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小麦新品系高分子面筋亚基的结构分析

高产小麦新品系高分子面筋亚基的结构分析

一、小麦新高产品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结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洪波,唐昊,胡洋山,何茂洁,李治,任天恒,晏本菊,任正隆[1](2017)在《基于RIL群体的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特性关系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探究预测小麦品质的方法,利用以小麦品种川农17与绵阳11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共169个家系),分析了其籽粒性状和品质特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粒长与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着负相关,粒宽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千粒重与降落值、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着负相关,容重与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粒长、千粒重和容重决定了降落值总变异的77.9%,粒长和千粒重决定了沉降值总变异的35.0%,容重和千粒重决定了面团形成时间总变异的50.7%,容重和千粒重决定了面团稳定时间总变异的49.3%,粒长、粒宽和容重决定了湿面筋含量总变异的51.0%,容重决定了面筋指数总变异的45.7%。说明在小麦品质育种中,粒长、粒宽、千粒重和容重可作为预测小麦品质优劣的选择指标。

李红民[2](2012)在《西南麦区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研究》文中提出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作物,是人类植物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麦加工的各种精制面食、保健品和营养食品的需求增大,同时更加关注相关产品的品质,因此品质改良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通过分子数量遗传学方法,对小麦品质相关性状的品质分析及QTL定位研究,可以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并加快品质改良的进度。本研究通过对小麦F9-10高代重组自交系群体(RIL)R97×R146两年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分析和QTL定位,及F9-10RIL群体R131×R142的小麦籽粒、旗叶蛋白质含量和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发育动态的条件QTL定位研究,主要取得以下结果:(1)由于现有研究群体遗传差异大,构建连锁图谱都不同,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也不尽相同,所以各自定位的QTL结果难以相互借鉴利用,仅靠连锁图谱的简单比对难以进行准确和有效的分析。因此,本研究利用两个由中国栽培小麦血统的研究材料所构建的高密度连锁图谱数据和一个由Somers构建的一致性图谱数据,重新构建了一个高密度一致性连锁图谱。该图谱包含了617个微卫星标记(Xwmc、Xgwm和Xbarc三套),覆盖的遗传图谱总长度为1881.1cM,平均遗传距离为3.OcM,通过一致性图谱的构建,可为国内小麦分子辅助育种和QTL结果比较分析提供一个更为合适方便的分析基础。(2)由于粉质指数等面团流变学特性相关参数测定费时费力、并且不易一次性操作成功,因此检测时需要大量小麦面粉。而本研究发现,面筋指数与面团流变学特性的相关指标(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01(P<0.05)、0.678(p<0.()1)和0.48(p<0.01)。并且也有大量文献报道面筋指数与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存在显着相关性。因此,在育种的早代材料中可以将面筋指数作为研究面团流变学特性指标的间接快速测定方法。(3)据文献报道,优质的小麦品种分为质量型优质品种(如优质性状是由蛋白质的质量-优质亚基引起的)和数量型优质品种(如优质性状是由蛋白质含量较高引起)两种。本研究通过分析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发现质量型性状(面筋指数、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指数等)与数量型性状(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及蛋白质的含量)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性。这说明具有较高加工品质(如较高的面筋指数和粉质指数)的小麦往往含有相对较低的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因此,小麦加工品质与数量型性状极有可能处于一个动态平衡,在不打破这一平衡状态的前提下,小麦加工品质的提高势必会降低小麦数量型性状的含量(如面筋指数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4)小麦蛋白质含量是小麦的一个重要品质性状。通过对小麦蛋白质含量的QTL分析,在RIL群体R97×R146中检测到一个与分子标记Xwmc419-6B连锁的QTL(Q.GPC-6B),且在两年的QTL分析都被检测到。另有研究显示,在相近的遗传位置也存在多个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因此,在6B染色体分子标记xwmc419-6B附近的染色体片段上极可能存在控制蛋白质含量的QTL/基因簇。(5)戊聚糖是小麦的一个重要抗营养因子,对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均有重要作用。通过对戊聚糖相关性状进行分析,发现戊聚糖中的水溶性戊聚糖是控制籽粒硬度的重要因素。其原因可能是与造粉体膜相连的戊聚糖主要是水溶性戊聚糖,而造粉体膜上的水溶性戊聚糖通过对淀粉-蛋白质复合体粘性的改变,达到对籽粒硬度控制的作用。(6)通过研究小麦的籽粒硬度指数,发现小麦RIL群体R97×R146籽粒硬度指数的分布图呈双峰分布,并通过t检验,双峰分布的群体符合1:1的分离比,这说明该群体中存在一个主效QTL/基因控制小麦的籽粒硬度。而且,经QTL分析检测到一个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QTL(Q.H1-7D),其与分子标记xwmc634-7D连锁,两年都被检测到,并且LOD>10、R2>32%。因此,该QTL极可能是造成群体硬度指数分布图呈双峰分布的孟德尔遗传因子。(7)因QTL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并且动态QTL分析方法可以对不同发育时期性状进行精确有效的QTL定位,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条件QTL动态分析方法。鉴于蛋白质含量对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影响,本研究首次对小麦籽粒和旗叶蛋白质含量以及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进行了动态QTL定位,并在不同时间段定位到四个对表型变异具有较大贡献率的QTL,即Q. GPC-1B.1(LOD=5.2R2=16.6%)、 Q. LPC-2B.1(LOD=4.3R2=28.2)、Q. LPC-1B.2(LOD=8.1R2=32.2%)和Q.GS-1B.1(LOD=3.8R2=29.4%)。T6(4.30|4.25)时间段,在分子标记Xwmc419x-Xwmc44之间同时检测到控制小麦籽粒及叶片蛋白质含量的两个QTL, Q.GPC-1B.3和Q. LPC-2B.3。

邬亚[3](2011)在《小麦族二倍体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X型亚基启动子的分子鉴定与进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族物种中含有许多新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本文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9个小麦族二倍体物种的x型高分子量谷蛋白的启动子(x-type high-molecular-weight glutenin promoters, x-HGP)序列进行鉴定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9份小麦族二倍体物种的x-HGP进行克隆,发现其长度变化范围是865-927bp。在NCBI中BlastN发现,所有的序列都和已知x-HGP的序列具有同源性,包含完整的调节元件:转录起始位点、TATA盒(TATA box)、完全HMW增强子(complete HMW enhancer)、部分HMW增强子(partial HMW enhancer)、E基序(E motif)和GCN4基序(N motif).2.对9份材料的启动子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发现,启动子序列总体较为保守,但在特定的位点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来源于Secale cereale、Thinopyrum bessarabicum、Secale sylvestre和Secale strictum的序列均在157bp、220bp和426bp存在一个1bp、12bp和7bp的插入。不同物种的顺势调节元件序列也存在一些差异。3.对9份材料的x-HGP启动子序列构建Neighbour-joining (NJ)树,进行系统进化分析,发现各个属的物种都能聚为一类。来自于山羊草属的4个物种被聚到一起,3个黑麦属物种也被聚到一起,亨氏草属和山羊草属被聚到一起而偃麦草属和黑麦属被聚到一起。由此表明,根据x-HGP序列进行进化分析的结果可以很好地揭示小麦族二倍体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可作为小麦族物种进化分析的备选基因。

