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景楼基坑边坡局部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豪景楼基坑边坡局部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一、豪景大厦基坑边坡局部滑坡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夏时雨[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预测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的发展,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需求日益重要。诸如地铁工程建设和高层建筑深基础的施工等,都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开挖,这就牵涉到深基坑工程。由于深基坑施工风险较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并造成较大损失,深基坑施工一直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并日益成为施工安全事故最为频繁的领域。如何从历史事故中挖掘出事故信息并总结出经验教训,从而制定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的处置策略和防治措施,对于深基坑的安全施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速的崛起,BP神经网络和决策树等机器学习算法已经应用于各个领域,案例推理技术也应用于案例库的建设中。本文在此基础上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了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预测方法。通过框架表示法将收集到的2001年-2020年130起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调查报告表示成案例推理需要的结构化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库,并参照国家事故统计标准制定事故特征指标体系,结合信息熵和K-NN近邻算法计算目标事故案例与案例库中相似案例。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GBDT)作为机器学习算法,具有预测精度高、能够处理非线性数据的特点,满足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预测的要求,K-NN近邻算法具有在案例较少时比较适用的优点。本文通过分析对影响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的因素,筛选出深基坑安全等级、土壤地质情况等12个表征指标,作为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和K-NN近邻算法的计算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平台,实现深基坑施工预测和智能处理决策分析的目的。

舒计城[2](2020)在《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机理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土钉墙因施工方便、经济高效常用于硬土地层的基坑支护,但基坑侧向和坡顶竖向变形较大。托换桩常用来控制既有建筑物基础的沉降。将托换桩与土钉墙联合形成的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当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建筑物基础沉降时,托换桩将原来由天然地基承受的部分荷载转移到托换桩上,减小了由邻近建筑物荷载和基坑开挖引起的基坑侧向土压力,托换桩与土钉墙共同承担侧向土压力和限制基坑及邻近建筑物变形,构成了托换桩-土钉墙-上部结构(邻近建筑物)共同作用体系。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对邻近建筑物基础的预防性托换属于主动保护。目前对于这一新型支护结构研究甚少,不利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此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破坏模型和变形控制机理》(No.41272281)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ZR2012EEM016),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对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成果可为该技术的优化设计与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双参数弹性地基梁理论开展了托换桩单桩内力与变形分析,建立了适用于托换桩单桩的有限差分格式。为了验证本文方法的合理性,将有限差分计算值与工程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有限差分计算结果与实测值比较接近;两种结果桩身弯矩呈S型分布,每一种结果桩顶都存在一个负弯矩;有限差分位移计算结果和实测值位移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呈现“鼓肚”状;无论是剪力值还是剪力作用位置,有限差分法计算结果与实测值较好的贴近。(2)依据水平刚度分配作用在土钉与托换桩上的土压力,提出了考虑P-Δ效应的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采用该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托换桩桩身位移、地表沉降、托换桩弯矩、桩侧土压力、土钉轴力等,考虑P-Δ效应的计算结果与室内模型实验实测值较为吻合,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合理性。托换桩承担了部分既有建筑物的荷载,导致建筑物荷载传递到基坑侧壁的土压力减少,减少的土压力产生的桩身水平位移和弯矩要大于桩顶荷载P所引起的附加位移和附加弯矩。同时桩顶荷载P所引起的附加水平位移也会引起土钉部分受力,土钉受力反过来限制基坑侧向变形。(3)由现场案例监测结果可知,托换支护法桩身位移随基坑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位移曲线呈现“鼓肚式”;随着基坑的分步开挖,坡顶沉降不断增大,坡顶沉降呈现“凹槽形”曲线分布,距离基坑4-5m位置坡顶沉降最大。土钉轴力大小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枣核形”分布;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研究了托换桩桩径、托换桩桩间距、土钉长度、土钉竖向间距、土钉预应力、托换桩嵌固深度、坡顶荷载等参数对托换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特性的影响规律。在托换支护法影响参数分析中,随着土钉预应力的增加,桩身水平位移和桩身弯矩减小,但是当预应力超过40 k N后,位移和弯矩减小幅度不明显,因此托换支护法存在一个临界预应力。(4)采用有限元数值计算,分析了托换桩竖向失稳、托换桩侧向失稳、土钉抗拔破坏和整体失稳破坏四种破坏模式,同时得到不同参数对基坑整体失稳破坏的影响规律。基于对数螺线型破坏机构,推导了作用在基坑上的内能耗散率与外力功率解析表达式,提出了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下托换支护围护结构的稳定性理论计算方法。(5)依据工程结构性能要求,提出了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应用于基坑工程时的设计步骤及设计计算方法。总结归纳了托换桩内力与变形计算公式及土钉轴力计算公式;在托换微型桩单桩承载力估算基础上,给出了托换桩桩侧摩阻力及桩端阻力修正系数,并提出了托换支护法中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嵌固深度应该满足抗倾覆验算、抗隆起稳定性验算、整体稳定性验算。(6)依托某工程实例,对比分析了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的变形与内力计算结果与相同条件下的桩锚支护、地连墙支护实测结果。在建筑物沉降方面,地连墙+锚索结构整体刚度较大,在保护既有建筑物方面具有优势。通过托换支护法结构与桩锚支护结构对比,托换支护法结构要优于桩锚结构,托换支护法托换桩具有减沉桩的特点;比较三种结构下侧向位移的变化曲线,地连墙结构优于托换支护法结构,托换支护法结构优于桩锚结构。

张志慧[3](2020)在《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空间日益紧张。为了更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各个城市的高层建筑大量涌现。地下空间的发掘和利用也在城市中得到不断地发展,且规模和深度不断加大。无论是高层建筑深基础的施工还是地下空间的建设,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大规模的地下开挖,由此伴随着出现大量的深基坑工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深基坑工程的施工场地紧凑、周边环境复杂等特点,导致施工安全事故频发,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人员伤亡,产生了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BIM(Buli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综合集成建筑工程项目各相关信息的数据模型,充分利用BIM技术的参数化、动态可视化施工模拟、数据集成化等特点并结合相关信息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基于此,本文借助BIM技术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首先从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各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中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然后基于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构建深基坑施工空间拓扑关系,对工程对象间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在此基础上,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最后利用Revit二次开发技术构建并实现深基坑施工安全识别系统,以实现对知识库内容的充分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对典型的深基坑安全事故案例、深基坑三大主要施工活动的工作安全分析两方面进行分析,识别出深基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通过文本分析从事故调查报告、安全施工规范等资料数据中总结出积极有效的安全预防措施,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提供基础支撑。