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见证中国风险投资?

谁将见证中国风险投资?

一、谁来见证中国风险投资?(论文文献综述)

马池春[1](2020)在《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资本下乡日趋活跃和频繁,对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潜在推动着乡村社会的秩序变革。当前,围绕资本下乡议题学界争论不断,既有资本下乡的坚定支持者,也有资本下乡的强烈反对者,争论双方的核心关切是资本下乡究竟促进还是损害农民利益?本文以粤东北地区的育村为研究个案,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采用政治经济学、政治社会学等理论分析框架,详细考察了资本下乡在个案村的具体实践过程。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形态变革是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内容。资本下乡能否促进农民利益根本上取决于多元主体间利益秩序均衡与否,关键在于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而资本下乡良性机制的建构过程本质上是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利益博弈的过程,是农民利益发展与利益保护的均衡过程,也是村庄秩序再造和乡村社会制度变迁的过程。本研究聚焦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深入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全景展现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过程及其结果,并试图揭示资本下乡良性机制建构的内在逻辑机理。本文主要由导论、正文、结论与讨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部分主要回答本选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回顾和梳理相关文献并进行简要评述,介绍主要的研究方法和案例概况及本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正文部分共由五个章节构成,围绕资本下乡中的政府、企业与农民,按照事件发展的过程脉络,论述和呈现资本下乡对村庄秩序的再造过程和结果,揭示和分析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第一章主要从政府、企业和村集体三个层面分析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行为逻辑,研究认为政府的治理逻辑、村庄的发展逻辑与企业的生存逻辑具有内在契合性,推动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行动路径的适应性耦合,实现了乡村关系、政企关系和村企关系的再造,形塑了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第二章主要呈现资本下乡中政府和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过程,分析认为村治精英在资本下乡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加速了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进程。企业的“需求—回应”机制和政府的体制压力传导是资本下乡中精英吸纳的主要动力来源。资本下乡中政府与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双重吸纳实现了对村治精英的再造,引致村治精英“政治化”。第三章主要展现资本下乡中企业主导的现代规则与乡土规则的碰撞过程,分析认为资本下乡为重塑和再造乡村社会的规则体系提供了契机。资本下乡中乡村社会基于共同需要具有规则再造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的强制性矫正则为乡土规则再造提供了外部辅助。同时,资本下乡中企业理性与农民理性的耦合过程也内涵着企业对乡土规则的再造。第四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农民再组织化的动因,呈现农民再组织化过程。资本下乡中企业基于生产成本控制需要,具有吸纳农民参与的内在动力。而企业基于交易成本控制需要,则将分散化的农民参与推向了再组织化。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的农民再组织化有助于乡村社会自主性“集体”建构。农民再组织化搭建了农民组织化利益表达新秩序,重塑了农村政治经济格局,拓展了乡村精英成长空间,推动了村社集体再造。第五章主要分析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研究认为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遵循内在多重逻辑进路,具有积极治理效应,对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助推作用。同时,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潜在冲突、政企关系诱变、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使得资本下乡中的村庄秩序再造有其限度。基于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围绕如何建构和完善资本下乡良性机制,推动资本下乡秩序均衡,促进农民利益,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的信任建构是基础;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的保障;有效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中的主要桥梁和纽带;打造党建引领下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是资本下乡进程中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方向。

刘志永[2](2020)在《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文中提出中国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具有鲜明转型期特征的“企业家”发展史。肇始于“农民企业家”的改革开放历程,在证明“企业家”之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国王”的同时,其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复杂性也昭示了中国的特殊性——肯定“企业家”作用时并不能忽视政府及其官员作用。至少在地区层面上,单纯从企业家角度根本无法解释“中国奇迹”中地区发展不均衡突出的现象。地区间不均衡原因,站在现实而非理论的角度,与其说是企业家及其精神的禀赋差异,不如说是地方政府与企业家的“耦合”差异所致。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逐步迈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转型期所固有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转型叠加而来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处理理论上“政府与市场”及其表现在实践上“官员企业家与市场企业家”关系成为了中国在改革“深水区”时期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囿于研究范式,把市场经济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西方经济学显然无法回答这些问题。同时,中国转型期的复杂性为经济学意义上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研究素材。不同于西方经济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把市场经济置于特定社会历史中来进行分析。基于中国特色治理结构和社会主义初级历史阶段,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为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也由此在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实践层面上特别在地区层面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而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实践上还不尽清晰,这不仅关系着地区间能否实现均衡发展,更关系着中国经济能否继续前行等重大问题。理论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对地区改革实践的观察,本文采用演绎归纳、历史研究和实证分析等方法,在借鉴主流经济学优秀成果的同时,沿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范式对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企业家和政府及其官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提出转型背景下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双主体”理论框架,分析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中的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博弈关系,以及“双主体”耦合机制与地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系,进而提出一些政策及建议。中国“企业家”发展中交织着无处不在的政府“烙印”。循着中国改革脉络,发现实践中政府与企业家关系绝不仅仅是经济关系使然,而是中国治理体系和初级阶段政治、经济和社会等交织关系在改革中的延展,其复杂关系主要在于渐进式改革进程中的地方政府及其官员有了“准市场主体”的地位。在本文提出“社会网络人”假设下,地方官员如同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谋取利益一样,为了获取其政治利益和财务利益而具有了“企业家”的属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进而和市场企业家一起推动着地区市场化进程和经济增长。“双主体”机制是转型期间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必然选择。实践表明,在宏观层面上肯定企业家是中国经济增长“主体”的同时,政府及其官员在地区层面经济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作用。不同于其他相关文献的地方官员“为了增长而竞争”逻辑,本文认为在政治治理体系、地区禀赋结构和“社会网络人”约束下的地方官员的“为了竞争而增长”是“双主体”机制的现实基石。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耦合”决定着地区经济增长。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速度、绩效和可持续增长等取决于两者的“耦合度”,而且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不同致使着“双主体”耦合及其形式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以地方政府在“耦合”中行为迥异的温州政府和苏南政府为典型性样本和地区科技创新系统动态演化博弈模型,证实了“双主体”模式的有效性以及地方政府在其中的“能动性”作用。同时,本文从中央层面“把激励做对”来保证地方官员“做对的事情”的纵向机制和通过“中间组织”规制地方政府“做对的事情”和“防止做坏事”的横向机制上,提出了“双主体”稳定运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双主体”耦合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文化禀赋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相容,政府与市场(官员与企业家)形成各自行为上的充分自觉,催生出遏制政府随意干涉市场或者“越界”的市场力量和克服市场失灵等的规制力量,该模式最终会朝着“政府公共服务性引导+企业家主导型经济”的耦合方式演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地区间禀赋结构及其演化的不同会导致地区间在朝着最终模式演进的速度、路径等存在差异,但无论如何,政府的“主体”地位不会消失,转变的只是政府职能——“因时因势因地”与企业家耦合的“能动性”行为。“双主体”下“政府与市场”边界是多维性的。“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意涵不完全在于政府的“大小”或者“强弱”,也不是空泛的“有为”“无为”,更不是僵化的“谁主谁次”“谁动谁从”,而是政府(官员)与市场企业家的“因时因势因地”的动态耦合。因此,地区层面上的政府与市场“边界”是一个动态性多维度的意涵,包含着文化维度下“亲清”政商关系和制度维度下的“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为”政企关系等在内的边界。实现地区经济增长是地区层面“双主体”架构的目的。在“双主体”下从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地区企业家两个维度入手,提出了通过“双主体”耦合实现地区可持续增长的政策及建议。一是政府直接介入地区经济活动的产业政策,认为以“中央定规划、部委出政策、地方来执行、事后看绩效”为特征的“多层级”产业政策体制在工业化起步和成长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进入创新引领阶段时其不适应性凸显,建议在发展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从“多层级”向“两层级”体制转变;同时,从地方官员的视角提出了地区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程序化、组织化和法治化等的边界。二是地方政府间接介入地区经济的企业家政策,在前述分析企业家发挥作用需要的“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的产权保护、市场化进程、政府行为法治化、金融体制改革等制度,中观层面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微观层面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以及文化层面的“亲清”政商关系、“友好”社会环境和“有效”诚信体系等方面,提出一些具体的政策及建议,以期实现“双主体”下的良好契合关系,进而实现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增长。

