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以澜沧江下游地区为例

科考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以澜沧江下游地区为例

一、科学考察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澜沧江下游地区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牛嘉仪[1](2020)在《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旅游业作为连接沿线国家、城市的重要纽带之一,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的同时,能够有效促进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沿线旅游业迎来重要发展机遇。莎车县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历史文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开发条件,旅游开发潜力巨大。但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开发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附加值不足等困境。如何将资源潜力转化为现实价值、将资发展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本县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莎车县旅游资源,明确莎车县旅游业未来发展方向,本文从旅游资源综合评价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通过构建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对莎车旅游资源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以此为依据确定了本县旅游资源的品质等级结构及开发顺序;通过对莎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就区位交通、社会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客源市场进行了详尽分析。此外,针对县内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广阔的地理空间,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最邻近点分析、核密度分析、连接度分析、通达度分析、可达性分析等,对旅游资源的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和旅游交通网络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综合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空间布局、市场开发、营销策略、产品开发方面对策建议,为莎车县旅游业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王艳梅[2](2019)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条件和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经济体孤军奋战的时代已经结束,行业和区域间出现了各种分工和合作,各类旅游联盟正广泛出现在旅游业中。了解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影响因素,建设一个较为合理的旅游城市联盟,维持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参考。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是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内利益主体寻求自身突破的有效途径。2016年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上发布的《三亚宣言》中首次提出以增进旅游交流与合作、改善旅游环境、提升区域旅游便利化水平为目的,建立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目前,推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受到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术界以及私营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撰写期间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因此并没有确定最终的联盟成员名单,本文所研究范围的是根据2016年在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工作推进会中提出的“联盟会员发起城市包括国内以云南旅游热点城市为主,国外主要考虑5国首都及旅游热点城市”,通过进一步对整个澜湄区域的深度分析,提出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建议。本研究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南陆疆边境跨境旅游发展空间格局、机制及模式研究”,以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为研究对象,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的视角对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进行研究,结合区域旅游竞合理论;理论对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分析了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较为典型的区域旅游合作案例,从原则、思路、策略、实现的途径提出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和发展的设想。以期为澜湄区域内旅游深化合作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参考。1.依托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所在澜湄区域,分析了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建设的地缘、资源、产业以及市场等方面的条件,基于条件,对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进一步分析,通过分析得出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应采取增长型战略。2.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出影响旅游联盟建设和发展的六大因素,分别为必要性、对称性、互惠性、效率、稳定性和合法性,并设计相关研究进行验证。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上述六大因素中,互惠性是联盟发展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对称性、互惠性、稳定性和合法性是联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主要的影响因素,必要性在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此外,经研究得出,联盟自身的动态发展能力是联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3.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下,深化和扩大澜湄区域旅游合作的表现,是新澜湄合作机制中重要的合作领域,也是中国—东盟旅游合作的新发展机遇。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作为澜湄区域合作旅游领域的重点项目,其建设与发展的目标是“增进区域内的旅游交流与合作,改善区域内的旅游环境,提升区域旅游便利化水平”。4.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前期要注重合作伙伴的选择,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应将合作城市按照城市发展程度的差异进行分类;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本质是由政府引导、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广泛覆盖行业各领域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区域合作组织。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在建设联盟时需遵循“共同协商”“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统一管理”“契约精神”的原则,需要从平台搭建、组织结构的规范以及机制的完善三个方面建立起一个整体框架。5.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机制建设中最核心的机制为动力机制。动力机制以联盟内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出发点,以资本驱动、资源优化配置、技术创新为联盟的前置驱动力;以联盟利益相关者利益协同为核心动力,以良好的制度为联盟正常运营的动力,以适当的监督与控制为维持联盟稳定的动力,以动态学习能力为联盟旺盛生命力的动力,以市场需求为联盟动力机制的终点。在此动力机制框架下,联盟需建设和完善利益机制、公平机制、安全及危机处理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机制。6.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联盟建设的前期需要以项目为导向,吸引一批核心城市先参与联盟的组建,推动一批重要项目优先落地;在取得一定成果情况下,吸引更多合作城市加入,从设施、市场、贸易、民间交流四方面推进联盟的建设进程,并从政策、资金、服务三方面保障联盟的建设工作。

