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诺科技公告配股提示

菜诺科技公告配股提示

一、凯诺科技公告配股提示(论文文献综述)

王颖颖[1](2018)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赎回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可转债的赎回条款理论上有利于保障发行方的利益,但可转债赎回的相关效应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及其赎回进行分析,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赎回的主要制度、条款设计特点和赎回实施现状进行了研究;其次,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对可转债赎回短期效应进行研究,采用对照组收益率法对长期效应进行研究;第三,利用双重差分模型与多元回归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赎回的短期和长期股价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可转债赎回的短期和长期股价效应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研究结论:事件CAR检验结果显示,可转债赎回对发行方CAR产生显着影响的概率为84.15%,可转债赎回对CAR产生显着效应的概率要大于一般概率,且方向为负。财务杠杆的运用有助于放大企业的市场价值,此时,发行方的可转债赎回行为提高了发行方二级市场标的股票的价格。企业较高的成长性意味着企业面临的风险敞口较大,导致投资者对企业未来发展持消极态度。此时,发行方的可转债赎回行为降低了发行方二级市场标的股票的价格。发行方盈利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此时,发行方的可转债赎回行为提高了发行方二级市场标的股票的价格。发行方的现金流越充足,其面临的持续性经营风险越低,投资者对企业的预期也就越高。此时,发行方的可转债赎回行为提高了二级市场标的股票的价格。就可转债赎回股价效应的影响因素而言,发行方相关的影响因素(财务杠杆、股权结构、发行方的成长性、现金流运用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长期股价效应要大于短期;可转债特征相关影响因素(价格压力、赎回提示期长短、虚值赎回概率)的短期股价效应要大于长期。通过本文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丰富国内相关论题的研究;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正确应对可转债赎回,在赎回时机选择和信息披露、设置合理赎回期限及动态赎回价格机制等方面是有重要意义的。

彭三波[2](2014)在《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对股价影响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金融市场已经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一直在不断地完善、规范,为经济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金融市场作为一个投资和融资的集中地,它的完善将带动投资和融资行为的规范。对于上市公司而言,融资的手段存在多种,其中最为常见的有配股、增发、债务融资方式。理论上,债务筹资要优于配股筹资,但我国一些上市公司很难直接从银行或者债权人处获得资金,从而选择了比较容易的配股筹资,故而在本世纪初上市公司盛行配股融资。从1993年发展到现在,金融市场中配股仍是一种“热门”的融资方式。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配股行为影响股利的分配、产生资产的流失和大股东侵蚀小股东权益等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得出配股行为对股价产生负面冲击的结论。但是,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配股融资行为逐渐规范化、严格化,2005年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环境下,配股行为是否对于股价还是产生负面影响,是广大投资者关心的焦点。因此探讨配股行为是否影响股价,呈现什么趋势等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国内外学者对于配股融资的股价公告效应研究的结果一致为负向作用。一些国内学者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为研究背景,发现股价公告效应有可能为正向作用,2005年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也完善了股权制度,这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国内外配股融资理论为基础,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配股融资问题的各种研究,实证分析配股行为的股价公告效应以及股价的影响因素。选取2003~2004和2006~2013年间的101家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分析,利用SPSS和EXCEL软件进行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为:(1)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配股圈钱的问题,从而使得配股后的股价呈现出稳定甚至上涨的趋势。(2)除了配股行为会影响到股价的变动,非流通股股东是否配股以及股市的走向也是影响个股股价变动的两个重要因素。与国内的研究结果相比,本研究存在以下见解:第一,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以国内外配股融资理论为基础,从配股的动机着手,分析目前我国配股融资的现状,采用事件研究法对于2003~2013之间进行配股的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得出配股行为会对股价产生公告效应并且对于影响个股走向的因素进行分析。第二,增加研究对象。虽然国内有对股价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成果,但研究对象还存在着遗漏,需要补充研究对象。考虑非流通股股东是否配股以及市场行情对于股价存在影响有着重要意义。第三,得出新结论。配股融资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企业配股的目的是什么、募集的资金投资什么、股权分置改革对配股是否产生影响、配股的股价公告效用如何,这些对于企业的融资以及股权分置改革都有很现实的意义。得出股权分置改革的成效以及配股的股价公告效应的新结论,值得借鉴。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不足:样本数据遗漏以及未考虑到行业对于股价的影响。

任荣[3](2013)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公司并购是企业控制权转移和产权交易的重要形式,公司治理则是解决企业内外部诸多利益相关者利益冲突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由于公司并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也被认为是一种公司治理的外部机制。长期以来,许多学者对公司并购中相关的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公司并购既可能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也可能导致公司治理水平下降。我国目前正处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监管机构的监督能力还有待提高,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股权过分集中和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并购已经异化成为相关利益主体攫取私利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不仅普遍存在股权转让价格过低、上市公司资金被挪用等现象,而且还存在信息泄露、价格操纵和内幕交易问题,能否通过公司并购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令人质疑。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将对我国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和内幕交易的运行机理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并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进行评估。