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化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20例

益气化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20例

一、益气化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20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凌华[1](2021)在《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不同射血分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相关实验室检查及中医证候要素,探讨不同射血分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规律,为中西医防治慢性心力衰竭提供临床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期间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柳州市中医医院、南宁市中医医院及钦州市中医医院心内科和老年病科住院的心力衰竭患者共479例,以LVEF为标准分为HFrEF组(LVEF<40%)、HFmrEF组(40%≤LVEF<50%)及HFpEF组(LVEF≥50%),其中HFrEF组172例、HFmrEF组120例及HFpEF组187例。对比及分析三组在人口学资料、个人史、心功能、合并症、病因、实验室相关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住院期间用药及中医证候要素的差异性。结果:1、479例心力衰竭患者中HFrEF组172例(占35.9%),HFmrEF组120例(占25.1%),HFpEF组187例(占39.0%)。2、HFpEF组女性占比及年龄明显高于HFrEF、HFmrEF组(P<0.05)。3、HFrEF组NYHA分级以Ⅲ、Ⅳ级为主(占95.9%),HFmrEF组NYHA分级以Ⅲ、Ⅳ级为主(占92.5%),HFpEF患者组NYHA分级以Ⅱ、Ⅲ级为主(占86.1%);HFrEF组中NYHA分级Ⅳ级占比明显高于HFmrEF、HFpEF组(P<0.05);HFpEF组中NYHA分级Ⅱ级占比明显高于HFmrEF、HFpEF组(P<0.05)。4、HFrEF组合并症都以肺部感染、房颤、高脂血症为主,HFmrEF组患者合并症以房颤、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为主,HFpEF组患者合并症都以房颤、高脂血症及肾功能不全为主;HFrEF、HFmrEF组病因以冠心病为主,其次是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HFpEF组患者病因以高血压为主其次是冠心病、心脏瓣膜病、扩张型心肌病等。5、HFrEF组血清BNP、UA水平明显高于HFmrEF、HFpEF组(P<0.05);HFrEF组HGB水平低于HFmrEF、HFpEF组(P<0.05);HFrEF组超声心动图指标LVEDD、LVESD明显高于HFmrEF、HFpEF组(P<0.05)。6、479例患者住院期间治疗药物以ACEI/ARB(占79.4%)、β受体阻断剂(占66.2%)、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占77.7%)、利尿剂(占80.0)、中药汤剂/中成药(占72.4%)为主;HFrEF组β受体阻断剂、利尿剂和洋地黄类药物的使用率高于HFmrEF、HFpEF组(P<0.05);HFpEF组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使用率明显低于HFrEF、HFmrEF组(P<0.05)。7、479例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中虚证以气虚(占98.5%)、阴虚(占73.3%)为主,实证血瘀(占71.4%)、水停(占55.9%)为主;HFrEF组在此基础上实证多兼痰浊(占77.3%)、气滞(占45.9%),虚证多兼阳虚(占48.3%);HFmrEF组在此基础上多兼痰浊(占32.5%)、气滞(占36.7%);HFpEF组比较偏向于整体的中医证候要素分布,兼证较少。结论:1、HFrEF患者以男性居多,心功能分级以Ⅲ、Ⅳ级为主,合并症以肺部感染、房颤、高脂血症为主,基础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为主;中医证候以气虚、阴虚为本,多兼阳虚,血瘀、水停为标,多兼痰浊、气滞。2、HFmrEF患者以男性居多,心功能分级以Ⅲ、Ⅳ级为主,合并症以房颤、肺部感染、肾功能不全为主,基础病因以冠心病、高血压、扩张型心肌病为主;中医证候以气虚、阴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多兼痰浊、气滞。3、HFpEF患者以女性居多,心功能分级以Ⅱ、Ⅲ级为主合并症以房颤、高脂血症及肾功能不全为主,基础病因以为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为主;中医证候以气虚、阴虚为本,血瘀、水停为标。4、HFrEF组心力衰竭预后影响因子指标BNP、UA水平高于其他两组,其LVEDD、LVESD也高于其他两组。

陈子龙[2](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葛明立[3](2020)在《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索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关系,从而为从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的角度研究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对高血压病发病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参考,以便于形成针对高血压病病因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有助于从遗传的角度认识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实质,寻找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的遗传学基础,有助于鉴定高危人群,以利于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也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根据相应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2018年01月~2019年06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高血压患者120例。采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和病案号),个人史(吸烟史和饮酒史),既往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主要诊断,中医辨证信息,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基因型和表型)和血脂信息(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软件录入数据,并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结果1.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和并发症情况均与高血压的发病相关,年龄增长、性别为男性、存在吸烟史和饮酒史以及合并高脂血症均会使高血压病的患病率提高或发病年龄提前,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糖尿病与发病年龄无相关性,其中男性患者发病较早可能与存在吸烟史和饮酒史有关。2.本研究纳入的高血压病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型分布为ε 3/ε 3型(65.0%)>ε 3/ε 4 型(16.7%)>ε 2/ε 3 型(14.2%)>ε 2/ε 4 型(3.3%)>ε 2/ε 2 型(0.8%)>ε 4/ε4 型(0.0%),基因表型分布为 E3 型(68.3%)>E4型(16.7%)>E2 型(15.0%),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为£ 3(80.4%)>ε 4(10.0%)>ε 2(9.6%),不同性别间基因型分布、基因表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明显差异。