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冬季电脑DIY方案推荐

2003年冬季电脑DIY方案推荐

一、2003年冬季电脑DIY方案推荐(论文文献综述)

曹勇[1](2021)在《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伴随我国高校新时代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美育、双创教育、跨学科教育逐步成为重要内容。它使设计教育从专业领域进入通识领域,面向高校非专业学生的通识设计教育快速发展,但对它的系统研究还很缺乏。因此,以其发展历史与现状为依据,以概念剖析与设计研究为方法,对其概念内涵、课程内容建构、课题设计方法进行了系统理论研究,并形成以下结论:设计通识是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以通识美育为育人目的的设计教育形态。它揭示了设计教育作为一种跨学科探索活动在职业教育与人文通识之间的往复运动。回归美育育人不仅是其应用功能,也揭示了设计创造力培养的主体内在根源和设计作为人文学科的价值本源。在育人与学科双重视野下,设计通识课程内容可分为设计语言、设计返身、设计自由3个层次,其知识形态特征应该是学科内的破界与贯通、学科外的跨界与交叉,其核心能力是设计形式生成的思维能力。通过“知觉-媒介-抽象”、“意义-符号-叙事”、“技术-结构-系统”、“观念-重构-生成”4种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训练,建立全人发展与身体、文化、技术与观念的广泛联系,它既是设计育人的特点,也是设计学科自身拓展的动力。通识设计的课题设计方法对应于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内容层次,表现为微观的基于具体内容的设计方法、中观基于应用情境的设计方法,但宏观层面上讲通识课题设计的本质不仅是“关于设计教育的研究”,更是一种“设计的研究”。课题作为人文性的教学设计“形式”,在抽象层面也具有媒介、意义、结构、观念4方面特征,由此打开课题设计更为丰富的可能。

朱叶[2](2020)在《自媒体品牌下用户行为对劝导式设计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将社交媒体平台中的“自媒体品牌”现象置于用户行为和劝导式设计的双重研究领域,对现有互联网社交平台中的代表性自媒体品牌的发展现状和品牌设计关注要素进行分析探究、研究其受众用户在行为动机、用户心理及社交环境等多种层面的影响因素下所表现成的行为规律和用户黏性培养所需的各种要素。自从新媒体进入历史舞台以来,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在信息话语权中的主导地位正在逐渐呈被瓦解的趋势。社交媒体平台的多种优越性都促使了如今自媒体品牌发展迅速的积极态势,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数量可观的互联网名人也同期兴起,并且伴随着自媒体品牌行业的飞速发展。以研究自媒体领域下的用户行为为突破点,探究其背后的交互行为、研究用户在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并从品牌设计与劝导式设计的角度分析考察自媒体品牌的打造过程及该领域下的用户行为研究发展。用户行为可以作为交互设计中的目标,也可以使劝导式设计的设计重点。行为关键核心的确定为用户行为和说服力设计的结合提供了前提。通过研究用户行为,我们可以在用户决定行为之前更好地了解用户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出更符合用户需求和以改善用户体验为目标的设计引导,可以说,从行为的角度对用户行为进行研究是有一定必然性的。通过对用户行为以及自媒体品牌设计要素等相关设计学领域的文献资料阅读与理论研究,结合观察、案例分析、问卷调研与用户访谈等设计调研方法,对自媒体受众用户相关需求点及与自媒体互动行为的的影响要素进行多种维度的分析。根据调研获得的数据和结论,结合用户行为动机影响因素及劝导性设计因素,共同构建劝导用户行为形成的设计模型,并详细解读模型中的用户角色转变意义及价值存储要素。此后根据不同的阶段性输出相对应的设计策略,分点进行阐述,推导出适用于自媒体品牌设计领域的劝导式设计策略与模型。本课题研究将用户行为作为自媒体品牌设计的一个切入点,拓展劝导式设计领域的相关设计思考,旨在提升自媒体品牌下的用户黏性,尝试补充完善本课题研究范围中的一些学术空缺,为各研究领域的设计师们引发新的思路。

刘晓琴[3](2020)在《中欧班列运营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成都国际货运班列为例》文中认为中欧班列是我国连接欧亚大陆的铁路国际货运枢纽的国家战略工程。从2011年第一辆中欧班列从重庆开行发展到现在的全国共56个城市开行中欧班列,铁路网络通达17个欧洲国家。除此之外,国家也积极联合东南亚国家,参与规划、投资和建设通往东南亚的铁路网络。这个运行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集装箱国际货运铁路列车,是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和陆地“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铁路是国家运输的命脉,政府角色和职能在铁路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国家政府机构铁道部,肩负政府和企业双重职能。2013年铁道部被撤销,我国在铁路运营上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角色和职能在铁路运输中也随之发生改变。中欧班列从无到有,是在铁路改革进程中新兴的国际铁路产品,政府角色和职能随着中国铁路改革也在快速适应和转型。从开始的“既掌舵又划桨”、到“掌舵”、再到“服务”,中欧班列的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试图从新公共服务理论出发,研究分析中欧班列在其发展中政府角色和职能的相关问题。本文通过对中欧班列整体发展现状、各地方中欧班列发展现状、其他国家国际铁路货运发展的历史等,以成都国际货运班列为例,论述中欧班列在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面临如下困境:沿路国家铁路运营协调时间长,解决问题慢;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政府信息传达交流不及时;服务时效性弱和人员结构调整频繁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得出政府职能在中欧班列中的困境原因主要有:沿线国家的影响和合作不深入;国家宏观政策不细化;地方政府角色和职能不清晰;政府推动国企改革步伐缓慢和政府公共服务人才储备不足等。基于登哈特夫妇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本文从国家与国家之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政府和国际货运班列之间建立信任合作关系,政府职能积极从“掌舵”转变为“服务”,政府积极推动各地国际货运班列公司向市场化转换,公务员提高公共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中欧国际货运班列持续发展,真正成为带动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成为促进各国经济和资源有效分配的百年陆海新通道。

杨佳[4](2020)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冰塞风险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长距离调水工程,具有距离长且跨流域、跨温度带的特性,造成地处暖温带的新乡以北渠道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冰情发生,而冰塞作为河渠冬季灾害可能会诱发冰塞洪水,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冰塞灾害防治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季输水运行的一项重点工作,而调水工程冰塞风险评估在整体把控渠系风险程度、风险空间分布、风险防控重点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为制定科学完备的冬季运行管理方案提供支撑,实现工程冬季输水效益和安全的提高。本文首先基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工程特性和冰塞形成机理,辨识出冰塞风险影响因子层次结构,建立层次分析法和故障树原理的冰塞风险评估准则;然后以渠池为评估单元,由从事设计、科研和高校教师等背景的多位行业专家对典型渠池风险因子致灾可能性和相应后果严重性进行评分,进而得到典型渠池冰塞基本风险等级;进一步考虑工程南北跨度造成的沿线气温特性,提出以长距离冷冬空间同步性为指标对渠道冰塞基本风险值的修正方法,得到渠池冰塞综合风险等级;再进一步通过建立代表性典型渠池与渠系其他渠池之间的风险因子评分缩放原则,实现对包含多个渠池的调水渠系的冰塞风险综合评估;最后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可控风险因子并提出相应风险防控建议。