余利[4](2011)在《小麦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文中研究表明小麦白粉病是威胁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是由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的气传真菌性病害。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小麦矮秆、半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种植密度的加大以及主栽品种的抗源单一化,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危害日益严重,成为小麦生产的严重威胁。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防治小麦白粉病不仅经济有效、增产增收,而且也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对小麦抗白粉病基因进标记定位,寻找与其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应用于辅助选择,可以提高抗病育种效率,加快育种进程。本研究在对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遗传特性和来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小麦基因组引物对其抗白粉病基因进行遗传作图,寻找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用于进一步研究和标记辅助选择。1.种质系山农030-1为一个新型的1BL·1RS易位系,对目前我国主要的白粉病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或高抗,表现出良好的抗病稳定性,不同于含有Pm8抗性基因的Kavkaz和含有Pm17抗性基因的Amigo。以抗病亲本山农030-1分别与感病亲本烟农15、Kavkaz、辉县红和Chancellor杂交,杂种F1的抗病性与抗病亲本相同;山农030-1/烟农15、山农030-1/Kavkaz、山农030-1/辉县红和山农030-1/Chancellor 4个F2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在接种E09小种的条件下,F2群体中抗病单株和感病单株的分离比例符合理论比例3:1,山农030-1的白粉病抗性受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暂被定名为Pm030-1。2.利用1RS特异标记对山农030-1/烟农15、山农030-1/Kavkaz、山农030-1/辉县红和山农030-1/Chancellor 4个F2群体进行分子标记检测。经卡方检验,有特异带的单株数与无特异带的单株数的比例均不符合理论比例3:1,且基因型(扩增特异带型)和表现型(抗病性)不一致。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RS特异性标记与山农030-1的白粉病抗性的相关性较低,相关系数没有呈现显着性。结果说明,在接种E09小种的条件下,山农030-1的白粉病抗性与黑麦1RS染色体无关。3.在山农030-1/烟农15的F2分离群体中,采用PSG法,从2492对引物中筛选获得5对多态性引物(CFE27、Xcfd81、Xcfd266、Xcfd18和Xcfd25)与Pm030-1连锁,它们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4.5 cM、1.3 cM、8.6 cM、32.9 cM和32.9 cM。用于分子标记验证的3个F2群体中,标记CFE27和Xcfd81在山农030-1/Kavkaz F2中,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3.7 cM和0.9 cM;标记CFE27、Xcfd81和Xcfd266在山农030-1/辉县红F2中,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2.2 cM、3.4 cM和16.0 cM;标记CFE27和Xcfd81在山农030-1/Chancellor F2中,与Pm030-1的连锁遗传距离分别14.3 cM和3.0 cM。标记CFE27和Xcfd81与Pm030-1紧密连锁。4.根据连锁分子标记的定位结果,将Pm030-1定位于5D染色体上,推测是Pm2基因或Pm2的等位基因。所筛选的与Pm030-1紧密连锁的SSR和EST-SSR标记有利于小麦抗白粉病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基因的累加。

郭艳萍,位芳,张改生,程海刚,宋瑜龙,王青,牛娜,马守才,李红霞[5](2010)在《1BL/1RS小麦的分子和细胞学鉴定及黏类CMS育性恢复区域分布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揭示黏类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区域分布及恢复材料的1BL/1RS情况,为黏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优良恢复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推动黏类小麦雄性不育"三系"强优势组合的选配能不断得到新的材料保障。【方法】以8个黏类不育系和国内外一批小麦品种(系)为试材,结合分子和细胞学技术,进行1BL/1RS易位系鉴定,并利用中国国内法对其育性恢复程度进行分类。【结果】在参试的256份材料中,初步鉴定约20%的小麦品种(系)属于1BL/1RS易位系;育性表现半不育、高可育和全可育的品种(系)分别有86.15%、91.67%和100%为非1BL/1RS易位系,表现全不育和高不育的品种(系)中均有40%左右属于1BL/1RS易位系;恢复能力在50%以上的品种(系)在中国春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的比例依次为60%、65.85%、68.42%和71.43%。【结论】黏类不育系优良恢复源大都为非1BL/1RS易位系,主要集中在中国春麦区和南方冬麦区。

徐黎黎[6](2009)在《小麦属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在小麦属及其近缘属物种中,具有许多能有效地丰富普通小麦遗传背景和拓宽其遗传变异的优异基因资源。本文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8个小麦属物种,包括一粒系、二粒系、提莫菲维系、普通系和茹科夫斯基系,共1855份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变异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检测与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十二烷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对595份一粒系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7种1Ax和5种1ay高分子谷蛋白等位变异类型,形成21种亚基组合类型。在224份野生一粒小麦中,共有6种1Ax和5种1Ay等位变异类型,形成18种亚基组合类型,分布频率最高的亚基组合类型是2*/Ay(B),达到34.82%。在191份栽培一粒小麦中,仅发现5种1Ax和3种1ay等位变异类型,形成11种亚基组合类型,分布频率最高的是2*/Ay(B),达到81.68%。在180份乌拉尔图小麦中,也检测到3种1Ax和4种1Ay等位变异类型,形成11种亚基组合类型,分布频率最高的亚基组合类型是2*、2*/Ay(C)和2*/Ay(B),分别达到20.56%、20.56%和20.00%。野生一粒小麦材料中有98.66%、栽培一粒小麦材料中有95.81%以及乌拉尔图小麦中有约75%的材料1Ay亚基是能够表达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野生一粒小麦的每个位点亚基数目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位点百分率P、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S都显着高于栽培一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其中栽培一粒小麦最低。因此,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变异在野生一粒小麦中较高,而在栽培一粒小麦和乌拉尔图小麦中则相对较低。2.利用SDS-PAGE技术鉴定和分析了662份二粒系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Glu-Al位点上共检测到5种亚基类型,其中圆锥小麦5种,栽培二粒小麦和硬粒小麦4种,波兰小麦和伊斯帕汗二粒小麦3种,波斯和东方小麦两种。在所有二粒系小麦中都检测到亚基null,且频率最高;等位变异Glu-Al-Ⅰ也广泛存在于二粒系小麦中;亚基2*存在于除波兰小麦的其它二粒系小麦中;而且所有的波斯小麦材料中都检测到可表达的1Ay亚基。在Glu-Bl位点,共检测到15种亚基类型,其中圆锥小麦最多(12种),伊斯帕汗二粒小麦最少(2种)。在绝大多数二粒系小麦物种中都检测到亚基7+8、6+8和20。亚基6+8在所有的二粒系小麦(除了伊斯帕汗二粒小麦)中检测到,亚基7+8在5种二粒系小麦中检测到,亚基20在所有的二粒系小麦(除了波斯小麦)中都检测到。二粒系小麦中还发现了一些稀有的亚基类型,如13+19、17+18、22、null、7+15、6、Glu-Bl-Ⅲ和Glu-Bl-Ⅳ。