程秀萍[3](2020)在《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公益创投的角色定位研究 ——基于武汉市C社区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与创新,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受到高度重视。社区作为当代的自治单位,主要提供社区服务。随着我国公共服务社会化的进步和服务型政府的建立,公益创投作为运用风险投资理念发展公益事业的新模式,受到政府和社区的青睐。社会工作者在公益创投项目中需要应对社区居委会、相关主体部门、社区机构以及社区中的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工作。因此,需要直面的问题就变成了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公益创投中的角色定位。在公益创投的背景下,本文重点讨论社区社会工作者在角色定位中面临的问题,例如角色模糊,角色距离以及角色冲突。本文以C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和参与式观察两种方法探讨社会工作者在参与社区公益创投中的作用和角色定位。并将公益创投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具体分为六类,即居民需求的提供者、居民自治的增能者、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培育者、社区治理服务创新的推动者、社区“共筹+共享”的组织者、社区公益理念的教育者。在对社会工作者角色分析中揭示出:第一,在社区公益创投中,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居民的增能者,却面临众多行政指派的工作任务,导致角色模糊无法带动居民增能;第二,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却面临个体自身的能力不足,导致角色超荷,无法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第三,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参与的推动者,却面临服务不到位的矛盾,导致角色距离无法推动项目发展;第四,社会工作者作为社区众筹的组织者,却面临各种认知困惑,导致角色冲突无法达到公益众筹的效果。导致社会工作者在项目中角色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则认为,政府对社区公益创投的评估做法不成熟,对社会工作者期望过高;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公益创投的重视度和支持力度较低;社区居民的参与率不高,对外新鲜事务接受意愿和兴趣低;社会工作者自身也存在角色认知偏差和实务经验不足的情况。文章最后主要提出了如何准确定位社会工作者在公益创投中角色,并进行探讨。首先,政府需要加强对社工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工氛围,提高社会认知度。其次,社区居委会需要优化社会工作者办公环境,减少行政工作量,加大宣传社工理念,倡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再次,社会工作机构需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完善督导体系来帮助社会工作者排忧解难。最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定期进行交流学习,建立正确的角色认知,提升自身的能力,推动社区公益创投发展。

许振江[4](2019)在《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使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下学界兴起了对改革开放及其历史的研究热潮。开展对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应当在阐述“改革开放史”的概念及其内涵基础上,明确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等多种范式共存与争鸣条件下,实现多种研究范式的互鉴融通,乃至构建适合改革开放研究的新的研究范式,促进改革开放研究框架体系的搭建和党史学科体系建设。当下深化改革开放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存史、资政、育人三个方面。这三方面的价值同样体现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之中。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上海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后来居上,实现了由“后卫”到“排头兵”的飞跃。学界对上海改革开放的研究也经历了萌生与初生、规范与兴盛、全面发展的阶段。新时代,上海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试验田,承担和肩负起越来越多的改革试点工作,引领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鉴于上海在我国改革开放历史、现实及其未来中的重要地位,学界对上海改革开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就研究领域而言,从最初的政治、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相契合,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实践主题的历史定位。就研究现状而言,相较于生态领域改革的研究而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领域的改革研究是成果较多的领域,其中尤以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为甚,这与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从经济领域起步并实现突破有着密切联系;社会领域的改革建设,上海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因而对这方面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旨在发挥“上海经验”的借鉴参考价值;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上海在城市生态建设和体制建设方面的做法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但相较于其他领域,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就国内研究而言,学界研究的问题主要聚焦于上海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与分期、浦东开发开放、国资国企改革、金融改革、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及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与医疗改革,城市综合治理和党的建设等主要问题。对上海改革开放,海外学者和机构也予以相当的关注,他们研究的问题主要聚焦于上海与全球化关联,表现之一就是全球化对上海的影响,体现为对外资投资、产业转型升级、政府与市场等问题的关注;其二是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诉求,表现为对上海建设全球中心城市路径、挑战和机遇的研究;除此之外,对上海的移民、就业、教育等社会问题也予以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研究。整体而言,这些研究问题背后是学界对“怎样发展上海、发展什么样的上海”问题的关怀,是对新时代如何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考与探索,以及对怎样推进地方改革开放、怎样研究地方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反思。就研究方法而言,根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学界综合各类研究方法的特点,实现了文献研究法、社会史学、口述史学、定性与定量、比较研究等各类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对各类研究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应当客观公正看待,坚持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切忌过分夸大或贬低,更为重要的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坚持唯物史观指导。在研究成果方面,上海改革开放的研究成果多以论文(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图书、报纸文章的形式的呈现,其中论文成果数量是其中占比最大的,其次是图书成果。除此之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报告、资政报告、视频影像成果,成果类型呈现形式多样化。就学术影响力而言,以成果的被引量和载体影响因子而言,不同类型的成果在被引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总体而言,学位论文、期刊论文被引量要多于图书的被引量。刊载研究成果的主要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偏低。因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成果在影响力方面还有待加强。就研究力量而言,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国内高等院校、上海社科院、上海市委党校构成了研究的主要力量。除此之外,中央党史与文献研究院及部分档案馆、纪念馆、区县史志部门也是其中重要的参与力量。在海外研究中,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国家构成了研究的中坚力量,其中尤以美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家为主。尽管当下的改革开放研究比较热门,但是研究面临的问题仍不可忽视,比如研究史料中官方史料档案封闭性问题,民间史料的发掘运用问题,研究人员不足、结构不合理且科研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研究成果的资政育人效果转化,以及党史学科定位和归属不清晰导致的学科体系建设迟滞问题,等等。就未来上海改革开放研究发展而言,本文认为要以上述问题为切入点,着力解决研究人员和史料问题。在研究内容上继续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研究,注重上海改革开放历史经验教训、实践模式的总结,真正发挥改革开放史研究资政育人功效的发挥,同时借鉴海外上海研究相关成果、经验和方法,全面深化上海改革开放研究。未来的上海改革开放研究应当体现和注重对“人”的发现与关怀,加强对改革开放精神、改革开放中的争论等议题的研究探讨,以及通过在对改革开放历史的定位和探究中建构改革开放话语,乃至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促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阐述和传播。本文认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研究恰逢其时,正值当下。新时代党和国家将改革开放予以“里程碑”和“历史性事件”的极高评价和定位,一方面是由于改革开放顺应了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发展的趋势,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期望和需求,其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所发生的巨变和飞跃;另一方面,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面临着“啃硬骨头”、“趟深水区”的困境,亟需打破体制机制和思想领域的桎梏和藩篱,因而总结研究改革开放历史,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历史、理论支撑尤为重要。鉴于总结历史、服务现实和引领未来的多重需求,本文认为应该以当下改革开放史研究为契机,将党史国史研究重心的后移,以深化当代中国研究。

