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保护教育产权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论保护教育产权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一、论保护教育产权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论文文献综述)

田汉族[1](2021)在《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文中指出教育经济学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为准确理解和有效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带来了全新观念,从教育经济价值观、教育投资观的确立,到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的形成,再到教育产权观、教育改革成本观、教育治理效能观的拓展,无不打上了教育经济学的烙印。系统梳理教育经济学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发现教育经济学的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更新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促进了教育经济价值观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强化了教育投资观,教育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教育效率观,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使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更加明晰,而对教育制度经济学的探索则唤醒了教育治理的经济逻辑意识。深入探讨教育经济学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经济学对教育实践的经济理性导向、成本与效率意识和效益最大化思想引领作用,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教育思想革命与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新想法,而且可以确证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不断成熟的学科的强大生命力。

张一楠[2](2020)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城市公用事业是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或组织提供普遍性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集群的总称,具有保证物质生产、维护公共秩序、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作用,同时,还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有力保障。改革开放后,以市场化为导向,我国城市公用事业大致历经了招商引资—扩大民营—公私合作(PPP)三个阶段。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逐步从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向民营企业特许经营的发展方式转变。正是在这一过程中,PPP作为对传统供给模式的一种替代性制度安排,起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改善公共服务供给、拓展企业发展空间的积极作用,从而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及公用事业领域逐步流行,近年来各地均推出大量PPP示范项目。与此同时,包括营建用途产生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政府监管效能不足、项目合约治理与风险管理水平欠缺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值得社会各界重视并亟待解决。以合约安排为线索,可以将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理解为PPP合约的治理问题,从而通过完善其合约条款、优化合约设计的方式为PPP模式在中国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寻找一条优化路径。有鉴于此,笔者通过对相关书籍与资料的研读,借鉴前人的理论成果,并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进行了研究。第一,PPP模式凭借其既能有效解决地方财政压力,又能充分发挥公私各方禀赋优势的特点,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安排。这一部分内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比已有国内外城市公用事业与PPP模式的相关文献的研究内容与方法。二是城市公用事业的相关特征辨析与行业类别划分。三是通过对PPP概念与内涵的探讨,阐明了其合约本质,并利用产权理论将现有PPP模式分为有限产权、混合产权、完全产权三类。四是新古典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有关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的相关理论。第二,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适用性及存在问题。与此相关的论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将目前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存在的问题概括为生产营建用途异化、社会资本参与困难、风险管理能力不足、政府监管效能有待提高四个方面。二是透过合约安排的视角,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公用事业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过程重新解读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固定合约阶段、分成合约阶段和PPP合约阶段。三是参照公共部门比较值法(Public Sector Comparator),将以纵向一体化为特征的PPP合约与传统行政合约在公用产品供给效率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得出PPP模式在我国公用事业领域应用的条件与范围,并辅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的实际案例进行验证。第三,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全周期风险管理。由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进行PPP合约设计时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因素,在把握其风险特征的基础上,实现PPP项目的全周期风险动态管理,从而保证其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上的最优化。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全面准确的风险识别清单,即通过对我国40个PPP问题案例的研究,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归纳为五大类,包括政府引致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项目建设风险和市场运营风险,合计20种,并以此建立风险清单。二是科学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即利用模糊综合评判与专家打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风险指标评价体系,演示如何在实践中合理评价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三是权责清晰的风险分担框架,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PPP风险因素分级,然后采用层级关联与要约仲裁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框架。四是群策群力的社会共治环境,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视角出发,结合传统礼教与公序良俗的规范作用,为处理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问题提供一个更全面的角度。第四,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在PPP项目风险全周期管理的框架下,以数理模型为分析工具,通过探讨项目租值的创造与分配,对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从而实现PPP项目的资源最优配置。与之相关论述,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基本框架概述,包括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主要合约条款以及合约设计准则。二是通过构建数理模型,说明在管制的局限条件下,各个生产要素在合约中所占比例及其变化情况,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三是基于PPP合约的不完全性,构建动态博弈的数理模型,并对影响项目租值创造与分配的因素进行分析。四是综合全文的研究分析,从完善PPP合约的收益条款、风险条款、主体条款、监管条款、补充条款五个方面,对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进行优化设计。第五,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四条政策建议。一是实现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发展就要优化其项目合约的设计,主要包括完善模式匹配机制,合理配置项目租值,实现风险动态管理。二是PPP项目合约要以法律框架为依托,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能够为PPP模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三是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发展需要政府监管的保驾护航。树立全新监管理念,完善政府监管体系,健全监管监督机制,是加强政府监管的三个重要手段。四是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需要社会共治,可以通过突出社会规范作用,建立公众问责机制,塑造社会共治环境来实现。总而言之,PPP模式的本质是建立在公共部门(政府)与私人部门(社会资本)之间的合约安排,实现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应当着眼于PPP模式的合约治理,根据具体PPP项目所面临的局限条件,在项目缔约之前,项目试运营期间、项目中期评估阶段适时完善合约条款,从而不断优化PPP的合约设计,为发展我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

黄捷[3](2020)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是传承和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力度,为有效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在实践中面临的问题,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情况的田野调查为切入点,深入实践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困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等方面凸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保护的正当性进行梳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为基础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论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合理性。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措施提出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法律制度的建议。除去绪论和结论,研究框架具体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和类型。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明确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范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类型界定,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主体的范围。第二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证分析。通过对广西防城港市、百色市、崇左市、桂林市、河池市等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情况进行田野调查,在梳理问题的基础之上总结经验。第三部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等方面梳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第四部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正当性。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和平衡利益关系的需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现实依据。从人格论、正义论、财产劳动论、文化多样性论的学理层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保护的必要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为基础构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第五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提出。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发展的需要、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行使的需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平衡的需要等方面论述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必要性。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界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私权属性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进行法律分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权两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内容进行梳理。第六部分,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方面提出建议。