(2)根据深基坑施工BIM模型对工程对象进行分类,对其几何信息(包括位置信息、尺寸信息等)、非几何信息(材料信息、施工信息等)进行描述,并总结得出深基坑各工程对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Revit的可视化编程平台Dynamo提取某特定场景下的空间拓扑关系,最后将提取出的拓扑关系利用知识图谱工具进行可视化,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做铺垫。(3)构建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首先对知识库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前文描述的安全规范、工作安全分析、事故案例及空间拓扑关系等安全知识进行分类,总结得出可以描述上述安全知识的表示方法,随后分析了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需求,并对知识库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查询机制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Access 2019实现了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的构建。(4)设计并实现基于BIM技术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首先对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的框架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Revit API二次开发环境配置和开发方式进行描述,然后借助Revit和Visual Studio平台,利用C#语言进行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的开发,关键在于对知识库中的安全知识进行针对性查询,从而实现基于安全事故、基于工作安全分析、基于拓扑关系的工程对象的安全风险识别及可视化功能,以实现对知识库中安全知识的充分利用。该论文有图66幅,表30个,参考文献103篇。

李思娴[4](2020)在《基于数值模拟的地铁站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二十年来,我国城市规模极速扩张,城市化进程远超早期规划,导致城市核心区域功能与人口过于集中,交通拥堵成为普遍现象。城市核心区域地上空间有限,开发地下空间来建设轨道交通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途径。地下工程施工本身技术难度大、工程环境复杂,其与既有高层建筑、桥梁、地下工程结构等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增大了施工安全风险。掌握建(构)筑物密集区域地下工程安全风险演化规律,采取科学合理的风险管控对策降低施工安全风险,对地下工程建设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地铁8号线街道口车站深基坑开挖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核心区域复杂环境下大面积、超深地铁车站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及其演化规律,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结合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理论和工程实际情况,系统性识别了车站基坑施工存在的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基坑自身结构风险、工程及水文地质风险、周边环境风险、施工及管理风险;(2)采用FLAC数值模拟软件构建了涵盖工程地质、邻近建(构)筑物(阜华大厦、高架桥)、基坑支护结构(围护桩、内支撑)的仿真模型,结合模型计算结果,重点研究了开挖过程中围岩变形与破坏、围护桩和内支撑结构的变形及内力变化、邻近建(构)筑物受基坑开挖扰动变形的规律,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定量化及趋势性分析,指出了安全风险管控重点阶段为开挖第3、4、5阶段,重点风险防控位置包括基坑底部、侧壁、预留核心土区域和阜华大厦差异沉降区域等,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护要点;(3)研究了基坑开挖顺序、围护桩桩径和基坑单侧荷载对基坑稳定性和安全风险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基坑不对称开挖会导致先开挖一侧基坑围护桩水平位移增大、加剧预留土区域内高架桥桩的位移,增大施工安全风险;扩大围护桩的桩径可以提高其抵抗围岩变形的能力,但当桩径增加到1.6m后,控制变形的效果逐渐变小;基坑左侧阜华大厦荷载的增加,会使得围护桩水平位移向荷载相反的方向增加,基坑底部隆起也会增大,施工安全风险随之增大;(4)基于上述安全风险分析和基坑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结论,从工程地质风险管控、基坑自身结构及周边建筑物变形控制、施工管理与应急等方面提出风险管控对策,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事件给出了应急处理措施。本文将数值仿真方法应用于复杂情况下地铁车站明挖施工安全风险演化规律的定量分析中,对于揭示工程风险根本原因及提高风险防控技术措施与管理对策的科学性具有一定价值。

温平平[5](2019)在《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性及分级预警报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深基坑工程发展日新月异,更加复杂的施工环境,不断加深的基坑深度,深基坑工程安全稳定性已经成为热点话题。但深基坑面临着研究理论不足,影响因素复杂多样,设计与施工不规范等问题,由于缺乏全过程位移监测,不能及时报警,导致深基坑工程事故无法及时控制,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故了解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特性,探究其影响因素,研究深基坑工程分级预警报警十分重要。主要研究与成果为:(1)收集与研究大量深基坑工程文献资料,了解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变形特性与内力关系、破坏机理。(2)通过文献细致调查研究深基坑工程事故的发生过程,深入分析事故发生的关键节点,探寻基坑破坏前的征兆。调查了正常施工完成时或基坑破坏时水平位变形比的范围。(3)结合南昌某深基坑工程施工与监测工作,采用理正设计软件、FLAC3D软件,建立模型,模拟计算从基坑开始土方开挖至基坑底全过程的支护结构变形和内力变化特性。通过这种全过程跟踪形式的计算和监测对比表明,是有利于基坑监测监控的,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偏差,进而追踪问题根源。(4)通过案例分析计算、数值模拟,都表明南昌锚拉形式的深基坑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征,与其他一般土地区表现一样,与软土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别,破坏形式推测表现为锚杆全部失效后呈现悬臂形式结构破坏,在靠近基坑底面位置产生很大弯矩而折断。而软土地区的桩的折断是由于靠近基坑底面的“弓”形变形大、弯曲率大产生弯曲破坏。(5)综合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以及工程案例情况,探讨确定橙色和红色报警值的方法。第一次通过理论分析、论证了红色报警值、橙色报警值。(6)根据文献调查,结合基坑工程实践经验,以当前国家规范为基础,参考部分省市地方规范成果,提出的四级预警报警策略有重大意义,实施方案可行。提出的应急管理措施可供参考。本分级方案缓解了设计压力,有利于解决当前设计施工中存在的矛盾状况。(7)研究锚索轴力变化、超载、超挖、地下水水位变化等对桩身水平位移以及内力变化。研究表明,桩锚支护结构的锚杆的上下位置、水平间距设置和预应力大小对于控制变形作用很大。在一般土地区的基坑,第一道锚杆的作用大于第二道的,因此务必精心设计和施工,同时加强锚杆的监测及时、有效非常重要。

梁怀刚[6](2019)在《燕翔饭店改扩建项目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结合北京燕翔饭店改扩建项目工程的结构、施工特点等[1],对毗邻构筑物深基坑监测技术、劲性混凝土结构三维模拟施工技术、单元体幕墙施工技术、尺寸可调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自爬式卸料平台及荷载监控系统、沙土地质深基坑局部降水技术等展开研究应用。(1)基于距离微小位移测量在深基坑检测中的关键技术[2]。采用视觉测量相关技术和远距离红外激光照明技术,实现远距离微小位移的在线非接触测量。在明确系统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完成系统所需设备的选型及系统建立、调试。在构建的实验系统上,完成各阶段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后进行系统联调,形成原型系统。通过标志点设计、研究日光气温变化影响、图像分析及无线传感网络搭建,建立数据库,采集分析监测变形数据,达到时时监控。(2)劲性混凝土结构三维模拟施工关键技术[3]。本技术重点在于使用Tekla Structures软件对曲梁和斜柱节点处的钢筋和钢结构进行建模[4]。召开专题研讨会,针对各项问题制定详细解决措施,责任到人;安排钢结构深化设计人员5名,土建工程师3名与设计单位2名结构设计师,共同完成劲性结构的建模及问题解决。在工程施工前,完成钢结构深化工作及主体结构中钢筋的排布形式。(3)单元体幕墙施工关键技术[5]。从单元体幕墙的设计、加工、运输、安装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探讨探究。