为了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本文根据股权结构、股东权利、董事会、监事会与高管层的结构与运行机制、企业高管个人情况、企业薪酬与激励制度、信息披露、利益相关者等7个方面的30个指标,构建了一套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据此,本文选取了 1999-2012年我国股票市场发生的1119次公司并购事件涉及的样本公司,及该期间内未发生公司并购的2709家规模和行业匹配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样本。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了每个样本公司在公司并购发生前1年(T-1期)到公司并购发生后2年(T+2期)期间公司治理的综合因子得分。为了验证本文构建的公司治理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进一步对不同类别研究样本的公司治理综合因子得分进行了比较和检验。我们发现:1)在并购之前,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均大大低于非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且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最低。这表明并购一般发生在公司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明显高于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越低,越有可能成为公司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通过股权转移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是公司并购的动因之一;2)并购发生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均得到了显着提高,且并购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大大超过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但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仍然低于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这表明,公司并购能够显着提高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能够有效缓解股东和管理者的委托代理冲突。通过并购,并购公司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得到了有效解决,而目标企业中各利益相关者的矛盾冲突虽然得到了缓解,但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因此,目标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始终低于非并购企业和并购企业;3)在样本公司并购发生前1年(T-1期)至发生后第2年(T+2期)期间,与并购企业和目标企业相比,非并购公司的公司治理水平增长缓慢。本文研究了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首先,我们通过案例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确实存在,并对不同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方式进行了剖析。其次,我们在LLSV模型基础上,建立了并购公司、目标公司、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市场监管者之间的博弈模型,并对它们在并购中的博弈行为进行研究,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剖析。本文的研究发现:并购双方企业的控股股东不但有可能在公司并购中采取非合谋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而且还可能通过合谋方式共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当控股股东采取非合谋方式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时,目标企业的控股股东通过在协议转让中溢价出让控制权的方式,能够获得超过其持股比例的私人利益。而并购企业的控股股东为了扩大自己控制权,不惜牺牲中小股东利益,用溢价方式获得目标企业的股权,致使股权转让价格高于流通股价格。当控股股东合谋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时,他们合谋压低股权转让价格,利用远低于流通股价格的股权转让价格,达到牟取控制权私利之目的。在并购企业控股股东和目标企业中小股东的博弈中,如果目标企业中小股东的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的价格越高。在中小股东和市场监管者面对控股股东侵占行为的监管博弈中,控股股东为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考虑其侵占行为被市场监管者查处的概率;面对控股股东侵占,为了降低成本,中小股东宁愿选择用脚投票的方式,而不愿采取直接监督、举报与上诉等方式进行抵抗;由于受到监管成本的约束,为提高监管效率,市场监管者需要综合考虑控股股东侵占行为产生的概率,侵占行为对中小股东伤害的程度,及对侵占行为查出的成本,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了验证本文所得的上述理论,本文选取1999-2012年我国股票市场发生公司并购,且具有完整数据的231家目标企业,以及636家规模匹配的非并购企业作为参照样本,对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具有较高的价格折扣,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价格明显超过了同类非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价格。实证结果还表明,对并购双方企业而言,公司并购的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价格越高,而对同类非并购企业而言,股权转让比例越低,股权转让价格越低。上述实证结果较好地支持了本文博弈分析导出的理论结果。本文还研究了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问题。本文对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进行了经济学分析,结果发现,信息不对称,相关利益主体争夺超额收益,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是公司并购中滋生内幕交易的主要原因;而强化法律法规惩处能够有效约束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1993-2013年公司并购中证监会和人民法院查处的内幕交易案件为研究对象,利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并购信息公告日之前,样本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率显着大于零,其超额换手率和超额成交量迅速增加。这充分证实了信息不对称,攫取超额收益确实是我国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特征。此外,本文根据我国股票市场法治环境的特征,将我国股票市场法治环境按时间分为两段,其中2010年以前的法治环境较差,2010年至今法律环境较好。然后我们将公司并购公告目前后不同时间段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作为因变量,以企业资产规模和内幕交易发生时间等相关变量作为自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法律环境越差公告目前后的累计超额收益率越高,信息披露质量越差,反之亦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公司并购中对中小股东保护法律法规,以及对内幕交易的监管措施,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和中国的实际情况,本文就如何抑制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如何完善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加强监管执法力度,发挥投资者的监督作用,建立和完善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建议对完善公司并购中法律法规和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对市场监管者的监管水平,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研究不仅充实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为抑制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和内幕交易行为,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水平,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俞皓[4](2012)在《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证券市场已逐步成为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的重要渠道。