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国语教材编纂年份考证

琉球国语教材编纂年份考证

一、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盾,吴云燕[1](2021)在《从古文书看汉籍在琉球的流传与再生》文中研究表明一问题的提出琉球群岛呈弧状分布在日本九州与中国台湾岛之间,由吐噶喇、奄美、琉球、大东、先岛五个岛群组成。它在公元8世纪前後创立农耕文化,公元10至12世纪出现国家,南宋淳熙年间(1174—1190)建舜天王朝,1313年起进入山南、山北、中山三国分治的"三山时代"。1372年,中山国国王察度接受太祖朱元璋诏谕,向明王朝纳贡称臣,明琉之间遂有了正式的政治和文化交往。

范培培[2](2020)在《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及相关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琉球官话课本平比句的考察,发现它和同时期的北京官话文献《红楼梦》(前80回)有很大不同。进一步发现清中叶及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均呈现出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这一分布规律使我们倾向于赞同"似/也似"的产生是受阿尔泰语语法影响所致这一观点。

陈泽平[3](2020)在《再论琉球官话的性质》文中认为作者曾从语音特征上论证琉球官话课本的语言是清代福州士绅说的官话,是一种第二语言性质的中介语。本文从词汇语法方面举例证明,重申这一论点。

谢忱,谢必震[4](2020)在《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去40年,中琉历史关系研究整理了许多的文献档案资料,这是研究工作深入推进的基础。学术的研究主要围绕中琉册封与进贡、航海与贸易、人员的移动和文化的交流展开论述。通过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今后研究可以拓展的空间。

范常喜[5](2018)在《新发现的两种森槐堂本琉球官话课本考述》文中提出2016年5月,我们在天理大学图书馆查阅该馆所藏琉球官话课本时,发现了两种以往未见着录的琉球官话课本,即森槐堂本《学官话》和《白姓官话》。通过考察可知,这两册抄本应是1815年前后琉球久米村人王述勃所用,封面所题"森槐堂"应即王述勃家族的堂号。两个抄本中保留的大量使用者汉字注音为官话语音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语料。此外,森槐堂本《白姓官话》自名"白姓官话集",印证了20世纪初武藤长平着作中相关记载的可靠性。

范培培[6](2018)在《琉球官话课本的“把”字句和“将”字句》文中指出对18世纪中期琉球官话课本的"把"字句和"将"字句进行全面考察,发现:(1)琉球官话课本中处置式的使用频率整体上高于同时代的北京官话语料《红楼梦》,这与福州方言的特点不相吻合,证明琉球官话不是"福州官话";(2)在处置式的使用类型上呈现出与北方官话相对立的现象,这种对立应该是由它们分别属于南北官话的性质决定的;(3)琉球官话课本中的"把"是主要的处置介词和工具介词,我们认为这一用法是当时吴、粤、闽、客等典型的南方方言持拿义动词用法在官话层面的投射,进一步证明了琉球官话的南方官话性质。

范常喜[7](2018)在《百年来琉球官话课本研究综述与展望》文中研究表明引言(一)琉球与中国琉球是位於中国东南面一个群岛的名称,由太平洋上大小五十多个岛屿组成,位於日本之南,中国台湾东北。14世纪中叶,琉球是由山南(又称南山)、中山、山北三个独立王国组成,中山国在1429年统一琉球全岛,成立了一个独立的琉球国。直到1879年,日本兼并琉球王国,设爲冲绳县,琉球国灭亡。琉球和中国之间很早就有交流往来,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

李炜,石佩璇[8](2017)在《从给予句S2、S3的选择看汉语语法地域类型差异》文中研究表明清中叶以来的官话文献对含"给"字的给予句S2、S3有不同选择。以琉球官话课本为代表的南部官话文献一直用S2,不用S3;清晚期以来的北京官话文献多使用S3,原占优势的S2迅速萎缩,直至消失;西南官话文献的S2、S3出现频率相近。对相关方言和来自不同地区的普通话使用者的调查结果也反映了大致相同的地域分布特征。因此,从对给予句S2、S3的选择看,汉语官话和相关方言在语法层面至少存在南部、北部和中部三种类型。