亚基7+8在栽培二粒小麦、圆锥小麦和波斯小麦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分别为35.10%、35.79%和95.29%;在中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中,等位变异Glu-Bl-Ⅲ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83.13%。在硬粒小麦中,亚基20,7+8和6+8检测到相似的频率,分别为30.99%,29.58%和26.76%,而等位变异Glu-Bl-Ⅰ出现频率最低(1.41%)。在东方小麦中,亚基13+16出现频率最高,达60.92%,而亚基20和13+19仅有4.6%和2.3%。在波兰小麦中,亚基13+16出现频率最低,仅在材料PI191823中观察到。7份伊斯帕汗二粒小麦只检测到亚基7(85.71%)和14+15(14.29%)。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圆锥小麦的每个位点亚基数目A、多态位点百分率P、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S都显着高于其他二粒系小麦,其次是栽培二粒小麦、硬粒小麦和东方小麦比较高。波斯小麦具有最低的He和S值。结果说明,波斯小麦、中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和波兰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具有较低的遗传多样性,而圆锥小麦和栽培二粒小麦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利用SDS-PAGE技术对307份提莫菲维系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进行了分析。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到5种1Ax、5种1Ay、4种Gx和3种Gy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等位变异类型,并形成24种亚基组合类型。43份提莫菲维小麦中,共有2种1Ax、2种1Ay、2种Gx和1种Gy亚基类型,形成4种亚基组合,其中分布频率最高的是2*/Gx(A),达到81.40%。在264份阿拉拉特小麦中,发现5种1Ax、5种1Ay、4种Gx和3种Gy亚基类型,形成20种亚基组合,分布频率最高的是1+Ay(A)/Gx(A)和1/Gx(A),分别占18.94%和18.18%。在所有的提莫菲维系小麦中,有144份材料未检测到Ay亚基的表达,其中提莫菲维小麦38份,阿拉拉特小麦106份,各占88.37%和40.15%。Gx亚基在所有材料中基本全部表达,而Gy亚基在提莫菲维小麦和阿拉拉特小麦中出现频率非常低,分别为2.33%和20.08%。可以看出,阿拉拉特小麦中有较高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而提莫菲维小麦中则相对较低。4.利用SDS-PAGE技术鉴定和分析291份普通系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结果表明,在Glu-Al位点上共检测到3种亚基类型。斯卑尔脱小麦检测到2种,亚基1出现频率最高,达97.54%。马卡小麦中检测到的亚基null和1分别占82.8%和17.2%。密穗小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亚基null(55.56%)。印度圆粒小麦和瓦维洛夫小麦仅检测到亚基null。在Glu-Bl位点,共检测到12种亚基。斯卑尔脱小麦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亚基6+8;马卡小麦中亚基7+8出现频率最高,达55.2%,其次是7+9;密穗小麦中亚基7+8最高,达39.68%,其次是亚基20(22.22%)和21(11.11%);印度圆粒小麦中亚基22出现频率最高(75.9%);瓦维洛夫小麦仅检测到亚基7+8和6+8,出现频率分别为66.7%和33.3%。另外,在斯卑尔脱小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亚基,6*+8*和6.1+22.1。在Glu-Dl位点,仅检测到两种亚基类型,2+12和5+10。亚基2+12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斯卑尔脱小麦(99.38%)、马卡小麦(82.8%)、印度圆粒小麦(100.00%)、密穗小麦(88.89%)和瓦维洛夫小麦(100.00%)。在1份斯卑尔脱小麦、5份马卡小麦和7份密穗小麦中发现了与烘烤品质密切相关的5+10亚基。所有普通系小麦中共发现29个亚基组合。在斯卑尔脱小麦中组合1/6+8/2+12出现的频率为83.00%。马卡小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组合是null/7+8/2+12。密穗小麦中出现了大量的亚基组合,但每个组合的频率都不高。印度圆粒小麦中观察到四个亚基组合,其中null/20/2+12出现频率最高。3份瓦维洛夫小麦仅检测到2个亚基组合。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密穗小麦的每个位点亚基数目A、多态位点百分率P、基因多样性指数He和Shannon信息指数s都显着高于其他普通系小麦,马卡小麦和斯卑尔脱小麦次之,印度圆粒小麦最低。由此可见,马卡小麦和密穗小麦的高分子量谷蛋白遗传多样性较高,而斯卑尔脱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则具有较低遗传多样性。5.对小麦属一粒系、二粒系、提莫菲维系、普通系和茹科夫斯基系物种高分子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进行了比较,所有供试材料共检测到43个HMW-GS等位基因位点,形成169个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合,其中一粒系小麦21个,二粒系小麦92个,提莫菲维系小麦24个和普通系小麦32个,表明小麦属物种在Glu-1位点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Glu-Bl位点比Glu-Al和Glu-Dl具有更高的遗传变异。二粒系小麦中HMW-GS等位基因和亚基组合分布的频率都显着高于普通系小麦。在Glu-Al位点,亚基缺失类型null在除了乌拉尔图小麦、提莫菲维小麦和茹科夫斯基小麦的其它所有小麦属物种中检测到,且在大多数物种中具有最高的出现频率。亚基1和2*也在绝大多数的小麦属物种中检测到。在一粒系和二粒系小麦中还发现了一些稀有亚基,如1*、2*、Glu-Ald、Glu-Ale和Glu-Al-Ⅰ,这在普通系小麦中都没有发现。波斯小麦中发现了1Ay亚基,这明显区别于其它二粒系小麦。在Glu-Bl位点,二粒系小麦中检测到2-12个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普通系小麦中有2-10个,二粒系小麦中的圆锥小麦和普通系小麦中的密穗小麦检测到的亚基最多,分别有12和10个,而伊斯帕汗二粒小麦和瓦维洛夫小麦检测到的亚基最少,都仅有2个。绝大多数二粒系和普通系小麦物种中都检测到亚基7+8、6+8和20。在二粒系小麦中发现了一些普通系小麦中不存在的亚基类型,如13+19、14+15、null、7+15、6、Glu-Bl-Ⅲ和Glu-Bl-Ⅳ;斯卑尔脱小麦中也发现了一些新的亚基,6*+8*和6.1+22.1。在Glu-Dl位点,仅检测到两种亚基类型,2+12和5+10。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一粒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较高,二粒系小麦和普通系小麦较低。在所有小麦属物种中,野生一粒小麦的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波斯小麦和印度圆粒小麦的基因多样性指数最低。遗传聚类图可以很清楚地把二粒系和普通系小麦物种分辨开,但二粒系小麦中的波斯小麦与普通系小麦聚在一起,表明它与其余二粒系小麦的遗传关系很远,而斯卑尔脱小麦也单独聚在一个分支,与其它种的遗传关系也较远。

闫林[7](2009)在《大穗小麦西农9814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性状改良研究》文中指出小麦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小麦产量对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作用。品种是提高小麦产量的主导因素,在群体穗数达到一定限度后,增加单穗粒重是提高品种产量潜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大穗型高产、超高产品种选育受到小麦育种界的重视。西农9814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课题组从西农1718与临旱957杂交后代中选育的遗传性稳定的大穗型小麦品系,综合性状优良,单穗粒重2.5克以上,有显着的穗重优势。但其叶大,穗数少,群体无优势。因此,对其进行遗传改良,适当缩小叶面积,提高分蘖成穗率,培育小(中)叶、多蘖(穗)大穗型品种,利用单穗粒重和群体穗数双重优势,以大幅度提高大穗小麦的产量潜力。为了能有效的对西农9814进行遗传改良,本研究对其进行了主要性状的分析和遗传研究,期望对其遗传改良提供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GISH分析、SCAR、SSR标记分析和醇溶蛋白分析,确定西农9814为黑麦1BL/1RS易位系。2.西农9814与其双亲比较,穗大粒多,粒大粒饱,单穗粒重极显着超亲,穗粒重优势明显,但单株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倾低亲,叶面积倾高亲,致使叶大蘖少穗少,群体穗数低。选用西农953和西农9718分别作西农9814的改良亲本。改良亲本叶小蘖多,分蘖成穗率高,对西农9814叶、蘖性状改良有利,但单穗粒重偏低,对保持西农9814单穗粒重不利。采用扩大后代群体和目标性状协调性定向选择,可获得单穗粒重接近西农9814的中叶多蘖选系。3.西农9814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提高其分蘖能力,有利于增加有效穗数,对小穗数也有同步改良的效果。有效穗数、穗长和小穗数与叶长、叶宽及叶面积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缩小叶面积可能导致其单穗粒重的降低和有效穗数的减少,有效穗数可通过分蘖力的遗传改良获得同步改良效果,核心是小(中)叶与大穗的结合问题。