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茶叶博览会邀请函

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茶叶博览会邀请函

一、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邀请函(论文文献综述)

叶芬,冯海强,罗列万[1](2021)在《浙江茶叶会展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茶叶会展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茶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浙江作为茶叶大省,不仅茶业经济引领全国,在茶叶会展方面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文章回顾浙江茶叶会展的发展历程,讨论茶叶会展对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强调了茶叶会展在促进茶旅游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

龚天聪[2](2021)在《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茶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久远。茶产业与旅游融合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当时中国各茶叶产地纷纷推广饮茶文化、普及茶叶知识,力图通过茶产业与旅游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在1990年的国家级评选中,信阳毛尖品牌的绿茶综合品质就赢得了第一名,被冠之“绿茶之王”的美誉。早在1915年信阳毛尖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质奖。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面爆发以来,旅游业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反复性的考验,需要在疫情有效防控的基础上,发掘国内消费潜力,完成产业转型。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强、带动性强的行业,通过茶旅融合发展,可找到茶产业和旅游契合点。自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信阳市浉河区以茶旅融合为主线,通过多渠道及多平台促进茶旅融合发展。但是目前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融合度不足,和茶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研究结合SERVQUAL理论评价方法,从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和移情性五个方面建立了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田野调查的研究实例结合数据分析来论证,提出了影响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的三个关键性因素,即旅游战略提升、茶旅融合质量、旅游体验质量,以期为茶旅融合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并为未来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作用。本文的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诸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介绍了国内外产业融合、乡村旅游、茶旅融合、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现状,并说明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是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对茶产业、旅游产业、茶旅融合、茶旅融合景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产业融合理论、旅游体验质量理论、旅游服务质量理论,以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概况。对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历史与现状、访谈茶产业中茶农和茶企的现状以及茶旅融合后的发展、信阳市浉河区现有茶旅融合现状三方面分别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第四部分是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评价研究。用SERVQUAL模型构建了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调查样本进行了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质量分析,包括信效度分析、总体感知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各维度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各指标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第五部分是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质量提升策略。根据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和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指标评价体系的分析结果,得出目前与旅游的优质发展仍然存在一定差距的结论。为了促进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提质增效,应该从旅游战略提升、茶旅融合质量、旅游体验质量三个方面来促进旅游质量的提升。第六部分是结论及展望。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进行展望。

刘锴锋[3](2020)在《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越发迫切。衢州市地处浙江西部,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特色产业丰富,有茶叶、椪柑、胡柚、猕猴桃、食用菌、清水鱼、蜂产品等。因衢州市地处山区,衢州茶叶拥有开化龙顶、江山绿牡丹等多个知名茶叶品牌。如今,茶产业已是衢州市经济发展的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本文以此为研究选题,对农业科技组织在衢州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到的作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以茶产业与农业科技组织相关基本理论的研究为起点,运用实证调研、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地对衢州市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类、汇总、分析,重点从组织结构、人才队伍、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等方面对衢州市农业科技服务进行了研究,对农业科技组织服务当地茶产业发展起到的作用和不足展开了分析,并以衢州市龙游县茶叶乡土人才对茶产业开展科技服务为例,进一步说明茶企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的作用。最终,根据衢州市农业科技服务在茶产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政府、企业、农业科技组织层面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农业科技组织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袁超群[4](2019)在《基于蜂窝模型的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构成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是我省26个欠发达地区之一。磐安自古产茶,对茶的开发和利用较早,茶文化氛围浓厚。近年来,茶叶已经成为磐安县的农业支柱产业,磐安云峰成为磐安茶叶中心品牌,历届磐安县党委、政府把茶产业作为农业支柱产业来抓,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在国家积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尤其是2019年国家1号文件中又提到“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本文通过研究磐安云峰品牌价值,可以为我国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我省其它几个欠发达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在磐安云峰茶叶行业发展现状基础上,运用蜂窝模型对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构成及提升策略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分析磐安云峰品牌发展现状和查阅大量农产品区域品牌、品牌价值、品牌价值评估等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磐安云峰品牌价值发展变化趋势。其次通过电通蜂窝模型对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构成要素进行定性研究,发现构成磐安云峰品牌价值主要由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显着度、品牌个性、品牌利益、典型顾客形象等要素,找到影响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提升的主要因素。再从定量角度验证上述构成要素,主要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品牌核心价值、品牌显着度、品牌个性、品牌利益、典型顾客形象四个主因的各因子得分。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为磐安云峰品牌价值培育发展及提升提供新思路。

