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鲶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一、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苹,李登群,龙福,王炳鹏[1](2021)在《斑点叉尾鮰山地池塘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岗乌镇山地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的成功经验,包括池塘和水源条件、鱼种放养、饲料投喂、日常管理、常见病害防治、养殖效益,为贵州山地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鮰提供参考。

吕小燕,袁汉文,何爱美,杨文秀,张哲华,郑楚文,李骞,许巧情[2](2020)在《斑点叉尾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且对呋喃唑酮、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及头孢呋辛5种药物产生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头孢氨苄、哌拉西林等11种药物中度敏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进行验证,注射类志贺邻单胞菌菌株后,斑点叉尾鮰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个体的症状基本相同。从患病鱼体分离出的即为类志贺邻单胞菌,也正是该致病菌导致斑点叉尾鮰死亡,可利用头孢类高度敏感药物防治。

王桢月[3](2020)在《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药物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孕烷X受体(PXR)作为配体依赖性转录因子,能够调节参与药物代谢和消除的细胞色素P450及转运蛋白的转录表达。由于PXR的调控特异性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在没有研究数据的情况下,不能将哺乳动物的研究结果外推到鱼类。目前,关于药物代谢酶在斑点叉尾鮰体内/外的研究非常少,本文首先分析了PXR和细胞色素P450 3A30基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表达与分布,为研究PXR和CYP3A30对斑点叉尾鮰体内/外药物代谢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撑。然后测定了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的毒性影响,并研究了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PXR、CYP3A30和MDR1基因表达以及CYP3A酶活性的影响。筛选出了能够诱导基因表达及酶活性的天然产物单体。最后进行了体外试验,研究了该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体内典型抗菌药物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消除规律的影响。1. PXR、CYP3A基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表达与分布首先,通过不同的途径对斑点叉尾鮰PXR和CYP3A30基因各自设计了五对引物。然后通过PCR和q-PCR技术对引物进行了评价,筛选出PXR的3号引物和CYP3A30的4号引物,其扩增效率分别为100.64%和95.16%,斜率分别为-3.307和-3.444,R2分别为0.997和0.992。由此分析,引物PXR-3和CYP3A30-4符合实验要求(PXR-3F:GGCTGGACTCAGGCTTATTT,PXR-3R:CGAGCTGTGGTCTGTG ATTT;CYP3A-4F:GTGTTCTCTCTCCATCCTTCAC,CYP3A-4R:CTCGTCACCA CA TCCATACTG)。然后,利用q-PCR技术检测了斑点叉尾鮰各个组织中PXR和CYP3A基因的表达与分布。结果表明PXR在斑点叉尾鮰的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由低到高依次是肌肉、肝、皮、脑、中肠、脾、前肠、心、后肠、肾、鳃;其中,在鳃、肾组织的PXR基因的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CYP3A30基因在斑点叉尾鮰各个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前肠、后肠、中肠、鳃、肝、肾、脾、皮、脑、心、肌肉;其中CYP3A30基因在前肠、中肠、后肠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2.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CC-K)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及酶活的影响以斑点叉尾鮰肾细胞(CC-K)为研究对象,完成了27中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的活性影响实验。观察并记录了对细胞的最大无作用量,使用软件分析了多种天然产物单体的的半致死浓度并作出IC50图。调查了27种天然产物对CC-K细胞中PXR、CYP3A30和MDR1基因以及CYP3A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去甲氧基姜黄素,甘草次酸,鱼藤酮,青蒿素,双氢青蒿素,蒿本内酯和苦参碱等显着诱导PXR基因表达水平。细胞经去甲氧基姜黄素,甘草次酸,青蒿素,苦参碱,黄芩素,五味子酯甲,蒿本内酯和双氢青蒿素处理后,CYP3A30与PXR基因的表达同时被诱导。此外,我们发现天然产物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五味子醇甲和五味子醇乙显着上调了MDR1基因的的m RNA水平。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实验数据支持,例如天然产物单体在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的合理使用,加速化学药物的残留消除或避免药物之间不良的相互作用。3. 青蒿素和金丝桃素对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代谢速率的影响在水温25±2℃的条件下,以斑点叉尾鮰作为研究对象,将磺胺甲恶唑以100mg/kg鱼体重的剂量进行单次灌胃。10 h后,实验组分别灌胃金丝桃素和青蒿素,对照组灌胃蒸馏水。结果表明,青蒿素能够显着加快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残留消除,而金丝桃素表现出抑制磺胺甲恶唑在带皮肌肉中的代谢消除的趋势。因此青蒿素和金丝桃素都能对斑点叉尾鮰体内磺胺甲恶唑的残留消除规律产生影响,应该注意青蒿素和金丝桃素在和磺胺甲恶唑在水产养殖中的联合使用。

