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拟建第二代科学馆

北京拟建第二代科学馆

一、北京要建第二代科普画廊(论文文献综述)

王顺[1](2021)在《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艺术介入社会的现象普遍存在,“审美泛化”使得一些艺术作品不再过分地依赖于美术馆和画廊,而是面向大众或走向公共空间。其中,在地性的公共艺术作品,以其多元化的特点和独特的审美视角,装饰着城市的公园、街道、社区、以及商业公共空间。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的场域,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营造,实现艺术的“在现场”和城市美化目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场域的现象,它已经成为公众、社会、自然环境三者之间“互动”的重要媒介。艺术作品走出博物馆和画廊,来到城市公共空间,成为公众“共享艺术”。公众通过与公共艺术的相遇、互动,完成城市公共场域的人文营造,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关注周围正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现实世界。本论文以拉萨市的公共艺术作为研究对象,从公共艺术视角出发,通过图像志、文献资料搜集、访谈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分析拉萨的城市公共艺术背景、基本形式、代表作品、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等,并探讨寻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由于拉萨的城市化起步较晚,新的开发区依然在建设阶段,加之又要对拉萨老城区文化名片保护的考量,所以,其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处在相对掣肘和落后的阶段。但是,拉萨正在致力于打造一个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齐肩并进的世界级旅游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必须考虑藏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脉,以及现实客观条件的可行性,还要合理地借鉴国内外在发展公共艺术方面的成功经验,打造出独属于拉萨城市特色的公共艺术。

朱厢炜[2](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程丽丽[3](2020)在《动员理论视野下乡村环境传播研究 ——基于皖中地区H镇的调查》文中指出近年来乡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有些地区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由于中国地域广大,地区差异明显,各地区所面临的环境突出问题不同,乡村环境状况的改善迫在眉睫,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针对本地区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治理。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政策的传播、环境理念的输出、居民意识的提高以及最终的实践参与都离不开行政动员和媒介传播。本文立足于对乡村地区环境传播的实地调查,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村庄布局类型和村庄社会结构特点对调查地点的村庄结构进行了分析。从国家政策进场和居民生活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两个方面梳理了H镇环境问题动员的缘起。本文回顾了H镇环境传播过程中所涉及的主要环境议题,从社会动员的视角分析行政动员和媒介动员两种不同的动员方式所采取的形式和手段。通过分析实地调查的数据并结合访谈内容,分析乡村地区居民环保意识程度以及环境行为的参与度。最后总结了乡村地区环境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分别是:第一,居民参与不足;第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传播人才;第三,传播内容不全面;第四,传播渠道有待拓宽;第五,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针对乡村地区环境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四点建议:第一,发挥居民主体性作用;第二,加强专业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第三,完善环境传播内容;第四,整合媒介传播;第五,建立居民信息反馈机制。

李佳乐[4](2020)在《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阶段,随着生态园林建设方针的推行,国家对于城市绿化的发展更加重视,城市景观与园林绿化都在快速发展。植物专类园作为园林绿地的形式之一,以其近似自然的环境、独特的观赏效果、丰富的植物种质资源、根据不同地方制定不同方案的特色,达到科普教育的特点,所以早已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以及作用,已然成为国内外现代园林事业建设发展与景观设计的方向之一。建设这些植物专类园,一方面能够对植物品种特别是珍稀物种起到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提供了科普和观赏的功能,实现了城市园林绿化带来的生态效益与人居环境的改善,因此分析研究植物专类园的景观营造意义重大。植物专类园是展示收集特殊植物和景观美化的园林形式,它也是当今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园林建设的方兴未艾,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在城市中愈发受到欢迎。如今,在许多城市和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物专类园,然而在这迅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植物专类园构成要素的造景形式和设计手法有待健全完善。本文首先讨论了国内外对植物专类园研究的概况,并通过对植物专类园相关理论的梳理总结以及分析国内外经典案例的基础上,为下文提供理论依据与借鉴之处。其次针对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进行实地调查分析,了解现状并总结其在景观营造、文化内涵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植物专类园的理论知识,提出了适地适树、形式美、季相美、文化性、人性化原则,来建设突出西安市地域特色的植物专类园景观设计方法和原则,同时从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与理念、植物选择与配置、空间构成、与其他园林要素相配置、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几大要点分别进行研究。根据研究的方法与其原理,说明上述论述的可行性,完成对西安市植物园新区樱花专类园景观的设计,以求在西安市植物专类园景观建设中发挥引导作用,同时希望能对其他地区植物专类园景观的营建和生态环境的美化提供思路与参考。