刘强[5](2018)在《青岛天天向上会展公司泰安茶博会项目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的会展业也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经过三十多年的蓬勃发展,会展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国内外学者对于会展及其营销策略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完善。与此同时,伴随着会展业规模和体量的快速膨胀,其行业发展中的诸多弊端也在显现。加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盛,网购的发展势头迅猛,也对传统的会展经济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青岛天天向上国际会展有限公司(简称“天天向上”)作为一家中小型会展企业,经过四年发展,虽然已经在行业内立足并小有名气,但其茶博会项目的营销过程中仍然面临很多问题。本文以目前会展业的内外环境为分析基础、运用科学的模型和工具,针对泰安茶博会个案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改进会展营销策略、促进会展企业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综述了有关会展的相关理论和文献,对天天向上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其次,对泰安茶博会现有营销策略进行了细致阐述并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产品策略不明晰、同质化较严重,宣传工具偏于传统和单一、新媒体工具未能发挥其优势作用等;然后,运用PEST和SWOT等分析方法对天天向上的五届茶博会项目面临的内、外环境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运用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于参展商及消费者进行需求分析;最后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7Ps理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新媒体手段的比重、运用多元的有形展示等营销策略改进建议以及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立信息化客户数据库等保障措施。希望该论文的研究对天天向上及类似的企业具备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借鉴意义。

盛敏[6](2017)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饮茶史,历经数代传承流变,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陆上、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和万里茶道等古代商道的拓展,中国茶在海外广泛流布与传播,各国茶饮风俗亦多发端于中国,中国茶叶出口贸易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近代以来国力的衰退,中国文化失势,茶叶出口贸易一落千丈。建国以来,中国茶叶出口逐步恢复,但发展缓慢,基本维持在卖原料的低级阶段,出口结构极不合理。学界围绕中国茶叶出口的研究不少,如何突破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瓶颈成为不少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分三个时期深入探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特点及其内在联系,结合世界茶叶贸易中各国茶文化传播的历史经验与案例,对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一系列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以期为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视角。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形式与特点的紧密关联。1.早期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存在地理与时空上的相关耦合性,陆地是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路径,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成为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2.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都经历过历史的辉煌,中国茶文化与接受国文化融合,新的茶文化形态引导和改变着世界的茶叶消费结构和贸易格局。然而,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缺乏主动权,当国运衰退之时,茶文化对外传播和出口贸易双双陷入低谷。3.现当代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起步较晚,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力度不够,交流往往成“失语”状态;茶文化对外传播与出口贸易结合不紧密,茶文化对外传播未形成文化产业,对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推动有限。从世界各国的茶叶贸易和的茶文化传播来看,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向来不为国人所重视的茶文化和茶叶的宣传普及在各国茶叶贸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进一步突显了茶文化对外传播对茶叶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1.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不惜花费巨资在欧美大陆宣传本国茶叶,茶叶宣传促销和茶文化普及成为公认的促销手段,这对英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及殖民地区中国台湾等地的茶叶出口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各国早期开展的一系列茶叶宣传活动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引导着世界茶叶消费结构与贸易格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茶叶贸易的主体,低价竞销引导下的袋泡茶和速溶茶风靡一时。3.全球化时代商业并购现象普遍,非价格竞争成为世界知名茶叶品牌主要竞争手段之一。世界茶叶贸易中茶文化的先导性和前瞻性愈加明显,这可以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美国茶文化复兴”中窥见一斑。以传播学经典理论“拉斯韦尔模式”为基础,本文分析了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要素,并提出了积极有效的传播策略。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受众等诸要素相辅相成,形成良性的传播运行机制。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应积极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这既需要政府引领、组织主导,同时需要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和强化个人广泛参与。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需要让多元主体有效协同与配合,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的成功,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总之,积极推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许多方面大有可为。而加强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也将极大促进茶叶出口贸易。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李童贞[7](2013)在《湖南茶文化节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湖南省是我国产茶大省,茶叶产业作为其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近年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湖南省在茶文化领域也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以省、市、县地区为单位的各种类型的茶文化节开始涌现并处于直线上升趋势。调查研究表明,茶文化节的举办可刺激地方茶叶产业的发展,推动地方区域经济。湖南省茶文化节起步相对较晚,目前还处于小规模自发状态,在节会举办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研究湖南省茶文化节发展现状出发,总结特点,发现问题,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对策建议,既有理论研究意义,也有实际应用价值。