陶莎,姚俊杰,商宝娣,李小义,张效平[4](2019)在《斑点叉尾鮰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文中研究表明为生产上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划线接种培养、回归感染试验、形态与分子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等方法,对贵州省锦屏县某养殖场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发生的强传染性病害致病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研究致病菌对15类共45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分离到1株致病菌Q1菌株,经形态鉴定,Q1菌株的特征与鲁氏耶尔森氏菌基本一致,该菌株的16SrDNA序列与已有的鲁氏耶尔森氏菌同源性达99%以上,系统发育树显示其与鲁氏耶尔森氏菌(MK396587.1、AB681666.1、HQ222844.1、FJ908709.1)聚为一支,置信度为86,结合形态与分子鉴定,确定Q1菌株为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为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其对斑点叉尾鮰的半数致死浓度为1.05×107 cfu/mL;该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和大观霉素等17种药物为高度敏感,对阿奇霉素、头孢克肟和新生霉素等6种抗菌药物为中度敏感;对克拉霉素、红霉素和麦迪霉素等22种抗菌药物耐药,且其对选用的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3种类型的抗菌药物全部敏感。

王二龙[5](2019)在《斑点叉尾鮰E.ictaluri与Y.ruckeri二联基因OmpN2-OmpF亚单位和口服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渔用疫苗作为替代抗生素和化学药物进行鱼类细菌性疾病防治更为安全有效的防治方法,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多联疫苗因其可预防多种疾病、减少接种次数、简化免疫程序等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疫苗的研究和发展方向。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和鲁氏耶尔森菌(Yersinia ruckeri)作为近年来斑点叉尾鮰养殖频发的两种细菌性疾病病原,给我国斑点叉尾鮰乃至整个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本研究以斑点叉尾鮰源E.ictaluri外膜蛋白OmpN2和Y.rucker外膜蛋白OmpF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分子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原核表达和免疫原性分析基础上初步研究其作为疫苗候选目的抗原的潜力。通过添加多肽Linker接头序列、酶切连接、融合基因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手段构建二联融合基因N2-F,通过分子克隆和原核表达制备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此外,采用海藻酸钠-壳聚糖等天然高分子复合物作为包被材料,研制二联基因N2-F口服微球疫苗,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拌饲口服方式将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和口服疫苗免疫接种斑点叉尾鮰,通过特异性抗体水平、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相对免疫保护率等方面综合评价其免疫保护效果并初步探讨其免疫保护机制,为生产上开发安全有效的多联疫苗,进行斑点叉尾鮰的鮰爱德华氏菌病和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免疫防治提供参考。本研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OmpN2与OmpF基因的分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对鮰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OmpN2基因和鲁氏耶尔森氏菌外膜蛋白OmpF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全面的分子特性分析和抗原表位预测,结果发现OmpN2和OmpF基因序列全长分别为1122 bp和1095 bp,分别编码373和364氨基酸序列,均具有革兰氏阴性菌穿孔蛋白保守结构域,分别属于E.ictaluri和Y.rucker外膜孔蛋白,分别具有9个和12个潜在抗原决定簇区域,两者氨基酸序列相似性为65.96%,三维结构预测显示均为三聚体的空间构象,均与同一个模板有60%以上的相似性,表明两者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推测其作为疫苗候选抗原可能提供一定的交叉保护作用。2.OmpN2与OmpF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通过体外原核表达技术,成功诱导表达了去除信号肽后的目的重组蛋白rtOmpN2和rtOmpF,大小分别约为56 kDa和55 kDa;细菌表面显色技术和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E.ictaluri和Y.ruckeri能分别与兔抗rtOmpN2抗体和兔抗rtOmpF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显示显示阳性反应信号,表明OmpN2和OmpF蛋白分别位于E.ictaluri和Y.ruckeri的菌体表面,是一种细菌表面抗原。Western bloting分析显示,rtOmpN2蛋白和rtOmpF蛋白能分别被兔抗E.ictaluri和兔抗Y.ruckeri抗体识别并发生特异性反应,表明OmpN2和OmpF蛋白不仅是E.ictaluri和Y.ruckeri的抗原之一,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用作基因工程疫苗候选目的抗原。