金林建[3](2019)在《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宁夏彭阳地区,地处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残塬区,气候及生态环境恶劣。在县境内,存在着四类空间形态的村落,其中冲沟型村落是该地区特殊存在的一种类型。该类村落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尊重当地地形、气候、建房资源条件及不占用耕地资源的前提下,形成了沿着冲沟两边分布靠崖窑,塬上进行农田耕种的村落空间形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彭阳县人地关系恶化,因此有必要对被抛弃但在节能节地上体现出优势的冲沟型村落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如何让这种村落在节能节地方面起到有效作用的同时,并满足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和村民对美好人居环境的向往,这就是本论文重点要研究的内容。本文立足建筑学科,以冲沟型村落为主要研究对象,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中“生态宜居”的视角,通过对生态宜居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杨坪村的实际情况,以“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为目标对空间形态进行解析,发现杨坪村在村落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空间和院落空间的形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生态宜居的指导思想下,围绕中药产业及村民需求进行配套的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使杨坪村得到激活与发展。最后总结更新设计的方法,以此来指导彭阳县其他冲沟型村落的建设。首先,论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和《宁夏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山区)》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彭阳县村落生态宜居的三个标准:“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并研究了生态宜居的建设方式。其次总体把握彭阳县的地区概况和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并以自然因素作为划分准则对彭阳县境内的村落进行分类与总体研究,共分为平原团状型村落、河谷川道型村落、山地丘陵型村落和冲沟型村落,最后指出彭阳县村落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并提出有必要对节能节地的冲沟型村落进行重新认识与研究。其次,论文以彭阳县地区冲沟型村落的典型代表——杨坪村为重点研究对象,对它的村落概况、空间形态的发展历程和村落层级与院落层级的空间状况进行了梳理归纳,结合“产业兴旺”、“生态优美”和“人居环境舒适”三个标准,指出它在村落层级和院落层级两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论文以杨坪村为例,在生态宜居的思想指导下,围绕中药产业及村民需求进行配套的更新设计研究,如设计游客服务中心兼中药博物馆、养老养生组团服务中心、村入口广场、药膳小市场、万寿菊景观中心、杨坪食疗及民俗产品展销中心,并基于目标人群的功能需求改建了原有的靠崖窑或在窑院里新建了锢窑或者厢房。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杨坪村在村落整体空间、街巷空间、公共活动空间、节点空间和院落的空间形态更新设计方法。希望借此设计给面临相同困境的彭阳县冲沟型村落提供启示。

夏梦蕾,李庆雷[4](2019)在《缅甸旅游研究综述》文中认为目前,对缅甸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体制与政策、旅游发展战略与布局、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合作与边境跨境等方面,存在着文献数量少、研究范围窄、层次浅、新颖度不强等问题。因此,应从扩大研究范围、拓宽研究视角、挖掘研究深度、紧跟时代趋势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深化缅甸旅游研究。

肖海龙[5](2019)在《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2年糯扎渡电站建成形成库区以来,普洱市对其规划就基本缺失,尤其是在库区管理方面,更多地体现的是人为的、随机的管理,缺乏科学的依据,致使糯扎渡电站库区长期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随着普洱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管理机关的深化改革不断深入,人们针对库区的管理理念也在向依法行政、科学管控方面不断改变。但目前,针对糯扎渡这种大型电站库区我们暂时没有行之有效的理论支撑、管理方法、法规体系和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糯扎渡水库建成后,原部分河道、滩涂被水淹没,成为库区,供水、航运、养殖、旅游、水污染治理等已成为主要的水事活动,对于以前单纯的管理岸上事物的部门而言,很少涉及这些水事活动。如何更好的适应新的形式,明确各管理机构的职权范围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行政手段加大对糯扎渡库区主要水事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解决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问题,特别是强化对渔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这些主要水事活动的管理,这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行政部门充分利用行政手段、法律法规等措施对库区范围内的人类的活动进行法治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称之为库区管理。管理范围主要包括库区蓄水、防洪、水上运输、渔业、旅游、环保等内容,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库区综合效益。因为其涉及面比较宽广,本文结合普洱市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主要研究渔业、交通运输、旅游这三个方面水事管理。

龚贤[6](2019)在《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产业结构升级能够通过产业调整,把有限的要素资源从生产效率较低的产业部门投向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部门,以此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经济增长的可持续。从世界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地区资源禀赋与耗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与高污染以及劳动者收入差距的增大等各种社会问题相伴相生。因此,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普遍关心和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世界环卫组织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并强调要通过新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等方法来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我国政府更是把“绿色发展”问题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一起,形成了“五位一体”战略发展格局,强调要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不断调整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以绿色发展和低碳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改革开放40年来,集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等特征于一体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长期依赖于自然资源禀赋,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生态承载力构成了挑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经济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本文以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云南省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找准对策建议”的研究思路,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研究。具体来讲,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厘清和界定了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绿色发展的相关概念,并对国内外有关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构建了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逻辑分析框架。其次,对云南省的绿色资源禀赋条件和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类型,在此基础上,基于绿色发展视角,从经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等三对关系上,对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进行了综合性评价。分析表明,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着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协调,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区域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协调度不高等现实问题。最后,在对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提出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对传统优势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比如: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倡导低碳绿色工业、发展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业等;二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比如:发展现代生物产业、康养产业、新一代通信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此外,应从政策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引领、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支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