韦亮[4](2019)在《高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国家的创新驱动能力,决定了它在国际竞争中的话语权。地区性经济发展也是如此。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等由于率先启动了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位于全球前列。G市是一个落后的粤西小城市,长期一直依赖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求得发展,如果继续维持目前的发展模式不加以改变,资源终究会枯竭,从而失去发展的动力源泉。G市要想走出目前的困境劣势,创新驱动是必然的路径选择,知识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人才引进等也是必然的措施。对G市的创新驱动战略政策进行分析和探讨,除了对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也有助于对同类型的城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本文采取了个案研究法、综合传统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等方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创新驱动理论成果,提出本文以四线城市G市为研究对象的意义。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论证了科学技术、文化、制度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推导出创新驱动的主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支撑、人力储备实施。在此基础上对G市目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情况进行现状研究,查找G市目前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提出G市要实施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发展策略,同样需要在科技、制度、文化与人力资本上谋求突破。同时,结合G市的区域特点,提出G市还要抓住农业大市这个基本市情,抓好专业镇发展,打造特色经济。

刘阁阁[5](2015)在《我国高校产权制度绩效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变革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我们知道教育在变革和创新的过程中,伴随着理论和观念层面的突破,也包含着制度和体制层面的创新,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教育制度和体制上的变革,为了实现教育体制和制度上的创新发展,至为重要的一点是要树立正确的高校产权观念,明晰高校产权制度,本文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产权观念应用到高校产权制度的分析框架中,并有效地引入绩效的概念,以全新的视角阐述我国高校产权制度的构建与创新,并尝试着提出适合我国高校产权制度的构建的最优路径,旨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与发展。本研究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导论。陈述研究本文的背景和缘由,并详细的阐述了本研究所囊括的内容及对于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主要基于导师的启发和相关理论缺失以及自身研究兴趣。第二章,中国高校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是产权、高校产权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构建研究高校产权制度绩效提升的理论体系,包括交易费用理论、科斯定理、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第三章,回顾建国后我国高校产权结构的变迁,并进行反思,梳理我国高校产权制度安排的现状,寻找高校产权制度创新的关键点。第四章,分析发达国家高校产权制度的先进之处,以美国和日本高校产权制度为例,与我国高校产权制度对比,找出美国和日本高校产权制度之所以发达的原因,从中得到启发,旨在为我国高校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思路。第五章,从产权重组和产权制度优化的角度,提出我国高校产权制度改革发展路径,试图寻找创新我国高校产权制度的创新对策。

汪锦[6](2014)在《区域知识产权政策演变、效应及需求研究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以知识产权为导向的区域经济政策体系是我国在区域层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举措,本文以全面振兴中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系统研究了区域知识产权政策的历史演变、创新驱动效应及未来发展需求,并提出面向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知识产权政策建议。第一,回顾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重组和区域经济政策知识产权内涵的演变路径,在此基础上,运用技术创新理论、价值链理论、制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分析等理论,建立知识产权政策推进区域知识产权创造、转化和价值增值的理论模型,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将区域经济政策作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运用文本挖掘和社会网络方法,对2003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进行梳理,研究了政策目标、工具运用和效力等级的演化路径,挖掘东北振兴政策的知识产权内涵,以便为知识产权政策需求分析和政策设计提供依据。第三,基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体系的现实运行,将知识产权政策作为区域创新体系运行的驱动变量,建立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转化的相关政策的不同调整方案的可能后果进行仿真实验,并分析知识产权政策驱动下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资源的配置效应,以期得到优化的创新政策组合,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设计提供参考。第四,首先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需求研究框架;然后设计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需求调研方案,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知识产权政策需求,进而对调研资料及统计数据进行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需求备选集,以便为政策设计提供依据。第五,在理论研究、现状调研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知识产权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先进经验,并考虑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实施的具体条件,从总体思路、政策要点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提出面向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知识产权政策的具体建议。

孙小会[7](2014)在《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探究 ——以河南、浙江两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城乡基本服务均等化正成为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教育是农民最关心、最需要和最重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如何公平合理的配置农村职业教育资源是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适应新时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本文在仔细研读国内外关于农村职业教育和教育公平相关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浙江和河南两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进行实证调查,运用教育学和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状况。在此基础上从经济因素、制度政策因素、文化环境因素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对策。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的意义以及理论基础,为论文的写作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从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角度对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职业教育的发展差异进行数据统计。在宏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查河南省郑州市和浙江省杭州市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进行微观分析,较为全面的阐述了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补偿制度的完善、建立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区”和教师流动等方面提出合理配置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资源的对策性研究和建议。本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又以数据统计和实证分析的方式以浙江、河南两省为例,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分配的现状进行了探究和分析,对促进我国中东部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公平性的配置提供了认识基础,为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公平、优化的配置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张淑辉[8](2014)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到“十一五”末,山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51%以上,但由于受农业自身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等不利因素的困扰,农业发展后劲不足、农民增收滞缓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挑战必将显着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依赖。