作为上市公司融资手段之一的可转换债券在我国已出现近20年的时间,发展的十分地迅速,已经成为上市公司一种不可忽视的融资手段。与国外丰富的理论文献和实证结果相比较,国内针对可转换债券发行公告效应的研究还略显不足,这正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本文首先对国外学者针对上市公司再融资公告效应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以2001年4月至2011年4月间,在我国证券市场上发行过的92只可转债作为样本,以上市公司首次公告可转债发行预案日为事件日,采用事件研究的方法,用市场调整模型计算得到的异常收益率来衡量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通过对公告日平均异常收益率的统计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公告发行可转债的公告效应小于零,也就是说公告发行可转债对市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以事件日当天的异常收益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公司财务杠杆、发行相对规模、每股收益等财务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对我国市场上可转债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较有意义的结论。最后对我国可转债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潘玉军[5](2012)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基于利益主体博弈视角》文中研究指明股利政策与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共同构成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三大决策,股利政策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未来财务决策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国的股票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相关的配套制度已经基本建立,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国内外对股利政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和成因进行系统分析。以博弈模型为主要分析工具,通过考察不同市场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建立他们之间的博弈模型,求解他们博弈的最终均衡策略,进而找出影响策略的政策和市场因素;通过研究外部监管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给出实施监管政策的理论依据和若干具体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之处:第一,对国内外已有的股利理论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第二,将博弈模型作为分析工具引入股利政策研究,建立了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博弈支付矩阵,全面系统的分析了主体间博弈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第三,结合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四,通过分析得出股利政策是各利益相关方博弈均衡的结果,指出上市公司应该实行适度的股利分配政策,并提出建立多元化股权结构和市场化监督体系不仅有助于减少不规范分配现象,而且会大大降低监管机构的监管成本。

姚睿[6](2010)在《财务重述的信息含量研究 ——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认为近年来上市公司发布财务重述的现象日趋频繁,从众所周知的WorldCom、Qwest、Tyco到大量无以名记的各种小上市公司。这一日趋频繁和普遍的现象引起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2002-2009年发布年报补充及更正公告的1693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首先按照是否被强制要求发布财务重述公告,将样本分为主动型和监管型两类,然后从信息观的角度,运用事件研究法,分别研究两种类型的财务重述公告的信息含量。研究发现,从短期反应看市场对于主动型的财务重述公告有正向的反应,而对于监管型的财务重述公告则有负向的市场反应。从长期反应看,市场同样能够识别主动型的财务重述样本和监管型的财务重述样本,主动型的样本会在财务重述公告发布之后升高盈余反应系数,而监管型的盈余反应系数则会在财务重述公告发布之后降低。

刘薇[7](2009)在《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可转换债券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在国际资本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最新融资结构理论为依据,以中国上市公司为对象,从融资结构入手,在分析上市公司融资行为、融资结构的基础上,寻找影响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探索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途径,实现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本文对中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具有的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可转债融资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研究进展。本文的主要创新性工作如下:第一,针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与运行环境与西方发达的资本市场有很大差异,论文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可转债融资选择问题展开研究,研究成果既可为发行人合理选择可转债融资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也可为监管制度和政策的改进提供重要的参考,从而有利于我国可转债市场的发展。第二,为我国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融资和优化资本结构提供了思路。在可转债正式成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方式之前,上市公司只能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再融资,这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具有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本文引入可转换债券融资这一方式,同时将可转债融资与增发股票融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可转债融资优化资本结构。第三,从静态权衡理论出发,本文采用Excel和SPSS16.0软件来分析数据,主要采用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Wilcox on Z检验以及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研究可转债融资与增发股票两种方式是否满足静态权衡理论。考察了可转换债券与增发股票融资在税收利益和财务危机方面以及公司规模方面存在的差异。实证研究表明,与增发股票相比,资产规模较小、净资产收益率较低、非债务税盾较少、收益波动较大、资产负债率较低的公司倾向于选择可转债融资来达到最优资本结构。