段涛[7](2019)在《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2015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构建新型国际关系,逐步成为普遍接受的国际理念。其中,“战略对接”的表述也逐步成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普遍认同的重要途径。但学术界还没有关于“对接”的理论阐释和概念化建构。无论是权力核心的现实主义、制度崇拜的自由主义还是观念认同的建构主义,均专注于对国际社会以及国家间行为关系的阐释与解释,却忽视了国家间互动和国际关系“应然”的发展目标之共识,以及实现该共识和目标的原则与方法。对于当代全球化危机,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不应停留在理论分析工具层面,更应从目标和路径方面,提供能形成共识和实现共赢的解决方案。本论文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概念可以归纳为:在国家主权管辖权涉及区域合作领域,国家相互间通过主动磨合和主动调适,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形成互利和稳定状态的一种“高阶”合作。从阶段过程方面,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可划分为战略评估与决策、战略实施与反馈、战略互动与调适等不同的三个阶段,以及主动型、联动型和关联型等三类战略对接阶段的不同类别。提出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动力因素,要在考量保障安全底线的基础上,以国家间利益合作并创造增量为主要目标,兼顾国家文化交流与规则合作,形成互利共赢和可持续战略对接动力体系。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机理模型方面,分类分析硬资源和软资源不同对接机理,进而归纳战略对接高和低的两层次模型,提出竞争、中性、合作与共生四类基本关系,总结出战略对接中利益合作竞争的实质就是资源整合,核心是通过对接与合作,克服国际秩序无政府状态导致的“零和博弈”趋势,克服国际市场资源配置失灵的影响,并由资源整合产生战略对接的增量收益,实现“1+1大于2”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从合作形式的“高阶性”、合作行为的主动性、合作原则的共商共建共享、地区主义的开放性、对接过程的磨合调适性、对接实质的利益创造和分配性等方面,对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建构。本论文初步提出了“战略对接”理论分析框架体系,但理论支撑度、逻辑严密性、考量覆盖面以及运用操作性等方面均有待完善:形成国际关系“对接”理论的渊源支撑;论证“战略对接”理论单列发展可行性;基于“战略对接”理论体系,提出新型国际规范、机制、制度和体系等国际关系协调新工具。

李前东[8](2018)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滇泰旅游合作的历史由来已久,作为中国与东南亚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之一,滇泰旅游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均展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性。现如今,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对外关系以及外交战略的布局都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一带一路”为国际间和平合作、互利共赢、互学互鉴、开放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合作范式,对跨国旅游往来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云南作为中国西南对外开放重镇,承载着“一带一路”南向延伸辐散的历史使命,如何在旅游领域寻找突破口,打通滇-泰旅游合作通道意义重大,不仅可以为云南与东南亚国家旅游合作提供范本,更加夯实了澜湄合作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基础。本文首先从滇泰旅游的合作的历史状况入手,通过梳理滇泰旅游合作历史及现状分析,探讨区域双方在旅游产业合作当中的成效及问题。其次,本文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总结了滇泰旅游的产业结合点,以及其在国际关系体系中的合作契机。最后,本文从“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涵入手,全面剖析了滇泰旅游的相关案例,并对未来合作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适当的思考。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强滇泰旅游合作正逢其时,“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是加强了中国同周边沿线国家的各方面联系,更是实现了多边关系的结构升级。云南作为对外开放的探索试点,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团体,社会组织,都应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外沟通。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丰富滇泰旅游的精神内涵、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入手,加强滇泰旅游相关产业建设。力求通过滇泰旅游的个体经验,成功扩展到滇泰以及中泰之间的深层次合作,继而夯实两国间的政治联通以及交往。