查阅以往施工资料,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对幕墙安装的各节点(槽式埋件的预埋、正负零处防水处理)做法进行优化。(4)尺寸可调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通过实地参观考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借鉴以往成熟做法的基础上,对电梯井道操作平台的做法进行优化。通过理论计算来确定平台的支撑形式,经与现场施工人员讨论研究,最终实现平台尺寸可调的目的。为了确保设计的操作平台更具实用性,按比例缩放制作了此操作平台模的型。最终保证了此操作平台适用于各种楼层高度、各种洞口尺寸,施工便捷,防护简易[6]。(5)自爬式卸料平台及荷载监控技术。借鉴集成式架体的附着原理[7],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卸料平台的尺寸大小及承载力。利用集成架体的爬升原理,为卸料平台建立独立的爬升体系,实现卸料平台的自主爬升。另,根据汽车地磅原理,加装超载报警装置[8],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能精确地测量负载,避免安全事故。(6)沙土地质深基坑局部降水技术。经现场勘察,借鉴以往工程成功案例,先后采取增设降水井、明沟排水、制作简易集水装置等措施,成功解决沙土地质深基坑局部降水的问题。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7](2015)在《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隧道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各国隧道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在总结中国隧道工程建设历程和现状、技术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对未来隧道工程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然后分别从钻爆法、盾构工法、沉管工法、明挖法和抗减震设计等方面对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进而从不同工法(钻爆法、盾构工法、TBM、沉管工法、明挖法)的角度对隧道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剖析;最后从运营通风、运营照明、防灾救灾、病害、维护与加固等方面对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为隧道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卢一凡[8](2011)在《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安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construction scale of high-rise buildings year by year, more and more deep excavation engineering appears and some accidents happens occasionally, which results not only huge economic losses, but also bad impacts on society. Therefore, the safety control of the deep excavation engineering has become an urgent issue to be solved.Firstly, the study situation of the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of deep excavation engineering at home and abroad was reviewed. Moreover the 50 deep excavations with accidents in Wuhan since 1994 was gathered and analyzed.36 of these deep excavations with soil nails was especially analyzed and the reasons of the accidents were analyzed and sumerized.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more than 80% of the accidents are related to the surface water etching after rainfall and the leaking from sunken pipe culvert in the soil mass.The undisturbed soil samples were gathered from an excavation accident site for the following tests:characteristics test, no-expansion saturation test, single direction expansion saturation test and the single direction expansion saturation test with dewatered samples. The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lay in the surface of the slope will easily dewater in high temperature in the summer in Wuhan, the numerous slight cracks (especially vertical cracks) in the soil mass easily occurred in. When encountering the rainfall, the rainwater will infiltrate into the soil mass rapidly through those vertical cracks, and the soil mass will expand and be softened. The intensity parameters obtained from tests with this soft soil were input into the "TianHan" software to re-check the stability for two failure slopes. It was point out design defects in the accidental excavation engineerings and the suggestion to improve design the deep excavation was presented.The causal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accidents of soil nail excavation, the design defects and the construction defects are analyzed in the thesis. Based on Fault Tree Analysis Method and the rating method in "Standard for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Civil Buildings", the safety grade appraised system for the soil nail excavation is established and applied to three engineering projects. Finally, a typical accident excavation of is chosen to study the tradeoff selection process between the controllable accident risk and construction safety performance.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Weight Method are applied to make quantitative analysis for decision-making behavio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wo multi-objective risk decision methods are analyzed.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Entropy Method is more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when the appraisal index is more qualitative and more quantitve factor.

王沙燚[9](2008)在《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文中研究说明灾害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巨系统,它的发生、演化都具有相当复杂的特征,如有序化、突跳性、不可逆性、长期不可预测性以及模糊性、灰色特性等,这些特征都是传统的牛顿力学所不能描述的。然而,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等非线性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的出现,使得从总体上研究系统灾变的非线性动力学发生、演化过程及控制因素成为可能。以耗散结构、协同、突变论、混沌理论的非线性理论强调了系统发生、演化的方向,亦即系统演化的不可逆性。开放的灾害系统吸收负熵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非线性作用,并在涨落作用下通过自组织和突变形成新的有序的结构—耗散结构。本文从耗散结构和自组织的角度研究整理了实际工程中的滑坡、围岩系统演化、水土流失、生物湮灭等灾变过程的发生、演化,总结了复杂性科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指导作用,并介绍了耗散理论在社会经济、证券市场、气象、水文循环中的应用。突变理论是研究系统的状态随外界控制参数连续改变而发生不连续变化的数学理论,是研究灾变系统突跳特性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在系统危险性评价、预测和采矿、水利工程中灾害分析的应用,以及在隧道、地下硐室施工中防灾的指导作用;介绍了含软弱夹层岩体边坡失稳问题和建筑火灾的燕尾突变模型的应用。针对灾害系统的模糊性和灰色特性,本文介绍了利用模糊理论和灰色预测理论,为灾害系统的分级、综合评价、聚类分析和灾害的预测等问题整理出了较系统的解决办法。此外,灾害链理论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灾害理论,本文介绍了基于灾害链式发生机理的防灾减灾新方法的当前有关成果。信息熵是热力学熵的推广,是系统混乱程度的测度。灾害系统的发生就是降维、有序化的过程,因此,用信息熵的演化来描述灾害系统的发生、演化特征是可行的。本文在修正一些既有灾害熵表述的不足之处基础上,构造灾变信息熵基本量的特征,并提出了基于损伤张量第一不变量构造损伤信息熵的观念。介绍了信息熵应用于系统的安全评价以及水文循环等实际问题中。混沌论是上世纪60年代才建立起来的科学,混沌是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无规则性或不规则性,灾害的混沌特征主要表现在短期可预测而长期不可预测的特征。用Lyapunov指数、Kolmogorov熵、分数维等研究、预测灾害系统的演化,以达到防灾的目的。本文介绍了滑坡、基坑的非线性混沌预测以及基于混沌理论的冲击地压预测的具体方法。本文总结大量的灾害研究的资料,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总结了灾害系统的非线性与灾变动力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从大系统角度讨论了如何研究灾害孕育、演化、发生、传播、影响,评定、预测和防止的普遍规律和方法。提出了建立灾害系统和灾变动力学的思想和理论框架体系,为灾害研究以及防灾减灾提供了新思路。