3.融合基因N2-F的构建,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通过添加多肽Linker接头序列和BamH I酶切位点连接法成功构建了N2-F融合基因,大小为2133 bp;通过体外原核表达,成功诱导表达了重组融合蛋白N2-F,大小约为96 kDa;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N2-F能分别与兔抗6×His抗体、兔抗E.ictaluri抗体和兔抗Y.ruckeri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显示单一、明显条带,表明融合蛋白N2-F融合表达成功,且同时具有OmpN2和OmpF的蛋白构象,能被相应的抗体识别;细菌表面显色分析显示,E.ictaluri和Y.ruckeri均能与兔抗N2-F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显示阳性反应信号,表明融合蛋白N2-F同时具有OmpN2和OmpF的免疫原性,可用作研制同时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的二联基因工程疫苗候选抗原。4.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效果分析与单价疫苗rtOmpN2和rtOmpF相比,二联疫苗N2-F分别显着性(P<0.05)增强了斑点叉尾鮰相应的血清抗体水平及血清溶菌酶、补体C3、总蛋白含量、SOD活性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提高了头肾和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对斑点叉尾鮰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的相对保护率(Relative Percent Survival,RPS)分别为76.67%和82.71%,均高于rtOmpN2(RPS为73.33%)和rtOmpF(RPS为75.86%),表明N2-F不仅能同时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两种病原菌的感染,还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5.二联基因口服微球疫苗的制备、条件优化及理化特性分析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的制备工艺,得到最优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1.58%,水油相比例为4.0:6.0,CaCl2浓度为8.60%,壳聚糖溶液浓度为0.82%,在此条件下,重组蛋白N2-F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疫苗的包封率为93.26%,粒径为4.35±1.08μm。通过对复合微球的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N2-F复合微球对溶液的温度,pH和离子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在温度较高,碱性环境以及离子强度较高的溶液中,溶胀性增强;通过体外模拟胃肠液环境分析复合微球的释放性能,发现微球能在模拟胃液(酸性环境)中释放缓慢,在模拟肠液(碱性环境)中释放速率较快,既能保护目的蛋白在胃部不被胃酸降解破坏,又能保证目的蛋白在肠道释放以供吸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复合微球释放的蛋白为目的蛋白抗原,且保持了良好的免疫原性。安全性检测表明复合微球的安全性好,可用作鱼用口服疫苗。6.二联基因口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效果分析与单基因rtOmpN2和rtOmpF口服疫苗相比,二联基因N2-F口服疫苗分别显着性(P<0.05)增强了斑点叉尾鮰免疫后肠黏液和血清中相应的抗体水平及溶菌酶、补体C3、总蛋白含量、SOD活性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提高了头肾和脾脏中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对斑点叉尾鮰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的相对保护率分别为73.33%和79.31%,分别高于rtOmpN2微球疫苗组(RPS为63.33%)和rtOmpF微球疫苗组(RPS为65.52%),表明二联基因N2-F口服疫苗不仅能同时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两种病原菌的感染,还提供了更好的免疫保护效果。综上,通过构建二联基因N2-F,分别制备了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和N2-F口服疫苗,分别以腹腔注射和拌饲口服方式免疫接种斑点叉尾鮰综合分析和评价其相应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显示,两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感染均取得理想的免疫保护效果,表明本研究制备的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和N2-F口服疫苗能有效增强斑点叉尾鮰的免疫能力,对抵抗E.ictaluri和Y.ruckeri的感染起到较好的免疫防御和保护效果。其中二联基因亚单位疫苗的保护效果略优于二联基因口服疫苗,但结合水产养殖生产实践,口服免疫接种的二联基因口服疫苗更易被认可和接受。

杨星,张美彦,张效平,商宝娣,李正友[6](2017)在《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文中指出为促进贵州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介绍了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发生较频繁的肠道败血病、腐皮病、烂鳃病和肠套叠病等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症状和主要发生原因,分析其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保持养殖水质和环境卫生、合理控制放养密度、严格把控苗种质量、选择优质高效饲料饲喂、加强疫病监测及防治、开展有关疫苗研究及加强中草药在病害防治上的使用等方面提出其综合防控措施。

