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克照盟开发沙棘控砷砂岩前景广阔

伊克照盟开发沙棘控砷砂岩前景广阔

一、伊克昭盟发展沙棘治理砒砂岩前景广阔(论文文献综述)

解欢[1](2019)在《陕北大纪汗沙地治理的节水特性分析及土地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耕地资源受社会经济发展的竞争与挤占成为常态,对此制定了强制保住农耕用地红线的国策,在保住耕地面积的同时,还要提高土地质量。受水土流失、固废物、废水、废气排放、农药化肥大量使用、污废水灌溉等影响,土地质量下降,质量问题更为重视,2016年国家出台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土十条》成为土地整治的行动指南。土地整治在提高质量前提下,补充耕地面积法和坚持保面积法是开发利用沙地资源的有效探索方向。沙化土地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8.38%,在毛乌素沙地农牧交错带采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已经有了大面积推广,近几年已经建成农田13.56万亩,针对这种沙地治理技术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新土壤质量、生态环境影响等,开展节水特性分析及土地质量评价对这项工作有重要的支撑和指导意义。针对陕北榆林市榆阳区大纪汗沙地开发技术及工程,综合考虑水土资源、土地质量、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以《土十条》作为沙地治理的定性评价规制与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作为土地定量评价准则,结合沙地治理措施,用评价提出改进,在沙地治理的过程化中融入效果评价流程,把过程评价与综合评价结合,用过程化、流程化评价强化了土地质量管理,让质量评价贯穿于沙地治理过程,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办法诊断问题及提高质量,及时发现沙地治理改良过程中每个阶段存在的不同问题,问题导向,改进治理方法及措施,以期实现沙地的可持续利用。主要内容如下:(1)根据毛乌素沙地自然环境等条件,分析了大纪汗地区土地类型及利用情况,特别是支撑治理的水资源条件;介绍了砒砂岩与沙成土工程技术及工程实施情况,将砒砂岩与沙以1:2的比例混合形成耕作层,以及相关机井、输配水、道路等配套工程建设,说明了在这一生态脆弱区的技术推广的工程建设及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如节水及高效用水、质量保证、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利用等。(2)研究了砒砂岩与沙成土造地过程中的节水特性。就地取材的砒砂岩是天然的“保水剂”,是持水保水的重要介质,可调节土壤结构改善土地通透性;针对特殊土地,对比喷灌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研究了不同作物在节水条件下的灌溉技术;试验了不定期和换茬式轮作对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影响等。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让节水及高效用水落到实处。(3)依据《土十条》规定,定性分析了沙地治理过程中,在十个方面的响应程度。在土壤环境质量达到的水平下,结合当地自然与社会要素特点,生态系统也要良性循环。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从工程设计、施工、耕种、运行期和可持续利用等过程环节及方面,以生态环境质量和工程保障能力为主题分别对土地质量开展了定量评价。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推荐了确权方法和评价方法,提出了过程评价流程及针对关键问题的主题评价。(4)采用知识可视化综合集成平台及组件化技术,建立了沙地治理工程措施及治理效果评价的质量跟踪系统。在治理过程及流程中,对设计、施工、耕种、灌溉、质量稳定、质量提高等方面,开发了过程及效果的评价流程及可视化评价过程,实现了跟踪治理工程进度及措施实施的不同阶段的评价指标、指标权重、评价方法等,对基础信息、措施应用、评价结果集成表示,在过程中强化了问题因子识别,动态适应变化条件,为措施改进和质量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模式。

董晶亮[2](2016)在《砒砂岩体溃散机理及砒砂岩改性材料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砒砂岩遇水溃散的特性造成了内蒙古砒砂岩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为了治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促进植被的恢复,需要采用淤地坝和植被固沙相结合的措施对其进行治理。而该地区地形千沟万壑导致交通极度不便,大规模从外面运进筑坝材料非常困难且成本过高。为了便于就地取材,本文通过对砒砂岩基本特性和溃散机理的研究找到了砒砂岩的改性方法,将砒砂岩改性成可用于淤地坝建设的坝身材料和过水材料,同时对改性材料的性能及影响因素展开了详细的研究。基于砒砂岩改性技术,研制出砒砂岩改性免烧砖并利用砒砂岩改性坝身材料在当地修建了一座小型淤地坝,初步实现砒砂岩改性材料的资源化利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得到结论如下所示:(1)通过材料分析方法明确了砒砂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组成。砒砂岩是由石英、钠长石和钾长石等支撑颗粒物、膨胀粘土(蒙脱石和绿泥石等)和游离氧化物(三氧化二铁)等胶结物所构成的颗粒支撑渗透式结构,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砒砂岩的三元结构物理模型,为砒砂岩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2)通过对砒砂岩基本性能及溃散过程的研究,揭示了砒砂岩溃散的根本原因在于自身胶结差且胶结物大部分为膨胀粘土矿物(胶结力不足以约束膨胀作用),并利用胶结指数和溃散指数评价了砒砂岩的胶结性能和溃散性能。结合三元结构物理模型及溃散试验,建立了砒砂岩遇水溃散过程的物理模型,提出了游离氧化物胶结增强改性的方法。(3)结合复合材料强度理论及土体的强度理论推导出砒砂岩强度的数学模型(fp=K×Pg×.fg+2C×(1-Pg)tan(45°+φ/2)),为砒砂岩增强胶结改性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向砒砂岩中加入适量的游离氧化物提高胶结指数和采用阳离子交换技术抑制膨胀辅助进一步降低溃散指数,实现对砒砂岩的胶结增强改性,研制出价格低廉、绿色无污染且性能满足要求(抗压强度大于1MPa,膨胀率小于5%以软化系数大于0.2)的砒砂岩改性坝身材料。(4)基于砒砂岩的矿物风化特性及规律,提出砒砂岩加速风化及激活改性方法。将砒砂岩中粘土弱胶结矿物(蒙脱石和绿泥石等)、部分钠长石、部分钾长石和添加的矿粉转化为耐水高强胶凝物质(水化硅铝酸钙、沸石和Si-Al胶体等),实现对砒砂岩的胶结增强改性。采用试验证实砒砂岩加速风化改性技术的可行性,并初步研制出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其最高抗压强度为46MPa、软化系数到达0.95。改性过水材料的反应产物为水化硅酸钙、水化硅铝酸钙、类沸石以及Si-Al胶体(地聚物)等。(5)在砒砂岩加速风化及激活改性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砒砂岩进行高温煅烧以及添加适量表面活性剂,提高了浆体的流动性,实现了改性材料的浇筑成型,初步研制出砒砂岩改性胶凝材料,拓宽了改性材料的适用范围。并利用绝对体积法和线性拟合的方法得出砒砂岩加速风化及激活改性材料的材料组成设计方法。(6)基于砒砂岩加速风化及激活改性技术,初步研制出砒砂岩改性免烧砖缓解当地建筑用砖缺乏的局势,并在内蒙古鄂尔多斯二老虎沟建立了改性砒砂岩小型试验淤地坝。