文章首先将问题提出并交待理论基础,着重研究湖南茶文化节的发展历程,总结湖南茶文化节的一系列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和综合效益分析,将调查数据进行整理,较为直观地体现出现阶段茶文化节的举办情况,并剖析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说明了茶文化节的举办对促进茶叶品牌建设的作用和对生态茶文化旅游的推进作用;基于之上研究内容,对茶文化节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研究通过举办茶文化节提高茶叶品牌影响力以带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并提出结合茶文化与生态资源构成生态茶文化旅游实现茶产业与旅游业的共赢;最后为湖南省未来举办茶文化节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谢向英[8](2012)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文中认为在中国,品牌与农业的结合意义重大。其效用之显着使得农业品牌化成为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客观要求。但是,鉴于中国小农经济的现实,发展农产品和农业企业品牌条件尚不成熟,农业区域品牌的建设更为实业界和学术界所关注。在此方面,本文认为,鉴于农业的原产地特性突出,发掘与运用地理标志资源对于区域品牌农业发展意义重大。但当前的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在对待“地理标志”问题上还主要是限于法理层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在现实中作为原产地证明的地理标志已经演化为巨大的无形资产,具有明显的差异化区别特性,具备品牌基本属性的事实却探测不够。这使得尽管各地已纷纷展开地理标志的申报与保护工作,但对于进一步发掘地理标志市场价值,以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带动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实践却还处于经验探索和积累期,缺乏成型成熟的理论指导。由此,从品牌角度探测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发掘,分析地理标志品牌价值的成长规律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而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就的显着性与多样性则为本研究提供了珍贵样本。本研究中,“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是对区域农业发展中的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及其市场推进的生物隐喻。因此,基于生命过程的研究重心促使本论文延循以下思路展开:首先,依据当前品牌建设的主流观点——“一个成功的品牌关系就等于一个成功的品牌(Duncan,2000)",选择基于“品牌关系”视角,构筑地理标志品牌关系模型,以为地理标志品牌的市场运作与价值成长提供路径指导与理论支持。具体内容可参见本文第二章。其次,以福建茶业的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了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中的品牌关系处理及其品牌成长轨迹、成长机理与效用传导,对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规律进行了全面剖析。在这部分——第三章与第四章分别基于福建茶业实践,探讨了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两大层面关系处理:一是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协同进化管理建议;二是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系统的问卷调查与博弈分析为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提供了主体行为依据。第五章结合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实践对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生命历程与特征、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进行了深刻解读,实现了对地理标志品牌关系系统运动轨迹与运动规律的全面把握。最后,通过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强势成长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与总结,提炼驱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关键要诀,为福建区域特色茶业发展,进而其他基于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区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富有助益的对策建议。其具体内容参见本文第六章。此外,论文第七章是对全文的总结、评价及未来研究的展望,同时基于对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考察而提出推动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一股性建议。对本命题探索性研究所取得的可能创新成果包括:第一,基于生物隐喻,站在生命全景的高度,从区域品牌视角对地理标志的市场价值实现展开系统研究。第二,依据品牌关系理论,结合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价值来源,勾勒了地理标志品牌关系模型。指出地理标志的品牌成长必须处理好两层次关系:一是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发展关系;二是地理标志品牌与其利益相关群体关系。第三,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理论体系——包括地理标志品牌化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地理标志品牌化及其成长的内涵界定;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运动轨迹、运动机理与效用传导;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等。第四,提出品牌定位是驱动地理标志品牌正向成长的关键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明确和深化农业,进而其他产业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建设,推动地方传统特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黄少平[9](2012)在《嵊州市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茶产业是嵊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合理,茶叶品牌多而乱,知名度不高,市场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严重阻碍嵊州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茶农的增产增收。本文以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为对象,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研究。实证分析主要基于实地调查,对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规范分析引用SWOT分析法,对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自然条件,品种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SWOT矩阵研究,从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战略对策和措施,即改良品种,加强基地建设;优化品牌,积极提升品牌知名度;优化环境,推行加工清洁化;优化市场,改善贸易环境;科技兴茶,提升茶叶经济效益;强化服务,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最后探讨了未来区域品牌价值创新之路,主要包括精准区域品牌定位,激活文化因子,资源整合创新,特色品牌创建。本文的研究以期解决当前制约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瓶颈,保持茶叶产业稳定发展,增加茶农收入,对嵊州市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对外地区域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和嵊州其他农业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宛晓春[10](2010)在《安徽省茶业学会2009年度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各位理事:今天,我们齐聚人杰地灵的古城绩溪,召开安徽省茶业学会2009年年会。首先我代表安徽省茶业学会,向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很高兴能够与各位代表一起讨论安徽茶业的发展问题。我们能在这里共