3.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发病年龄,中医证候,血浆甘油三脂、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无相关性;而与合并糖尿病相关,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患者ε2等位基因频率较低;并且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相关,E2表型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E3表型者,其中女性E2表型者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于E3和E4表型者,男性各表型者间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不明显。4.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为痰湿壅盛证(62.5%)>阴阳两虚证(15.8%)>肝火亢盛证(13.3%)>阴虚阳亢证(8.3%),不同性别间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5.饮酒史和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相关,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者痰湿壅盛证比例较高。而吸烟史、年龄、病程、发病年龄、血脂水平以及是否合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与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候无相关性。6.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无明显相关性,但结合数据特点,从理论上分析,载脂蛋白Eε 4等位基因与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可能具有相关性,其相关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相关,ε 4等位基因可能与痰湿壅盛证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年龄增长、吸烟史和饮酒史可能促进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饮酒可能会导致痰湿雍盛证与肝火亢盛证的出现。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可能与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均具有相关性。

张璋[4](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张圆圆[5](2018)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药应用规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住院患者所服用的中药,统计用药频率及其分类,运用聚类分析法得出药对和常用的药物组合,挖掘临床中治疗该病用药规律,以药测证,以证示方,结合老年人生理、病理特点,为中医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提供更广阔的思路。2.方法: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于2015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综合内科、内分泌科、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中的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病历资料,共计200例病历,建立数据库,将所有方药输入到数据表中,对药物、药类进行频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3.结果:1.本研究涉及中药共163种,中药累计使用频次为3247次;2.前20味中药依照频次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黄连、黄芪、炒白术、丹参、三七粉、茯苓、天花粉、决明子、山楂、泽泻、山药、麦冬、生地黄、党参、当归、半夏、川芎、葛根、砂仁、大黄,这些药物是临床中常用中药;3.清热类药、补虚类药、活血化瘀类药是排名前三类的中药,是临床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基础药物和主要药物。4.结论:通过对治疗药物的统计,得出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治疗大法——清热利湿,益气养阴,兼以活血,符合老年人湿热蕴结,气阴亏虚而兼瘀这一生理病理特点,方剂的配伍同时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

薛洁[6](2009)在《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的调脂中药阿魏胶囊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寻找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生物化学物质基础,研发出末端指标明确的调脂现代中药—阿魏胶囊,同时研究其调脂作用机制。方法:对新疆地区171例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临床辨证分型的方法,寻找高脂血症辨证分型类别,使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方法,提取支配高脂血症诊断信息的公因子,并根据中医理论和专家经验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高脂血症证候辨证分型;应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高脂血症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按中药新药申报标准,完成阿魏胶囊的临床前文献研究、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药理研究、毒理学研究;通过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阿魏胶囊的调脂作用机制。结果:1)新疆地区的高脂血症主要分为脾肾两虚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肺卫燥证、痰湿蕴肺证、湿热壅滞证、肝肾阴虚血瘀证等;其中气血两虚证最为常见(60例35.09%),其次是肺卫燥证(51例29.82%)和脾肾两虚精不足证(23例13.45%)。6个证型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以脾肾两虚精不足为最重,其次为肝肾阴虚血瘀型。6个证型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血两虚型与年龄(r=0.27,P<0.01)为正相关,与HDL-C(r=-0.21,P<0.01)及体重(r=-0.16,P<0.01)为负相关;肺卫燥证型与HDL-C(r=-0.21,P<0.01)为负相关。脾肾两虚精不足型与年龄(r=0.57,P<0.01)为正相关,体重(r=-0.34,P<0.05)为负相关;湿热壅滞型与年龄成正相关(r=0.22,P<0.01)。有116例(67.84%)高脂血症患者出现至少1项血瘀症状,有130例(76.02%)出现至少1项痰湿症状。伴随疾病以高血压为最多90例(52.63%),其次是冠心病42例(24.56%)。相关危险因素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者107例占62.57%,其次是喜食油荤83例(48.54%)。2)新疆地区高脂血症患者共同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改变以TG升高为最主,单纯TG升高为97例(56.73%),TG和TC均升高的混和性高脂血症48例(28.07%)。TG均值为3.23mmol/L,在诊断标准的升高范围内(诊断标准:TG≥2.26mmol/L为升高)。