桂凌[3](2012)在《基于GA-BP网络的砒砂岩沙棘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砒砂岩区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中心,年均入黄输沙量高达3.5亿吨,其恶劣的生态环境对黄河及其周边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极大的障碍。我国十分重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的控制和治理工作,自1998年启动的“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选择以沙棘作为这个地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先锋树种,数十年来对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已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为考察该工程的建设成果以及日后更好的发展,选择从植被的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的角度,对已建沙棘生态工程的治理效果有个相对定量的综合评价显得十分重要及必要。本文针对传统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较难避免的权重主观化和非线性模式识别困难等缺陷,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和遗传算法的优势,构建了一个网络拓扑结构为6-6-1的GA-BP等级评价模型。该模型以沙棘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数据作为输入,综合评价等级值作为输出,以鄂尔多斯市五旗(区)的人工沙棘林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区域内沙棘的水土保持功能。研究中重点关注了GA-BP等级评价模型的训练样本的插值获取方法,算法、训练函数以及网络拓扑结构的确定,初始权值、阈值优化等难点。并运用投影寻踪技术构建PPE等级评价模型用于同一案例,使其与GA-BP等级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做相互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经过数十年的生态建设,鄂尔多斯市五个旗(区)砒砂岩地区的水土流失状况整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十年间沙棘的水土保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值平均提高了两个等级。运用本文构建的GA-BP等级评价模型计算的评价结果显示,各地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等级值依次为东胜区(0.84,Ⅱ级)>准格尔旗(0.63,Ⅲ级)>伊金霍洛旗(0.59,Ⅲ级)>达拉特旗(0.55,Ⅲ级)>杭锦旗(0.29,Ⅳ级)。该模型在反复大量试验的基础上,选择适宜的参数和训练函数,符合精度误差要求,评价结果客观稳定,具有一定的区域适宜性。同时,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的评价结果显示,各地人工沙棘林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等级值依次为:东胜区(1.63,Ⅱ级)>准格尔旗(2.81,Ⅲ级)>伊金霍洛旗(2.90,Ⅲ级)>达拉特旗(2.95,Ⅲ级)>杭锦旗(4.58,Ⅴ级)。两个模型对五个旗(区)人工沙棘林的水土保持功能综合评价等级值排序是一致的,且评价结果达到80%程度的相同。这两个等级评价模型的相互验证过程和结果说明,这两种综合评价方法在水土保持评价领域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有效性及可靠性,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评价结果可为日后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的持续开展和管理提供有效建议。

苏怀亮,张秉毅[4](2012)在《重新设计这块国土——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在鄂尔多斯的成功实践》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1月19日上午,隆冬的北京城仿佛有了些许融融的暖意,腊八刚过,大街小巷比往常更显热闹,人们开始准备过年了。从中南海驶出的几辆轿车一路逶迤来到了着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住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一行来亲切看望这位伟大的科学家。90多岁的钱老,神态怡然,面容慈祥,思维清晰。胡锦涛面带微笑恭敬地坐到钱老跟前说:"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

李春雷[5](2010)在《鄂尔多斯高原》文中提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鄂尔多斯奇迹也绝非偶然。2009年,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鄂尔多斯逆风飞扬,GDP实现2100多亿元,成为中国经济界最亮的一个星座。传统的鄂尔多斯正在发生着巨大的现代化的质变,向着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的目标前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着名报告文学作家李春雷深入采访,为我们描述了奇迹背后鲜为人知的鄂尔多斯科学发展之路……

李锦华,韩广臻[6](2009)在《西部高地——鄂尔多斯发展报告(节选)》文中提出第一章绿色的图腾对绿色的图腾与崇拜是鄂尔多斯人久往的精神期待,也是鄂尔多斯人生生不息的梦想和追求。多少年来,这里的人们为绿色而奋争,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然而绿色并没有青睐草原,草原仍然在呻吟中呼唤绿色。时至上世纪末与本年纪初的世纪之交,一场绿色风暴在鄂尔多斯草原上掀起,这是一场革命性的根本变革,它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让绿色重新回归草原,使多少年来鄂尔多斯人的梦想变为现实,并以此为开端,奏响了绿色与人文的乐章,让绿地、白云和蓝天共生,让绿色与和谐共鸣,从而开创了绿色新纪元。