二、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邀请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邀请函(论文提纲范文)

(1)浙江茶叶会展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浙江茶叶会展发展过程
    1.1 2000年以前萌芽阶段
    1.2 2001~2005年起步阶段
    1.3 2006~2010年稳步提升阶段
    1.4 2011~2016年拓展成熟阶段
    1.5 2017年以来铸就辉煌阶段
2 浙江茶叶会展取得的主要成就与存在问题
    2.1 主要成就
        2.1.1 搭建了茶展示的平台
        2.1.2 推动了茶品牌的建设
        2.1.3 促进了茶产品的贸易
        2.1.4 促进了茶旅游产业的发展
        2.1.5 确立了茶会展的地位与作用
    2.2 存在问题与建议
        2.2.1 市场化不足
        2.2.2 专业性不足
        2.2.3 浙江茶叶域外参与不足
3 浙江茶叶会展展望

(2)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
    小结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一)茶产业
        (二)旅游产业
        (三)茶旅融合
        (四)茶旅融合景区
        (五)旅游高质量发展
    二、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旅游体验质量理论
        (三)旅游服务质量理论
    小结
第3章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现状调查分析
    一、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概况
        (一)浉河区概况
        (二)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发展历史
        (三)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概况
    二、信阳市浉河区茶产业和旅游融合归纳分析
        (一)信阳市浉河区茶农访谈
        (二)信阳市浉河区茶企访谈
    三、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发展现状
        (一)宏观规划建设茶旅融合为核心的五大板块
        (二)微观打造核心环南湾湖茶旅融合精品观光带
        (三)发挥茶旅优势,建设百里茶廊
    小结
第4章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发展质量评价
    一、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预构建
        (二)SERVQUAL评价模型的构建
    二、基于调查样本的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质量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相关说明
        (二)信效度分析
        (三)总体感知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四)各维度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五)各指标间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小结
第5章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提升策略
    一、旅游战略提升
        (一)健全治理架构,完善整体智治
        (二)以质量效果为导向,精准定位建设
        (三)培育市场体系,优化产业发展赋能
    二、茶旅融合质量提升
        (一)加强融合平台建设,促进完成三个转变
        (二)提升景区服务水平,及时有效处理投诉
        (三)提高社区参与程度,优化社区服务供给
    三、旅游体验质量提升
        (一)提升游客信任感,加强景区监管约束
        (二)提升游客参与度,提倡个人定制
        (三)活化融合创新度,顺应数字化产业趋势
    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发展质量调查问卷
致谢

(3)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1.1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体系研究
        1.3.1.2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结构研究
        1.3.1.3 农业科技服务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研究
        1.3.1.4 基于联合协作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管理研究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2.1 农业科技服务与技术进步问题研究
        1.3.2.2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结构研究
        1.3.2.3 从面临挑战角度研究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发展
        1.3.2.4 从参与角度研究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发展
        1.3.2.5 与农业科技服务相关的管理问题研究
        1.3.3 评价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1.1 研究目标
        1.4.1.2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及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业科技
        2.1.2 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
        2.1.3 农业科技推广
        2.1.4 农创客
    2.2 理论基础
        2.2.1 博弈论
        2.2.2 代理理论
        2.2.3 供需理论
        2.2.4 农产品品牌理论
        2.2.5 参与式发展理论
3 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现状
    3.1 茶产业发展情况
        3.1.1 种植面积和产量、产值
        3.1.2 茶树品种和茶叶种类
        3.1.3 标准茶园建设
        3.1.4 茶叶加工
        3.1.5 茶叶市场建设
        3.1.6 茶叶产业从业人员
    3.2 茶产业中农业科技服务的基本情况
        3.2.1 院士工作站情况
        3.2.2 科技团队情况
        3.2.2.1 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心
        3.2.2.2 市数字乡村建设中心
        3.2.2.3 市农业技术推广基金会
        3.2.2.4 衢州农民学院
        3.2.2.5 市农创客发展联合会
        3.2.2.6 茶叶专业技术人员
        3.2.3 乡土人才
    3.3 农业科技服务助推茶产业发展的效果
        3.3.1 助推历史名茶焕发青春
        3.3.2 助推全市名茶建设
        3.3.3 助推茶产业融合发展
        3.3.4 助推打造“中国茶机之都”
4 农业科技服务在衢州市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机构设置比较分散
        4.1.1 政府部门职能设置重复交叉
        4.1.2 服务组织的基层基层建设比较薄弱
        4.1.3 专业组织协作联结不够紧密
    4.2 农业科技服务的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4.2.1 缺乏专业种植人才
        4.2.2 缺乏专业管理人才
        4.2.3 人员配比不均
    4.3 农业科技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
        4.3.1 农业科技服务内容难以满足需求
        4.3.2 农业科技服务方式还比较陈旧
5 提升衢州市茶产业中农业科技服务水平的对策
    5.1 加强政府在发展茶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5.1.1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组织的定位
        5.1.2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5.1.3 改进对茶产业发展的引导方式
    5.2 发挥企业在发展茶产业中的主体作用
        5.2.1 建立自身的农业科技组织
        5.2.2 推进标准化生产
        5.2.3 改善经营管理
    5.3 提高农业科技组织对茶产业的服务效率
        5.3.1 改进服务内容上的薄弱环节
        5.3.2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方式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基于蜂窝模型的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构成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研究综述
        1.3.2 品牌价值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磐安茶产业发展现状
    2.1 磐安县概况
    2.2 磐安茶产业历史渊源
    2.3 磐安茶产业发展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磐安云峰品牌及品牌价值发展现状
    3.1 磐安云峰品牌发展优势
    3.2 磐安云峰品牌发展成效
    3.3 磐安云峰品牌价值发展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蜂窝模型的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构成研究
    4.1 磐安云峰品牌价值定性研究
        4.1.1 方便抽样研究法
        4.1.2 蜂窝模型图
        4.1.3 明确核心价值
        4.1.4 象征符号
        4.1.5 权威基础
        4.1.6 情感利益和功能利益
        4.1.7 典型顾客形象
        4.1.8 品牌个性
        4.1.9 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磐安云峰品牌价值实证研究
        4.2.1 问卷调查研究法
        4.2.2 数据来源
        4.2.3 数据检验
        4.2.4 实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蜂窝模型的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提升策略
    5.1 磐安云峰品牌存在问题
        5.1.1 品牌核心价值不明确
        5.1.2 品牌显着度尚不突出
        5.1.3 典型顾客不明确
        5.1.4 品牌个性有待进一步塑造
    5.2 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提升策略
        5.2.1 明确品牌核心价值
        5.2.2 加强品牌传播,提升品牌显着度
        5.2.3 通过市场细分明确目标顾客
        5.2.4 打造磐安云峰鲜明的品牌个性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记录
    附录二: 关于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构成要素的问卷调查
致谢

