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病诊治现状与进展

胰腺囊性病诊治现状与进展

一、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1](2021)在《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在胰腺实体病变诊断中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对胰腺实性病变样本质量及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就诊于我院胰腺占位病变患者,并成功进行了EUS-FNA检查。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58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8例,女性30例,平均年龄56.6±12.2岁。所有EUS-FNA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内镜医生完成,根据穿刺取样方式不同将纳入患者分为干针抽吸技术组、湿针抽吸技术组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组,穿刺获取的样本送组织学和细胞学病理检查,最终诊断依靠手术治疗后病理诊断或EUS-FNA检查后6个月随访结果。术后内镜医师详细记录手术操作过程,比较三种穿刺技术在细胞组织学质量、细胞涂片血染程度、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诊断准确率之间的差异。结果:58名EUS-FNA检查的患者中,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46例,良性病变12例,术后有2名患者出现高淀粉酶血症。干针抽吸技术、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获取的细胞学样本充分率分别为76.1%、84.2%、83.3%,湿针抽吸技术在细胞学样本充分率上略高于另外两种技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种取样技术获取的组织学样本充分率分别为57.1%、89.5%、88.9%,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在组织学样本充分率上均高于干针抽吸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种取样技术在细胞密度分级(A级、B级、C级、D级)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在获取的细胞密度(A+B级)占比上均高于干针抽吸技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组织条评级(A级)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干针抽吸技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细胞涂片血液污染程度方面比较,三种抽吸取样技术之间无明显差异;三种取样技术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0.0%、88.2%、88.2%;特异性和PPV三组均为100%;NPV分别为55.6%、66.6%、60%;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4.0%、90.5%、90.0%,三种取样技术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及样本充分性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在胰腺实体病变诊断中,湿针抽吸技术和肝素湿针抽吸技术获取的组织样本充分率更高,细胞学和组织学样本质量更好;三种取样方式在细胞样本血液污染程度、诊断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和诊断准确率上无明显差异。

曹凡[2](2021)在《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对胰腺解剖,胰腺癌发生、进展、转移的观念更新及胰腺癌手术方式演变及面临的争议问题的学习、总结,结合团队临床实践建立以肿瘤切除原则加细则的胰头导管腺癌 R0+根治性切除(R0+radical pancreatodudenectomy,R0+-RPD)的手术策略及手术流程。2.通过 R0+-RPD 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tandard pancreatodudenectomy,SPD)在围术期及预后相关指标的比较,对R0+-RP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做出评价。[方法]1.对当前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热点和争议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与本研究团队的临床实践结合,对R0+-RPD手术的策略和步骤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2.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四病区付必莽医师团队在2015年1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有29例患者于2015年1月~2017年6月行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组),35例患者于2017年7月-2019年5月行R0+根治性切除术(R0+-RPD组)。通过对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对手术方式作出评价,要观察的病史资料包括:①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CA199。②术中观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情况、是否联合血管切除。③术后观察指标: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并发症[胰瘘、胆瘘、出血、胃排空延迟(delayed gastric emptying,DGE)、腹腔感染]、围术期死亡率。④病理情况:R0切除率、淋巴结数目、淋巴结阳性率(lymph nodes ratio,LNR)、肿瘤大小、TNM分期。⑤预后指标:是否术后化疗、局部复发、远处转移、中位生存期、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上述病史资料,以评价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术在胰腺癌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而指导临床实践。[结 果]1.R0+-RPD组和SPD组在年龄、性别、BMI、CA199这些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29、0.149、0.115、0.094)。2.对于术中观察指标,R0+-RPD组由于要切除原发病灶、包括区域淋巴结、神经、血管、系膜等软组织,对手术范围的广度、操作的精细程度和技巧有较高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导致R0+-RPD组更多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37、0.035)。术中输血量和是否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病例数所占比例的差异在本研究的两组中没有统计学差异(P=0.136,P=0.589)。3.包括术后住院时间、胰瘘、胆瘘、术后出血、DGE、腹腔感染、总并发症发生率、围术期死亡率在内的术后观察指标在R0+-RPD和SPD两组病例中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 值分别为 0.430、0.885、0.577、0.783、0.558、0.778、0.931、0.905、0.312、0.414、0.729、1.000)。4.术后病理检查指标的比较中R0+-RPD组清扫淋巴结数量为21.31±6.539枚、SPD组为14.69±8.260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但两组在标本切缘R0状态、淋巴结转移数量、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上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分别为 1.000、0.518、0.857、0.334、0.575、0.786)。5.R0+-RPD组和SPD组术后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0.0%和44.8%,有统计学差异(P=0.033)。R0+-RPD组和SPD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9.0个月,15.0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77.1%,65.5%;2年生存率分别为20.0%,13.8%。两组病例在术后是否接受化疗的人数比例和生存期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461和 0.052)。[结 论]1.R0+-RPD手术策略在胰头导管腺癌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是可实现的并且是安全的,但由于涉及除原发病灶之外的区域淋巴结清扫、神经和系膜切除、动脉鞘的剥离,因此R0+-RPD手术有较高的手术难度,因此建议在积累一定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量的基础上由专科团队或中心开展。2.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R0+-RPD手术策略要求更高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有利于针对阳性淋巴结和潜在阳性淋巴结,高复发风险区域的神经、血管、系膜组织的切除。3.R0+-RPD手术策略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与标准胰十二指肠手术相比无异,且R0+-RPD手术策略的局部复发转移率低。因此,R0+-RPD手术策略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短期疗效满意。