杨移斌,刘天强,阳涛,胥宁,董靖,杨秋红,刘永涛,艾晓辉[7](2016)在《斑点叉尾鮰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文中认为2016年1—2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80%,发病鱼体重为1.52.0 kg。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特征相符,与NCB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氏菌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病原菌。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董圣[8](2016)在《不同遗传背景的杂交鮰鱼(♀斑点叉尾鮰×♂长鳍叉尾鮰)抗病性的研究》文中提出鮰鱼养殖业是美国水产养殖行业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产量占到美国国内淡水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在众多鮰鱼品种中,斑点叉尾鮰和杂交鮰鱼由于它们在生长、繁殖、产量等各方面的优良性状,成为美国鮰鱼产业中养殖最为广泛的两个品种。因此,对于鮰鱼的研究,具有极为可观的经济价值和广阔的商业应用前景。然而,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鮰鱼人工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美国的鮰鱼产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鮰鱼病害的爆发是鮰鱼产量连年衰退的首要原因,其中柱形病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病例报告得尤为频繁。尽管这两种细菌病早在数十年前就已发现并分离出病原菌,但人们对它们感染机制和有效的防治方法都还处于探索阶段。鉴于此,本研究将不同遗传背景的鮰鱼和斑点叉尾鮰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它们对柱形病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抗病性,旨在为有针对性的遗传改良、提高鮰鱼抗病性奠定基础,从而改善鮰鱼养殖业病害频发的问题,进而促进鮰鱼养殖业的发展。现将本研究的内容概括如下:十一种不同遗传背景的杂交鮰鱼,Kansas Random×Rio Grande,Kansas Select×Rio Grande,103KS×Rio Grande,Marion Select×Rio Grande,103 KS×B,Marion Select×B,Auburn-Rio Grande×B,103KS×D&B,Kansas Random×D&B,Marion Random×D&B和Kansas Select×D&B被用来进行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的攻毒实验。性别、性别与遗传背景的相互作用对抗病性没有影响。遗传背景是与杂交鮰鱼抗柱形病相关的主要因素。雄鱼效应对抗病性没有明显影响,但雌鱼效应对死亡率和存活时间具有显着影响(P<0.05)。103KS是实验中涉及到的6种斑点叉尾鮰遗传背景中可能被用于繁殖具有更高抗柱形病能力的杂交鮰鱼的、具有最高配合力的遗传背景。提高杂交鮰鱼对柱形病的抗病性的最佳策略是鉴定具有最优良配合力的雌性斑点叉尾鮰品并将其作为培育杂交鮰鱼的母本。对于雌鱼效应的遗传学研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加以佐证。在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攻毒实验中,尽管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率最高,但总体来说两种遗传背景的杂交鮰鱼和一种遗传背景的斑点叉尾鮰在死亡率和存活时间方面表现相当。然而,由于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和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多重感染的发生,使得实验结果难以分析。感染小瓜虫的两种遗传背景的杂交鮰鱼的死亡率和存活时间相近,而斑点叉尾鮰的死亡率则较高,存活时间较短。在早期的实验中,杂交鮰鱼和斑点叉尾鮰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抗病性具有比本实验结果更为显着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感染强度、多重感染的带来的遗传背景与环境互作造成。也可能是本实验中使用的斑点叉尾鮰是种内杂交的家系所致。因此,种内杂交也是一种值得考虑的用来提高鮰鱼抗病性的策略,还需要更多实验来探索这一问题。

陈意明,陈君[9](2015)在《广西桂江箱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害频发原因分析与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调查的基础上,总结桂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病害频发原因,并结合当地实践经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桂江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经济效益。