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冬季气温具有显着升温趋势,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也将继续持续下去;8站同步强冷冬和强暖冬比例约12%,同步冷冬和同步暖冬比例高达43%,表明工程沿线冬季气温发生同步性概率较大。(2)共辨识渠系20个冰塞风险致灾因子,产冰量大、冰花下潜和输冰能力不足是致灾的间接因素;且风险因子致灾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呈正相关关系;风险因子评分结果对专家从业岗位依赖性过高;各风险因子权重相差较小,不存在明显的主要风险因子,在风险防控中需要考虑所有因子。(3)推荐典型渠池冰塞综合风险值为16.09,经冷冬空间同步性的冰塞风险综合评估方法修正后,典型渠池风险值增加20%左右,综合风险等级为Ⅳ级。(4)推荐工程总干渠石家庄渠段冰塞综合风险等级均为Ⅲ级,保定渠段冰塞综合风险等级为Ⅳ级,应作为风险防控重点区域。(5)通过对风险因子中的可控因子进行全面管控,经层次分析法分析,认为理想状态下可降低渠池综合风险等级达到Ⅱ级,因此,建立良好的、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冰期输水运行管理制度对风险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本研究以重大调水工程为背景,结合冰塞灾害形成机理与调水工程特性,辨识出冰塞风险因子,推荐了故障树风险评估方法,考虑全线冷冬空间同步性对提高冰塞风险概率与后果的影响,提出了冰塞风险综合评估方法,得到了风险空间分布特性,指明了基于可控风险因子的有效风险防控建议。成果在理论上丰富了调水工程冰塞风险评估体系与方法,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冬季冰塞风险防控具有直接应用价值,对其他类似调水工程冰塞风险防控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安瑶[5](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施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发展,5G、互联网科技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成长方式,对语文教育的发展来说,面对当前形势变化改革便是必然要求。据此可知,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借鉴当今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以语文学科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最终设计出语文学习涉及范围全、覆盖面广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第三个,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梳理、探究其特点和规律,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提高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传播内容的水平,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的思想内涵,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也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的新课题、新方向。“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学习创新了语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综合以往的经验教训,给改革进行时的语文教育开展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挑战。目前,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教学存在教师实施难度大、教师及学生媒介素养低、配套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配套教材未到位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整合教学资源,突出教学任务情境的应用性,创新教学方法,创建语文学习共同体,为语文教师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教学实施提供新的实施途径。

韦丹[6](2020)在《基于服务营销7P组合的K酒店客房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长春市场上酒店行业迅速扩张,单体酒店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由于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因此在这一特定的区域市场中,每新开一家酒店便意味着本地区的单体酒店利润相应减少。长春市地方经济发展缓慢,而商务酒店项目却逐渐增多,在此环境影响下,长春的酒店正在经历市场低迷及竞争对手激增的双重考验。本文中K酒店作为国际五星级酒店面临着利润持续走低的颓势。酒店行业的所有产品中,客房部分占整体收益的比重最大,其销售利润最高,解决了这部分的问题才会整体带动酒店收益。因此,对于客房业务营销现状的问题的研究可以更有效的帮助酒店提高收益。基于服务营销的7P组合的问题分析能够更加系统地对K酒店客房业务的营销策略做出优化建议。论文从服务营销角度出发,以服务营销理论为支撑框架,运用STP营销战略理论、酒店营销相关理论,结合酒店行业相关指标分析,对K酒店STP和7P加以研究。本文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来进行,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开展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二手数据分析法,找出K酒店客房业务营销策略的欠缺之处,并探寻解决方案。针对现状提出问题,调整市场定位,并进一步拟定针对K酒店客房业务STP和7P问题的营销策略优化方案。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一是通过调研提出可行的建议,为K酒店提升营销绩效提供思路和方法;二是为同类经营环境下的同行业伙伴在企业服务营销管理优化和营销绩效提升方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万圆[7](2017)在《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文中认为美国精英高校对生源的选拔,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唯有获得完整、深入地认识,才能取其精华。本研究以“录取决策机制”为切入点,基于对美国精英高校选拔生源时使用的考量因素、审阅方式以及质量控制手段的考察,分析其录取决策的目标及达成方式,进而构建驱动录取决策行为的多重逻辑作用模型。通过以美国三所精英公立大学、两所精英私立大学、两所精英文理学院为案例,运用质性取向下的多个案比较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基于对39位招办人员、13位利益相关者的访谈和大量的相关文本,本文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结论和建议:首先,美国精英高校均遵循目标导向、服务自身利益和使命的原则来选拔生源。一方面,美国精英高校的共同招生目标为以公正、透明的方式,塑造一届卓越且多样化的新生。另一方面,录取决策的铁律为服务高校利益和使命:高校利益包括达到注册目标、满足财政需求、提高声望、增加选拔性、促进种族多样化、保持校园体育实力等等,但各校录取决策服务的利益诉求和优先项不尽相同;录取决策实践受到高校承担的培养公民和公民领导者以及服务社会三大办学使命的驱动。其次,为了达成各项招生目标,案例高校在录取决策中都采用了基于多个标准的综合评价和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整体性审阅,并通过质量检查技术、组建专业审阅团队、投入大量资源、接受教师和董事会监督等手段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在综合评价上,各校通过查看学业表现、个人成就和个人背景三个维度下的多个具体因素,基于三个标准——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潜能、做出外在贡献的潜能以及从大学教育中获益的潜能,来判断申请者与高校的匹配程度。综合评价中的决策规则体现为:学业成就是几乎所有申请者参与录取竞争的必要条件,其中学业杰出者基本都会被录取;个人成就有助于区分属于中间群体的“不错的学生”;加号因素有助于学业表现和个人成就相似的中间群体和“合格的学生”赢得竞争,也可使得“不合格的学生”以降低学业标准的形式被录取。在整体性审阅上,各校均使用背景化审阅、个体化审阅和集体化审阅,保证录取决策的公平与效率:1)将每位申请者取得的成就置于高中教育背景和个人成长背景中审阅,考虑其拥有的资源和机会,同时被置于申请者库中审阅,即各校将每位申请者与来自同一高中的申请者、与申请者库的平均表现以及与录取标准之间进行比较,而非脱离背景进行横向比较。