应一诺[5](2020)在《丽水古堰画乡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革命以及科技革命推动了产业技术的革新,打破了产业间严格的界限,产业升级和融合成为主流和趋势,尤其是文旅之间的融合,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文旅融合既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国家政策的导向。本文从国家推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入手,从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造发展新格局角度出发,以丽水古堰画乡这一多元文化兴旅的景区为对象开展发展研究。通过梳理景区基本概况、旅游资源特征、景区文化脉络,根据调查问卷分析和部分人员访谈,归纳出古堰画乡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存在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利用不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深、文化旅游市场运作能力不足等问题。据此,针对性的提出了景区文旅融合发展提升路径,即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全面加强文化旅游营销等举措,同时,发挥政府作用构建保障体系,旨在以文促旅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融合创新催生文旅深度融合新业态,从而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古堰画乡以及同类型景区未来的旅游资源挖掘、旅游市场开拓、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保障体系建立提供参考与借鉴。

欧日安[6](2020)在《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基于河源市“叶鲜生”“厨娘在线”“阳光绿源”等为案例,对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进行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社区支持农业(CSA)及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进行描述性研究;其次通过实地调研对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进行分析,采用问卷星APP制作问卷通过对河源市小区居民进行社区支持农业需求调查;然后归纳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并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借鉴国内外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的经验,结合河源市实情,针对产生问题的原因对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提出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形成以下结论:(1)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内需,问卷调查发现市民参与意愿比较强,但还需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价格更为亲民些,品种更为多样些,农场活动更为丰富些;另外河源社区支持农业发展有政策支持、区位优势、生态环境等有利条件;目前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形式呈现多样:与扶贫、农业观光、互联网、田园综合体等进行融合发展。(2)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瓶颈,通过主要案例分析,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为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失衡、发展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其产生的原因为政府支持力度不强、企业运行机制不完善、消费者信任影响。(3)借鉴国内外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可从政府多方位政策扶持、企业完善运行机制及建立多维消费者信任机制等方面推进。

曾理[7](2020)在《太空艺术:梦想·溯源·展望》文中认为随着航天科技和航天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在这个太空艺术领域展开了创作实践。但太空艺术的概念及其所指的范畴,严格上讲,当下尚未形成共识。对于太空艺术的传统和历史的认定也尚存争议。所以,对太空艺术概念、范畴及其发展脉络进?全局的梳理,有利于对太空艺术未来可能的实践进?展望和探索。本??先通过对太空艺术在概念上?法沿?的追溯,以及术语词源、使?规范的考察,确定太空艺术及其相关概念的提法和使??式。进?以科技作为主体的视?,区分太空艺术中的天?艺术和航天艺术,并梳理其中所包含的不同类型太空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总结各类型太空艺术的形成原因、发展脉络、主要特征以及对其他类型太空艺术的影响。从概念界定,到类型分析,再到历史整理,是?求解决太空艺术理论?前存在的三?问题,即概念不清、脉络不全、?向不明。随着这些问题的理清,在进?步结合当下太空艺术发展的现状及艺术?态,?致可以窥见新时代的太空艺术实践可能存在的?向。