仅有TG的均值在异常范围中,而其他三项血脂生化指标均值在边缘升高或正常范围。3)按新药标准,完成了阿魏胶囊临床前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及资料整理。完成的工作主要有:①阿魏胶囊的处方论证;②确定阿魏胶囊的功能主治为健脾除湿,化瘀泄浊;③制备工艺研究:通过粉碎、水提醇沉、醇提工艺及制剂成型性研究,确定了阿魏胶囊的制备工艺。经过中试验证,证明制备工艺科学、可行。制定了阿魏胶囊的质量标准,确定拳参、厚朴、白茅根的TLC鉴别方法和没食子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对阿魏胶囊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微生物限度检查该样品控制菌经验证,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可采用常规法进行检查;④在两个不同实验室药效学研究结果均显示阿魏胶囊治疗或预防给药,动物血清中TC、TG、LDL-C及HDL-C/TC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魏胶囊组动物的TC、TG、LDL-C含量低,但HDL-C/TC比值高。服用阿魏胶囊预防给药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动物服用阿魏胶囊,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后,动物的高、中、低切及红细胞压积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正常动物服用阿魏胶囊,腹腔注射Adr后,动物耳廓微循环的A、V血管收缩率及毛细血管网交叉点减少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动物的LPL、HL及HMG-CoA还原酶活性的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魏胶囊组HL和LPL的酶活性增加,HMG-CoA酶活性降低;服用阿魏胶囊动物的Apo-A4基因转录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魏胶囊组Apo-A4基因的转录水平高。结论:1)新疆地区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气血两虚为常见类型,脾肾两虚精不足病情最重,且多伴有血瘀和痰湿症状;由此可以推断痰瘀互结在高脂血症中可能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2)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以高TG血症及混和性高脂血症为主,而国外以高TC血症为主。新疆地区高脂血症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以TG升高为主。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相符。3)伴随疾病主要是高血压和冠心病。静息生活方式及高脂饮食可能是新疆地区的高脂血症的主要诱因;4)多中心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阿魏胶囊治疗或预防给药,都显示出明显的调脂作用。降血脂方面以降低TG效果最为明显,且具有升高HDL-C/TC的作用。同时阿魏胶囊还能改善血瘀证动物模型的血液流变学,但对无血瘀证动物的血液流变学没有影响。5)阿魏胶囊调节血脂主要机制有提升机体内的HL和LPL的酶活性,加速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游离胆固醇的降解,抑制HMG-CoA酶活性;阿魏胶囊明显的提高或稳定Apo-A4基因的转录水平。6)按中药新药标准完成中药六类新药阿魏胶囊的资料,已获得新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院内制剂临床批件。

李端阳[7](2020)在《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调脂消斑通脉方对治疗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提供试验依据,并进一步丰富中医“治未病”理论在疾病防治方面的有效干预方法和手段,及为心脑血管疾病提供新的防治思路。方法:按纳入标准纳入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8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给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180天,观察组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前90天给予调脂消斑通脉方进行治疗。比较干预前、干预90天、干预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血脂常规指标(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干预90天及干预后血脂水平(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较前降低,中医证候得到改善,两组进行组间比较观察组干预90天及干预后血脂改善程度和中医证候得到改善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结论:调脂消斑通脉方联合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对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调脂和改善中医证候作用,且优于单纯应用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调脂消斑通脉方可有效降低气虚兼血瘀质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患者TC、TG、LDL水平。研究期间两组患者未发生不良反应,调脂消斑通脉方安全性良好。

赵旋[8](2019)在《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网络药理学探析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技术探讨三香通络饮治疗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观察初步评价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1网络药理学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进行对应中药名检索分析,筛选得到符合标准的有效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及OMIM数据库检索得到疾病的靶点,采用相关分析软件,找出药物对应疾病靶点的关键成分,分别构建两者对应节点的文恩图、PPI网络图,并将其可视化,得到中药网络调控图,对网络图中的核心基因进行GO、PEGG富集分析,最终得出两者间起调控作用的调节通路。2临床疗效观察:病例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收住入院的70例患者。对照组予西药降压药治疗,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加服三香通络饮,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1月后、治疗2月后的情况。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IMT、ABI、ba PWV以及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最后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网络药理学研究结果(1)整合得到三香通络饮中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其中丹参65项,木香13项,人参22项,茯神15项等。筛选得到高血压病相关靶点共4935个,与复方对应核心靶点167个,其主要包括IL10、IL2、NCOA2、PTGS1等。(2)通过GO富集功能分析,得出三香通络饮在治疗高血压中,发挥调节蛋白质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类固醇激素等受体活性功能,影响细胞因子、RNA聚合酶II转录调控区序列特异性的DNA、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等受体结合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3)通过KEGG富集通路分析,发现PI3K-Akt、MAPK、IL-17、肿瘤坏死因子、HIF-1等为重要的信号通路。