吴奇[3](2021)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术前强化CT及MRI影像学检查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断价值;比较良性与恶性胰腺IPMN在一般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方面的差异,探讨预测恶性IPMN的危险因素,确定手术适应症;总结IPMN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式,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由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收治的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查阅相关电子病历,记录一般临床特征、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情况,仔细观察术前CT及MRI检查,比较二者对IPMN的诊断价值,将IPMN按病理分级分为良性与恶性组,描述良、恶性IPMN在一般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术中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方面的差异,并使用统计软件分析,回顾手术治疗过程,总结IPMN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方式。结果:总共纳入24例胰腺IPMN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8例,男女比例为2:1,平均年龄(62±8)岁(41~77岁),查体发现11例(45.8%,11/24),有临床症状者 13 例(54.2%,13/24),主要为腹痛(100%,13/13)、腹胀(53.9%,7/13)。良性16例,恶性8例。主要发生在胰头部(66.7%,16/24)。术前强化CT诊断阳性率为41.2%(7/17),MRI诊断阳性率为64.7%(11/17),10例患者术前同时行强化CT和MRI检查,诊断阳性率达70.0%(7/10)。CT组与MRI组诊断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3),CT+MRI组与C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CT+MRI组与MR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良性与恶性胰腺IPMN患者在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肿瘤数量、肿瘤分型、直径≥3cm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11、0.035,0.021,0.016,0.037)。本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2例,胰体尾切除6例(保留或不保留脾脏),全胰腺切除3例,胰腺中段切除3例,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2.7%(5/22),胰漏4例,其中1例合并腹腔出血再次行手术治疗,胃瘫1例,余患者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行全胰腺切除者术后长期应用胰岛素,血糖控制平稳。结论:1.肿瘤较大、累及胰体尾或全胰腺、直径≥3cm、分型为混合型以及多发病变是恶性胰腺IPMN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患者应积极手术治疗。2.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肿瘤位置、肿瘤性质及周围侵犯判断,确保切缘阴性,应早期识别并手术,对于防止病变进展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4](2021)在《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过去十年,胰腺癌的诊治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国内不同地区水平参差不齐,其诊治现状依然严峻。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中国胰腺癌诊治水平。2020年,专委会结合过去两年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其更新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靶向和免疫治疗取得突破,遗传筛查及基因检测首次全面融入胰腺癌的综合诊治。第8版AJCC-TNM胰腺癌分期系统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在国内多个中心获得验证,并用于临床实践。术前新辅助治疗成为交界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并逐渐应用于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探查尤为重要。以化疗为基础的系统治疗模式(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入临床研究,并在晚期胰腺癌中证实了维持治疗模式的临床获益性。多学科、多区域协作诊疗模式在国内广泛普及,并贯穿诊疗全程。国内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方案优化提供了适合国人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在新的理念和临床证据支持下,该版指南有望为我国胰腺癌的综合诊治工作提供指导。

