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针灸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

行针灸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

一、排针刺灸法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鞠静[1](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梳理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发展源流,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取穴用药规律,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理论依据。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第一部分以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以“眩晕”为主题词展开检索,按照既定检索策略查找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新中国建国前各个时期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进行深入剖析,完善眩晕中医外治法发展源流。(2)第二部分以新中国建国时间为界,建国前文献参照第一部分检索结果,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国后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管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Cocharane Library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按照既定检索策略及筛选策略,纳入自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符合要求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腧穴数据库、外用药物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腧穴、外用药物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3)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建国后文献为基础,检索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既定策略对文献进行筛选与数据提取,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检索出68487条文献,纳入2214条文献,涉及取穴用药的中医外治方法有针刺、艾灸、刮痧、药枕等25种。(2)新中国建国前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核心腧穴为风池、脑空、头临泣、后顶、解溪、天柱,外用核心药物为醋、川芎、细辛、防风、韭叶、黄连、薄荷、芒硝、麝香等。新中国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核心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天柱、大椎、风府、太阳、印堂。外用核心药物为川芎、红花、当归、葛根、天麻、羌活、丹参、威灵仙、乳香、桂枝、透骨草、没药、白芷、菊花、冰片、细辛、赤芍。(3)系统评价研究初步检出文献202篇,最终纳入53篇RCT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对53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记载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全面发展,宋金元至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诊治眩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皆趋于成熟,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前主要以整理文献为主,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得到迅速地应用与发展,并出现了新的治疗手段。(2)治法方面,腧穴外治以针灸为主,取穴方面,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阳经头项部腧穴与四肢远端腧穴、躯干部腧穴配伍治疗眩晕。中药外治以五官用药、药枕为主,药枕多采用植物的茎、叶、花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药物,熏洗、涂敷、鼻疗药多采用气味俱厚,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辛温燥烈药物,经眼、口用药多采用甘寒质润生津的药物。(3)中医外治法或外治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有显着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中医外治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在眩晕临床诊治方案中应当推荐中医外治疗法。

林汉瑜(Lam Hon Yu)[2](2021)在《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研究针灸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近视患者使用针灸治疗后在总有效率、裸眼视力、眼压等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对针灸治疗近视选用的标准穴位进行收集、筛选以及分析。运用基于偏序结构的数据挖掘技术,对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进行用穴规律分析,为针灸治疗近视的临床提供进一步的参考。方法:(一)系统评价本研究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所有符合要求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收集。收集数据后对文献进行严格的质量评价。通过数据分析后得出科学的分析以及综合性的结论。具体步骤如下:(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标准统一的检索策略,通过网络数据库进行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搜索。检索数据库采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Pub 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中的中英文文献。文献检索时间:从各大数据库建库起至2021年的文献。检索文献词包括主题以及自由词。以“疾病类型:近视+假性近视+屈光不正”,“干预措施:针灸+针+针刺+电针+耳针+耳穴+腹针+皮内针+梅花针+眼针+头针”,“研究方法:随机+随机对照+随机分配+RCT”进行检索。英文检索词以“myopia OR degenerative myopia OR high myopia OR Acupuncture OR Pharmacopuncture O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R randomized OR placebo”进行检索。(2)应用Noteexpress软件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3)参照Cochrane评估手册以及改良后的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4)提取相关数据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iew5.3进行Meta分析;(5)解释结果,得出结论。(二)用穴规律研究(1)文献检索方法: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等数据库进行检索;(2)根据纳入标准收集近视的针灸疗法的临床RCT文献,采用Excel 2019建立针灸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文献选用的穴位需符合国家标准的十四经穴的针灸穴名,数据库的变量名由:编号、作者、发表年份、选用的穴位等组成;(3)根据针灸疗法治疗近视用穴数据库为对象,借助基于偏序结构大数据知识发现方法,生成能多层次、多因素反映针灸疗法治疗近视选择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的属性偏序结构图;(4)根据生成的偏序结构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关系;(5)总结针灸治疗近视的用穴规律。结果:(一)系统评价按照本研究制定的检索策略和文献资料收集方法,共收集到783篇文献。其中在知网(CNKI)检索获得190篇文献、维普数据库(VIP)检索获得121篇文献、万方数据库检索获得442篇文献、Pub Med检索获得8篇文献、Emba se检索获得10篇文献和Web Of Science中检索获得12篇文献。将各大数据库例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导入Noteexpress管理软件中,将重复文献264篇剔除,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余下文献进行全文阅读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数为71篇。其中高质量文献有17篇(2篇5分文献,15篇4分文献),低质量文献有55篇(3分文献共55篇)。共计17篇高质量文献以及54篇低质量文献。纳入本系统评价的71项研究,共纳入8285例近视患者,其中对照组4031例,实验组4254例。本次研究实验组采用单纯针刺或者针灸配合其他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纳入的71个研究中的实验组,有37个研究包含针刺治疗近视,有9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中药薰眼治疗近视,有39个研究包含耳穴贴压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腹针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灸法治疗近视,有2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梅花针治疗近视,有13个研究包含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近视,有4个研究包含针刺联合中药内服治疗近视。