潘炳军[5](2019)在《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产业是新世纪全球性朝阳产业,也是当前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路径,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大国的重要象征。2009年,文化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战略性产业。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产业到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四个自信--文化自信。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了文化领域的核心与龙头地位,影视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动力量。山东、青岛和西海岸政府发展规划分别强调加快文化强省和文化强区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引领、文化支撑和创新驱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西海岸新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承载着建设影视之都、争创国家级文化产业区的光荣使命,产业区设立四年来,影视之都的框架雏形已经初步显现。影视文化产业企业的共性特征是软资产较多、硬资产较少,具有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和知识、资本密集的行业特征,对投资和融资的依赖性较强。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企业普遍成立时间短、规模偏小,尚处于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成长阶段,前期发起设立的投资主要是自有资金,后续经营发展的融资主要是内源融资,受投融资瓶颈的制约更加显着。投融资能力弱、投融资困难是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企业的普遍性难题,也是政府关注的热点问题。以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为研究对象,运用对比分析法和SWOT分析等研究方法,整理和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走访调研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企业,把握产业整体发展概况。吸收和借鉴国外文化产业投融资成功经验,运用MBA所学的金融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理论知识,用权衡、优序融资、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和产业发展等投融资理论为指引,分析找出当前企业投融资的主要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形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从政府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和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等方面,提出投融资模式的优化方案,拓展投融资渠道,逐步创新构建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主体多元化、模式多样化的投融资体系,破解影视文化产业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助力青岛西海岸经济腾飞。

孙博,曾晓文[6](2019)在《中国芯传奇》文中提出第一章情缘花开1袁焜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罗伯特·墨菲教授的办公室。秘书告诉他,罗伯特在斯坦福大学的纪念教堂里。他走进了教堂,看到罗伯特正坐在那儿沉思冥想,便悄悄坐到了他后排的位置上。过了一会儿,罗伯特转过头来,袁焜立即做了自我介绍。罗伯特50多岁年

徐旭英[7](2018)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在国家层面肯定了创业活动及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研究型大学开展创业教育既回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同时也能促进大学发展和学生成长。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如何开展实施,尚处于各自探索的阶段,有效运行机制建立还存在不足。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是指创业教育体系的各个构成要素(包括教育体系内的要素以及与其运行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工作方式。本研究聚焦于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厘清哪些是关键要素,以及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机制和策略来保障创业教育体系的运行。研究方法上首先采用多案例研究,选取四所国内外一流研究型大学,分别是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分析四所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和机制特征。通过案例研究得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三个层次的重要要素。其次,基于访谈和问卷统计分析方法,对案例研究得出的三个层次要素进行验证,最后提炼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构成要素。实证研究采用了递进式的混合研究设计,先进行小规模质性调查,在问卷完成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回访,为量化研究的结论提供解释。研究结果主要是: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五大要素,分别是顶层的“创业教育目标”要素,中间层的“创业学习的制度文化”要素和“成果转化的支持投入”要素,基础层的“研究开发”要素与“教学体系”要素。实证分析发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接纳度和所受影响有所不同;研究型大学的创业教育核心目标是创业思维和能力培养。根据中间层的两大要素提出两种创业教育路径,“成果转化的支持投入”要素代表对行动导向的创业教育支持路径,“创业学习的制度文化”要素代表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支持路径。由关键要素的相互关系发现,澄清创业教育价值观、区分实践与行动导向的教学风格和提供创业服务的支撑条件是构建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主要运行机制的前提。本研究提出三个创业教育运行机制。一是分层分类的学生培养机制,该机制强调区分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分层创业教育,以及按照学生的学科和创业兴趣进行分类型创业教育。二是多元化教师参与的动力机制,要点是对参与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类型、创业教育工作和动力类型进行剖析,分别通过招聘遴选解决教师欠缺问题,通过专业地位和稳定教职解决教师创业参与的风险问题,通过专业活动与创业活动接洽解决教师自我定位问题。三是资源的整合与分配机制,要点是建立创业教育中心,扩大引入教育资源,鼓励学生和教师自由吸引创业资源,并竞争获取校外创业资源。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改进策略分为大学、政府、个体三个层面。大学层面有三大策略,分别是跨界合作策略、创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策略和适当的服务优化策略。政府层面对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参与策略是致力于为大学和师生打造宽容自由的创业氛围和创业外部环境。个体层面主要是学生创业学习的策略。

苑永嘉[8](2015)在《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戏逍堂(北京)娱乐发展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全面剖析了戏逍堂发展的里程,详细分析了戏逍堂三个阶段的商业模式,即:大规模原创小剧场话剧阶段;工业化生产、院线化演出,围绕IP进行多元化经营。在这三个阶段,戏逍堂都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有些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比如第一阶段;有些探索虽然没有获得成功,但并不代表戏逍堂探索的商业模式不可行。有些探索之所以没成功,可能是因为大的环境还不成熟,也可能是因为戏逍堂自身的原因,当然,也可能是这些模式真的不可行。但戏逍堂的探索非常具有前瞻性、全面性、代表性,它为后来者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教训,也为后来者开辟了光明的前进道路。为了更好地理解戏逍堂的商业运作模式,本文详细分析了支撑它商业运作的五大核心要素。首先是资本,其次是剧目,再次是管理,再加上剧目的营销推广、资源整合,可以说涵盖了有关商业戏剧运作的主要方面。运作商业戏剧演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资金。有了资金还要有可以运作的剧目,在以内容为中心的时代,剧目这一要素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好的剧目可以聚集资本,但资本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剧目。演出团体有了资本、剧目,接下来就需要一批专业的人才来进行运作。这里选取有关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管理,来论述人才。具备以上三个要素就可以运作商业戏剧演出了,但商业戏剧追求的是利润,要想获得利润还应该进行细致、周全的营销推广,由于小剧场话剧可用于营销推广的资金有限,所以戏剧营销的基本战略就是进行资源整合。谈完戏逍堂运作核心支撑要素的同时,为了从产业链的角度阐释戏逍堂的商业运作模式,所以将其与其他民营商业戏剧机构的商业模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更全面地展示戏逍堂的商业运作,透彻理解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的精髓。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9](2015)在《互联网时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世纪,瓦特的蒸汽机,作为一项划时代的新工具新技术,甄别了人类所有生存集团参与竞争的品质,也映照出不同的国家此后数百年的兴衰沉浮。20世纪中叶,互联网不同凡响的出现,再创人类奇迹!这是另一项可以与蒸汽机相提并论的伟大发明,它将再一次解放人、规划人,把人类带到一种更强大也更脆弱,更神秘也更公开的新状态。每个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人都在被改变、被塑造,也难免要追问那个古老的问题:我们到底要往哪里去?