王光明[8](2019)在《中国科协70年发展历程回顾》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回顾中国科技团体的核心和集中代表——中国科协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齐发展的70年历程,从中国科协在党的领导下,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深化认识科协性质,提高科协地位,发挥科协独特作用,树立科协鲜明形象与确定工作定位,发扬优良传统和首创精神,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办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等九个方面归纳总结中国科协70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和宝贵经验。

吴开霖[9](2019)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文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既是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长、老龄化压力日益凸显的时期,也是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时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同时,鉴于体育运动在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激励人民群众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精神以及推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无以替之的重要作用。因此,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是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基于以上背景,研究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理论视角,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个案研究法的研究方法,遵循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状、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优化路径探讨的行文逻辑,深入分析我国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基本情况,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以期为老年人群体不断提供更高层次的健康需求,进一步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培养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增强老年人群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推动体育融入生活,切实提升全国各族人民健康水平。研究发现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二是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三是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主要表现为以下特征:一是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二是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三是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四是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五是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研究提出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一是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二是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三是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四是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五是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张杰[10](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北京要建第二代科普画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要建第二代科普画廊(论文提纲范文)

(1)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选题的背景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现状
    3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意义
        3.1 研究的内容
        3.2 研究的方法
        3.3 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公共艺术的概念问题
    1.1 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1 国外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1.2 国内对于公共艺术概念的界定
    1.2 公共艺术、公众、城市公共空间三者的关系
    1.3 公共艺术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背景
    2.1 拉萨特殊的地理区位
    2.2 拉萨的历史文化背景
    2.3 改革开放以来拉萨的社会发展现状
第三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的基本形式
    3.1 雕塑艺术
    3.2 壁画艺术
    3.3 装置艺术
    3.4 其它类型的公共艺术
第四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个案分析
    4.1 拉萨的新式纪念碑
        4.1.1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
        4.1.2 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4.2 “高原之宝”雕塑
    4.3 宗角禄康公园的公共艺术
        4.3.1 宗角禄康公园
        4.3.2 “张大人花”雕塑与附属浮雕
        4.3.3 “民族舞”雕塑
        4.3.4 “西凉会盟”与“招提壁垒”浮雕
    4.4 滨河公园的公共艺术
        4.4.1 滨河公园
        4.4.2 “吉祥莲花”雕塑
        4.4.3 文化柱和水上景观
    4.5 仙足岛的公共艺术
    4.6 “世界之巅”雕塑
    4.7 大昭寺步行街的公共艺术
    4.8 河坝林公园的公共艺术
第五章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现状
    5.1 以城市广场、公园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2 以城市街道、隧道、桥梁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3 以社区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4 以商业公共空间作为分布的公共艺术
    5.5 拉萨的公共艺术活动
第六章 探寻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1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6.1.1 公共艺术作品题材与内容方面
        6.1.2 公共艺术作品质量与管理方面
        6.1.3 公共艺术的难题:“长官意志”与公众利益
    6.2 探寻拉萨城市公共艺术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6.2.1 政府的规划政策和机制
        6.2.2 公众的参与和观念的转变
        6.2.3 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拉萨城市公共艺术调查一览表(2019年4月—2021年3月统计)
附录二 艺术家访谈录
附录三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一览表
致谢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1.2.1 课题研究目的
        1.2.2 课题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建筑历程层面
        1.3.2 地域建筑层面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1.4 国内研究现状
        1.4.1 建筑历程层面
        1.4.2 地域建筑层面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1.6 主要概念界定
        1.6.1 界定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1.7.2 阅读建议