其中,PI3K-Akt、MAPK及IL-17三条信号通路均可下调NFκB、Bcl-xl、HIF-1、CasP9等蛋白因子表达。2临床疗效观察结果(1)血压各指标情况:经1月、2月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血压达标率为68.75%,对照组血压达标率为58.63%,治疗组血压达标率高于对照组。(2)IMT:经治疗1月、2月后,两组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IMT较对照组有所降低。(3)ABI、ba PWV:经治疗1月后,ABI、ba PWV差异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中医证候积分量表:经治疗后,治疗组证候积分下降较治疗组更为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47.36%,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为16.53%。结论:网络药理学整体研究发现,三香通络饮有效活性成分具有影响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物质与相应酶的转化功能。同时,通过PI3K-Akt、MAPK、IL-17等主要信号通路下调NFκB、Bcl-xl、HIF-1、CasP9等蛋白因子表达,从而达到治疗高血压的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可初步论证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具有一定疗效,可以有效降压,影响IMT、ABI、ba PWV动脉硬化指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吴璇[9](2019)在《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卒中后患者的临床观察,研究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的发病率及发病相关因素,以探讨PSD的易患因素。同时,对卒中后的患者进行中风病相关证候的调查,研究不同的中风病的中医证候差异和PSD发生的关系,并对卒中后抑郁的患者进一步研究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从而对以后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提供帮助。方法:以2018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脑病科和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奉贤分院门诊和住院脑卒中患者为病例来源,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BMI)、卒中病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定、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及缺血性中医证候要素诊断量表辩证分型调查,采用PHQ-9抑郁量表,将卒中后患者分为PSD组和非PSD组进行数据分析,分析PSD的相关因素和不同中医证候出现PSD的差异。对气虚血瘀型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予镇惊定志合剂和氟西汀进行治疗,在用药前、给药4周、给药8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疲劳严重度量表评估,观察两组患者HAMD减分率,从而观察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所有数据分析运用SPSS21.0进行处理。结果:1)此次研究中,共收入卒中后患者120例,PSD的发病率为43.3%。2)性别、糖尿病史、NIHSS评分、ADL评分、改良RANKIN评分、OCSP分型、中医证候血瘀和气虚是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3)NIHSS评分、ADL评分、MMSE评分与卒中后抑郁发生呈正相关。4)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总有效率为78.3%,氟西汀治疗卒中后抑郁总有效率为66.7%,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有一定疗效,对患者的睡眠情况、疲劳程度均有一定正面影响,疗效非劣于氟西汀。结论:PSD的发病率较高,与性别、糖尿病史、NIHSS评分、ADL评分、改良RANKIN评分、OCSP分型有关,与年龄、病程无明显相关性。中医证候为血瘀、气虚的卒中后患者易发生PSD。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有一定疗效。

吴丛姗[10](2019)在《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调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规律;探讨各体质类型与eGFR、Bun、CYS-C、血清Ca、血清P及iPTH的相关性;分析各体质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120例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的患者,收集数据,包括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既往史(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烟酒史、过敏史)、生活习惯(饮食、睡眠、锻炼)以及相关实验室指标(SCr、Bun、CYS-C、血清Ca、血清P及iPTH),并填写中医体质测量表,通过SPSS 22.0统计120例患者体质分布情况,分析各体质类型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关系,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体质类型的危险因素。结果:1.120例CKD-MBD患者一般情况分析:其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0-79岁;男性患者较女性患者稍多。2.120例CKD-MBD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1)纳入的120例患者总体体质分布情况中以阳虚质(26.7%)、气虚质(22.5%)为最多,其次是血瘀质(15.8%)和痰湿质(14.2%),本次调查中无特禀质;(2)青年患者(1839岁)以气虚质、平和质为多,中年患者(4059岁)以气虚质、痰湿质为多,老年及高龄患者(60岁及以上)均以阳虚质为多,不同年龄组别之间体质分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男性患者中以阳虚质最常见,女性患者中以气虚质最常见,不同性别之间体质分布不存在差异性(P>0.05)。3.不同中医体质类型间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性比较:(1)不同体质类型间血清钙、血清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质及气虚质患者血清Ca水平显着低于痰湿质、阴虚质及平和质患者(P=0.014、0.009、0.032),血瘀质CKD-MBD患者血清P显着高于阳虚质、阴虚质患者(P=0.003、0.014)。(2)不同中医体质间eGFR、Bun、CYS-C、iP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偏颇体质危险因素分析:(1)气虚质与饮食辛辣呈正相关;(2)痰湿质与饮食油腻、饮酒史呈正相关;(3)本次调查中未发现阳虚质、血瘀质、阴虚质的危险因素。结论:1.CKD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血瘀质、痰湿质次之。2.阳虚质、气虚质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低钙血症,血瘀质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磷血症。3.饮食辛辣可能是气虚质的危险因素,饮食油腻、饮酒可能是痰湿质的危险因素。