刘莉[10](2015)在《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选取了竞技足球犯罪中最有代表性的几种被害人主体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分为理论篇和各论篇两部分来展开论述。理论篇主要介绍与本研究有关的一些概念和理论,其中又分为三章,第一章是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的界定,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竞技足球犯罪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界定,其次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第二章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进行分类,首先介绍分类标准,其次将被害人分为国家被害人、法人组织被害人和自然人被害人三种;第三章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认为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除了带有被害人最本质的被害性特征之外,还带有作为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各论篇重点介绍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中比较典型的四类被害人自身的被害概况、被害原因和被害预防,是在理论篇归纳的基础上对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主体进行的分析研究。各论篇以被害人主体为标题,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中国足协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中国足协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介绍中国足协的概况,包括足协的管理体制和足协成为竞技足球犯罪中国家被害人代表的原因,其次分析中国足协对中国足球运动的管理权现状;最后分析中国足协权利被侵害后的表现,第二部分把视角转向对中国足协自身被害原因的分析,对其自身带有的被害性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中国足协自身的管理存在问题是其带有的被害主动性,对职业足球联赛的开发不足是其带有的被害被动性;第三部分根据中国足协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创新管理体制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主动性,通过开发职业足球市场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被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中国足协再次成为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第二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足球俱乐部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足球俱乐部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介绍了足球俱乐部的概况,其次分析了足球俱乐部公平竞争权的概念、性质和具体内容,最后对足球俱乐部权利被侵害后的表现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原因,对足球俱乐部自身具有的被害性从主动性和被动性两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足球俱乐部在制度上和在足球领域的风险投资中存在问题是其带有的被害主动性,而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带有的被害被动性;第三部分根据足球俱乐部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良好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克服其被害主动性,通过培养俱乐部核心竞争力和实施品牌赛事战略克服其被害被动性,只有克服了俱乐部自身的被害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预防。第三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足球运动员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足球运动员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分析了足球运动员的概况,其次分析了足球运动员的公平竞赛权和商品化权,并对上述权利的概念、性质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足球运动员权利被侵害后的表现;第二部分分析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原因,对足球运动员自身带有的被害性从易感性、诱惑性和受容性三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运动员缺乏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价值观异化和具有变异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是其被害性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根据足球运动员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良好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克服运动员的被害易感性、诱发性和受容性;只有克服了运动员自身的被害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预防。第四部分对作为被害人的足球球迷群体进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足球球迷被害概况进行描述,首先分析了足球球迷的概况,其次分析足球球迷观看真实性纯洁性比赛的权利,并对该权利的概念、性质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分析了足球球迷被侵害后的表现;第二部分分析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原因,对足球球迷自身带有的被害性从易感性、诱惑性和受容性三个方面进行深刻剖析,认为足球球迷缺乏对球队的忠诚意识、以成败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和狭隘的地域足球观念以及对足球运动缺乏共同价值认同是其被害性的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根据足球球迷特有的被害性因素,认为可以通过构建足球球迷文化克服足球球迷的被害易感性、诱发性和受容性;只有克服了足球球迷自身带有的被害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预防。

二、谁来见证中国风险投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谁来见证中国风险投资?(论文提纲范文)