(5)青岛天天向上会展公司泰安茶博会项目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个案研究法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法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会展及会展营销的基本理论
        2.1.1 会展的概念及分类
        2.1.2 会展营销的概念及特点
        2.1.3 PEST、SWOT及7Ps服务营销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泰安茶博会项目现行营销策略及存在的问题
    3.1 天天向上公司简介
    3.2 泰安茶博会项目简介
    3.3 泰安茶博会项目现行营销策略
    3.4 泰安茶博会项目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泰安茶博会项目面临的环境分析
    4.1 泰安茶博会项目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
    4.2 泰安茶博会项目内部环境分析
        4.2.1 财务能力分析
        4.2.2 组织效能分析
        4.2.3 企业文化及向心力分析
    4.3 泰安茶博会项目SWOT分析
        4.3.1 优势分析
        4.3.2 劣势分析
        4.3.3 机会分析
        4.3.4 威胁分析
        4.3.5 总结
第五章 泰安茶博会项目的需求分析
    5.1 泰安茶博会项目参展商需求分析
        5.1.1 调查目的
        5.1.2 问卷设计、发放和样本描述
        5.1.3 调查结果分析
        5.1.4 参展商需求调研总结
    5.2 泰安茶博会项目消费者需求分析
        5.2.1 调查目的
        5.2.2 问卷设计、发放和样本描述
        5.2.3 调查结果分析
        5.2.4 消费者需求调研总结
    5.3 泰安茶博会项目需求分析总结
第六章 泰安茶博会项目营销策略改进建议及保障措施
    6.1 泰安茶博会项目营销策略改进建议
        6.1.1 产品策略
        6.1.2 价格策略
        6.1.3 产品策略
        6.1.4 宣传策略
        6.1.5 人员策略
        6.1.6 有形展示策略
        6.1.7 过程管理策略
    6.2 泰安茶博会项目营销策略保障措施
        6.2.1 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6.2.2 建设信息化客户数据库和公司运营信息系统
        6.2.3 提高软硬件投入水平
        6.2.4 优化资金使用方案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泰安茶博会参展商需求及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泰安茶博会消费者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6)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贸易研究现状
    1.1.1 国内研究
    1.1.2 国外研究
1.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1.2.1 相关概念
    1.2.2 相关理论基础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意义
    1.4.2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2.1 中国茶传播的主要路径
    2.1.1 丝绸之路
    2.1.2 茶马古道
    2.1.3 万里茶道
    2.1.4 海上丝绸之路
2.2 早期中国茶文化传播与茶叶贸易的历史及主要特点
    2.2.1 关于早期传播的各种说法
    2.2.2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的历史
    2.2.3 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三章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贸易
3.1 中国茶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1.1 北传俄罗斯
    3.1.2 茶入西欧
    3.1.3 华茶在欧洲的贸易
3.2 中国茶在美洲和非洲的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 中国茶文化在亚洲地区的继续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3.3.1 茶在南亚与东南亚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3.2 茶在日本的继续传播与贸易往来
    3.3.3 茶在朝鲜半岛的继续传播与出口贸易
3.4 近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和茶叶出口的主要特点及相互联系 第四章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
4.1 现当代世界茶叶生产和贸易格局
    4.1.1 世界茶叶生产格局
    4.1.2 世界茶叶贸易格局与变迁
4.2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与出口贸易
    4.2.1 现当代中国茶叶生产状况
    4.2.2 现当代中国的茶叶出口贸易概况
    4.2.3 现当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4.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复兴与对外传播
    4.3.1 台湾茶文化复兴
    4.3.2 大陆茶文化复兴
    4.3.3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交流和对外传播
    4.3.4 现当代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中的问题及与茶叶出口的相互联系 第五章 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经验及启示
5.1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各国茶叶宣传与茶文化普及
    5.1.1 各国的宣传经验
    5.1.2 启示
5.2 二战前后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1 茶叶跨国公司的崛起
    5.2.2 英国市场
    5.2.3 美国市场
    5.2.4 启示
5.3 全球化时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世界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5.3.1 跨国企业并购茶叶公司
    5.3.2 美国茶文化复兴
    5.3.3 全球化时代世界一流茶叶品牌文化分析
    5.3.4 启示 第六章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要素分析
6.1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内容
    6.1.1 中国茶文化的内容体系
    6.1.2 中国茶文化的性质与特点
6.2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主体
    6.2.1 政府
    6.2.2 社会组织
    6.2.3 企业
    6.2.4 个人
6.3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媒介
    6.3.1 实物形象
    6.3.2 书籍报刊
    6.3.3 广播影视
    6.3.4 新媒体
6.4 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受众
    6.4.1 受众属性与分类
    6.4.2 东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共通性
    6.4.3 西方文化圈受众的文化差异性 第七章 全球化背景下促进茶叶对外贸易发展的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策略
7.1 政府引领茶文化传播
    7.1.1 纳入国家战略
    7.1.2 重构茶文化
    7.1.3 优化传播方式
7.2 组织主导茶文化传播
7.3 发挥企业的主角作用
    7.3.1 加强茶文化营销
    7.3.2 打造中国茶叶品牌
    7.3.3 细分国际市场
7.4 强化个人广泛参与
    7.4.1 加强人际传播
    7.4.2 加强个人传播
7.5 案例分析--2015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
    7.5.1 米兰世博会“中国茶文化周”事件表
    7.5.2 案例分析
    7.5.3 评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作者简历