2)个体化审阅将每位申请者视为“一个整体”和“一个个体”,没有阈值、没有公式、没有单一的决胜因素,是最高法院批准的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和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也是保证决策自由度、区分申请者和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3)集体化审阅的模式分为委员会模式和团队审阅模式,但产出一届新生的路径均始于单名读者对每份申请材料进行基于量化评级的分项评价或基于质性评语的整体评价,并经历至少两名读者的评价以及委员会讨论或高级AO的审阅,止于确定一届新生名单的招生季末审核,是一种高度依赖人为经验的协作式决策路径。第三,在不同类型精英高校的录取决策实践中,学术逻辑、文化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的影响同时存在,但每项逻辑发挥的作用强度存在差异:1)学术逻辑和文化逻辑是导致各校在使用考量因素时存在相似性的逻辑,市场逻辑、政治逻辑、伦理逻辑、成本逻辑则是导致差异性的逻辑。2)学术逻辑和伦理逻辑的作用强度均在公、私立维度存在细微差别,并均在公立大学体现更为明显。文化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立大学、私立大学和文理学院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其中在文理学院体现最为明显。市场逻辑和政治逻辑的作用强度在公、私立维度存在显着差别,其中市场逻辑在私立高校体现尤为明显,政治逻辑则在公立大学体现尤为明显。成本逻辑的作用强度不存在办学类型的差异。最后,美国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提供的启思包括:拓宽卓越生源的定义,探索生源多样化的价值;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提升招生透明度;坚定推进综合评价改革,完善实践操作;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提供环境支持。

宋旅黄[8](2017)在《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赖以提供服务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一项业务活动。而专门为图书馆配送图书文献的图书发行商——馆配商,则是图书馆采集各类图书文献的主要渠道,是图书馆与出版社的中介。在各类型文献信息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社会的文献信息需求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图书馆要从海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中选择和采集符合用户需要、有价值、高质量,并且成本/效益合理的图书,迫切需要与馆配商的合作。而馆配商面临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也只有与图书馆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图书馆与馆配商密切合作,互利共赢,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各自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本研究以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为目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追求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动因,以若干实例,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面临的新形势,借鉴了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经验,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提升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二种新的合作模式,并对读者决策采购进行了创新性拓展。运用数学模拟方法,分别构建了这三种模式的合作效益模型,提出了采用该模型提升合作效益的策略。最后,本研究分别以三家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为例,对这些合作效益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证明了这些模型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优化合作效益模型的思考和建议。论文的核心观点如下:(1)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及其效益的提升应该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依据合作竞争理论,图书馆与馆配商之间不应是对抗性的竞争,而应是在市场竞争中加强合作。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导馆配商全局性地把握自身在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根据自身优势同供应链上下游进行沟通协作,实现合作共赢。客户关系理论要求图书馆和馆配商都要以客户为中心,所有产品、服务、业务流程都要以最大限度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营销管理理论要求馆配商与图书馆合作,确保供应环节中的有效沟通,形成有效的数据交换及信息互通,及时了解市场变化及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成本效益理论使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具化为可实施的成本效益控制,是提升合作效益的理论推动力。(2)对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例分析表明,目前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这些矛盾影响了两者的深化合作及效益提升。这些矛盾主要有:①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与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的矛盾;②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与馆配商的运营成本的;③信息传递效率与链式信息传递模式的矛盾;④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与馆配商标准化服务的矛盾;⑤市场环境激变与馆配商应对能力的矛盾;⑥短期利润与长期效益的矛盾。而在新形势下,解决上述矛盾,提升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需要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读者决策采购、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纸电同步合作、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精准采购合作。(3)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表明,图书馆与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系统上的合作可以给两者都带来效益的提升。其中,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明显,在一定的采购经费投入及人工的配合下,图书馆可以收获超过原本投入的价值。在馆配商方面,考虑到图书采购数量或采购金额作为系数远大于馆配商工作人员平均日薪的系数,实际上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成为决定馆配商在读者决策采购合作中的效益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提升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严格预设文档、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4)图书馆与馆配商在纸电同步领域的合作可以给双方带来了相应的效益。图书馆所获得的效益主要表现在纸电同步中可购置到的最新出版的电子书所能提供的外借能力的提升,以及改善采购流程后所能提升的工作效率。而在馆配商方面,为冲抵平台研发及运作所产生的成本,达到盈利,除了提升自身的运作效率外,以及用户数量外,也依赖于图书销售的利润空间。提升纸电同步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完善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5)精准采购合作项目带来的效益体现为提升了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效率,扩大了学科文献采集面,减少了学科文献漏购率,节省文献订购成本和人力成本。对馆配商来说,当同图书馆达成精准采购合作协议,图书馆采购数量持续增加时,则会为馆配商带来一定的规模效益。提升精准采购合作效益的策略是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规范图书选题策划、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并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数学模拟法、实证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