陈国周[10](2008)在《岩土锚固工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岩土锚固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基坑、边坡、隧道等工程中,然而其力学机理仍有待完善。本文从锚杆摩阻力分布、锚杆支护基坑的杆系有限元分析及岩质边坡锚杆支护三维稳定分析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利用点荷载作用于半无限空间的Mindlin位移解,考虑锚杆与土体界面的渐进破坏过程,推导出界面摩阻力的微分方程解析解。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把计算结果和现场试验值进行比较,结果较为吻合,两者的数据都表明,随着锚头拉力的增加,锚杆摩阻力峰值逐渐向锚杆末端转移,而锚杆前端则发生部分范围的滑移。然后利用所求得的解析解,研究了土体弹模、锚杆孔径对锚杆摩阻力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体弹模越大,则界面上的摩阻力越容易达到峰值从而产生破坏。而锚杆孔径越大,则界面上的摩阻力上升越慢,可延缓破坏过程。(2)根据深基坑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法的施工特点,改进了杆系有限元计算模型,提出柔性支护的开挖荷载计算方法,使之可以适用于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法,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对一个实际工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用改进后的杆系有限元方法在计算基坑水平位移、锚杆轴力方面较方便快捷,计算值与实测值也较为吻合。(3)提出岩质边坡沿软弱结构面滑移—剪切的三维稳定分析方法,这种破坏模式是工程中常见的。在分析模型中,下滑体沿滑动面下滑,在其他的面上则产生剪切。在结构面上满足莫尔库伦破坏准则,把剪切面上的摩阻力向下滑方向投影,由下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求解出未知力,通过迭代可以求得稳定系数。本文推导了相关的计算式,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利用这个程序,研究了锚杆的倾角与倾向、边坡长度等因素对边坡的影响,比较了三维分析与二维分析的差别。(4)对河南高速公路的一处45m高的边坡分别使用二维与三维方法进行稳定分析,采用了压力分散型锚索和混凝土梁进行支护,在锚头处安装12个锚索内力测力计。观测结果表明锚索内力变化平稳,支护效果良好。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锚杆轴力沿高度方向的分布规律及锚杆安全系数随时间变化特点。

二、豪景大厦基坑边坡局部滑坡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豪景大厦基坑边坡局部滑坡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预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1.3.1 深基坑工程现状
        1.3.2 深基坑施工事故统计分析现状
        1.3.3 深基坑施工风险预测研究现状
        1.3.4 案例推理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
    2.1 深基坑事故特征
    2.2 相关事故理论基础
        2.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2 海因里希法则
        2.2.3 博德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4 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5 轨迹交叉理论
        2.2.6 安全事故致因层次理论
    2.3 案例推理理论
        2.3.1 基本原理
        2.3.2 案例表示
        2.3.3 案例检索
        2.3.4 案例调整与修改
        2.3.5 案例学习
    2.4 机器学习理论
        2.4.1 机器学习
        2.4.2 CART回归树
        2.4.3 梯度提升决策树算法
第3章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表征指标提取及其权重确定
    3.1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表征指标的选取
        3.1.1 资料收集与整理
        3.1.2 典型案例及分析
        3.1.3 基于文献分析归纳指标
        3.1.4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表征信息指标体系
    3.2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表征指标权重确定
        3.2.1 信息熵简介
        3.2.2 信息熵计算权重方法
        3.2.3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表征指标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CART模型的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分析与预测
    4.1 CART模型构建与分类指标评价
        4.1.1 CART模型构建
        4.1.2 分类指标评价
    4.2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刻述和描述
    4.3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分类预测分析
        4.3.1 预测结果判断
        4.3.2 预测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平台构建与开发
    5.1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库构建
        5.1.1 基于框架表示法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案例
        5.1.2 案例库构建思路
        5.1.3 案例库功能
    5.2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平台开发及验证
        5.2.1 平台架构及工作流程
        5.2.2 平台案例检索方法
        5.2.3 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平台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机理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型桩支护法
        1.2.2 土钉墙支护法
        1.2.3 复合土钉墙支护法
        1.2.4 托换支护法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存在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托换单桩的内力分析与计算
    2.1 综合刚度原理及双参数法
    2.2 托换桩的有限差分解
        2.2.1 基本假定
        2.2.2 微分方程的建立
        2.2.3 单桩有限差分解
    2.3 实例分析
        2.3.1 工程概况
        2.3.2 基坑设计参数
        2.3.3 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P-Δ效应的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变形协调与荷载传递机理
    3.1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计算模型
    3.2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内力与变形计算方法
        3.2.1 土钉与托换桩的水平刚度系数
        3.2.2 土压力分配计算
        3.2.3 传统的杆系有限元法
        3.2.4 考虑P-Δ效应的杆系有限元法
        3.2.5 基坑坡顶沉降(S_1)
        3.2.6 托换桩的沉降(S2)
    3.3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结构理论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3.3.1 托换桩桩身位移对比
        3.3.2 地表沉降分析
        3.3.3 托换桩弯矩分析
        3.3.4 桩侧土压力分析
        3.3.5 土钉轴力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影响参数分析研究
    4.1 工程案例与数值模型