研究发现,基于静态权衡理论的税收利益假设和财务危机假设在解释可转债和增发股票公司财务特征的差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上市公司通过对可转债和增发股票融资方式的选择,实现了向公司最优资本结构调整的目的,这就对静态权衡理论给出了一个基于中国数据的支持性研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上市公司乃至非上市公司利用可转债债券融资,达到最优资本结构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宇[8](2009)在《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研究》文中提出资本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能够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很多上市公司都通过再融资获得了持续发展的机会,然而近些年来,许多上市公司在成功募资后却随意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这种大面积、大规模变更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为,严重地侵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挫伤了其投资积极性,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和长远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也引起了证券监管部门、经济学家及有关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以此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在阐述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应用客观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现状、特点、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描述性统计,对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影响因素和投向变更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结果显示:产品市场竞争度与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几率显着正相关,市场化进程、独立董事比例、公司规模与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几率显着负相关,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受到产品市场因素、外部制度环境、公司治理因素、公司财务特征这四方面的影响;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是否变更、是否投资于具体项目与企业绩效显着正相关,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规模与企业绩效显着负相关,表明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在总体上是一定制度背景下的“投资决策调整行为”,是对原项目的纠错,纠错效果越好,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就越高,但频繁、大幅的变更会引起累加的高成本而导致企业绩效的低下。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完善各类市场机制、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管理以及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一系列政策建议。本文对于提高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相应参考。

郎六琪[9](2008)在《证券交易资金流向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支柱产业,全球信息化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由此带动了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和普遍应用。计算机信息化对企业信息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充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加强公司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的计划性、科学性和准确性,已成为新形势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证券公司技术应用在不断发展,如:电子商务、Web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数据加密技术等等,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技术的潮流不可阻挡,如何将这些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证券信息系统中来,通过技术进步推动业务的发展,也是证券行业面临的现实课题。在我供职过的民族证券有良好的网络基础,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目前,由于证券市场不断繁荣,公司网络系统建设必须制定出完善、长远的网络信息化建设规划。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网络的设计原则及网络架构分析②网络设备设计原则及选型③基于SAN的网络存储架构④虚拟专用网(VPN)在证券业中的应用⑤信息系统安全设计及策略⑥证券资金流的分析。

米建华[10](2008)在《基于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披露理论相关领域是公司金融理论在股票市场研究的前沿领域。自Fama(1970)提出有效市场理论以来,愈来愈多的研究集中于股票市场中信息的非完备性和非对称性。在现实的市场体系下,市场参与主体(公司、政府、投资者及其它利益相关者)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完备现象和不对称状态,这使得信息对于股票市场而言具有显着的经济意义。股票市场最核心的功能是资本配置功能。作为主要的直接融资市场,股票市场连接着资金盈余部门和资金不足部门,促进资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流动,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产出水平。信息披露作为降低股票市场非完备性和非对称性的主要措施,其披露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在目前的信息披露理论体系中尚没有完整的论述。中国股票市场作为市场透明度水平不高、信息机制不够健全的新兴股票市场,研究其信息披露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并建立起相关的系统性研究框架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基于这样的共识,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在决定资本配置效率方面并不起直接作用,只有一级市场的股票价格才发挥资本配置效率的直接作用。因此,从二级市场信息效率角度研究资本配置效率问题不能回答信息披露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实质关系。Dow和Gorton(1997)认为二级股票市场的价格虽然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经济中最具有信息效率的价格,但它在决定资本配置方面并不起直接的作用。因此,二级市场上股票价格即使通过检验实现了某种程度的“有效性”,并不能说明就实现了股票市场资本有效配置。Willam.H.Beaver(1998)也指出,市场效率并不包含社会需求性的含义,(这种)市场效率只是讨论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认为市场效率越大,间接的资源配置就会更好的论断难以成立(何旭强和高道德,2001)。正是基于上述共识,本文从一级市场的角度研究信息披露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一级市场决定企业可以获得的全部资本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定价和融资成本,因此本文提出从发行定价和融资成本两个角度研究信息披露对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思路。本文的基本结构为: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框架;第二章,信息披露理论回顾及评述。把目前的信息披露理论主流研究分成四种体系进行回顾和评述;第三章,信息披露传播机制与价格影响。探讨了股票市场中的信息披露传播机制,分析了不对称信息下的资产定价,并探讨了信息披露对发行定价的影响机制,然后从中国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信息披露制度演进的角度,对信息披露制度演进与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效率进行了经验性研究;第四章,信息披露与股权融资成本:机制与实证。