张钰婕[9](2018)在《《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各国在加大力度推行多元化的跨国合作,以谋求更大程度的共赢,“跨境旅游合作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2010年,我国开始兴起“跨境旅游合作区”,这一新概念是由跨境经济合作区衍生而成的一种促进沿边地区旅游发展新形式,它属于“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对边境的社会经济、治安、文化发展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所研究的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便是建设跨境旅游合作区的一个试点项目。围绕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建设方案,本文分四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对合作区的建设方案进行简要概述,包括方案的总体思路、建设项目、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保护与控制规划。其次,通过研究国内外经典的跨境旅游合作案例,梳理跨境旅游合作区所涉及部分的相关理论及建设效应。再次,作用田野调查等研究方式分析政府已有的合作区推行建设方案内容,论证政府推行的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的可行之处与不足。最后,针对建设方案存在的景点单一,村民抵触情绪大,配套设施落后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王园[10](2018)在《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指出城市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资源的精髓,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基础。现阶段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速进行,城市文化遗产与城市建设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在新型城镇化、旅游建设中保护和开发利用好遗产资源,实现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化、旅游开发的有机结合,使宝贵的遗产文化能够永久保留、维持城市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提出,在保护的前提下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是缓解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矛盾的有效途径。本文旨在建立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体系,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问卷法、实证分析法及软件SPSS19.0、ArcGIS10.2等,分别从保护性开发潜力、保护性开发模式、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研究三方面着手对城市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开发进行研究,目的是促进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首先,保护性开发潜力研究主要是通过分析现阶段保护性开发现状,寻求保护性开发的影响因素,为保护性开发潜力评价提供参照指标,研究创新性的引入R-D矩阵模型,得出“高开发潜力性—高抗变换性”“低开发潜力性—中高抗变换性”“中高开发潜力性—中抗变换性”“低开发潜力性—低抗变换性”4类。其次,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主要是比较现有开发模式,并构建保护性开发模式(RMPP模式),选取西安市的城市文化遗产地为例,分析RMPP模式给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带来的新局面。最后,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评价研究同样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选取13个行政区域、289处遗产地及重点文物单位。运用Arc GIS10.2进行遗产地资源保护性开发的Moran’s I值计算,分析遗产地资源的自相关聚集情况,借鉴遗址资源优势度、交通区位优势度、客源区位优势度、城市化区位、文化旅游等因素共同分析遗产地保护性开发情况,构建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模型。最后,结合以上因素综合评价分析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综上研究表明,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潜力研究中应着重加强双低矩阵的保护与开发,逐渐实现向双高矩阵转变并适当进行相应调整;开发模式中应注重资源因素、市场因素、产品因素及保护性开发因素间的共同协作,确定有效的保护性开发模式;适宜性研究中通过比较得出应优先考虑遗址资源优势度,其次是文化旅游区位优势度,最后为城市化区位优势度。针对适宜性评价中较完善区域应更加注重对保护性开发的延续;欠开发区域应根据区域具体的薄弱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具体分析。因此,根据以上3部分的研究分别提出针对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对策建议:客观分析开发潜力、实施保护性开发措施,完善保护性开发新模式、平衡保护与开发关系,综合考虑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促进城市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考察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澜沧江下游地区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考察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澜沧江下游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旅游资源
        2.1.1 概念演变
        2.1.2 分类基础
    2.2 旅游资源评价
        2.2.1 评价方法
        2.2.2 研究领域
    2.3 旅游资源开发
        2.3.1 开发模式
        2.3.2 开发路径
        2.3.3 现实存在问题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旅游区位论
        2.4.2 增长极理论
        2.4.3 网络化理论
3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旅游资源基本情况
        3.1.1 旅游资源调查
        3.1.2 旅游资源分类
        3.1.3 主要旅游资源情况
    3.2 评价指标遴选
        3.2.1 指标遴选思路
        3.2.2 成熟指标模型借鉴
        3.2.3 初选指标池构建
    3.3 指标筛选及确定
        3.3.1 指标筛选过程
        3.3.2 指标及体系确定
    3.4 指标权重
        3.4.1 评价体系各层次权重确定
        3.4.2 权重结果分析
    3.5 指标评价及资源分级标准
        3.5.1 指标评价标准
        3.5.2 资源分级标准
4 莎车县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4.1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
        4.1.1 定性分析
        4.1.2 定量评价
        4.1.3 评价小结
    4.2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4.2.1 区位交通支持条件分析
        4.2.2 社会经济支持条件分析
        4.2.3 政策环境分析
        4.2.4 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4.2.5 客源市场条件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GIS的莎车县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
    5.1 基础数据处理
        5.1.1 旅游资源点位选取
        5.1.2 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5.2 莎车县旅游资源总体空间分布结构
        5.2.1 空间分布类型
        5.2.2 地形地貌分析
        5.2.3 基于水系的缓冲区分析
    5.3 连接度分析
        5.3.1 α指数分析
        5.3.2 β指数分析
        5.3.3 γ指数分析
    5.4 通达度分析
        5.4.1 通达度指数
        5.4.2 紧密度指数
    5.5 可达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莎车县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6.1 开发思路
    6.2 空间分区策略
    6.3 市场开发策略
        6.3.1 形象定位
        6.3.2 目标市场
        6.3.3 营销策略
    6.4 产品开发策略
        6.4.1 旅游产品开发
        6.4.2 旅游线路开发
7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调查表
附录二 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
致谢

(2)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条件和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澜湄合作机制是区域内众多国家倡议的重点合作
        二、澜湄区域旅游合作是推进澜湄合作机制的重要形式
        三、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是区域内旅游业深化合作的重要载体
        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是云南省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二、旅游联盟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选题研究的目的
    第四节 选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思路、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的主要思路
        三、技术路线
    第六节 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视角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基础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二、区域旅游竞合理论
        三、系统管理理论
    第二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基础分析
        一、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合作的缘起与发展过程
        二、澜沧江-湄公河区域旅游合作演变
第三章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第一节 澜湄旅游城市联盟区域基本概况与开发潜力
    第二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条件
        一、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地缘条件
        二、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资源条件
        三、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产业条件
        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行业条件
        五、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市场条件
    第三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SWOT分析
        一、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优势
        二、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劣势
        三、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机遇
        四、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挑战
第四章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分析过程
    三、结果与讨论
第五章 国内外典型区域旅游合作的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案例
        一、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
        二、主要启示
    第二节 国外案例
        一、欧洲旅游一体化发展
        二、世界科技城市联盟
第六章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策略
    第一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合作城市及其分类
    第二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原则
        一、“共同协商”
        二、“共同建设”
        三、“共同分享”
        四、“统一管理”
        五、“契约精神”
    第三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一、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目标
        二、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第四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的策略
        一、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合作平台搭建
        二、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的组织建设
        三、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的机制建设
    第五节 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与发展的途径
        一、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发展构想
        二、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的保障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后续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