2 建设背景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2.3 本章小结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3.1 我们为何建造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3.1.3 讨论:兴建设想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3.4 本章小结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4.2.3 讨论:后续进展
    4.3 本章小结
5 建筑创作回响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1.3 讨论:媒体关注
    5.2 大众的声音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5.4 获奖情况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5.5 本章小结
6 建筑评析
    6.1 建筑策划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6.2 建筑后评估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6.3 建筑设计竞赛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6.4 建筑设计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6.4.3 建筑设计师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6.5 建筑伦理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3)动员理论视野下乡村环境传播研究 ——基于皖中地区H镇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
        (一)国外环境传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国内环境传播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三)我国乡村环境传播的现状研究
        (四)社会动员理论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二)访谈法
第一章 H镇的村庄结构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H镇的村庄结构
        一、区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
        二、H镇村庄结构特点
    第二节 调查样本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一、调查状况
        二、性别结构
        三、年龄结构
        四、学历结构
        五、职业结构
        六、经济状况
    第三节 H镇环境问题动员缘起
        一、国家进场,乡村振兴呼唤环境友好
        二、个体感知:环境问题促进内生需求
第二章 H镇环境议题的动员策略与传播路径
    第一节 环境议题建构分析
        一、环境议题的建构主体
        二、环境议题的建构方式分析
        三、环境议题的类型
    第二节 环境议题的传播路径及表达策略
        一、行政动员:自上而下的政策撬动
        二、媒介动员:从旧到新的全方位传播
        三、村庄内生动员:个体传播力被激活
        四、话语表达策略分析
第三章 H镇居民环保意识的建立与村庄行动
    第一节 媒介环境议题改变居民环境认知
        一、媒介基本使用情况
        二、居民环境认知变化
    第二节 居民环境行为
        一、日常生活习惯行为分析
        二、社会公共环境行为分析
    第三节 村庄行动与环境改善
        一、从“要我建”到“我要建”:村庄集体共识的达成
        二、面子竞争促成村庄行动
第四章 H镇环境传播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第一节 H镇环境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居民参与不足
        二、缺乏专业的环境传播人才
        三、传播内容不全面
        四、传播渠道有待拓宽
        五、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第二节 完善乡村环境传播的改进建议
        一、发挥居民主体性作用
        二、加强专业化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三、完善环境传播内容
        四、整合媒介传播
        五、建立居民信息反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4)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植物专类园研究进展
        1.3.2 国外植物专类园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植物专类园的概念
    2.2 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2.2.1 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2.2.2 国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历史
    2.3 植物专类园的特点及功能
        2.3.1 植物专类园的特点
        2.3.2 植物专类园的功能
    2.4 植物专类园的类型
        2.4.1 体现亲缘关系的植物专类园
        2.4.2 展示生境的植物专类园
        2.4.3 突出观赏特点的植物专类园
        2.4.4 注重经济价值的植物专类园
    2.5 植物专类园的应用形式
        2.5.1 园中园
        2.5.2 主题园
    2.6 国内外植物专类园案例分析
        2.6.1 国外植物专类园案例
        2.6.2 国内植物专类园案例
    2.7 小结
3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分析
    3.1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概况
    3.2 西安牡丹苑调研
        3.2.1 研究地概况
        3.2.2 牡丹苑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构成
        3.2.3 牡丹苑的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
    3.3 西安植物园新区水生植物专类园
        3.3.1 研究地概况
        3.3.2 水生专类园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结构
        3.3.3 水生专类园空间景观营造空间分析
    3.4 西安植物园新区樱花专类园
        3.4.1 樱花专类园研究地概况
        3.4.2 樱花专类园景观总体布局与景观结构
        3.4.3 樱花专类园空间景观营造分析
    3.5 西安市植物专类园中存在的问题
    3.6 小结
4 植物专类园景观设计研究
    4.1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与理念
        4.1.1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定位
        4.1.2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理念
    4.2 植物专类园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4.2.1 植物专类园植物的选择
        4.2.2 植物专类园植物配置的基本方法
    4.3 植物专类园的空间构成
        4.3.1 植物与地形
        4.3.2 植物与水系
        4.3.3 植物与道路
        4.3.4 植物与建筑和小品
        4.3.5 植物与其他植物
    4.4 植物专类园的设计原则
        4.4.1 突出地域特色适地适树原则
        4.4.2 体现植物专类园形式美原则
        4.4.3 体现植物专类园季相美原则
        4.4.4 体现专类文化塑造科普景观
        4.4.5 注重植物专类园人性化原则
        4.4.6 突出专类园自身特色原则
    4.5 植物专类园总体布局及组织分区
        4.5.1 总体布局
        4.5.2 组织分区
    4.6 小结
5 西安市植物园樱花专类园设计实践
    5.1 西安植物园樱花专类园概况
        5.1.1 地理位置
        5.1.2 气象
        5.1.3 植被
    5.2 樱花专类园场地改造原则
        5.2.1 突出地域特色,塑造空间布局
        5.2.2 营造主题鲜明,季相美的景观
        5.2.3 突出樱花效果,符合大众心理
        5.2.4 营造樱花文化,塑造科普景观
    5.3 樱花专类园设计定位与理念
        5.3.1 樱花专类园设计定位
        5.3.2 樱花专类园设计理念
    5.4 樱花专类园植物景观及布局方式
        5.4.1 植物种类的选择与配置
        5.4.2 樱花种植形式与群落构建
        5.4.3 樱花专类园总体布局
        5.4.4 樱花专类园功能分区
        5.4.5 樱花专类园道路规划
    5.5 植物景观设计
        5.5.1 植物种植设计
        5.5.2 分区设计
        5.5.3 园林建筑小品设计
    5.6 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1 樱花专类园植物品种汇总表
附录2 西安植物园新区植物专类园概况
附录3 研究生在读期间所获成果