李婷[9](2015)在《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广泛开展面向退役士兵免费的教育培训工作,福建省自2011年开展这一工作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暴露出教育培训过程存在大量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使得该项工作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出现了一定的曲折和失误,还处于摸索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开展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中出现的各种现状,寻找优势和不足,探索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新路径,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退役士兵就业,为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以福建省2013-2015年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退役士兵和承办学校和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数据分析法,得出了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之所以出现种种弊端,存在内外两方面的原因的结论,因此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从外部健全管理机制、制定招生、教学、资金管理等多方面操作规范;加强监督管理,以就业为导向开展高质量教学,多样化办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从内部提高学员素质、转变退役士兵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就业观念,加强退役士兵思想政治教育、探索学员自治管理方式。

李功鸿[10](2015)在《地方政府与社会行政:湖北省社会处研究(1942-1949)》文中研究表明社会行政是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纠正社会病态、调整社会关系、革新社会制度、消除社会不平不均现象、推进社会建设、谋求社会福利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古代已有之,但其范围主要局限于救济与慈善领域。及至近代,随着社会问题复杂化与西方社会行政理念的传入,社会行政开始突破救济慈善领域,成为政府全面谋求社会建设的构成部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全国形式上完成统一,国家权威日益增强,社会行政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抗战爆发后,应抗战建国需要,国民政府加强社会行政,于中央党部设立社会部,后又改隶于行政院,主管全国民众组训、社会运动、社会福利与合作建设。社会行政体系初步建立。为推动地方的社会行政工作,国民政府于各省(市)设立社会处(局),主管全省民众组训、社会运动、社会福利及合作建设等社政业务。湖北省社会处设立后,强化社政权利,统一社政事权,建立县级社政机构,完善视导监察制度;加强民众组训,实施社会动员,举办社会福利,推进合作建设。湖北省社会处的设立推动了基层社会行政体系的建立,推进了社会行政工作的开展,有力支援了抗战建国的大局。社会行政体系在组织和职能上都取得大进步。社会行政体系建立并完善。作为国家行政的一部分,社会行政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进社会事业。在政府行政支持下,社会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严重不足。依靠政府行政力量推进社会事业,一方面不可避免地使社会行政沦为军事政治的附属,另一方面不利于调动民众的自主性及积极性,导致民众参与严重不足。社会事业面临严重的行政困境。

二、2003年冬季电脑DIY方案推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冬季电脑DIY方案推荐(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从设计为人到设计育人——通识设计课程研究
    一、背景:设计育人
        (一)在人人设计的时代:数字时代的技术、设计与人
        (二)学科之显隐:包豪斯百周年纪念中缺席的设计通识
        (三)设计亦育人:当代高校美育发展视野下的通识设计教育
    二、概念:何谓设计通识
        (一)“高校”:高等教育层面
        (二)“通识”:面向通识教育和“通识”中西比较差异
        (三)设计——以设计学科为内容载体的课程
        (四)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
        (五)通识与“专业通识”
    三、综述:研究史与问题
        (一)文献综述:从知识、理论、思维到课程实践
        (二)总体特征与突出问题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目的:从“概念”到“形式”
        (二)内容框架:“为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
        (三)方法:从解决问题到基于“概念设计”的研究
    五、研究意义与目标
        (一)意义:育人与学科的不可分性
        (二)目标:学术材料、理论建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为什么:历史语境与当代使命
    第一节 设计成为通识——学科发展中的历史渊源
        一、设计通识与 19 世纪欧美大学艺术学科初创—诺顿美术课程中的设计教育
        二、设计通识与 20 世纪初期专业设计教育变革—早期包豪斯教育中的通识渊源及美国新包豪斯的通识设计思想
        三、设计通识作为战后设计研究的目的与结果—欧洲“设计思维”研究与“设计”成为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
        四、设计通识成为当代设计学科拓展动力——当代斯坦福设计思维引发的设计学科变革
        五、我国传统设计教育史“专业”与“通识”关系——传统造物中工匠职业教育与文人艺术的交互
    第二节 设计作为美育——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形式
        一、我国传统美育思想与设计美育的表现形式
        二、近现代我国高校“美育”理解变迁与设计美育特点
        三、当代我国高校“美育”发展历史机遇与困局并存
        四、设计教育成为当代高校美育载体的优点
        五、“设计美育”的当代中外美学理论基础
第二章 有什么:发展现状与比较思考
    第一节 贯通或是悬置?——中小学设计课程标准比较
        一、设计引领艺术、技术:英国国家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二、设计作为视觉艺术素养:美国国家艺术标准
        三、我国中小学设计教育的“标准悬置”与“裂隙修复”
    第二节 从基础到前瞻——高校通识设计课程比较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演化与课程制度形成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中的设计课程
        三、美国通识设计课程的主要类型与学科内容-功能特征
        四、高校通识设计课程:从“专业科普”迈向“育人联结与学科前瞻”
第三章 是什么:研究核心——概念、内容、课题方法
    第一节 课程概念思考
        一、概念回溯:“设计通识”与“设计美育”内外两种视野
        二、内涵思考:比较视野下的课程内涵特征解析
    第二节 课程内容辨析
        一、学科内外:今天“设计”概念何为?