        4.1.1 工程概况
        4.1.2 模型介绍
        4.1.3 材料计算参数
        4.1.4 数值分析工况
    4.2 监测结果与数值结果分析
        4.2.1 桩身位移分析
        4.2.2 地表沉降分析
        4.2.3 托换桩弯矩分析
        4.2.4 土钉轴力分析
        4.2.5 基坑侧壁土压力分析
    4.3 托换支护法影响参数分析
        4.3.1 坡顶荷载影响
        4.3.2 托换桩桩径影响
        4.3.3 托换桩桩间距影响
        4.3.4 土钉长度的影响
        4.3.5 土钉竖向间距影响
        4.3.6 土钉预应力影响
        4.3.7 托换桩嵌固深度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稳定性分析研究
    5.1 托换支护法结构的破坏模式
        5.1.1 托换桩竖向失稳
        5.1.2 托换桩侧向失稳
        5.1.3 土钉抗拔破坏
        5.1.4 整体失稳破坏
    5.2 托换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5.2.1 嵌固深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5.2.2 土钉长度对稳定性的影响
        5.2.3 土钉水平间距对稳定性的影响
        5.2.4 桩间距对稳定性的影响
        5.2.5 坡顶荷载对稳定性的影响
    5.3 基于极限上限法稳定性简化计算方法
        5.3.1 土体自重的外功率
        5.3.2 坡顶既有建筑物荷载的外功率
        5.3.3 托换桩桩顶的外荷载功率
        5.3.4 滑动面上的内部能量耗散
        5.3.5 土钉的外功率
        5.3.6 托换桩的抗力功率
        5.3.7 整体稳定性分析
        5.3.8 算例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工程设计方法研究
    6.1 设计步骤
    6.2 设计计算方法
        6.2.1 土钉设计参数
        6.2.2 托换桩设计参数
        6.2.3 托换桩内力与变形计算
        6.2.4 土钉轴力计算
        6.2.5 单桩承载力计算
        6.2.6 托换桩弯剪验算
        6.2.7 抗倾覆稳定验算
        6.2.8 抗隆起稳定验算
        6.2.9 整体稳定性验算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结构工程应用研究
    7.1 工程实例
        7.1.1 工程概况
        7.1.2 土层参数
        7.1.3 基坑设计参数
    7.2 托换支护法与桩锚结构、地连墙结构内力与变形对比分析
        7.2.1 计算参数
        7.2.2 内力与变形对比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创新点
    8.3 不足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及思路
2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1 相关理论概述
    2.2 基于事故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3 基于JSA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BIM的深基坑空间拓扑关系构建
    3.1 BIM概述
    3.2 BIM模型工程对象分类与表达
    3.3 构建深基坑工程对象空间拓扑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构建
    4.1 知识库理论
    4.2 安全知识分类与表达
    4.3 构建施工安全风险知识库
    4.4 本章小结
5 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
    5.1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系统概述
    5.2 基于BIM的施工安全风险识别插件开发
    5.3 基于二次开发技术的知识库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数值模拟的地铁站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研究现状
        二、基坑施工变形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第一章 地铁站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理论
    第一节 地铁站基坑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一、地铁建设工程风险管理理论
        二、地铁站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因素
    第二节 基坑施工变形机理
        一、围护结构变形
        二、周边地表沉降变形
        三、基坑底部隆起变形
        四、基坑施工变形控制标准
    第三节 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影响机理
        一、土体竖向位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二、土体水平位移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影响
        三、建筑物变形控制标准
第二章 工程概况及安全风险识别
    第一节 工程概况
        一、工程地质
        二、水文地质
        三、周边环境
    第二节 工程设计方案
        一、基坑围护支撑体系
        二、工程监测方案
    第三节 工程安全风险识别
        一、地铁站基坑自身及结构风险
        二、工程及水文地质风险
        三、周边环境风险
        四、施工及管理风险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铁站基坑施工数值模拟研究
    第一节 FlAC简介
    第二节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设计
        二、模型边界条件设定
        三、初始应力平衡
        四、模拟基坑开挖
    第三节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一、基坑围岩变形
        二、围护桩内力及变形
        三、内支撑轴力
        四、周边环境影响
    第四节 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一、围护桩变形实测与模拟对比
        二、内支撑轴力实测与模拟对比
        三、地表沉降实测与模拟对比
        四、误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铁站基坑施工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基坑开挖顺序影响
        一、围护桩水平变形
        二、高架桥桩桩顶沉降
    第二节 围护桩桩径影响
        一、围护桩水平变形
        二、基坑底部隆起变形
    第三节 基坑周边建筑物荷载影响
        一、围护桩水平变形
        二、基坑底部隆起变形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风险防控对策
    第一节 地质风险防控
        一、开挖期间的地质情况编录
        二、及时处理不良地质体
    第二节 周边建筑物变形风险防控
        一、控制变形根源
        二、阻隔变形传播
        三、提高建筑物抵抗变形的能力
        四、建筑物变形动态调整
        五、加强施工监测
        六、具体方案实施
    第三节 车站基坑结构变形风险防控
        一、基坑支护体系优化
        二、基坑开挖方案优化
    第四节 施工管理风险防控
    第五节 风险事件应急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5)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性及分级预警报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锚支护结构技术特点与应用发展研究现状
        1.2.2 桩锚支护深基坑工程事故研究现状
        1.2.3 桩锚支护结构变形与受力特性研究现状
        1.2.4 基坑监测与预警报警控制值研究现状
    1.3 深基坑工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3.1 深基坑工程的特点
        1.3.2 深基坑工程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
第2章 深基坑桩锚支护的机理分析
    2.1 概述
    2.2 桩锚支护结构的体系和特点
    2.3 桩锚支护体系的作用机理
        2.3.1 支护桩的作用与效应
        2.3.2 锚杆的作用与效应
    2.4 桩锚支护基坑工程破坏形式与原因
    2.5 桩锚支护结构变形特点
        2.5.1 概述
        2.5.2 影响因素分析
        2.5.3 基坑水平位移规律
        2.5.4 现场监测与分析
        2.5.5 变形特征归纳总结
    2.6 深基坑工程破坏事故案例与征兆探究
        2.6.1 基坑工程事故案例
        2.6.2 破坏前征兆信息总结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南昌某基坑工程施工监控实践与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3.2.1 工程地质条件
        3.2.2 水文地质条件
        3.2.3 地下室施工及维护期间水文条件
    3.3 桩锚支护结构变形与内力计算分析
        3.3.1 支护结构设计概况
        3.3.2 分工况的支护桩变形与内力计算分析
        3.3.3 基坑整体稳定性分析
        3.3.4 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分析
        3.3.5 基坑抗隆起分析