在主要结局指标这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主要结局为总有效率,在纳入的71个研究均报道了针灸治疗近视的总有效率。次要结局指标方面:本次系统研究的次要结局为治疗前后裸眼视力、眼轴和眼压的参数变化。在纳入的71个研究中,有28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值,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轴值,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眼压值。安全性概要:71个研究中,有2个研究报告了共10例失访或脱落案例。3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1)1个研究报告了有晕针现象;(2)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5例口干、4例眼缘部皮肤瘙痒、2例眼睑分泌异常、4例脸部潮热;(3)1个研究报告了出现2例患儿眼外周红肿并伴有轻微疼痛、3例患者耳部轻微疼痛和3例耳穴皮肤溃烂。Meta分析结果:(1)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总有效率评分的影响71个研究均采用总有效率作为评估治疗近视的疗效的测量指标。对治疗后总有效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能更好提高总有效率。按照不同针灸类型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灸配合中药熏眼、针刺配合梅花针等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提高总有效率;仅2个研究报道了针刺结合灸法治疗近视,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其RR值大于1,呈现出一定的趋势,未来需要更多证据以验证该种疗法的有效性;(2)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裸眼视力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29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对治疗前、后患者裸眼视力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裸眼视力;(3)针灸疗法对照常规治疗对患者眼压、眼轴的影响71个研究中有3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压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常规治疗相比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眼压值;共有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对治疗前、后患者眼轴值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本组研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未来需要更多证据进行验证;(二)用穴规律研究共有53篇文献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文献中含有52种穴位,共计394频次的穴位被录入数据库。对纳入的文献中选用穴位、穴位归经、穴位位置和近视分类进行分析与研究。(1)选用穴位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攒竹穴37频次,睛明穴33频次,四白穴32频次,太阳穴29频次,丝竹空穴25频次,风池穴24频次,鱼腰穴22频次,光明穴17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是:攒竹穴、睛明穴、四白穴、太阳穴、丝竹空穴、风池穴和鱼腰穴等。攒竹为最常用的穴位,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等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2)穴位归经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足太阳膀胱经穴位48频次,足少阳胆经41频次,足阳明胃经43频次,手少阳三焦经24频次,手阳明大肠经20频次,足太阴脾经13频次,经外穴41频次等。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经络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为最常用的经络,是治疗近视的主要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3)穴位位置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眼周部穴位50频次,头面部穴位50频次,四肢35频次,胸腹部3频次,背部10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位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4)近视分类本次研究治疗近视文献使用近视53频次,其中青少年近视27频次,儿童近视7频次,假性近视11频次。研究者运用针灸治疗近视使用最多的穴近视分类为“青少年近视、儿童近视和假性近视”。结论:1.针灸疗法治疗近视有效:针灸疗法中单纯针刺治疗近视,耳穴贴压治疗近视,腹针治疗近视,针刺配合梅花针、针灸配合中药熏眼等针灸疗法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针灸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及改善眼压上也优于常规治疗;2.针灸治疗近视中常用穴位为: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和凤池,其中攒竹为最常用穴位。[攒竹-睛明-四白-太阳-鱼腰]、[攒竹-睛明-四白-太阳-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鱼腰]、[攒竹-睛明-太阳]、[睛明-四白]、[四白-太阳]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穴位配对;3.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是针灸治疗近视最常用的经络,[膀胱经-胃经-经外穴]、[膀胱经-胃经]、[膀胱经-胆经]、[膀胱经-经外穴]为医家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常用的经络配对;4.针灸治疗近视常用的位置为:眼周部和头面部;5.医家在运用针灸治疗近视时较为常用的近视分类是:假性近视、儿童近视和青少年近视。针灸治疗近视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3](2020)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前瞻性试验,以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口服通痹灵片为对照组,观察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生存质量影响,为中医综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提供临床证据,有利于中医药疗法在中泰两国乃至国际的推广与传播。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符合纳排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采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对照2组采用督脉排针法,对照3组采用口服通痹灵片,疗程均为4周,共28天。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AS患者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脊柱痛VAS评分、患者总体评价VAS评分(PGA)、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BASDAI)、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学指数(BASMI)、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等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2.统计: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2检验、方差分析(正态性分布)或秩和检验(非正态性分布),检验水准均设为α=0.05,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纳入自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及风湿科、泰国那空拉差是玛府直辖县呵叻大学附属荫达宁中医诊所符合标准的AS患者共132例,其中共脱落9例,有效病例为123例,其中治疗组31例,对照1组30例,对照2组32例,对照3组30例。2.基线4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实验室指标(ESR、CRP、TNF-α)、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脊柱痛VAS评分、病人总体评价(PGA)、BASFI评分、BASDAI评分、BASMI评分、ASQo L、等指标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后,4组均未出现临床痊愈,治疗组显效15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5%。对照1组显效2例,有效2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6.67%。对照2组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59.38%。对照3组显效0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4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1)红细胞沉降率(ESR)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ESR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2)C反应蛋白(CRP)方面,组内比较,4组CRP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治疗组治疗后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之间,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对比,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方面,组内比较,4组治疗前后TNF-α均有所下降,但在治疗期间均未降至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后与通痹灵片口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2组、对照3组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3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5.