李凡[5](2021)在《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胰腺假性囊肿(Pancreatic pseudocyst,PPC)作为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常见局部并发症,在AP的病程中出现较晚,临床上极易漏诊或忽视。目前,关于AP并发PPC独立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且很少利用相关危险因素对AP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有效预测。本回顾性研究的目的是探究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对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从而避免PPC的漏诊或延迟诊断;且可针对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改善AP的预后。方法:此回顾性研纳入2013年1月-2020年10月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716例AP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严重程度、糖尿病病史、CT严重指数(Computed tomography severity index,CTSI)、皮下脂肪(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内脏脂肪(Visceral adipose tissue,VAT)、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等临床资料。根据AP发生后是否并发PPC为依据分为PPC组70例(9.8%)和对照组646例(90.2%)。首先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筛选出单因素分析存在差异的临床资料;再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存在组间差异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AP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对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发PPC的可能性进行预测,计算约登指数对应的最佳临界值及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及相关独立危险因素预测PPC形成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1.PPC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发病原因(胆源性、高脂血症性、酒精性、特发性、其他)、AP严重程度、BMI、内脏脂肪(VAT)、CTSI评分、脂肪酶、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钙及糖尿病病史相关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显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BMI(P<0.01,OR=1.471,95%CI=1.219-1.774),VAT(P=0.001,OR=1.052,95%CI=1.022-1.083),CTSI评分(P<0.01,OR=1.882,95%CI=1.480-2.92),Alb(P=0.002,OR=0.855,95%CI=0.775-0.943)及糖尿病病史(P=0.015,OR=2.338,95%CI=0.215-0.850)是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用Med Calc软件绘制BMI、VAT和CTSI及Alb相关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图及交互点图,并计算独立危险因素的临界值、曲线下面积及敏感度及特异度。BMI的最佳临界值为24.78kg/㎡,AUC为0.781(95%CI=1.219-1.774),敏感度为85.7%,特异度为64.2%。VAT的最佳临界值为134cm2,AUC为0.817(95%CI=1.022-1.083),敏感度为82.9%,特异度为67.6%。CTSI评分的最佳临界值为5分,AUC为0.780(95%CI=1.480-2.92),敏感度为71.4%,特异度为72.1%。Alb的最佳临界值为30.9g/l,AUC为0.702(95%CI=0.775-0.943),敏感度为62.9%,特异度为76%。结论:我们的研究表明:(1)糖尿病病史、高BMI及高内脏脂肪量(即高VAT)、入院时高CTSI评分及低蛋白血症是AP后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2)高BMI(>24.78kg/㎡)、高VAT(>134cm2)、高CTSI评分(>5分)及低蛋白血症(Alb<30.9g/L)提示AP后并发胰腺PPC的可能性较大,在AP后并发PPC具有一定预测价值;(3)针对存在并发PPC的独立危险因素的AP患者,应早期采取干预措施且密切随访。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6](2020)在《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死亡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过去十年胰腺癌的诊治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国内不同地区水平参差不齐,其诊治现状依然严峻。2018年,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18版)》,以期规范和提高中国胰腺癌诊治水平。2020年,专委会结合过去两年的发展现状制定了《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其更新要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靶向和免疫治疗取得突破,遗传筛查及基因检测首次全面融入胰腺癌的综合诊治。2018版AJCC-TNM胰腺癌分期系统的实用性和准确性在国内多个中心获得验证,并用于临床实践。术前新辅助治疗成为交界可切除和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并逐渐应用于可切除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手术探查尤为重要。以化疗为基础的系统治疗模式(包括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入临床研究,并在晚期胰腺癌中证实了维持治疗模式的临床获益性。多学科、多区域协作诊疗模式在国内广泛普及,并贯穿诊疗全程。国内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多中心跨区域合作为胰腺癌新药研发和方案优化提供了适合国人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在新的理念和临床证据支持下,该版指南有望为我国胰腺癌的综合诊治工作提供指导。