从信息披露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角度探讨了信息披露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机制,并对中国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过程中的盈余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五章,信息披露与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探讨了信息披露影响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机制,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情况。同时,还对中国A股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配置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第六章,中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质量现状与完善。主要研究了中国信息披露质量的现状,从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投资者因素角度分别研究了导致中国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原因,并针对中国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第七章,结论与研究展望。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一)在信息披露与股权融资定价效率方面,本文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从总体上有利于降低IPO折价率及其波动。(二)通过把再融资前的信息披露质量作为再融资企业的声誉变量,研究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的再融资企业在再融资前考虑了声誉机制。实证结论的符号也表明声誉有利于提高再融资定价效率,但这种作用并不明显。(三)从盈余信息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来看,盈余信息质量与直接融资成本呈现一种非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盈余信息质量与间接融资成本和总融资成本显着正相关,说明盈余管理降低了投资者与公司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增加了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了股权融资成本。(四)从信息披露与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来看,信息披露质量可以降低股权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并且实证也表明中国A股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显着正相关。(五)通过对中国信息披露质量现状的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披露质量整体不高。研究表明内部治理效率低下,外部治理失灵和投资者投资者结构不合理、投资者素质整体较低是导致中国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全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一)本文首次尝试了从一级市场的角度研究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体系。根据本文的观点,二级市场的股票价格不直接作用于资本配置效率,只有一级市场的价格具有直接作用于资本配置效率的内在作用。因此,本文建立了信息披露质量—>股权融资定价、股权融资成本—>资本配置效率的系统性研究框架。(二)通过理论建模探讨了信息披露影响股权融资定价、股权融资成本和资本配置效率的内在机制。利用贝叶斯学习过程,本文证明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以影响投资者接收到的信息精度,从而影响企业的发行定价;通过构建发行声誉模型,本文证明了信息披露声誉影响发行价格的机制;本文的模型还表明信息披露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机制在于,信息披露质量的提高可以改善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信息结构和信息精度,从而影响股权融资成本;通过模型证明了发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影响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的关键原因。因此信息披露影响资本配置效率的机制在于降低了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降低了发行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提高了股票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三)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定价效率、再融资定价效率、股权融资成本和资本配置效率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获得了大量的实证证据。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对信息披露质量与再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还没有学者对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定价效率、再融资定价效率、首次发行融资成本和资本配置效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填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从而在本研究领域形成了基于中国股票市场的系统性实证结论。

二、凯诺科技公告配股提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凯诺科技公告配股提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赎回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可转债赎回策略的研究
        1.3.2 可转债赎回效应的研究
        1.3.3 相关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可转债研究基础
    2.1 可转债及其赎回
        2.1.1 可转债
        2.1.2 可转债赎回
        2.1.3 可转债赎回效应
    2.2 我国可转债赎回主要制度与条款设计
        2.2.1 主要赎回制度
        2.2.2 条款设计特点
        2.2.3 对可转债赎回时间的选择
    2.3 可转债赎回效应相关理论
        2.3.1 信息传递理论
        2.3.2 资本结构理论
        2.3.3 价格压力假说
        2.3.4 财务危机成本理论
        2.3.5 后门权益理论
    2.4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与赎回市场
        2.4.1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的发行情况
        2.4.2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赎回实施现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转债赎回效应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CAR计算方法的选择
        3.1.2 超额累积收益率(CAR)计算
    3.2 短期股价效应研究
        3.2.1 样本选择
        3.2.2 分布检验
        3.2.3 事件CAR检验及结论
    3.3 长期股价效应研究
        3.3.1 样本选择
        3.3.2 描述性分析与显着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转债赎回效应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假设
        4.2.1 发行方特征相关的研究假设
        4.2.3 可转债特征相关的研究假设
    4.3 变量选取
        4.3.1 变量选取的原则
        4.3.2 变量选择的依据
        4.3.3 因变量的选择
        4.3.4 自变量的选择
    4.4 研究模型
    4.5 可转债赎回短期股价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4.5.1 样本选择
        4.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5.3 模型检验
        4.5.4 模型估计结果
    4.6 可转债赎回长期股价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4.6.1 样本选择