(5)丽水古堰画乡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大势所趋的背景
        1.1.2 浙江深入推进全域型的文旅融合发展的背景
        1.1.3 莲都区打造建设丽水大花园“中心园”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3.3 国内外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图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文化产业
        2.1.2 旅游产业
        2.1.3 文化旅游产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文旅融合发展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古堰画乡景区旅游发展背景条件
    3.1 古堰画乡景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市场区位
        3.1.3 文化旅游发展历程
        3.1.4 文化旅游产品及业态
    3.2 古堰画乡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3.2.1 空间分布有序
        3.2.2 资源类型多样
        3.2.3 资源品质优良
    3.3 古堰画乡景区主要文化脉络
        3.3.1 水利文化
        3.3.2 艺术文化
        3.3.3 红色文化
        3.3.4 青瓷文化
        3.3.5 民俗文化
4 古堰画乡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调研说明
        4.1.2 数据采集
    4.2 数据分析
        4.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4.2.2 游客行为特征分析
        4.2.3 游客旅游偏好分析
        4.2.4 游客满意度情况分析
    4.3 古堰画乡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4.3.1 旅游资源文化内涵挖掘与利用不足
        4.3.2 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深
        4.3.3 文化旅游市场运作能力不强
5 古堰画乡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研究
    5.1 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5.1.1 结合文化脉络构建文化特色建筑
        5.1.2 整合文化资源开辟主题游线
        5.1.3 以文化要素为核心拓宽产业链
    5.2 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5.2.1 打造独具地域特征的文化表演
        5.2.2 活跃夜间经济丰富产品体系
        5.2.3 举办综合性的文化艺术活动
        5.2.4 开展旅游主题活动策划
    5.3 全面加强文化旅游营销
        5.3.1 利用吉祥物拉近旅游者心理距离
        5.3.2 运用新媒体营销吸引流量
        5.3.3 精准发力拓展旅游市场
        5.3.4 借助艺术公益活动树立品牌形象
    5.4 古堰画乡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5.4.1 落实体制改革,优化融合环境
        5.4.2 统筹政府资金,夯实融合基础
        5.4.3 坚持规划引领,建全融合体系
        5.4.4 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融合平台
        5.4.5 培育专业人才,强化融合条件
6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6)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线路与方法
        1.4.1 技术线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社区支持农业
        2.1.2 社区支持农业类型
        2.1.3 社区支持农业与其他类型农业的区别
    2.2 社区支持农业相关理论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产业融合理论在社区支持农业的应用
第三章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河源市农业发展概况
    3.2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3.3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现状
        3.3.1 社区支持农业与扶贫融合发展
        3.3.2 社区支持农业与农业观光融合发展
        3.3.3 社区支持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3.3.4 社区支持农业田园综合体融合发展
    3.4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需求调查
        3.4.1 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3.4.2 调查样本的个人特征统计分析
        3.4.3 市民对食品安全认知统计分析
        3.4.4 市民参与社区支持农业的意愿与需求统计分析
第四章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原因
    4.1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发展水平不高
        4.1.2 产业结构失衡
        4.1.3 发展效益不佳
        4.1.4 发展后劲不足
    4.2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CSA)发展问题成因分析
        4.2.1 政府支持力度不强
        4.2.2 企业运行机制不完善
        4.2.3 消费者信任影响
第五章 国内外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经验
    5.1 美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
    5.2 日本社区支持农业发展
    5.3 台湾社区支持农业发展
    5.4 北京社区支持农业发展
    5.5 国内外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经验启示
第六章 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6.1 多方位政策支持
        6.1.1 加强规划与宣传
        6.1.2 加快土地流转
        6.1.3 完善基础设施
        6.1.4 完善有机认证
        6.1.5 加大资金支持
    6.2 完善企业运行机制
        6.2.1 完善激励机制