(3)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区域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生态宜居
        1.3.2 冲沟型村落
        1.3.3 空间形态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现状
        1.5.1 国内的相关研究
        1.5.2 国外的相关研究
        1.5.3 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的内容
        1.6.2 研究的方法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2 生态宜居相关理论研究
    2.1 生态宜居的内涵
        2.1.1 自然生态环境优美
        2.1.2 人文环境舒适
        2.1.3 基础设施齐全
    2.2 生态宜居的标准
        2.2.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生态宜居的标准
        2.2.2 《宁夏美丽村庄建设标准(山区)》标准
        2.2.3 彭阳县生态宜居的标准
    2.3 生态宜居的相关理论基础
        2.3.1 生态学理论
        2.3.2 人居环境理论
        2.3.3 生态社区理论
        2.3.4 系统理论
        2.3.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 生态宜居建设方式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彭阳县生态环境与村落空间形态研究
    3.1 彭阳县地区概况
        3.1.1 范围界定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历史沿革
        3.1.5 地域资源与灾害
    3.2 彭阳县村落空间形态影响因素
        3.2.1 自然因素
        3.2.2 历史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3 彭阳县村落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3.3.1 外观空间形态特征
        3.3.2 内部空间格局特征
    3.4 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现状分析
        3.4.1 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特点
        3.4.2 典型案例一——城阳村马山沟
        3.4.3 典型案例二——刘河村黄家沟
        3.4.4 典型案例三——杨坪村
    3.5 彭阳县村落面临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3.5.1 彭阳县生态环境演变与产业的关系
        3.5.2 彭阳县人居环境建设与土地利用的矛盾
    3.6 本章小结
4 生态宜居视角下冲沟型村落杨坪村空间形态解析
    4.1 杨坪村概况
        4.1.1 地理概况
        4.1.2 现状产业及经济概况
        4.1.3 历史沿革
        4.1.4 资源情况
    4.2 杨坪村村落空间形态发展
        4.2.1 起源阶段
        4.2.2 发展和成熟阶段
        4.2.3 衰落阶段
    4.3 村落层级空间状况
        4.3.1 村落整体空间
        4.3.2 道路空间
        4.3.3 公共活动空间
        4.3.4 节点空间
    4.4 院落层级空间状况
        4.4.1 院落空间
        4.4.2 建筑平面
        4.4.3 建筑结构
        4.4.4 建筑立面
    4.5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现状主要问题
        4.5.1 村落层级存在的问题
        4.5.2 院落层级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5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更新策略研究
    5.1 “生态宜居”典型案例借鉴
        5.1.1 以农业特色产业为突破的“安吉模式”
        5.1.2 以人文资源开发为特点的“永嘉模式”
        5.1.3 以茶叶种植与加工为命脉的“桐木村模式”
        5.1.4 经验启示
    5.2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策略的提出
        5.2.1 更新策略的目标
        5.2.2 更新策略的原则
        5.2.3 更新策略的思路
    5.3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策略的内容
        5.3.1 “生态优美”的更新策略
        5.3.2 “产业兴旺”的更新策略
        5.3.3 “人居环境舒适”的更新策略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更新设计探索
    6.1 生态宜居视角下更新定位与预期目标
        6.1.1 更新定位
        6.1.2 预期目标
    6.2 产业方面的更新设计
        6.2.1 村落整体空间更新设计
        6.2.2 街巷更新设计
        6.2.3 公共活动空间更新设计
        6.2.4 节点空间更新设计
    6.3 生态及人居环境方面的更新设计
        6.3.1 延续村落特色的山水格局
        6.3.2 基础设施的补充与提升
        6.3.3 街巷更新设计
        6.3.4 节点空间更新设计
        6.3.5 窑院更新设计
        6.3.6 塬上民居更新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一: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特征
        7.1.2 结论二: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空间形态亟待提升的方面
        7.1.3 结论三:生态宜居视角下杨坪村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的方法
    7.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1 .杨坪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部分图纸
附录2 .杨坪村民居测绘表

(4)缅甸旅游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缅甸旅游研究现状
    (一)研究文献
    (二)研究进展
二、缅甸旅游研究内容
    (一)旅游管理体制与政策
    (二)旅游发展战略与布局
    (三)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四)旅游产品研发与线路组织
    (五)旅游宣传营销与市场开发
    (六)旅游合作与边境跨境
        1.中缅跨境旅游研究
        (1)以云南与缅甸为研究主体
        (2)以中缅边境地区为研究主体
        2.东南亚、南亚旅游合作研究
        (1)中老缅泰越地区的旅游合作
        (2)孟中印缅旅游圈的合作
三、缅甸旅游研究特点
    (一)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二)研究对象以研究跨境旅游为多
    (三)研究者以边境地区学者为多
四、缅甸旅游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研究文献数量相对较少
    (二)研究关注度持续性不强
    (三)研究范围相对不广
    (四)研究层次有待提升
五、缅甸旅游研究建议
    (一)扩大研究范围,增加研究内容
    (二)拓宽研究视角,丰富研究方法
    (三)加强理论研究,挖掘研究深度
    (四)跟随时代发展,坚持与时俱进