        4.6.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6.3 模型检验
        4.6.4 模型估计结果
    4.7 本章小结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A.1 我国可转债发行涉及行业编码
附录B
    附录B.1 我国可转债赎回情况
附录C
    附录C.1 样本配对差K-S检验结果
附录D
    附录D.1 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
附录E
    附录E.1 样本选择构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2)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对股价影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结构和内容安排
    1.3 研究目的和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成果
    2.2 国内研究成就
        2.2.1 关于配股政策与股价关系
        2.2.2 配股行为与盈余管理及公司业绩
        2.2.3 关于配股价格方面的研究
        2.2.4 关于配股动机方面的研究
        2.2.5 关于配股政策方面的研究
        2.2.6 其他方面的研究
    2.3 文献感悟
3 分红配股行为的理论分析
    3.1 配股行为的动机
        3.1.1 未来成长动机
        3.1.2 圈钱动机
    3.2 配股行为的理论基础
        3.2.1 国外理论
        3.2.2 国内理论
4 配股行为的现状分析
    4.1 上市公司配股政策的演变
    4.2 配股行为的现状
5 上市公司配股行为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样本的选取
    5.2 配股的市场反应分析
        5.2.1 研究方法
        5.2.2 数据的来源
        5.2.3 计算方法和研究假设
    5.3 配股股价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假设
        5.3.2 变量设计
        5.3.3 回归分析
    5.4 结果
6 上市公司分红配股行为的治理措施
7 结论
    7.1 总结
    7.2 创新点
    7.3 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背景、主题与意义
    二、主要概念界定
    三、相关文献的简要回顾
    四、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五、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六、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公司并购与公司治理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公司并购和公司治理
        一、公司并购内涵及并购方式
        二、公司治理内涵与主要特征
    第二节 并购对公司治理的正效应理论
        一、效率理论
        二、控制权市场理论
        三、自由现金流假说
    第三节 并购对公司治理的负效应理论
        一、管理者主义理论
        二、并购的自负假说
        三、并购的隧道效应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现状及公司治理效果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动因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特征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治理效果
        一、公司并购与股权结构变化
        二、公司并购对董事会构成与运作的影响
        三、公司并购与高管激励约束制度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评估及检验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二、因子得分评估模型
        三、数据来源
        四、公司并购的公司治理效果评估实证研究
        五、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控股股东侵占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的隧道效应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存在的控股股东侵占行为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第二节 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模型分析
        一、影响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的制度因素
        二、公司并购中影响控股股东侵占的非制度因素
        三、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问题的实证
        一、实证假设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三、变量选择
        四、模型构建
        五、描述性统计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内幕交易问题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市场特征
        一、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现状
        二、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典型案例
        三、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特点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机理分析
        一、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经济学分析
        二、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后果和影响
    第三节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实证研究
        一、实证假设
        二、样本选择
        三、变量选取
        四、描述性统计分析
        五、模型构建
        六、实证分析与结果
第五章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公司治理机制的完善
    第一节 国外对公司并购的中小股东保护和内幕交易监管
        一、国外对公司并购的中小股东保护法律法规
        二、国外对公司并购内幕交易的监管
    第二节 我国对并购中控股股东侵占的抑制
        一、关联交易的规范管理
        二、提高机构投资者的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机制
    第三节 我国对公司并购中内幕交易的控制
        一、完善并购中的信息披露制度
        二、提高对内幕交易的监控手段
        三、加大对内幕交易者的惩罚力度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4)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文章结构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可转换债券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公司再融资对股票价格影响的相关理论模型
    2.2 文献综述
    2.3 本章小结
3 可转换债券融资分析
    3.1 可转换债券的市场发展及相关概念
    3.2 可转换债券的融资效应
    3.3 可转换债券在我国的应用
4 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的公告效应
    4.1 研究方法与变量定义
    4.2 可转换债券发行的公告效应
    4.3 实证结果
5 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解释变量的选择及假设
    5.2 模型建立
    5.3 回归结果及其理论解释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5)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基于利益主体博弈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思路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股利政策理论