王荣华[10](2014)在《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菌蜕疫苗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是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病原,在世界范围内都有流行,给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研制高效安全的疫苗预防该病一直以来是研究的重点。菌蜕疫苗是革兰氏阴性菌被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表达蛋白裂解后形成的不含胞质内含物的细菌空壳,它保持了活菌完整的细胞形态,具有与活菌相同的抗原结构,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新型疫苗。本研究通过构建含有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的质粒pBV-lysisE,并将其导入到鮰爱德华氏菌内,通过温度诱导首次制备了鮰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并应用该菌蜕疫苗免疫健康斑点叉尾鮰,研究了斑点叉尾鮰外周血免疫指标的变化规律与免疫保护效果。主要结果如下:]鮰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候选菌株的鉴定通过Biolog全自动微生物鉴定、16S rDNA序列比对等方法进行了斑点叉尾鮰爱德华氏菌疫苗候选株的鉴定,确定为蛔爱德华氏菌。人工感染实验证明该菌对斑点叉尾鮰有致病性,其LD50为1×105.785cfu。2鮰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的构建利用基因克隆的方法将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克隆到表达载体pBV220上,并将其导入到蛔爱德华氏菌CH01内,通过升温诱导裂解基因E表达,成功制备出鮰爱德华氏菌菌蜕。溶菌动力学实验结果显示,诱导开始后1h,菌液OD600升高,诱导2h后,由于鮰爱德华氏菌裂解,OD600值缓慢降低,直到8h后趋于平稳;裂解效率达99.997%,且真空冷冻干燥后,涂布BHI平板无活菌生长。3鮰爱德华氏菌菌蜕对斑点叉尾鮰免疫保护将鮰爱德华氏菌菌蜕(EIG)和福尔马林灭活的鮰爱德华氏菌(FKC)作为免疫原,通过腹腔注射途径分别免疫健康的斑点叉尾鮰。结果显示:EIG和FKC两种免疫原都能诱导斑点叉尾鮰外周血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增加,并引起不同种类白细胞组成比例变化,提高吞噬活性。EIG组斑点叉尾鮰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数量均显着高于FKC组和对照组(P<0.05);EIG组吞噬指数和吞噬百分比和FKC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EIG免疫组血清抗体凝集效价在第21天达到峰值1:682.67,显着高于FKC免疫组(1:341.33)。攻毒后,EIG免疫组相对免疫保护率达到了89.3%,显着高于FKC免疫组(64.5%)(P<0.05)。EIG组和FKC组均能诱导斑点义尾鮰产生免疫反应,但是EIG诱导斑点义尾鮰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

二、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斑点叉尾鮰山地池塘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斑点叉尾鮰的生物学特性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
2 池塘和水源条件
3 鱼苗放养
    3.1 鱼苗要求及消毒
    3.2 鱼苗投放
4 饲料投喂
5 日常管理
    5.1 坚持巡塘
    5.2 定期换水
    5.3 定时增氧
6 常见病害防治
    6.1 小瓜虫病
    6.2 水霉病
    6.3 腐皮病
7 养殖效益
    7.1 捕捞
    7.2 产量
    7.3 经济效益
8 小结

(2)斑点叉尾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细菌分离与培养
        1.2.2 药敏实验
        1.2.3 16S rDNA 序列的扩增与测序
        1.2.4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斑点叉尾鮰发病主要特征
    2.2 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分析结果
    2.3 类志贺邻单胞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
    2.4 回归感染实验
3 讨论

(3)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药物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斑点叉尾鮰
    2.细胞色素P4503A
    3.孕烷X受体(PXR)
        3.1 PXR的发现与分布
        3.2 PXR的结构及其调控通路
        3.3 PXR对药物代谢酶的调控
        3.4 PXR与其他核受体的交互作用
    4.天然产物单体对PXR和 CYP3A的影响
    5.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一章 PXR、CYP3A基因在斑点叉尾鮰体内的表达与分布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对象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引物设计
    2.试验方法
        2.1 引物筛选及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PXR、CYP3A基因的分布与表达
        2.3 统计方法与处理
    3.结果
        3.1 PXR和 CYP3A30 基因的引物筛选
        3.2 PXR和 CYP3A30 在斑点叉尾鮰各组织中的分布与表达
    4.讨论
第二章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肾细胞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及酶活性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细胞系
        1.2 天然产物单体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试剂配置
    2.实验方法
        2.1 细胞复苏与冻存
        2.2 细胞的培养和传代
        2.3 细胞计数
        2.4 细胞生长曲线的绘制
        2.5 27种天然产物单体的细胞毒性试验(MTT试验)
        2.6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中PXR、CYP3A30、MDR1 基因表达的影响
        2.7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中红霉素-N-脱甲基酶(ERND)测定
        2.8 统计处理方法
    3.结果
        3.1 CC-K细胞的生长曲线
        3.2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活性的影响
        3.3 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PXR、CYP3A30、MDR1基因表达的影响
        3.4 27 种天然产物单体对CC-K细胞CYP3A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第三章 青蒿素对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代谢速率的影响
    1.实验材料
        1.1 试验对象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与耗材
        1.4 主要试剂的配制
    2.试验方法
        2.1 给药与采样
        2.2 样品处理
        2.3 分析条件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回收率与精密度考察
        2.6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磺胺甲恶唑的标准曲线
        3.2 回收率与精密度
        3.3 不同天然产物单体对磺胺甲恶唑在斑点叉尾鮰体内残留消除的影响
    4.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斑点叉尾鮰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鱼
        1.1.2 试剂
    1.2 方法
        1.2.1 发病症状观察
        1.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1.2.3 回归感染试验
        1.2.4 分子鉴定及序列分析
        1.2.5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鱼症状
    2.2 菌株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2.3 回归感染试验
    2.4 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2.5 药物敏感性
3 结论与讨论