大穗小麦源库性状协调性研究表明,大穗小麦源大库大,但源相对过剩,因此,适当减小叶面积,注重叶形和光合效能的改良选择,提高群体通风透光性和群体光合生产能力,可以达到小(中)叶多穗大穗的良好结合。4.西农9814在醇溶蛋白和谷蛋白水平上较好地综合了双亲的遗传特征,谷蛋白亚基组成为1、7+9、5+12,品质为二级强筋。用改良亲本的7+8亚基代换西农9814的7+9亚基,对西农9814蛋白质品质改良会有促进作用。5.西农9814与改良亲本在DNA水平上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杂交后代通过基因重组可产生较广泛的变异类型,为优性综合和性状选择可以提供丰富的遗传保证。6.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西农9814×西农953”和“西农9814×西农9718”两组合的P1、P2、F1和F2 4世代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分蘖数、有效穗数、穗长、小穗数、叶宽等性状的遗传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叶长在两组合为多基因模型,无主基因存在;叶面积在组合“西农9814×西农953”中为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西农9814×西农9718”中为多基因遗传模型,无主基因存在。因此,“西农9814×西农953”组合对叶、蘖、穗的遗传改良和选择优于“西农9814×西农9718”组合。7.对“西农9814×西农953”F2群体的7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进行了估计,分蘖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有效穗数、穗长和小穗数的增加;有效穗数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增加穗长和小穗数。有效穗数、穗长与叶长、叶宽及叶面积成正相关,但相关系数较小,有可能打破这种正相关达到小叶与多穗的结合;小穗数与叶长、叶宽及叶面积正相关系数较大,但小穗数在F2群体呈分散分部,通过基因重组有望达到小叶多穗大穗的结合。8.有效穗数QTL定位于4B染色体Xgwm495-Xgwm113区间,距Xgwm113 2.2cM,贡献率为34.6%,是主效QTL,遗传方式为少穗对多穗部分显性,同时在该位点可解释5.9%的分蘖数效应,是微效QTL,遗传方式以加性为主,两性状的加性、显性效应均为负值,即西农953能增加后代的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小穗数基因定位于2B染色体距Xwmc441 4.3 cM处,可解释7.1%的表型变异,为微效QTL,加性、显性正效应均来自西农9814,作用方式为加性;叶宽定位于2B染色体Xwmc477处,贡献率为7.1%,为微效QTL,加性效应为正值,显性效应为负值,说明叶宽的正效应来自西农9814,后代叶宽偏向于叶窄的品种西农953,QTL作用方式为部分显性。穗长和叶长用单标记法均检测到显着或极显着位点,但用复合区间作图法未能检测到达到规定阈值的QTLs。

杨恩年[8](2008)在《四川小麦新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1B/1R易位系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小麦常年种植面积仍保持在2000-2200万亩左右,常年总产量达550-600万吨。然而,四川小麦一直面临“品质差”、“产量低”和“抗性差”三大难题,大大阻碍了我省小麦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因此,改善小麦品质是四川和我国南方麦区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而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对小麦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1B/1R易位系对高产和品质有着双重的影响,故本研究利用SDS-PAGE电泳、和PCR技术,对四川省“十五”期间育成的44个小麦新品种进行HMW-GS组成分析,以及对36个小麦新品种进行1B/1R易位系鉴定和1B/1R易位系的变异分析,旨在为四川小麦品质育种提供信息。主要结果如下:1.高分子谷蛋白亚基有10种。在Glu-A1位点有2种等位变异,分别是Null和1,分别占50%;在Glu-B1位点有5种等位变异:7+8、7+9、6+8、17+18和20,出现频率分别是27%、36%、7%、5%和25%;在Glu-D1位点有3种等位变异,分别是2+12、5+10和5+12,出现频率分别是50%、48%和2%。2.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组合类型共有16种。最常见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组合类型是N,7+9,2+12和1,20,2+12,出现频率分别是15.9%和13.6%。得分为8分和6分的组合类型最多,出现频率分别为20.5%和25%,除了川麦35(N,20,5+12)的HMW-GS评分不明确之外,43个小麦品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品质评分平均为6.9分。3.在四川小麦品种中发现了一个少有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组合类型N,20,5+12。4.在供试的36个四川新育成品种中和1个品系中,1B/1R易位系小麦品种(系)有17个,占供试材料的47.2%。5.用5对定位于1RS上的PER引物对12个供试四川品种(系)的1B/1R易位系进行扩增后表明,四川品种(系)的1B/1R易位系是不完全相同的;其中3对1RS上的PCR引物对引进的11个品种(山前麦、洛夫林、高加索、矮孟牛等)的1B/1R易位系进行扩增后表明,引进品种的1Rs是不完全相同的:包括来源于同一亲本黑麦(Petkus(2x))的山前麦、洛夫林、高加索、矮孟牛1Rs也是不一样的。6.5对定位于1RS上的PCR引物能将23个供试品种(系)划分为七类,结果表明,育成品种中的1B/1R易位系是不完全相同的,其1Rs存在多样性。

李冬[9](2008)在《基因型和环境对新疆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新疆本地的30个冬春小麦品种(系)在北疆进行两年多点试验,研究了品质性状的变异情况、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基因型和环境及其互作对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参试冬麦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在不同地点间差异较大。参试材料在不同地点间出粉率,蛋白质含量,吸水率的变异系数较低。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的变异系数较高。参试春麦品种(系)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下降趋势,海拔高度的差距越大变化越明显。2参试冬春麦品种(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总体上看,春小麦新品系在Glu-B1位点和Glu-D1位点的亚基组成类型要比冬小麦品种更加丰富,在Glu-A1位点2*亚基含量要高于冬小麦品种,而春小麦优质亚基的频率(2*、5+10)要高于冬小麦。3冬麦的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主要受基因型控制,形成时间、稳定时间主要受到基因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同时基因型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环境对弱化度和粉质质量指数的影响较大,二者受基因型的控制较小。春小麦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吸水率主要受基因型控制,较少受环境的作用。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受基因型影响明显,环境条件对它们的影响也很大。环境对出粉率、降落数值、弱化度的影响较大,受基因型的控制较小4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冬小麦的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呈极着性正相关。沉淀值与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湿面筋含量、HMW-GS呈显着或极显着性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着负相关。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弱化度与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呈极显着负相关。硬度与麦谷蛋白亚基评分呈极显着正相关。春小麦的硬度与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显着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吸水率、面团形成时间呈极显着正相关,与降落数值、粉质质量指数呈显着正相关。湿面筋含量与降落数值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吸水率呈显着正相关。降落数值与吸水率呈显着正相关,沉淀值与弱化度呈显着负相关,与其他粉质参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其他品质性状相关不显着。弱化度与形成时间呈显着负相关,与其余粉质参数间均呈极显着负相关。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间均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吸水率与硬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降落数值存在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关系。HMW-GS评分与出粉率呈显着负相关。