柴丽[7](2020)在《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性潜能的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比较增强MDCT与动态增强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性潜能评估的价值目的比较动态增强MDCT和动态增强MRI对于IPMNs恶性潜能评估的一致性和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术后病理证实为IPMNs均行动态增强MRI和增强MDCT,共100例。2位放射科医师根据2012年的福冈共识,评估IPMNs的“高危特征”、“低位特征”在动态增强MRI和增强MDCT成像间的一致性和观察者间一致性。两位放射科医师通过评估IPMNs的恶性潜能,评分值1-5分,比较两者成像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100例IPMNs患者中,男性65例,女性35例,年龄范围41~83岁,平均年龄(63.8±7.9)岁,恶性IPMNs共39例,良IPMNs共61例。对于动态增强MRI和增强MDCT成像间的一致性,对于厚囊壁的强化的一致性较佳、较差(CT vs MRI的k1值0.60、k2值0.34),余影像学征象的评估一致性较优至优。对于观察者间一致性,对于厚囊壁的强化评价增强MDCT的k=0.32,增强MRI的k=0.26,余影像学征象的评估一致性较优至优。医师1评价增强MDCT与增强MRI的AUC有统计学差异(AUC=0.80 VS 0.88,P<0.05)。医师2的评价增强MDCT与增强MRI的AUC无统计学差异(AUC=0.84 VS 0.89,P>0.05)。两位医师在增强MDCT评估IPMN恶性潜能的AUC差异无统计学差异(AUC=0.80 VS 0.84,P>0.05)。两位医师在增强MRI评估IPMN恶性潜能的AUC差异无统计学差异(AUC=0.88 VS 0.89,P>0.05)。结论IPMNs在增强MRI及增强MDCT上影像学征象的观察者间、成像方式间一致性较优,但厚囊壁强化在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差。增强MDCT与增强MRI评估IPMNs的恶性潜能的诊断效能相似,但可能受不同医师的经验影响。第二部分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性潜能的价值目的本研究探讨扩散加权成像评估IPMNs恶性潜能价值,并且比较扩散加权成像+常规MRI平扫、常规MRI平扫+MRI增强的两者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术后病理证实为IPMNs且术前性动态增强MRI共100例。2位放射科医师评估DWI定性及定性分析评估IPMNs的恶性潜能,分别评估DWI上胰腺病变信号强度与相同横截面上的脊髓信号进行比较并且测量IPMNs病灶的ADC值。两位放射科医师评估常规MRI平扫+DWI和常规MRI平扫+MRI增强的一致性及诊断效能。结果两名医师评判DWI阳性发现的一致性较优(k=0.79),医师1评估DWI阳性发现36例,医师2评估DWI阳性发现38例,两位医师均评价为DWI阳性发现有32例。DWI阳性发现可用于区分良恶性IPMN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测量病灶处ADC值的一致性优(ICC=0.82-0.91),测量IPMNs病灶共63例,良性IPMNs共33例,恶性IPMNs有30例。良性IPMNs的ADCmin为1.947±0.304×10-3mm2/sec,高于恶性IPMNs的ADCmin为1.318±0.501×10-3 mm2/sec,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IPMNs的ADCmean为2.328±0.450×10-3 mm2/sec,高于恶性IPMNs的ADCmin为1.967±0.507×10-3 mm2/sec,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max在IPMNs良恶性的无统计学差异(2.760±0.4×10-3 mm2/sec 60 vs2.701±0.556×10-3 mm2/sec,P>0.05)。其中当ADCmin临界值为1.456×10-3 mm2/sec,鉴别良恶性的IPMNs的AUC=0.84,95%的置信区间为(0.74,0.95)。当ADCmean的临界值为1.965×10-3mm2/sec,鉴别良恶性IPMNs的AUC=0.72,95%置信区间为(0.59,0.85)。评估IPMNs在常规MRI平扫+DWI、常规MRI平扫+MRI增强上影像学征象的一致性,对于厚囊壁、淋巴结肿大的一致性较差到较差,K值分别为0.41-0.48、0.34-0.42,余影像学征象的评估一致性较优至优。常规MRI平扫+MRI增强和常规MRI平扫+DWI评估IPMNs恶性潜能诊断相似,无统计学差异(AUC=0.88-0.89 vs 0.88-0.89,P<0.05)。结论DWI序列能够帮助鉴别IPMNs的良恶性。DWI结合常规MRI平扫与常规MRI增强评估IPMNs恶性潜能的诊断效能相似,对于需要随访的患者,可选择DWI结合常规MRI平扫的方式进行随访。