(7)湖南茶文化节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3 国内外研究动态
    4 研究的主要方法
    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研究
    1 文化与市场经济
        1.1 我国文化产业精神
        1.2 文化生产力
        1.3 文化创意产业
    2 茶文化学
        2.1 什么是“茶文化”
        2.2 茶文化的发展史
        2.2.1 茶文化的萌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
        2.2.2 茶文化正式形成与发展时期(隋唐时期)
        2.2.3 茶文化的盛行时期(宋元明时期)
        2.2.4 茶文化的缓慢发展与倒退时期(清代至建国初期)
        2.2.5 茶文化的继承发扬时期(当代)
    3 茶文化的功能
        3.1 茶文化的经济功能
        3.2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3.3 茶文化的美育功能
第三章 湖南茶文化节现状
    1 湖南茶文化资源基础
        1.1 茶祖在湖南
        1.2 石门夹山“茶禅一味”
        1.3 珍贵的茶文化文物
        1.4 因茶得名的茶陵
        1.5 茶与婚庆及丧葬风俗
        1.6 独具风格的饮茶法
    2 湖南茶文化节举办现状分析
        2.1 湖南茶文化节的发展历程
        2.2 湖南特色“茶文化节”
        2.2.1 中华茶祖节
        2.2.2 中国(益阳)黑茶文化节
        2.2.3 湖南茶文化节(茶业博览会)
    3 湖南茶文化节的发展特点
        3.1 茶文化主题丰富多彩
        3.2 茶文化节主体活动多样
        3.3 茶文化节参与主体呈多元化
        3.4 茶文化节产业关联性显着
        3.5 茶文化节群聚效应突出
        3.6 茶文化节经济效益明显
    4 湖南茶文化节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茶文化节的主体经营模式欠科学
        4.2 举办茶文化节缺少相应的体制和法规
        4.3 茶文化节专业特色欠突出
        4.4 举办茶文化节的时间分布不均
        4.5 茶文化旅游资源利用不充分
第四章 湖南茶文化节实证与效益分析
    1 湖南茶文化节实证分析
        1.1 调查情况说明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茶企对茶文化节的总体评价
        1.2.2 茶企参加茶文化节的目的
        1.2.3 茶企对茶文化节的参与程度
        1.2.4 茶企对茶文化节类型的选择
        1.2.5 茶企获取茶文化节信息的途径
        1.2.6 观众获得茶文化节信息的方式
    2 湖南茶文化节推动茶叶品牌建设案例剖析
        2.1 益阳安化黑茶产业基本情况
        2.2 安化黑茶产业发展优势
        2.2.1 生态优势
        2.2.2 资源优势
        2.2.3 文化优势
        2.2.4 独特的工艺技术和保健功效
        2.3 第二届中国湖南(益阳)黑茶文化节暨黑茶博览会
        2.4 黑茶文化节举办经验总结
        2.4.1 借助丰富的主题活动突出宣传安化黑茶品牌
        2.4.2 借助名优黑茶评比,提升安化黑茶品牌核心竞争力
        2.4.3 借助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有力的推介了安化黑茶品牌
        2.4.4 借助茶叶文化节,招商引资投资持续升温
        2.4.5 产业科技科学研究成果展示,丰富了茶文化节举办内涵
    3 湖南茶文化节促进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案例剖析
        3.1 沅陵县茶产业基本情况
        3.2 中国·武陵山(沅陵)首届生态茶文化旅游节
        3.3 茶文化旅游节举办经验总结
        3.3.1 坚持生态与文化旅游拉动战略
        3.3.2 坚持研究和丰富茶文化
        3.3.3 坚持开发茶文化旅游项目
        3.3.4 坚持通过生态文化旅游推进社会和谐进程
    4 湖南茶文化节举办效益的综合评价
        4.1 湖南茶文化节带动了湖南茶叶产业的发展
        4.2 湖南茶文化节促进了湖南经济的发展
        4.3 湖南茶文化节丰富了湖南城市文化
        4.3.1 城市形象更加美化
        4.3.2 城市旅游资源更加丰富
        4.3.3 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4.3.4 传统茶文化更加弘扬
        4.3.5 社会关系更加和谐
        4.3.6 社会风气更加净化
        4.3.7 对外交流更加频繁
第五章 湖南茶文化节发展趋势的探讨
    1 湖南省茶文化节举办形式与内容的发展趋势的探讨
        1.1 由政府方主办的茶文化节过渡到民间或企业主办
        1.2 由“茶文化节”过渡到“生态茶文化旅游节”
        1.3 茶文化节发展模式越来越规范
        1.4 茶文化节与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1.5 茶文化节向国际化发展
    2 茶文化节举办对湖南茶叶品牌影响力的探讨
        2.1 评估品牌影响力的指标
        2.2 茶文化节的举办从品牌角度看惠及三方
        2.2.1 茶文化节的举办对茶企业的影响
        2.2.2 茶文化节的举办对举办单位的影响
        2.2.3 茶文化节的举办对消费群体的影响
    3 茶文化节举办中对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探讨
        3.1 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基础
        3.2 湖南省开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
        3.2.1 湖南省是旅游大省
        3.2.2 湖南省丰富的茶文化资源
        3.2.3 消费者消费观念的变化
        3.3 茶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问题
        3.3.1 茶文化研究相对滞后
        3.3.2 经济价值与文化内涵不统一
        3.3.3 缺乏有力的引导
        3.3.4 旅游产品特色不足,品牌形象不鲜明
        3.4 结合旅游业,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
        3.4.1 确立长远的发展目标
        3.4.2 系统规划茶文化旅游开发工程
        3.4.3 充分发掘茶文化旅游资源,建立信息系统
        3.4.4 创立茶文化主题,结合国家旅游促销
        3.4.5 加强茶文化理论研究,做好项目评估
        3.4.6 将茶文化引入教育系统,普及茶文化旅游知识
    4 湖南省茶文化节举办模式
第六章 湖南未来举办茶文化节的对策建议
    1 加强政府调控,推动茶文化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加大湖南特色茶文化节宣传,打造湖南茶文化节品牌
    3 整合茶文化节资源,探源湖南茶文化风俗
    4 依托湖南地方旅游业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茶文化旅游
    5 培养茶文化节人才
    6 推进茶文化节的科技与信息化
第七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1.2.1 品牌的认识与研究
        1.2.2 区域品牌的研究
        1.2.3 基于地理标志的农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1.2.4 茶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
        1.2.5 对已有研究的小结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角度
        1.3.2 研究目标与思路展开
        1.3.3 研究方法与内容设计
第二章 地理标志的品牌成长及其品牌关系构筑
    2.1 地理标志认知
        2.1.1 地理标志概念讨论
        2.1.2 地理标志的法律特性
        2.1.3 地理标志的现实保护
    2.2 品牌视角下的地理标志及其特性分析
        2.2.1 地理标志的品牌属性
        2.2.2 地理标志品牌化的理论解释
        2.2.3 地理标志品牌之特性分析
    2.3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品牌关系构筑
        2.3.1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及其产业推动意义
        2.3.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价值来源分析
        2.3.3 地理标志品牌关系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基础及其协同进化
    3.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原产地优势
        3.1.1 自然优势
        3.1.2 人文底蕴
    3.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产业基础
        3.2.1 福建茶叶产业总揽
        3.2.2 福建茶叶企业市场成长
        3.2.3 福建茶业标准化推进与技术创新
    3.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现状
        3.3.1 地理标志品牌化对于福建茶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3.3.2 福建茶业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概况
    3.4 基于产业协同进化的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管理
        3.4.1 系统的协同进化概述
        3.4.2 基于产业协同进化的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管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利益相关者行为解构
    4.1 农户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4.1.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4.1.2 茶农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
        4.1.3 茶叶地理标志的使用及其品牌化对茶农生产经营的影响
        4.1.4 茶农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化推广的期望
        4.1.5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茶农共同特征