而目前山西省农业科技管理体制落后,关键性的农业新技术缺少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业科技创新进一步发展的机制障碍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因此,如何驱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解决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构建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及其模式,是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综合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在农业科技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动力理论、协同论、激励理论等理论基础上,以山西省为样本进行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对我国区域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相关理论和政策研究的有效补充,为山西省有关部门制定农业科技创新政策提供依据和参考。首先,系统阐述和总结了国内外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相关理论的研究动态,界定了农业科技创新及其动力机制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知识,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揭示了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系统构成因素及其作用,探索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深层机理,明确研究的方向。第三,通过对推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财力和物力、政策制度资源等影响因素与农业科技创新产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揭示了农业科技创新各影响因素变动的作用程度,并且强调农业科学R&D经费内部支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投入、市场化进程以及财政支农政策支持等因素推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为构建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以及正确选择政策途径提供了客观依据。第四,通过实地调研,从微观角度探索农民农业科技需求以及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创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民整体上有比较强烈的农业科技需求意愿,但有效需求不足;农民的农业科技需求主要受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是否参加农业科技培训、家庭收入水平、耕地面积、农业技术是否复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农业科研人员的农业科技创新意愿整体较高,农业科研人员受教育水平、职称、对创新的认知方面与其创新的意愿之间整体上成正向的关系。山西省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创新的意愿主要受到年龄、职称、受教育水平、对农业技术研究的选择、对创新信息的关注度、奖励晋升制度的调动作用、创新自由度、团队合作氛围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因素对参与创新意愿的影响程度有所差异。第五,从实践的角度看,通过对比研究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一般模式,构建了多元协同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理想模式;但转轨期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适宜实施市场化方法下的政府主导计划推动与市场需求诱导拉动联合动力机制模式。第六,在对策措施方面,提出了在农业科技研发机制、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市场机制、政府支持与引导、激励机制、技术推广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风险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对策措施。

岳武[9](2012)在《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这一方面标志着我国的市场配置资源模式已经进入到制度化建设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在高等教育领域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进一步深入探索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并寻求其优化路径,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势在必行。高等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制度及管理因素。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是指通过调整高等教育发展要素组合,改变不合理的配置方式,完善资源配置机制,达到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提升质量、实现公平的目的。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正面临着物质财富不丰富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社会现实,还面临着民众对高等教育资源需求与高等教育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突出矛盾,更面临着由于经济体制转轨而带来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探索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机制,不仅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还是应对国际经济社会重大变革等艰巨挑战的需要。本文的主体部分由上、下两篇所构成。上篇即总论篇,包括前五章内容:第一章即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基础理论;第二章即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历程和主要成绩;第三章即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第四章即主要发达国家及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和启示;第五章即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原则和对策。下篇即分论篇,包括后三章内容:第六章即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专题分析及政府角色定位;第七章即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着力点;第八章即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在归纳总结我国转型期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系列问题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针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系统整合了国内外关于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二是以马克思主义制度学说为基础,吸收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中的部分内容,从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视角,以制度分析的方法研究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问题,使得教育公平的实现和发展更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王小兵[10](2011)在《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发展面临资金瓶颈,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拓展融资渠道、提高融资效率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投融资改革的普遍趋势。不管怎样,各类各级学校的发展,无论是增加教育经费,还是促进教育公平等等,所有这些问题背后其实都是一种制度安排,都离不开教育投融资体制机制的重新设计。在我国的现实社会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意味着要通过制度创新,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化,使教育重新成为全社会共同投入的公益性事业。本文通过梳理教育财政、教育融资手段和教育融资效率等相关理论研究,对教育融资的整体理论构架有了清晰的了解,采用的理论主要是财政学、管理学、制度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向教育领域的延伸,这增加了文章的创新性和规范性;同时对美国、日本等国家教育融资经验也进行了整理和借鉴,这些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然后,本文通过对教育融资方式和融资实践的梳理,归纳出教育融资方式主要有公共财政拨款、贷款融资、项目融资等六种方式,对不同筹资方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与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炼出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等五个影响教育融资创新的因素,将教育融资创新绩效的评价分为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并设计了实证模型及相关假设,确定了教育融资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基本得到验证,同时在公共教育财政、教育成本分担收费、贷款融资等六种融资手段下,影响因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各有不同。论文随后从教育融资理念、教育融资路径、教育融资手段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反梯度推进教育融资理念、教育券制教育财政补贴方法、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以及教育融资的优化组合等教育融资的创新理念,用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使用。为保证论文理论分析的实际应用价值,论文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访谈,从实践角度分析了教育融资创新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理论和实证研究,并结合案例分析的结果提出了实施教育融资创新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出了教育融资创新的影响因素有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和能力因素;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包含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方面。本文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应用数据统计软件验证了教育融资创新影响因素和融资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成本因素、制度因素、结构因素、风险因素、能力因素都对教育融资的规模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成本因素、制度因素、风险因素对教育融资的配置效率具有不同程度的显着影响。在此基础上对不同融资方式的融资绩效进行了分析比较。(2)在完善助学贷款机制方面,本文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认为风险投资引入助学贷款,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其实质就是一种“资本投资式的”资助计划,即银行对学生的资助等同于对一个有风险的企业进行投资,“买进”学生未来收入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使让贷款学生群体承担部分还贷风险。这种风险投资机制有利于完善助学贷款体系,分散贷款风险,为助学贷款提供了一种社会化的风险承担机制,有助于提高助学贷款的稳健性,从而为教育资源筹集提供有效保障。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人力资本经济价值评估模型,分别对银行和个人的贷款风险进行了测算。(3)在不同教育产品的差别定价方面,本文认为教育产品价格是国家支付的人均教育经费(可称隐性价格)与学生支付的学费(可称显性价格)两部分之和,它们的不同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教育产品价格类型;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最终体现为国家和个人之间划定的不同分担比例。这种显性而完整的教育产品价格机制既有利保持原有体制下各界对教育的投资渠道,又能进一步促进学校之间的竞争,激发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热情,使教育保持应有的竞争、灵活和高效,从而使教育发展回归均衡。

二、论保护教育产权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保护教育产权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讨论及教育经济价值观的确立
    (一)教育劳动非生产性的认识突破与教育劳动经济价值观确立
    (二)教育部门的性质争论与教育先行观认同
    (三)教育经济价值的论证与教育经济价值观形成