(1)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选题意义
    二、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资本下乡研究综述
        (二)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三)政企关系研究综述
        (四)村企关系研究综述
        (五)农民组织化研究综述
        (六)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三、关键词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案例概况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研究案例概况
    五、分析框架与结构安排
        (一)论文分析框架
        (二)论文结构安排
    六、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利益主体行为逻辑及其关系再造
    1.1 引资入村:政府的治理逻辑
        1.1.1 以资引资:国家资源下乡的策略
        1.1.2 政府入股:政治资源的隐性配置
        1.1.3 政府的市场观与市场化中的政府
    1.2 乡村争资:村治逻辑转换与权力内嵌
        1.2.1 产业振兴:村集体的富民兴村策略
        1.2.2 社会资本获取:工商资本的政治表达
        1.2.3 竞争捷径:主动谋求政府支持
    1.3 选村投资:政府干预下的资本下乡
        1.3.1 情感偏好:资本下乡中的政府意志
        1.3.2 企业配合:寻求政策倾斜与扶持
        1.3.3 村企共谋:强化获取政府资源的能力
    1.4 资本下乡中的利益主体关系再造
        1.4.1 企业参与下的乡村关系再造
        1.4.2 村庄参与下的政企关系再造
        1.4.3 政府参与下的村企关系再造
        1.4.4 资本下乡中的动态“三角平衡”格局
    1.5 小结
第二章 村治精英吸纳与乡村精英再造
    2.1 经济精英主导下的村庄治理
        2.1.1 做企业家:从“草根”到经济能人
        2.1.2 张榜竞选:从经济能人到村治精英
        2.1.3 精英的困局:村庄治理内生性缺失
    2.2 资本下乡中企业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2.1 情感俘获:私人关系的公共性拓展
        2.2.2 需求对接:对村治精英破局构想的回应
        2.2.3 信任建构:企业股权结构的社会效应
    2.3 资本下乡中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吸纳
        2.3.1 先建后补:政府对村治精英的承诺
        2.3.2 垫资建厂:村治精英对政府承诺的回应
        2.3.3 褒奖与荣誉:政府对村治精英的反馈
    2.4 精英吸纳的动力来源及其再造结果
        2.4.1 可信承诺:企业的政治关联效应
        2.4.2 “三强四带”:政党能力建设机制
        2.4.3 “联乡兴村”:政府权力下沉机制
        2.4.4 再造结果:村治精英“政治化”
    2.5 小结
第三章 现代规则下乡与乡土规则再造
    3.1 资本下乡中的现代规则下乡
        3.1.1 股份合作:企业的利益联结策略
        3.1.2 市场排斥:村集体反对股份合作制
        3.1.3 按价收租:村集体的确定性追求
    3.2 乡土规则运行下的秩序冲突
        3.2.1 宗族认同:乡土规则的生成机理
        3.2.2 规则碰撞:产权与收益单位的分合
        3.2.3 祖宗与神明:分配失序下的暴力抗争
        3.2.4 资本逃离:地方性知识的挤压
    3.3 政府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3.1 寻找土地:选定新址与产权重构
        3.3.2 利益均沾:秩序建构的均衡过程
        3.3.3 程序再造:权力渗透与强制性矫正
        3.3.4 资本回流:乡土规则再造的效应
    3.4 企业参与下的乡土规则再造
        3.4.1 拒绝签约:农民的理性选择策略
        3.4.2 寻找中间人:企业的行动逻辑
        3.4.3 推举代理人:农民的行动逻辑
    3.5 小结
第四章 农民再组织化与村社集体再造
    4.1 农民再组织化:企业的治理逻辑
        4.1.1 企业成本控制:农民再组织化缘起
        4.1.2 向政府说好话:重新俘获中间人
        4.1.3 为政府造亮点:寻求政府支持
    4.2 “四社协同”:农民再组织化的过程
        4.2.1 劳务合作社:闲散劳动力组织化
        4.2.2 产业合作社:产业过程组织化
        4.2.3 资金合作社:农民分散资金集聚化
        4.2.4 土地合作社:土地碎片化及其整合
    4.3 组织化利益表达:农民的集体行动
        4.3.1 表达梯度:从中间人到代理人
        4.3.2 理性抗争:利益再表达的过程
        4.3.3 “新中间人”的诞生:政府
    4.4 集体再造:农民再组织化的效应分析
        4.4.1 权力渗透:经济过程中的政治表达
        4.4.2 政经分离:农村政治经济格局重塑
        4.4.3 精英塑造:农民的“新代理人”
    4.5 小结
第五章 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治理效应及其限度
    5.1 村庄秩序再造的逻辑进路
        5.1.1 利益主体关系:从失衡到均衡
        5.1.2 制度建设: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5.1.3 组织建设:从失序到有序
        5.1.4 农民能力建设:从单一到全面
        5.1.5 农民认知转型:从封闭走向开放
    5.2 村庄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
        5.2.1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体系
        5.2.2 秩序再造下的乡村治理能力
        5.2.3 资本下乡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5.3 资本下乡中村庄秩序再造的限度
        5.3.1 现代性与地方性知识的碰撞冲突
        5.3.2 政企关系的诱变及其风险
        5.3.3 间接信任背景下的松散型村企关系
    5.4 小结
结论与讨论
    一、基本结论
        (一)资本下乡中利益主体间信任建构是基础
        (二)村治精英是资本下乡的主要桥梁和纽带
        (三)新型政企关系是资本下乡可持续性的保障
        (四)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是稳定村企关系的关键
        (五)资本下乡中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是根本
    二、进一步讨论
        (一)如何完善资本下乡中的企业治理
        (二)如何构筑更为合理的利益增长分享机制
        (三)如何实现乡村传统治理资源的现代性转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企业家与中国改革进程:基于历史演进的分析
    3.1 改革的启动期和企业家萌芽(1978年12 月-1992年10 月)
    3.2 改革的推进期和企业家成长(1992年10 月-2002年10 月)
    3.3 改革的深化期和企业家发展(2002年10 月-2013年11 月)
    3.4 改革的攻坚期和企业家“主体”确立(2012年11 月..至今)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企业家与中国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4.1 宏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三期滞后动态模型的SYS-GMM分析
    4.2 微观视角的企业家作用:基于知识扩散维度的SEM分析
    4.3 政府的作用:实证模型隐含的启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方政府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企业家理论的视角
    5.1 渐进式改革下政府的“有形之手”
    5.2 “政治集权和经济分权”治理体系下的地方政府
    5.3 转型期地方政府的“人格化”:官员企业家
    5.4 地方政府及其官员与经济增长困境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区经济增长中“双主体”: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6.1 “双主体”的时空辐辏:中国改革实践与理论困境
    6.2 “双主体”耦合:经济增长中的合意行动
    6.3 “双主体”的演化博弈:基于创新的视角
    6.4 “双主体”的稳定均衡:激励约束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主体”模式检验:以苏南和温州地方政府为样本
    7.1 市场化准备阶段(1978-1992):政府“控制人”+企业家“萌芽”
    7.2 市场化初级阶段(1992-2002):政府“经济人”+企业家“侍从”
    7.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2-2013):政府“协调人”+企业家“主角”
    7.4 市场化深化阶段(2013- ):政府“公共人”+企业家“主导”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双主体”模式与地区经济增长
    8.1 中央-地方产业体制:战略性产业的“多层级”向“两层级”转变
    8.2 地方政府的产业政策
    8.3 地方政府的“企业家”政策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内容及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布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3)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公益创投的角色定位研究 ——基于武汉市C社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公益创投的研究
        (二) 关于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相关研究
        (三) 研究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武汉市C社区案例介绍
    一、武汉市C社区基本情况简介
    二、武汉市C社区公益创投参赛概况
    三、社会工作者参与公益创投的基本流程
        (一) 公益创投立项阶段
        (二) 公益创投实施阶段
        (三) 公益创投评估阶段
第三章 社会工作者参与公益创投的角色定位分析
    一、社区居民需求的服务提供者
    二、社区居民自治能力提升的赋权者和增能者
    三、社区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培育者
    四、社区服务创新和治理的推动者
    五、社区“众筹+共享”的组织者
    六、社区公益理念的教育者和弘扬者
第四章 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公益创投角色困境及影响
    一、角色困境表现
        (一) 角色模糊:社区居民的增能者与行政指派
        (二) 角色超荷:社区服务的提供者与能力不足
        (三) 角色距离:社区参与的推动者与带动无力
        (四) 角色冲突:社区众筹的组织者与认知困惑
    二、社会工作者角色困境的影响表现
        (一) 社会工作功能发挥受到限制
        (二) 社会工作专业权威很难建立
        (三) 社会工作者成就感和尊严感难以获得
        (四) 社区公益创投的效果受到影响
第五章 社会工作者参与公益创投出现角色困境原因探析
    一、政府层面
        (一) 政府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期望过高
        (二) 政府对社区公益创投的评价考核不成熟
    二、社区居委会层面
        (一) 社区居委会的行政化倾向严重
        (二) 社区对公益创投的支持力度较小
    三、社区居民层面
        (一) 居民参与率低
        (二) 社区居民接受新鲜事务意愿低
    四、社会工作者层面
        (一) 社会工作者角色认知偏差
        (二) 社会工作者缺乏实践经验
第六章 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公益创投中角色定位优化的路径
    一、政府层面
        (一) 加强对公益创投项目的资源支持
        (二) 改善公益创投的运作环境
        (三) 营造良好的社工氛围,提高社会认知度
    二、社区居委会层面
        (一) 优化办公环境,支持社会工作发展
        (二) 提高宣传力度,提倡社区居民积极参与
    三、社会工作机构层面
        (一) 提供学习机会,丰富专业知识
        (二) 完善专业督导体系,帮助排忧解难
    四、社会工作者自身层面
        (一) 定期进行角色学习
        (二) 建立正确角色认知
结论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提纲
致谢