(5)斑点叉尾鮰E.ictaluri与Y.ruckeri二联基因OmpN2-OmpF亚单位和口服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斑点叉尾鮰养殖概况
    2 鮰爱德华氏菌研究进展
        2.1 生物学特性
        2.2 宿主种类和范围
        2.3 相关毒力因子研究
        2.5 鮰爱德华氏菌外膜蛋白的研究
        2.6 鮰爱德华氏菌的疫苗研究
    3 鲁氏耶尔森氏菌研究进展
        3.1 生物学特性
        3.2 宿主种类和范围
        3.3 相关毒力因子研究
        3.4 鲁氏耶尔森氏菌外膜蛋白研究
        3.5 鲁氏耶尔森氏菌疫苗研究
    4 渔用疫苗研究进展
        4.1 渔用疫苗的发展历程
        4.2 渔用疫苗的种类
        4.3 渔用疫苗的免疫方式
    5 渔用口服疫苗载体研究
        5.1 微囊和微球载体
        5.2 减毒细菌载体
        5.3 生物被膜载体
        5.4 生物载体疫苗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鮰爱德华氏菌OmpN2 与鲁氏耶尔森氏菌OmpF基因的分子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菌株和质粒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菌株培养、DNA提取与PCR扩增
        2.3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
        2.4 重组克隆质粒的鉴定
        2.5 核苷酸序列特征分析
        2.6 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3 结果
        3.1 目的基因的扩增和T克隆鉴定
        3.2 核苷酸序列特征分析
        3.3 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
        3.4 OmpN2和OmpF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对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OmpN2与OmpF的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菌株和质粒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 菌株培养、DNA提取与PCR扩增
        2.3 重组克隆质粒的构建
        2.4 重组克隆质粒的鉴定
        2.5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2.6 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
        2.7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2.8 重组蛋白的大量制备及纯化
        2.9 兔抗重组蛋白rtOmpN2和rtOmpF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2.10 Western blotting分析
        2.11 目的蛋白在细菌表面分布验证
    3 结果
        3.1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3.2 重组蛋白rtOmpN2和rtOmpF的表达及纯化
        3.3 重组蛋白的免疫原性分析
        3.4 目的蛋白在细菌表面的分布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章 二联融合基因N2-F的构建,分子克隆,原核表达与免疫原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菌株和质粒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Linker序列选择与引物设计
        2.2 重组克隆质粒T-N2-linker和 T-linker-F的构建与鉴定
        2.3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的构建与鉴定
        2.4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F的构建与鉴定
        2.5 融合蛋白N2-F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2.6 兔抗融合蛋白N2-F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2.7 融合蛋白N2-F免疫原性检测
    3 结果
        3.1 N2-linker与 linker-F的 PCR扩增
        3.2 重组克隆质粒T-N2-linker和 T-linlker-F的构建与鉴定
        3.3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的构建与鉴定
        3.4 重组表达质粒P-N2-Linker-F的构建与鉴定
        3.5 融合蛋白N2-F的诱导表达及纯化
        3.6 融合蛋白N2-F的免疫原性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五章 二联基因N2-F亚单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免疫效果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疫苗、菌株与质粒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细菌复壮
        2.2 亚单位疫苗制备
        2.3 免疫程序
        2.4 收集血清
        2.5 血清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2.6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2.7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8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3.2 血清溶菌酶活性检测
        3.3 血清补体C3 活性检测
        3.4 血清总蛋白含量检测
        3.5 血清SOD活性检测
        3.6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7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六章 二联基因口服微球疫苗的制备、条件优化及理化特性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蛋白与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微球制备流程
        2.2 包封率和载药率测定
        2.3 单因素试验
        2.4 响应面试验
        2.5 口服微球疫苗的理化特性分析
        2.6 口服微球疫苗的抗原性检测
        2.7 口服微球疫苗的安全性检测
    3 结果
        3.1 单因素试验
        3.2 响应面试验结果
        3.3 响应面分析及结果验证
        3.4 口服微球疫苗的理化特性分析
        3.5 口服微球疫苗的抗原性检测
        3.6 口服微球疫苗的安全性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第七章 二联基因口服疫苗对斑点叉尾鮰的免疫效果分析
    1 试验材料
        1.1 试验动物
        1.2 疫苗、菌株与质粒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2 试验方法
        2.1 口服微球疫苗制备
        2.2 口服疫苗饲料制备
        2.3 免疫程序
        2.4 血清和肠粘液采集
        2.5 肠黏液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2.6 血清免疫相关指标检测
        2.7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2.8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9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肠黏液免疫指标
        3.2 血清免疫相关指标
        3.3 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4 攻毒试验及相对保护率检测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贵州斑点叉尾鮰发生的主要细菌性疾病
    1.1 肠道败血病
    1.2 腐皮病
    1.3 烂鳃病
    1.4 肠套叠病
2 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养殖水域环境恶化
    2.2 苗种质量参差不齐, 种质退化严重
    2.3 饲料配制技术落后, 投喂方法不当
    2.4 日常管理及用药不当
3 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综合防控
    3.1 保持水质和环境卫生
    3.2 合理控制放养密度
    3.3 严格把控苗种质量
    3.4 选择优质高效饲料
    3.5 加强疫病监测及防治
    3.6 开展有关疫苗研究及加强中草药的使用