张明明[9](2017)在《琉球汉籍与中琉文学交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琉球王国自明代被纳入中华封贡体系,与中国维持了近五百年的宗藩外交关系,琉球又是“汉字文化圈”的成员国之一,与朝鲜、越南等国一样有着悠久的汉文学史。本文将以琉球汉籍为主要依据,对琉球汉文学及中琉文学交流活动加以研讨。广义的琉球汉籍包括琉球刊刻的中国传统文献,比如琉球刻本《大学章句》、《论语集注》、《千字文》、《六谕衍义》等,还包括琉球人的汉文着述,如《球阳》、《中山世鉴》、《蓑翁片言》、《中山诗文集》等。本文以后者为主要研究对象,尤其以文学文献为核心,旨在考察琉球汉文学在中琉宗藩外交过程中的发展、流变之轨迹。另有一部分琉球汉文学作品收录于清人所辑书籍之中,也一并加以探讨,以呈现中琉文学交流之全貌。绪论部分对本课题相关的先行研究予以梳理和述评,认为琉球汉文学研究目前在中日两国都比较边缘化,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琉球汉文学是沟通中琉宗藩外交的桥梁,是中琉文学交流的重要成果,在琉球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与梳理。具体到方法上,中琉文学交流研究应该适当运用跨学科研究,这是本文所努力尝试的方向。另外,近年来域外汉籍研究的蓬勃发展也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多重借鉴。第一章运用文献学及文化学研究方法,从汉文献与汉文化两个方面对中琉文学交流的背景展开讨论。琉球汉籍既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也是主要的研究线索和文献依据。中琉文学交流包括中方和琉方两方面,有的学者侧重于利用中国涉琉文献对中琉文学交流活动展开研究,而本文则主要以琉球人所着汉籍,尤其是文学类汉籍为依据,目的是在研究中琉文学交流的同时,系统梳理和还原琉球汉文学创作与历史,并借此以凸显琉球汉文学在整个琉球文学史上的价值意义。琉球的汉文化主要集中于儒家文化和宗教文化。明清时期儒家文化在“怀柔远人”与“向慕华风”的中琉宗藩外交环境下悄然滋长,由形制到内核、由程式到生活;由教育及官制,由官方至民间,呈现出无往不利的势头,在清朝中期达到鼎盛。宗教文化中最为显着的当属发源于闽,共同信奉于琉闽地区的“天妃”信仰,天妃信仰反映了琉闽之间的文化互动以及中琉封贡过程中的宗教仪轨,见证了五百余年中琉“海上丝绸之路”的光辉历程,系琉球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背景的琉球儒学与天妃信仰在琉球汉籍中有广泛地反映,对中琉文学交流也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作用。第二章主要从文学内部讨论琉球文人的汉文学创作以及与中国文人的文学交流情况。首先以琉球文人程顺则《中山诗文集》为例,通过康熙年间汪楫、林麟焻一行册封琉球时与琉球君臣的诗文唱和,考察琉球王室与首里府贵族阶层的汉文学创作。其次,以“家族文学研究”的视角,揭示琉球家族文学及其文学家族之状况。明太祖时赐琉球国“闽人三十六姓”,他们的后裔常居久米村或称“唐荣”,担任涉华事务的相关官职,闽人三十六姓及其后裔将久米村打造成了琉球的华人聚居地。久米村士大夫因其家学渊源而成为琉球汉文学的主力,到清朝中后期更是独占鳌头,坐上琉球汉文文坛的第一把交椅,远非琉球其他地区文人所能及。久米村人以其独特的家学背景而得以形成文学家族。本章主要以久米村蔡氏家族为例,分析琉球汉文创作的特点。蔡氏家族成员蔡大鼎是第二尚氏王朝后期最为高产的琉球汉文学家,其个人诗文集共计八部,在琉球汉文学史上首屈一指。蔡大鼎的诗文创作不仅是中琉文学交流的一个典型范例,也为晚清社会生活史提供了诸多珍贵的文献材料。第三章以外交史视角对中琉文学交流及琉球汉文学作品加以讨论。中琉之间的官方文学交流主要是以“诗赋外交”形式得以呈现的,包括互遣使节与官生留学两种途径。本章以徐葆光《中山赠送诗文》为例,通过徐葆光康熙五十八年(1719)的琉球册封之行及相应诗文唱和,再现中琉文学交流的盛况。又以国子监琉球官学教习潘相、孙衣言、徐干等人的相关记录为依据,还原琉球官生的在华交游与文学创作等活动。中琉文学交流在民间层面也一样如火如荼,琉球官话是中琉民间文化交流的典型载体,《白姓》与《广应官话》等琉球官话作为一般性的语文学习用书,是普通琉球人学习汉语及汉文学的入门读物,而《条款官话》则因其独特的政治隐喻呈现出与普通琉球官话相异的特征,故而单独对其展开深入地探讨。琉僧的诗文水平普遍较高,是琉球汉文学史上的典范。僧侣文学堪称琉球汉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以视作中琉官方“诗赋外交”的一种“变体”或补充。第四章从地域文学的角度探讨琉闽之间的文人交游与创作。明清时期共有七位闽籍册封琉球使,他们对中琉文学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其中又以林麟焻、齐鲲等人为代表。此外,琉球汉籍序跋大部分亦由闽人所作,这些闽人序跋对琉球汉文学的研究极有裨益,由于琉球人自身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甚少,闽人序跋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填补了琉球汉文学批评史的空白,值得特别关注。从康熙二十年(1681)任尹所作《寒窗纪事序》到光绪九年(1883)叶秉枢《北燕游草序》整整两百年时间内,琉闽之间的文人交流未曾间断,闽人序跋完整再现了汉文学创作风貌以及中琉文学交流之盛,可谓益在当时,功在千秋。最后一章从学术史角度为全文作一总结,对琉球汉文学的价值意义予以重新审视与评估。针对琉球学以及琉球汉文学研究的边缘化现象,本文认为其既有客观性的原因,也有一定程度上被学界忽略的人为因素。因此,笔者呼吁中日琉球学界加强对琉球汉文学的还原与重构,一方面应着力于构建琉球汉文学研究自身的话语体系和学术环境,一方面应该在基础文献整理等方面注重普及推广工作,使得琉球汉文献与汉文学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和理解。中琉邦交五百年的漫长岁月里,文学交流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有清一代,以琉球汉籍为载体的中琉文学交流在康熙至光绪的两百余年左右的时间内渐成燎原之势,相对于日本、朝鲜等已经有着上千年汉文化底蕴的国家来说堪称神速之奇迹,琉球汉籍生动地再现了中琉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场景,而琉球汉文学则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文化遗产。此外,中琉文学交流中所体现的求同存异的交往之道对当下国际形势亦可以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这或许也是域外汉籍研究的现实意义和根本旨归。