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1)在脊柱痛VAS评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3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病人总体评价(PGA)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6.AS相关量表评分方面(1)在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BASDA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功能指数(BASFI)方面、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测量学指数(BASMI)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对比发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通痹灵片口服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在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ASQo L)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督脉排针法针刺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督脉排针法针刺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方面四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在关节肿胀、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评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后进行对比,在缓解关节肿胀程度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改善腰脊活动受限、关节疼痛、肢体困重、腰膝酸软、发热汗出、中医证候积分总分方面,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与其余三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中,督脉排针能有效改善炎症指标ESR、CRP、TNF-α,其中对降低ESR水平疗效更为显着;可缓解脊柱及关节等躯体疼痛;能改善活动功能障碍。2.通痹灵片口服能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的水平,能有效改善活动功能障碍,且能有效缓解脊柱疼痛,但单纯口服通痹灵片对缓解躯体疼痛效果不明显。3.常规针刺在治疗AS中,针刺能有效降低炎症因子ESR、CRP、TNF-α,但与督脉排针相比,督脉排针法对降低ESR更明显,常规针刺对缓解疼痛、改善活动功能障碍疗效不显着。综上所述,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可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缓解关节肿胀疼痛等症状、改善AS患者活动功能;较单一疗法疗效更显着,能整体改善AS患者的症状、体征。该疗法操作安全性高,临床应用性广,患者经济负担小,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更有效地控制疾病进程、改善AS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郭从敬[4](2020)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超微针刀疗法是一种以小针刀疗法为基础派生而来的治疗手段,通过与传统针灸疗法对比,探讨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在上海市松江区九亭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治疗中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超微针刀组(治疗组)和常规针灸组(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超微针刀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疗法,两组均结合常规物理治疗,每周2次,持续1月。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结束治疗后三月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VAS)、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以及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进行评定,全部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显着度均设为0.05水平。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前两组间的VAS、NDI、JOA和NPQ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前、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的JOA评分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治疗后的VAS、NDI和NPQ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治疗后的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间的疗效对比,超微针刀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常规针灸组(90.0%),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间三月后随访的VAS、NDI和NPQ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的统计学意义(P<0.01);JOA评分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三月后与治疗后对比VAS、NPQ和NDI评分均有所升高,JOA评分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微针刀疗法和传统针灸疗法在改善颈椎病带来的疼痛、减轻颈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超微针刀治疗在远期疗效及症状改善上要优于常规针灸治疗。超微针刀治疗在颈椎病的康复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孟洁[5](2020)在《“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从临床观察的角度,通过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确定“调神止痛”针刺法的有效性,为临床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12月在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一科门诊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标准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照组(普通针刺),两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观察及疗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观察记录VAS评分表及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并进行疗效评定。所有数据均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共收集70例患者,最终完成66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分析后得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在VAS量表方面,两组在治疗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VAS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和普通针刺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的程度;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的评分较普通针刺评分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3.在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方面,两组在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组内比较,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评分均降低,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都可以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调神止痛”针刺法评分较普通针刺评分降低明显,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功能状态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4.在临床疗效方面,“调神止痛”针刺法的有效率为91.2%,普通针刺的有效率为78.1%,有统计学差异,说明“调神止痛”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结论:1.“调神止痛”针刺法与普通针刺均可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且“调神止痛”针刺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2.