(7)斑点叉尾鮰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用鱼
        1.1.2 实验试剂
    1.2 方法
        1.2.1 临床诊断
        1.2.2 病原菌分离纯化
        1.2.3 人工回归感染
        1.2.4 病原菌形态观察及生理生化特征测定
        1.2.5 病原菌16S r D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1.2.6 药敏特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临床症状
    2.2 病原分离纯化
    2.3 回归感染
    2.4 病原菌主要生理生化特征
    2.5 分离菌株16S r DNA基因部分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树的建立
    2.6 药敏实验
3 讨论

(8)不同遗传背景的杂交鮰鱼(♀斑点叉尾鮰×♂长鳍叉尾鮰)抗病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美国鮰鱼养殖产业的现状
    1.2 杂交鮰鱼(雌性斑点叉尾鮰 × 雄性长鳍叉尾鮰)的研究现状
    1.3 柱状黄杆菌的研究进展
        1.3.1 柱形病
        1.3.2 柱状黄杆菌研究进展
        1.3.3 柱形病的临床症状与致病机理
        1.3.4 柱形病的流行病学研究
        1.3.5 柱形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1.4 鮰爱德华氏菌的研究进展
        1.4.1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
        1.4.2 鮰爱德华氏菌研究进展
        1.4.3 ESC的临床症状与致病机理
        1.4.4 ESC的流行病学研究
        1.4.5 ESC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1.5 针对提高抗病性的遗传改良计划研究进展
    1.6 细菌攻毒的方法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比较不同遗传背景的C×B杂交鮰鱼对柱形病的抗病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用鱼
        2.1.2 实验用鱼的准备
        2.1.3 细菌培养与攻毒实验
        2.1.4 实验数据处理
    2.2 实验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遗传背景的C×B杂交鮰鱼和斑点叉尾鮰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抗病性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用鱼
        3.1.2 实验用鱼的准备
        3.1.3 细菌培养与攻毒试验
        3.1.4 实验数据分析
    3.2 实验结果
        3.2.1 由爱德华氏菌感染所得的实验数据分析
        3.2.2 由多子小瓜虫感染所得的实验数据分析
    3.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培养基的配制
    附录二 部分缩略词语表
    附录三 SAS程序代码
    附录四 硕士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9)广西桂江箱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害频发原因分析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发生特点
2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频发的原因
    2.1 外来病原频繁带入
    2.2 水流带动病原传播扩散
    2.3 养殖污染加剧, 病原大量滋生
    2.4 病死鱼是主要的传染源之一
    2.5 缺乏科学的病害防治措施
    2.6 投饲或用药不规范
    2.7 种质退化, 抗病力减弱
    2.8 洪涝改变养殖鱼类生境
3 桂江网箱斑点叉尾鮰病害防控措施
    3.1 加强宣传, 提高养殖者防控水生动物病害的意识
    3.2 加强苗种管理, 阻断病原传播
    3.3 加强技术培训, 全面推行健康养殖
    3.4 加强养殖生产管理, 确保养殖环境安全
    3.5 加强鱼病检测监测, 科学指导鱼病防控
    3.6 常见病害防治