杨方社[7](2009)在《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然而砒砂岩是黄土高原集中的碎屑基岩产沙区的核心,系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由于严重的土壤侵蚀,被喻为“世界水土流失之最”,具有“地球癌症”之称。由于砒砂岩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剧烈的水土流失,给黄河下游河道造成了更加严重的泥沙淤积,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棘植物柔性坝是利用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物工程,是治理河流泥沙灾害的一种治本之举。因此,开展沙棘柔性坝拦沙、生态及流速场效应等方面的研究,为沙棘柔性坝的推广及规划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野外试验,以沙棘植物柔性坝为核心,对沙棘柔性坝所构成的沟道生态系统的水保效应、生态水文及土壤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索并成功应用先进的PIV法,分析与讨论了沙棘植物柔性坝对水流特性和流速场的影响与效应;运用河流动力学及泥沙运动力学理论对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探讨;运用泥沙数学模型对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效应进行了数学模拟,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沙棘柔性坝的种植规划参数进行了有益的分析与讨论;最后,提出了防治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的几点建议。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在时空尺度上,从定性与定量两方面揭示了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拦沙效应。具体结论为:(1)沙棘“柔性坝”对泥沙具有显着的分选拦截作用,柔性坝系与下游刚性谷坊配套使用可天然分选沟道里的泥沙一拦粗淤细,就近将粗沙过滤在坝系沟道里,细沙淤积在下游谷坊内;(2)下游谷坊还可在上游沙棘植物坝系的过滤下储蓄细沙含量较少的清水,形成一座微型水库,可作局部农业用水之用。2.根据监测的生态特性资料,(1)对沙棘柔性坝的生态学特性、土壤改良效应、沟道土壤水分特性、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2)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不同空间立面二维区域不同方向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研究了植物柔性坝对沟道土壤水分在立面区域分布格局的影响;(3)揭示了沙棘植物柔性坝优良的生态效应、土壤改良效应及对沟道径流的调控作用,证明了沙棘柔性坝对土壤水资源具有显着的调节作用。3.分析了沙棘柔性坝对水流特性的影响与阻滞效应,论证了沙棘柔性坝对水流具有很强的拦截、阻滞和雍水作用,致使雍水区流速降低,泥沙在这一区域沉降淤积。(1)揭示了坝长、株距在水流流速、水深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且坝长的优势大于种植密度;(2)水位雍高最大发生在坝前段;(3)沙棘的年际生态调查表明,坝体的阻水效应随沙棘的强势生长而增强;(4)分析还表明,植物的生长密度较小时,坝长是导致植物坝上游区水深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种植密度,最后是沟床坡度;(5)植物的生长密度较大时,植物的坝长依然是导致植物坝上游区水深增加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种植密度,再次是生长密度,最后是沟床坡度。4.在野外试验基地,首次探索并成功的应用了先进的流场测量技术—-一PIV法,对沙棘柔性坝流速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讨论了沙棘柔性坝的流速场特性,探明了水流能量损失主要发生在坝上游壅水区,指出泥沙优先在这一区域沉降,再次论证了沙棘柔性坝具有显着的阻水与泥沙淤积效应,为沙棘柔性坝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表现为:(1)沙棘柔性坝内的流速明显小于坝前无沙棘对比区,表现出柔性坝显着的流速衰减效应;(2)柔性坝段内的横断面上流速分布易呈现出反“流舌”型态,且流速沿横向分布曲线呈现出波浪形态或者是曲折反复的“之”字型态;(3)研究结果表明将粒子图像测速这一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到室外流速场的观测是完全可行的。5.运用河流泥沙动力学理论分析探讨了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问题,从理论上推导了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糙率系数估计公式,估计了沙棘柔性坝的糙率系数,用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良好;运用合适的输沙公式,对东一支沟沟道输沙特性作了理论探讨与分析。结果表明:(1)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主要由沙棘植物、沟床底及沟道边壁阻力及床面型态阻力构成,这些阻力可通过植物柔性坝的曼宁糙率系数来综合反映;(2)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曼宁糙率系数大致处于0.04-0.09的范围内,并与沟床平均植物密度、淹没体积比、水力半径及植物的生长期有关,而且植物密度、淹没体积比都随着水深的变化而有所不同;(3)使用不同的输沙公式会对拦沙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6.应用一维水沙数学模型对东一支沟沙棘植物柔性坝的拦沙效应进行了模拟。根据计算结果对沙棘植物柔性坝的规划种植参数进行了优化探讨,为沙棘植物柔性坝的规划种植提供参考。模拟结果表明:(1)植物坝的曼宁糙率越大,植物坝的拦沙效果越好;(2)植物坝单坝的拦沙率随坝长的增加而趋近于某一最大稳定值;(3)坝长越短时,淤积范围可覆盖整个坝段,坝段较长时,坝尾部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冲刷,这表明设计植物坝时,坝长并非越长越好,其坝长应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造成浪费;(4)当沟道内设置两座植物坝时,坝间沟床段易发生冲刷,双坝的综合拦沙率随坝间距的增加而减小,且逐渐趋于某一稳定值;(5)沟道内设置两座及以上植物坝时,并非一定能提高综合拦沙率,间距为零时的双坝与两坝所合成单坝的拦沙率相当;(6)双坝间有区间支流泥沙汇入时,下游坝可有效的发挥拦截区间泥沙的功能;(7)植物坝的拦沙率受沟床比降的影响,植物坝拦沙率随沟床比降的减小而增大,植物坝对粗沙的拦截效果比细沙要高得多;(8)植物坝尾部段及下游沟床易冲刷,所以在设有植物坝的沟道出口处应该采取谷坊等措施以抑制植物坝下游沟床的冲刷。7.研究表明,沙棘是治理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的先锋树种,沙棘植物柔性坝是防治该区水土流失的有效生态工程措施。针对砒砂岩地区的沟道输沙特点,指出砒砂岩地区应坚持以沙棘柔性坝为主体的沟道小流域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方可根治砒砂岩地区的水土流失。