王琳[10](2017)在《琉球官话课本中多功能词“得”及其相关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琉球官话系列课本中的"得"既可以作实义动词、助动词,还可以作较为虚化的动相补语、动态助词、能性补语、以及程度/状态/能性补语标记,体现出语法语义上的多功能性。在表达能性方面,更体现出可以通表整个能性范畴的多功能语义特点,这种语法语义的多功能性与同时期北京官话、北方官话、中原官话语料中的表现情况及现代北京话等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存在差别,而与当今吴、粤、客、赣、湘等南方方言中的表现平行一致。典型南方方言保留了古代汉语多功能词"得"及其通表能性范畴的用法,北京话等北方方言和普通话却不存在这种现象,而用其他方式来表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具有方言类型学意义的问题。

二、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从古文书看汉籍在琉球的流传与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一)编纂史料目録。
    (二)整理文献。
    (三)进行文献学研究。
二关於琉球汉籍的一份清单
    (二)子部
    (三)集部
    (四)琉球官话书
三关於八重山文献中的“亚汉籍”
    (一)有书名和目録。
    (二)记有编纂事项。
    (三)经反复抄写,有多种写本。
四总结

(2)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及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琉球官话课本中的平比句
    (一)用介词“替”介引比较后项的平比句
        1.表等比,记作“(X)替Y差不多/一样”(2)。《白》3例,《人》11例。如:
        2.表异比,是等比义的相反式,记作“(X)替Y不同/不一样”。《白》2例,《人》4例。如:
    (二)用动词“比”表异比的句子
    (三)使用动词“如”“似”“像”“是”表平比的句子
        1.(X)+如/似/像+Y
        2.(X)+像/是+Y+一样/一般
二、同时期北京官话文献《红楼梦》(前80回)的平比句
三、清中叶及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文献和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
    (一)清中叶南北官话文献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二)清中叶以来南、北、中部官话和方言文献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三)当今汉语方言中“似”类比拟助词的使用情况
    (四)“似”类比拟助词南北对立的分布规律使我们倾向于赞同比拟助词“似/也似”的产生来源于阿尔泰语的影响
四、结 语