    3.4 施工监测方法与结果
        3.4.1 监测项目与要求
        3.4.2 监测工作布置
        3.4.3 监测结果整理分析
    3.5 正常使用状态下全过程支护结构变形和锚杆轴力特点分析
        3.5.1 全过程支护桩变形特点与分析
        3.5.2 与全过程变形监测结果比较分析
        3.5.3 开挖与超挖期间锚索轴力变化特点分析
        3.5.4 裸挖情况下开挖深度与桩顶水平位移的关系
    3.6 两类重要因素对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
        3.6.3 地下水位与桩顶水平位移的关系
    3.7 基于案例技术分析的基坑监控要点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FLAC~(3D)数值模拟分析与参数影响研究
    4.1 FLAC~(3D)简介
        4.1.1 FLAC~(3D)中的弹塑性本构关系
        4.1.2 摩尔一库仑(Mohr-coulomb)弹塑性生本构模型
    4.2 模型单元的建立
        4.2.1 深基坑建模范围
        4.2.2 支护结构模型
    4.3 岩土本构模型及相应材料参数的选取
    4.4 基坑开挖与支护工况的模拟
        4.4.1 FLAC~(3D)水平位移数值模拟
        4.4.2 FLAC~(3D)锚索轴力模拟分析
    4.5 FLAC~(3D)模拟值与监测值和设计值的对比分析
        4.5.1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4.6 模拟不同因素对基坑影响的分析
        4.6.1 预应力锚索的水平间距影响
        4.6.2 锚杆倾角的影响
        4.6.3 锚索竖向间距对桩身水平位移的影响
        4.6.4 锚索预应力对桩身水平位移影响
        4.6.5 土体强度参数的影响
        4.6.6 桩径变化对桩身位移影响
        4.6.7 超挖深度对桩身水平位移的影响
    4.7 模拟锚索失效对土体变形影响
        4.7.1 锚索对土体变形控制影响
        4.7.2 不同失效条件下桩身水平位移
    4.8 支护桩极限开挖深度探讨
        4.8.1 无锚支护桩极限开挖深度探讨
        4.8.2 单锚支护桩极限开挖深度探讨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坑围护结构变形预警值(特征)调查研究
    5.1 概述
    5.2 支护结构变形理论预测方法研究
    5.3 基于实测深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的预警值调查研究
        5.3.1 相关规范变形控制值的特点
        5.3.2 软土地区基坑变形控制值的特点
        5.3.3 一般岩土地区变形控制值的特点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坑工程分级预警报警策略和方案研究
    6.1 分级预警报警必要性
    6.2 预警报警控制策略研究
        6.2.1 当前的报警实践和研究情况
        6.2.2 建筑深基坑工程四级预警报警方案研究
        6.2.3 考虑因素与方法优点
        6.2.4 预警报警的应急管理
    6.3 红色报警控制值的确定研究
        6.3.1 基于实测变形统计调查确定红色报警控制值
        6.3.2 悬臂排桩支护红色报警值研究论证
        6.3.3 依据土体强度降低幅度论证研究支护桩变形橙色报警值
    6.4 案例评判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燕翔饭店改扩建项目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距离微小位移测量在基坑监测中的关键技术
        1.2.2 超高层建筑劲性混凝土结构三维模拟施工关键技术
        1.2.3 单元体幕墙施工关键技术
        1.2.4 尺寸可调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施工关键技术
        1.2.5 自爬式卸料平台及荷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1.2.6 沙土地质深基坑局部降水关键技术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基于距离微小位移测量在基坑监测中的关键技术
        1.3.2 劲性混凝土结构三维模拟施工关键技术
        1.3.3 单元体幕墙施工关键技术
        1.3.4 尺寸可调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施工关键技术
        1.3.5 自爬式卸料平台及荷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1.3.6 沙土地质深基坑局部降水关键技术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总体思路
第2章 项目施工信息数字化关键技术研究
    2.1 基于距离微小位移测量在基坑监测中的关键技术
        2.1.1 项目简介
        2.1.2 主要研究内容
        2.1.3 具体技术路线
        2.1.4 系统构成
        2.1.5 单目视觉测量系统
        2.1.6 光源设计
        2.1.7 靶标设计
        2.1.8 传感网络系统
        2.1.9 实验结果及实用案例
        2.1.10 监测预警值确定
        2.1.11 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措施
        2.1.12 实施效果
    2.2 劲性混凝土结构三维模拟施工关键技术
        2.2.1 建立三维模型
        2.2.2 建立节点及细部
        2.2.3 分析节点,碰撞检查
        2.2.4 劲性结构节点施工
        2.2.5 实施效果
第3章 项目建筑外装饰关键技术
    3.1 单元体幕墙施工关键技术
        3.1.1 工艺原理
        3.1.2 施工工艺流程
        3.1.3 操作要点
        3.1.4 实施效果
第4章 项目关键施工措施技术
    4.1 尺寸可调式电梯井道操作平台施工关键技术
        4.1.1 设计思路及理念
        4.1.2 主要材料
        4.1.3 电梯井支撑平台结构设计
        4.1.4 计算书
        4.1.5 实施效果
    4.2 自爬式卸料平台及荷载监控系统关键技术
        4.2.1 卸料平台结构构造
        4.2.2 平台组装
        4.2.3 附墙安装
        4.2.4 平台吊装
        4.2.5 防护安装
        4.2.6 平台提升
        4.2.7 平台拆除
        4.2.8 实施效果
    4.3 沙土地质深基坑局部降水关键技术
        4.3.1 现场现状
        4.3.2 采取的措施
        4.3.3 简易降水装置的制作
        4.3.4 实施效果
第5章 施工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 引言
1 隧道工程建设成就与展望(山东大学李术才老师提供初稿)
    1.1建设历程
    1.2 建设现状
    1.3 技术发展与创新
        1.3.1 勘测与设计水平不断提高
        1.3.2 隧道施工技术的发展
        1.3.3 隧道工程防灾和减灾技术的进步
        1.3.4 隧道工程结构新材料与运营管理的进步
    1.4 展望
        (1)隧道全寿命与结构耐久性设计
        (2)隧道精细化勘测与地质预报
        (3)岩溶隧道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4)水下隧道建设关键技术
        (5)复杂及深部地层大型掘进机施工关键技术
        (6)岩爆与大变形灾害预测预警与控制技术
2 隧道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
    2.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提供初稿)
        2.1.1 设计理论
        2.1.1.1 古典压力理论
        2.1.1.2 弹塑性力学理论
        2.1.1.3 新奥法理论
        2.1.1.4能量支护理论
        2.1.1.5 其他理论
        2.1.2 设计模型
        2.1.2.1 荷载-结构模型
        2.1.2.2 地层-结构模型
        (1)解析法
        (2)数值法
        2.1.3 设计方法
        2.1.3.1 工程类比法
        2.1.3.2 信息反馈法
        2.1.3.3综合设计法
        2.1.4 设计参数
        2.1.5 小结
    2.2 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2.2.1 盾构隧道管片选定及设计
        2.2.1.1 管片类型、接头方式的选择
        2.2.1.2 管片结构设计
        2.2.1.3 管片防水设计
        2.2.2盾构的构造、设计与选型
        2.2.2.1盾构主体设计
        2.2.2.2 盾构刀盘刀具的设计
        2.2.2.3 盾构其他部分的构造与设计
        2.2.2.4 盾构选型
        2.2.3 开挖面稳定
        2.2.4 盾构掘进控制设计
        2.2.4.1 盾构掘进参数控制
        2.2.4.2 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2.2.5 小结
    2.3 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2.3.1 沉管管段设计
        2.3.2 防水与接头设计
        2.3.3抗震设计
        2.3.4 防灾研究
    2.4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2.4.1 明挖隧道基坑设计的主要内容
        2.4.2 设计理论———土压力理论
        2.4.3 设计模型
        2.4.4 设计方法
        2.4.4.1 围护结构设计方法
        2.4.4.2 内支撑体系设计方法
        2.4.4.3 基坑稳定性设计方法
        2.4.4.4 基坑变形控制设计方法