蒲至恩[10](2007)在《斯卑尔脱小麦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及育种利用研究》文中提出斯卑尔脱小麦(Triticum spelta L.,AABBDD)是小麦属中的六倍体带皮栽培种之一,是改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产量、品质、抗病性和抗逆性的重要基因资源,对其种质资源进行遗传评价有助于普通小麦育种利用。本文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151份斯卑尔脱小麦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考察与分析的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具有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小穗数多和千粒重偏低等特点,但也可从中筛选到植株偏矮、干粒重较高的材料供育种利用。多分蘖及多小穗是斯卑尔脱小麦最具利用价值的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千粒重与穗长、小穗数和穗粒重等多个性状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基于农艺性状表现供试材料可聚为四类,聚类结果与其地理来源并不完全一致。对农艺性状的综合分析后筛选出5份优异材料,可供育种利用。2.测定了142份斯卑尔脱小麦12个品质指标,并根据国家现行强筋小麦品种品质标准和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对所测品质指标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中113份为软质,25份为中软质,4份为硬质。除2份材料外,其余140份材料均为角质。平均蛋白质含量高于16%,变幅为12.04%-21.67%;104份材料的湿面筋含量>28%,达到中筋小麦要求;沉降值大于50ml的材料占总数的56.82%。粉质参数测试表明供试材料面团吸水率高于70%的材料有73份,形成时间大于7.5min的材料有3份;供试材料的淀粉含量低、延展性弱、面包体积偏小。从供试材料中筛选到高蛋白(大于20%)资源材料3份,高沉降值(大于75ml)材料10份,可利用这些优异种质资源改良普通小麦品质。3.对162份斯卑尔脱小麦贮藏蛋白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PAGE技术共检测出121种醇溶蛋白带型,未发现共有条带,说明斯卑尔脱小麦具有丰富的醇溶蛋白等位变异,且ω/γ-区的变异较α/β-区丰富。利用SDS-PAGE技术,共分离出9种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8种亚基组合。其中1、6+8、2+12亚基组合为优势亚基组合,占供试材料的83.00%,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具有物种特异性。在供试材料中,筛选到含有与烘烤品质正相关的7+8、5+10等亚基的材料供育种利用。4.根据已知的普通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方法首次从斯卑尔脱小麦材料NGB5149中克隆得到两个α-醇溶蛋白基因序列Gli-Spelt-1和Gli-Spelt-2(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DQ234066和DQ234067)。它们具有α-醇溶蛋白基因的典型结构特征,但Gli-Spelt-1是一个假基因。Gli-Spelt-2编码区全长849bp,编码263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Gli-Spelt-1和Gli-Spelt-2与已报道的其他小麦族物种中的α-醇溶蛋白序列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与小麦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斯卑尔脱小麦推测氨基酸序列包含有对腹泻病人的毒性序列,第一次从分子水平证实了对小麦谷蛋白易感人群仍要谨慎食用斯卑尔脱小麦面粉制品。5.根据已经发布的ARF基因序列设计了一对ARF引物,在斯卑尔脱小麦中能扩增到约1200bp的DNA片断。通过测序首次发现该基因存在内含子,且内含子可能存在独特的剪接方式。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斯卑尔脱小麦的ARF同其它物种一样也具有保守的GTP结合区域,即P(GLDAAGKT)、G(NKQD)以及G’(DVGGQ)。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ARF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该基因在DNA序列上存在大量潜在的SNP位点。本研究根据SNP位点开发了染色体组特异性标记,并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第一次将来源于A染色体组和D染色体组的SNP特异性标记定位在2AL和3DL上。首次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对ARF基因在斯卑尔脱小麦中的定向表达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基因在根和幼胚中的表达量较茎和旗叶高。6.利用普通小麦品种川农16与6个斯卑尔脱小麦材料进行杂交。杂种F1能够正常结实,各考察性状均介于双亲之间。对6个杂种的F2-F4代品质性状的测试结果表明,各组合的品质性状较母本川农16均有较大改善,其中组合CN16/P1355625表现最为优异。对组合CN16/NGB4798F2代的谷蛋白和醇溶蛋白的检测发现,F2代谷蛋白亚基组成倾向于川农16的亚基组成,亚基组合1、20、5+10在F2代所占频率最高,且醇溶蛋白谱带表现双亲的共同特征。

二、小麦新高产品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结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麦新高产品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IL群体的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特性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各性状测定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RIL群体籽粒性状与品质性状表现
    2.2 RIL群体籽粒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
    2.3 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性状的多元回归关系
3 讨论
    3.1 籽粒性状与降落值的相关性
    3.2 籽粒性状与沉降值的相关性
    3.3 籽粒性状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的相关性
    3.4 籽粒性状与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的相关性

(2)西南麦区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麦品质性状与小麦加工品质关系
        1.1.1 小麦蛋白质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1.1.2 小麦主要品质参数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1.2 QTL分析
        1.2.1 作图群体
        1.2.2 用于QTL定位的主要分子标记及其分析方法
        1.2.3 作图原理及方法
        1.2.4 QTL定位的精度
        1.2.5 多群体间高密度连锁图谱的整合
    1.3 小麦QTL定位研究
        1.3.1 小麦农艺性状及抗性性状的QTL研究
        1.3.2 小麦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1.3.3 动态QTL分析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亲本及后代基因型的鉴定
        2.2.3 遗传图谱的构建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分子标记的选择
        2.3.2 一致性遗传图谱构建的必要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及QTL定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小麦品质性状测定
        3.1.3 数据统计分析
        3.1.4 QTL分析及品质性状QTL的映射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IL群体及亲本的品质分析
        3.2.2 小麦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3 小麦品质性状的QTL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小麦抗营养因子戊聚糖及小麦籽粒硬度QTL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小麦籽粒硬度及戊聚糖含量的测定
        4.1.3 数据统计分析