    4.2 茶企业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4.2.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4.2.2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品牌的认知
        4.2.3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的市场运用意愿
        4.2.4 茶叶企业对地理标志的市场运用行为
        4.2.5 茶叶企业对茶叶地理标志市场运用的评价
        4.2.6 茶叶企业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的推广期望
        4.2.7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茶叶企业共同行为特征
    4.3 消费者之于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行为分析
        4.3.1 问卷及样本基本情况
        4.3.2 消费者茶叶消费行为中的信息关注
        4.3.3 消费者对基于产地来源的茶叶地理标志的认知情况
        4.3.4 消费者对茶叶地理标志品牌化成长的支持态度
        4.3.5 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背景下的消费者特征
    4.4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利益相关者博弈分析
        4.4.1 茶农与茶企业之间的博弈
        4.4.2 茶叶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
        4.4.3 政府与茶叶企业之间的博弈
        4.4.4 茶叶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
    5.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进程及其特征分析
        5.1.1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划分
        5.1.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各阶段的一般性特征
        5.1.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阶段分布与特征
    5.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机理分析
        5.2.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动力源泉分析
        5.2.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机理分析
    5.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效用传导
        5.3.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效用的影响层面与影响路径
        5.3.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效用的传导机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与比较
    6.1 市场导向型——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1.1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1.2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1.3 安溪铁观音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2 品质中心型——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2.1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2.2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2.3 武夷岩茶(大红袍)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3 科技创新型——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3.1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3.2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3.3 福鼎白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4 主体联动型——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
        6.4.1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就
        6.4.2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过程解析
        6.4.3 福安坦洋工夫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总结
    6.5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模式的比较与总结
        6.5.1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典型驱动模式比较
        6.5.2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驱动的关键要诀
        6.5.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成功驱动的共同特征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地理标志品牌化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
        7.1.2 地理标志品牌成长及其品牌关系管理
        7.1.3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产业的协同进化管理
        7.1.4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解构
        7.1.5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机理及其效用传导
        7.1.6 福建茶叶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的驱动模式与比较
    7.2 研究建议
        7.2.1 以更宽广的视野看待地理标志问题,推动地理标志市场价值的实现
        7.2.2 促进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升级,实现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进化
        7.2.3 深入挖掘地理标志品质特性与文化特色,凝练差异化地理标志品牌内涵,拓展地理标志品牌市场影响
        7.2.4 推广双品牌体系运用,实现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带动下的企业品牌族群发展
        7.2.5 构建利益均衡机制,协调地理标志品牌成长与其利益相关群体关系
        7.2.6 协调多元保护模式,在注重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关注其品质特性维护
        7.2.7 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创建、维护、发展与延伸系统,推动地理标志品牌持续成长
    7.3 研究展望
        7.3.1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与不足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福建茶农调查问卷
    附录二 福建茶叶企业调查问卷
    附录三 关于茶叶地理标志使用调查(消费者)问卷
    附录四 福建主要产茶县茶业调查统计表
    附录五 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与运用调查表——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人访谈记录
    附录六 茶叶地理标志注册与运用调查表——政府(茶叶主管部门)访谈记录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9)嵊州市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区域品牌建设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区域品牌建设意义
    1.2 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概况
        1.2.1 国外区域品牌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茶产业区域品牌研究现状
    1.4 综合评述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2.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3 嵊州市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现状
    3.1 嵊州茶产业发展历程
    3.2 嵊州建设区域品牌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3.2.1 政府高度重视,形成茶叶产业发展的合力
        3.2.2 严格标准化生产,夯实茶叶产业发展基础
        3.2.3 改善加工环境,实现茶叶质量的全面提升
        3.2.4 加强整合推介,促进嵊州茶叶品牌知名度
4 嵊州区域品牌建设的 SWOT 矩阵研究
    4.1 优势(strength)
    4.2 弱势(weakness)
    4.3 机会(opportunity)
    4.4 威胁( Threat)
5 嵊州市茶产业区域品牌的运行机制研究
    5.1 品牌运行实施主体
    5.2 品牌建设机制
    5.3 品牌授权机制
    5.4 区域品牌建设现象洞察
        5.4.1 品牌建设愿望强烈,品牌理解存在偏颇
        5.4.2 区域品牌管理战略需要提升
        5.4.3 品牌识别系统初现,规划管理大有可为
        5.4.4 “品牌走出去”需重视传播路径创新
        5.4.5 品牌评价系统单一
6 嵊州市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发展思路
    6.1 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发展目标
    6.2 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的发展理念、定位和战略
        6.2.1 理念
        6.2.2 定位
    6.3 战略及实施
    6.4 嵊州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具体措施
    6.5 未来区域品牌价值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附录
致谢

