 相关分析简述
        4.2.2 F和安全劳动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4.2.3 F和安全劳动时间线性拟合
    4.3 环境工况分级预测
        4.3.1 环境参数与安全劳动时间
        4.3.2 环境工况分级预测
    4.4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生理参数监测的建筑工人高温热应激劳动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高温环境及其危害
        1.2.1 热应力与热应激
        1.2.2 高温环境的危害
    1.3 高温环境的管理措施
        1.3.1 国内外相关标准
        1.3.2 我国法律及政策
    1.4 热应力指标研究现状
        1.4.1 国际标准中使用的热应力指标
        1.4.2 国内外热应力指标的研究
    1.5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2 人体热平衡和人体生理反应的理论基础
    2.1 人体热平衡
        2.1.1 人体热平衡方程
        2.1.2 人体的产热
        2.1.3 人体的散热
        2.1.4 体温调节
    2.2 高温环境人体生理反应
        2.2.1 高温环境的特点
        2.2.2 高温对人体机能影响
        2.2.3 高温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2.2.4 热习服与热适应
    2.3 心率
        2.3.1 高温环境中的心率
        2.3.2 心率的测量
        2.3.3 热应激的心率极限
    2.4 代谢率
        2.4.1 代谢率的测定
        2.4.2 心率与代谢率
    2.5 核心温度
        2.5.1 核心温度的测量
        2.5.2 热应激的核心温度极限
3 建筑施工现场研究方案
    3.1 研究概况
    3.2 环境参数的测量
    3.3 生理参数的测量
    3.4 调研问卷及行为记录
    3.5 实验流程
    3.6 实验原则
4 建筑施工现场热应激研究结果分析
    4.1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及工人基本信息
        4.1.1 建筑施工现场环境参数
        4.1.2 建筑施工现场工人概况
    4.2 受试工人生理参数分析
        4.2.1 耳道温度
        4.2.2 血压
        4.2.3 皮肤温度
        4.2.4 心率
        4.2.5 工作结束后受试工人生理参数变化
    4.3 受试工人的行为调节
        4.3.1 休息频率分析
        4.3.2 休息行为分析
        4.3.3 饮水情况
        4.3.4 行为调节时心率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高温劳动保护的心率和代谢率阈值研究
    5.1 引言
    5.2 高温劳动保护概述
        5.2.1 高温劳动保护的原则
        5.2.2 自适应机制
    5.3 受试工人的劳动代谢率分析
        5.3.1 工人劳动代谢率的计算
        5.3.2 不同工种与其代谢率
        5.3.3 现场研究结果与ISO7243 对比
    5.4 安全代谢率阈值的确定与分析
        5.4.1 聚类分析方法确定工人工作状态
        5.4.2 考虑个体差异的安全代谢率的计算
    5.5 基于安全心率阈值的高温劳动保护措施
        5.5.1 安全心率的计算
        5.5.2 瞬时心率极限分析
        5.5.3 方案措施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C 施工现场热应激调研问卷
    D 施工现场工人行为记录表
    E 实验注意事项及背景调查表
    F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度场、湿度场、噪声场数值模拟
        1.2.2 矿井作业环境对作业人员生理、心理指标的影响
        1.2.3 作业人员的可靠性分析
        1.2.4 安全预警研究
        1.2.5 问题提出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影响基本理论
    2.1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生理影响综述分析
        2.1.1 安全生理学概述
        2.1.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作业人员生理的影响
    2.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体心理影响综述分析
        2.2.1 安全心理学概述
        2.2.2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作业人员心理的影响
    2.3 小结
3 综采工作面环境场数值模拟
    3.1 综采工作面温湿度环境数值模拟
        3.1.1 高温矿井综采工作面热环境分析
        3.1.2 综采工作面热源与风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3.1.3 综采工作面热环境数值模拟
        3.1.4 模拟结果及分析
        3.1.5 验证试验
    3.2 综采工作面噪声环境数值模拟
        3.2.1 综采工作面噪声概况及噪声源介绍
        3.2.2 综采工作面噪声场模拟
        3.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3.2.4 试验验证
    3.3 综采工作面照明环境数值模拟
        3.3.1 DIALux适用性分析
        3.3.2 煤矿巷道照明模拟
        3.3.3 模拟结果分析
    3.4 小结
4 综采工作面环境对人的影响实验研究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平台
        4.1.2 实验样本选取
        4.1.3 测量工具介绍
        4.1.4 问卷星调查问卷
    4.2 实验方案与实验过程
        4.2.1 实验方案
        4.2.2 样本预处理
        4.2.3 实验过程
        4.2.4 多因素环境实验设计
    4.3 实验结果的单因素环境影响分析
        4.3.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3.2 温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3 湿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4 噪声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3.5 照明度与各生理心理指标的回归模型
    4.4 实验结果的多因素环境影响分析
        4.4.1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4.4.2 多元线性回归
        4.4.3 收缩压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4 舒张压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5 心率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6 呼吸率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7 体温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8 率压积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9 疲劳度与多环境因素的回归模型
        4.4.10 实验结果分析
    4.5 多因素模型验证
    4.6 小结
5 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下作业人员可靠度模型研究
    5.1 传统可靠度模型
        5.1.1 人的可靠度模型
        5.1.2 人子系统的可靠度计算模型
        5.1.3 量化作业工人作业环境的安全区域、潜在危险区域、危险区域
    5.2 基于功能函数的作业人员作业可靠度模型
        5.2.1 功能函数与极限状态方程
        5.2.2 人的可靠度
        5.2.3 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法的可靠度计算
    5.3 人的可靠度求解中的M-C法
        5.3.1 模型建立分析
        5.3.2 模型建立
        5.3.3 建模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实测与安全劳动时间
    6.1 矿井基本情况
        6.1.1 井田位置与范围
        6.1.2 矿井开采与开拓
        6.1.3 主采煤层
    6.2 生理敏感指标分析
        6.2.1 综采工作面作业人员生理指标的测定
        6.2.2 敏感指标分析原理介绍
        6.2.3 井下作业人员生理指标显着性分析
        6.2.4 生理指标敏感性分析
    6.3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
        6.3.1 GM(1,1)预测模型
        6.3.2 生理指标随工作时间变化模拟分析
        6.3.3 井下作业人员安全劳动时间确定
    6.4 小结
7 煤矿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安全预警系统
    7.1 矿井安全预警系统综述
        7.1.1 矿井预警系统概述
        7.1.2 安全预警的主要功能
        7.1.3 考虑矿井环境特殊性的预警模型
    7.2 Hadoop数据自动收集与存储架构
    7.3 作业人员生理指标预警系统
        7.3.1 预警系统简介
        7.3.2 预警系统设计
    7.4 可靠度预警系统在煤矿的应用
        7.4.1 井下作业人员信息收集与录入
        7.4.2 可靠度预警系统应用
    7.5 系统优化功能介绍
        7.5.1 预警模型优化
        7.5.2 数据预处理
    7.6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POMS(心境状态量表)
    附录B:DGS24/127(A)的IES文件
    附录C:作业人员可靠度计算代码
    附录D:MATLAB程序代码
    附录E:作业人员作业环境预警系统建设方案
        E.1 背景
        E.2 目标和建设内容
        E.3 系统说明
        E.4 功能界面示例
        E.5 统计分析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人员热应激反应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2 矿井高温高湿环境形成机理
    2.1 矿井热环境的概念
    2.2 矿井热源
    2.3 矿内湿源
    2.4 本章小结
3 人体在热环境反应的理论基础及评价指标
    3.1 人体与热环境的热交换
    3.2 人体热舒适
    3.3 热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3.4 热环境的评价指标
    3.5 衡量人体生理应激评价基本指标
    3.6 衡量人体心理评价指标
    3.7 衡量人体行为性指标
    3.8 本章小结
4 高温高湿环境热应激实验及数据分析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方案
    4.3 实验仪器
    4.4 样本征集
    4.5 实验过程
    4.6 生理指标数据分析
    4.7 生理指标数据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矿井热环境改善对策
    5.1 非制冷空调降温措施
    5.2 制冷空调降温措施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展望及不足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高原移居战士运动后心肌酶和心功能的变化及红益胶囊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1. 2 服药及负荷运动方法
    1. 3 心功能测定
    1. 4 血清心肌酶测定
    1. 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 1 服药不同的时间运动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2. 2 服药不同时间运动前后心肌酶谱的比较
    2. 3 不良反应
3 讨论