二、益气化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益气化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对照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调查表制定
        7 调查方法
        8 样本量估算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一般情况统计
        3 脑梗情况统计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三、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8 中药标准化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中药用药规律
        2 患者一般情况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三、讨论
        1 用药规律分析
        2 中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分析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综述一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1 影响高血压发病的因素
        1.1 遗传因素
        1.2 环境因素
        1.3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1.4 其他因素
    2 高血压发病的相关机制
        2.1 神经机制
        2.2 肾脏机制
        2.3 激素机制
        2.4 血管机制
        2.5 胰岛素抵抗
    3 载脂蛋白E及其基因的多态性
        3.1 载脂蛋白E的多态性
        3.2 载脂蛋白E基因的多态性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关系
        4.1 基因频率
        4.2 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
        4.3 基因多态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4.4 基因多态性与血脂异常
        4.5 基因多态性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
        4.6 载脂蛋白E引起高血压病可能的机制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1 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
    2 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
    3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
    4 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资料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质量控制
    4 数据整理及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资料分析
        1.1 一般情况分析
        1.2 个人史情况分析
        1.3 并发症情况分析
    2 高血压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2.1 遗传平衡检验
        2.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性别
        2.3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年龄
        2.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并发症
        2.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
    3 高血压患者证候分布规律
        3.1 证候与性别
        3.2 证候与年龄
        3.3 证候与吸烟和饮酒
        3.4 证候与并发症
        3.5 证候与血脂水平
    4 高血压患者载脂蛋白E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证候的关系
分析与讨论
    1 一般情况与病史分析
        1.1 性别与年龄
        1.2 高血压病病程与发病年龄
        1.3 吸烟史与饮酒史
        1.4 并发症
    2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分析
    3 证候分析
    4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证候的关系
    5 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病证候相关性的探讨
        5.1 载脂蛋白E基因与血脂异常
        5.2 血脂异常与痰湿
        5.3 载脂蛋白E基因与痰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病例观察表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前言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1.1.6 其他治疗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1.2.4 高脂血症分型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1.3.1 证与辨证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1.3.3 其他辨证方法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1.4 小结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2.1 文献资料
        2.1.1 文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规范证型
        2.2.2 提取证素
        2.2.3 规范中药
        2.2.4 数据处理
    2.3 研究结果
        2.3.1 文献检索结果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4 讨论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3.1 临床资料
        3.1.1 研究对象
        3.1.2 诊断标准
        3.1.3 纳入标准
        3.1.4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制作量表
        3.2.2 收集临床信息
        3.2.3 数据处理
    3.3 研究结果
        3.3.1 临床基础情况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3.4 讨论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4.2.1 气血津液失和
        4.2.2 脏腑功能失调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4.4.1 抑制脂类吸收
        4.4.2 抑制脂质合成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4.4.4 抗过氧化作用
        4.4.5 提高HDL-C水平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4.6 结论
创新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1:知情同意书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介