        2.1.1 股利无关理论和手中鸟理论
        2.1.2 信号理论和代理理论
        2.1.3 税差理论和隧道行为理论
    2.2 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3 研究评述
    2.4 小结
第3章 股利政策制定中的利益主体博弈分析
    3.1 博弈论基础
    3.2 管理者与股东的博弈
        3.2.1 参与主体和策略集
        3.2.2 决策树和支付矩阵
    3.3 管理者与债权人的博弈
        3.3.1 参与主体和策略集
        3.3.2 博弈支付矩阵
    3.4 管理者与监管机构的博弈
    3.5 控股股东与监管机构的博弈
        3.5.1 参与主体和策略集
        3.5.2 博弈支付矩阵
    3.6 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博弈
        3.6.1 参与主体和策略集
        3.6.2 决策树和支付矩阵
    3.7 控股股东与债权人的博弈
        3.7.1 参与主体和策略集
        3.7.2 博弈树和支付矩阵
    3.8 小结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及存在的原因分析
    4.1 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现状
        4.1.1 近年来分配情况有所改善
        4.1.2 股利支付形式多种多样
        4.1.3 不分红和异常分红公司较多
        4.1.4 股利政策缺乏稳定性
        4.1.5 受监管要求及股权结构影响大
    4.2 我国股利政策现状产生的原因
        4.2.1 多方博弈的结果
        4.2.2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
        4.2.3 外部监管制度的导向性
        4.2.4 退市制度和税收对股利政策的影响
        4.2.5 投资者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
    4.3 小结
第5章 规范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对策建议
    5.1 实行适度的股利政策
    5.2 促进多元股权结构制衡机制的形成
    5.3 规范公司信息披露
    5.4 优化股利分配的会计处理
    5.5 加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
    5.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财务重述的信息含量研究 ——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框架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文献回顾
    2.1 财务重述的概念
    2.2 财务重述的动因
    2.3 财务重述的市场反应
第3章 实证研究
    3.1 理论分析
        3.1.1 有效市场假说与会计信息含量
        3.1.2 贝叶斯法则与证券价格的形成
        3.1.3 决策相关性研究
        3.1.4 盈余反应系数的形成机理及应用
    3.2 假设研究
        3.2.1 短期反应
        3.2.2 长期反应
    3.3 研究方法
        3.3.1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3.3.2 事件研究法
    3.4 研究设计
        3.4.1 短期反应
        3.4.2 长期反应
    3.5 样本选择
    3.6 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3.6.1 描述性统计
        3.6.2 实证研究结果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4.2 几点启示
    4.3 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资本结构研究综述
        2.1.1 MM理论及其扩展
        2.1.2 代理问题与公司融资
        2.1.3 信息不对称与公司融资
    2.2 可转换债券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可转换债券对资本结构影响研究综述
    2.4 简要评述
第三章 上市公司可转债融资的市场及政策背景
    3.1 市场背景
        3.1.1 对资本市场发展状况的分析
        3.1.2 对可转债市场发展状况的分析
    3.2 政策背景
        3.2.1 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分析
        3.2.2 再融资政策对可转债融资的影响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可转换债券融资对资本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4.2 研究视角:静态权衡理论的分析框架
    4.3 可转债与增发融资特征的对比分析
        4.3.1 优点比较
        4.3.2 缺点比较
    4.4 静态权衡理论下的理论假设
        4.4.1 静态权衡理论与非债务税盾
        4.4.2 静态权衡理论与财务风险
        4.4.3 静态权衡理论与公司规模
        4.4.4 静态权衡理论与资产有形性
    4.5 研究方法
第五章 可转债融资对资本结构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
        5.1.1 数据来源
        5.1.2 变量的设计
    5.2 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5.2.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5.2.2 单变量分析
        5.2.3 多变量分析
        5.2.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政策建议
结论
    1.研究结论
    2.进一步研究展望
    3.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 结构安排
第2章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2.1 新古典框架下的企业投融资理论
    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投融资理论
    2.3 基于委托代理冲突的企业投融资理论
        2.3.1 传统委托代理冲突下的企业投融资行为
        2.3.2 大小股东代理冲突下的企业投融资行为
    2.4 制度环境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
第3章 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3.1 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释义
    3.2 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现状
        3.2.1 再融资募集资金的制度
        3.2.2 再融资募集资金及其投向变更的总体情况
        3.2.3 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特点
    3.3 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因分析
        3.3.1 产品市场原因
        3.3.2 制度环境原因
        3.3.3 公司内部原因
第4章 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实证检验
    4.1 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4.1.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1.2 研究假设
        4.1.3 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4.2 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检验
        4.2.1 样本调整与研究方法
        4.2.2 研究假设
        4.2.3 模型设计与实证检验
第5章 规范再融资募集资金使用行为的政策建议
    5.1 完善各类市场机制
    5.2 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监管
    5.3 加强对募集资金使用的内部管理
    5.4 改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实证研究所用样本数据)