(10)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菌蜕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斑点叉尾鮰养殖现状及其主要细菌性病害的发生特点
        1.1 肠套叠
        1.2 肠道败血症
    2 鮰爱德华氏菌研究进展
        2.1 鮰爱德华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2.2 鮰爱德华氏菌感染症状
        2.3 鮰爱德华氏菌的致病机理
        2.4 鮰爱德华氏菌病的防治
    3 细菌菌蜕的研究进展
        3.1 菌蜕的形成和制备
        3.2 细菌菌蜕疫苗在水产上的应用
        3.3 展望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鮰爱德华氏菌候选菌株的验证
    1 材料与仪器
        1.1 试验鱼暂养及菌种来源
        1.2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盒
    2 实验方法
        2.1 菌株复苏与培养
        2.2 鮰爱德华氏菌CH01菌体特征观察
        2.3 Biolog微生物分析系统鉴定
        2.4 16S rDNA序列分析
        2.5 药物敏感试验
        2.6 斑点叉尾鮰攻毒试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形态学结果观察
        3.2 Biolog鉴定结果
        3.3 药敏试验结果
        3.4 16S rDNA结果
        3.5 攻毒试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章 鮰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的构建
    1 材料与仪器
        1.1 菌株与载体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试剂盒与工具酶
    2 实验方法
        2.1 噬菌体Phix174裂解基因E克隆
        2.2 pBV-lysisE质粒构建
        2.3 鮰爱德华氏菌电转化感受态细胞制备
        2.4 鮰爱德华氏菌工程菌制备
        2.5 鮰爱德华氏菌菌蜕制备
        2.6 裂解效率测定
        2.7 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
    3 结果
        3.1 T-lysis质粒构建
        3.2 pBV-lysis质粒构建
        3.3 重组鮰爱德华氏菌刷选
        3.4 鮰爱德华菌菌蜕生长和溶菌过程
        3.5 电镜结果观察
    4 讨论
第四章 斑点叉尾鮰免疫蛔爱德华氏菌菌蜕疫苗后外周血指标变化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免疫原和吞噬原的制备
        2.2 安全性试验
        2.3 免疫与血样采集
        2.4 血细胞计数
        2.5 白细胞分类计数
        2.6 吞噬活性分析
        2.7 血清抗体效价
        2.8 攻毒试验
        2.9 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安全性试验
        3.2 血细胞计数
        3.3 白细胞分类计数
        3.4 血细胞吞噬活性
        3.5 血清抗体效价
        3.6 相对免疫保护率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附件二
作者简历

四、斑点叉尾鮰病害的诊断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斑点叉尾鮰山地池塘养殖技术[J]. 王苹,李登群,龙福,王炳鹏. 贵州畜牧兽医, 2021(04)
  • [2]斑点叉尾鮰致病性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物敏感性[J]. 吕小燕,袁汉文,何爱美,杨文秀,张哲华,郑楚文,李骞,许巧情. 河北渔业, 2020(08)
  • [3]27种天然产物单体对斑点叉尾鮰药物代谢的影响[D]. 王桢月.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2)
  • [4]斑点叉尾鮰致病菌株的分离鉴定与药敏特性[J]. 陶莎,姚俊杰,商宝娣,李小义,张效平. 贵州农业科学, 2019(12)
  • [5]斑点叉尾鮰E.ictaluri与Y.ruckeri二联基因OmpN2-OmpF亚单位和口服疫苗的制备与免疫效应研究[D]. 王二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7)
  • [6]贵州养殖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疾病的流行现状及防控[J]. 杨星,张美彦,张效平,商宝娣,李正友. 贵州农业科学, 2017(06)
  • [7]斑点叉尾鮰冬季大规模死亡病原分离与鉴定[J]. 杨移斌,刘天强,阳涛,胥宁,董靖,杨秋红,刘永涛,艾晓辉.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06)
  • [8]不同遗传背景的杂交鮰鱼(♀斑点叉尾鮰×♂长鳍叉尾鮰)抗病性的研究[D]. 董圣.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9]广西桂江箱养斑点叉尾鮰细菌性病害频发原因分析与防控研究[J]. 陈意明,陈君.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0)
  • [10]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菌蜕疫苗的研究[D]. 王荣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14(09)

标签:;  ;  ;  ;  

鲶鱼病的诊断与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