二、人力资本理论引进和研究与教育投资观的定型
    (一)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研究与加大政府投资的认识强化
    (二)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与教育成本分担的共识达成
    (三)教育投资风险问题探索与理性教育投资观的倡导
三、教育生产理论逐渐形成与教育效率观的丰富
    (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与教育整体效率观的具体化
    (二)教育规模经济理论提出与教育规模效率理念强化
    (三)教育范围经济实证分析与教育联合生产效率观的创新
四、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与教育市场观念的明晰化
    (一)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的提出与教育民营观的兴起
    (二)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深入讨论与教育改革市场化取向的广泛认同
    (三)民办教育是否可以营利的讨论与民办教育营利观的突破
五、教育制度经济学孕育与教育治理的经济逻辑意识确立
    (一)教育产权理论的形成与教育产权制度观的建立
    (二)交易成本理论运用与教育改革成本观的提出
    (三)委托代理理论运用与教育治理效能观的重建
六、结语

(2)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述评
        1.2.2 国内相关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城市公用事业特性及相关理论
        2.1.1 城市公用事业的网络性
        2.1.2 垄断性与自然垄断理论
        2.1.3 公用性与公用物品理论
    2.2 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概念
        2.2.1 PPP模式的合约本质
        2.2.2 PPP模式的发展背景
        2.2.3 PPP模式的类型划分
    2.3 从新古典经济学到新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2.3.1 合约理论
        2.3.2 产权理论
        2.3.3 交易费用理论
        2.3.4 博弈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适用性及存在问题
    3.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适用性分析
        3.1.1 PPP合约与产业结构
        3.1.2 PPP合约的效率边界
        3.1.3 PPP合约的应用条件
    3.2 PPP合约应用实例分析—以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项目为例
        3.2.1 项目概况
        3.2.2 合约分析
        3.2.3 假说验证
    3.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现存问题
        3.3.1 营建用途产生异化
        3.3.2 社会资本参与困难
        3.3.3 风险管理能力不足
        3.3.4 监管效能有待提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制约因素及风险分析
    4.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中的制约因素
        4.1.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4.1.2 PPP合约的不完全性与风险
        4.1.3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特征
    4.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识别
        4.2.1 PPP项目合约的内部风险
        4.2.2 PPP项目合约的外部风险
        4.2.3 城市公用事业PPP风险的识别方法
    4.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风险清单
        4.3.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案例归纳
        4.3.2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清单建立
        4.3.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的风险释义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管理
    5.1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风险的预警机制
        5.1.1 PPP项目的风险评估
        5.1.2 PPP与模糊综合评判法
        5.1.3 PPP合约风险评估的案例演绎
    5.2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风险分担框架
        5.2.1 PPP合约的风险分担
        5.2.2 层级关联与责任归属
        5.2.3 归责不明与仲裁机制
    5.3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风险的社会共治
        5.3.1 交易费用视角下的风险度量
        5.3.2 礼仪规范下的PPP项目风险
        5.3.3 PPP项目风险的社会性监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优化设计
    6.1 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合约的基本框架
        6.1.1 PPP项目类型与收费机制
        6.1.2 PPP项目合约的主要条款
        6.1.3 PPP项目合约的设计准则
    6.2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2.1 租值配置模型
        6.2.2 政府管制约束
        6.2.3 推理结果分析
    6.3 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PPP合约分析
        6.3.1 租值配置模型
        6.3.2 动态博弈分析
        6.3.3 推理结果分析
    6.4 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的优化设计
        6.4.1 PPP合约的收益条款设计
        6.4.2 PPP合约的风险条款设计
        6.4.3 PPP合约的其它条款设计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发展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的相关政策建议
    7.1 优化城市公用事业PPP合约设计
        7.1.1 完善模式匹配机制
        7.1.2 合理配置项目租值
        7.1.3 实现动态风险管理
    7.2 完善PPP合约的法律保障
        7.2.1 突出合约合法合规审查
        7.2.2 厘清PPP合约法律关系
        7.2.3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7.3 加强城市公用事业PPP政府监管
        7.3.1 树立全新监管理念
        7.3.2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
        7.3.3 健全监管监督机制
    7.4 推动城市公用事业PPP项目社会共治
        7.4.1 突出社会规范作用
        7.4.2 建立公众问责机制
        7.4.3 塑造社会共治环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PPP项目风险因素权重及其影响程度判断专家调查问卷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与类型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的法律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法律界定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类型
        一、个体传承人、团体传承人和国家传承人
        二、代表性传承人和普通传承人
        三、外源性传承人和本源性传承人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田野调查基本情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情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人才的培养情况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助情况
    第二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困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继无人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难以获得发展利益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资助扶持相对有限
    第三节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实践经验
        一、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培养”模式
        二、创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发展”模式
        三、探索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创新利用”模式
第三章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制度立法的局限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统一立法的原则与保护现状不适应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统一立法体系的欠缺
        三、现行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完善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制度不完善
        一、个体传承人认定制度不科学
        二、团体传承人认定体系不统一
        三、国家传承人认定制度缺位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身份和财产保障的权利缺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维护缺乏权利支撑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传承发展中缺乏权利支撑
    第四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创新利用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完备
        一、商标权利用不足
        二、专利权保护难以实现
        三、着作权保护不完善
第四章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正当性
    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
        二、平衡利益关系的需要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法律保护的学理检视
        一、人格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利益分享的基础
        二、正义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获得利益分配的保障性
        三、财产劳动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利益的充分性
        四、文化多样性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发展的适当性
    第三节 基于正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二分法的特征
        二、以二分法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体系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理论的提出
    第一节 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必要性
        一、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行使的需要
        三、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平衡的需要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法律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界定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私权属性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内容分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身份权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财产权