        二、育人对接:从核心素养视野到设计通识的核心素养
        三、设计实践/实验:“通过设计实践进行的教育”
    第三节 课题设计价值
        一、通识设计课程教学设计的特殊性
        二、过去教训:教学自身缺乏“设计”
        三、课题设计:使教学与课程成为一种“艺术”的核心
第四章 教什么:课程内容建构理论
    第一节 课程学视野:课程内容建构的学理基础
        一、当代课程理论中的课程内容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通识与美育视野: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三层次理论
        一、通识与美育的目标指向与层次性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三层次理论
    第三节 学科视野:课程内容的知识与能力形态
        一、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知识形态:学科“破界”与“跨界”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核心能力: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第四节 设计通识的核心能力——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培养
        一、从设计形式4 属性看设计形式生成思维的基本类型
        二、基于知觉-媒介-抽象的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三、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四、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五、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设计形式生成
第五章 怎么教: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第一节 课题的本质与设计方法研究——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一、课题的本质及其设计方法:作为教学设计的“形式生成”
        二、设计通识典型课题分析
        三、通识设计课题设计方法:差异与应对策略
    第二节 微观:设计形式生成思维 4 种类型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基于“知觉-媒介-抽象”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二、基于“意义-符号-叙事”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三、基于“技术-结构-系统”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研究
        四、基于“观念-重构-生成”思维的通识设计课题
    第三节 中观:通识设计内容3 层次的课题设计研究
        一、“设计语言”的课题设计方法研究
        二、“设计返身”的课题设计研究
        三、“设计自由”的课题设计——在设计中自由
    第四节 课题设计方法总结与作为教学设计形式的展望
        一、微观和中观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总结
        二、宏观、抽象层面的课题设计方法展望
结论 “造物亦育人”——面向未来的高校通识设计课程
    一、异化与回应:设计作为一种通识性人文实践
    二、通识设计课程内容的再思考 ——设计学科核心素养与设计思维中的形式思维
    三、课题设计作为育人体验设计和课程推广关键
附录一:本文专业案例分析与通识课题设计目录
附录二 西南交通大学通识课《设计美育Ⅰ:从艺术到设计》课程教学(2020-2021 秋季学期)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自媒体品牌下用户行为对劝导式设计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自媒体品牌设计现状
        1.2.2 自媒体品牌的发展
        1.2.3 自媒体品牌与其用户的关系研究
        1.2.4 劝导式设计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研究框架流程
第二章 自媒体与自媒体品牌相关概念
    2.1 自媒体品牌的定义与内涵
        2.1.1 自媒体的特点和传播方式
        2.1.2 自媒体领域中各平台特点分析
    2.2 劝导式设计概述
        2.2.1 劝导式设计内涵
        2.2.2 劝导式设计中的行为研究
        2.2.3 劝导式设计在交互设计中的应用
    2.3 用户行为研究运用劝导式设计的可能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劝导式设计视角下的用户行为要素分析
    3.1 基于劝导性设计的自媒体品牌社区用户行为影响要素
        3.1.1 用户行为的影响因素类型
        3.1.2 用户行为动机分析
        3.1.3 用户行为的能力因素分析
    3.2 用户需求分析
        3.2.1 自主需要
        3.2.2 社交需要
        3.2.3 被动需要
    3.3 用户心理分析
        3.3.1 从众心理驱动
        3.3.2 自我认知需求
        3.3.3 自我满足与社会认可感
    3.4 用户特征量与行为分类
        3.4.1 自媒体品牌视域下的用户行为特征
    3.5 自媒体品牌下用户行为的情境因素分析
        3.5.1 环境情境
        3.5.2 用户情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媒体品牌视域下用户行为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4.1 调研基础实施
        4.1.1 访谈对象选择
        4.1.2 访谈材料
        4.1.3 访谈过程
    4.2 用户访谈的设计与表现
    4.3 定量研究
        4.3.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 设计策略的初步建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自媒体品牌的劝导式设计模型与策略
    5.1 动机相关因素总结
        5.1.1 能力相关影响因素
        5.1.2 提示相关影响因素
    5.2 构建触发场景引导用户行为
    5.3 面向自媒体品牌的劝导式用户行为模型构建
        5.3.1 用户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图解
        5.3.2 用户行为的阶段性转变
        5.3.3 模型中的价值存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
    6.3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表格与图片来源
附录三: 调研问卷
附录四: 用户调研访谈脚本

(3)中欧班列运营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成都国际货运班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欧班列运营中的政府职能现状
    第一节 中欧班列的总体发展概述
        一、中欧班列雏形的形成(2005年-2010年)
        二、中欧班列的初步探索和发展(2011年-2016年)
        三、中欧班列的深入探索和发展(2017年-至今)
    第二节 中欧班列的政府职能发展现状
        一、跨境铁路“全能型政府”表现(2005年-2012年)
        二、跨境铁路“掌舵型政府”表现(2013年-2017年)
        三、跨境铁路“服务型政府”日渐成型(2018年-至今)
第三章 成都国际货运班列运营中的政府职能分析
    第一节 成都国际货运班列的发展
    第二节 成都国际货运班列“服务型政府”取得的初步成果
    第三节 中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营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
        一、沿路国家铁路运营协调时间长,解决问题慢
        二、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
        三、班列公司信息上传下达交流不及时
        四、中欧班列公共服务意识薄弱
        五、中欧班列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加强
第四章 中欧班列中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原因
    第一节 政府与沿线国家的影响和合作不深入
        一、中欧班列各沿线国家铁路发展不均衡
        二、中欧班列与各沿线国家在法律、安全等方面合作不深入
    第二节 国家层面对中欧班列发展政策不细化
        一、政府支持中欧班列的配套政策不完善
        二、政府和市场分工不清晰
        三、地方政府无序竞争
        四、国家大数据平台需要更进一步发展
        五、政府危机管理意识弱
    第三节 中欧班列发展中政府角色和职能不清晰
        一、政府在市场运作中角色不清晰
        二、政府推动国企改革步伐缓慢
        三、政府公共服务人才储备不足
第五章 中欧班列中服务型政府优化路径
    第一节 中央对外继续加强与沿线国家铁路的深入合作
        一、中央政府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联系
        二、中央政府加强与各国的深入合作