(5)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情况综述
        (二)国内研究情况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库区
        二、库区水事管理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系统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章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现状
    第一节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机构
        一、糯扎渡电站库区管理局基本情况
        二、糯扎渡电站库区渔业水事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三、糯扎渡电站库区交通运输水事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四、糯扎渡电站库区旅游水事管理机构基本情况
    第二节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一、糯扎渡水电站库区管理局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二、糯扎渡库区渔业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三、糯扎渡库区交通运输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四、糯扎渡库区旅游水事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第三章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糯扎渡库区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渔业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交通运输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三、旅游水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无总体规划,库区保护管理开发缺乏依据
        二、缺乏管理办法,库区管理保护无专项法规保障
        三、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属地管理执行存在困难
        四、库区违法乱象突出,安全隐患严重
        五、保障要素不到位,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第四章 国内外库区水事管理案例分析借鉴
    第一节 国外库区水事管理案例分析借鉴
        一、北美五大湖库区简况
        二、北美五大湖库区管理措施
    第二节 国内库区水事管理案例分析借鉴
        一、千岛湖库区简况
        二、千岛湖库区管理措施
第五章 加强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的对策
    第一节 通盘考虑糯扎渡库区管理大棋局
        一、加快完成糯扎渡库区总体规划编制
        二、健全完善法规体系
        三、完善库区管理体制,建立协调机制
        四、加大库区硬件管理设施和各类保障要素的投入
    第二节 开展糯扎渡库区综合整治工作
        一、依法取缔非法养殖网箱,打击破坏渔业资源的违法行为
        二、加大对糯扎渡库区采砂采石作业管控
        三、打击非法运输,严控自用船舶
    第三节 推进糯扎渡库区旅游综合发展
        一、明确旅游开发策略和规划
        二、结合思茅港,融合糯扎渡旅游线路
        三、构建糯扎渡生态旅游示范区
        四、打造澜沧江民族风情廊道,加快库区酒店餐饮建设
    第四节 多措并举,全面强化糯扎渡库区水事管理
        一、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河湖长制
        二、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加强宣传引导,构建公众参与体系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的范围界定及基本概况
        1.2.2 绿色发展的内涵
        1.2.3 产业结构的内涵
        1.2.4 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绿色发展理论
        2.1.2 产业结构理论
        2.1.3 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绿色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2.2.2 产业结构升级相关问题研究
        2.2.3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问题研究
    2.3 简要述评
        2.3.1 绿色发展问题研究述评
        2.3.2 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研究述评
第3章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探讨
    3.1 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3.1.1 产业结构升级是绿色发展的手段和路径
        3.1.2 绿色发展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最终目标
    3.2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2.1 生态环境保护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3.2.2 自然资源禀赋与要素投入促进经济增长
    3.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分析框架
        3.3.1 概念
        3.3.2 分析框架
第4章 云南省绿色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现状特征
    4.1 云南省绿色发展的现状分析
        4.1.1 云南省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态势
        4.1.2 云南省资源利用效率情况分析
        4.1.3 云南省污染物排放情况分析
        4.1.4 云南省生态环境修复水平分析
    4.2 云南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4.2.1 云南省三次产业的历史演变及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分析
        4.2.2 云南省第一产业现状分析
        4.2.3 云南省第二产业现状分析
        4.2.4 云南省第三产业现状分析
第5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
    5.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评价的基本问题
        5.1.1 产业结构升级规律
        5.1.2 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1.3 产业结构评价模式
    5.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分析
        5.2.1 影响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主要因素
        5.2.2 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能力的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2.3 绿色发展下产业结构升级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5.3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能力分析
        5.3.1 经济增长与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5.3.2 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能力分析
        5.3.3 生态环境保护与友好发展能力分析
    5.4 绿色发展视角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评价
        5.4.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5.4.2 指标阈值标准判定
        5.4.3 评价结果
第6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存在的问题
    6.1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硬伤”
        6.1.1 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够协调
        6.1.2 生态功能退化、环境问题突出
        6.1.3 交通建设速度加快,但制约瓶颈依然突出
    6.2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过程中的“软肋”
        6.2.1 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政策还存在制度上的缺失
        6.2.2 产业结构布局不优、产业竞争力不强
        6.2.3 产业聚焦能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受资源条件限制差异较大
        6.2.4 民族旅游业开发与民族文化之间没有达到协调发展的效果
第7章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选择
    7.1 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定位
        7.1.1 指导思想
        7.1.2 实施原则
        7.1.3 目标要求
        7.1.4 总体布局
    7.2 云南省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升级研究
        7.2.1 绿色农业升级: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
        7.2.2 绿色工业升级:发展低碳绿色工业
        7.2.3 绿色旅游业升级:发展民族生态文化旅游业
    7.3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升级研究
        7.3.1 指导思想
        7.3.2 发展原则
        7.3.3 重点任务
        7.3.4 云南省战略性新兴绿色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
    7.4 云南省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路径选择
        7.4.1 以技术革新、产业空间拓展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升级
        7.4.2 以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建立民族地区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政策保障体系
        8.2.2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产业结构绿色升级的屏障
        8.2.3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区域产业发展竞争力
        8.2.4 加强能源资源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绿色化升级水平
        8.2.5 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构建文化与旅游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参与的课题研究
    1、发表的学术论文
    2、参与的课题研究
致谢