第六章 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设计
        一、调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立法原则
        二、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
        三、建立单一法律保护与多重法律保护无缝衔接制度
    第二节 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
        一、个体传承人认定制度的科学化
        二、团体传承人认定制度的一体化
        三、国家传承人认定制度的构建
    第三节 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确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权的内容设定
    第四节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一、现行商标权利用制度的优化
        二、现行专利权授权条件的科学化
        三、现行着作权制度的扩张适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高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
        1.3.4 研究技术路线图
        1.3.5 研究创新点
        1.3.6 论文框架
    1.4 小结
第2章 创新驱动应用相关理论
    2.1 创新理论评述
        2.2.1 创新驱动的内涵
        2.2.2 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策略的内涵
    2.2 发展经济学有关评述
        2.2.1 科技创新与经济增长
        2.2.2 文化创新与经济增长
        2.2.3 制度创新与经济增长
        2.2.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
        2.3.2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创新驱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G市实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的现状
    3.1 制度创新方面
        3.1.1 有一定的制度保障基础
        3.1.2 有一定的政府财政投入
        3.1.3 有科技惠企政策
    3.2 人力资本方面
    3.3 科技创新方面
        3.3.1 落实了本级财政科研引导资金
        3.3.2 上级有科研经费扶持
        3.3.3 设立了企业研发机构
        3.3.4 获得省以上科技奖项目
    3.4 文化创新方面
        3.4.1 知识产权领域有所发展
        3.4.2 产学研协同创新开始推进
    3.5 产业创新方面
        3.5.1 开始注重专业镇技术创新
        3.5.2 初步建成孵化育成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外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案例借鉴
    4.1 发达国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案例借鉴
        4.1.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案例
        4.1.2 创新驱动发展政策的成效
    4.2 国内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案例借鉴
        4.2.1 广东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
        4.2.2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驱动发展研究
        4.2.3 深圳创新发展模式的经验启示
        4.2.4 广东信宜池洞镇创新驱动农业经济发展情况
    4.3 本章启示
第5章 G市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不足之处
    5.1 政府主导缺失
    5.2 制度创新力度不足
        5.2.1 创新激励政策力度不够
        5.2.2 政府创新投入不足
    5.3 企业创新活力不足
        5.3.1 科技创新平台体系薄弱
        5.3.2 推动创新平台成果共享渠道不通畅
        5.3.3 企业创新投入意愿不强
    5.4 人力资本储备不足
    5.5 文化创新力度不足
        5.5.1 产业结构落后
        5.5.2 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差
        5.5.3 产学研区域狭窄
    5.6 专业镇的创新水平低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创新驱动型G市经济增长发展的策略和保障
    6.1 创新驱动型G市经济增长发展的策略
        6.1.1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可持续发展
        6.1.2 发挥企业创新能动性,推动科技创新
        6.1.3 保护知识产权,推动文化创新
        6.1.4 加强创新人才建设,储备人力资本
        6.1.5 实施专业镇转型升级行动,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6.2 创新驱动型G市经济增长发展的保障措施
        6.2.1 完善创新政策体系,提供政策保障
        6.2.2 增加财政科技投入,提供经费保障
        6.2.3 加强科技服务队伍建设,提供人力保障
        6.2.4 加强整体协调、监督,提供制度保障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内容和方法总结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我国高校产权制度绩效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引言
    一、研究的缘起
        (一)由高等教育投资热情缺乏而引发的对高校产权的关注
        (二)由高等教育低效率的资源配置引发的对高校产权的关注
        (三)相关研究仍然停留在探索阶段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研究综述
        (一)高校产权制度研究的趋势
        (二)高校产权制度的内容分析
        (三)关于高校产权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文献综述
        (四)关于高校产权制度的优化的文献综述
        (五)关于高校产权制度研究的视角的文献述评
        (六)研究结论
    五、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中国高校产权制度的相关理论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产权
        (二)高校产权制度
    二、高校产权制度绩效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交易费用理论
        (二)科斯定理
        (三)委托代理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校产权结构的变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产权结构
        (一)计划经济下我国高校产权结构的变迁
        (二)计划经济下我国高校产权结构的特点
        (三)计划经济下我国高校治理结构的特点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产权结构
        (一)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校产权制度变迁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学校产权结构的特点
        (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学校治理结构
    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下产权结构的比较
    四、我国高校产权制度安排的现状
        (一)产权设置不合理
        (二)高校产权主体责任界定虚化
    五、中国高校产权制度创新的关键点
第四章 发达国家高校产权制度变迁的经验及启示
    一、美国高校产权的制度变革
        (一)私立大学产权制度变迁
        (二)产权清晰地原因
        (三)美国私立大学产权制度的特点
    二、日本高校产权制度变革
        (一)教育市场化
        (二)立法机制健全
        (三)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畅通
    三、对我国高校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
第五章 中国高校产权制度绩效提升的路径
    一、我国高校产权制度重组
        (一)高校产权重组的含义
        (二)高校产权重组的障碍
        (三)高校产权制度重组模式
    二、我国高校产权制度优化安排的创新对策
        (一)明晰产权
        (二)构建现代高校治理结构
        (三)创新法律保障机制
        (四)转化行政职能
结束语
致谢
附录 1:个人简历
附录 2:参考文献
附录 3:访谈提纲

(6)区域知识产权政策演变、效应及需求研究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目录
表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与研究对象
        1.2.1 概念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知识产权政策特征及评估研究
        1.3.2 知识产权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1.3.3 中国区域知识产权政策相关研究
        1.3.4 现有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主要创新点
2 区域知识产权政策研究的实践背景及理论依据
    2.1 区域知识产权政策研究的实践背景
        2.1.1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划分方案
        2.1.2 我国典型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政策驱动机制分析
    2.2 区域知识产权政策研究的理论依据
        2.2.1 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2.2.2 理论模型构建
3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演变
    3.1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演化分析框架
        3.1.1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知识产权政策演化分析方法
        3.1.2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分析数据来源
        3.1.3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分析逻辑
    3.2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目标演化分析
        3.2.1 辽宁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目标演化
        3.2.2 吉林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目标演化
        3.2.3 黑龙江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目标演化
        3.2.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目标演化趋势分析
    3.3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工具类型演化分析
        3.3.1 中央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工具类型演化
        3.3.2 辽宁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工具类型演化
        3.3.3 吉林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工具类型演化
        3.3.4 黑龙江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工具类型演化
        3.3.5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工具类型演化趋势分析
    3.4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振兴政策效力等级演化分析
        3.4.1 中央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效力等级演化
        3.4.2 辽宁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政策效力等级演化
        3.4.3 吉林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效力等级演化