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中引入“神”,重视“神”对疼痛的影响,可以将“调神止痛”的理论应用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中,为临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方法,且简便易行,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吴烨族[6](2020)在《俯卧位旋颈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俯卧位旋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保守治疗进行比较。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厦门市中医院骨一科确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治疗四周,试验组予针刺联合俯卧位旋颈法,针刺于周一至周五进行,每周一三五于针刺后行俯卧位旋颈法。对照组予针刺联合局部肌肉放松手法,针刺于周一至周五进行,每周一三五于针刺后行局部肌肉放松手法。将两组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压顶试验引发疼痛分级、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检测、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对所得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年龄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前经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压顶试验引发疼痛分级:两组压顶试验引发的疼痛分级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正中神经和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检测: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5.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四周后临床疗效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试验组及对照组的治疗方法均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颈肩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通过对两组多个指标的比较,发现试验组治疗方法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方法。

杨婵[7](2020)在《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是通过观察循筋灸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程度和颈椎功能的改善,并与穴位悬灸法做对比,旨在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寻找一种疗效更加佳的艾灸方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100例,按首次来诊时间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循筋灸法)50例和对照组(穴位悬灸法)50例。两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7天为1疗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疗程后进行VAS疼痛量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评分(NPQ)、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并比较总体临床疗效。结果: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方面,两组间治疗前后VAS评分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循筋灸法能更好地缓解疼痛症状,疗效更加明显。在颈痛量表评分(NPQ)方面,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NPQ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之间NPQ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在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体征。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椎间孔挤压试验、感觉、肌力、腱反射和手的功能,但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差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治疗前后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工作和生活能力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说明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治疗颈肩部的疼痛与不适、上肢疼痛与麻木、手指疼痛与不适、工作和生活能力时明显优于穴位悬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65%,对照组为80.0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临床有效率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着,能明显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和功能,对疼痛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优于穴位悬灸法。

陈静[8](2020)在《管灸对面神经损伤家兔PI3K/Akt及PLC/PKC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管灸对面神经损伤家兔PI3K/Akt与PLC/PKC通路中相关信号转导分子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分子机制。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建立面神经压榨损伤动物模型。实验分两批次进行,每批次采用家兔32只,除取材检测外,其余操作两批次完全相同。用随机数字表法从32只家兔中抽取8只,纳入假手术组,余下家兔经压榨损伤法造模后,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管灸组、热疗组。造模成功5天后开始干预治疗,管灸组和热疗组分别在管灸器中加入艾绒、木炭进行灸治,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治疗。治疗结束后次日取材,第一批家兔采取灌注取材,用于免疫组化检测面神经及面神经核Bax、Bcl-2、GAP-43的表达。第二批家兔采取直接取材,用于ELISA、Western Blot检测家兔面神经PI3Kp85、Akt1/2/3、p-Akt1、PLC、p-PLC、DAG、PKCα、p-PKCα的表达。结果:1.对PI3K/Akt通路中信号转导分子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家兔面神经PI3Kp85、Akt1/2/3、p-Akt1蛋白表达较低(P<0.05或P<0.01);管灸组家兔面神经PI3Kp85、Akt1/2/3、p-Akt1蛋白表达增高(P<0.01);热疗组家兔面神经PI3Kp85、Akt1/2/3、p-Akt1蛋白表达增高(P<0.05或P<0.01)。2.对PLC/PKC通路中信号转导分子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家兔面神经DAG浓度较低(P<0.05),p-PKCα蛋白表达较高(P<0.01);PLC、p-PLC、PKCα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管灸组家兔面神经p-PLC、PKC、p-PKCα蛋白表达及DAG浓度增高(P<0.05或P<0.01),PLC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热疗组家兔面神经PKCα蛋白表达增高(P<0.01),其余上述指标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3.对神经修复再生相关效应分子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家兔面神经Bax蛋白表达较低(P<0.05),面神经核Bax、Bcl-2、GAP-43及面神经Bcl-2、GAP-43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管灸组家兔面神经核及面神经Bcl-2、GAP-43蛋白表达增高(P<0.05),面神经核及面神经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热疗组家兔面神经核及面神经上述指标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模型组PI3Kp85、Akt1/2/3、p-Akt1蛋白表达及DAG浓度较假手术组增高,提示家兔面神经损伤对PI3K/Akt及PLC/PKC通路的信号转导有一定增强作用,从而促进机体的自我修复。2.热疗组PI3Kp85、Akt1/2/3、p-Akt1、PKCα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增高,提示热疗可通过增强PI3K/Akt及PLC/PKC通路信号转导,从而促进损伤面神经的修复再生。3.管灸组PI3Kp85、Akt1/2/3、p-Akt1、p-PLC、DAG、PKCα、p-PKCα及效应因子Bcl-2、GAP-43的表达较模型组增高,提示管灸治疗可通过增强PI3K/Akt及PLC/PKC通路信号转导,从而促进损伤面神经的修复再生。4.管灸较热疗的作用更广泛,趋势更强。因此可认为管灸的治疗作用优于热疗。