张涛[8](2008)在《沙棘“柔性坝”拦沙与生态效应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沙棘“柔性坝”作为一种新的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在治理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过程中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它实现了对沟道内泥沙的有效拦截、改善了土壤水分的再分布、提高了土壤肥力,不仅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向黄河的输沙量,而且能够改善局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了标本兼治的作用。沙棘“柔性坝”这些水土保持功能的实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它通对水流的“消能”实现了对流速场的调节,从而有利于泥沙的沉降和沟道内洪峰的平坦化。本文以野外实验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研究,分别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西召沟小流域和陕西华县沙棘“柔性坝”实验基地内开展了实地监测调研,取得了如下成果:(1)有机质的垂向分布与土壤的发育过程、土层结构和土壤中的水分运移过程密不可分;不同坝龄的沙棘“柔性坝”对土壤有机质含量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随着研究范围的扩大,沙棘“柔性坝”引起土壤的空间异质性逐渐显着。(2)坝内淤积的泥沙整体上呈细化趋势,上游断面处此变化最为明显;单个坝体内泥沙淤积无明显规律;沟道内泥沙粒径从上游到下游呈递减趋势,且沙棘对粒径大于0.25mm的粗颗粒泥沙具有较好的分选效果。(3)沙棘的生长形态对水流的流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影响着微地形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沙棘排的种植密度可以减少水流对排后地表的冲刷;每排沙棘后冲坑平均深度的最大值往往出现在第一排后;排数越多越易形成稳定床面,进而使得冲刷强度保持在较低水平。(4)初步分析了沙棘不宜在特别湿润土壤中种植的特点、根系萌蘖的特点,提出了沙棘种植密度对群落稳定及发展的重要性,用Logistic模型和三次多项式拟合了沙棘树高、地径和冠幅的生长。(5)沙棘“柔性坝”若多处出现缺苗、少苗现象,其“消能”的作用就大大降低;水流从进入床面到流出床面经历了先增后减又缓慢增加的一个过程,并由此可将实验床分为进口段、坝前壅水段和坝内段来进行研究;沙棘“柔性坝”对进口段影响较小,而对坝前壅水段影响最大;在实验的准确性、可操作性和效果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PIV法要比染色剂示踪法更具有实用性。(6)小流域内沙棘“柔性坝”的布设要从降雨、下垫面条件和流域面积等水文特征出发,掌握流域内的产汇流规律,然后由设计暴雨推求出设计洪水,由设计洪水和沟道形状共同确定沙棘“柔性坝”的种植参数,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化的布设思路,并从理论上进行了分析。

刘丽颖[9](2007)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区复合农林系统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本试验将准格尔旗作为一个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1.首先对准格尔旗自然、经济和社会概况及土地利用状况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根据地貌及侵蚀特征将全旗分为砒砂岩区、风沙区和黄河沿岸冲积平原区三个类型区,并得出结论:准格尔旗现有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农业发展模式并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当地人民的生活需要,土地和劳动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必须合理调整准格尔旗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农、林、牧各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其次对准格尔旗砒砂岩区的人工沙棘林进行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得出结论:在砒砂岩地区依据适地适树原则和合理密度设计及营造的乔灌草混交和灌草混交群落,生长郁闭快、生物产量高,能够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加生物多样性,改良土壤,涵养水源,保水减沙,有效的治理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同时,能够显着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并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使土地及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因此,在农林复合系统原理、原则和目标的理论指导下,并总结以往植被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本试验确定沙棘是砒砂岩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灌木树种,并与油松、杨树等乔木,柠条、山杏等灌木,苜蓿、草木樨等牧草构成复合农林系统,作为砒砂岩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最后对三大类型区分别进行立地条件评价,有针对性地选择乔、灌、草种类,进行景观格局和植物群落的结构配置,建立适宜的复合农林类型,并对正在应用的和新建的复合农林系统进行效益分析,筛选出最佳模式进行推广。2.具体规划内容如下:(1)砒砂岩区本区干旱频繁,地形破碎,土地贫瘠,水土流失强烈。因此,确定本区重点为发展水土保持林。适宜的复合农林系统类型有:①油松—沙棘;②柠条—沙棘—牧草;③沙棘—牧草;④油松—山杏;⑤柠条—苜蓿;⑥油松—沙棘—牧草;⑦油松—柠条;⑧杨树—沙棘—牧草。同时,还应重点发展基本农田建设,主要是川台地、隔坡梯田和沟坝地的水土保持高效农田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配以复合种植。(2)风沙区该区干旱、少雨、多风。土壤以风沙土为主,植被覆盖度较低。因此,确定本区重点为营造防风固沙林。建立的主要农林复合类型为柠条—沙棘—牧草和沙柳—羊柴—牧草两种模式。(3)黄河冲积平原区本区为黄河冲击平原一、二级台地,土质肥沃,水源富足,有得天独厚的农牧业开发条件。因此,确定本区重点为发展农牧业。种植业发展方向主要是发展农牧结合模式。主要有:①冬小麦—青贮玉米;②春小麦—青贮玉米;③冬(春)小麦/籽粒玉米‖饲用甜菜;④冬牧70黑麦—水稻;⑤冬小麦/玉米‖胡萝卜;⑥冬小麦—蔬菜(西红柿、黄瓜)。畜牧业发展模式除上述农牧结合方式外,还应注重发展玉米秸秆加工产业,实现农牧结合良性循环的模式。3.本研究采用了景观规划法,它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如斑块、廊道和基质等用于农林复合的设计规划,与传统农林复合系统分析相比较,其应用层次更多、目的性更强。同时采用GPS作为重要更新手段对调查样地进行定点,使用AutoCAD、Photoshop等制图软件进行设计和分区。本试验提出的农林复合系统类型能够直接在晋陕蒙接壤区及类似地区推广应用,丰富了复合农林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但是,有关复合农林系统结构配置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高乙萍[10](2006)在《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榆林地处黄土高原与蒙古高原接壤带,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严重,人口增长迅速,从而导致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互为因果,恶性循环。结合目前开展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选择生态效益好,经济附加值高的优良造林树种是当前生产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沙棘是集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于一身的优良树种。榆林是沙棘的自然分布区,是沙棘的适生地。本文根据沙棘自身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榆林现有70多万亩沙棘的基础上,结合榆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利用实地调查方法,分析了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策略。研究表明:①榆林沙棘资源的发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自然生长阶段、大面积人工造林阶段和良种引种,驯化、推广阶段。从1980年开始,榆林沙棘以每年2000hm2的速度增长,特别是1990年以后,更是成倍增长;②沙棘是耐干旱、耐瘠薄、耐极端温度,喜光照,适应性强,适宜于渗透性良好的土壤。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边缘,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水资源相对丰富,土壤透气透水性好,有利于沙棘的生长,而且由于气温低,不易形成大面积的病害,因此榆林是沙棘的主要适生地之一。目前榆林约有4.67万hm2沙棘林,生长旺盛,萌蘖力强,无病虫害,栽植的品种主要为中国沙棘。③目前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开发的特点是以生态效益为主,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同时农民通过采摘沙棘叶、果销售,营造沙棘林养羊,从沙棘中获取薪柴,从而获得直接或间接的经济利益。尽管榆林沙棘资源丰富,且其自然条件有利于沙棘的生长和栽植,在生态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资源的利用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沙棘资源利用及开发尚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现有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榆林所拥有的沙棘目前均为生态型沙棘林,几乎全部处于封山育林阶段,对沙棘叶、果、枝、籽的产品开发基本处于空白;②生态建设进度缓慢,扶育管理不到位。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到位等,生长的沙棘林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没有相应的复壮、平茬、更新措施;③科技工作滞后,新品种开发和推广力度不够。造林树种品种单一,良种繁育、栽植技术落后、粗放,良种引进、推广速度慢,影响了沙棘规模化种植;④政府扶持不力,农民的认识不足。由于目前沙棘的主要利用价值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政府部门的认识等问题,在品种培育、引进、示范、规模种植、管理及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方面投资少,加之林权问题得不到落实,另外,沙棘的近期经济收益较低,投资风险大,群众认识程度不高,限制了沙棘资源的有效利用。针对以上问题,榆林的沙棘资源有效利用及产业化开发应以农民渴求致富为出发点,当地优势资源为依托,政府主导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创新为重点,龙头带动为核心,规模发展为主体,精品名牌为主线,林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改变榆林沙棘低水平发展现状,实现沙棘产业化为指导思想,采取加强政府的领导和协调功能,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合理规划布局,产业化规模发展,合理建设试验基地,打造精品名牌等对策措施。研究结果对沙棘的合理利用,在榆林实现健康,稳定的沙棘产业化开发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