(10)安徽省茶业学会2009年度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各位代表、各位理事:
    1 2009年度工作回顾
        1.1学术活动情况
        1.2指导茶叶生产,做好茶叶科普
        1.3建言献策,振兴安徽茶产业
        1.4茶文化宣传与交流
        1.5各地茶业学会工作
        1.6组织工作
        1.7《茶业通报》编辑工作
    2 2010年度工作计划
        2.1学术活动
        2.2科普和科技咨询活动
        2.3茶文化与茶产业发展工作
        2.4组织工作
        2.5会刊编辑工作
        安徽省有机茶研究会2009年年会在六安召开

四、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邀请函(论文参考文献)

  • [1]浙江茶叶会展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J]. 叶芬,冯海强,罗列万. 中国茶叶加工, 2021(03)
  • [2]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茶旅融合景区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D]. 龚天聪.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3]衢州市茶产业中的农业科技服务研究[D]. 刘锴锋.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4]基于蜂窝模型的磐安云峰品牌价值构成及提升策略研究[D]. 袁超群.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6)
  • [5]青岛天天向上会展公司泰安茶博会项目营销策略研究[D]. 刘强.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2)
  • [6]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 盛敏.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1)
  • [7]湖南茶文化节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研究[D]. 李童贞. 湖南农业大学, 2013(07)
  • [8]地理标志品牌成长研究 ——以福建茶业为例[D]. 谢向英.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0)
  • [9]嵊州市茶产业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黄少平.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10]安徽省茶业学会2009年度工作报告[J]. 宛晓春. 茶业通报, 2010(01)

标签:;  ;  ;  ;  ;  

第十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茶叶博览会邀请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