        4.1.4 QTL分析及抗营养因子QTL的映射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IL群体及亲本的戊聚糖含量、籽粒硬度和水分含量分析
        4.2.2 各性状的相关分析及群体分布图
        4.2.3 戊聚糖含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小麦蛋白质含量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动态QTL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小麦籽粒和叶片蛋白含量及叶片谷氨酰胺酶活性测定
        5.1.3 数据统计分析
        5.1.4 动态QTL分析及映射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IL群体及亲本的蛋白质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析
        5.2.2 RIL群体蛋白质含量及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QTL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小麦族二倍体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X型亚基启动子的分子鉴定与进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高分子量谷蛋白的现状
        1.1.1 高分子量谷蛋白的结构和作用
        1.1.2 高分子量谷蛋白启动子结构
    1.2 高分子量谷蛋白的研究方法
    1.3 小麦族种类和分布
    1.4 小麦族二倍体物种系统进化研究
    1.5 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引物合成
    2.5 实验方法
        2.5.1 基因组DNA提取
        2.5.2 PCR引物设计和基因组DNA扩增
        2.5.3 PCR产物回收纯化
        2.5.4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5.5 连接和转化
        2.5.6 阳性克隆的筛选
        2.5.7 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及克隆
    3.2 序列比对分析
    3.3 聚类分析
4 讨论
    4.1 高分子量谷蛋白x型亚基启动子的保守性
    4.2 小麦族二倍体物种间的进化
    4.3 高分子量谷蛋白启动子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小麦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小麦中的1BL·1RS 易位系
        1.1.1 1BL·1RS 易位系的来源
        1.1.2 1BL·1RS 易位系的遗传效应
        1.1.3 1BL·1RS 易位系的鉴定方法
        1.1.4 1BL·1RS 易位系小麦在我国的利用状况
    1.2 小麦白粉病症状、发病条件及其防治
        1.2.1 小麦白粉病的病害症状
        1.2.2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条件
        1.2.3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途径
    1.3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及其分子标记
        1.3.1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来源、定位及分布
        1.3.2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地点
    2.3 试验设计
        2.3.1 山农030-1 白粉病抗性基因与1RS 的关系
        2.3.2 山农030-1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2.4 试验方法
        2.4.1 材料种植
        2.4.2 白粉病抗性鉴定
        2.4.3 抗白粉病基因的推导
        2.4.4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4.5 基因组原位杂交
        2.4.6 分子标记分析
        2.4.7 优选小群体分析
        2.4.8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山农030-1 的性状和细胞学特点
    3.2 山农030-1 白粉病抗性遗传特点
    3.3 山农030-1 白粉病抗性与1RS 的关系
        3.3.1 1RS 特异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3.3.2 1RS 特异性分子标记检测
    3.4 山农030-1 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
        3.4.1 多态性引物的筛选
        3.4.2 分子标记连锁分析
        3.4.3 分子标记的验证
    3.5 山农030-1 抗白粉病基因的推导
4 讨论
    4.1 1BL·1RS 易位系的检测及应用
    4.2 山农030-1 的抗白粉病基因
    4.3 与山农030-1 抗白粉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5)1BL/1RS小麦的分子和细胞学鉴定及黏类CMS育性恢复区域分布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1BL/1RS易位系鉴定的引物设计
        1.2.2 1BL/1RS易位片段的PCR检测
        1.2.3 1BL/1RS易位片段的根尖细胞学鉴定
        1.2.4 黏类不育系的细胞遗传学分析
        1.2.5 测试品种对黏类不育系育性恢复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1BL/1RS易位系的PCR检测
    2.2 黏类不育系的1BL/1RS检测
    2.3 黏类不育系90-110和224的细胞学分析
    2.4 1BL/1RS易位系分布及其与育性恢复的关系
3 讨论
4 结论

(6)小麦属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研究进展
        1.1 小麦储藏蛋白的组成及分类
        1.2 HMW-GS编码基因的定位和序列特征
        1.3 HMW-GS空间结构
        1.4 HMW-GS与小麦品质的关系
        1.5 以PCR标记为代表的新的HMW-GS亚基鉴别技术现状
        1.6 小麦近缘属种HMW-GS研究进展
        1.7 HMW-GS在小麦品质转基因育种中的应用
    2 小麦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2.1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
        2.2 遗传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2.3 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手段
        2.3.1 形态学标记
        2.3.2 细胞学标记
        2.3.3 生化标记
        2.3.4 分子标记
    3 立题依据
第二章 一粒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1.2.1 SDS-PAGE检测
        1.2.2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一粒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变异分析
        2.2 一粒系不同种间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比较
        2.3 一粒系不同种间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二粒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二粒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2.2 二粒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比较
        2.3 二粒系小麦不同种间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提莫菲维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莫菲维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2.2 提莫菲维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比较
    3 讨论
第五章 普通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分析
        2.2 普通系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比较
        2.3 普通系小麦不同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小麦属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比较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属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比较分析