(4)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分析
        (一)学术发展趋势分析
        (二)国内研究文献梳理
        (三)海外关于上海研究的核心文献
    三、研究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指导与借鉴
        (二)分析思路与框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点与探讨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探讨难点
    五、改革开放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一)改革开放:“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开放史及其研究范式
        (三)改革开放史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四)改革开放史研究的价值
第一章 上海改革开放研究及其学术发展
    一、上海改革开放相关概念及其界定
        (一)上海改革开放概念辨析
        (二)上海改革开放史的概念界定
        (三)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价值意蕴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背景变迁
        (一)改革开放由试点到全面深化、纵深发展
        (二)中共党史研究由规范、兴盛到全面发展
        (三)上海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由“后卫”到“排头兵”
    三、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时间脉络
        (一)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萌生与初兴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规范与兴盛
        (三)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全面发展
第二章 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问题聚焦
    一、关于上海改革开放历史过程及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
        (一)关于上海改革开放历史阶段划分的研究
        (二)关于领导人与上海改革开放的研究
        (三)关于上海改革开放历史经验的研究
    二、关于上海改革开放过程中典型改革与试点的研究
        (一)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研究
        (二)关于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研究
        (三)关于上海金融改革的研究
        (四)关于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研究
        (五)关于政府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
        (六)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七)关于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的研究
        (八)关于上海大型城市社会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九)关于党的建设的研究
    三、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上海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全球化与上海改革开放
        (二)上海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社会问题研究
        (三)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研究。
    四,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一)对上海改革开放定位与特色的追问与解答
        (二)对上海改革开放实践模式与经验的总结与凝练
        (三)对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思考与探索
        (四)对怎样推进地方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反思
第三章 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方法
    一、文献史料研究方法
        (一)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史料来源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文献史料研究方法运用
    二、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研究方法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的运用
        (三)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
    三、口述史学方法
        (一)何为口述史学方法?
        (二)口述史学方法在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的应用
        (三)口述史学方法在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的功用及局限
    四、跨学科研究方法
        (一)跨学科研究方法的产生及流变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跨学科研究方法的运用
        (三)跨学科研究方法在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效果与改进
    五、历史比较研究方法
        (一)历史比较研究方法释义
        (二)历史比较研究法在上海改革开放研究中的运用
        (三)历史比较研究法在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中效能与不足
第四章 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学术成果及其机构团体
    一、国内上海改革开放研究成果的类型
        (一)国内研究成果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成果的学术评价与影响力
        (三)上海报刊与上海改革开放研究
    二、国内上海改革开放研究机构社团及其人员组成
        (一)党史研究机构及党校
        (二)驻沪高校及上海社科院等机构
        (三)地方志办公室、档案馆、纪念馆及学术团体、社会组织等..
        (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以及国内高校
    三、海外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机构、期刊、人员
        (一)海外关于上海研究的基本概况和发展趋势
        (二)海外关于上海研究的主要国家、机构、人员
    四、海外上海研究的特点及与国内研究的异同
    五、海外上海研究的国内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启示
第五章 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成就、特征及经验
    一、上海改革开放研究成就概述
        (一)研究内容不断深化拓展
        (二)研究成果类型多样且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化
        (三)研究方法的拓展与反思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基本特征
        (一)研究过程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二)研究内容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和政策性
        (三)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四)研究视角与场域的多维性
        (五)研究问题的聚焦性与延展性
    三、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基本经验及借鉴价值
        (一)重视基本史实的研究,理清改革开放历史脉络
        (二)突出典型改革实践研究,凸显上海改革开放特色
        (三)做好研究规划和引导,注重研究资政育人功能发挥
        (四)整合研究力量,增强研究的协同性
第六章 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学术展望
    一、上海改革开放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官方档案的封闭性与民间史料的收集发掘
        (二)地方科研机构科研人员相对短缺、科研能力相关不足
        (三)党史学科归属及建设问题
        (四)当代人修当代史问题
        (五)对改革争论和理论突破的研究不足
        (六)区县改革开放研究相对薄弱
    二、上海改革开放研究存在问题的改进
        (一)继续推进党史学科体系建设和研究规划
        (二)增强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研究
        (三)注重民间史料与官方史料的互济
        (四)加强研究队伍建设
    三、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前景趋势
        (一)注重改革开放经验模式的总结
        (二)突出“现代化”的研究叙事范式
        (三)继续以社会史为基础考察改革开放史
        (四)要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五)彰显党史研究“与时代同行”的特征
    四、改革开放研究应当予以关注的研究议题
        (一)对“人”的发现与关怀
        (二)对“改革开放精神”凝练
        (三)对“改革争论”的探讨
        (四)对改革开放“史”的定位与探究
        (五)对改革开放国际阐述与传播话语的构建
        (六)国家战略视阈下的上海改革开放研究
结语
    一、选题研究的不足
    二、未来研究改进及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科研经历
后记