        6.2.2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6.2.3 营销方式多样化
        6.2.4 产业融合发展
    6.3 建立多维信任机制
        6.3.1 二维码溯源
        6.3.2 注重用户体验
        6.3.3 加强沟通交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太空艺术:梦想·溯源·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相关概念
        (一)“太空”的概念与术语的应用
        (二)太空艺术概念中“艺术”的范畴与分类
        (三)太空艺术:天文艺术与航天艺术
    三、论文体例
第?章 天?艺术的类型
    1.1 宗教性天文艺术
        1.1.1 宗教性天文艺术概述
        1.1.2 史前宗教性天文艺术
        1.1.3 古文明时期的宗教性天文艺术
        1.1.4 宗教性天文艺术的总结
    1.2 政治性天文艺术
        1.2.1 政治性天文艺术概述
        1.2.2 古代中国的政治性天文艺术
        1.2.3 政治性天文艺术总结
    1.3 科普性天文艺术
        1.3.1 科普性天文艺术概述
        1.3.2 宏观宇宙图像
        1.3.3 从天体写生到太空美术
        1.3.4 太空题材科普纪录片
        1.3.5 科普性天文艺术总结
    1.4 消费性天文艺术
        1.4.1 消费性天文艺术概述
        1.4.2 从太空科幻文学出发
        1.4.3 太空科幻文学的封面与插图
        1.4.4 作为天文艺术的太空科幻电影
        1.4.5 作为天文艺术的太空题材游戏
        1.4.6 消费性天文艺术的总结
    1.5 艺术性天文艺术
        1.5.1 艺术性天文艺术概述
        1.5.2 以宏观宇宙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1.5.3 以太阳系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1.5.4 以其他宇宙现象为题材的艺术创作
        1.5.5 艺术性天文艺术的总结
第?章 航天艺术的类型
    2.1 太空中的艺术
        2.1.1 太空中的艺术概述
        2.1.2 进入太空的艺术
        2.1.3 在太空中完成的艺术
        2.1.4 太空中的艺术结论
    2.2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
        2.2.1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概述
        2.2.2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案例
        2.2.3 基于太空条件的艺术的结论
第三章 太空艺术的展望
    3.1 太空艺术的发展路径与趋势
        3.1.1 太空艺术发展的路径总结
        3.1.2 太空艺术发展的趋势展望
    3.2 太空艺术的生态建构
结论
参考?献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8)中国科协70年发展历程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党的领导
二、深化认识科协性质,按章办事
三、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发展壮大
四、继承发扬科技社团的优良传统,磨砺奋进
五、充分展现首创精神,工作活动缤纷多彩
六、地位不断提升,作用日益凸显
七、逐步树立鲜明的社会形象,明确工作定位
八、不断推进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
九、不断增强建家意识,办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9)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老龄化
        1.2.2 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战略,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体育工作
        1.2.3 深化改革体育管理体制,完善老年群体公共服务体系
        1.2.4 决胜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助力老年群体美好生活需要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社会力量的研究
        1.3.2 关于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研究
        1.3.3 关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资料法
        1.5.2 逻辑分析法
        1.5.3 内容分析法
        1.5.4 数理统计法
        1.5.5 个案研究法
    1.6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及理论基础
    2.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体系
        2.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概述
        2.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构成要素
    2.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2.2.2 社会责任理论
        2.2.3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
第三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分析
    3.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来源及遴选
        3.1.1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界定
        3.1.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的来源及遴选
    3.2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分析框架构建
        3.2.1 X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政策工具维度
        3.2.2 Y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作用领域维度
        3.2.3 Z维: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相关主体维度
        3.2.4 三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3.3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单元编码与数据分析..
        3.3.1 政策文本单元的编码原则及规则