        3.4.4 黑龙江省促进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效力等级演化
        3.4.5 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效力等级演化趋势
    3.5 本章小结
4 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效应仿真实验模型及实证
    4.1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体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4.1.1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体系知识产权政策作用概念模型
        4.1.2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体系知识产权政策作用仿真模型
        4.1.3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体系知识产权政策作用模型检验
    4.2 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变动作用效应仿真实验
        4.2.1 人才政策变动作用效应仿真实验
        4.2.2 资金政策变动作用效果效应实验
        4.2.3 信息平台政策变动作用效应仿真实验
        4.2.4 政策变动仿真小结
    4.3 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变动引致效应预测
        4.3.1 单一知识产权政策变动引致效应预测
        4.3.2 知识产权政策组合变动引致效应预测
    4.4 本章小结
5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知识产权政策需求分析
    5.1 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需求分析框架和数据获取
        5.1.1 需求分析总体框架
        5.1.2 政策需求研究方法
    5.2 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5.2.1 政府部门知识产权管理存在的问题
        5.2.2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5.2.3 高校及科研机构知识产权工作存在的问题
        5.2.4 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
        5.2.5 市场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5.3 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的政策需求
        5.3.1 改善政府部门知识产权工作机制的政策需求
        5.3.2 确立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地位的政策需求
        5.3.3 加强高校及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工作的政策需求
        5.3.4 促进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的政策需求
        5.3.5 加强市场环境建设的政策需求
6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知识产权政策建议
    6.1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知识产权政策总体思路
        6.1.1 提高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效力等级
        6.1.2 明确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的调控目标
        6.1.3 探索东北老工业基地知识产权政策工具运用机制
    6.2 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知识产权政策要点
        6.2.1 培育知识产权需求、创造和应用主体
        6.2.2 营造良好的区域知识产权发展环境
        6.2.3 探索政府知识产权工作新机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7.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知识产权政策座谈会提纲
附录B 知识产权政策座谈会参与单位名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7)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探究 ——以河南、浙江两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绪论
    (一)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二)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 国内的相关研究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三) 相关概念界定
        1. 教育公平
        2. 农村职业教育
        3. 教育资源
    (四) 研究内容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统计分析法
        3. 问卷法
        4. 访谈法
    (七) 研究的技术路线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教育公平理论
        1. 教育公平的类型和特征
        2. 教育公平的特征
    (二) 教育资源理论
        1. 教育资源的内涵
        2. 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
        3. 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的衡量体系
三、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宏观与微观的实证分析
    (一) 教育资源配置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
    (二) 农村职业教育状况的宏观实证分析
        1.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之一:城乡差距
        2.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存在的问题之一:地区差距
    (三)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微观实证分析
        1. 六所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差异分析
        2. 六所学校教育资源配置状况的差异检验
    (四) 对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公平现状的正确认识
        1.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时间和特征
        2.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3. 教育公平不是绝对的平均
        4. 在发达国家也未实践真正的教育机会均等
        5. 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概念,教育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成因分析
    (一) 经济因素
        1. 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
        2. 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3. 家庭之间的经济资本的差距
    (二) 制度因素
        1. 教育制度
        2. 教育政策
    (三) 现阶段对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影响比较大的教育政策
        1. “分级办学”的教育政策
        2. 教育投资的倒挂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3. 高校扩招和“重点学校”制度
    (四) 影响我国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其他因素
        1. 文化环境因素
        2. 社会环境因素
        3. 信息环境因素
五、农村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研究
    (一)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 建立农村职业教育补偿机制
    (三) 个体之间差别对待,建立职业教育“优先发展区”
    (四) 建立职业学校教师刚性的流动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1.3.2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科技创新
    2.2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特点、构成要素及类型
        2.2.1 农业科技创新的内涵
        2.2.2 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
        2.2.3 农业科技创新的构成要素
        2.2.4 农业科技创新的类型
    2.3 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2.4 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
        2.4.1 技术创新理论
        2.4.2 技术创新动力理论
        2.4.3 农业踏板理论
        2.4.4 系统理论
        2.4.5 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
        2.4.6 公共品供给理论
        2.4.7 行为科学相关理论
    2.5 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6 本章小结
3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其动力不足的深层机理
    3.1 山西省农业发展现状
    3.2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1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现状
        3.2.2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3.3 现阶段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表现
        3.3.1 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相对单一
        3.3.2 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支持匮乏
        3.3.3 农业科技创新后续动力和市场动力不足
        3.3.4 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式不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3.3.5 未形成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
    3.4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的深层机理
        3.4.1 农业科研管理体制不完善
        3.4.2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3.4.3 缺乏有效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3.4.4 市场诱导机制缺失
        3.4.5 农业企业还未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
        3.4.6 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不适应当今农业发展需求
    3.5 本章小结
4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系统构成及影响因素研究
    4.1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系统构成因素研究
        4.1.1 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因素及其行为目标
        4.1.2 农业科技创新运行动力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4.1.3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外部环境因素
    4.2 推动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主导影响因素辨识
        4.2.1 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推动创新发展的相关研究
        4.2.2 典型相关分析的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
        4.2.3 指标选择与数据
        4.2.4 典型相关分析及模型构建