成鉴晓[8](2020)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良恶性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回顾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确诊的4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恶性和良性IPMN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的差异,研究影响IPMN良恶性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IPMN的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组织病理学结果等。排除术前患有严重内科疾病及其他肿瘤的患者,以及临床资料缺失的患者,共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本研究的纳入要求。根据术后病理诊断,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恶性IPMN组与良性IPMN组。对于满足正态分布或者近似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Mean±sd)来表示;对于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对于与恶性IPMN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后,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一起纳入到Logistic模型中,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连续性变量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计算临界值(cutoff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1例IPMN患者,其中良性23例,恶性18例,年龄范围是37~82岁,平均年龄为(64.8±10.0)岁,包括男性28例,女性13例,男女比例为2.15:1。临床表现为上腹痛15例,腰背部疼痛10例,体重下降11例,黄疸6例,腹泻2例,反复发作性急性胰腺炎6例,无症状6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IPMN分型,主胰管型12例,分支胰管型21例,混合型8例。肿瘤位于胰头及钩突部者31例,胰体尾部8例,全胰腺2例。良性组肿瘤的最大直径平均值为(4.31±1.87)cm,主胰管平均最大直径平均值为(10.23±2.16)mm,恶性组肿瘤的最大直径平均值为(5.57±1.07)cm,主胰管最大直径平均为(11.94±2.51)mm。在良恶性组中,性别、年龄、腹痛及腰背部疼痛、腹泻、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病变分型、病灶位置、CEA、CA19-9、肿瘤囊壁厚度、淋巴结转移及血管侵犯、肿瘤内部分隔、胰腺实质萎缩、钙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下降、黄疸、TBiL、肿瘤最大直径、主胰管最大直径、有无附壁结节及附壁结节高度方面在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当肿瘤最大径≥4.34cm时,判断恶性IPMN敏感度为88.89%,特异性为73.91%;胰管扩张最大径≥11.13mm时,判断恶性IPMN敏感度为61.11%,特异性为78.26%,以上均提示为恶性IPMN的可能性大。结论:IPMN好发于中老年男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良性和恶性IPMN在体重下降、黄疸、TBi L、肿瘤最大直径、主胰管最大直径、有无附壁结节及附壁结节高度方面存在差异。其中黄疸、肿瘤最大直径、主胰管最大直径是预测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肿瘤最大径≥4.34cm、胰管扩张最大径≥11.13mm时,提示恶性IPMN的可能性大。

孙根[9](2020)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s of pancreas,SPTs)的组织起源、临床特点、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期进一步提高SPTs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20年1月间不同时期江西省内四家三甲医院数据库中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SPTs的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回顾中文文献于2015年1月2020年1月间报道且符合入选标准的3927例SPTs患者的资料。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4024例患者,其中本组97例,文献回顾3927例。其中男性658例,女性3366例,男女比为1:5.1,平均年龄30.9岁(783岁);男性平均年龄37.4岁,女性平均年龄30.0岁。2.总计3219例患者有临床表现记录,其中1845例(57.3%)患者出现症状就诊,1374例(42.7%)为无症状体检发现胰腺占位。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42.0%,1351/3219),其次是恶心、呕吐(9.5%,307/3219)。3.SPTs患者实验室检查结果一般都正常,总计11.5%(244/2113)患者出现肿瘤标志物CA19-9升高。本组97例患者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anti-HBc)阳性率分别为14.4%(14/97)和49.5%(48/97)。总计术前影像学检查对SPTs诊断率为54.5%(414/759),超声内镜或CT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诊断率为61.8%(42/68)。4.总计1763例患者有手术方式记录,手术切除率为98.6%。术式包括: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412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394例,肿瘤局部切除术4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47例,胰腺中段切除术147例,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3例,全胰切除术2例,联合其他脏器/转移灶切除术21例,姑息性切除术7例。术后并发症以胰瘘(13.4%,175/1309)最多见。5.总计3167例患者有肿瘤生长部位记录,其中仅11例(0.3%)患者肿瘤多发,肿瘤生长部位以胰体尾部(55.4%,1762/3178)最为多见。总计2516例有肿瘤大小记录,肿瘤平均最大径为6.3 cm(0.524 cm)。SPTs的病理特点为:肿瘤组织由实性区、囊性区和交界区构成,镜下可见特征性的由肿瘤细胞围绕纤细的纤维血管为轴心形成的假乳头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显示多种蛋白包括β-catenin、Vimentin、a1-AT、CD10、CD56、NSE、CK和PR等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6.SPTs生物学行为多为良性表现,肿瘤具有侵袭性者占13.9%(205/1480),侵袭主要出现在神经、血管,脏器侵犯主要是十二指肠、脾脏,转移主要发生在肝脏,淋巴结转移少见。7.总计1859例患者有随访信息记录,平均随访40.3个月(1167个月)。随访期内,肿瘤复发18例,肝转移19例,其他部位转移4例,复发/转移率为2.2%(41/1859),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35.1个月。复发/转移患者行再次手术切除6例。17例患者死亡,其中死于SPTs者13例(0.7%,13/1859)。结论:1.SPTs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生机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有关,肿瘤组织可能起源于胰腺多潜能干细胞。但SPTs发生是否与HBV感染相关,尚需进一步研究。2.SPTs多见于年轻女性,患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以腹部不适最多见,也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并无症状。SPTs患者的实验室检查一般都正常,术前诊断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3.SPTs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假乳头结构。SPTs免疫组化特点:肿瘤兼有外分泌、内分泌和上皮表型。4.SPTs治疗首选手术切除,即便是出现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的患者。对于术后复发/转移者也可考虑再次手术治疗。SPTs患者总体预后良好,患者术后多可获得长期生存。但由于SPTs术后仍有较低的复发/转移率和疾病死亡率,因此建议所有患者都应该长期密切随访。