赵静如[9](2020)在《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视疲劳症状调查、干眼相关检查、调节集合功能的检测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等检测,观察并客观评价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理,探索颈部治疗的可行性及有效性,为临床推广防治视疲劳提供参考依据。2总结导师中医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的临床经验。方法:1临床研究:(1)分组: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其中失访3例)中青年视疲劳患者随机分入眼部推拿组38例,颈部推拿组39例,疏经推拿组40例。(2)治疗:眼部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颈部推拿组进行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疏经推拿组进行眼部推拿、颈部推拿及耳穴压豆治疗(即疏经推拿组为前两组方法的联合治疗),治疗均为2次/周,共治疗2周。(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治疗前三组患者均行验光、眼压、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眼底等眼科常规检查,并行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集合功能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分析以及填写问卷进行症状评分。共治疗2周,在最后一次治疗结束后当天再次行上述所有检查,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主要观察指标:视疲劳症状评分、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次要观察指标:干眼相关检查、隐斜检查、调节功能检查、集合功能检查、血流动力学参数。(4)随访:治疗结束后进行2周随访,每周进行一次症状评分,观察治疗效果的持续性。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通过三年的理论和跟师学习,系统总结导师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的理论创新和临床经验。结果:1临床研究:1.1一般资料情况:本研究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效球镜度、治疗前三个月平均每日用眼时间等方面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本研究中阳性率50%以上的视疲劳相关症状有:不耐久视(78.6%),眼干涩(77.8%),眼酸(76.1%),眼胀(76.1%),颈肩痛(72.6%),身体倦怠(69.2%),焦虑、烦躁(58.1%),眼眶疼痛(50.4%)。1.2治疗期疗效:(1)视疲劳症状评价:眼部推拿组总有效率65.8%,颈部推拿组总有效率53.8%,疏经推拿组总有效率95.0%,三组间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三组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日视疲劳次数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症状积分、久视疲劳时间疏经推拿组改善程度优于眼部推拿组和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日视疲劳次数无显着差异(P>0.05)。(2)最佳矫正视力评分:治疗后三组最佳矫正视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3)干眼相关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眼部推拿组和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三组治疗前、后角膜荧光素染色分值均无显着差异(P>0.05)。(4)隐斜检查:治疗后三组远距离水平隐斜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近距离水平隐斜度数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颈部推拿组无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近距离水平隐斜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颈部推拿组(P<0.05)。(5)调节功能检查:调节幅度、双眼/单眼调节灵敏度: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调节反应: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调节滞后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颈部推拿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治疗后三组间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但事后多重比较中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正、负相对性调节:治疗后疏经推拿组正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正相对性调节疏经推拿组高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负相对性调节较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6)集合功能检查: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集合近点缩短、AC/A增加(P<0.05),颈部推拿组集合近点、AC/A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眼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集合近点小于颈部推拿组(P<0.05)。治疗后三组间AC/A无显着差异(P>0.05)。(7)血流动力学参数:睫状前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高于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nd diastolic velocity,EDV):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三组间改善程度为疏经推拿组>颈部推拿组>眼部推拿组(P<0.05)。睫状前动脉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治疗后三组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疏经推拿组低于眼部推拿组、颈部推拿组(P<0.05)。眼动脉PSV、EDV、RI: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眼部推拿组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颈部推拿组、疏经推拿组优于眼部推拿组(P<0.05)。1.3随访期症状积分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治疗后、随访1周、随访2周的症状积分。随访期三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组间存在交互作用(P<0.05),说明随访期间组间存在差异,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随访第2周与治疗前相比三组症状积分仍都低于治疗前(P<0.05)。1.4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调节幅度、单眼调节灵敏度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调节反应的变化与睫状前动脉PSV、EDV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睫状前动脉PSV、EDV改善越明显,患者的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越明显。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变化与调节幅度的变化呈强正相关(P<0.05),与调节灵敏度的变化呈中等正相关(P<0.05),与调节反应的变化不相关(P>0.05)。治疗后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改善程度越大,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越明显。2导师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干眼症病因复杂,目前临床治疗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泪液的质和量,因而远期治疗效果不佳。导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眼科工作近40年,以促进泪腺主动分泌泪液、恢复和维持泪膜的稳定性为治疗原则,尽可能减少药物对眼表的损伤,善于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症,在眼周进行中药雾化熏蒸或灸疗,使药物通过相关的经络穴位吸收,发挥循经效应,更有利于药物的充分利用,疗效显着,且安全无副作用,临床应用广泛。结论:1疏经推拿法能显着改善视疲劳患者的症状,比单独眼部推拿、颈部推拿有效率更高。2颈部推拿可改善颈部筋骨拘挛,使气血通畅上注濡养于目,通过改善眼动脉和睫状前动脉的血流灌注,对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敏度的改善起到一定的帮助,从而使视疲劳症状得到改善。颈部推拿对于伴有颈肩痛、头晕头痛等症状的视疲劳患者存在治疗优势。3眼部和颈部推拿改善视疲劳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眼部的血流灌注情况的改善有关,睫状前动脉血流的改善为睫状肌功能的恢复提供了基础,睫状肌功能的恢复引起调节功能的改善,最终改善视疲劳的症状。两种推拿手法的联合使用会加强血流改善的效果。4中医外治法治疗干眼疗效可靠,导师自拟中药方雾化熏蒸和局部灸疗治疗干眼经验丰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王雅梅[10](2020)在《针刺热敏穴治疗阳虚体质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阳虚体质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热敏选穴针刺和常规取穴针刺治疗阳虚体质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将70例阳虚体质失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采用热敏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取穴针刺治疗,每日一次,一周5次,一周为一个疗程,共4个疗程。以PSQI、ISI、SAS、SDS及阳虚体质亚量表评分为观察指标,治疗结束1月后进行随访并记录PSQI评分。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23%、81.25%。2.PSQI积分:治疗后两组PSQI总分及各因子积分均下降(P<0.01),治疗组在改善PSQI总分和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时两组PSQI总分均无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PSQI总分优于对照组(P<0.05)。3.阳虚体质亚量表评分:治疗后阳虚体质亚量表评分均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ISI积分:治疗后ISI总分均下降(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SAS、SDS标准分:治疗后两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均下降(P<0.01),两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热敏选穴针刺和常规取穴针刺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阳虚体质失眠者的睡眠及焦虑抑郁情况。2、与常规取穴针刺比较,热敏选穴针刺治疗阳虚体质失眠者取穴更少,疗效及远期效应更好,主要表现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障碍、睡眠时间、日间功能障碍方面疗效更佳。