四、不同强度劳动时的心脏功能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青年女性心输出量参考值的地理分布规律[A]. 葛淼,赵燕,杨文婕,李浩,何进伟.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三), 2021
  • [2]矿井湿热环境下风速对人体生理应激的影响研究[D]. 王经伟.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3]新疆煤矿工人身心健康现状与肌肉骨骼损伤相关性及其干预研究[D]. 雍娴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建筑室内高温环境下人体热习服研究[D]. 种道坤. 天津大学, 2020(01)
  • [5]不同训练时长运动预适应方案对力竭大鼠心脏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李金玉. 河北大学, 2020(08)
  • [6]基于人体热应激的高温高湿环境等级划分[D]. 张志宇. 天津大学, 2019(01)
  • [7]基于生理参数监测的建筑工人高温热应激劳动保护研究[D]. 何佳泽. 重庆大学, 2019(01)
  • [8]综采工作面不同环境条件对作业人员生理指标影响分析与研究[D]. 周霏. 河南理工大学, 2018(01)
  • [9]矿井高温高湿环境人员热应激反应实验研究[D]. 高俊勇. 华北科技学院, 2017(04)
  • [10]高原移居战士运动后心肌酶和心功能的变化及红益胶囊的干预作用[J]. 冯恩志,戴胜归,贺巍,石路,江西,张延猛,徐海峰,李洋洋,王占鹏.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2016(02)

标签:;  ;  ;  ;  ;  

不同强度劳动中心功能的测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