    第二节 国家继续完善细化中欧班列运营宏观政策
        一、完善中欧班列相关政策
        二、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三、各地方政府促进各班列公司有序健康竞争
        四、建立国家层面统一大数据平台
        五、建立国家层面中欧班列重大事件应急方案
    第三节 各地方政府积极提高公共服务职能意识
        一、明确政府的“公共服务”角色和职责
        二、政府加快推动班列公司积极向市场化转换
        三、建立公共服务人员人才库和服务绩效评估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冰塞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历史及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冰塞形成机理
    2.2 渠系冰情原型现象
        2.2.1 流冰
        2.2.2 封冻
        2.2.3 冰盖下输水
        2.2.4 融冰
    2.3 风险评估理论基础
        2.3.1 风险评估理论概述
        2.3.2 风险评估方法
        2.3.1.1 层次分析法
        2.3.2.2 故障树原理
    2.4 气温特征研究方法
        2.4.1 Mann-Kendall分析
        2.4.2 R/S分析
        2.4.3 Morlet小波分析
        2.4.4 气温典型年划分依据
第3章 工程沿线冬季气温特征分析
    3.1 冬季气温变化趋势分析
    3.2 冬季气温突变分析
    3.3 冬季气温周期分析
    3.4 连续低温天数趋势分析
    3.5 冬季气温典型年分析
        3.5.1 单站典型年特征分析
        3.5.2 典型年空间同步性
第4章 调水工程冰塞风险评估模型
    4.1 冰塞风险评估模型框架
    4.2 风险因子辨识
        4.2.1 准则A-产冰量过大
        4.2.2 准则B-流速过大,流冰下潜
        4.2.2.1 子准测B1-运行调度因素
        4.2.2.2 子准则B2-建筑物特点
        4.2.2.3 子准则B3-事故
        4.2.3 准则C-输冰能力不足
    4.3 风险评估计算准则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估准则
        4.3.2 基于故障树原理的风险评估准则
    4.4 风险评估定级标准
        4.4.1 冰塞可能性评价标准与等级
        4.4.2 冰塞后果严重性评价标准与等级
        4.4.3 冰塞风险评价标准与等级
第5章 典型渠池冰塞风险综合评估
    5.1 典型渠池选取原则与运行现状
        5.1.1 典型渠池的选取
        5.1.2 典型渠池工程特性与运行现状
    5.2 专家咨询
        5.2.1 专家组成分析
        5.2.2 专家综合咨询结果
    5.3 咨询结果特征分析
        5.3.1 各风险因子可能性与严重性的线性关系
        5.3.2 各风险因子标准差偏差百分比分析
        5.3.3 专家群体特征对调查结果的影响
    5.4 典型渠池冰塞基本风险等级分析
        5.4.1 基本风险等级评估结果与分析
        5.4.2 基本风险因子层次总排序
    5.5 典型渠池冰塞综合风险等级分析
        5.5.1 基于冷冬空间同步的综合风险确定方法
        5.5.1.1 修正风险指标及标准
        5.5.1.2 综合风险度计算方法
        5.5.2 典型渠池冰塞综合风险等级分析
第6章 渠系冰塞综合风险评估
    6.1 渠系基本情况
    6.2 参数分类与缩放
    6.3 风险等级评价与分析
第7章 冰塞风险防控对策
    7.1 工程运行管理对策
        7.1.1 可控因子筛选
        7.1.2 风险降低可能性分析
        7.1.3 运行管理制度保障
    7.2 工程措施对策
        7.2.1 在建工程
        7.2.2 已建工程
    7.3 风险规避对策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3 调水工程冰塞风险评估咨询表

(5)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意义
        1.1.2 理论意义
    1.2 研究概况
        1.2.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研究现状
        1.2.2 “跨媒介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2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概念界定
    2.1 媒介的演变发展
    2.2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概念界定
    2.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实施原因
        2.3.1 社会发展的需要
        2.3.2 科技的发展
        2.3.3 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
3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3.1 教师问卷及分析
    3.2 学生问卷及分析
4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教师
        4.1.1 问题
        4.1.2 原因分析
    4.2 学生
        4.2.1 问题
        4.2.2 原因分析
5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实施策略
    5.1 前期
        5.1.1 目标明确
        5.1.2 深度整合课程资源
        5.1.3 教学任务情境的应用性
    5.2 中期
        5.2.1 丰富教学过程
        5.2.2 创新教学内容
        5.2.3 整合教学资源
    5.3 后期
        5.3.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作业布置
        5.3.2 学业的评价
    5.4 案例:跨媒介视域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
        5.4.1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的整合
        5.4.2 结合教育戏剧的《林黛玉进贾府》的跨媒介学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服务营销7P组合的K酒店客房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综述
    2.1 服务营销理论
    2.2 STP营销战略理论
    2.3 酒店营销理论
        2.3.1 酒店营销的概念
        2.3.2 酒店营销的特点
    2.4 酒店盈利状况关键指标
        2.4.1 RevPAR
        2.4.2 NPS
第3章 K酒店客房业务市场营销机会分析
    3.1 K酒店概况介绍
    3.2 K酒店营销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微观环境分析
    3.3 K酒店客户消费行为分析
        3.3.1 文化因素
        3.3.2 个人因素
        3.3.3 社会因素
        3.3.4 心理因素
第4章 K酒店营销策略现状和问题分析
    4.1 K酒店营销绩效现状对比分析和问题
    4.2 K酒店STP营销战略现状和问题
        4.2.1 K酒店市场细分现状
        4.2.2 K酒店目标市场选择现状和问题
        4.2.3 K酒店的市场定位现状和问题
    4.3 K酒店产品策略现状和问题
    4.4 K酒店价格策略现状和问题
    4.5 K酒店促销策略现状和问题
    4.6 K酒店渠道策略现状和问题
    4.7 K酒店人员策略现状和问题
    4.8 K酒店有形展示策略现状和问题
    4.9 K酒店过程策略现状和问题
        (一) K酒店过程策略现状
        (二) K酒店过程策略问题
第5章 K酒店营销策略优化设计
    5.1 K酒店STP营销战略优化
        5.1.1 目标市场策略优化
        5.1.2. 酒店市场定位
    5.2 定制化导向的产品策略优化设计
    5.3 差异化导向的价格策略优化设计
    5.4 便利化导向的渠道策略优化设计
    5.5 多元化导向的促销策略优化设计
    5.6 个性化导向的人员策略优化设计
    5.7 特色化导向的有形展示策略优化设计
    5.8 精细化兼高效化导向的过程策略优化设计
第6章 K酒店营销策略优化保障措施
    6.1 优化组织结构
    6.2 优化考核管理
    6.3 加强员工培训
    6.4 深植企业文化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与研究问题
        一、相关概念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第三节 研究背景
        一、美国不同类型高校的信念与院校文化
        二、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的演变历程
        三、美国选拔性高校录取决策过程的隐秘性
    第四节 文献述评与概念框架
        一、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的理论学派
        二、美国学者关于选拔性录取实践的研究
        三、我国相关研究