        4.2.5 主要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供给和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1 山西省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需求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1.1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
        5.1.2 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需求的调查研究
        5.1.3 农民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需求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
        5.1.4 主要结论
    5.2 山西省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创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5.2.1 研究假设
        5.2.2 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5.2.3 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创新愿意研究
        5.2.4 农业科研人员参与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实证
        5.2.5 主要结论
    5.3 本章小结
6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研究
    6.1 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结构研究
    6.2 农业科技创新的产权激励研究
        6.2.1 产权制度的类型和特征
        6.2.2 知识产权制度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研究
    6.3 农业科技创新的市场激励研究
        6.3.1 市场激励及其特征
        6.3.2 市场激励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
    6.4 农业科技创新的政府激励研究
        6.4.1 政府激励
        6.4.2 政府激励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
    6.5 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激励研究
        6.5.1 农业科技人才激励的方式
        6.5.2 人才激励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作用研究
    6.6 本章小结
7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式构建与选择
    7.1 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一般模式
        7.1.1 技术推动模式
        7.1.2 市场需求诱导拉动模式
        7.1.3 技术推动-市场需求拉动综合作用模式
        7.1.4 政府主导计划推动模式
        7.1.5 政府主导计划推动与市场需求拉动联合动力模式
    7.2 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7.2.1 市场机制的原则
        7.2.2 政府支持与引导的原则
        7.2.3 坚持条件建设和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7.2.4 坚持立足省情和开放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7.2.5 坚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与优化配置相结合的原则
    7.3 多元协同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式的构建
        7.3.1 多元协同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的内涵
        7.3.2 多元协同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分析模式
        7.3.3 多元协同农业科技创新动力的传导路径
        7.3.4 多元协同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模式的构建
    7.4 现阶段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主导模式的选择
        7.4.1 符合目前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实际状况
        7.4.2 政府在农业科技创新中仍要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7.4.3 市场机制不健全,完全采用市场需求动力机制模式受到限制
        7.4.4 农业科技创新受供需不足双重矛盾约束
        7.4.5 农民和农业企业缺乏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有效需求
    7.5 本章小结
8 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构建的对策措施
    8.1 深化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科技研发机制
    8.2 建立多渠道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8.3 完善政府激励机制,强化政府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及引导作用
    8.4 健全和完善竞争有效的市场机制
    8.5 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机制
    8.6 构建完备的农业科技创新风险保障机制
    8.7 建立灵活、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机制
    8.8 发挥农业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8.9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创新点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序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二)国外关于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研究
        (三)国内外研究评论
    三、 研究的方法、目标和基本框架
        (一)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目标
        (三)研究的基本框架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上篇:总论篇
    第一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基础理论
        第一节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概念界定
        一、 高等教育资源的内涵及属性
        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 有利于促进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二、 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化和市场化,缓解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 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四、 有利于促进我国人口素质的可持续提高,加快人力资源的转化
        第三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基础理论
        一、 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相关基础理论
        二、 西方经济学说中的相关基础理论
    第二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历程和主要成绩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历程
        一、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动因
        二、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成绩
        一、 初步形成了中央统一领导、地方统筹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二、 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
        三、 初步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并存的教育投入体制
        四、 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
        五、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六、 初步形成了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的就业体系
    第三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关系未理顺
        二、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待提高
        三、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布局不均衡
        四、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现冲突
        五、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投入量仍显不足
        第二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官本位的行政化体制,是导致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体制原因
        二、 教育发展方式的粗放,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现实原因
        三、 高等教育理念的滞后,是引发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思想原因
    第四章 主要发达国家及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主要发达国家及俄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一、 美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二、 德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三、 日本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经验
        四、 俄国高等资源教育配置的主要经验
        第二节 国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 制定适合区域特点的资源配置规划
        二、 健全社会参与监督管理高校的机制
        三、 加快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的制度建设
        四、 鼓励各高校在特色办学中追求发展
    第五章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原则和对策
        第一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 一般性原则
        二、 特殊性原则
        第二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 构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新型体制
        二、 转变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实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战略
        三、 彻底转变教育发展方式,由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
下篇:分论篇
    第六章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专题分析及政府角色定位
        第一节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专题分析
        一、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益分析
        二、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结构布局分析
        三、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效率分析
        第二节 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一、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推动者