(5)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药应用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诊断标准
        2.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2 血脂异常诊断标准
        2.3 老年期的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选择结果
    6 数据处理
        6.1 建立原始资料库
        6.2 规范数据
        6.3 统计分析
    7 观察结果
        7.1 使用中药的频数统计
        7.2 使用中药类别的频数统计
        7.3 药物R型聚类分析的统计
讨论
    1 古今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认识
    2 药物统计分析
        2.1 频数统计分析
        2.2 药类统计分析
        2.3 聚类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一 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综述二 西医学对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6)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的调脂中药阿魏胶囊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高脂血症证型分布特点及生物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文献研究
        1.2 临床研究
        1.3 数据整理和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阿魏胶囊的研制
    1. 内容与方法
        1.1 制剂的中医理论基础
        1.2 配制工艺研究
        1.3 药品标准研究
        1.4 阿魏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1.5 药效学研究
        1.6 急性毒性研究
        1.7 统计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阿魏胶囊调节血脂作用机制的研究
    1. 内容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2 中医药对血脂异常的治疗
    3 体质学说与血脂异常
    4 西医与血脂异常
    小结
试验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案
    3 观察指标
    4 数据统计方法
    5 结果分析
    6 讨论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附表
    体质分类判定表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8)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网络药理学探析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现代医学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认识
        2.1 定义
        2.2 流行病学现状
        2.3 病因及发病特点
        2.4 降压目标
        2.5 西医治疗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第二部分 三香通络饮的网络药理学探析
    1 网络药理学概况
    2 研究目的
    3 材料与方法
        3.1 数据库和软件
        3.2 方法
        3.2.1 构建三香通络饮单味药及复方有效成分网络图
        3.2.2 流程图
    4 结果
        4.1 三香通络饮单味药有效成分
        4.2 三香通络饮“有效成分—靶点—高血压病”网络图
        4.3 网络图
    5 讨论
        5.1 三香通络饮有效成分分析
        5.2 三香通络饮组方机制的分析
        5.3 三香通络饮作用于高血压的功能及通路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第三部分 临床疗效观察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一般情况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3.5 剔除、脱落与中止试验标准
        3.6 试验中药制备
    4 研究方法
        4.1 病例收集
        4.2 治疗方案
        4.3 基线资料
        4.4 疗效指标
        4.4.1 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
        4.4.2 踝臂血压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上臂—脚踝间脉搏波传导速度(Upper arm-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
        4.4.3 中医证候积分
    5 数据统计与处理
    6 研究结果
        6.1 基线资料比较
        6.2 家族遗传史情况比较
        6.3 合并病情况比较
        6.4 治疗前两组血清指标比较
        6.5 两组患者血压各指标比较
        6.6 颈动脉中内膜厚度(IMT)比较
        6.7 无创动脉硬化检测指标(ABI、ba PWV)比较
        6.8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 结果
    8 讨论
        8.1 病因病机的探讨
        8.2 疗效指标与中医证型相关性
        8.2.1 IMT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8.2.2 ABI、ba PWV 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8.3 疗效指标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关性
        8.3.1 IMT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
        8.3.2 ABI和ba PWV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
        8.4 三香通络饮组方的探讨
        8.4.1 方名的由来
        8.4.2 治则
        8.4.3 方解
        8.5 研究结果的探讨
        8.5.1 三香通络饮对血压的影响
        8.5.2 三香通络饮对IMT的影响
        8.5.3 三香通络饮对ABI、ba PWV的影响
        8.5.4 三香通络饮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9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制定临床调查表
        2.2 调查实施
        2.3 评价指标
        2.4 数据处理和分析
        2.4.1 建立数据库
        2.4.2 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卒中后抑郁发病率
        3.3 卒中后抑郁中各因素间关系
        3.3.1 卒中后抑郁与一般情况
        3.3.2 卒中后抑郁与病程
        3.3.3 卒中后抑郁与合并疾病
        3.3.4 卒中后抑郁与各项量表评分
        3.3.5 调查对象抑郁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卒中后抑郁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3.4.1 抑郁患者的中医证候要素