        2.4.5 其他
    2.5 抗减震设计(西南交通大学何川、耿萍、张景、晏启祥老师提供初稿)
        2.5.1 隧道震害
        (1)隧道震害的类型
        (2)隧道震害原因
        (3)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2.5.2 抗震计算方法
        2.5.2.1 静力法
        2.5.2.2 反应位移法
        2.5.2.3 时程分析法
        2.5.3 抗减震构造措施
        2.5.3.1 抗震构造措施
        2.5.3.2 减震构造措施
        2.5.4 小结
3 隧道施工技术
    3.1 钻爆法(山东大学李术才、李利平老师,长安大学陈建勋、罗彦斌老师,西南交通大学杨其新老师提供初稿)
        3.1.1 钻爆法施工的发展与现状
        3.1.2隧道钻爆开挖技术
        3.1.3 隧道支护技术
        3.1.4 监控量测
        3.1.5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
        3.1.6 隧道突水突泥灾害防控技术
        3.1.7 小结
    3.2盾构工法(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提供初稿)
        3.2.1 盾构始发、到达技术
        (1)盾构始发技术
        (2)盾构到达技术
        (3)端头加固
        3.2.2盾构掘进技术
        (1)开挖面稳定控制
        (2)盾构掘进姿态控制
        (3)刀具磨损检测
        3.2.3 管片拼装技术
        3.2.5 壁后注浆技术
        3.2.5带压进仓技术
        3.2.6 地中对接技术
        3.2.7 特殊地层条件施工技术
        3.2.8 盾构施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刀具磨损问题
        (2)管片上浮问题
        (3)高水压、长距离、大直径盾构隧道问题
        3.2.9 盾构施工新技术展望
    3.3 TBM隧道修建技术(北京交通大学谭忠盛老师提供初稿)
        3.3.1 概述
        3.3.2 TBM的工程应用
        3.3.3 TBM制造技术
        3.3.3.1 TBM刀盘刀具研制
        3.3.3.2 大坡度煤矿斜井TBM研制
        3.3.3.3 大直径多功能TBM研制
        3.3.3.4 小型TBM研制技术
        3.3.3.5 TBM再制造技术
        3.3.4 TBM隧道地质勘察技术
        3.3.5 TBM施工选型技术
        3.3.6 TBM洞内组装及拆卸技术
        3.3.7 TBM掘进技术
        3.3.7.1 敞开式TBM掘进
        (1)刀盘刀具设置技术
        (2)不良地质段TBM施工技术
        3.3.7.2 护盾式TBM掘进技术[373-379]
        (1)护盾TBM卡机脱困技术
        (2)护盾TBM预防卡机技术
        3.3.8 TBM长距离出渣运输技术
        3.3.9 TBM施工测量技术
        3.3.10 TBM支护技术[385-387]
        (1)衬砌与TBM掘进同步技术
        (2)复合衬砌施工技术
        (3)管片拼装技术
        3.3.11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388-390]
        3.3.12 TBM新技术展望[337,388-391]
    3.4沉管工法(同济大学丁文其老师提供初稿)
        3.4.1 地基处理
        3.4.2 管节制作
        3.4.3 管节沉放对接
    3.5 明挖法(北京工业大学张明聚、郭雪源老师提供初稿)
        3.5.1 施工原则
        3.5.2 围护结构施工技术
        3.5.2.1 土钉支护施工技术
        3.5.2.2 锚索支护施工技术
        3.5.2.3 灌注桩施工技术
        3.5.2.4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3.5.2.5 钢板桩施工技术
        3.5.2.6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
        3.5.2.7 双排桩施工技术
        3.5.2.8 微型钢管桩施工技术
        3.5.2.9 SMW施工技术
        3.5.2.10 旋喷桩施工技术
        3.5.3 支撑体系施工技术
        3.5.3.1 内支撑施工技术
        3.5.3.2 锚索(杆)施工技术
4 隧道运营环境与安全管理
    4.1 运营环境
        4.1.1 运营通风(长安大学王亚琼、王永东老师,兰州交通大学孙三祥老师提供初稿)
        4.1.1.1 隧道通风污染物浓度标准研究
        4.1.1.2 横向通风研究
        4.1.1.3 纵向通风研究
        4.1.1.4 互补式纵向通风研究
        4.1.1.5 特殊隧道工程通风研究
        (1)高海拔公路隧道
        (2)沙漠隧道
        (3)曲线隧道
        (4)城市隧道
        4.1.1.6 通风控制模式研究
        4.1.1.7隧道通风数值模拟
        4.1.1.8 隧道通风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4.1.1.9 隧道通风现场测试分析
        4.1.1.10 通风理论及软件设计研究
        4.1.2 隧道运营照明(西南交通大学郭春老师、长安大学王亚琼老师提供初稿)
        4.1.2.1 隧道照明光源研究
        4.1.2.2 隧道照明适用性研究
        4.1.2.3 隧道照明节能与安全研究
        4.1.2.4 隧道照明控制模式研究
        4.1.2.5 照明仿真计算及测试
        4.1.3 隧道运营环境研究展望
    4.2 防灾救灾(北京交通大学袁大军老师,长安大学王永东老师,中南大学易亮老师提供初稿)
        4.2.1 隧道火灾
        4.2.1.1 隧道火灾发展规律研究
        4.2.1.2 隧道火灾救援与人员逃生
        4.2.1.3 隧道衬砌结构高温下的力学性能
        4.2.1.4 隧道路面材料阻燃技术
        4.2.2 隧道防爆
        4.2.2.1 隧道内爆炸
        4.2.2.2 隧道外爆炸
        4.2.3 隧道防水
        4.2.3.1隧道水灾害机理研究
        4.2.3.2 隧道水灾防治研究
        (1)水灾害预报探测技术
        (2)突水灾害的治理技术
        4.2.4 隧道防冻
        4.2.4.1 冻胀机理分析和冻胀力研究
        4.2.4.2 寒冷地区隧道温度场
        4.2.4.3 隧道冻害防治研究
    4.3 病害(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3.1 隧道病害的种类
        4.3.2 隧道病害的分级
    4.4 维护与加固(重庆交通大学张学富、周杰老师提供初稿)
        4.4.1 衬砌加固
        4.4.2 套拱加固
        4.4.3 注浆加固
        4.4.4 换拱加固
        4.4.5 裂缝治理
        4.4.6 渗漏水治理
5 结语

(8)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背景
    1.2 土钉支护工程的含义和特点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安全事故调查与分析
    2.1 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事故案例调查与统计
    2.2 武汉地区特殊的工程地质条件
    2.3 基坑工程的两个常见技术问题
    2.4 基坑施工作业层面的违规行为特征
    2.5 技术指导工作的不完善
    2.6 本章小结
3 强降雨快速引发深基坑事故成因的试验及分析
    3.1 现行基坑边坡稳定性校核方法质疑
    3.2 粘性土抗剪强度遇水下降的试验及分析
    3.3 案例工程边坡稳定性的重新验算
    3.4 粘性土区域基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设想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事故树法的基坑安全评价研究
    4.1 事故树建模的基本方法及步骤
    4.2 基于事故树法土钉支护边坡失稳评价模型
    4.3 边坡失稳的事故树综合评价体系
    4.4 基坑工程典型事故的安全评价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深基坑工程实例的多目标决策风险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可选方案、评价对象因素及方案的设计依据
    5.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目标决策风险评价
    5.4 针对基坑支护选型的嫡权法风险评价
    5.5 多目标风险决策的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灾害的含义和类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
    1.4 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与主要结果
    1.5 关于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灾变与耗散结构理论
    2.1 灾变系统耗散结构与非线性系统科学的复杂性概述
    2.2 复杂开放系统的耗散特征
    2.3 耗散系统的非平衡热力学理论
    2.4 现代非线性理论基础
    2.5 工程结构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程推导工具
    2.6 耗散结构系统的动力学灾变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系统灾变行为的协同学理论基础
    3.1 协同学的基本理论
        3.1.1 协同学的基本概念
        3.1.2 一些典型系统的协同学数学描述
    3.2 灾害发生的自组织特性
    3.3 灾害自组织的幂分布律
    3.4 灾变过程的随机扩散特征
    3.5 灾害系统演化的沙堆动力学模型