        四、概念框架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资料收集与分析
        三、研究可靠性
        四、研究伦理
        五、研究限制
第二章 考量因素(一):学业表现因素
    第一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学业严格度
        一、课程难度
        二、课程门数
    第二节 高中学业记录之课程成绩与年级排名
        一、课程成绩
        二、年级排名
        三、作为整体的高中学业记录
    第三节 考试分数之不可或缺
        一、决策规则
        二、不可或缺的原因
    第四节 考试分数之可免试入学改革
        一、改革历程
        二、改革原因之考试价值审思
        三、改革原因之服务高校利益
        四、改革争议与回应
    第五节 写作和推荐信
        一、写作
        二、推荐信
第三章 考量因素(二):个人成就因素
    第一节 面试
        一、面试不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二、面试重要的原因与体现
    第二节 课外活动与才能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UNC体育特长生的录取改革
    第三节 个人品质
        一、内涵与决策规则
        二、驱动逻辑
        三、甄别途径
第四章 考量因素(三):个人背景因素
    第一节 种族
        一、考虑原因
        二、不考虑原因
    第二节 社经地位
        一、支付能力
        二、“第一代大学生”
    第三节 家庭联结
        一、校友联结
        二、其他关系联结
    第四节 地理位置
        一、居住地
        二、本州居民
    第五节 其他因素
        一、注册兴趣
        二、就读高中
        三、性别与宗教信仰
第五章 整体性审阅(一):背景化审阅
    第一节 整体性审阅的要素
    第二节 背景化审阅的维度与实施
        一、背景化审阅的内涵与维度
        二、了解背景的途径
        三、申请者库审阅
    第三节 实行背景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识别大学成功潜能
        三、决策最优化的需要
第六章 整体性审阅(二):个体化审阅
    第一节 个体化审阅的内涵与特征
        一、个体化审阅的内涵
        二、个体化审阅的特征
    第二节 个体化审阅的实施
        一、UCSD的操作方式
        二、UNC的操作方式
    第三节 实行个体化审阅的多重动因
        一、个体化审阅是考虑种族的合法方式
        二、个体化审阅是州禁令下达成种族多样化的必要方式
        三、个体化审阅是保证决策自由度的更好方式
        四、个体化审阅是区分申请者的有效方式
        五、个体化审阅是达成各项招生目标的最佳方式
第七章 整体性审阅(三):集体化审阅
    第一节 集体化审阅的模式
        一、委员会模式
        二、团队审阅模式
        三、两种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集体化审阅的路径
        一、分项评价与整体评价
        二、招生季末审核
    第三节 录取决策的艺术性
第八章 录取决策的质量控制
    第一节 开展质量控制的原因
        一、保证信度
        二、保证效度
    第二节 质量检查技术
        一、信度与效度检验
        二、验证申请材料真伪
    第三节 专业的审阅团队
        一、专业团队的构成
        二、读者培训
    第四节 大量的审阅投入
        一、时间投入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第五节 教师和董事会的监督
        一、教师监督的形式
        二、教师监督的原因
        三、董事会的监督
第九章 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第一节 研究发现
        一、录取决策的目标与铁律
        二、招生目标的达成方式
    第二节 研究结论:多重逻辑作用模型
        一、各项逻辑的内涵与体现
        二、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
        三、多重逻辑作用模型存在的原因
    第三节 研究讨论与建议
        一、美国精英高校入学机会的挑战及应对
        二、美国经验对完善我国高校招考制度的启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 约访邮件(隐去)
    附录4 PITZER COLLEGE ACADEMIC RATING SCALE-2014(隐去)
    附录5 USC INTERVIEW SHEET-2015(隐去)
    附录6 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 RATING SHEET-2015(隐去)
    附录7 GUILFORD COLLEGE APPLICATION RUBRIC-2015(隐去)
    附录8 GUILFORD COLLEGE WRITING RUBRIC-2015(隐去)
致谢

(8)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内容及思路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思路
    0.4 研究方法
        0.4.1 案例分析法
        0.4.2 数学模拟法
        0.4.3 实证分析法
        0.4.4 跨学科研究法
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及其效益的相关理论分析
    1.1 图书馆与馆配商及其合作概述
        1.1.1 我国图书发行体制的变革与民营书业的兴起
        1.1.2 馆配商的业务版块变化
        1.1.3 图书馆、馆配商合作关系
        1.1.4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意义
    1.2 合作的理论依据
        1.2.1 供应链管理理论
        1.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1.2.3 合作竞争理论
        1.2.4 营销管理理论
        1.2.5 成本效益理论
    1.3 合作的实践动因
        1.3.1 内在联系
        1.3.2 环境驱动
    1.4 合作效益的内涵
        1.4.1 经济效益
        1.4.2 社会效益
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的实践及其效益
    2.1 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领域
        2.1.1 文献采访领域
        2.1.2 阅读推广领域
        2.1.3 业务外包领域
    2.2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
        2.2.1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的实例分析
        2.2.2 湖北三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2.3 北京百万庄图书大厦有限公司与图书馆的合作
    2.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所面临的问题
        2.3.1 图书馆的所需图书品质、品种VS馆配商实际供应能力
        2.3.2 图书馆对服务质量要求提高VS馆配商的运营成本
        2.3.3 信息传递效率VS链式信息传递模式
        2.3.4 图书馆的差异化需求VS馆配商标准化服务
        2.3.5 市场环境激变VS馆配商应对能力
        2.3.6 短期利润VS长期效益
3 新形势下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提升
    3.1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面临的新形势
        3.1.1 互联网的发展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
        3.1.2 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需求增加,电子出版物发展潜力尚待释放
        3.1.3 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催生新的需求
    3.2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借鉴
        3.2.1 新形势下境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举措
        3.2.2 新形势下国外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思考
    3.3 我国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提升的探索
        3.3.1 用户导向的合作:读者决策采购
        3.3.2 基于技术的合作:纸电同步
        3.3.3 服务一流学科建设的合作:精准采购
4 读者决策采购的效益分析
    4.1 读者决策采购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4.1.1 选择合作书商
        4.1.2 预设文档、资源查重
        4.1.3 设定图书购买的触发机制,形成订单