(5)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目标内容与架构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架构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主要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
第二章 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影视文化产业相关概念
        2.1.1 文化
        2.1.2 文化产业
        2.1.3 影视
        2.1.4 影视文化产业
    2.2 投融资相关概念
        2.2.1 投资
        2.2.2 融资
        2.2.3 投融资模式
    2.3 投融资相关基础理论
        2.3.1 MM理论
        2.3.2 权衡理论
        2.3.3 优序融资理论
        2.3.4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2.3.5 产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
    3.1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概况
        3.1.1 影视文化产业整体规模不断扩大
        3.1.2 龙头带动品牌引领效应初现
        3.1.3 影视文化产业链初步形成
    3.2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目前主要投融资模式
        3.2.1 内源融资
        3.2.2 商业银行信贷
        3.2.3 政府财政性投融资
        3.2.4 股权债券融资
第四章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4.1.1 投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4.1.2 投融资结构不尽合理
        4.1.3 投融资时间长成本高
    4.2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内部产业自身原因
        4.2.2 外部制度性障碍
第五章 国外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成功模式借鉴
    5.1 美国—无为而治自由竞争的市场主导模式
        5.1.1 美国营利性文化产业投融资
        5.1.2 美国非营利性文化产业投融资
    5.2 英国—细化分类差异支持的政府引导模式
    5.3 法国—自动化和选择化资助区别对待的政府资助模式
    5.4 日本和韩国—宏观布局政策扶持的政府主导模式
    5.5 国外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成功模式借鉴
第六章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优化
    6.1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发展环境SWOT分析
        6.1.1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环境分析
        6.1.2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战略分析
    6.2 政府角度,营造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环境
        6.2.1 整体规划政策引导,扶持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6.2.2 完善政府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体系
        6.2.3 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保障平台
    6.3 金融机构角度,加快服务影视文化产业的金融体制和产品创新
        6.3.1 突出商业银行主渠道,提高影视文化产业信贷比重
        6.3.2 创新金融体制,设立影视文化产业特色银行
        6.3.3 提升影视文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
    6.4 企业自身角度,加强影视文化创新融合发展
        6.4.1 提升影视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
        6.4.2 引进培养高端人才,提升企业财务综合管理水平
        6.4.3 塑造企业品牌,注重品牌引领
    6.5 社会资本参与角度,宣传鼓励多方社会资本参与
        6.5.1 尝试推广保底发行融资
        6.5.2 探索尝试网络投资和影视众筹等模式融资
第七章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优化保障措施
    7.1 深化改革管理体制、政策扶持引导的政府宏观政策保障
        7.1.1 深化改革管理体制,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7.1.2 落实影视优惠政策,完善政策引导保障体系
    7.2 拓展直接融资渠道,畅通企业资本市场投融资渠道保障
        7.2.1 .鼓励影视文化企业境内外上市融资
        7.2.2 .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推动银企合作机制
        7.2.3 .推进版权评估抵押质押交易体系
    7.3 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模式优化的法律体系保障
    7.4 完善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和保险保障体系
        7.4.1 .完善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中介服务体系
        7.4.2 .完善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保险保障体系
        7.4.3 .完善影视影视众筹和网络投资保障体系
第八章 研究结论局限及对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的核心问题
        1.2.2 论文章节纲要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与结果的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研究型大学
        2.1.2 创业教育相关概念
        2.1.3 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2.2 相关的研究基础
        2.2.1 创业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2.2.2 创业教育过程模型
        2.2.3 创业生态系统
    2.3 重要议题
        2.3.1 理念和目的
        2.3.2 内容和方法
        2.3.3 组织管理
        2.3.4 外部关系网络
        2.3.5 质量评价
    2.4 研究述评
3 国外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
    3.1 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现状
    3.2 斯坦福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3.2.1 理念与目标
        3.2.2 师资力量
        3.2.3 课程教学体系
        3.2.4 支持网络
        3.2.5 利用外部环境
        3.2.6 特点和经验
    3.3 慕尼黑工业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3.3.1 背景和理念
        3.3.2 组织与管理
        3.3.3 激发教师的作用
        3.3.4 课程教学体系
        3.3.5 内外部的创业网络
        3.3.6 特点与经验
    3.4 案例比较分析
        3.4.1 共同的重要要素分析
        3.4.2 存在的差异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案例
    4.1 国内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发展情况
        4.1.1 历史发展
        4.1.2 组织与管理模式
        4.1.3 问题与争议
    4.2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4.2.1 创业教育的理念与目标
        4.2.2 扁平化的项目组织与管理
        4.2.3 对学生创业活动的拓展和服务
        4.2.4 高水平研发推动创业教育
        4.2.5 特点与挑战
    4.3 浙江大学创业教育体系的构成要素与特征分析
        4.3.1 理念与目标
        4.3.2 项目、课程与教学
        4.3.3 产学研结合推动的创业教育
        4.3.4 以引入创投为核心建立创业网络
        4.3.5 特点与挑战
    4.4 案例比较分析
        4.4.1 共同的重要要素分析
        4.4.2 存在的差异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分析
    5.1 提出关键要素分析的框架
        5.1.1 基于案例的要素框架
        5.1.2 基于质性研究改进要素框架
    5.2 对创业教育关键要素的验证
        5.2.1 数据获取
        5.2.2 描述统计
        5.2.3 差异检验
        5.2.4 探索性因子分析
    5.3 小结和讨论
        5.3.1 创业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5.3.2 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
        5.3.3 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构成
6 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运行机制与策略
    6.1 机制构建的前提
        6.1.1 澄清创业教育价值观
        6.1.2 区分实践与行动导向的教学风格
        6.1.3 建立创业服务的支撑条件
    6.2 创业教育运行的重要机制
        6.2.1 分层分类的学生培养机制
        6.2.2 多元化教师参与的动力机制
        6.2.3 资源整合与分配机制
    6.3 创业教育有效运行的策略
        6.3.1 大学层面的策略
        6.3.2 国家层面的参与策略
        6.3.3 个体层面的参与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图和表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调查问卷 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8)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二、 国内外在该方向研究现状
    三、 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戏逍堂简介
    第一节 :戏逍堂概况
        一、 戏逍堂简介
        二、 公司核心团队成员介绍
        三、 戏逍堂大事记
    第二节 :戏逍堂成立、发展背景
        一、 戏剧人对戏剧独特魅力的探寻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三、 独立戏剧制作人成功的实践
        四、 经济的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及大众化时代的到来
        1.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
        2.中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消费支出逐年增加
    第三节 :戏逍堂的商业戏剧
        一、 戏逍堂的戏剧是商业戏剧
        二、 戏逍堂注重戏剧剧场性的应用与开拓
        三、 戏逍堂注重研究观众消费心理
第二章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
    第一节 第一阶段:大规模原创小剧场话剧
        一、 商业模式简述
        1.第一阶段商业模式简述
        2.关键业务在商业模式中的地位
        3.第一阶段关键业务:小剧场话剧制作、演出
        二、 商业模式要素分析
        1.资金:成功地获取投资
        2.人才: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第二节 第二阶段:工业化生产、院线化演出
        一、 阶段划分
        1.模式概述
        二、 第二阶段上:戏剧定制、加盟、营销
        1.营销推广
        2.戏剧加盟
        3.定制剧
        三、 第二阶段下:工业化生产、“直营院线”阶段
        1.戏逍堂的工业化生产
        2.“直营院线”模式
    第三节 第三阶段:以 IP 为核心,进行多元化经营
        一、 戏逍堂第三阶段模式概述
        二、 IP 的本质与核心要素
        三、 戏逍堂围绕 IP 进行的多元化
        1.戏逍堂初期多元化的业务构成
        2.20 14 年戏逍堂规划的业务构成
        3.各业务之间的联系
        4.双中心多元化战略
        5.戏剧收入的多元化
        6.实现多元化的路径可行性分析
        四、 戏逍堂第三阶段的戏剧演出
        五、 第三阶段戏逍堂市场竞争状况分析
        1.竞争者类型分析
        2.主要竞争对手介绍
        3.戏逍堂的竞争优势
    第四节 戏逍堂三个阶段运作得失分析
        一、 戏逍堂第一阶段运作得失分析
        1.戏逍堂第一阶段运作评价
        2.戏逍堂第一阶段运作存在的不足
        二、 戏逍堂第二阶段运作得失分析
        1.市场容量足以支撑
        2.经典剧目储备较少
        3.戏逍堂没有建立科学的、整套的标准化的管理
        4.另外一种院线化经营的模式
        三、 戏逍堂第三阶段运作的挑战
        1.管理效率低下,费用增加
        2.资金分散
        3.资源分散,各自为战
        4.核心竞争力的丧失
第三章 :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核心支撑要素
    第一节 核心支撑一:戏逍堂的资本运作
        一、 戏逍堂的资本运作
        二、 戏逍堂获取资本的渠道、方法
        1.风险投资
        2.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本融
        3.演艺产业较难获得融资的原因
        三、 戏逍堂获取投资分析
        1.将融资放在重中之重
        2.充分资本杠杆
        3.广泛获取赞助
        4.重用“金融类人才”
        5.做好 ppt,讲好自己相信的故事
        6.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投资、风险共担
        7.以多剧目、多场次演出整体获取投资
        8.以确保投资收益为基础
        四、 戏逍堂的资本运作分析
    第二节 核心支撑二:戏逍堂的剧目运作
        一、 剧目创作原则:迎合大众口味
        二、 剧目特征
        1.剧目类型分类
        2.以低成本现实主义小剧场话剧作品为主
        3.以都市减压爆笑喜剧为主
        4.作品呈现系列化、升级化特征
        5.有卖点、可炒作的剧名
        三、 剧目内容特征
        1.主要讲述都市青年白领的情感故事
        2.紧紧抓住社会当下有商业卖点的热点
        四、 剧目获取
        1.通过“小制作实体,大制作平台”进行创作或改编
        2.剧目引进
        五、 戏逍堂剧目创作的缺点及分析
        1.作品同质化严重
        2.部分作品过于低俗
        3.创作上缺乏严肃的态度
        六、 戏逍堂剧目分析
    第三节 核心支撑三:戏逍堂的管理运作
        一、 扁平化管理的概念
        二、 戏逍堂企业扁平化管理及分析
        1.戏逍堂组织架构
        2.戏逍堂的扁平化管理
        3.扁平化管理的优势
        4.扁平化管理的特点
        5.企业采用扁平化管理的条件
        三、 戏逍堂的剧目管理
        1.以制作人为核心的剧目管理
        2.“一戏一聘”制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3.道具、布景等剧目资料的管理
        4.版权的管理
        四、 戏剧演出中成本管理
        1.戏逍堂戏剧制作、演出成本构成分析
        2.戏逍堂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第四节 核心支撑四:戏逍堂的市场运作
        一、 戏逍堂营销使命、规划
        1.现代营销学
        2.戏逍堂营销使命
        3.戏逍堂营销发展规划
        二、 营销基础
        1.基础一:戏逍堂的市场调查、客户细分
        2.基础二:戏逍堂话剧成本构成、门票定价
        3.营销途径
        4.常用营销方法
        5.戏逍堂常用宣传渠道
        6.戏逍堂的公关
    第五节 核心支撑五:戏逍堂的资源运作
        一、 资源整合
        1.资源整合的概念
        2.资源整合的本质
        3.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
        二、 资源整合贯穿在戏剧创作、营销的全流程中
        三、 戏逍堂资源整合实践
        1.创作方面的资源整合
        2.宣传推广资源整合
        四、 资源整合的广泛应用
第四章 :戏逍堂与其他戏剧机构运作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选择这几家戏剧机构对比研究的原因
    第二节 这几家戏剧机构运作模式具体分析
        一、 昆明品质舞台季运作模式
        1.昆明品质舞台季简介
        2.昆明品质舞台季运作模式
        二、 现代人剧社运作模式
        1.现代人剧团简介
        2.现代人剧社运作模式
        三、 表演工作坊运作模式
        1.表演工作坊简介
        2.表演工作坊运作模式
        四、 四季剧团运作模式
        1.四季剧团的简介
        2.四季剧团运作模式
        五、 百老汇运作模式
        1.百老汇简介
        2.百老汇运作模式
        六、 宝冢歌舞团的运作模式
        1.宝塚歌剧团简介
        2.宝冢歌舞团的运作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参考书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9)互联网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时代
    一
    二
    三
    四
浪潮
    一
    二
    三
    四
世界
    一
    二
    三
声音
链接
    “小精灵”批处理机
    NSFNET
    谦逊的“互联网之父”们
    第一封电子邮件
    第一本电子书
    第一台调制解调器
    第一个网络摄像头,看咖啡煮好没有
    硅谷“车库”的创业文化
    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与《电信法》
    风险投资