    3.6 工程系统灾变的自组织理论应用
    3.7 岩石—岩体工程系统灾变的协同、分岔分析应用
    3.8 电力系统大停电事故的协同学分析与预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系统灾变行为的突变论特征
    4.1 突变论的基本概念
    4.2 突变论理论基础与基本分析方法
    4.3 事故和灾害的突变论预测与评价
    4.4 突变理论在岩土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4.5 突变理论在采矿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4.6 突变理论在水利工程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4.7 降雨裂缝渗透影响下山体边坡失稳灾变分析
    4.8 灾变分析的燕尾型突变动力学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灾变行为的模糊理论描述
    5.1 模糊数学基础
    5.2 灾害评估研究内容与方法
    5.3 灾变问题的模糊分析及隶属度函数
    5.4 灾变特征的模糊识别评价
    5.5 灾变状态的模糊综合分析与评定
    5.6 灾变信息熵的模糊性
    5.7 基于模糊马尔可夫链状原理的灾害预测
    5.8 工程系统灾变的多理论综合模糊分析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系统生态环境灾变的链式的理论
    6.1 自然灾害链式的理论体系
    6.2 灾害链式结构的数学关系与模型分析
    6.3 自然灾害链断链减灾模式分析
    6.4 自然灾害链式理论的工程分析算例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系统灾变的灰色预测
    7.1 灰色分析的基本数学原理
    7.2 灾害的灰预测
    7.3 灰色预测理论的应用
    7.4 灰色理论与其它理论的结合应用
    7.5 灰色多维评估理论与应用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系统灾变特征的信息熵表示
    8.1 熵的概念与基础
    8.2 各种熵间的关系与应用
    8.3 最大熵原理及其在灾害分析中的应用
    8.4 工程结构分析中灾变信息熵应用
    8.5 灾变信息熵的非确定性描述
    8.6 信息熵在系统安全、风险、灾变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灾变演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综合分析
    9.1 工程灾变问题中的非线性动力学混沌分析
    9.2 混沌的的识别与预测
    9.3 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相空间重构技术与应用
    9.4 基于机理模型的工程灾变综合分析
    9.5 工程灾变问题中的综合分析方法与模型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10)岩土锚固工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1.1.1 岩土锚固的定义及其特点
        1.1.2 锚杆的使用历史
        1.1.3 岩土锚固的应用前景
        1.1.4 岩土锚固存在的问题
    1.2 岩土锚固的研究现状
        1.2.1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研究现状
        1.2.2 锚杆支护效果的研究现状
        1.2.3 岩土锚固稳定分析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相应的技术路线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锚杆与土体界面渐进破坏分析
    2.1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2.1.1 有限元模型
        2.1.2 计算结果分析
    2.2 锚杆与土体界面渐进破坏的解析解
        2.2.1 假设条件与Mindlin公式简介
        2.2.2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微分方程的推导
        2.2.3 锚杆摩阻力解析解的求解
        2.2.4 解析解与试验值的对比分析
    2.3 锚杆摩阻力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算例简介
        2.3.2 土体弹模对摩阻力分布的影响
        2.3.3 锚杆孔径对摩阻力分布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杆系有限元分析
    3.1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方法介绍
        3.1.1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优点及其工程应用
        3.1.2 受力特点
    3.2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力学性能分析
        3.2.1 FLAC程序简介
        3.2.2 工程实例简介与计算模型
        3.2.3 计算结果分析
    3.3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杆系有限元
        3.3.1 预应力锚杆柔性支护的杆系有限元模型
        3.3.2 开挖荷载的计算
        3.3.3 锚杆的模拟
        3.3.4 面层和锚下结构的模拟
        3.3.5 土弹簧的抗力系数
        3.3.6 预应力的处理
    3.4 程序实现与工程实例分析
        3.4.1 程序实现
        3.4.2 杆系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3.4.3 杆系有限元与FLAC计算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岩质边坡锚杆支护三维稳定分析
    4.1 锚固技术在岩质边坡的应用现状
    4.2 现有的岩质边坡稳定分析方法的不足
    4.3 三维模型的建立
    4.4 下滑体几何要素的求解
        4.4.1 两个平面的交线倾向与倾角
        4.4.2 两条相交直线的交点坐标
        4.4.3 下滑体的体积的分解
        4.4.4 点到平面的距离
        4.4.5 四边形面积
    4.5 剪切面摩阻力的方向
    4.6 锚固力的三维投影
    4.7 稳定系数的计算及程序实现
        4.7.1 稳定系数的计算
        4.7.2 程序实现
    4.8 三维与二维的分析结果比较
        4.8.1 边坡长度的影响
        4.8.2 下滑面倾向与坡面倾向夹角的影响
    4.9 锚杆参数对稳定的影响
        4.9.1 锚杆倾角对稳定的影响
        4.9.2 锚杆倾向对稳定的影响
    4.10 实际边坡工程的应用
        4.10.1 边坡简介
        4.10.2 岩土参数反分析
        4.10.3 边坡锚杆支护的稳定分析
    4.11 本章小结
5 复杂地质边坡的锚杆支护应用实例
    5.1 宛坪高速公路的复杂地质及滑坡
    5.2 边坡支护方案
        5.2.1 方案选择
        5.2.2 该方案的优点
        5.2.3 压力分散型锚杆的原理与特点
    5.3 边坡支护设计
        5.3.1 设计说明
        5.3.2 边坡支护的立面与剖面
        5.3.3 锚杆设计
        5.3.4 锚墩及封锚结构的设计
        5.3.5 边坡的排水体系
    5.4 边坡支护施工
        5.4.1 锚杆抗拔试验
        5.4.2 主要施工工序
    5.5 本章小结
6 锚杆内力监测及其变化规律分析
    6.1 锚杆内力监测的作用
    6.2 所使用的监测仪器简介
        6.2.1 MGH型锚杆测力计
        6.2.2 GSJ-2A型智能检测仪
    6.3 锚杆测力计安装方法
    6.4 锚杆测力计观测数据分析
        6.4.1 各排锚杆内力随时间变化曲线
        6.4.2 降水对锚杆内力的影响
        6.4.3 锚杆内力沿边坡高度的分布规律
        6.4.4 锚杆安全系数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创新点摘要
致谢

四、豪景大厦基坑边坡局部滑坡的原因和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深基坑施工安全事故预测研究与应用[D]. 夏时雨. 扬州大学, 2021(08)
  • [2]托换桩-土钉墙组合支护体系的变形控制机理与稳定性研究[D]. 舒计城. 东南大学, 2020
  • [3]基于BIM的深基坑施工安全风险智能识别研究[D]. 张志慧.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4]基于数值模拟的地铁站基坑施工安全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D]. 李思娴.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5]基坑桩锚支护结构水平变形特性及分级预警报警研究[D]. 温平平. 南昌大学, 2019(02)
  • [6]燕翔饭店改扩建项目关键施工技术研究及应用[D]. 梁怀刚.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7]中国隧道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15[J]. 《中国公路学报》编辑部. 中国公路学报, 2015(05)
  • [8]武汉地区深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安全评价研究[D]. 卢一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1)
  • [9]灾害系统与灾变动力学研究方法探索[D]. 王沙燚. 浙江大学, 2008(08)
  • [10]岩土锚固工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 陈国周. 大连理工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豪景楼基坑边坡局部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