(9)证券交易资金流向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论
    1.1 当前证券交易市场概述
    1.2 资金对证券交易的影响
    1.3 证券资金流向分析软件的计算机上的实现
    1.4 对证券投资的指导意义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证券的无纸化交易
    2.1 证券的发展
    2.2 证券的无纸化交易
    2.3 证券无纸化交易法则
    2.4 证券资金的入市分析
第3章 证券计算机交易网络
    3.1 计算机在证券交易中作用
    3.2 计算机交易网络结构
    3.3 行情的播发过程
    3.4 资金流分析软件的实现
第4章 证券资金流分析软件的计算机系统环境
    4.1 服务器硬件配置
    4.2 网络环境组建
    4.3 数据资源共享
    4.4 网络系统安全
第5章 证券资金流分析软件
    5.1 软件需求分析
    5.2 运行环境
    5.3 数据描述
    5.4 功能要求
    5.5 性能需求
    5.6 运行需求
    5.7 其它要求
第6章 总结
    6.1 资金流软件系统的意义
    6.2 资金流软件系统的数据结构
    6.3 资金流软件系统的应用
    6.4 资金流软件系统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证券板块分类表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后记

(10)基于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基本框架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信息披露理论回顾及评述
    2.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依据
        2.1.1 产权理论
        2.1.2 代理理论
        2.1.3 信号理论
    2.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策略选择
        2.2.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选择性披露
        2.2.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
    2.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
        2.3.1 信息与流动性:微观结构理论的观点
        2.3.2 信息与市场有效性:信息效率
        2.3.3 信息披露对股价的冲击
        2.3.4 信息披露对竞争的影响
    2.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制
        2.4.1 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争论
        2.4.2 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融合
    2.5 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披露的传播机制与价格影响
    3.1 股票市场中信息披露的传播机制
        3.1.1 信息披露在股票市场中的作用
        3.1.2 股票市场中的信息传递过程模型
    3.2 不完全信息与资产定价
        3.2.1 资产定价与信息模型
        3.2.2 信息披露影响发行定价的机制
    3.3 首次发行信息披露制度变迁与资产定价效率实证研究
        3.3.1 IPO折价之谜的不对称信息理论解释
        3.3.2 中国首次公开发行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
        3.3.3 中国IPO折价率的现状
        3.3.4 信息披露制度发展与IPO折价率关系实证研究
    3.4 信息披露质量、声誉与股权定价效率:基于再融资发行的实证研究
        3.4.1 股权融资中重复博弈与信息披露声誉机制
        3.4.2 实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机制与实证
    4.1 信息披露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机制
        4.1.1 模型假设
        4.1.2 市场均衡资产定价
        4.1.3 信息披露对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
        4.1.4 结论
    4.2 全流通条件下盈余信息质量与首次公开发行成本实证研究
        4.2.1 研究设计
        4.2.2 数据描述与检验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披露与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
    5.1 信息决定资本配置效率的内在机制
        5.1.2 股权融资逆向选择产生机制与效率影响
        5.1.3 股权融资中的道德风险及对产出效率的影响
        5.1.4 中国股权融资中的逆向选择
        5.1.5 中国股权融资中的道德风险
    5.2 中国股票市场的资本配置效率
    5.3 信息披露质量与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实证
        5.3.1 研究设计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现状与完善
    6.1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现状
        6.1.1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体系
        6.1.2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6.2 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不高的原因探悉
        6.2.1 内部治理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6.2.2 监管因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影响
        6.2.3 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6.2.4 投资者因素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6.3 提高中国信息披露质量的建议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φ=0.5,1,1.5时f的波动情况MATLAB程序
附录二 2000-2006 年IPO公司上市当年每股收益与上市前三年每股收益比较(单位:元)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致谢

四、凯诺科技公告配股提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赎回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颖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2]上市公司配股行为对股价影响实证研究[D]. 彭三波. 西华大学, 2014(03)
  • [3]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中的公司治理问题研究[D]. 任荣. 南京大学, 2013(05)
  • [4]中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公告效应研究[D]. 俞皓. 暨南大学, 2012(10)
  • [5]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基于利益主体博弈视角[D]. 潘玉军. 山东财经大学, 2012(03)
  • [6]财务重述的信息含量研究 ——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D]. 姚睿. 河北大学, 2010(11)
  • [7]我国上市公司可转换债券融资对资本结构影响的研究[D]. 刘薇. 西北大学, 2009(08)
  • [8]上市公司再融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研究[D]. 刘宇. 湖南大学, 2009(01)
  • [9]证券交易资金流向的计算机辅助分析系统的研究[D]. 郎六琪. 吉林大学, 2008(07)
  • [10]基于信息披露的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研究[D]. 米建华. 上海交通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菜诺科技公告配股提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