二、伊克昭盟发展沙棘治理砒砂岩前景广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伊克昭盟发展沙棘治理砒砂岩前景广阔(论文提纲范文)

(1)陕北大纪汗沙地治理的节水特性分析及土地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条件
        2.1.4 水资源条件
        2.1.5 土地类型及利用
    2.2 砒砂岩复配成土技术应用情况
        2.2.1 工程技术
        2.2.2 技术应用
    2.3 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的节水特性分析
    3.1 砒砂岩材料节水特性及措施
        3.1.1 节水特性
        3.1.2 节水措施
        3.1.3 适用范围及条件
    3.2 节水灌溉技术
        3.2.1 节水灌溉方式特点
        3.2.2 节水灌溉方式优选
    3.3 耕作轮作制度
        3.3.1 耕作制度与方式
        3.3.2 轮作制度与方式
        3.3.3 耕、轮作技术节水
    3.4 综合节水管理
    3.5 节水技术推广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大纪汗沙地治理过程土地质量评价
    4.1 大沙纪沙地治理过程化效果评价流程
    4.2 定性评价
    4.3 定量评价
        4.3.1 数据采集
        4.3.2 评价内容
        4.3.3 指标体系建立
        4.3.4 评价方法
        4.3.5 评价结果
    4.4 过程化评价
        4.4.1 工程设计过程评价
        4.4.2 施工过程评价
        4.4.3 耕种过程评价
        4.4.4 运行期过程评价
        4.4.5 可持续过程评价
    4.5 主题性评价
        4.5.1 生态环境主题
        4.5.2 工程保障能力主题
    4.6 本章小结
5 土地质量可视化评价的技术实现
    5.1 可视化实现的技术支撑
        5.1.1 数据仓库
        5.1.2 组件技术
    5.2 知识可视化综合集成支持平台
        5.2.1 平台总体构架
        5.2.2 平台功能
    5.3 动态评价及选择
        5.3.1 组件库建立
        5.3.2 土地质量评价可视化展示
    5.4 措施改进及发展
        5.4.1 措施改进
        5.4.2 治理发展前景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砒砂岩体溃散机理及砒砂岩改性材料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砒砂岩及其分布
        1.2.2 比砂岩的形成过程
        1.2.3 砒砂岩的矿物及化学组成
        1.2.4 砒砂岩的胶结和侵蚀特性
        1.2.5 砒砂岩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1.2.6 砒砂岩及泥沙资源化综合利用
        1.2.7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3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砒砂岩基本性能及溃散机理研究
    2.1 砒砂岩的土工和力学性能
        2.1.1 砒砂岩的土工性能指标
        2.1.2 砒砂岩力学性能
    2.2 砒砂岩的氧化物、矿物及微观结构分析
        2.2.1 砒砂岩的氧化物组成
        2.2.2 砒砂岩的矿物组成
        2.2.3 砒砂岩的粒度组成
        2.2.4 不同粒度砒砂岩的XRD矿物组成分析
        2.2.5 不同粒度砒砂岩的光学显微分析
        2.2.6 砒砂岩矿物的定量分析
        2.2.7 砒砂岩中的矿物特性及风化规律
    2.3 三元结构物理模型及溃散试验
        2.3.1 砒砂岩的三元结构物理模型
        2.3.2 膨胀性能的测定
        2.3.3 砒砂岩的胶结指数及溃散指数
        2.3.4 砒砂岩遇水溃散过程
        2.3.5 砒砂岩饱水溃散的三维立体扫描分析
    2.4 砒砂岩溃散机理及改性方法
        2.4.1 砒砂岩溃散机理及溃散过程物理模型
        2.4.2 砒砂岩的改性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砒砂岩强度数学模型和游离氧化物胶结增强改性
    3.1 砒砂岩强度数学模型
    3.2 砒砂岩膨胀及膨胀抑制
        3.2.1 砒砂岩的膨胀机理
        3.2.2 砒砂岩膨胀及膨胀抑制试验
    3.3 游离氧化物胶结增强改性
        3.3.1 游离氧化物胶结增强改性的机理
        3.3.2 游离氧化物胶结增强改性试验
        3.3.3 改性材料强度构成分析及游离氧化物胶结序列
    3.4 本章小结
4 砒砂岩加速风化改性试验研究
    4.1 砒砂岩中氧化物在碱性溶液中的溶出规律
        4.1.1 溶出率的测试方法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2 砒砂岩及其矿物的长期酸碱加速风化试验
        4.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2 酸碱加速风化的反应产物
        4.2.3 反应产物的X射线衍射分析
        4.2.4 反应产物的SEM/EDS分析
    4.3 砒砂岩的短期加速风化
    4.4 砒砂岩的风化及激活改性原理
        4.4.1 砒砂岩中矿物溶解规律与NaOH溶液浓度的关系
        4.4.2 加速风化及激活改性材料的物理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试验研究
    5.1 改性过水材料基本参数的确定
        5.1.1 密度对成型压力及抗压强度的影响
        5.1.2 含水率和养护温度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1.3 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的正交试验
    5.2 白色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试验研究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矿粉掺量、NaOH含量和龄期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2.3 软化系数