刘征涛,郭成祥,余健,白雪莉,梁廷波[10](2020)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低度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式,预后好,极少发生复发或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95%。随着影像学和病理学诊断技术的进步,SPN的检出率逐步提高,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同时,该病在诊断标准、治疗策略等方面也缺乏规范化标准。笔者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团队治疗SPN的临床经验,总结SPN的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旨在加深临床医师对SPN的认识,提高该病术前诊断率,促进其规范化治疗,最终使患者获得最大受益。

二、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在胰腺实体病变诊断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术前准备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操作方法
        2.2.4 穿刺方式
        2.2.5 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及标本质量评价
        2.2.6 最终诊断依据
    2.3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病例资料一般特征
    3.2 样本充分性
    3.3 样本质量及涂片血染情况
    3.4 三种技术对胰腺癌的诊断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A 综述 超声内镜在胰腺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2)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概述
    一、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原则
    二、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细则
    三、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手术策略的建立
第二部分 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性切除策略应用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可切除性评价标准的胰腺癌新辅助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痛(IPMN)的手术指征与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排标准及分组情况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分组
    2.3 分级及评分系统
        2.3.1 CTSI评分系统
        2.3.2 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系统)
        2.3.3 AP的严重程度分级
    2.4 VAT、SAT及 BMI的测量及计算
    2.5 资料收集
    2.6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结果
    3.1 716例AP患者基线临床资料
    3.2 70例PPC患者的临床资料
    3.3 AP后并发PPC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1 患者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3.3.2 患者的体脂参数及评分系统的单因素分析
        3.3.3 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3.4 AP后并发PPC相关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3.5 PPC形成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分析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7)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性潜能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1
abstract1
摘要2
abstract2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比较增强 MDCT与动态增强 MRI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性潜能评估的价值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扩散加权成像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性潜能的价值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会议摘要

(8)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良恶性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资料
    3 实验室检查
    4 影像学及EUS检查方法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良性IPMN与恶性IPMN临床资料比较
    3 恶性IPMN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4 CT、MRI及 EUS对 IPMN诊断及良恶性鉴别价值的比较
    5 IPMN肿瘤最大直径、主胰管最大直径与肿瘤良恶性关系ROC曲线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9)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本组(江西省多中心)资料
        2.1.2 中文文献回顾资料
        2.1.3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2.2 资料分析内容与定义
        2.2.1 资料分析内容
        2.2.2 相关定义标准
        2.2.3 术后随访
    2.3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结果
        3.1.1 年龄、性别
        3.1.2 临床表现
        3.1.3 实验室检查
        3.1.4 影像学检查
        3.1.5 术前活检
    3.2 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
        3.2.1 手术情况
        3.2.2 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3.3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3.3.1 常规病理
        3.3.2 免疫组化结果
    3.4 随访结果
    附图
    附表
第4章 讨论
    4.1 命名及流行病学
    4.2 发病机制与组织起源
    4.3 临床特点
    4.4 术前检查
    4.5 病理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4.6 手术及相关治疗
    4.7 侵袭及复发因素预测
    4.8 预后
第5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本研究纳入的129篇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论文综述
    参考文献

四、胰腺囊性疾病的诊治现状及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EUS-FNA不同取样方式在胰腺实体病变诊断中的研究[D]. 赵凯. 青海大学, 2021(01)
  • [2]胰头导管腺癌R0+根治规范的建立及评价[D]. 曹凡.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N)的诊治分析[D]. 吴奇. 山东大学, 2021(11)
  • [4]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J].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21(02)
  • [5]急性胰腺炎后并发胰腺假性囊肿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分析[D]. 李凡. 兰州大学, 2021(12)
  • [6]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2020版)[J]. 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 中华外科杂志, 2020(02)
  • [7]评估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恶性潜能的影像学研究[D]. 柴丽.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8]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良恶性相关因素分析[D]. 成鉴晓. 青岛大学, 2020(01)
  • [9]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97例诊治分析并回顾国内文献3927例报道[D]. 孙根. 南昌大学, 2020(08)
  • [10]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诊断与治疗现状和进展[J]. 刘征涛,郭成祥,余健,白雪莉,梁廷波.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0(04)

标签:;  ;  ;  

胰腺囊性病诊治现状与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