        3.4.2 调查对象发生抑郁的中医证候要素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卒中后抑郁的诊断和发病率
        4.2 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4.2.1 卒中后抑郁与一般情况
        4.2.2 卒中后抑郁与合并疾病
        4.2.3 卒中后抑郁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4.2.4 卒中后抑郁与脑梗死病因分型
        4.2.5 卒中后抑郁的病因病机
        4.2.6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证候要素
第二部分 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
    5 研究对象
        5.1 病例来源
        5.2 入组标准
        5.3 排除标准
        5.4 脱落标准
    6 研究内容
        6.1 制定临床调查表
        6.2 观察及评定指标
        6.3 注意事项
        6.4 数据处理和分析
        6.4.1 建立数据库
        6.4.2 统计分析
    7 研究结果
        7.1 两组患者基线比较
        7.1.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7.1.2 两组患者MMSE、PSQI、FSS量表比较
        7.2 两组患者用药后疗效观察
        7.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HAMD变化
        7.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变化
        7.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SS量表变化
        7.3 两组患者HAMD疗效比较
        7.4 脱落情况
    8 讨论
        8.1 卒中后抑郁的治疗
        8.1.1 药物治疗
        8.1.2 中药治疗
        8.1.3 心理疏导和治疗
        8.1.4 高压氧治疗
        8.2 镇惊定志合剂方解及药理研究
        8.3 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
        8.4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卒中后抑郁的国内外进展
    参考文献

(10)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现代医学对CKD-MBD的认识
        1.1 CKD-MBD的发病机制
        1.2 CKD-MBD的诊断
        1.3 CKD-MBD的治疗
    2 祖国医学对CKD-MBD的认识
        2.1 CKD-MBD的中医病因病机
        2.2 CKD-MBD的中医治疗
    3 拟通过中医体质辨识对CKD-MBD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
        3.1 中医体质理论的发展概况
        3.2 体质的影响因素
        3.3 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3.4 体质辨识在慢性肾脏病中的应用
    4 研究思路
        4.1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可行性
        4.2 技术路线图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2.1 CKD及 CKD-MBD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内容
        3.1 样本量估算
        3.2 一般资料
        3.3 实验室指标及参考值
        3.4 中医体质判定方法
    4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120例CKD-MBD患者性别分布
    2 120例CKD-MBD患者年龄构成
    3 120例CKD-MBD患者BMI分布
    4 120例CKD-MBD患者体质类型分布情况
        4.1 120例CKD-MBD患者男、女体质分布比较
        4.2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年龄组别间体质分布比较
        4.3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类型间BMI分布比较
    5 120例CKD-MBD患者体质与实验室指标分析
        5.1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eGFR差异性比较
        5.2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BUN、CYS-C差异性比较
        5.3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血清Ca差异性比较
        5.4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血清P差异性比较
        5.5 120例CKD-MBD患者不同体质间血清iPTH差异性比较
    6 120例CKD-MBD患者慢性合并症分布情况
    7 体质与各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 120例CKD-MBD患者性别、年龄、BMI讨论分析
    2 120例CKD-MBD患者体质类型讨论分析
    3 120例CKD-MBD患者中医体质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
    4 气虚质、痰湿质与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分析
    5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拟定个体化治疗及调养方案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益气化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射血分数心力衰竭患者中医证候要素及临床特征的回顾性研究[D]. 吴凌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葛明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5]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中药应用规律分析[D]. 张圆圆.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的调脂中药阿魏胶囊的系统研究[D]. 薛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09(11)
  • [7]调脂消斑通脉方干预血脂异常边缘升高(气虚兼血瘀质)的临床观察[D]. 李端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三香通络饮治疗气虚血瘀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网络药理学探析与疗效观察[D]. 赵旋.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镇惊定志合剂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D]. 吴璇.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慢性肾脏病4期合并CKD-MBD患者中医体质调查研究[D]. 吴丛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益气化瘀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