二、排针刺灸法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排针刺灸法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源流探析
    1.眩晕的病名沿革
    2.眩晕的病因病机沿革
    3.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发展源流
        3.1 针刺
        3.2 灸法
        3.3 放血疗法
        3.4 刮痧疗法
        3.5 烙法
        3.6 经鼻疗法
        3.7 中药熏洗法
        3.8 中药外敷法
        3.9 膏摩疗法
        3.10 点药法
        3.11 药枕疗法
        3.12 涂法
        3.13 含漱法
    4.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
        1.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
    2.结果
        2.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结果
        2.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结果
    3.讨论
        3.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3.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4.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的理论依据
        4.1 经络理论
        4.2 脏腑官窍理论
        4.3 全息理论
        4.4 中药气味归经理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3.讨论
        3.1 有效性
        3.2 安全性
        3.3 局限性
        3.4 异质性
        3.5 盲法
        3.6 偏倚
        3.7 声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
    检索策略
    参考书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 近视的中医学渊源
    1.2 近视的病因病机
    1.3 近视的中医治疗
        1.3.1 针刺治疗近视
        1.3.2 艾灸治疗近视
        1.3.3 耳穴贴压治疗近视
        1.3.4 推拿治疗近视
        1.3.5 中药治疗近视
        1.3.6 梅花针治疗近视
    1.4 针灸治疗近视的机制
第二部分 西医对近视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近视的定义与分类
    2.2 近视的病因与危险因素
        2.2.1 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
        2.2.2 眼部调节功能因素
        2.2.3 其他危险因素
    2.3 近视的发病机制
    2.4 近视的西医治疗
        2.4.1 配镜治疗
        2.4.2 药物治疗
        2.4.3 常规治疗
        2.4.4 手术矫正
第三部分 针灸治疗近视的文献系统评价
    3.1 纳入标准
        3.1.1 文献类型
        3.1.2 研究对象
        3.1.3 干预措施
        3.1.4 语言
    3.2 排除标准
        3.2.1 文献类别
        3.2.2 文献内容
    3.3 文献检索
        3.3.1 文献检索用数据库
        3.3.2 检索时间
    3.4 结局指标
    3.5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3.5.1 文献筛选
        3.5.2 记录文献数据
    3.6 文献质量评价
    3.7 统计学方法
    3.8 敏感性的评价
    3.9 发表偏倚的评价
    3.10 结果
        3.10.1 文献筛选情况
        3.10.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3.10.3 干预措施特征
        3.10.4 结局指标特征
        3.10.5 文献的质量评估
        3.10.6 疗效评价
    3.11 讨论
        3.11.1 文献一般情况
        3.11.2 临床疗效
        3.11.3 不良反应
        3.11.4 治疗近视有效的针灸方法
        3.11.5 本次研究的局限性
        3.11.6 结论
        3.11.7 创新点
        3.11.8 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第四部分 基于偏序结构图方法的针灸治疗近视用穴规律研究
    4.1 知识图谱与偏序结构图
    4.2 文献纳入
        4.2.1 纳入标准
        4.2.2 排除标准
        4.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结果
    4.4 讨论
        4.4.1 小结
        4.4.2 从中医药传统理论解释结果
        4.4.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3)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强直性脊柱炎的西医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1 定义
        1.1.2 流行病学
        1.1.3 自然病程
        1.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1.1.5 病理变化
        1.1.6 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
        1.1.7 诊断标准
        1.1.8 活动性评价
        1.1.9 西医治疗
    1.2 中医学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1 病因病机
        1.2.2 现代中医家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认识
        1.2.3 辨证论治
        1.2.4 中医药疗法
    1.3 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AS研究依据
        1.3.1 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机理研究
        1.3.2 督脉排针刺法的选择依据
        1.3.3 通痹灵片对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
        1.3.4 针药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1.4 小结与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病例来源
    2.2 病例选择标准
        2.2.1 西医诊断标准
        2.2.2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2.3 纳入标准
        2.2.4 排除标准
        2.2.5 剔除标准
        2.2.6 脱落标准
    2.3 分组方法
        2.3.1 样本量
        2.3.2 随机化
        2.3.3 对照
        2.3.4 盲法
    2.4 治疗方案
        2.4.1 治疗耗材
        2.4.2 治疗组(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组)
        2.4.3 对照1 组(常规针刺联合通痹灵片组)
        2.4.4 对照2 组(督脉排针法组)
        2.4.5 对照3 组(通痹灵片组)
        2.4.6 疗程
    2.5 异常情况预防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观察时间
    2.8 不良事件及处理
        2.8.1 针刺不良事件及处理
        2.8.2 药物不良事件及处理
    2.9 疗效评价标准
    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2.11 临床研究的流程图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情况
    3.2 一般资料分析
    3.3 实验室检查指标
        3.3.1 治疗前检查指标基线比较
        3.3.2 血沉
        3.3.3 C反应蛋白
        3.3.4 肿瘤坏死因子-α
    3.4 中医证候积分
    3.5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
        3.5.1 治疗前评分基线比较
        3.5.2 脊柱痛VAS评分