(7)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与意义
    二、概念辨析
    三、文献评述
    四、研究思路与不足
第一章 战略对接概念辨析与理论反思
    第一节 战略对接基本内涵
        一、主体是主权国家
        二、客体是国家间的经贸竞争与合作
        三、支撑客体是政治、安全与文化等领域
        四、目标是实现国家发展收益最大化
        五、支撑目标是实现世界发展收益最大化
    第二节 战略对接类型与形式
        一、主要类型
        二、具体形式
    第三节 战略对接基础与条件
        一、合作共赢是重要基础
        二、大国推动是核心关键
        三、早期收获是先期动力
        四、制度机制是保障
    第四节 战略对接相关理论辨析
        一、管理学合作竞争领域中的理论渊源
        二、国际分工中经济一体化的理论支撑
        三、全球价值链及生产网络的理论动能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拓展
        五、国际关系学中战略竞合应用
    第五节 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反思
        一、现实主义理论反思
        二、自由主义理论反思
        三、建构主义理论反思
        四、安全范式理论反思
    小结:国际新秩序需要竞争中合作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章 战略对接理论框架与模型建构
    第一节 内涵界定
        一、对接属于竞争中合作的“高阶“形式
        二、对接是主动合作的行为
        三、对接贯穿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四、对接属于开放地区主义
        五、对接是磨合调适的动态过程
        六、对接的动力来自于共同利益的创造和合理分配
    第二节 阶段划分
        一、战略评估与决策
        二、战略实施与反馈
        三、战略互动与调适
    第三节 动力因素
        一、国家安全
        二、国家利益
        三、观念文化
    第四节 机理模型
        一、机理分析
        二、两层次模型
        三、推演模型
第三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历史推演
    第一节 历史渊源及地缘捆绑
        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二、中国与东盟战略对接历史沿革
        三、地缘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四、地缘次区域战略对接分析
    第二节 政治互信
        一、1949-1955年初步奠定基础阶段
        二、1955-1965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1965-1980年徘徊发展阶段
        四、1980-1997年反弹突破阶段
        五、1997年-今全方位合作新时期
    第三节 安全合作
        一、军事顾虑担忧与合作意愿并存
        二、非传统安全合作具备广泛共同利益
    第四节 经贸与互联互通
        一、经贸投资合作快速增长
        二、对接机制不断加强
        三、互联互通合作历史悠久且发展迅速
        四、互联互通对接机制与平台不断完善
    第五节 文化观念
        一、文化温和型
        二、文化多样性
        三、文化约束型
        四、文化自然性
    小结:基于竞争合作发展历史与动力体系
第四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实践分析
    第一节 评估与决策分析
    第二节 实施与反馈分析
        一、国家元首引领
        二、国家外交引导
        三、智库技术推进
        四、市场合作实施
    第三节 互动与调适分析
        一、国家间达成开放包容共识与共建共商共享渠道
        二、构建企业间合法务实共赢合作的市场机制
        三、全领域推进形成全面互动支撑保障体系
        四、联合制定并提升可持续的双多边规则体系
    第四节 外部应对分析
        一、政治和安全领域
        二、经济和贸易领域
        三、区域合作领域
        四、文化等其他领域
第五章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对接趋势与政策思考
    第一节 发展趋势
        一、回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二、应对全球普遍危机与挑战的共同努力
        三、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国家互动模式
        四、顺应人类命运更加紧密相互共生共存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 发展挑战
        一、各国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
        二、国家间包容与合作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环节
        四、外部介入与影响
    第三节 政策思考
        一、增强战略意图错位协同,提升对接动力因素契合度
        二、增强信息表达传递效率,提升对接互动信息对称度
        三、共商共创收益增量,培育良性和可持续对接主动力
        四、拓展对接利益结合点,提升内部对接动力
        五、有效应对影响因素,降低对接的外部干扰
        六、建立平等互信关系,加强对接高层级稳定性
        七、强化国际规则塑造,构建开放地区主义秩序环境
        八、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向命运共同体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8)“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中泰旅游合作研究
        (二)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研究
    三、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理论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难点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滇泰旅游合作的历史和现状
    第一节 滇泰旅游合作历史
        一、滇泰旅游合作缘起
        二、滇泰旅游合作升级
    第二节 滇泰旅游合作的现状分析
        一、滇泰旅游合作成效
        二、滇泰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滇泰旅游合作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发展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旅游研究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发展
        一、“一带一路”的南向延展
        二、“一带一路”助力滇泰旅游产业格局升级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滇泰旅游合作的挑战
        一、政治因素
        二、域外势力干涉
        三、滇泰双方旅游政策沟通不力
        四、双方就旅游的联合宣传不足
第三章 滇泰旅游合作实践案例分析
    第一节 滇泰旅游的高层链接
        一、设立独立办事处
        二、泰旅局昆明办事处概况
    第二节 滇泰旅游阶段性成果
        一、航空业的推动作用
        二、昆曼公路的优化
        三、澜湄航运的潜力展现
    第三节 滇泰旅游合作经验探析
        一、市场推广与旅游合作结合
        二、创意旅游产业
        三、重视传统文化
第四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对策展望
    第一节 发挥滇泰政府在旅游合作中的主导作用
        一、建立健全旅游工作组
        二、云南省旅游管理部门应加强职能转变
        三、着力发展曼昆公路沿线旅游
        四、以点带面发展滇泰旅游
    第二节 积极推动滇泰旅游民间合作
        一、云南旅游企业应加强品牌建设
        二、社会团体带动下的人文交流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一) 专着
        (二) 论文和期刊
    二、外文文献
        (一) 专着
        (二) 期刊
        (三) 研究报告
    三、网络资源
致谢