        二、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制度的设计者
        三、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市场的培育者
        四、 政府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矛盾的调节者
    第七章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任务和着力点
        第一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 建立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多元参与机制
        二、 扩大明确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分配教育资源的权限
        三、 加大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实践力度
        四、 加快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法律体系的步伐
        第二节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的着力点
        一、 构建以改善民生为基石的现代教育公共治理体制
        二、 构建多种形式协调科学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新格局
        三、 构建适应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教育对外开放体制
        四、 构建能力本位和有利于人才辈出的人才培养体制
    第八章 深化中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相对落后
        二、 公立高校产权不明晰
        三、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空间不足
        第二节 妥善处理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中的遗留问题
        一、 进一步明晰公办高校的教育产权
        二、 落实民办与公办高校的同等地位
        三、 明确民办高校与独立学院的去向
        四、 加快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政策
        第三节 重构高等教育国有资产产权新体制
        一、 重建高等教育国有资产管理结构
        二、 重建高等教育国有资产运营体系
        三、 对高校国有资产试推行股份制运营
        四、 构建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产权体制
        第四节 优化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制度环境
        一、 尽快明确民办学校事业法人身份
        二、 稳步落实民办高校的法人财产权
        三、 切实给予民办高校投资合理回报
        四、 依法规范民办高校法人治理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0)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选题意义
    1.3 概念界定
        1.3.1 教育产品
        1.3.2 教育融资
        1.3.3 教育投资
    1.4 文献综述
        1.4.1 西方的观点
        1.4.2 我国的研究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 基本内容与框架
    1.7 创新之处
第二章 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1 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国际比较分析
    2.2 义务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2.1 美国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2.2.2 日本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2.2.3 台湾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2.2.4 韩国义务教育融资偏好
        2.2.5 启示
    2.3 高等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3.1 美国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2.3.2 日本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2.3.3 台湾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2.3.4 英国高等教育融资偏好
        2.3.5 启示
    2.4 私立教育融资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2.4.1 美国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2.4.2 日本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2.4.3 澳大利亚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2.4.4 台湾私立教育融资偏好
        2.4.5 启示
    2.5 小结
第三章 教育融资的现状分析
    3.1 融资类别及特点
    3.2 教育融资类别及特点
        3.2.1 教育融资的主要类别
        3.2.2 社会捐赠:教育融资的理性选择
        3.2.3 贷款融资:风险控制与防范
        3.2.4 其他社会性教育融资
    3.3 教育融资的现状分析
        3.3.1 义务教育融资状分析
        3.3.2 公立高等教育融资现状
        3.3.3 私立教育融资现状分析
    3.4 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3.4.1 义务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3.4.2 高等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3.4.3 私立教育融资需求预测
    3.5 小结
第四章 教育融资创新绩效理论模型构建
    4.1 教育融资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4.1.1 成本因素
        4.1.2 制度因素
        4.1.3 结构因素
        4.1.4 风险因素
        4.1.5 能力因素
    4.2 教育融资创新绩效评估因素分析
        4.2.1 规模效应
        4.2.2 配置效率
    4.3 影响因素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模型设计
        4.3.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3.2 实证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教育融资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1 实证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5.1.1 问卷设计过程及纠偏措施
        5.1.2 变量测量
    5.2 专家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5.3 大样本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5.3.1 数据收集及描述
        5.3.2 效度分析
        5.3.3 信度分析
    5.4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5.4.1 结构方程分析步骤
        5.4.2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4.3 实证结果汇总与分析
    5.5 不同教育融资方式的绩效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教育发展中的融资创新
    6.1 教育融资理念创新:教育融资的反梯度推进
        6.1.1 “区域教育反梯度推进”概念的界定
        6.1.2 反梯度推进:区域教育融资的路径安排
    6.2 教育融资路径创新:教育券制政府财政补贴
        6.2.1 发行适量的教育券,规范政府教育融资行为
        6.2.2 发行适量的教育券,促进教育体系的良性竞争
        6.2.3 发行适量的教育券,激发社会教育投资的热情
    6.3 一种教育融资手段的创新: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
        6.3.1 我国助学贷款的制度变迁及其诱因
        6.3.2 将风险投资引入助学贷款的融资机理
        6.3.3 银行和个人的学生贷款风险测算模型
    6.4 教育融资渠道的优化组合
        6.4.1 教育融资优化组合的前提条件
        6.4.2 教育融资优化组合的解决方案
    6.5 小结
第七章 教育融资创新的案例研究
    7.1 吴起现象:反梯度教育融资的案例研究
        7.1.1 吴起现象概述
        7.1.2 吴起现象:反梯度教育融资的现实意义
    7.2 长兴教育券制度的实践:教育券融资案例研究
        7.2.1 长兴教育券制度的实践
        7.2.2 长兴教育券制度的现实意义
    7.3 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案例研究
        7.3.1 某地方本科院校助学贷款现状分析
        7.3.2 风险投资式助学贷款机制的风险测算
    7.4 某地方高校组合式融资案例研究
        7.4.1 某地方高校组合式融资的整体思路
        7.4.2 某地方高校组合式融资的成效分析
    7.5 小结
第八章 教育融资创新的配套措施建议
    8.1 教育财政投入整体水平的提高
        8.1.1 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速的合理估计
        8.1.2 义务教育资金来源主体的塑造
        8.1.3 完善教育均衡拨款机制
    8.2 教育融资监管的政策建议
        8.2.1 教育融资监管的原则
        8.2.2 义务教育资金监管的政策建议
        8.2.3 私立教育融资监管的政策建议
        8.2.4 公立高等教育融资监管的政策建议
    8.3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的政策建议
        8.3.1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的现实困难
        8.3.2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机制的目标与定位
        8.3.3 教育融资法律调控的制度设计
    8.4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的规制研究
        8.4.1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的界定
        8.4.2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机制的影响因素
        8.4.3 教育产品的定价模型分析
        8.4.4 教育产品差别定价机制的政策建议
    8.5 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论保护教育产权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J]. 田汉族. 教育经济评论, 2021(04)
  • [2]中国城市公用事业PPP模式研究 ——基于合约视角下的分析[D]. 张一楠. 吉林大学, 2020(03)
  • [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 黄捷.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1)
  • [4]高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改进对策研究[D]. 韦亮. 南昌大学, 2019(02)
  • [5]我国高校产权制度绩效提升路径研究[D]. 刘阁阁. 沈阳师范大学, 2015(10)
  • [6]区域知识产权政策演变、效应及需求研究 ——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D]. 汪锦. 大连理工大学, 2014(07)
  • [7]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探究 ——以河南、浙江两省为例[D]. 孙小会. 浙江师范大学, 2014(01)
  • [8]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研究[D]. 张淑辉.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1)
  • [9]中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改革问题及对策研究[D]. 岳武. 东北师范大学, 2012(05)
  • [10]教育发展中融资创新研究[D]. 王小兵. 中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论保护教育产权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