(3)再论琉球官话的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2.1 邀
    2.2 快活
    2.3 仔细
    2.4 爱
    2.5 有心
    2.6 不着、狠着
    2.7 打吊 “打吊”这个词似乎未见于其他文献。
    2.8 吃亏
    2.9 早夜、配粥
资料来源

(4)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中琉册封与朝贡之关系研究
    2. 关于琉球地位问题的研究
    3. 关于琉球史料研究
    4. 关于琉球官话的研究
    5. 关于琉球民俗宗教的研究
    6. 关于琉球历史人物的研究
    7. 关于琉球的文化艺术研究
    1. 中琉历史关系学术研究的不足
    2. 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拓展

(5)新发现的两种森槐堂本琉球官话课本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森槐堂本《学官话》
    1. 关于《学官话》
    2. 森槐堂本《学官话》考略
    3. 森槐堂本《学官话》的文献价值
三、森槐堂本《白姓官话》
    1. 关于《白姓官话》
    2. 森槐堂本《白姓官话》考略
    3. 森槐堂本《白姓官话》的文献价值
四、结语

(6)琉球官话课本的“把”字句和“将”字句(论文提纲范文)

一处置式
    1.1“把”字句
        1.1.1琉球官话课本处置式“把”字句的语义结构分析
        1.1.1.1广义处置式:把+N1+V+N2
        1.1.1.2狭义处置式
        1.1.1.3致使义处置式
        1.1.2琉球官话课本处置式“把”字句的总体面貌及特点
    1.2“将”字句
        1.2.1琉球官话课本处置式“将”字句的语义结构分析
        1.2.1.1广义处置式:将+N1+V+N2
        1.2.1.2狭义处置式
        1.2.1.3致使义处置式
        1.2.2琉球官话课本处置式“将”字句的总体面貌及特点
二工具 (7) 式
    2.1“把”字句
    2.2“将”字句
    2.3由工具式“把”字句再看琉球官话的南方官话性质
三结语

(8)从给予句S2、S3的选择看汉语语法地域类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 清中叶以来官话文献中给予句S2、S3的分布
2. 当今方言中S2、S3的分布情况
3. 普通话实际使用中S2、S3分布情况及产生原因
引用书目