        5.2.4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XRD分析
        5.2.5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FTIR分析
        5.2.6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SEM/EDS分析
        5.2.7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TG/DTG分析
    5.3 红色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试验研究
        5.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3.2 矿粉掺量、NaOH含量和龄期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3.3 砒砂岩对改性过水材料抗压强度的贡献
        5.3.4 软化系数
        5.3.5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XRD分析
        5.3.6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SEM/EDS分析
        5.3.7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FTIR分析
        5.3.8 改性过水材料反应产物的TG/DTG分析
    5.4 砒砂岩改性胶凝材料初步试验研究
        5.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4.2 水胶比、NaOH含量和养护时间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5.4.3 改性胶凝材料的XRD分析
        5.4.4 改性胶凝材料的SEM/EDS分析
        5.4.5 改性胶凝材料的FTIR分析
        5.4.6 改性胶凝材料的MIP分析
        5.4.7 改性胶凝材料的TG/DTG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组成设计及改性材料的初步应用
    6.1 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的材料组成设计
        6.1.1 砒砂岩改性过水材料物理模型和基本参数
        6.1.2 砒砂岩材料组成设计的推导
    6.2 砒砂岩三种改性方法之间的联系
    6.3 砒砂岩改性免烧砖
        6.3.1 砒砂岩改性免烧砖的制作方法
        6.3.2 砒砂岩改性免烧砖性能的表征
    6.4 砒砂岩改性小型淤地坝
        6.4.1 砒砂岩改性淤地坝工程概况及主要参数
        6.4.2 砒砂岩改性淤地坝施工过程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GA-BP网络的砒砂岩沙棘水土保持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引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砒砂岩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研究现状进展
        1.2.2.沙棘相关研究现状进展
        1.2.3.水土保持功能评价研究现状进展
        1.2.4.人工神经网络方法研究进展
        1.2.4.1.BP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
        1.2.4.2.BP神经网络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进展
        1.2.5.投影寻踪方法研究进展
    1.3.研究内容
    1.4.技术路线
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2.1.1.自然生态环境
        2.1.2.社会经济环境
        2.1.3.沙棘生态工程建设概况
    2.2.研究方法
        2.2.1.BP人工神经网络法理论基础
        2.2.2.遗传算法理论基础
        2.2.3.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理论基础
3.GA-BP等级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
    3.1.输入输出指标的确定
        3.1.1.砒砂岩区植被水土保持功能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1.指标筛选原则
        3.1.1.2.指标筛选结果
        3.1.2.输入指标等级划分标准
        3.1.3.输出指标
    3.2.训练样本和测试样本的获取
        3.2.1.样本插值
        3.2.1.1.Linspace函数均匀插值
        3.2.1.2.Rand函数随机插值
        3.2.2.数据预处理
    3.3.网络拓扑结构及算法的确定
        3.3.1.输入输出层节点数的确定
        3.3.2.隐含层节点数的确定
        3.3.3.传递函数的确定
        3.3.4.算法及训练函数的确定
    3.4.遗传算法优化
    3.5.模型训练及仿真
        3.5.1.模型的训练
        3.5.2.模型的仿真测试
    3.6.模型应用及分析
4.投影寻踪等级评价模型构建及验证
    4.1.建立等级标准的PPE模型
    4.2.建立评价样本的PPE模型
    4.3.评价结果比较与验证
    4.4.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优化建设对策及建议
5.结论与展望
    5.1.结论
    5.2.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重新设计这块国土——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在鄂尔多斯的成功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风中的悲歌
艰难的跋涉
不屈的精神
宝日勒岱
徐治民
沙木腾
王玉珊
王果香
殷玉珍
理性的飞跃
大漠奇人王文彪
农民的儿子赵永亮
大漠英雄王明海
煤炭大亨张双旺
瀚海传来欢乐的歌
不是尾声的尾声

(5)鄂尔多斯高原(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神秘的高地
第二章:禁牧
第三章:放飞工业梦
第四章:回黄转绿
第五章:转型与升级
第六章:高原的微笑