        2.1.1 Glu-A1位点
        2.1.2 Glu-B1位点
        2.1.3 Glu-D1位点
        2.2 小麦属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分析
        2.3 小麦属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系统发育分析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大穗小麦西农9814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性状改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大穗研究进展
        1.1.1 大穗小麦的创制
        1.1.2 小麦穗部性状研究进展
    1.2 分蘖成穗特性研究进展
        1.2.1 小麦分蘖特性研究现状
        1.2.2 小麦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
        1.2.3 小麦成穗机理的研究进展
        1.2.4 小麦成穗基因的研究进展
    1.3 叶型的研究进展
    1.4 1B/1R 易位系的研究进展
        1.4.1 1B/1R 易位系的起源和分布
        1.4.2 18L/1RS 易位的遗传效应
        1.4.3 18L/1RS 易位的鉴定
        1.4.4 1B/1R 品质性状研究
        1.4.5 1B/1R 携带基因的研究
    1.5 小麦贮藏蛋白的研究现状
        1.5.1 醇溶蛋白
        1.5.2 麦谷蛋白
    1.6 数量性状的研究
        1.6.1 数量性状遗传模型
        1.6.2 QTL 定位的原理
        1.6.3 作图群体
        1.6.4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的分子标记
        1.6.5 QTL 分析方法
        1.6.6 构建遗传图谱及QTL 定位软件和阀值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西农9814 外源物质的检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细胞学观察
        2.1.3 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
        2.1.4 SCAR 标记分析和微卫星(SSR) 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西农9814 的农艺性状
        2.2.2 根尖细胞GISH 分析
        2.2.3 SCAR 标记分析
        2.2.4 SSR 分析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艺性状及贮藏蛋白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农艺性状考察及分析方法
        3.1.3 A-PAGE 检测
        3.1.4 SDS-PAGE
        3.1.5 SSR 标记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农艺性状分析
        3.2.2 贮藏蛋白分析
        3.2.3 SSR 分析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麦西农9814 主要性状的遗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种植
        4.1.2 性状调查
        4.1.3 遗传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分蘖数遗传
        4.2.2 有效穗数遗传
        4.2.3 穗长遗传
        4.2.4 小穗数的遗传
        4.2.5 旗叶长的遗传
        4.2.6 旗叶宽的遗传
        4.2.7 叶面积的遗传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利用F_2群体对部分农艺性状的遗传定位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小麦的亲本材料及定位群体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作图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5.2.2 标记分析
        5.2.3 遗传图谱的构建
        5.2.4 分蘖数和有效穗数的QTL 分析
        5.2.5 小穗数的群体表现及QTL 分析
        5.2.6 叶宽的群体表现及QTL 定位
        5.2.7 穗长、叶长的QTL 定位
    5.3 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结论
    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四川小麦新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1B/1R易位系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
        1.1.1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遗传变异
        1.1.2 小麦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对品质的贡献
        1.1.3 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的分离分析方法
        1.1.3.1 十二烷基硫酸钠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1.1.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
        1.1.3.3 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
        1.1.3.4 特异PCR分子标记
    1.2 黑麦外源染色质的运用
        1.2.1 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1.2.1.1 八倍体小黑麦(2n=8x=56,AABBDDRR)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1.2.1.2 六倍体小黑麦(2n=6x=42,AABBRR)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1.2.1.3 四倍体小黑麦(2n=4x=28,XXR)新物种的人工合成
        1.2.2 黑麦外源染色质在小麦育种中的运用
        1.2.2.1 黑麦异附加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1.2.2.2 黑麦代换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1.2.2.3 黑麦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1.2.3 小麦背景中黑麦外源遗传物质的检测
        1.2.3.1 形态学标记(morphological detection)
        1.2.3.2 细胞学检测(cytological detection)
        1.2.3.3 生物化学检测(biochemical detection)
        1.2.3.4 原位杂交
        1.2.3.5 分子标记(molecular detection)
2、四川新育成品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HMW-GS组分的常规电泳分析方法
        2.1.2.1 仪器设备
        2.1.2.2 谷蛋白的提取
        2.1.2.3 SDS-PAGE分析
        2.1.3 麦谷蛋白亚基命名及评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四川省2001-2005育成品种的HMW-GS的组成
        2.2.2 Glu-1位点HMW-GS组合类型及品质评分
    2.3 讨论
3、四川小麦新品种1B/1R易位系的遗传变异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多重PCR引物检测1B/1R易位系
        3.1.3 5个黑麦1RS上的特异PCR引物
        3.1.4 DNA的提取、PCR扩增、电泳等方法详见唐宗祥博士论文(2006)
    3.2 结果与分析
        3.2.1 1B/1R易位系在四川小麦新品种中的分布
        3.2.2 四川小麦新品种中的1B/1R易位系存在差异
        3.2.2.1 5个引物能在12个供试四川品种(系)中扩增出差异
        3.2.2.2 3个引物能在省外和国外引进的11个品种中扩增出差异
        3.2.2.3 5个1RS引物能将23个供试品种(系)划分为七类
    3.3 讨论
        3.3.1 1B/1R易位系存在多样性
        3.3.2 1B/1R易位系在小麦育种中的地位
        3.3.3 1B/1R易位系在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因型和环境对新疆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1.3 麦谷蛋白亚基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第二章新疆北部冬小麦品质性状的环境变异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地点