(9)《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和不足
        一、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跨境经济合作区研究
        二、边境旅游研究
        三、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第一章 《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概述
    第一节 总体思路
        一、功能定位
        二、建设原则
    第二节 建设项目
        一、跨国湿地园区
        二、跨国瀑布
        三、游客服务中心
    第三节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一、道路交通工程建设
        二、综合管线工程
        三、旅游服务设施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控制规划
        一、环境保护目标
        二、环境保护规划
        三、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章 跨境旅游合作区的相关理论、建设效应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相关理论概述
        一、跨境旅游合作区
        二、跨界旅游目的地
        三、“点-轴”渐进式扩散开发模式
    第二节 跨境旅游合作区相关建设效应
        一、边界效应
        二、共生效应
        三、溢出效应
    第三节 国内外跨境旅游合作经验借鉴
        一、沃特顿——冰川国际和平公园
        二、黑海跨境旅游带
        三、满洲里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
第三章 《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总体思路分析
        一、功能定位分析
        二、建设原则分析
    第二节 建设项目分析
        一、跨国湿地园区分析
        二、跨国瀑布分析
        三、游客服务中心分析
    第三节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分析
        一、道路交通、综合管线分析
        二、旅游服务设施分析
    第四节 环境保护与控制规划分析
        一、环境保护分析
        二、控制规划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建议
    第一节 改善景点单一,旅游资源利用率低的建议
    第二节 了解民情顺应民声,提升居民参与度建议
    第三节 改善合作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建议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件: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10)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基本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文化遗产
        2.1.2 保护性开发
    2.2 理论基础
        2.2.1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2.2.2 城市经营理论
        2.2.3 文化资源开发理论
        2.2.4 旅游区位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潜力研究
    3.1 保护性开发现状分析
    3.2 保护性开发潜力影响因素
        3.2.1 遗产自身因素
        3.2.2 需求因素
        3.2.3 供给因素
        3.2.4 环境因素
    3.3 保护性开发潜力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3.3.1 保护性开发潜力评价方法比较
        3.3.2 保护性开发潜力评价的R-D矩阵模型
    3.4 章节小结
4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模式研究
    4.1 现有开发模式研究
        4.1.1 开发模式分析
        4.1.2 开发模式比较
    4.2 保护性开发模式构建
        4.2.1 资源性要素(ResourceElements)
        4.2.2 市场性要素(MarketElements)
        4.2.3 产品性要素(ProductElements)
        4.2.4 保护性开发要素(ProtectiveDevelopmentElements)
    4.3 实证研究——以西安市的城市文化遗产为例
        4.3.1 研究背景
        4.3.2 保护性开发(RMPP)模式应用
    4.4 章节小结
5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研究
    5.1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意义
    5.2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评价模型
        5.2.1 评价体系
        5.2.2 模型选取
        5.2.3 模型建立
    5.3 实证研究——以西安市的城市文化遗产为例
        5.3.1 研究背景
        5.3.2 适宜性评价模型应用
    5.4 章节小结
6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对策建议
    6.1 客观分析保护性开发潜力
    6.2 完善保护性开发新模式
    6.3 综合考虑保护性开发的适宜性
    6.4 促进城市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
7 研究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科学考察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澜沧江下游地区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莎车县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 牛嘉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建设条件和策略研究[D]. 王艳梅.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3]生态宜居视角下彭阳县冲沟型村落空间形态更新设计研究 ——以杨坪村为例[D]. 金林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4]缅甸旅游研究综述[J]. 夏梦蕾,李庆雷.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 [5]云南省普洱市糯扎渡水电站库区水事管理研究[D]. 肖海龙.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绿色发展视阈下云南省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 龚贤.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战略对接理论建构研究 ——基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发展战略实践分析[D]. 段涛. 云南大学, 2019(09)
  • [8]“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滇泰旅游合作研究[D]. 李前东. 云南大学, 2018(04)
  • [9]《德天·板约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方案》的可行性研究[D]. 张钰婕. 广西民族大学, 2018(01)
  • [10]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王园.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科考旅游市场分析与对策——以澜沧江下游地区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