        3.3.2 政策文本单元的数据分析
    3.4 基于政策工具的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政策文本特征..
        3.4.1 侧重混合性强制性政策工具,推进服务供给布局
        3.4.2 重视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供给,带动服务全面发展
        3.4.3 采用自愿性混合性政策工具,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实践模式
    4.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概述
        4.1.1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释义
        4.1.2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1.3 政府购买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概述
        4.2.1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释义
        4.2.2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2.3 冠名赞助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概述
        4.3.1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释义
        4.3.2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3.3 自建共享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4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概述
        4.4.1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释义
        4.4.2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4.3 资助捐赠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4.5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概述
        4.5.1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释义
        4.5.2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典型案例分析
        4.5.3 志愿服务型参与模式的主要特征
第五章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分析
    5.1 专门政策体系缺位,缺乏整体发展布局
    5.2 参与激励机制不全,欠缺集体行动逻辑
    5.3 活动资金总量不敷,导致可持续性较差
    5.4 社会力量发育不够,致使服务范围过窄
    5.5 潜在力量发掘不足,以致参与力量单薄
第六章 优化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路径探讨
    6.1 完善政策法律体系,建构社会力量参与制度空间
    6.2 丰富参与激励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内在动力
    6.3 建立资金筹集机制,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
    6.4 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参与全面能力
    6.5 挖掘潜在社会力量,确保体育服务供给全方位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政策引领
        二、现实需要
        三、课题来源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进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三、竞争力理论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体验经济理论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一、依据来源
        二、概念内涵
        三、养生目的
        四、养生原则
        五、养生方法
        六、注意事项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一、政策环境(P)分析
        二、经济环境(E)分析
        三、社会环境(S)分析
        四、技术环境(T)分析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一、优势(S)分析
        二、劣势(W)分析
        三、机遇(O)分析
        四、挑战(T)分析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一、森林小镇
        二、森林养生基地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政策规划
        二、人才培养
        三、融资模式
        四、营销推广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一、项目概况
        二、现状分析
        三、建设规划
结语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中文详细摘要

四、北京要建第二代科普画廊(论文参考文献)

  • [1]拉萨城市公共艺术研究[D]. 王顺. 西藏大学, 2021
  • [2]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动员理论视野下乡村环境传播研究 ——基于皖中地区H镇的调查[D]. 程丽丽.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4]西安市植物专类园调查与景观营造研究[D]. 李佳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7)
  • [5]丽水古堰画乡景区文旅融合发展研究[D]. 应一诺.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6]河源市社区支持农业发展研究[D]. 欧日安.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7]太空艺术:梦想·溯源·展望[D]. 曾理. 中央美术学院, 2020(09)
  • [8]中国科协70年发展历程回顾[J]. 王光明. 学会, 2019(08)
  • [9]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D]. 吴开霖. 湖南工业大学, 2019(01)
  • [10]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北京拟建第二代科学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