    4.2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4.2.1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4.2.2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4.2.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4.3 读者决策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4.3.1 加强对读者决策采购的推广和培训
        4.3.2 设定严格预设文档,降低馆藏文献重复率
        4.3.3 推动书商转变营销方式
        4.3.4 先试读再购买,实行读者决策采购的“贷款”模式
        4.3.5 推动图书馆员角色转变
        4.3.6 对参与读者决策采购的读者进行反向筛选
5 纸电同步的效益分析
    5.1 纸电同步的技术背景
        5.1.1 EDI对接技术
        5.1.2 云平台技术
        5.1.3 APP开发技术
    5.2 纸电同步中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方式
        5.2.1 买纸赠电
        5.2.2 纸电捆绑
        5.2.3 纸电融合
    5.3 纸电同步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5.3.1 纸电同步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5.3.2 纸电同步效益的评估模型
        5.3.3 纸电同步效益模型分析
        5.3.4 纸电同步效益的其他体现
    5.4 纸电同步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5.4.1 全品种可供书目平台的建立
        5.4.2 电子书的招投标制度的完善
        5.4.3 保证电子书的品质及提高纸电同步率
6 精准采购的效益分析
    6.1 精准采购的背景:学科建设新形势对图书采购的影响
        6.1.1 学科建设新变化
        6.1.2 学科建设对图书馆采购图书影响
    6.2 精准采购合作效益模型的构建
        6.2.1 精准采购合作的成本、收益界定
        6.2.2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指标
        6.2.3 精准采购效益的评估模型
        6.2.4 精准采购效益模型分析
    6.3 精准采购效益的主要体现
        6.3.1 扩大学科文献采集面
        6.3.2 减少学科文献漏购率
        6.3.3 节省文献订购成本
        6.3.4 节省人力成本
    6.4 精准采购效益提高的改进策略
        6.4.1 建立馆藏文献资源测评体系
        6.4.2 规范图书选题策划
        6.4.3 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科分类购书表
        6.4.4 馆配商建立发展数据库,实现与图书馆数据双向互通
7 图书馆与馆配商合作效益的实证分析
    7.1 读者决策采购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江门市五邑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读者决策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2 纸电同步的实证分析
        7.2.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2.2 南艺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2.3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2.4 纸电同步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7.3 精准采购的实证分析
        7.3.1 合作中成本、收益数值的确定
        7.3.2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与湖北三新的合作效益分析
        7.3.3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实践效果
        7.3.4 精准采购合作及其效益模型的改进策略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8.2.1 研究的创新
        8.2.2 研究的局限
    8.3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概述
    第一节 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概念及类型
    第二节 福建省退役士兵教培训的管理机构
    第三节 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的操作流程
    第四节 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意义和理论基础
第二章 福建省退役士兵教培训的现状及问题点
    第一节 福建省退役士兵学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第二节 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外部因素
    第二节 内部因素
第四章 福建省加强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
    第一节 打造有利于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从内部提高学员素质、转变思想观念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地方政府与社会行政:湖北省社会处研究(1942-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回顾
        (一) 从整体上研究社政工作的现状
        (二) 以社会行政机构为对象的研究现状
        (三) 以具体社会行政事务为对象的研究现状
        (四) 研究不足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社会行政的阶段变化与机构设置
    一、社会行政的发展阶段
        (一) 北洋时期的社会行政
        (二)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社会行政
        (三) 抗战时期社会部的设立及社政事务的统合
    二、湖北省社会处的设立及省级社政体系的构建
        (一) 战时严峻的社会形势
        (二) 陈诚机构改革与社政事权整合
第二章 湖北省社会处的运转与基层社会行政体系的建立
    一、湖北省社会处的管理
        (一) 人事及职员管理
        (二) 经费统筹及运用
    二、基层社会行政体系的构建
        (一) 县市级社会行政机构的设立
        (二) 视导制度及行政监察
第三章 控制与动员:社会控制与民众动员
    一、民众组训
        (一) 组建民众组织
        (二) 管制人民团体
        (三) 干部及会员训练
    二、社会运动
        (一) 义务劳动
        (二) 征募慰劳运动
第四章 民生与建设:社会福利与合作建设
    一、社会福利
        (一) 开展社会救济
        (二) 推进劳工及儿童福利
        (三) 举办社会服务
    二、合作建设
        (一) 健全合作组织
        (二) 推进合作业务
        (三) 开展合作教育
结语: 社会事业的行政困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3年冬季电脑DIY方案推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通识教育中的设计课程研究:概念、内容与课题方法[D]. 曹勇.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自媒体品牌下用户行为对劝导式设计的作用研究[D]. 朱叶. 江南大学, 2020(01)
  • [3]中欧班列运营中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以成都国际货运班列为例[D]. 刘晓琴.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冰塞风险评估研究[D]. 杨佳.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2)
  • [5]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实施策略研究[D]. 安瑶. 洛阳师范学院, 2020(07)
  • [6]基于服务营销7P组合的K酒店客房业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D]. 韦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7]美国精英高校录取决策机制研究:多重逻辑作用模型的建构[D]. 万圆. 厦门大学, 2017(02)
  • [8]图书馆与馆配商的合作效益研究[D]. 宋旅黄. 武汉大学, 2017(06)
  • [9]福建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10]地方政府与社会行政:湖北省社会处研究(1942-1949)[D]. 李功鸿.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2003年冬季电脑DIY方案推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