(7)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国内外水土流失概述
    1.2 植物治理水土流失研究概述
        1.2.1 植物滞流拦沙可行性研究概述
        1.2.2 生物工程措施研究概述
        1.2.3 我国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措施概述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1 砒砂岩地区概况
        1.3.2 植物柔性坝生物工程措施的提出
        1.3.3 植物坝与其它几种主要生物措施的区别
        1.3.4 植物柔性坝的研究进展
        1.3.5 植物柔性坝的研究意义
2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思路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农业经济特征
        2.1.3 研究区的土壤理化性质
    2.2 研究目标及内容
    2.3 研究方法及思路
        2.3.1 研究方法
        2.3.2 研究思路
    2.4 研究的技术路线
3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3.1 原型试验区植物柔性坝设计概况
    3.2 流速场野外试验区设计
        3.2.1 试验设计概况
        3.2.2 试验设施建设及设计参数
        a.柔性坝排列方式
        b.坝体种植参数
        c.试验设施平面布置
        3.2.3 试验内容、方法和试验组次设计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 沙棘柔性坝的拦沙效应
    4.1 沙棘柔性坝对沟道泥沙颗粒分布的时空影响
        4.1.1 沙棘柔性坝沟道泥沙颗粒级配的空间变化
        a.2005年5月多坝与单坝的泥沙颗粒级配分布与变化
        b.2005年10月单坝与对比沟的颗粒级配分布与变化对比
        c.2006年10月多坝与单坝的颗粒级配分布与变化
        4.1.2 沙棘柔性坝沟床土壤颗粒级配动态对比
    4.2 沙棘柔性坝淤积变形规律分析
        4.2.1 淤积体呈现出不同的比降和型态
        4.2.2 坝体段淤积分析
    4.3 沙棘柔性坝沿程纵剖面及累积淤积量的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沙棘植物柔性坝的生态效应
    5.1 研究区的降水特征
        5.1.1 降水量的年内分配特征
        5.1.2 研究区域降雨量的年际特征
        5.1.3 研究区域的雨强特征
    5.2 沙棘的生态学特性及水土保持作用
    5.3 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土壤改良效应
        5.3.1 沙棘柔性坝与对比沟土壤有机质的对比
        5.3.2 沙棘柔性坝土壤有机质垂向与纵向变化
        a.垂向变化分析
        b.纵向变化分析
        5.3.3 沙棘柔性坝对土壤入渗性能的影响
    5.4 沙棘植物柔性坝对沟道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
        5.4.1 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异
        a.各层土壤水分年内动态变异
        b.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年内动态变异
        c.土壤水分垂直分布年际动态变异
        d.沙棘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空间分布及变异
        5.4.2 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研究
        a.研究方法
        b.土壤含水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分析
        c.趋势效应分析
        d.空间变异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沙棘柔性坝的水流特性研究——水深
    6.1 试验概况
    6.2 沙棘柔性坝对水深的影响与效应
        6.2.1 沙棘柔性坝沿程水深分布与变化及原因分析
        a.2006年9月各试验床面水深变化分析
        b.2006年11月各试验床面水深变化分析
        c.2007年9月各试验床面水深变化分析
        d.不同时期典型柔性坝水深沿程变化对比
        6.2.2 固定监测断面处的水深变化
        a.2006年11月试验结果分析
        b.2007年9月试验结果分析
        6.2.3 柔性坝不同坝体参数对水深的影响
        6.2.4 柔性坝坝体参数对水深和雍水长度影响的重要性识别
        a.层次分析模型的建立
        b.判断矩阵的建立
        c.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特征向量的计算
        d.层次单排序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e.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3 本章小结
7 沙棘柔性坝的流速场观测与分析
    7.1 流速场观测的PIV法
        7.1.1 PIV法简述
        7.1.2 沙棘柔性坝流速场的提取方法
    7.2 沙棘柔性坝对流速场的影响与效应
        7.2.1 PIV法测量结果分析
        a.1#柔性坝流场分析
        b.2#柔性坝流场分析
        c.3#柔性坝流场分析
        d.4#柔性坝流场分析
        7.2.2 1#—4#沙棘柔性坝流速场分布与变化对比
        a.流速沿程分布与变化
        b.流速沿横断面的分布与变化
    7.3 本章小结
        7.3.1 主要结论
        7.3.2 讨论与建议
8 沙棘植物柔性坝拦沙机理分析
    8.1 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系数
        8.1.1 植物阻力研究进展简介
        8.1.2 沙棘植物柔性坝的阻力特性分析
        8.1.3 沙棘植物柔性坝糙率系数的取值
    8.2 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输沙特性分析
        8.2.1 Meyer-Peter and Muller输沙公式
        8.2.2 Ackers and White输沙公式
    8.3 本章小结
9 沙棘柔性坝拦沙效应数学模拟与坝体种植参数规划
    9.1 植物柔性坝沟道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9.1.1 泥沙数学模型简述
        9.1.2 植物柔性坝沟道泥沙数学模型的建立
        9.1.3 方程的离散及求解
        9.1.4 模型验证
    9.2 冲淤模拟基本资料及相关问题
        9.2.1 断面概化
        9.2.2 动量修正系数α_e的计算
        9.2.3 糙率的取值
        9.2.4 床沙级配的调整及计算方法
        9.2.5 上游水沙资料、床沙质级配及边界条件
        9.2.6 植物柔性坝冲淤模拟参数的变化范围
    9.3 模拟结果分析与植物柔性坝种植规划参数的讨论
        9.3.1 沟床比降为0.04的冲淤情况
        a.单坝冲淤情况
        b.多坝冲淤情况
        9.3.2 沟床比降为0.01的冲淤情况
        a.单坝冲淤情况
        b.多坝冲淤情况
    9.4 本章小结
10 总结与展望
    10.1 总结
        10.1.1 本文研究成果
        10.1.2 创新之处
        10.1.3 不足之处
    10.2 建议及前景展望
        10.2.1 几点建议
        10.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附录
    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8)沙棘“柔性坝”拦沙与生态效应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沙棘“柔性坝”的提出
        1.1.2 沙棘“柔性坝”相关的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沙棘“柔性坝”对沟底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2.1 实验区域概况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种植沙棘“柔性坝”沟道内土壤有机质的垂向分布
        2.3.2 种植沙棘“柔性坝”沟道内土壤有机质的横向对比
        2.3.3 种植沙棘“柔性坝”沟道内土壤异质性的初步思考
    2.4 本章小结
3 沙棘“柔性坝”对沟道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沙棘“柔性坝”内垂向粒径分布
        3.2.2 单座沙棘“柔性坝”内粒径纵向变化
        3.2.3 沿沟道沙棘“柔性坝”内粒径纵向变化
    3.3 本章小结
4 实验设施及沙棘“柔性坝”内冲刷分析
    4.1 实验设施及实验项目
        4.1.1 水流实验设施的建设
        4.1.2 实验床内沙棘“柔性坝”的种植参数
        4.1.3 实验设施平面布置
        4.1.4 实验项目及实验方案
    4.2 沙棘“柔性坝”内水流对地面的冲刷
        4.2.1 实验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沙棘生长节律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场概况
    5.2 实验方法
    5.3 沙棘的生物学特征
    5.4 数据分析与模型的建立及讨论
        5.4.1 Logistic模型简介
        5.4.2 沙棘基本量的生长模拟
    5.5 本章小结
6 沙棘“柔性坝”对流速场影响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方法
    6.2 实验结果及分析
        6.2.1 典型流场分布及其成因分析
        6.2.2 同一时刻流速沿实验床的分布规律
        6.2.3 同一监测断面上流速的变化规律
        6.2.4 染色剂示踪法测流速
        6.2.5 监测断面上最大水深的变化规律
        6.2.6 PIV法测速与染色剂示踪法测速的对比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沙棘“柔性坝”布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1 沟道内沙棘“柔性坝”布设的概化思路
    7.2 设计暴雨及设计洪水
        7.2.1 设计暴雨的确定
        7.2.2 设计洪水的推求
    7.3 洪水与沙棘“柔性坝”种植参数之间的关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应用展望与建议
        8.2.1 沙棘“柔性坝”在砒砂岩地区的应用展望
        8.2.2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附录