        3.5.3 病人总体评价
    3.6 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性指数、功能指数、测量学指数
        3.6.1 治疗前评分指数基线比较
        3.6.2 疾病活动性指数
        3.6.3 功能指数
        3.6.4 测量学指数
    3.7 强直性脊柱炎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3.8 临床疗效评价
    3.9 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强直性脊柱炎旳病因病机
    4.2 督脉排针法的规律及治疗作用
        4.2.1 督脉排针法学术背景简介
        4.2.2 学术内涵
    4.3 通痹灵片的组方、配伍规律及治疗作用
        4.3.1 通痹灵片的方义
        4.3.2 药对配伍
    4.4 结局指标选择
        4.4.1 实验室检查指标选择
        4.4.2 量表选择
    4.5 结果分析
        4.5.1 实验室检查指标方面
        4.5.2 中医证候积分方面
        4.5.3 脊柱痛VAS与病人总体评价方面
        4.5.4 AS相关量表指标方面
    4.6 结果讨论
    4.7 研究的创新性
    4.8 不足与展望
    4.9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4)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文献综述
    2.1 颈椎病的诊断和一般疗法
        2.1.1 颈椎病的诊断
        2.1.2 颈椎病的一般疗法
    2.2 超微针刀疗法的特点与作用机制
        2.2.1 超微针刀疗法特点
        2.2.2 超微针刀的作用机制
    2.3 肌筋膜链理论与超微针刀疗法
    2.4 超微针刀在治疗颈椎病中的应用
        2.4.1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2.4.2 超微针刀结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颈椎病
    2.5 小结
3.研究对象
    3.1 诊断标准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病例剔除标准
4.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临床研究
        4.2.1 入组情况
        4.2.2 实验前准备
        4.2.3 实验器材
        4.2.4 治疗方法
        4.2.5 疗效评价方法
        4.2.6 实验操作流程
        4.2.7 不良反应记录与处理
        4.2.8 质量控制
        4.2.9 统计学方法
        4.2.10 实验流程图
5.研究结果
    5.1 两组间受试者一般资料对比
    5.2 两组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VAS)对比
    5.3 两组组间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比
    5.4 两组间日本骨科学会(JOA)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量表评分对比
    5.5 两组间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对比
    5.6 两组间临床疗效对比
    5.7 两组间VAS、NDI、NPQ、JOA治疗后和三月后随访评分对比
    5.8 安全性分析
6.讨论
    6.1 超微针刀治疗的有效性分析
        6.1.1 颈椎病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6.1.2 VAS评分分析
        6.1.3 NDI评分分析
        6.1.4 JOA评分分析
        6.1.5 NPQ评分分析
        6.1.6 临床疗效分析
        6.1.7 治疗后和三月后的VAS、NDI、NPQ、JOA评分比较分析
    6.2 研究意义的探讨
        6.2.1 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2 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6.2.3 超微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7.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5)“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及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定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根型颈椎病20分法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析
        3.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1.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名的认识
        1.2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2.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及治疗
        2.1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
    3.“调神止痛”针刺法的理论依据
        3.1 “调神”何以“止痛”?
        3.2 重视“以神调神”,将“以神调神”与“以针调神”相结合
        3.3 选穴依据
    4.“调神止痛”针刺法对 CSR 临床症状的改善
    5.“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 CSR 的优势
    6.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致谢
作者简介

(6)俯卧位旋颈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1.4 一般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3 观察疗效指标
        3.1 观察时间
        3.2 观察项目
    4 不良反应
    5 统计学分析
结果分析
    1 基线比较
    2 观察结果
        2.1 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2.2 压顶试验引发的疼痛程度分级比较
        2.3 正中神经、尺神经F波传导速度比较
        2.4 临床疗效比较
    3 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讨论和分析
    1 祖国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局部刺激和压迫因素
        2.2 颈椎的不稳定
        2.3 血流动力学因素
        2.4 免疫学说
    3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3.1 针刺治疗
        3.2 灸法治疗
        3.3 手法治疗
        3.4 牵引治疗
        3.5 针刀治疗
        3.6 练功注射
        3.7 心理干预
        3.8 综合治疗
    4 中医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讨论
    5 俯卧位旋颈法与其他颈椎整复手法的比较
        5.1 俯卧位旋颈法与坐位颈椎斜板手法的比较
        5.2 俯卧位旋颈法与其它手法的比较
    6 针刺联合俯卧位旋颈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6.1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6.2 压顶试验引发的疼痛评分
        6.3 F波传导速度
        6.4 临床疗效
        6.5 疗效差异分析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和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疾病诊断标准
        1.3 观察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意外情况的处理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病例基本情况
    2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衡性的比较和分析
        2.1 一般资料对比
        2.2 两组病情程度比较
    3 各组内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情况
        3.2 治疗前后NPQ评分比较
        3.3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4 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研究意义
    2 经筋理论
        2.1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
        2.2 十二经筋的功能特点
        2.3 经筋病
        2.4 经筋疗法
    3 治疗方案分析
        3.1 治疗经筋的选择
        3.2 治疗部位的选择
        3.3 治疗方法的选择
    4 颈部经筋与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理的联系
    5 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机理探讨
        5.1 中医方面
        5.2 现代医学方面
    6 结果分析
    7 循筋灸法与穴位悬灸法的异同及优势
    8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疼痛视觉模拟法评分(VAS评分)
附录B Northwick Park 颈痛量表(NPQ)
附录C 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
附录D 随机数字表
附录E 知情同意书