(9)琉球汉籍与中琉文学交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史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作为背景的琉球汉文献与汉文化
    第一节 琉球汉籍及其文献价值
        一、琉球汉籍的分类
        二、琉球人汉文诗文集述略
        (一) 馆藏概况
        (二) 提要
    第二节 琉球汉文化的来源与结构
        一、儒家文化在琉球的传播和受容
        (一) “怀柔远人”与“向慕华风”
        (二) 琉球儒学传统的建立与发展
        二、中琉“天妃”信仰
        (一) 册封使笔下的天妃灵应事迹
        (二) 《指南广义》中的天妃祭祀仪轨
        (三) 天妃信仰的“由闽入琉”、“由民到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琉球文人的汉文学创作与交流
    第一节 琉球王室及首里贵族的汉文学活动
    第二节 久米村士族与汉文学
    第三节 久米村蔡氏家族及其家族文学
        一、蔡氏家族谱系
        二、蔡氏各门之文人与文学
        (一) 仪间家
        (二) 具志家
        (三) 志多伯家
        (四) 具志头家
        (五) 伊计家
    第四节 蔡大鼎的在华游历与文学创作
        一、《北上杂记》中的晚清印象
        (一) “姚氏请佣记”
        (二) “庚辰记事”中的晚清医药行业
        (三) “不啻风俗之美”——藩国文人的“慕华”心态
        二、《北燕游草》与晚清邮驿体系
        (一) “皇皇四牡宿庚邮”——清代邮驿的外交职能
        (二) 物候差异与邮驿诗中的异域体验
        (三) “驿壁和诗”之风与蔡大鼎的驿壁诗创作
        三、蔡大鼎的艳诗创作与“士妓艳情”传统
        (一) “不醉容兮醉心”——蔡大鼎的“意淫”观
        (二) 晚清冶游之风与藩国士人“风流想象”的背离
        (三) “相游梦里辻山上”——“岛女”情结与民风民俗
        (四) 东亚汉诗中的“士妓艳情”传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琉外交往来与文学交流
    第一节 “诗赋外交”与中琉文学交流
        一、中国“诗赋外交”的传统与方法
        二、康熙五十八年的中琉“诗赋外交”
        (一) 《中山赠送诗文》等文献中的“诗赋外交”细节及其本事
        (二) 中琉“诗赋外交”的文学史意义
    第二节 官生派遣与文学交流
        一、清代国子监琉球官学及其文学教育
        (一) 国子监琉球官学的开设
        (二) 潘相《琉球入学见闻录》与琉球官学教育
        二、琉球官生的汉文学创作及其交流史意义
        (一) 琉球官学文学教育的传承
        (二) 《琉球诗课》及其选题策略
        (三) 琉球教习孙衣言的评点策略
        (四) 科举文学在琉球的传播与影响
    第三节 作为汉语课本的琉球官话
        一、《白姓》及《广应官话》等
        二、《条款官话》与晚清琉球外交
        (一) 《条款官话》——非同常态的官话读本
        (二) 琉球对“中日两属”身份的焦虑
        (三) 国际政治生态下的“小国外交”策略
    第四节 宗藩邦交背景下的琉球僧侣文学
        一、“以寺为塾,以僧为师”——琉球僧侣文化
        二、《中山赠送诗文》中的琉球僧诗
        (一) 徐葆光与琉僧之间的文学交游与创作
        (二) 琉球僧诗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学交流史意义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琉球与福建之间的区域文学交流
    第一节 琉、闽两地文人的文学交流
        一、闽籍册封琉球使与中琉文学交流
        二、琉、闽两地文人交游概况
    第二节 琉球汉籍中的闽人序跋及其批评史意义
        一、“天之生才,不域于地”——文学地理观
        二、“惟久米村为尤着”——文学家族观
        三、“高明正大,温厚和平”——儒家诗教观
        四、“诗之为体,体制非一”——诗格诗法论
        五、“相见恨晚,遂成莫逆”——文人交游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琉球汉文学的学术史意义
    第一节 汉文学在琉球文学史上的特殊意义
        一、“都为皇华膺使命”——宗藩外交意义
        二、“无价文章动海滨”——文学传播意义
        三、“一卷冰雪清我心”——文学批评意义
        四、“异地芝兰笑语通”——文化共通意义
    第二节 琉球汉文学史的反思、还原与重构
        一、汉文学在琉球文学史研究中的被忽视与被遮蔽
        二、琉球汉文学史的还原与重构
    本章小结
附录 琉球汉籍《球阳》与《遗老说传》关系考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及学术活动
后记

(10)琉球官话课本中多功能词“得”及其相关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琉球官话系列课本中“得”的多功能用法
    (一) 作实义动词
    (二) 作助动词
    (三) 作动相补语、动态助词[4]
        1. 作动相补语
        2. 作动态助词
    (四) 作能性补语
    (五) 作补语标记
        1. 动词+得+状态补语[7]
        2. 动词/形容词+得+程度补语
        3. 动词+得+可能补语
三、与同时期语料的比较
    (一) “得”语法多功能性的表现
    (二) “得”语义多功能性的表现
四、现代南北方言中“得”的类型差异
    (一) 作助动词的“得”
    (二) 作动相补语、动态助词的“得”
    (三) 作状态补语标记的“得”
    (四) 作能性补语、能性补语标记的“得”[12]
五、结论

四、琉球官话课本编写年代考证(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古文书看汉籍在琉球的流传与再生[J]. 王小盾,吴云燕.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2021(01)
  • [2]琉球官话课本的平比句及相关问题[J]. 范培培.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06)
  • [3]再论琉球官话的性质[J]. 陈泽平. 方言, 2020(02)
  • [4]中琉历史关系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谢忱,谢必震. 海交史研究, 2020(01)
  • [5]新发现的两种森槐堂本琉球官话课本考述[J]. 范常喜. 文献, 2018(06)
  • [6]琉球官话课本的“把”字句和“将”字句[J]. 范培培. 汉语学报, 2018(02)
  • [7]百年来琉球官话课本研究综述与展望[J]. 范常喜.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 2018(01)
  • [8]从给予句S2、S3的选择看汉语语法地域类型差异[J]. 李炜,石佩璇. 中国语文, 2017(06)
  • [9]琉球汉籍与中琉文学交流研究[D]. 张明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琉球官话课本中多功能词“得”及其相关问题[J]. 王琳. 海外华文教育, 2017(01)

标签:;  ;  ;  ;  

琉球国语教材编纂年份考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