(10)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选题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理论篇
    第一章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界定
        第一节 竞技足球犯罪概念概说
        一、竞技足球犯罪概念
        二、竞技足球犯罪概念的内涵
        三、竞技足球犯罪概念的外延
        第二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概说
        一、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
        二、对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的理解
        三、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概念的外延
    第二章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分类
        第一节 分类标准
        一、学者们的分类
        二、本研究的分类标准
        第二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范围
        一、国家被害人——足球协会为其代表(足球运动管理中心)
        二、法人组织被害人——足球俱乐部(投资商)
        三、自然人被害人
    第三章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特征
        第一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本质特征
        一、国家和法人组织被害人的被害性
        二、自然人被害人的被害性
        第二节 竞技足球犯罪被害人的一般特征
        一、被害与比赛的相关性
        二、被害人主体的复杂性
        三、被害的集中性
各论篇
    第四章 中国足协
        第一节 中国足协的被害概况
        一、中国足协的概况
        二、中国足协的管理权
        三、中国足协被害后的表现
        第二节 中国足协自身的被害原因
        一、中国足协的被害主动性——自身管理存在问题
        二、中国足协的被害被动性——职业足球市场开发不足
        第三节 中国足协自身的被害预防
        一、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主动性——创新和发展管理体制
        二、克服中国足协的被害被动性——开发职业足球市场
    第五章 足球俱乐部
        第一节 足球俱乐部的被害概况
        一、足球俱乐部概述
        二、足球俱乐部的公平竞争权
        三、足球俱乐部被害后的表现
        第二节 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原因
        一、足球俱乐部的被害主动性
        二、足球俱乐部的被害被动性——缺乏核心竞争力
        第三节 足球俱乐部自身的被害预防
        一、克服俱乐部的被害主动性
        二、克服俱乐部的被害被动性
    第六章 足球运动员
        第一节 足球运动员的被害概况
        一、足球运动员的界定
        二、足球运动员的权利
        三、足球运动员被害后的表现
        第二节 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原因
        一、被害易感性——运动员缺乏法律意识
        二、被害诱发性——运动员职业道德价值观异化
        三、被害受容性——运动员异化的功利主义价值观
        第三节 足球运动员自身的被害预防
        一、克服被害易感性——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法律意识
        二、克服被害诱发性——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三、克服被害受容性——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功利价值观
    第七章 足球球迷
        第一节 足球球迷的被害概况
        一、足球球迷概说
        二、球迷的权利——观看真实性纯洁性比赛的权利
        三、球迷被害后的表现
        第二节 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原因
        一、被害易感性——缺乏对足球球队的忠诚意识
        二、被害诱发性
        三、被害受容性——对足球运动缺乏共同价值认同
        第三节 足球球迷自身的被害预防
        一、克服球迷的被害性
        二、克服球迷被害性的路径——构建足球“球迷文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谁来见证中国风险投资?(论文参考文献)

  • [1]秩序再造:资本下乡的实践图景 ——以育村为例[D]. 马池春. 山西大学, 2020(07)
  • [2]转型期地区经济增长的“双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家[D]. 刘志永. 山西财经大学, 2020(12)
  • [3]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公益创投的角色定位研究 ——基于武汉市C社区的个案研究[D]. 程秀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7)
  • [4]上海改革开放研究的研究[D]. 许振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5]青岛西海岸影视文化产业投融资模式研究[D]. 潘炳军.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6]中国芯传奇[J]. 孙博,曾晓文. 百花洲, 2019(02)
  • [7]我国研究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关键要素与运行机制研究[D]. 徐旭英. 浙江大学, 2018(08)
  • [8]戏逍堂商业戏剧运作模式研究[D]. 苑永嘉. 云南艺术学院, 2015(07)
  • [9]互联网时代[J]. 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主创团队.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5(06)
  • [10]竞技足球犯罪中的被害人研究[D]. 刘莉. 武汉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谁将见证中国风险投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