        2.1.3 品质测定项目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地点对新疆北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影响的分析
        2.2.2 品种(系)的稳定性分析
        2.2.3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新疆北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影响
        2.2.4 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2.2.5 新疆冬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2.3 讨论
        2.3.1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新疆北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影响
        2.3.2 冬小麦品质相关性的分析
第三章 海拔对春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地点
        3.1.3 品质测定项目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品种在不同海拔的稳定性分析
        3.2.2 海拔对春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3.2.3 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新疆春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3.2.4 主要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2.5 新疆春小麦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斯卑尔脱小麦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及育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斯卑尔脱小麦形态特征
    2 斯卑尔脱小麦起源与分布
    3 斯卑尔脱小麦种子贮藏蛋白的遗传组成
    4 斯卑尔脱小麦分子标记多样性
    5 斯卑尔脱小麦产量及品质
    6 斯卑尔脱小麦在普通小麦育种中的利用
    7 立题依据
第二章 斯卑尔脱小麦农艺性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农艺性状考察
        2.2.2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艺性状表现
        3.2 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3.3 农艺性状主成分分析
        3.5 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4.讨论
第三章 斯卑尔脱小麦品质性状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蛋白质含量测定
        2.2.2 其它品质性状测定
        2.2.3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籽粒性状表现
        3.2 蛋白质相关品质性状分析
        3.3 粉质参数分析
        3.4 淀粉含量、拉伸参数和揉混参数分析
        3.5 品质性状相关分析
        4.讨论
第四章 斯卑尔脱小麦贮藏蛋白遗传多样性分析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醇溶蛋白提取及A-PAGE分析
        2.2.2 HMW-GS提取及SDS-PAGE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醇溶蛋白多样性分析
        3.2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
    4 讨论
第五章 斯卑尔脱小麦α-醇溶蛋白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DNA提取
        2.2.2 引物设计
        2.2.3 PCR反应
        2.2.4 PCR产物回收纯化
        2.2.5 连接
        2.2.6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7 转化大肠杆菌
        2.2.8 阳性克隆筛选
        2.2.9 序列测定、比较和群体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Gli-Spelt-1和Gli-Spelt-2核苷酸序列
        3.2 N端和C端氨基酸序列比较
        3.3 多聚谷氨酰胺区及变异
        3.4 α-醇溶蛋白基因序列聚类分析
    4 讨论
第六章 斯卑尔脱小麦ADP-核糖基化因子克隆及SNP位点染色体定位研究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ARF基因序列的获取、筛选和引物设计
        2.2.2 DNA提取及ARF基因的克隆
        2.2.3 RNA提取
        2.2.4 逆转录
        2.2.5 半定量RT-PCR扩增及检测
        2.2.6 序列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PCR扩增
        3.2 ARF基因DNA序列分析
        3.3 ARF基因SNP位点分析及染色体定位
        3.4 ARF基因外显子序列分析
        3.5 ARF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及蛋白质结构预测
        3.6 ARF基因序列的聚类分析
        3.7 ARF基因表达分析
    4 讨论
第七章 斯卑尔脱小麦在普通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初步应用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亲本材料
        2.2 杂种农艺性状考察
        2.3 F_2群体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检测
        2.4 F_2-F_4群体混合品质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种F_1性状表现
        3.2 F_2群体高分子谷蛋白亚基和醇溶蛋白检测
        3.3 F_2-F_4群体品质性状分析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小麦新高产品系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结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IL群体的小麦籽粒性状与品质特性关系分析[J]. 王洪波,唐昊,胡洋山,何茂洁,李治,任天恒,晏本菊,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2017(09)
  • [2]西南麦区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分析及QTL定位研究[D]. 李红民.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4)
  • [3]小麦族二倍体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X型亚基启动子的分子鉴定与进化分析[D]. 邬亚. 四川农业大学, 2011(05)
  • [4]小麦种质系山农030-1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D]. 余利.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5]1BL/1RS小麦的分子和细胞学鉴定及黏类CMS育性恢复区域分布的分析[J]. 郭艳萍,位芳,张改生,程海刚,宋瑜龙,王青,牛娜,马守才,李红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10(14)
  • [6]小麦属物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多样性研究[D]. 徐黎黎.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7)
  • [7]大穗小麦西农9814主要性状遗传分析及性状改良研究[D]. 闫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10)
  • [8]四川小麦新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及1B/1R易位系遗传变异研究[D]. 杨恩年. 四川农业大学, 2008(02)
  • [9]基因型和环境对新疆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D]. 李冬. 新疆农业大学, 2008(10)
  • [10]斯卑尔脱小麦种质资源遗传评价及育种利用研究[D]. 蒲至恩. 四川农业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高产小麦新品系高分子面筋亚基的结构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