综述 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管灸对面神经损伤家兔PI3K/Akt及PLC/PKC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1 实验动物和器材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器材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动物造模
    2.3 干预措施
    2.4 观测指标
        2.4.1 家兔一般情况观察
        2.4.2 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转导分子的检测
        2.4.3 神经修复再生相关效应分子的检测
    2.5 取材检测
        2.5.1 取材方法
        2.5.2 Elisa法
        2.5.3 Western Blot法
        2.5.4 免疫组化ABC法
    2.6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术后家兔一般情况观察
    3.2 管灸对PI3K/Akt信号通路关键信号转导分子的影响
        3.2.1 对家兔面神经PI3Kp85蛋白的表达
        3.2.2 对家兔面神经Akt1/2/3、p-Akt1 蛋白的表达
    3.3 管灸对PLC/PKC信号通路关键信号转导分子的影响
        3.3.1 对家兔面神经PLC、p-PLC蛋白浓度的影响
        3.3.2 对家兔面神经DAG浓度的影响
        3.3.3 对家兔面神经PKCα、p-PKCα蛋白的表达
    3.4 管灸对家兔损伤面神经修复相关效应因子的影响
        3.4.1 对家兔面神经核及面神经Bax蛋白的表达
        3.4.2 对家兔面神经核及面神经Bcl-2蛋白的表达
        3.4.3 对家兔面神经核及面神经GAP-43蛋白的表达
讨论部分
    1 周围性面瘫的概况
        1.1 传统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 灸法在周围性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2.1 灸法治疗面瘫的古代文献记载
        2.2 灸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理论基础
        2.2.1 针对病机施治
        2.2.2 弥补针刺治疗之不足
    3 管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势
        3.1 直达病所施治
        3.2 经耳通调经络气血
    4 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的选择
    5 管灸对面神经压榨损伤家兔的治疗作用
    6 管灸对面神经损伤家兔PI3K/Akt及 PLC/PKC通路的影响
        6.1 对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6.1.1 PI3K/Akt信号通路在神经修复再生中的作用
        6.1.2 对PI3K/Akt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
        6.2 对PLC/PKC信号通路的影响
        6.2.1 PLC/PKC信号通路与细胞凋亡
        6.2.2 对PLC/PKC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的影响
        6.3 对神经修复再生相关效应因子的影响
        6.3.1 对细胞凋亡因子Bax、Bcl-2 的影响
        6.3.2 对GAP-43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管灸的源流及现代临床运用
    参考文献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视疲劳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1 相关流行病学研究
        2 视疲劳的临床表现
        3 视疲劳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4 中医对视疲劳的认识
        5 视疲劳的治疗
        6 视疲劳的中医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近视患者调节和集合状态的研究进展
        1 近视眼的调节功能
        2 近视眼的集合功能
        3 近视眼的AC/A比值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
    前言
    研究对象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研究方法
        1 样本量估算
        2 随机分组
        3 入组
        4 治疗方法
        5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6 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结果
        2 治疗期疗效比较
        3 随访期比较
        4 相关性结果
    讨论
        1 一般资料结果分析
        2 主要疗效结果分析
        3 干眼疗效分析
        4 调节和集合功能疗效分析
        5 血流动力学参数疗效分析
        6 疏经推拿法治疗手法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临床经验总结
    前言
    1 干眼症的定义、临床表现和发病因素
    2 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
    3 干眼的病因病机
    4 干眼的常用治疗方法
    5 金明教授外治法治疗视频终端综合征相关干眼经验
        5.1 药熏法治疗干眼症
        5.2 灸熏法治疗干眼症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视疲劳症状评分表
    附录2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表
    附录3 眼科检查记录表
    附录4 彩色多普勒血流频谱图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针刺热敏穴治疗阳虚体质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方法
        2.3 盲法设计
        2.4 技术路线图
        2.5 治疗方案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价标准
        2.8 依从性评价
        2.9 安全性评价
        2.10 不良事故的处理方法
        2.11 伦理学原则
        2.12 数据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病例完成情况
        3.2 基线分析
        3.3 治疗结果
        3.4 随访
        3.5 依从性评价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1.1 失眠的定义及影响
        1.2 失眠的发病机制
        1.3 西医对失眠的治疗
    2.中医学对失眠的研究概况
        2.1 中医学对失眠的概述
        2.2 失眠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
    3 阳虚体质与失眠的联系
        3.1 偏颇体质是失眠的危险因素
        3.2 阳虚体质为失眠患者的常见体质之一
    4 立论依据
        4.1 热敏穴的选择
        4.2 热敏穴的应用
        4.3 针刺的选择
        4.4 穴位的选择
        4.5 观察指标的选择
    5 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5.1 总有效率分析
        5.2 PSQI和 ISI分析
        5.3 阳虚体质积分分析
        5.4 SAS、SDS分析
        5.5 后续效应分析
结论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2:相关量表
    附件3: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排针刺灸法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D]. 鞠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针灸治疗近视的系统评价与用穴规律研究[D]. 林汉瑜(Lam Hon Yu).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督脉排针法联合通痹灵片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D]. 赖德培(Thanakorn Theerakarunwo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超微针刀疗法在颈椎病康复中的疗效研究[D]. 郭从敬.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5]“调神止痛”针刺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孟洁.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俯卧位旋颈法联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烨族.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7]循筋灸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D]. 杨婵.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管灸对面神经损伤家兔PI3K/Akt及PLC/PKC信号通路的影响[D]. 陈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疏经推拿法改善中青年视疲劳的应用研究[D]. 赵静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针刺热敏穴治疗阳虚体质失眠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雅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行针灸治疗颈椎病86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