(9)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区复合农林系统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农林复合系统简介
        1.1.1 农林复合系统概念
        1.1.2 农林复合系统结构配置
        1.1.3 农林复合系统调控技术
        1.1.4 农林复合系统功能和效益
    1.2 农林复合系统研究发展趋势
    1.3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质地貌
        2.1.2 气候
        2.1.3 水文
        2.1.4 土壤
        2.1.5 植被
        2.1.6 侵蚀类型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行政区
        2.2.2 人口与分布
        2.2.3 经济收入
    2.3 土地利用概况
        2.3.1 土地利用及变化
        2.3.2 土地利用系统诊断
        2.3.3 土地结构调整
    2.4 小结
3 试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和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价
        3.2.2 经济效益监测与评价
        3.2.3 社会效益监测与评价
4 结果与分析
    4.1 复合农林系统规划设计的理论与经验
        4.1.1 原理
        4.1.2 原则
        4.1.3 目标
        4.1.4 主要经验与问题
    4.2 准格尔旗以沙棘为主的复合农林系统功能分析
        4.2.1 生物多样性分析
        4.2.2 涵养水源功能
        4.2.3 改良土壤作用
        4.2.4 保水减沙效益评价
        4.2.5 经济效益评价
        4.2.6 社会效益评价
    4.3 基于试验结果及有关理论的准格尔旗复合农林系统及智能规划设计
        4.3.1 砒砂岩区
        4.3.2 风沙区
        4.3.3 黄河冲积平原区
    4.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10)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沙棘属植物的起源和分布
    1.2 沙棘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沙棘的开发利用价值及国内外开发现状
    2.1 沙棘的开发利用价值
        2.1.1 沙棘的营养价值
        2.1.2 沙棘的经济价值
        2.1.3 沙棘的生态价值
    2.2 国内外沙棘资源开发状况
        2.2.1 国外沙棘资源开发状况
        2.2.2 国内沙棘资源开发状况
第三章 榆林沙棘资源发展状况及产业化开发前景
    3.1 榆林沙棘资源发展状况
        3.1.1 榆林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
        3.1.2 榆林沙棘种植面积和生长状况
        3.1.3 沙棘良种开发和推广现状
        3.1.4 榆林沙棘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及成就
    3.2 榆林市沙棘资源产业化开发前景
        3.2.1 榆林市大规模发展沙棘的可行性
        3.2.2 榆林经济发展的需要
        3.2.3 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3.2.4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第四章 榆林市沙棘资源利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现有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4.2 生态建设进度缓慢,扶育管理不到位
    4.3 科技工作滞后,新品种开发和推广力度不够
    4.4 政府扶持不力,农民的认识不足
第五章 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的对策
    5.1 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
    5.2 沙棘资源产利用及业化发展的对策
        5.2.1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5.2.2 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融入市场
        5.2.3 以科技为先导
        5.2.4 造林基地规划布局、产业化规模发展
        5.2.5 打造精品名牌
        5.2.6 合理建设试验基地
第六章 结论和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伊克昭盟发展沙棘治理砒砂岩前景广阔(论文参考文献)

  • [1]陕北大纪汗沙地治理的节水特性分析及土地质量评价[D]. 解欢.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2]砒砂岩体溃散机理及砒砂岩改性材料试验研究[D]. 董晶亮.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8)
  • [3]基于GA-BP网络的砒砂岩沙棘水土保持功能评价[D]. 桂凌.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0)
  • [4]重新设计这块国土——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在鄂尔多斯的成功实践[A]. 苏怀亮,张秉毅.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丛书》生态研究, 2012
  • [5]鄂尔多斯高原[J]. 李春雷. 中国作家, 2010(08)
  • [6]西部高地——鄂尔多斯发展报告(节选)[J]. 李锦华,韩广臻. 中国作家, 2009(12)
  • [7]沙棘柔性坝水土保持生态效应与机理研究[D]. 杨方社. 西安理工大学, 2009(02)
  • [8]沙棘“柔性坝”拦沙与生态效应的实验研究[D]. 张涛.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9]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区复合农林系统及设计[D]. 刘丽颖. 北京林业大学, 2007(02)
  • [10]榆林沙棘资源利用及产业化开发研究[D]. 高乙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6)

标签:;  ;  ;  ;  ;  

伊克照盟开发沙棘控砷砂岩前景广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